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站在改革的起點 我們該往哪裡走 公民x柯文哲

2014-12-08  TWM

 

這是一場值得被記住的選舉。

公民參與,台北市出現了第一位非藍也非綠的素人市長,公民覺醒,蔑視民意的執政者遭到最嚴厲的選票審判,公民崛起,一股新的力量即將改變台灣。

2014年九合一選舉後,選民幾乎全盤否定了執政者的既有路線,站在改革的起點,新的路線在哪裡?

也將仰賴台灣公民的集體智慧。

製作人‧方德琳、楊紹華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黃家慧十一月二十九日,歷史會記住這一天,因為台灣人民用選票表達了他們對執政黨強烈的不滿。

晚間九點二十分,國民黨終於有了這天晚上唯一的六都首長勝選感言。國民黨新北市長當選人朱立倫站上講台,以毫無勝選喜悅的低沉語調緩緩地這麼說:「人民的怒吼,我聽到了。」

選舉大翻盤之後……

「人民的新仇舊恨一次算總帳」 新力量崛起這是一次必須被記住的選舉,「我們清楚看見了人民對執政者的審判力量。」國安會前副祕書長、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的張榮豐解讀,這場選舉「像是人民對國民黨新仇舊恨的一次算總帳。」「首先是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的問題始終無解,國民黨唯一的清楚訴求,只有兩岸開放和貿易自由化;但幾年下來,年輕人完全感受不到開放與自由化的好處,得利者似乎只有財團。」這兩年,苗栗大埔案、桃園航空城等事件,政府被公民團體指控是「掠奪人民土地,標給財團」;到了《服貿協議》爭議,學生浮上枱面,控訴代議政治失靈、質疑中國野心,最終發展為太陽花學運;再到公民發起的「滅頂運動」,又將中國、權貴、財團全都列入打擊範圍。

張榮豐說,這次選舉的主角是柯文哲,他打權貴、訴求以全民參與改變代議政治,每一箭都射向民眾對國民黨的極度不爽之處,自然引發可觀的擴散效應。而在整個審判國民黨的過程中,學生、年輕人、公民團體、首度參選的政治素人都是要角,「民進黨的角色卻淡化了,所以我會說,這場選舉,人民對執政者審判的強度,高過了對於民進黨的肯定。」張榮豐作出結論:「選舉過後,新的力量將會崛起。」這就是二○一四年九合一選舉必須被記住的原因:公民覺醒的力量,正要開始改變台灣。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對公共事務冷感的代價,就是被糟糕的領導者統治。」這句話,被認為是公民覺醒的最佳注解;然而,經過一場標識為「公民勝利」的選舉之後,台灣就會變得更好嗎?台灣的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總經理戴立安分析,某種程度上,這場選舉像是全盤否定了國民黨過去的邏輯,但從「賭爛票」明顯增加的情況來看,人民似乎也沒有透過這場選舉「肯定」了什麼新的路線。「稍微明顯的,是柯文哲的『公民參與』訴求獲得認同。」

改變 第 1 步:

還人民完整公民權 改善失靈的代議政治從「柯文哲現象」出發,台灣公民覺醒的下一步,要衝撞的該是「公民權」的完整,或者應該說,是公民權的正常化。

公民權,又稱為「人民的參政權」,清楚寫在《憲法》第十七條:「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之權」,然而雖有《憲法》保障,但與國外民主國家相較,顯然台灣的公民權與世界潮流是脫軌的。

罷免、公投門檻高 皆落後國際主流在選舉權方面,對比全世界民主國家都是十八歲就可以投票,台灣是唯一年滿二十歲才有投票權的國家,阻斷年輕人參與政治的權利;在罷免權,台灣的門檻也明顯偏高。

十一月二十九日,台北市內湖區投票所的門口都會站著幾位學生,他們是「割闌尾計畫」(民間發起的罷免立委活動)的支持者,「請連署支持罷免蔡正元立委行動!」每當投完票的選民經過,他們總會試著請求連署簽名。這一天,割闌尾團隊成功完成了將近四萬份的連署,達到《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的「第二階段」罷免門檻,興奮之餘,他們卻還不敢大意。

依據《選罷法》,罷免公職人員必須經過四道關卡,首先是「提議」。提議要成功,必須要有「被罷免人當選時原選區選舉人二%」的提議人數;第二關是「連署」,必須要有「被罷免人當選時原選區選舉人一三%」的連署人數,且「提議人」不得為「連署人」。經過這兩關,這趟罷免算是「成案」了,但接下來,還有兩大門檻擺在眼前。

《選罷法》規定,罷免案要通過,需要「被罷免人當選時原選區選舉人五○%」的人數參與投票,也就是投票率必須超過五成;而有效票中,「同意罷免」者必須過半。

在這過程中,還有層層阻礙,其一是「連署時間必須在三十日內完成」,此外,《選罷法》第八十六條規定,「不得有罷免或阻止罷免的宣傳行為」,割闌尾計畫團隊就質疑,「無法宣傳,如何以理性說服人民同意罷免?如何行使《憲法》保障的權力?」同樣是罷免民意代表,在美國加州,連署門檻需要全體選民的兩成,但連署期限長達一六○天;在日本,選民人數不到四十萬人的地區,連署門檻拉高到選民人數的三分之一,但連署時間為兩個月,且沒有投票率的要求。

