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月初,澳洲聯邦大選落幕,現任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連任,但全國民眾聚焦他竟沒有在投票前來一根民主香腸(democracy sausage),澳洲《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稱他「太不澳洲人了」。 冠上「民主」之名的香腸其實賣相平凡,多半只是一份土司夾香腸而已,但平均要價澳幣三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五元),因為它是非營利組織或學校在投票所旁販售募款。由於行之有年,投票前來上一根烤香腸已成為澳洲大選的傳統,封號由此產生。 民主香腸受熱議程度不輸選戰,政治人物的香腸秀更是人氣話題:滕博爾稍後在推特上討饒,說是沒了烤香腸,澳洲民主就少了一味;對手修頓(Bill Shorten)從側邊而非頂端咬下的吃相 則被網友譏笑「政治上最low的時刻。」 強制投票帶動募款業績 澳洲大選吃香腸,幾乎和中秋節與烤肉畫上等號一樣,選前三日,「烤香腸」在澳Google的搜尋量和「選舉日」不相上下。選民史蜜絲(Rebekah Smyth)就說,她丈夫因為前往的投票所沒有香腸攤,還專程跑到別處買香腸,就是要吃到。 為此,網路上還有鄉民製作選舉日香腸攤分布圖,不但可查詢最近的香腸攤地點,還提供是否有素食、甜點等加值選項;連遠在荷蘭、新加坡、柬埔寨等地的大使館也特別在投票日為外鄉遊子設置香腸攤,打造家鄉味的投票日風情。 相較美國公定投票日在週 二、英國在週四,澳洲選舉日在週六,新加坡《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分析,民眾有空之外,加上澳洲是強制性投票,一千五百六十萬公民都非得到場投票,烤香腸效益不可小覼,選舉日也是許多慈善機構一年中募款額最高的一天。 香腸攤分布圖創辦人卡斯 納(Grant Castner)認為,烤香腸串起澳洲民眾凝聚力,民主香腸背後的公益性質 更讓這項傳統格外有意義:「反正都是得去投票,而且買一根香腸就能助人,何樂而不為?」 (文.柳定亞) 撰文者柳定亞 |
專門設計、建造醫院等特種建築的公司艾迪塔(Aditazz),幾位共同創辦人近年來煩惱不堪。建築師主張,設計建築物時,動線都只朝一個方向;公司執行長、電子與電腦工程師出身的狄帕.艾崔西(Deepak Aatresh),則主張運用電腦,做到同時兼具內、外雙向功能的設計。 諸如此類看來解決不了的衝突還多得很。艾崔西說,「我們知道我們都用心良善,都非常聰明,也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想推動進展真的很難。」衝突感,換個角度變助力對神經學者、阿提曼創投(Artiman Ventures)合夥人,同時也身為艾迪塔董事的阿吉.辛哈(Ajit Singh)來說,這類衝突很常見。歸根究柢,原因就出在腦子。想創新就必須結合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工作,但不同領域的人思考方式往往也不同。所謂右腦控制創意、左腦控制邏輯的概念,經證明並不正確;不過研究顯示,左腦確實對語言較有反應,空間處理與注意力則是右腦的專長。辛哈解釋說,「人不選擇職業,是職業選擇人。」這種思考方式的差異,會對決策形成干擾。過去每在專案展開之初,艾崔西一定先與負責推案的團隊開一小時會,討論重要決策;但一小時很快過去,會議卻往往一點進展也沒有。 於是他找上了專門研究大腦的辛哈,問他決策應該花多少時間。辛哈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不要規定時限,試試看。」他們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在公司開闢一個休閒區,擺幾張很舒服的座椅,讓員工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會議通常於下午六點在休閒區展開,會中不僅提供酒品、點心,會議也不預定結束時間,有時一直開到凌晨一點才散會。艾迪塔一些最有創意的點子就在這樣的會議中誕生了。 安全感,有助好決策艾迪塔這套作法適用於各式各樣場合。它所以有效,是因為它造了一個讓員工可以放心大膽、無拘無束、合作共事的環境。 《對話的智慧:偉大領導人如何營造信任與卓越成果》一書作者茱蒂絲.葛拉瑟(Judith E. Glaser)認為,讓員工做出優秀決策的關鍵,就是讓他們「有安全感」。 因為一旦失去安全感,「我們會採取保護行為,腦部主管情緒與本能的『杏仁體』就會接管,理性的『前額皮層』隨即關閉。」葛拉瑟說。 杏仁體與人的恐懼反應與快樂有關;前額皮層則主管移情作用、直覺、較高層社交技巧與三維思考,並且「能讓我們以一種至今仍無法解釋的方式,將創意發揮到破表。」葛拉瑟在會議展開時,會先要求與會人士形容成功像什麼樣子。當有人聽到另一人的說法與自己的看法不謀而合時,腦部職司社交決定功能的中間突起前額皮層就會受到刺激。葛拉瑟解釋,「中間突起前額皮層會說,『讓我們交朋友吧,我比你想像的更像你。』」認同感,可提升溝通效率辛哈囑咐艾崔西,要與建築師會面時,彼此先向對方表示,了解對方的想法與自己不同。辛哈說,「這好像是在幼兒園教小朋友一樣。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他們之間比過去更能溝通了。」艾崔西因此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他說,「當工程師的人動不動就跑到白板前面。我發現,這麼做很讓那些講究直覺的人擔驚受怕,因為他們一見到你這麼做,就知道你又要迫使他們根據你畫的那些方塊來思考了。」現在的艾崔西會拋下白板,走進休閒區。他總是發現那些與會建築師在紙上塗鴉,工程師卻在一旁勤做筆記。他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開會時在紙上塗鴉的人是在浪費時間,現在我才察覺,在紙上畫草圖,與在紙上畫出內心想法,其實是有關聯的。」