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性通縮已死 央行只手遮天造就詭異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23

在全球央行的“努力”下,全球性的惡性通縮在過去80年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在20世紀之前,通縮和通脹出現的概率不相上下。但是在最近1個世紀中,尤其是1971年金本位退出歷史舞臺之後,通脹就越來越成為常態。對此,德意誌銀行認為長期投資者在應對國債收益率大幅走低的時候需要十分謹慎。

德意誌銀行在其報告中寫到:

未來市場的通脹程度對於未來資產價格的表現和經濟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債券市場受到熱捧,是純粹的泡沫還是由於通脹所致,很值得思考。

在1971年退出之後,全球的通脹傾向就有了明顯的提升。央行所主導的流動性泛濫就使得通縮基本很難出現。每當金融狀況出現問題的時候,提高債務水平(印錢)成為了最簡單的靈丹妙藥。唯一的特例是歐洲央行。由於受到體制的限制,其對於提供大規模的流動性有一些束手束腳。即便如此,歐洲央行在對抗通縮的選擇上也是毫不猶豫(最近的降息及負利率政策和潛在的QE)。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在許多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已經觸及或者接近歷史低點的情況下,其通脹卻處於“正常水平”。

下圖可以明顯的看到在上世紀70年代之後,通縮光顧各個經濟體的概率有了很明顯的降低。而自從1933年至今,全球性的通縮一次也沒有出現。

20140910_deflation1_0

20140910_deflation2_0

通縮大環境的消失理應造就國債收益率的回升,但是現在情況卻恰恰相反。

因此,在處於全球性通脹的時代,長期投資者需要對目前超低的國債收益率萬分警惕。

P.S:通貨膨脹率,直接反映了國債的實際收益率。(例如:國債的收益率是百分之二十,通貨膨脹率是百分之十五,那麽國債的實際收益率就是百分之五。)所以,國債收益率和通貨膨脹,關乎投資者的收益,影響國債的銷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