選舉、罷免之外,再看攸關創制、複決權的《公投法》,同樣也像是台灣走入公民社會的一道高牆。

依據現行《公投法》,首先,任何涉及《憲法》的議題均不能直接透過公投修改;再者,需要選舉公民過半的投票人數,且有效票數超過半數同意,始能通過。相較於法國、日本,或是今年九月舉行的蘇格蘭公投,盡皆未設投票率門檻,且法國與蘇格蘭公投更是採取「簡單多數決」。

強化公民參與,弱化政黨協商下的政治運作,一方面是符合這場選舉當中選民所傳遞出的不滿訊息;另一方面,或許也是有助於台灣解決當前諸多社會、經濟困境的途徑之一。

十一月七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報告,「二○一五年十大趨勢」,報告指出,明年全球影響最大、排名居首的兩大趨勢,分別是「所得分配不均」與「失業率繼續攀高」;而WEF也在報告中明白表示,解決這些問題無法單純仰賴政府,而必須靠「全體公民共同關注、採取行動」,尤其,年輕人不能缺席。

改變 第 2 步:除了繼續貿易自由化 更要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次選舉結果,代表年輕人對悶經濟的感受很強烈,也證明了操作藍綠已經是假議題。」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認為,站在這樣一個改革起點,人民要思考的是「路線」問題,「是要走向更開放與自由的市場經濟?還是要修正過去的路線,改為均富導向、消弭對立?這才是真議題。」其實,從馬英九執政初期,這些「悶經濟」的問題就已經露出徵兆。一○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到雙位數,但人民薪資仍然停滯,那一年八月,《今周刊》以封面故事創造了「無感復甦」一詞,提醒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把經濟成長率轉化為讓人民有感的薪資成長。此後,馬政府上下多次把「讓人民有感」掛在嘴邊,但「無感」現象至今依然。

二○一二年馬英九競選連任,他提出的解方是利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敲開中國市場大門,取得搶進世界市場的入場券;但兩年多過去了,這套政府口中「利大於弊」的解方,已被解讀成「利在財團、弊在庶民」的路線。問題是,如果公民在這場選舉否定了馬英九的路線,新的路線又是什麼?

十一月三十日,「九合一」選舉後第一天,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的手機安靜得出奇。

作為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她經常得向在台灣的外商解釋國內政經環境變化,但即使「執政黨全面挫敗」的選舉結果早已出爐,吳王小珍卻沒有接到任何一通表達憂心的詢問電話。

「選票差距之大,的確是在預料之外,但,我們認為它終究只是地方選舉……。直到禮拜一上班後,」吳王小珍說:「意外的是,一場地方選舉,竟然能夠造成內閣總辭。」她表示,從外商對台灣投資環境信心的立場,對這場選舉的憂心是從「內閣總辭」開始,「政策要有延續性,我們比較擔心最近兩年的開放腳步會不會因此轉向。」國民黨敗選不影響開放的腳步不過,吳王小珍也提出美國商會過去一年多來與民進黨交流溝通的心得:「在貿易自由化的部分,我想民進黨主流意見多半也與目前執政黨的大方向一致,他們也了解開放的急迫性。」她相信,即使是在國民黨選舉潰敗之後,台灣的自由化腳步會繼續走、也應該繼續走,「兩黨之間較大的差異是在中國政策,但也只是『深度』與『速度』的不同,方向上應該不會逆轉。」至於台、美自由化談判的另一絆腳石,開放美國豬肉進口問題,「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先前已經喊出『任內絕不開放』,所以美國商會本來也就沒有太大的期待。」不過,即使自由化、開放的路線應該持續,張榮豐還是提供了公民力量在經濟政策上的另一個施力點,「自由化,說穿了就是『賣東西更方便』,是一種cost down(降低成本)的思惟,但你的政策不能只有『賣東西』,還要想想怎麼做出大家會想買的好東西。」他說的,是台灣需要一套具體可行的產業升級政策。

換言之,當公民以選票抗拒了「從中國切入世界市場」的路線,接下來,我們必須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共同思考讓台灣產業維持競爭力的新解方,「應該要求政府,不能只是用力簽FTA(自由貿易協定),但卻不花工夫在產業、產品的競爭力提升。」至於童子賢口中的「均富路線」,背後的根源是「分配」與「相對剝奪感」問題,「這是世界潮流,也是世界挑戰,從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到韓國房價高漲、自殺率也高漲,貧富不均的問題其實全球都一樣。」童子賢說。

不過,回望歷史,睿智的改革者總能找到一條顧及發展與公平的改革路線,「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國民黨推動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就成功消弭了台灣農村的怨氣,讓社會穩定發展數十年。」童子賢舉例。

台灣能不能再次找到一條美好的新路線?在「審判國民黨」之後,公民有了聲音,但責任才要開始,每一位公民都成了推動進步的力量,也必須符合「公民覺醒」的真義,有意識地回頭思考每個牽絆台灣進步的環節。

