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投資誤區
梁軍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v0l7.html
作者:陳紹霞
長期以來,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觀點認為:成功的投資技巧首先在於找出未來最有可能增長的行業,然後,再找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例如,精明的投資者或其精明的顧問很早就會發現整個計算機行業,尤其是IBM公司,巨大的增長潛力。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其他諸多成長性行業,以及其中的成長性公司。但事先發現這些行業企業,並不像事後看到的那樣簡單。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回顧本書1949年頭一版中的一段話:
這種投資者也許會買進——比如說——航空股,因為他認為,該行業的前景會比其當前的市場估值更為看好。對這種類型的投資者而言,本書的價值與其說在於其介紹的備受推崇的投資技術,毋寧說在於它對這種投資方法的潛在危險的警告。
事實證明,這種危險在我們提到的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然,我們很容易地算出,航空運輸量會在未來數年獲得長足的增長。正因為如此,航空股亦成為投資基金的最愛之一。但是,盡管該行業的業務收入不斷增長,其速率甚至高於計算機行業,但由於技術問題,再加上產能的過度擴張,該行業的利潤十分不穩定,有時候會非常糟糕。1970年,盡管該行業的運輸量創下了新高,但卻為其股東帶來了2億美元虧損。(1945年和1961年,該行業同樣也出現過虧損。)與此相應,這些公司的股價在1969-1970年再次出現超出市場整體水平的跌幅。這一業績記錄表明,即使是拿著高薪的全職投資基金專家,也會把這樣一個並不奧妙的重要行業的短期末來完全搞錯。
另一方面,雖然投資基金對IBM公司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並取得了不菲的收益,但是,由於其股價過高,再加上其未來的增速不確定,從而使得基金在這家業績極佳的公司的投入還不到3%。因此,他們對這只表現優異的股票的投資,並不能使其整體業績增加多少。此外,他們對IBM公司以外的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的話)計算機公司的投資,似乎並不賺錢。從這兩個實例中,我們的讀者可以得出如下兩條教訓:
1.
某一行業顯而易見的業務增長前景,並不一定會為投資者帶來顯而易見的利潤。
2.
即使是專家,也沒有什麽可靠的方法,能使其挑出前景光明的行業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並將大量的資金投入該股票。
*
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航空運輸股”也曾令投資者興奮不已,就像半個世紀後的互聯網股一樣。當時,最熱門的共同基金,當屬航空證券基金(Aeronautical
Securities)與飛行器和自動化基金 (Missiles-Rockets-Jets & Automaition
Fund)。與其擁有的股票一樣,這些基金最終演變為一種投資災難。如今人們普遍認為,航空業自其誕生以來的累計盈余要少於其累計虧損。格雷厄姆在這里要說明的並不是不要購買航空股,而是告訴你,千萬不要“肯定地”認為,某個行業的未來前景一定要好於其他行業。
他們中的許多人,對科技和互聯網股票尤其癡迷,認為這些高科技產業將在未來數年內(如果不是永遠的話)繼續超常增長,並對此神話深信不疑:
1.
1999年中期,在該年前5個月就賺了117.3%之後,Momument互聯網基金的證券經理亞歷山大.張預言,其基金在未來3-5年內的年收益率將達到50%,在“未來20年”的年收均收益率將達到35%。
共同基金歷史上,最高的20年期回報為每年25.8%;這是傳奇人物彼得.林奇領導的富達麥哲倫基金在截止於1994年12月31日的20年內所取得的收益。林奇的這一收益率可以使10000美元在20年內變為982000美元。
張的說法相當於宣稱,他可以在20年內把10000美元變成400萬美元。但投資者並沒有將其視為可笑的妄言,反而在次年給Momument互聯網基金追加了1億美元的投資。結果,到2002年底,你在1999年投入的10000美元,將會縮水到約2000美元。
2. 在1999年基金凈值暴增248.9%之後,美印基金(Amerindo Technology
Fund)的證券經理阿爾巴托.維拉這樣嘲笑那些膽敢懷疑互聯網會永遠賺大錢的人:"如果你不投資這一類股票,你的業績就會落後。你是騎著馬或坐在一輛老爺車上,而我則是開著一輛保時捷。你不想擁有賺10倍的機會?那麽,你就去聽別人吧。”
如果你在1999年底給維拉的基金投入10000美元,到2002年底,將只能剩下1195美元,這是共同基金有史以來的最差業績。
3.在2000年2月,對沖基金經理詹姆斯.克拉默宣稱,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是現在唯一值得擁有的”。他把這些公司稱之為“新世界的贏家”,認為它們“無論在牛市還是熊市期間,都會一路上漲,是唯一具有此種屬性的股票。”克拉默甚至將矛頭指向格雷厄姆:“你必須拋棄互聯網出現之前的所有教條、公式和教科書......如果遵照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指教——那怕只是一星半點——我們管理的基金將不會賺到任何錢。”
認為高增長能夠永遠持續下去的幻覺,並非只是發生的投資者身上。2000年2月,有人問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的首席執行官約翰.羅思,這家光纖行業巨頭的規模會達到多大。“該產業正在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長”,羅思回答說,“而且,我們的增長速度還會加快6%。就我們這種規模的企業來說,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
前6年,北電的股票幾乎每年上漲51%。當時,該公司的股價市盈率為87倍。股價被高估了嗎?“已經上漲到了這麽高的水平,”羅思輕松地說,“但是,隨著我們無線戰略的實施,將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他補充說,畢竟思科的股價達到了其預測利潤的121倍!)
至於思科公司,2000年11月,其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堅持認為,自己公司的年增長率至少會達到50%。“從邏輯上講,”他說,“這將是一種特殊情況。”此前,思科的股價一直在下跌——當時的股價僅為上一年利潤的98倍——因此,錢伯斯督促投資者去購買。“這時還要等著買誰的股票呢?”他說,“現在正是機會。”
與此相反,這些成長型企業都萎縮了。而且它們被高估的股價也縮水了。2001年,北電的營業收入下降了37%,而且當年該公司的虧損超過了260億美元。2001年,思科的營業收入上升了18%,但是,該公司最終出現了10億美元以上的凈虧損。當羅思講話時,北電的股價為113.5美元,2002年最終降到了1.65美元。當錢伯斯稱自己的公司是一種“特殊情況”時,思科的股價為52美元,後來的股價跌到了13美元。
從此以後,兩家公司對未來的預測更為謹慎了。
———————————————————————————————————
研究50年的數據後,Sanford C. Bernstein
這家研究企業發現:美國的大公司中,只有10%的公司能在連續5年內,使自己的利潤年增長達20%;3%的公司能在連續10年內,使自己的利潤年增長達20%;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在連續15年內做到這一點。
針對1951-1998年美國幾千種股票所進行的學術研究表明,在每一個10年期內,平均每年的凈利潤增長率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