具備4條件,你也可以有企業家的腦 心理彈性大 《一針見血的解決:以腦為根據的優化業績作法》(The Sharp Solution)一書作者海蒂.漢納(Heidi Hanna)說,企業家最擅長迅速變換工作。 她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必須在同一時間做太多的事,也或許對他們的成功而言,能不能同時做許多事比對其他人更重要。」 抗壓性很高 漢納說,「大多數成功企業家都說,他們承受高度壓力,但壓力越大越讓他們鼓舞。」她的團隊在下階段研究中,將觀察生物標示,看看企業家會不會因為壓力緊張而受傷。 想法很積極 所謂積極性偏差(positivity bias),指一種你認為你很安全的無意識假定;那些懷有消極性偏差(negativity bias)的人,會認為到處都充滿威脅。將偏差度從消極到積極做一個從1分到10分的表,一般人可以拿5.5分,但企業家平均可以拿到6.5分。 準確而敏捷 企業家的運動肌肉協調能力比一般人強。漢納起先認為這一點不重要,但她之後發現這可能與一種關鍵特質有關。「我與企業家們討論他們何以與眾不同,他們自認決策速度很快,如果事後發現決策錯誤,他們也很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加以更正。」 一堂神經課》 提升表現 從3處著手 留心無意識舉動 MyBrainSolutions.com執行長伊維安.戈登(Evian Gordon)博士說,「人會用肢體語言表達強有力的訊息。我們會在無意識狀況下,用五分之一秒表達這類訊息。我們在感覺受到威脅時,無意識模式就會冒出來。如果有人說,「但我很關心」,說著把兩臂交抱在一起,這人已經在無意識狀況下表達一個訊息,說他準備不玩了。 平心靜氣很重要 想取得成功,在發表演說或出席會議以前先讓自己平心靜氣。 例如,紐約市神經領導研究所(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研究部主任、《絕妙兩小時:用有科學根據的策略駕馭你最寶貴的時間,做好你最重要的工作》(Two Awesome Hours: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一書作者喬西.戴維斯(Josh Davis)就建議,可以先做20分鐘溫和的運動。在感到壓力很大時,不妨想一些讓人平靜的東西,例如一束花或風景等等。 讓人感覺到舒適 奢侈電器產品零售商、設在新澤西州的Pirch,用神經科學創造空間,讓消費者覺得安全而自得其樂。Pirch的共同創辦人吉姆.史都華(Jim Stuart)說,「我們會選在一家店、而不在另一家店裡買東西,還會找出這麼做的理由。但事實是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brain)劫持了腦的皮層(cerebral cortex)。對無意識模式的腦來說,第一要務就是避開風險,尋找相對安全的選項。」撰文 / 作者•Minda Zetlin 譯者•陳曉夫 |
政府推廣用普通話教中文多年,目前已有七成小學開設普教中班,成效如何?當局委託大學進行的追蹤研究已經完成,本台取得仍未公開的終期報告,結論是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能促進中文學習。三年班中文堂,四十分鐘全程普通話。崇真小學二至四年班,所有班別的中文都是用普通話教授,亦是語常會委託教育學院,由二零一二年開始,追蹤研究的四間學校之一。專家透過觀課、訪談、分析學生成績等,發現推行普教中時一些問題,例如有教師會叫學生分組讀、個別讀及輪流讀課文,但「為讀而讀」、未能深化知識。有中學用廣東話教的一班,討論很熱烈,但普教中班則很靜。而且教學內容表面,本身成績好的學生感到缺乏挑戰,反而造成學習障礙。還有師資問題,有學校起初用普通話教師教中文,他們本身不是中文本科,聽、講較好,但語文知識弱,有些就混淆了教普通話及教語文。報告又提到教學用普通話,但考 TSA 時說話訓練又用廣東話,兩者不配合亦影響成效。研究中途語常會要求加入,學生聽說讀寫水平的量化比較,大部分班級,沒有顯著差異或者未能比較。在「聽」方面,小五及中一普教中班較好;「讀」、就有四級普教中較優;「寫」、普教中在高小的優勢,到中二則逆轉;至於「說」、廣教中的學生較優,不過研究團隊多次強調﹛這樣的比較有先天局限。因為學校一般將能力較高的新生,編入普教中班。最終結論是,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但普教中對中文科成績,沒有負面影響。報告得出另一個結論是,若推行普教中,愈低年級開始成效會愈好。這份報告去年二月已經完成,但一直未發表,去年四月有議員追問何時公布,教育局表示等適當時候,本台亦嘗試用公開資料守則索取,但政府指可能妨礙內部討論,拒絕披露。
相由心生真係唔到你唔相,好似呢件潮媽咁,睇見佢個膊頭就已經知道佢係會帶埋囝囝去體驗公民抗命的黃絲打,所以特別怕囝囝將來同佢講「柿子」,被蝗語化消滅本土語言就該煨:有推行普教中多年的小學,校長指近期多了家長要求重新以廣東話教中文,正打算全校諮詢,是否重開「廣教中」班。為何有家長想走「回頭路」呢?雋詠與柏匡的媽媽,一人支持普教中、一人反對,小朋友就各有體會。這間小學二至四年級,推行普教中已經第八年,但學校即將會發問卷,諮詢是否重設廣東話中文班,主要是多了家長希望有選擇。自從當局一九九九年,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後,開設普教中班的小學及中學愈來愈多,最新調查已分別超過七成及三成六。但現時研究結論是,沒有證據普教中有助學生學中文,曾任語常會主席的田北辰認為,無謂再定出這「遠程目標」的時間表。田北辰又質疑,報告做好一年多,但政府都不公布是有心拖延。據了解,教育局在七月初,即今屆立法會期最後一次會議,才提交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