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現場》慕尼黑

2014-08-18  TCW  
 

 

選擇德國慕尼黑,做為我們的災難借鏡城市,是因為世上災難,沒有比戰爭更能將一個城市撕成碎片。它,擁有我們所熟知的慕尼黑啤酒節、舉辦一九七二年的夏季奧運,曾兩度獲《Monocle》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宜居住城市。我們不得不好奇,這個戰後廢墟如何獲得重生,並且生氣勃勃?

《商業週刊》團隊在八月八日來到慕尼黑,距離高雄氣爆事件剛好滿一週,德國南部一年裡最有陽光的季節就是八月,慕尼黑人不是早早規畫了度假,就是上街多曬點太陽,加上滿城各色人種的觀光客,人氣和日光同樣亮眼。

「廢墟的婦女們(Trummerfrauen)」,這是六十九年前出現的德語新詞彙。當年成千上萬的婦女一起上街,徒手撿拾無數被炸彈摧毀成堆的碎瓦礫,仔細整理、歸類,不論多小的殘磚破瓦都不放棄,以用來重建家園、恢復老城原貌,這樣的撿拾工作持續一年左右。如今,穿過七百多年歷史的卡爾門(Karlstol),走向慕尼黑舊城中心點的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我們不禁想著,她們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禍,非第二次世界大戰莫屬,而慕尼黑,正是這場災難的起點——它是希特勒領導納粹黨的發跡地。英美盟軍在二戰期間轟炸慕尼黑約七十次,歷史超過八百五十年的舊城區有一半以上都被夷為平地。

然而,今天遊人走在舊城區裡,如果沒事先蒐集資料,很難發現林立的教堂、博物館、王宮,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哥德式尖塔、巴洛克式雕花,竟然幾乎都是六十九年前二戰結束後,靠著「廢墟婦女」蒐集的瓦礫,以電腦科技掃瞄對照原始建築圖,花費多年時間和難以計數的經費,陸陸續續、一磚一瓦的拼回原來的樣子。

同時,別忘了慕尼黑是德國南部經濟中心,它是德國大城市中,失業率最低、收入最高的一個,也是BMW汽車、西門子的總部所在。最先進的產業建築,環繞在最古老的城中心外圍,保留傳統,卻沒失去未來,慕尼黑是怎麼做到的?

心法一:初期就定調全民投票,要找回老城形象

二戰後重建慕尼黑的靈魂人物,是首席城市規畫師麥丁格(Karl Meitinger),他將構想寫成《新慕尼黑》一書,但其核心卻是將城區復原成戰前的樣貌。「我們一定要努力恢復老城的形象,」他寫道,「如此一來,數十年(的修建)後,將會重獲我們心愛的、就像從前那樣的慕尼黑。」

整個德國在二戰後,從估計達四億立方米的碎瓦礫中重建,當時許多城市的居民都陷入復舊或更新的辯論中,有別於法蘭克福市民投票決定建設現代化新都市,慕尼黑市民選擇了恢復傳統建築,並且,後來乾脆立法規定,舊城區所有建築的高度都不能超過週遭教堂的塔頂。

也因為重建初期就定調要恢復舊觀,禁止任何建築物高度超過一百公尺,至今聖母教堂與新市政廳,仍是市中心最高的建築,對景觀保持和古城風貌的保留立下標竿。

在德國,越南部越有錢,巴伐利亞邦是德國稅收最多的邦,邦首府慕尼黑是這裡的核心,物價最高,經濟機會也最多。通往瑪麗恩廣場的考芬格街(Kaufingerstrass)是慕尼黑最熱鬧的道路,啤酒館一位難求,我們走進最有名的皇家啤酒館,酒氣撲鼻,挑高的廳堂裡滿滿的座位不下百桌,人聲鼎沸。此起彼落的酒杯碰撞聲,對慕尼黑經濟,就像是歐元叮噹不絕落袋的歡唱。

心法二:混搭新舊價值在「活的古蹟」裡開精品店

很難想見,一個戰後幾近毀滅的城市,是塑造什麼樣的魅力,讓遊客魂縈夢牽?

