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還是中東的伊拉克,近來石油與天然氣產地的地緣政治沖突頻發,按說油價應該高漲,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比較平靜。
國際能源署(IEA)最近的以下石油市場報告圖表顯示,布倫特和WTI的價差都在收窄,表明資本市場預計長期油價還會走低,並沒有體現近來地緣政治風險的負面影響。
能源咨詢公司JBC Energy的分析師認為,油價預期不跌反漲的主要原因可能來自中國。
簡單來說,明天的預期和投資成本決定了今天的價格。華爾街見聞將這種觀點總結為:
中國開始實施新的能源戰略,要以清潔能源帶動經濟發展,未來天然氣使用量會增加。
雖然以中國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像美國那樣依托頁巖革命實現產量突破,但未來在開發頁巖氣的推動下,中國會更側重於天然氣生產,受這種預期的影響,油價會走低。
JBC Energy的分析師指出,中國政府在逐步引導國內天然氣價格走高,鼓勵國內開采和生產天然氣,最終目的是縮小國內氣價和進口氣價的差距。
下圖深藍色柱形代表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規模,淺藍色柱形代表進口天然氣規模,深綠色線條代表液化天然氣月均價格,淺綠色線條代表天然氣月均價格。
去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每千立方米上調了260元,中國發改委本周又第二次調價,宣布從9月1日起每千立方米價格上漲400元。
上述最新價格適用於消耗的前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超出部分的價格不變,仍是去年的水平。去年中國共消耗約1700億立方米天然氣。
中國政府預計,上述新的天然氣價機制將積極推動供應。但中國頁巖氣開發的大計卻因為現實的挑戰放慢了步伐。
本月初,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講話中提到,到2020年,頁巖氣的產量將達到300億立方米。這一數據與2012年能源局制定的“十二五”目標600-1000億立方米相去甚遠。
按可采頁巖資源規模排名,中國是全球第一,但由於國內地質條件複雜、專業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加之生產頁巖氣成本高,中國很難複制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
對能源局此次下調2020年頁巖氣產量,有市場人士猜測,可能釋放出一種消極的油氣改革信號,中國政府將削減對頁巖氣產業的扶持力度,減少頁巖氣項目的總量。但也有人認為,減產正說明中國在頁巖氣問題上日趨理性,“十三五”最後產量預計與“300億方”不會有太大出入。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彭博報道的觀點,即頁巖氣開發改變了市場的供求格局,供應在增加,需求在減少。
文章稱,除了頁巖氣的繁榮,現在和以前相比沒有變化。頁巖氣革命使美國的開采量達到27年之最。
而本月公布的6月美國貿易逆差意外大幅收窄,主要就是源於石油進口規模創三年半新低。
花旗集團商品研究主管Ed Morse此前表示,北美曾推動了難以置信的原油進口量,其實世界並不需要那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