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如何看待中國對外貿易新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32

20140827weixin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要點:

  • 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變化。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出口增長。
  •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
  •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結合以上,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全球經濟放緩、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對外貿易的沖擊似乎不大。雖然全球PMI綜合指數在達到6月55.4的高點後一路下滑至54.9,美國的貿易逆差自08年中期的659億美元不斷收窄至目前的400億美元,但中國出口增速在1季度後延續回升,9月出口增長15.3%,二季度的貿易盈余總額高達1280億美元。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應該說,2008年“次貸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增加了中國對外貿易壓力。比如美國在制造業回流、國內儲蓄率從2.7%的低點回升至目前的5.4%,兩個因素促使美國企業、居民的對外需求下降,期間貿易逆差從06年占GDP的6.2%大幅收窄至目前的3.1%,又如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倡導TPP,制定的新貿易規則也對中國出口施加了新的壁壘,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帶來實際匯率走高也對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負面沖擊。期間中國出口增長中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移,從08年的20%的高增長回落到10%以內,但向前看,我們認為中國出口仍將維持在5%以上正增長,而進、出口貿易的結構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的變化。在12、13年、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長僅為1.5%,但中國同期增速接近8%,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全球占比持續上漲,在2013年達到12%。從貿易國別占比來看,主要呈現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出口東盟的份額從8%上升至11.3%;

第二,歐元區的出口在經歷下滑後,在13年6月達到低點後出現了1個百分點反彈,達到16.1%;

第三,盡管美國經濟複蘇較快,但“再平衡”確實在發生,出口美國占比從06年最高點下滑了5個百分點,至17%。

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中國出口增長。2013年後,根據習近平主席“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我國增加了東盟、“金磚國家”,以及與俄羅斯、中歐、中亞、中東、南亞等國家在交通基建、能源和資源等方面合作、李克強總理在非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地也多次推行“高鐵外交”。

我們觀察到以人均GDP來看,新興市場增長依然較快。13年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印尼的增長在3—4%,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增速則達到8%,購買力的提升使這些國家對外貿易需求提高,同時貿易壁壘的消除,也使貿易創造效應較為明顯,這些均拓寬了我國對外的貿易易合作空間,也有助提高國內產能利用,促進機械設備、高新技術類產品的出口。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2008年後,中國商品進口經歷了從工業品為主到農產品和高技術類商品並重的變化。以08年底的定基數據來看,14年的9月工業金屬和原材料進口增長了72%,成品油下降了15%,同期糧食、飛機和汽車的進口分別增加1.18、1.8和2.95倍。我們理解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投資驅動型增長見頂,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中樞從20%下移,預計2013年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例的48%將成為歷史高點,產能過剩和需求低迷導致銅、鐵、氧化鋁等大宗商品原材料需求趨勢性下降;

其二,中國在推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非農就業人口的減少和低端勞動力成本提高同時發生,加上國內耕地稀缺使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近年來中國進口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數量均大幅增加,整體糧食進口量占產量比重達到14%,相比08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

其三,海外飛機、汽車等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增長在於政府扶持和富裕階級擴張的兩個因素驅動。在政府層面,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歐洲中,促進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業的貿易合作,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在國內需求層面,人均收入提高帶動中高端的進口消費快速增長。

根據瑞士信貸統計,2000年到2013年間中國人均財富從5700美元上升至2.2萬美元,以美元衡量的百萬富翁有112萬人,由此對海外民用直升機、遊艇豪車、高檔服裝等的需求增加。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第一,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仍將維持,可能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出口企業的毛利率依然較高,價格優勢大,以上市公司中出口收入占比達20%的182家企業來看,汽車、零部件行業、資本品、原材料等行業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

其二,盡管印尼、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的50%左右,但國內高素質的勞動力、穩定的商務環境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使中國產品仍有優勢;

其三,從價格因素來看,人民幣匯率結束趨勢性升值,匯率雙邊波動增加會減緩國際競爭力的削弱;

第二,我們理解國內的進口擴張放緩可能是繼續性的:

一方面,隨著中國上遊企業去產能的延續,對大宗原材料需求延續下降,而在2012年礦產品的進口占比高達17%,另一方面,由於需求偏好轉換需要時間,海外消費品的進口增長短期擴張有限。結合以上,我們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7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