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選Lending Club,還是選中國平安?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09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14 16:36 編輯

選Lending Club,還是選中國平安?
作者:格隆

格隆這篇文章原來的題目本來是:誰會是中國的LendingClub?但感覺這明顯小氣場,貶低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巨大空間。後來改成“買Lending Club,還是買中國平安”,這明顯又違背了格隆只做分析,“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的初衷,最後才改為這個題目。

蛛絲馬跡構築的證據鏈
先說幾件看起來完全獨立,但卻讓格隆眼前一亮,並迅速把它們關聯起來的的金融領域事件:
A、全球最大P2P平臺Lending Club在美國耀眼上市,上市首日高開65%,市值接近90億美金,完全遮蓋了另一家中國籍特色公司陌陌上市的光芒;
B、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
C、馬化騰減持騰訊(據說馬雲也減持阿里);
D、平安港股配股融資

以上這幾件事情,貌似互不關聯,但在格隆腦海中迅速形成證據鏈——這個證據鏈要破的案子是:誰會是中國的Lending Club

Lending Club表明了互聯網金融(尤其P2P)蛋糕有多誘人
格隆先帶大家簡單看看Lending Club這家公司為何如此吸引人的註意。

據說歌星汪峰最大特點是:無論多大動靜,都上不了頭條——永遠有比他更吸引眼球的東西與他同時冒出來。陌陌也遭遇了類似晦氣事。

本周四登陸美國市場的“yuepao”社交軟件陌陌被一位更耀眼的明星掩蓋了光芒。這位明星就是Lending Club,美國,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P2P貸款公司和第一家上市的P2P貸款公司。盡管在IPO當日Lending Club臨時調高了IPO價格,使得公司估值由最初的40億美金上升至54億美金,但是依然無法阻擋投資者的熱情。最終Lending Club高開65%,市值接近90億美金。

關於Lending Club,討論他的業務的文章已經非常之多,格隆不想再就此展開。格隆覺得最需要思考,也最想知道答案的兩個問題就是:
1、為什麽Lending Club可以成功?
2、中國的P2P貸款公司有沒有可能複制Lending Club的成功?
由於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基礎,格隆首先嘗試回答第一個問題。

Lending Club成功的三大原因
LendingClub得以成功最大的基礎是傳統商業銀行模式的貪婪和無效性。下圖是Lending Club路演PPT第一頁的內容,很生動的解釋了傳統銀行商業模式的問題。在這頁PPT里Lending Club首席執行官Renaud Laplanche介紹了一個其個人經歷: 某天Laplanche同時收到兩張銀行賬單,信用卡賬單上顯示他正以17%的年化利率向銀行借錢,而儲蓄賬戶的賬單顯示他的存款利率只有0.5%。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Laplanche因此決心創立一個更有效的連接投資者與貸款人的平臺



LendingClub商業模式並不複雜,其實際就是通過網絡平臺,把借款人和投資者直接撮合在一起。
LC建立了一整套網絡平臺,通過與銀行的合作,將投資者和借款人直接撮合在一起。首先,借款人登陸LC平臺,完成基本的註冊程序,並提交借款申請。隨後,LC通過自身的一套算法,基於合作銀行的指引,以及借款人自身的信用狀況、風險特征、借款金額、期限等原始數據,計算出每名借款人借款的利率,並給出幾個選項。借款人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一個借款選項,隨後LC將該信息公布在系統中,並對其進行進一步核實,當核實過程完成,並且得到投資者的足額認購後,合作銀行將向借款者發放貸款(扣除交易費),LC再用投資者認購的錢買入這筆貸款。整個過程,投資者的錢都在獨立的托管賬戶中,LC並不能隨意支配這部分錢。LC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收取交易費、服務費和管理費獲得經營收入。