踩在舊城區的石磚路上,沿途復原的古老建築並非「遺蹟」,而是活的古蹟。例如,始於十三世紀的奧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修復後內部改為漁獵博物館,靠大街的一側是一排最受歡迎的商店,包括德國最大職業足球隊——拜仁慕尼黑隊的紀念品專賣店。在工業發達前,巴伐利亞是靠農業漁獵起家,慕尼黑在最熱鬧的商圈裡,讓這段傳統也有駐足之地。

為我們帶路的台灣人彭宣穎,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取得節能建築碩士,留在當地設計公司上班;談到慕尼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復古與實用間協調,他認為最成功的例子是「五個中庭(Funf Hofe)」,由五個歐洲最典型的中庭住宅群組成。從瑪麗恩廣場向北走,不經意就會錯過它們古樸典雅的外觀,當然,這裡也是在二戰後重新復原。

走進建築群裡頭,竟別有洞天,這有新穎的國際精品商店街,五個中庭內部空間,由五個建築師各自發揮創意,有的讓你迎上整排從挑高天花板上垂墜的鮮翠黃金葛植栽,有的讓你突然走入一片靜謐的樹叢。

破壞之後,竟然誕生了一區區設計的天堂,讓創意有了充分揮灑的空間。

「把早期建築紋理用新的商業空間呈現,讓傳統復原的同時,也能發揮現代的經濟效益,」彭宣穎解釋。換句話說,傳統的維護並未妨礙慕尼黑走向現代化,老價值並未阻礙新經濟,而是共存共榮。這個以古老結構承載新經濟活動的建築群,用它外表的寧靜和內在的活力,發出訊息。

恢復傳統的代價很高,例如德國最大市區內宮殿建築群的慕尼黑王宮博物館,直到一九八○年代才大致整修完成;修復的老建築也經常要再維修,像聖母教堂的雙座圓塔,總是會有一座被鷹架和網子包覆起來,難以同時見客,修復工程前後更花費約半世紀。可以想見,重建一個城市並非要一路趕工,而是精雕細琢。

心法三:辦奧運先想後路選手村轉型國宅、學生宿舍

戰後德國第一次的信心展現,是一九七二年的慕尼黑奧運。相較於不少城市主辦國際盛會後,留下一大片「蚊子館」,四十年前慕尼黑辦奧運,早就規畫好場地日後的用途,最讓人驚豔的,是選手村轉型。

例如,其中有每戶面積較大的選手村,整棟樓像梯田一般,好讓每一戶都充分採光,在當年是很先進的建築概念。奧運後,這裡成為身障者有優先權入住的國民住宅,因為公共環境規畫好,非常搶手。另一款單人住的選手村聚落,每戶獨擁兩層樓,面積合計只有六坪多,但迷你廚房、迷你露台一應俱全,奧運後成為酷炫的學生宿舍。

事實上,看似很費時費工、努力回覆古建築華麗樣貌的背後,也有務實的一面。慕尼黑市政府在建城八百五十年的紀念誌中就坦言,二戰後的復原,除了重視傳統,也有兩個現實考量,其一是戰後建材缺乏,碎瓦礫值得再利用;其二是舊城地下管線系統完善,若重新規畫現代建築,更換地下系統會很可惜。

於是,慕尼黑人讓都市在舊城外圍一圈一圈的隨著時代演進而擴展,最內圈是懷舊的低矮古城;外圈有著科技研究的重鎮:慕尼黑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新校區和附設醫院;再外圈是工業巨擘的摩天大樓總部。懷舊與新生並存的平衡,於此又是一例。

順著公園裡的散步道路走,我們看到與奧林匹克公園同在市中心外圍發展圈上,慕尼黑的工業驕傲——BMW總部,不但四十年前的建築結構是當年最創新的代表之一,八年前新建的銷售中心,內設一條環狀車道,從工廠出車到試車、交車,都可以在這寬敞的建築內一氣呵成,動線流暢。所謂「酷」,與其看重外表的奪目,更值得費心的是實用性。

從舊城一路來到外圈,從最傳統走到最現代,看到的是兼容並蓄,這是慕尼黑經歷巨大災難後的重建之路。但我們還有不解,德國人為何這麼重視傳統,對於建築復舊講究到龜毛的程度?

心法四:重視平衡感都市機能兼具工作與休閒

我們問八十四歲的德國退休老人貝滿(Josef Bohmann),他在一九六○年代曾到台灣,也曾協助訓練開發中國家的農業技術人才,回德後在慕尼黑住了四十多年。他給了一個很哲學味的答案:

「一個人,在整個人類的長流中像個氣泡,你自己死了,你的孩子還在,」貝滿說,他回溯生命的起源,「幾十億年前,我來自於海中的一個碎片,億萬年後的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也不會知道,」「所以,不要忘記你的根從哪裡來,科學除了改進人的生活,也要用來保存傳統和大自然。」

