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即將開閘,一位券商營業部朋友拿來滬港通宣傳資料,熱情地介紹「滬港通攻略」,他著重講解了「利用兩地估值之差套利」策略:
「投資者可以利用A-H價差套利,對沖行業風險。例如,可以買入A股當前折價較多的股票,賣出H股相應標的,規避行業風險,反之亦然。目前,A股估值優勢主要集中在銀行、汽車、公用事業、交運、食品飲料等行業,且這些權重板塊的A股估值顯著低於H股估值30%-50%。不妨瞄準A-H折價較大的股票,如,海螺水泥(600585)、寧滬高速(600377)、中國平安(601318)、保利地產(600048)、青島海爾(600690)、伊利股份(600887)等。」
這位朋友是好心好意,但他介紹的這個套利方法的立足點是不對的,錯把兩地「同股不同價」現象作為估值差異的依據,並且誤以為具有對沖性。
滬港通開閘,儘管有了一條連通管道,但A股仍然是A股市場,港股也依然是港股市場,它們仍舊是兩個不同的市場。而市場不同,估值也就必定不同,世界上也確實不存在兩個估值水平相同的市場,所以A股與H股也不可能相同。造成它們差異的因素複雜而繁多,比如有,市場制度和交易機制的不同,市場化程度的不同,使用貨幣的不同,政治背景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股權文化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思想意識的不同……最終,股票的估值(定價)也就勢必不同。打個比方說,一棟別墅,造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黃浦江沿岸的黃金地段,每平方米要20萬元;一模一樣地造在大西北偏僻地區,可能每平方米0.3萬元也沒人要。所以說,「同股應同價」的套利想法是偏頗的。
如果A-H價差真可作為套利依據的話,那麼,即使沒有滬港通,也早就可以實行了,但我們怎麼從沒聽到過大陸有哪個做港股的人長期用這個方法套利成功的?還有,在滬港通開閘之前,大陸投資者現在完全可以捷足先登,買足所謂「A股折價較多」的股票呀!但怎麼還不見這個徹底行動呢?你想,這樣兩種明顯的套利機會,市場難道會遲遲發現不了嗎?
把「同股不同價」當作估值依據,其實是一種把A、H股相對價格作為定量的靜態思維,而有意或無意地否定了不同市場的動態變化的本質,缺乏科學依據。
當然,強調兩地市場的估值差異,並不是說兩者不可以比較。滬港通將打開兩個市場之間的通道,其功用之一就是為了兩地股票估值可作比較。通過滬港通這個連通器,便於兩地的投資者進入對方市場參與交易,並且經過反覆博弈,使得兩地股票的估值逐漸趨於合理與平衡,只有這樣才可以知道兩地的估值水平到底是怎樣的。這裡,先有滬港通,然後才知合理估值;而絕不是先有所謂的「估值差異(股價不同)」,然後滬港通一連通,你就可到價低的一頭撈錢了。可千萬別把邏輯順序搞顛倒了哦!
隨著諸如此類的投資活動不斷擴大,兩地股市估值也就有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據,因為股市的(交易)價值只能通過套利來發現,投機只能通過投機來消滅。這是股市的本質屬性(基本規律)和邏輯。
至於當前的「同股不同價」沒有對沖性,則是很容易理解的,你連A-H的估值都不清楚,何況它們可能同漲同跌的,你怎麼對沖呢?
綜上所述,滬港通開閘以後,A-H兩地股票的估值將會逐漸趨於合理與平衡,但「同股不同價」現象仍將存在。
「滬港通」不是「滬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