📖 ZKIZ Archives


動物也有情緒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964

2014年12月22日,在武漢小動物保護協會的基地,從徐家棚的一個小區救出來的大狗“棚棚”站起來,用前肢搭在動物保護誌願者的手上,仿佛是在感謝人們對它的救助。 (東方IC/圖)

很難想象只有人類才有情緒,然而從科學上探明動物是否有情緒卻又困難重重,且科學家們目前的共識十分有限。

克莉絲汀·哈里斯(Christine R. Harris)在2014年夏天發表了一項關於“嫉妒心”的研究,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大媒體的報道。哈里斯是加州大學聖叠戈分校心理學教授,如果她研究的是人的嫉妒心,外界也許不會有同樣大的反應,但她研究的是狗的嫉妒心。

哈里斯設計了一系列情境,讓寵物狗的主人配合表演,並用攝像機把狗的反應拍攝下來。在一種情境中,狗主人當著寵物狗的面開始撫摸一只毛絨玩具狗,還對著玩具狗說甜言蜜語。另外還有兩種情境,狗主人分別對著糖果桶和一本書做同樣的事。

錄影中,三種情況下,狗狗們最看不下去的是主人寵愛玩具狗。哈里斯一共研究了36只狗,這種情況下會去拍或者推主人的占到78%,會縱身擋在主人和玩具狗之間的有30%,還有一只狗直接去撕咬玩具狗。如果主人是在寵愛糖果桶和書,狗狗們做出以上行為比例會大幅降低。

哈里斯和同事認為,這個實驗說明了寵物狗也是有嫉妒心的。在科學家們仍在爭論人是否為世界上唯一具有情緒的動物時,這個實驗結果顯得格外醒目。尤其是考慮到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它是憤怒、怨恨等其他情緒的綜合體,狗會嫉妒的這個發現就更顯得不一般了。

許多養狗和養貓的人都相信動物是有情緒的,也許它們快速搖動尾巴的時候就表示高興。神經科學家和動物專家普遍認為,很難想象只有人類才有情緒。然而,從科學上去探明動物是否有情緒,卻又困難重重,而且科學家們目前的共識十分有限。

流著血液的機器?

16世紀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曾提出,動物就是流著血液的機器,它們是沒有思想,也沒有心願的。

達爾文是歷史上首個提出情緒存在於非人類生物中的科學家。他通過觀察動物們的行為來推測它們的情緒狀態,比如通過觀察狗尾巴的擺動方式來推測它們是恭順還是敵對的態度。但達爾文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直接了解到狗的體驗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人們都是通過觀察動物的行為來推測它們是否有情緒。

1932年,英國新開放的一家動物園里,遊客們親眼看到一只恒河猴用繩子打了個套索,把腦袋放進去,然後很快就吊死了。當時的英國報紙報道此事的標題是:“猴子自殺了!”這只猴子是因為情緒低落而自盡了嗎?

英國動物學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在與黑猩猩一起生活的三十多年中,曾見過讓她感動的一幕——一只五十歲高齡的雌黑猩猩死後,這只雌黑猩猩八歲大的兒子整天都守候在母親毫無生氣的屍體旁,偶爾拉母親的手。在以後的幾周里,它變得萎靡不振,不吃不喝。不管它的兄弟姐妹怎樣設法要帶它一起走,它還是脫離了群落,並且拒絕進食。在母親死後三周,這只曾經健康的小黑猩猩也死掉了。這只黑猩猩是否遭受了悲痛的打擊?

甚至於,連牛也被人們看到在蘇格蘭雪後的山坡上反複滑雪玩。這種行為從進化的視角是很難看到其存在的意義的,難道牛是單純為了好玩嗎?

在回答類似這樣的問題時,一部分科學家試圖找到驅動人類情緒的機制,進而在動物身上找到相似之處。他們指出人類情緒不同會造成認知偏差的現象可用來作為研究動物情感的切入點。換言之,可以通過對動物施加具有特定意義的外界刺激來誘導出它們特定的情緒,以此獲得動物可以體驗哪些基礎情緒的信息。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動物福利的唐納德·布魯姆(Donald Broom)及其工作小組進行過一場有趣的實驗。他們制作了一個帶有特定欄桿的畜圈,動物只要以正確的方法推擠這些欄桿上的“機關”,就可以打開畜圈的柵欄門,去外面草場中吃到新鮮的牧草。他們將一群母牛趕入畜欄。當最初處於“迷茫”狀態的母牛們最終明白如何突破障礙後,布魯姆監測到它們的心跳明顯加快了,且向食物方向跳躍或狂奔的動作也明顯增多了,它們集體表現出類似於激動、高興和滿足的情緒。

還有科學家研究山羊的心情。比如英國瑪麗王後學院的艾倫·麥克利戈特(Alan McElligott),他長年與動物救濟所合作,研究山羊的情緒。他發現山羊的情緒被激發起來的時候,呼吸會加速,頭會動得更多,耳朵會往前指。

在一項研究中,他設置了一些通道讓山羊們走,通道的特定路線上會放有食物。他發現,當山羊們面對一條結果不明的通道時,來救濟所之前受過虐待的母羊會更快地前去探索,而那些一直受著良好照顧的羊則要遲疑一些。他認為,這說明受過虐待的母羊更能夠抵禦壓力,它們更加“樂觀”。