對於慕尼黑既是觀光古城,又是科技工業大城的雙重面貌,貝滿倒是給了一個很生活性的說法:「人不是為了工作來活而已,不工作的時候要聽音樂、交朋友,」工作就像是慕尼黑現代的一面,而生活則可說是傳統的一面。「怎麼樣可以更做人(編按:過得更像人)!」這位銀髮老先生握著雙拳,有些激動的說畢。這看似未完的一句,其實已道盡一切。

就像我們遇到在慕尼黑工作的印度人、中國人、台灣人,不約而同都提起,他們的最大感受是「工作與生活平衡」,因為每一天除了經營工作,也在經營生活,都市的機能便相應配合,例如地鐵線通往城市邊緣的兩大湖區,讓慕尼黑人四十分鐘就可來到風景區;例如舊城內有許多徒步區,狹小道路只給行人漫步,不讓汽車破壞舊城氣氛;例如政府補貼城中心傳統市場的攤位租金,不讓他們被食品連鎖業打敗。

傳統、務實、平衡,是慕尼黑城市重建智慧的三個關鍵字。傳統存在於建築,也在於生活。貝滿的女兒生長在慕尼黑,小學時老師會教唱巴伐利亞方言的民謠;幾乎家家都有傳統服飾,好在節慶時穿上街玩樂。

還有一個關鍵字是,認識自己。彭宣穎看到一個例子,德國人防範水災,對過去的淹水情況調查、測量、記錄,「假如說我們的精準度是到忠孝東路會淹、忠孝西路不會,那他們的精準度是到忠孝東路二百八十一號房子的東北角會淹水,」他比喻。

我們看到了慕尼黑市民對於城市公共事務的參與,包括災後重建方式,都市裡要不要興建地下隧道、高架道等,都經過居民的熱議後投票決定。透過參與,居民更加知道自己要什麼,也能為自己做主。慕尼黑戰後的重建做法,後來被喻為「慕尼黑模式」。數十年下來,法蘭克福居民開始後悔當初改建為現代化建築,蓋出醜陋的水泥盒子,甚至引來拆掉的提議。

直至今日,慕尼黑地下挖設新管線時,還會挖到二戰的未爆彈,像兩年前在Munchner Freiheit車站附近便發生就地引爆老炸彈的事件,當時疏散了二千五百人;幾週後另一區也發現一顆二戰未爆彈。戰爭已結束,警訊卻仍未消失,慕尼黑模式的啟示,既是復原、是重生、也是教訓。

【延伸閱讀】這裡,誕生最創新的復舊——慕尼黑戰後重生大事紀

》1945~1946年

●重要里程戰後訂立「新慕尼黑規畫」:全力恢復舊城面貌,從古蹟到街道格局都仿照原貌修復

●重建策略與成果禁止建物高度超過100公尺,禁止快餐連鎖店進入特定舊城區,當地最大市集維多利亞市場被《孤獨星球》評為「歐洲最優質市集」之一

》1950年代

●重要里程最繁忙商區的經商通道卡爾門重建完成

》1952年

●重要里程德國啤酒博物館落成

●重建策略與成果啤酒節始於1810年,戰時停辦;1950年,市長敲開第一桶新釀酒,成為攬客新招;今日慕尼黑靠啤酒節年賺10億歐元、吸引640萬遊客

》1953年

●重要里程大慕尼黑市總教區的聖母教堂完成第一階段修復

》1963年

●重要里程《聯邦建築法》生效,國家大劇院重建完成

●重建策略與成果奠基於大量科學研究分析,開放市民參與城市設計,當地媒體說是1904年以來的最大進步

》1967年

●重要里程國家古物蒐藏館開幕

》1971年

●重要里程地下鐵開始運行,目標是服務隔年奧運的觀光人潮,興建工程僅花費6年

●重建策略與成果40%市民沒買車,靠自行車、大眾捷運系統通勤,交通相對不繁忙,被稱為「擁有百萬人口的村莊」、「玩具城」

》1972年

●重要里程舉辦第20屆夏季奧運

●重建策略與成果鑲嵌在人造風景區裡,減少不必要的整土工作;賽後轉型為高科技中心,規畫精品建築,吸引BMW汽車、銀行業進駐

》1977年

●重要里程規畫城市輪廓,切割成不能蓋高樓的保護區,和可蓋高樓的待建區

》1980年代

●重要里程跟進歐盟一體化

》1992年

●重要里程改造老機場成國際展覽城

●重建策略與成果去年竣工,提供1.6萬人居住空間、1.3萬人工作職位,完整配建購物、美食、娛樂中心

》1996年

●重要里程莫札特故居新建落成

》2005年

●重要里程聖母教堂修復,前後花費逾50年

整理: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