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 | 津粵浙魯缺席證監會首批“四板”名單,私募債風險未完全暴露

近日,證監會公布了第一批21家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備案名單,天津、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交易中心未出現在名單中。

一位華北股交中心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可能與跨區域超範圍經營的整改、以及多家平臺整合為一家的進度有關。前幾年有很多四板掛牌企業向公眾兜售原始股的違規行為,跨區域經營可能存在監管空白的問題。如果一個地區有多家股權交易市場,則會引起無序競爭。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區域股權市場已經基本完成跨區域經營整改,停止了私募債業務,不過私募債的風險尚未完全暴露,處置可能違約的私募債將是接下來一些地方股交市場的重要工作。

津粵浙魯缺席首批名單

近日,證監會公告,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中已有21家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在證監會完成備案。記者發現,天津、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交易中心未能出現在首批名單中。

區域股權市場是資本市場的一部分,是股權市場金字塔的基層,在新三板之下,主要為中小微企業的直接融資提供服務,所以也叫四板市場。

接近天津股權交易所(下稱“天交所”)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天津有兩家股權市場,天交所和天津濱海國際股權交易所(下稱“濱海國際”)。由於本輪全國整頓要求第一個地區只能保留一家股權交易市場,因此兩家交易所就誰來主導整合的問題一直在協調。

4月28日,天交所和濱海國際發布聯合公告,2010年成立的濱海國際將成為天津市唯一的區域股權市場,在市政府正式宣布後,2008年成立的天交所將停止新增業務,存量業務由濱海國際有序整合、妥善處理。

此外,黑龍江是此前股權交易中心數量最多的地區,有黑龍江省綠地股權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哈爾濱股權交易中心、北方工業股權交易中心三家運營機構。黑龍江省金融辦去年曾表示,將推進三家交易所的整合。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區域股權市場本來是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單位,如果一個地區有好幾家,可能會出現盲目追求掛牌企業數量和融資,容易出現風險,市場過多也不利於監管。

去年1月9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召集多部委和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參加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系會議,其中要求省級政府按類別整合域內的交易場所,原則上一類一家,以保持必要規模,避免無序競爭。

隨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四板市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關於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股交市場由省政府監管、承擔風險處置責任,一省一家,證監會提供指導,制定全國統一的四板業務和監管規則。

《通知》重申,禁止地方股權市場跨區域經營,如果有為外省企業掛牌、融資的,要限期清理,防範化解風險。

“深圳之前是全國企業的都能做,現在證監會規定了,就只能做廣東省內的,但存量的就只能放在那,也沒法回購,新的業務不能再開展了。”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下稱“前海股交”)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他表示,前海股交已經得到監管的認可,基本的備案流程已經走完,但可能要等到下一批名單公布。

關於地方股交所跨區域經營,前述華北股交中心人士告訴記者,這存在監管空白的問題。“前幾年有很多四板掛牌企業向公眾兜售原始股的違規行為,如果是異地掛牌企業,本地股交中心最多是摘牌。但如果是本地掛牌企業,本地政府就可以協調工商等部門對企業實施監管。”

今年2月底,上海股交中心完成了281家上海以外地區掛牌企業的清理工作。上海股交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告訴第一財經,這些掛牌企業涉及投資者數千人,超過20家企業的主要股東進行了質押融資,清理工作難度較大,需要針對不同企業安排不同的安置方案,還需要做好企業、投資者、中介機構、各地區域股權市場的對接。

在多家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官網上,記者已經查詢不到有異地企業的信息。

私募債風險突出

四板市場對我國的資本市場建設有特殊的意義。滬深證券交易所服務的都是成熟、大型的上市公司,但是中小微企業的股權融資一直是境內市場建設的短板。

到2016年底,全國共有40家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17000多家,還有59000多家的展示企業,當年為企業實現各類融資共2871億元。

證監會副主席趙爭平去年曾表示,“區域性股權市場是紮根並服務於本地的中小微企業,服務面廣、普惠性強,如果辦好了,可以開辟一片直接融資的新天地。”

另一方面,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也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創新創業企業的重要抓手。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股交中心已經有市場化、公開和比較嚴格的審核條件將一部分優秀的篩選出來,政府實施補貼政策的時候可以直接選擇掛牌企業。

以北京股權交易中心為例,每家在其標準板和科技創新板掛牌的公司可以獲得5萬元獎勵,通過科技信貸產品融資或者發債直接融資的,可以享受40%的貼息比例。

不過,四板市場還存在法律地位不明晰、監管責任未落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易釀成金融風險。

2016年12月,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的“僑興債”違約兌付風波爆發,事件將四板市場私募債產品的監管漏洞、風控缺失暴露無疑。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私募債不得公開宣傳、投資者合計不得超過200人等“紅線”均被突破。

過去四年里,私募債在各個地方股交市場發展迅猛。以前海股交為例,該平臺上已累計發行174期共315億元私募債,產品的期限在6個月到10年之間,收益率在8%-12%,目前還有250多億元私募債尚未到期。

華東一位股交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家未在首批名單中的地方股交中心發行了大量地方政府私募債,這些公共事業部門的發行人很可能不會兌付,過去靠滾動發債還能維系,現在明令禁止私募債後,可能存在後續到期大量違約的風險。

記者還了解到,有一家入圍首批名單的地方股交中心曾進行違規擔保,將私募債拆分為1萬元起購,強制公司員工購買,最後債券違約造成投資者普遍虧損。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去年1月答記者問時表示,近年來,各區域股權市場在探索私募債發行和轉讓時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地區通過拆分、代持等方式,規避了投資者數量和門檻等監管要求,將高風險的私募產品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自然人投資者。

2017年7月1日,《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正式實施,按規定,地方股交中心除了股票和可轉債之外,不得發行包括私募債在內的其他證券。

“我們去年業務就轉向可轉債了,不讓做的現在沒做。之前有征詢意見,我們也提出私募債存量處理的問題,但是沒有結果。”前述前海股交人士告訴記者。

前述華北股交人士認為,私募可轉債到期以後,就轉成中小微企業的股權了,因此不存在違約的問題,但是如果不能確保收益,那麽可轉債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比較有限。目前存量的私募債將采取自然到期的方式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