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0 09:45 編輯 【幹貨】2014中國健康大會會議紀要:大健康產業持續跟蹤 作者:萌主 ![]() 時間:2014年10月18-19日 地點:杭州蕭山 主辦方:健康報、杭州市人民政府 承辦方:蕭山區人民政府、中國智慧健康谷 大背景:醫療信息化從上層建築層面大力推進、蕭山打造醫療健康信息產業園規劃 圖:論壇流程 ![]() ![]() 10月18日場 今日主要是各級領導致辭,我們挑選幾個相對幹貨的主題同大家分享。(沒經過發言人過目,文責不負哈) 蕭山區委昨天與國藥集團簽署國藥醫療產業集團建設項目,智慧健康谷希望做到國內的智慧醫療大平臺和孵化基地。會場拿到一份區委會吸引優秀醫療信息服務商的小小冊子,說不定幾年後這個地方能誕生幾個重量級公司,不知道掛號網會不會是其中一個,或許持續跟蹤的意義也在這里
![]() 中央財政投資推動衛生信息化建設 特別提到一本書顛覆醫療(數據的海嘯),醫療是名符其實的一個大數據產業,醫院機房已經不夠數據存儲(比如pacs影像系統最多只夠用3-5年)用各種各樣的技術填補鴻溝。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約2000家,app大約有2000個,未來醫療信息傳播將越來越讓老百姓接受,個性化醫療、大眾化醫學時代即將到來。 新型醫療模式不斷湧現,個人健康門戶網站商機值得註意。同病患者社區網絡建設(提醒註意,空間很大)等都是商機。 現在的機遇:處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最好時期,是否能用5-10年時間為全體國民真正構建一個醫療信息化大平臺?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等設計醫療衛生行業具體應用的目前都在逐步推行。 目前大力推進的:全名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金人工程;專項建設:醫療物聯網、遠程醫療應用。 需要註意移動互聯時代隱私、倫理等保護。同時相關的監管政策是缺失的,比如醫生需要在互聯網上進行認證麽,如何認證?比如一個口腔科的醫生能不能去看皮膚病?行業監管、準入政策等亟待監管和加強。分散的數據、分割的體系如何聚合?支撐大數據的要求?強化信息統計的預警、有效提升全面深化改革。而政府的角色其實很重要但是又不能啥都管,政府角色是監管和規範,各級衛生機構才是服務的主體。同時要發揮中國優勢:信息技術全國同步使用、豐富的醫療診療量。改革後體質優勢: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移動互聯網時代慢性病防控有著重要意義: 1)慢性病是城鄉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因為慢性病死亡700多萬,占死亡人口85%。因為慢性病過早死亡占總過早死亡的70%。涉入過多油、鹽是重要原因。 2)移動互聯技術發展能為政府評估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使得患者不用因為一些常規檢查而頻繁就醫。 3)使得居民自我檢測成為現實。 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慢性病領域可以有著豐富的應用 福建的例子:福建有專門的網站可以供各級衛生機構隨時調用、更新健康檔案、向上、向下轉診。詳細隨訪記錄、患者診療信息。建設自助健康體檢平臺,健康小屋,體檢結果可以實時查詢 “患者的教練”患者及其家屬均可隨時查詢患者運營結果,醫生也可以實時查收患者的監測記錄,同患者線上交流。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可供借鑒的商業化模式。