改變 第 3 步:「除舊」之後要「立新」 理智思考下一步「國民黨倒了,台灣不一定會更好。」選後第一天,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在臉書上這麼說,他提醒這場選舉的勝利者──公民,「下一步,我們更該進一步思考,我們要一個怎樣的更好的、公平正義的國家社會。」是的,公民展現了「除舊」的力量,接下來,也要展現「立新」的能量。

其實,老天對台灣很好。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投票日,在明明該是陰沉溼冷的冬日季節裡,祂忽然給了全島一整天的溫暖陽光,讓每個人充分展現公民意志;兩天之後,全台低溫驟降至二十度以下,於是,我們又能從激昂的選戰情緒裡,很快回復日常冷靜,冷靜想一想,在這場驚天動地的選舉後,台灣得到了什麼?揚棄了什麼?我們的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公民意識已經覺醒,接下來,如同哲學家康德的那句啟蒙運動經典名言:「勇於使用你的理智吧!」公民自覺正在改變台灣!

九合一選舉,執政者被選民嚴厲審判,但這場被標識為「公民勝利」、「公民覺醒」的選舉果實,其實是在過去一年多的許多事件裡,不斷滋養,匯聚成勢。

2013年7月╱白衫軍運動緣起: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因被關禁閉操練,導致中暑死亡事件,引發全民對軍中陋習不滿。

公民運動:「公民1985行動聯盟」組織成功號召25萬人走上街頭,創下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公民自發性社會運動。

2013年8月╱大埔事件緣起:2010年,苗栗縣政府強制徵收大埔農地,3年後又鏟平抗爭拒遷的四戶住宅,其中張藥房老闆張森文因此自殺。

公民運動:網友自發製作懶人包供網民了解始末,樂團五月天則在MV以自殺的張藥房老闆照片作結,引發社會討論。

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緣起: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30秒宣布完成《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委員會審查。

公民運動:3月18日,大學生和公民們發起占領立法院行動,為期23天才結束。

2014年7月╱桃園航空城緣起:徵收土地達3300公頃,7200多戶居民需要搬遷,被稱為最大徵收案。

公民運動:網民於臉書集結「桃園航空城自救會」,也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2014年10月╱全民「滅頂」緣起:2013年10月,味全混摻大統長基含銅葉綠素的橄欖油,今年9月爆發餿水油事件,10月更爆發將進口飼料油混入食用油。

公民運動:全民拒買頂新旗下商品,台灣網友列出所有頂新產品,臉書上出現多個「反頂新」粉絲團,此稱「滅頂行動」。

「罷免權」形同虛設公民權不完整──各國地方自治罷免門檻

台灣

針對立法委員、直轄市議員、直轄市長、縣(市)長等,須有13%選民連署。

連署期限:30天

日本

依選區選舉人口分三級並採累加模式:針對地方首長、議員等,若選民人數少於40萬人,則以全體選民數乘以1/3;若選民總數超過40萬人,則前40萬人數之1/3,再加上超過40萬部分之數乘以1/6合計;若選民超過80萬人,則再加上多出部分之數乘以1/8。

假設選民為84萬人,則有效連署人數應為:40×1/3+40×1/6+4×1/8=20.5萬人連署期限:2個月(都道府縣)

美國加州

針對全州官員:須有全體選民之12%連署,且每個郡須有1%的人連署針對州參議員、議會成員、公平委員會成員等,須有全體選民20%連署

連署期限:160天

激烈選戰過後

來自各界的建言

從根本消除怨氣

台灣應該微幅修正政策,在經濟發展的效率能維持下,改善稅制與金融、經濟制度,使制度往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前進。溫和的稅制改革,例如資本利得稅的調整,若是成功,可從根本消除社會不公化解怨氣。

如果沒有朝這個方向前進,換一個政黨執政,一再喊美麗的口號,終歸是隨波逐流,台灣會繼續停滯;而候選人也會繼續困惑:「我真的有這麼爛嗎?」和碩董事長、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

童子賢

別再搞黑箱政治

台灣政治運作模式要改變,過去政治亂象,讓我們看見民主代議體制的缺失,在網路世代興起後,有了改變的契機。台灣政治必須越來越公開透明,不能再是密室黑箱。

作家,曾任華視總經理

小野

好好處理「分配」問題

拚經濟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拚經濟是政府被財團綁架,就是今天選舉這個結果。過去的經濟發展,人民不覺得得到好處;未來,「分配」會是台灣最刻骨銘心的問題。

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楊志良

變成世界的一部分

不能只想自己,要突破歷史的束縛想未來,不只5年、10年,甚至未來50年台灣在世界中的角色。台灣缺乏自然資源,必須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但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也不能為了成長造成分配不均,更須考慮碳排放對環境的傷害。

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

張安平

火力 來自長久的悶經濟年輕人對悶經濟的不滿,在選舉中一次爆發;但,悶局已經累積太久,《今周刊》自2010年8月製作「無感復甦」封面故事開始,不斷對困擾台灣年輕人的苦勞經濟、退休金不公、居住正義及世代正義等問題進行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