想要把利差降到比傳統的銀行更低還可以賺錢,就必須要求運營比傳統的銀行更有效率。在Lending Club的路演PPT中指出傳統銀行的運營費用率大概在5%-7%的水平,而LendingClub的運營費用率只有2%
首先,因為Lending Club是純線上模式,節省了去線下鋪設網點的費用。
其次,Lending Club的P2P模式並不是用自己的資本金放貸,因此並不受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
最後一點,就是Lending Club利用技術手段和創新商業模式,把監管費用、客戶獲取成本、服務費用等壓到了比傳統銀行更低的水平。



綜上所述,Lending Club成功最大的基礎就是提供了比傳統銀行更有效率的匹配借貸需求的模式。
也正是有了這個更有效率的模式,成立7年的LC一直經歷著業績的高速增長。至今LC平臺發行貸款總額超過60億美元。今年前9個月,在LC平臺上完成的貸款超過30億美元,同比增加113%,同期凈收入同比翻番,達到1.43億美元。

LendingClub得以成功的第二大原因是美國對P2P貸款模式有明確的監管體系。
由於Lending Club的貸款憑證被視為可交易的證券,因此Lending Club的業務是受美國證監會(SEC)監管的。明確的監管是一個商業模式能夠做大的必要條件。在沒有明確監管的時候,很多小公司都可以賺到錢,但是沒有機會真正做大。因為一旦業務大到威脅到傳統的業務模式,就會被傳統勢力以合規的名義打壓,這就像年初時候的二維碼支付。而一旦監管明確,則傳統勢力就算再牛掰也無法打擊別人合法合規的發展業務。

LendingClub成功的第三大原因是美國完善的征信體系。
借貸平臺最核心的業務就是對利率進行定價,而利率的合理定價則取決於貸款人的信用情況。方便而準確的獲得貸款人的信用狀況是P2P平臺降低運營成本和降低違約風險的關鍵所在。LendingClub使用的個人信用評級依據是FICO信用分。FICO信用分是由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開發出的一種個人信用評級法,美國三大信用公司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都使用FICO信用分。每一份信用報告上都附有FICO信用分,以致FICO信用分成為信用分的代名詞。因此美國完善的信用體系是Lending Club能夠高效率運營的重要基礎。

中國P2P公司能否複制Lending Club的成功
有了上文的討論,格隆和大家一起來來看看LendingClub成功的三個基礎在中國是否存在。

第一個最大的基礎顯然存在的,甚至比美國的環境更好。
因為多年壟斷,已經習慣躺著數錢的中國銀行業更加傳統和低效率。而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則不遜色於美國、非常的高效和有活力。因此中國的P2P平臺的運營效率會高於傳統模式是無需質疑的,甚至會高出很多很多。

第二個基礎,也就是明確的監管辦法,目前在中國還不存在,這也是中國P2P行業最大的風險所在。但是目前行業無明確監管的狀態很有可能在15年得到改變。
從大的行業格局來看,P2P貸款只是利率市場化的一種方式。政府如果推P2P行業的監管辦法,也是賦予這一行業合法性,一定是基於政府已經做好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準備為前提的。而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所有準備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以中國商業銀行目前的運營效率和風控水平,如果利率真正市場化一定會引起非常高的系統性風險可能。因此政府是絕對不敢在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推出之前去推行利率市場化的,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底推出《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根本原因

當然,銀行保險存款制度能夠在今年取得重大突破,可能還要感謝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倒逼了央行一把。等到銀行存款保險制度落地,相信銀監會起草的P2P行業監管細則也會很快推出。

關於第三個基礎征信系統,這是目前中國P2P生態中最脆弱的一環。
在格隆看來,這事寄希望於螞蟻金服比寄希望於央行更加靠譜。要知道美國的FICO信用分也是民間公司而不是政府部門開發的。當然中國人習慣思維可能會覺得信用這麽大的事情還是政府蓋公章比較有權威。那麽不妨思考一下穆迪、標普和大公國際的信用評價哪個更靠譜一些(前兩者都是民間機構)。征信系統幾乎是利率市場化最核心的一環,這也是格隆為什麽一直對螞蟻金服寄予如此厚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中國的P2P公司想發展的像Lending Club那麽好,還是要等到第二和第三個條件成熟了才行。其中第二個基礎條件應該在2015年就會基本具備,但第三個基礎條件還任重道遠,需要民間倒逼和政府監管部門主動推進相結合。在此之前,中國P2P公司只能“打槍的不要,悄悄進村”,打基礎,拓客戶,練內功。所以這次Lending Club上市後香港具有P2P概念的上市公司比如8207中國信貸並沒有被炒,說明投資者還是比較理性的。等到監管等條件相對明確後,行業內領先的公司才敢大張旗鼓理直氣壯放手做事。那個時候中國才有可能出現類似Lending Club這種級別的P2P公司。

