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想問一下李豐先生,你怎樣找到這些風口中的創業者?
李豐:風口和創業者這兩個問題,我想找到風口是第一件事,對我們來講,我們在過去3年多當中,比較早的進入了互聯網金融,比較早的進入了O2O里面的C2C,當然還比較早的進入90後投資,在我們做提前判斷的時候我們會考慮什麽因素造成了這些風口,我純粹從電子商務和O2O簡單講下我們自己的邏輯。
最大的一個原因我們認為,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的程度,超過了當時那個階段線下零售行業或者線下服務行業所能夠提供的需求滿足水平。這句話聽起來很拗口,打個比方,電商上道理很簡單,對於一個二三線城市來講,可能當地最大的百貨商場里面的商品也很難滿足你現在的消費和品牌認知水平,你去到里面發現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品牌都是你不知道的。這句話意思是說,從你接觸到的線下零售來看,整個線下已經滯後於你的消費能力了。你在服務行業是一樣的問題,我們打個比方,三四年前你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或者在某一個大一點的省會城市,你花100塊錢平均一個人的消費去吃一頓飯,可能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這頓飯吃下去對你沒有害,就是你去的餐廳到底靠不靠譜。
電商和O2O這兩件事情的風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和他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超過了當時在線下某個階段這個行業所對應的服務水平。另外你像金融業、醫療、教育,基本都是現在O2O滲入較多的行業,我們的邏輯是在市場興起之前投到這幾個領域,並且大致其他基於類似的判斷,都是叫需求驅動的經濟。
主持人:請問李豐先生,我知道投資就是投未來,從您投資的角度來講,未來還會存在哪些大的機會?不是大機會,中等機會也可以。
李豐:其實最先開始第一個問題我們講了,基本上我們在電商和O2O當中發現,不管是商品還是服務的很多行業的變革,都是來自於用戶驅動的,這個始終還會是個機會,我們叫用戶成熟度和消費能力的變化所帶來的線下商業模式的不足或者叫做需求的未滿足。像陳歐剛才講的海淘,為什麽你要去海外買東西,這跟為什麽二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上網買東西是一樣的,因為你知道有便宜和性價比好的東西,但是線下你接觸不到這樣的資源,這是海淘的出發點。你問大的方向還會有什麽,我想說我們自己還會有一些這樣的布局。
另外有一件事可能跟技術方向有關。我們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止,大概在座的很多人應該已經很少再去APP Store搜索或者下載新應用了,因為基本上你滿足於你手機上的APP了。但是因為一個行業如果想要足夠的好,必須既有大的、也有小而美的、也有垂直的、也有細分的,這個行業才叫做足夠大的行業,這也是互聯網本身帶來的進步,就是很小眾的網站它也有它的價值和被人利用的前景。從互聯網上看這一切是通過搜索引擎的方式連起來的,你能接觸到各種網站。但是在移動上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只靠應用商店來進行分發的話,它顯然只有頭部的,大家都用的應用會被重視,而那些小而美的東西會因為什麽被人發現、被人記住,從而被人使用,而體現價值,這是再往下來看較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小的我們在看的方向,就是跟我們的主辦方有關了,因為我們覺得大家現在都已經在使用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這些東西在我們的邏輯當中叫做顯著加快了信息的流動效率,加上你在消費信息的時候是在移動互聯網上,是在移動設備上,所以導致你的時間比較碎、耐心比較差,因此你發現現在的用戶在經歷了第一撥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之後,大家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顯著的趨勢。另外一個背景是,我們發現叫做傳統媒體當中具有媒體內容制造能力的人,這些人歷史上第一次開始離開傳統媒體進入了創業狀態,這個以前幾乎從沒發生過。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具有非常好的生產內容、編輯內容的能力,他們開始第一次系統性的離開了傳統媒體,進入到了新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來參與內容的制造、編輯、整理和推薦這樣的工作。而在博客和微博這兩個時代當中,我們發現所有做得成功的這些門戶網站或者這些商業模式,他們推廣的都是草根大號和明星大號,這些人生產的內容的質量水平肯定是不如這些叫做專業生產制造內容的人。這個也是我們叫做一個小小的風口。
以創業者的思考方式幫助他考慮整個行業的發展問題
主持人:請問李豐先生,您覺得現在因為資本很熱,您覺得作為一個投資者除了創業者賺錢以外,還能給創業者做什麽事情?
李豐:我們其實做了不同領域的增值工作,幫創業者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尤其是過去兩年,比如幫他們的關鍵崗位招了團隊,幫他們解決市場推廣的問題等等。我發現對於創業者來講,這是我自己的觀點,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品質是,或者他是一個思考非常獨立且深入的人,或者他是一個多多少少在他做的方向上有一些理想主義情結的人。我這麽講的原因是因為對於這些創業者,我們尊重他的思考方式,盡量幫他以他的方式思考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從我自己的領域里面,我覺得對他們最有幫助的也是我們從很全面、很長遠的角度跟他們探討這個行業的發展問題,大家一起探討,共同成長,把這個模式在這個方向現在或者未來為什麽會是這樣,或者應該是怎麽樣,應該朝哪里去,思考清楚,這是我覺得最大的幫助。
年輕人推崇和代表的亞文化會逐步進入到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中
主持人:今天討論的是趨勢,IDG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90後的基金,請問李豐,你們做這個基金是發現了針對90後的哪些趨勢和機會?
李豐:關於90後,我們講過很多次了,其實道理很簡單。第一個角度是,很大程度上現在的年輕人跟以前很多代相比,他們的父母在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過去一段時期當中處在了相對比較黃金的年紀上,所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眼界、經歷都是非常好的,使得這些年輕人當中有很多比較早地具有了比較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成熟度,這是對我們來講一個很重要的特征。第二件事情,這是從廣義上來講的,你看我們講PC時代過去10多年的發展,從我自己的定義上,基本上是以84年、85年左右的這一代人在不同年紀上的需求為主,他們代表了大的PC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進化或者演進,不管是在遊戲、社交的、找工作的、招聘的還是電子商務的,都是那個年齡層次的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而現在移動互聯網當中很多商業模式,就會是這些90後去驅動很多以他們為代表的所謂叫移動互聯網模式的叠代和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他們做屬於他們自己生活方式的產品的時候,他們會有顯著的優勢。
這部分還有一個補充,當然這跟人口結構有關了,我們發現在過去兩年當中如果你留意觀察你的生活的話,你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所謂原來叫做亞文化的生活方式,慢慢的進入了主流,因為亞文化很多是以年輕人為代表的。舉兩個例子,第一件事情,你會留意到所有你使用的時髦的網絡詞匯幾乎來自於貼吧或者90後聚集的某個地方,幾乎你所有使用到的時髦詞匯就是這些網絡用語。第二件事情,當我們投最大的彈幕網站的時候,還是被視為一個非常窄眾的事情,僅僅2年不到的時間,你有關註的話會發現,現在很多會議和話題聚集的場所,和一些瀏覽場景包括電影,都開始嘗試所謂彈幕這件事情,至於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麽我在這里不做討論,我只是拿這件事情作為一個代表來說,很多年輕人推崇和代表的亞文化的東西正在以越來越多的方式和速度進入到主流社會或者主流文化,這也是年輕人為代表的創業應該得到支持和投資他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