![]() 首先衛計委剛推出《推進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這項新政策不是對丁香園一類公司的打壓而是鼓勵其發展的態度。 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概念比較模糊,這些概念目前都是火爆的,其實可以分類看。 移動健康包括以下幾種: 健康指導和監測:大姨媽、康康血壓 非互動醫療保健信息服務:掛號網、丁香園(用藥助手、丁香醫生) 互動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春雨醫生、好大夫 醫藥電子商務:天貓醫藥、掌上藥店 移動健康更多的是一個服務媒介或者溝通平臺,而遠程醫療服務項目:更硬的醫療服務,為了診斷和治療疾病。遠程醫療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優質資源的可獲得性、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健康管理、信息產業。 但遠程醫療目前在我國發展有較多的制約因素,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沒有收費項目或者收費標註偏低,積極性不高 2)醫保政策不統一,遠程醫療沒有納入醫保範圍 3)法律責任認定不明晰 大部分省份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浙江、雲南已經有較為細化的遠程醫療收費標準,而衛計委剛推出《推進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其實明確了國家對於遠程醫療的態度,其實最開始原文叫《管理辦法》,後來改成《推進遠程醫療服務的指導意見》,相當於由原來較為中立的態度到現在的明確支持的態度。本質是促進互聯網醫療發展。當然也明確了醫務人員不能私自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必須在自己註冊的醫院平臺按照註冊的職業範圍提供診療服務。同時就醫療機構範圍看對境外醫療機構做了一個放開。 萌主今天聽下來的直觀感受: 1)政策上越來越開放,從參會官員的態度看,對醫療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意見提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提到醫患矛盾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就醫格局不合理等,雖然我們都知道移動醫療的發展必然不是根除這些頑疾的最對癥的藥,但目前確實相對好動的部分,這一點不用懷疑當局的態度。 2)從BAT的態度看,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目前是大家焦慮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的入口,騰訊高估值入股丁香園、掛號網(創業團隊大部分來自阿里),基本都爭的不可開交。大數據整合能力是互聯網公司的優勢,但是落地的醫療資源卻是他們的軟肋,未來如何有機結合,是否會激發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值得期待。 3)明天更多的是實業界的分享,期待明天有更多的發現和思考。 10月19日場 ![]()
價格和人力資源限制導致優質服務很難做到,我們收費高於公立醫院。 近200個多點執業的專家,對多點執業需求量較大。同國外機構合作,遠程會診。 做客戶關系的管理,個人認為慢病管理應該是基層醫療機構做,大型公立醫院應該騰出手做更多事情,需要有人埋單。我們是投資人埋單,維護好現有關系,不斷拓展新客戶,是商業化經營的手段,目前初步建立CRM系統,移動醫療必須未來給醫院提供商業價值,否則單純作為賣方,想把東西賣給醫院這種方式是無法持續的。
![]() 騰訊對醫療產業一直十分關註,目前產業處於讓人興奮的發展點。 作為互聯網服務商看到新的機會,能把互聯網影響力再發展到與人息息相關的產業,同時我們對醫療產業還是門外漢,目前抱著探索的心情。希望跟大家交流下目前騰訊的想法。 騰訊在醫療領域目前做的事情:推出健康智能設備平臺,在微信和qq上有許多開發接口,讓不同硬件設備商可以接入,比如血壓計等,同時帶入社區的觀念和大家一起做的觀念。第二件事情是微信上公共號給各個醫院提供服務,把騰訊的連接能力提出來,做好患者和醫院溝通的平臺和連接器的能力。同時也在探索怎樣能更好的服務醫療企業。有時候不僅僅是醫院和患者的交互,還有醫院管理者的訴求,醫生和醫藥從業者的互動等。第三個是跟在移動醫療走在前面的夥伴進行戰略合作的關系。掛號網解決就醫南其中的一個掛號問題,丁香園是醫生的專業社區,我們認為這個社區可以結合醫生的力量,未來如何探索醫生和病患的互動。我們也認可張院長的話,目前移動醫療處於黎明之前。 騰訊堅持開放合作的道路,我們可以跟醫院合作、可以跟信息服務提供商合作,也可以跟新的創業夥伴合作,去探索醫療方案的最好模式,維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同時我們將積極推動成熟的方案,舉例說明我們的微信已經有就醫全流程的方案,我們同掛號網合作,支持其業務發展。 互動環節 問:騰訊到底是否給掛號投資一億美元,為什麽投資給掛號網? 回答:騰訊目前在醫療有兩個戰略合作夥伴,丁香和掛號,掛號這一輪一共融資1.06億美元,騰訊參與其中,但沒有全部參與。認為掛號是一個優秀有潛力的企業。