如果條件成熟,誰會是中國的Lending Club
根據高盛的統計,中國目前的P2P公司超過1200家,格隆估計這里面大多數是利用行業還沒有明確監管而進來蹚渾水的“行業投機者”,最後這些公司中的很多都確定會消失,但也一定有幾家內功積累雄厚的“行業投資者”走出來並充分享受到P2P這個巨大的行業蛋糕。

那麽,一旦條件成熟,哪家公司有機會殺出重圍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香港上市的中國信貸(08207)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首先,在沒有行業監管細則的情況下,公眾上市公司的業務會比私營公司規範很多。其次,當行業真正迎來爆發式發展時,上市公司的快速融資能力可以保證公司的加速跑,從而領先其他對手。

另外一家領先優勢更加明顯,但可能會被很多人忽略的P2P平臺是中國平安(2318)旗下的陸金所。以交易規模來看,陸金所已經是中國P2P市場份額絕對第一,以其體量,從平安大旗下分拆出來單獨上市一點問題沒有,也完全可能迎來類似Lending Club的眾人追捧。但陸金所既未高調宣傳,也未見分拆動作。

格隆的理解,由於P2P合規還處於一個比較灰色的地帶,因此平安一直以來對陸金所也並未高調宣傳。其實平安是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當中牌照最全、布局最系統、互聯網程度最高的公司(沒有之一)。例如、保險系統唯一的一張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就在平安旗下的平安付公司。

在格隆看來,如果未來中國政治生態逐步走向現代和成熟,中國所有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政治風險顯著脫鉤,則“陸海軍(傳統金融業務及其牌照)+空軍(互聯網金融布局)”都足夠強大的中國平安是最有潛力成為真正金融巨頭的——格隆說的金融巨頭,是指目前無論哪個細分金融領域的大佬(比如銀行領域的工行也罷,保險領域的人壽也罷),未來都很難很難與平安競爭,在平安面前都是一個小個子。

在格隆看來,這也是為什麽馬雲、馬化騰都會入股中國平安的原因。

冒著大股東大規模減持自家股票,市場必定消極理解的風險,上周港交所披露馬化騰於月初減持差不多30億港幣的騰訊股票——這在小馬哥來說是極其罕見的一個動作。按照過往騰訊的習慣,看好,自家也能做好的業務,堅決自家做;看好,自家做不好的業務,以騰訊公司的名義合資做。這次這個慣例被顛覆了。小馬哥直接賣了騰訊的股票,幹嘛去了?改善生活?

結合中國平安(2318)於月初在港股市場配股,兩馬(馬化騰與馬雲)都入股了平安,而買股票的時間與平安配股時間的匹配,市場普遍猜測小馬哥賣騰訊就是為了參與平安的H股配售——格隆也是這麽猜的:)

不是騰訊公司入股平安,而是小馬哥從自己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銀,這才是真的看好。格隆相信監管細則明確之後,陸金所有很大機會拆分出來單獨上市,成為中國P2P行業真正的龍頭公司。




是的,推理了老半天的證據鏈,格隆只是隱約得出一個也許不正確的結論:中國平安幾乎是中國金融領域唯一一家真正在完成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綜合布局的公司,它成長為一個巨人的概率與機會,遠超目前那些看起來龐大,實際不堪一擊的國字號金融恐龍,也貌似比騰訊、阿里、Lending Club這些從互聯網彎道超車的金融商有更紮實的根基和長遠生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