會笑的老鼠

僅僅通過觀察動物的行為來判斷它們是否具有情緒,並不能讓科學家完全滿意。一些人希望在生理學和神經科學層面尋求這一問題的突破。通過對人腦與其他動物大腦的結構分析,神經生物學家發現情緒似乎由大腦內一些較為保守的區域產生,這些區域位於大腦皮層以下,在許多物種的進化過程中得以保留。

早在1960年代,當時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攻讀博士的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把電極植入小鼠的腦袋里,同時在鼠箱里安一個按鈕,只要小鼠去按那個按鈕,電流就會刺激小鼠腦部的報償系統,小鼠就可能會有快感。結果他發現,根本不需要去訓練小鼠,它們自己就會在那里不停地按上幾個小時。

潘克塞普跟小鼠打了幾十年交道。到了1990年代之後,他發現小鼠在玩耍的時候會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叫聲。如果他用手指頭給小鼠搔癢,小鼠也會發出同樣的聲音。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發現——小鼠會笑。

美國蓋茨堡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史蒂文·西維(Steven Siviy)還發現,小鼠在玩耍的時候,它的大腦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一種調節人類快樂和興奮等情感的化學物質。在一項實驗中,西維把成對的實驗鼠放在了特殊的樹脂玻璃“房子”中,然後讓它們盡情玩耍。一星期後,他又把實驗鼠單獨放在“房子”里,不做處理的實驗鼠仍然非常活躍,它不斷地發出叫聲並且興奮地來回跑動。而當西維給實驗鼠餵食了一種抑制多巴胺的藥物以後,所有的此類活動就全部停止了,實驗鼠變得沈悶而安靜。

目前,科學家們研究最多的大腦中的情緒相關區域是杏仁核,這是一個位於大腦中央的杏仁狀結構。神經科學家刺激小鼠杏仁核會導致實驗鼠處於一種極度恐懼的狀態。而另一方面,在杏仁核被破壞的實驗鼠遇到危險時,它們既不會出現逃跑等恐懼反應,也不會出現與恐懼相關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和血壓升高。

此外,研究者們還發現人腦中有一類紡錘體神經元,研究表明它們負責調控諸如歡喜、憤怒以及同情之類的情感。而這類調控情感的神經細胞並不僅存在於人類大腦中,科學家在鯨、海豚還有亞洲象的大腦中也能檢測到同樣的神經元。

曾經,科學家們的研究多集中於動物的恐懼等負面情緒,而現在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探究動物是否會開心、快樂。研究者發現狒狒會去調戲被圍欄圍著的牛,它們去戲弄牛的尾巴,而牛卻對它們無可奈何。“調戲是有趣的,因為我們知道被調戲者的感受。”研究人員這樣認為。那麽他們也由此想到,狒狒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到快樂呢?也許狒狒具有某種尚不為人知的“頭腦”。

難有定論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們已經可以訓練狗來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這是現在研究人腦活動時最常用的儀器之一。科學家們發現狗腦對外界刺激的響應是與人腦相似的,比如它們在聽到哭聲或笑聲的時候。還有人發現狗聞到主人的氣味時腦部的響應是與聞到其他氣味不同的。

科學界已經越來多地了解動物的大腦和行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問題已經被回答。正如美國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在《情感大腦》一書中所說,“鯨也許會做出好像他們正在戀愛的舉動,但是你無法證明它的內心感受,即使鯨有這種感受的話。”他認為動物情感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動物是否有意識的問題。他說雖然動物“會有點滴的自我意識,但是我們所稱的意識圖像是沒有的”。

另一些科學家,比如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瑪麗安·道金斯(Marian Dawkins),認為現在的人們有一種趨勢,就是越來越擬人化地看待動物,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和動機投射到動物身上。

同時,由於沒有直接的手段檢測動物情緒,現有實驗的結論往往取決於人類如何設計實驗和所采用的實驗方法。

根據勒杜在生物醫學數據庫PubMed的檢索,在1960年代,科學文獻中出現“情緒”這個詞的文章大約有100篇,後來的幾十年里增長緩慢,而進入21世紀後,關於“情緒”的研究猛增兩千多篇。

然而,這麽多的文獻,居然沒有對“情緒”這個概念的統一定義,也沒有講清楚“情緒”究竟分為哪些,它跟其他的思想和行為的分野在哪。不同研究中對於情緒的界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因而勒杜近幾年提出的主張就是,重新考慮“情緒”這個概念。他認為科學家們要做的,不是嘗試解釋或定義情緒,而是找到一種方式去研究問題,同時繞過“情緒”的定義。我們現在的提問方式是,人類的情緒在動物中是否有相對應的部分。勒杜認為,應該以進化的視角來考慮問題,把這個問題修改為:其他動物大腦的功能和回路在多大程度上也存在於人腦?

解決動物情緒爭論的意義也許遠超過單純的學術活動:如果動物確實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那麽這將對人與動物的互動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不過,看起來科學上這個問題的共識短時間內尚難達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