![]() 昨天領導視察掛號網,將促進信息對稱作為醫療信息化的一個主要任務,目前已經同900多家醫院進行不同程度的接觸,掛號前最核心的問題是怎麽找對醫生,我們擁有國內最全的精確分診庫,其實預約掛號給醫院增加額外的工作量,比如醫生突然有事情,患者千里迢迢來了怎麽辦? 醫生臨時要停診,我們會盡量匹配同類其他醫生,並且其實通知患者,必須無一差錯。 預約掛號有個分時預約功能,先付費。有些很難分時,我們分時到每個醫生,讓他自己排,醫生一般能較為精確的排時間,同時也方便醫生診後隨訪,我們打通醫院之間,醫生患者之間等打通。節省每個患者至少一小時的排隊時間。 我們擁有全國目前最大的診後評價,目前已經有1200萬多條評價,也有利於醫院管理者運營。 排隊叫號系統,一站式支付,預付費模式大大減少爽約概率,優化流程 ![]() 診後隨訪 病人通過app上傳自己的檢查檢驗報告,供醫生對病人治療全過程的了解。 層級轉診 ![]() 掛號僅僅是一個環節,重點是能優化就醫全流程,因為信息對稱而匹配的更加合理,發動老百姓推介好醫生,那些非大醫院有一技之長的好醫生。 ![]() 掛號網要做的事情是促進信息溝通。比如對付黃牛是一個持續工作,做醫生患者的實名認證體系 ![]() 目前正在同微信、qq打通,未來直接用微信或者QQ就可以獲得服務。 同保險、體檢機構、通信運營商等合作,為這些人提供支持。 未來發布醫生接入接口和推薦好醫生活動,醫生患者都有強烈的信息同步願望。 中國智慧健康谷 ![]() 移動醫療我們都在摸索中,期待大家一同努力。 浙江省預約管理平臺,由於是體制內,很多想做還沒做的事情掛號網做到了。
![]() 醫療信息業發展背景:醫改政策促進醫療資源整合 各級醫療機構信息共享 ![]() 整合內容 ![]() 基於雲平臺信息化整合 把院前、院中、院後整合起來。設想中的雲醫院,未來的生態鏈 ![]() 離不開各級醫療機構的支持,他們的支持是這些服務能夠落地的前提。
![]() 相對其他行業,醫藥算高科技,相對於互聯網行業,醫藥行業覺得焦慮,即憧憬又畏懼 ![]() 醫藥企業只是醫療健康產業鏈的一個環節 ![]() ![]() 行業的源頭:支付的一方有決定權,老百姓和保險機構,老百姓支付比例越高,其主動性越強,另一方醫療機構,目前醫生還是機構的雇員,還沒達到自由職業的狀態,所以醫療機構有話語權。比如處方是否對外開放?很難,目前還是內部開放,醫院還是擁有超大型的門診藥房。只有醫療機構逐漸向互聯網轉向時,很多事情才能繼續下去。所以如何影響支付方和醫院方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醫藥電商很熱,互聯網平臺將加速零售電商的發展。 醫藥代表體系看以往只營銷醫院,未來是否有更多的營銷影響方?比如對支付方的影響,對病人、保險公司的影響。這就要求醫藥企業的營銷部門需要更深入和頻繁的同研發、技術部門探討和快速應對。 醫藥產業以後需要同整個產業鏈溝通,整個行業會變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時代。大公司有積累有品牌有渠道、有資金資源去改造系統,迎接互聯網。小型企業無積累無包袱相對靈活,中型企業則比較尷尬。 ![]()
![]() 移動醫療的本質和要素以及痛點 ![]() 目的和手段 我認為今後垂直領域的幾個亮點 ![]() 前景是光明的,關於幾個成熟的入口 ![]() 美年處於體檢行業也是一個重要入口,今後若幹個月後會有新的變化和趨勢 先社區後導流,先數據後定制等。 美國模式研究 ![]() ![]() ![]() ![]() ![]() 慢病管理是可以標準化的,但目前對全科醫生的培訓是缺乏的 美年即將發布的app ![]() ![]() 後面幾個嘉賓由於時間問題基本一代而過
![]()
![]() ![]() ![]() (源自中信建投中小市值) |
20.jpg (54.58 KB, 下載次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