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 trustno1
來源: http://xueqiu.com/7730004385/33429750
中國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銀行是基於債權的間接融資,其負債是無風險資金,對於不確定性越高的資產,他天生就需要高利率來補償風險。在我分析降息的那篇帖子里已經說了很清楚,為何最近幾年中國的實際利率一直居高不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營實體經濟根本不掌握基礎信用資產,在銀行體系里他們是高風險信用融的卻是無風險資金,他們天生就需要付出高的信用溢價。監管層面為了規避大規模全局性風險又設置種種制度屏障來增加高風險資產的貸款難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行為了利潤再搞出各色貓捉老鼠的監管套利遊戲。高風險溢價再加上高的摩擦成本,那麽中國民營實體的高利率就是是常態,而高利率加上國家信用背書,又將更多的資金推入銀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全社會的絕大部分資金全部淤塞在銀行。
決策當局,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幹了兩件事情,第一件是,後門關剎,第二件,前門開足。所謂的後門關剎,實際上就是兩件事情,第一同業資金劃歸存款上繳準備金,這等於撤掉了銀行理財和表外業務的杠桿,第二,推出存款保險,這等於撤掉了大部分銀行的國家信用。這兩巴掌拍下來,淤塞在銀行里的資金面臨實際收益率下跌和信用風險上升的雙殺格局。
當局關殺後門的同時又在積極準備開足前門,也就是註冊制,註冊制的推出雖然說多多少少是在照顧各個領導的錢袋子,但是更長遠的看它使得中國錯配的信用獲得了一次根本性的扭轉。實體企業雖然暫時還無法獲得基礎信用資產,但是其高風險信用得以從無風險市場脫鉤,轉而與股市的風險資本配對。
當下的情形便是,前門未開足之前,後門已經關剎。大量的資金從銀行湧出又無處可去,自然轉入滬深300大盤股,因為滬深300是A股中的國家信用,這是資本市場上的最基本流動性來源。一個金融實體必須將流動性配置為自己的基礎資產,他才能在這個市場中開始各種資本運作。這是11月以來,滬深300大幅度上漲的最根本原因。
很多人認為,這輪上漲沒有實體經濟基本面的支撐。這實際上是錯的,實體蕭條是因為沒有錢。為毛沒有錢,因為銀行不給,現在市場上實際的利率動不動15%以上,有那一個行業有那麽高的利潤率?在銀行體系里,實體的利潤率全給銀行,信托,擔保,各種花色創新一層層剝的所剩無幾,基本面怎麽可能好的了呢?而現在決策當局開始放棄銀行這個渠道。銀行不給錢,那麽就把同業資金從銀行擠出來,然後註冊制融資放開前門,那麽整個實體就活過來了,不能說他們活得多好,但是起碼可以喘口氣。現在很多人說,現在兩融余額已經8000億了,完全是人造牛市,沒人接盤就會崩盤。但是我們要想想,兩融的利率不過8.6%,企業給8個點,它還有8個點,這遠遠比在銀行系統里被逼的喘不過氣來要好很多。股市的上漲的確沒有實體業績的支撐,但是制度改革所帶來的基本面改善是大概率確定,正是這種確定預期支撐了這波股市的上漲。
至於這輪上漲在註冊制之前還有多少規模,那就應該問問過去5年銀行同業里淤塞了多少資金。至於很多人在討論這是否是一波長達數年的長牛,我覺得這也太過樂觀,誰能看到那麽遠呢?還是先把當下的錢賺到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