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8电媒音乐:我们正在创立唱片业发行的新规则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3/2MMDAwMDE5NzE2MQ.html

见习记者 潘青萍/文

2009年,A8音乐实现全年7.07亿元的营业额,2010年上半年营收3.6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3%。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旗下音乐网平台30万的音乐曲库,6000首的月平均歌曲上传量,6.5万首原创歌曲,以及1.6万活跃音乐创作人的基础之上。

目前,刘晓松的A8电媒音乐已成为中国数字音乐的领头羊。

2000年创立A8音乐的前身——华动飞天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SP(电信增值服务)业务时,当时的刘晓松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公司会走上数字音乐这条路。

2008年,A8音乐在港股上市,即募集到1.73亿港元资金,成为中国首只以音乐概念股上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唱片业不景气的当下,刘晓松带着A8音乐为原创音乐找到了另一条出口。

刘晓松认为A8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创立了唱片业发行的新规则,“未来的音乐一定是电子化的,由于成本高和盗版影响,传统的CD模式音乐发行大部分是亏损的,A8这种电子音乐模式,会取代传统的唱片公司成为主流的唱片发行商。”

初创时期:移动增值服务起家

A8 音乐并非刘晓松的初次创业。在此之前,他曾有过自己的第一个公司——信力德系统有限公司。舍弃了清华博士学位的刘晓松狠狠地抓住了这次创业机会,凭借着对 信力德公司的妥善经营,在上世纪90年代,他已具备了千万身家。初次创业,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更让他收获了信心。

之后,他 将信力德公司转让出去,并到美国进行了考察。“当时是1999年,国内互联网才刚刚全面兴起,而美国的宽带已经非常普及,手机也有非常多的应用,我当时就 意识到,未来十年,电信公司传统的语音业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结合的数字业务则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5月,华动飞天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家公司就是A8音乐的前身。公司主要运营基于互联网的手机PIM(个人信息管理)业务,专注做SP(移动增值业务)。

随后国内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让华动飞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之后3年,华动飞天先后与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CCTV-MTV音乐盛典、百事中国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无限增值服务,利用短信、彩信等业务,成为国内的大型SP之一。

然 而,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说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刘晓松曾表示:“在移动梦网出来前我们觉得移动增值业务非常有前途。”2000年12月,中国移动就已正式推 出了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梦网”业务,虽然SP的利润十分可观,但无线互联网行业的收入水平并不稳定,在运营商背后运作的华动飞天并没有机会进入行业金字塔 的塔尖。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晓松发现了彩铃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当时华动飞天在深圳当地的报纸上登了一个很小的广告,告知提供手机下载铃声,结果当天就有26万人次下载。于是,琳琅满目的铃声下载成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向数字音乐公司转型

“做 SP时我们的业务增长很快,连续十四个月实现20%的增长,但是越是这样越觉得心慌,因为在整个无线增值的价值链中SP最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想基业长青战 略转型势在必行。但SP的转型有其局限性,于是跟内容结合,不仅做一个发行平台、销售平台,而是新内容的原创平台就成为我们选择的方向。而做音乐是考虑到 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电媒音乐必将是大势所趋等原因决定切入的。”尽管公司的长期发展,刘晓松决定转型。

2004年,华动飞天推出了自己的原创音乐互动平台(UGC),并正式更名为A8音乐,开始转型为数字音乐公司,通过在网上推广原创音乐和发行音乐作品,获得mp3下载和铃声下载的收益,并与原创作者分成。

然而,公司的转型并不容易,原因主要来自于员工的阻力,“A8转型的时候很多员工都不理解,因为在音乐方面都不在行,他们不想干,这个怎么办,那我一句话,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或者你就离开。”

由于很多业务部门跟音乐没有关系,一旦转型一些员工就没了用武之地。这次转型过程员工流失约15%。

但在确定转型后,A8音乐的路子也走得更坚定,并且获得了新加坡TDF资本、英特尔投资、JAFCO亚洲、三菱UFJ证券以及IDG五家风险投资商共2000万美元的投资,为公司手机音乐业务发展募集到了资金。

接下来,A8音乐开始扩大自己的步伐,率先和华纳、环球、索尼、BMG和百代五大唱片公司签约,获得对方正版音乐的网上下载代理权,掌握了庞大的电子音乐内容。

2005年,A8音乐与多普达携手,推出了无线音乐门户客户端A8 BOX;2006年,率先在中国提供互联网“正版音乐服务”;2007年,发起“原创中国音乐基地工程计划”。至此,A8音乐已经完全走上了一条以音乐创 作、音乐制作和数字发行为核心的原创音乐产业链的道路。在2007年,A8音乐的净利润是5500万元。

双重压力下逆势上市

2008年,在信息产业等部门对SP行业的监管趋紧,以及移动运营商自身对SP深度参与的双重压力下,内地的SP市场持续降温。

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6月12日,A8音乐在香港逆势上市,从而备受关注。这次港股上市创造了多项纪录:香港第一只数字音乐概念股;内地第一个以数字音乐概念上市的公司;上市创造的128倍超额认购是H股今年以来新股最高超额认购。

上市募集到1.73亿港元的资金,也成为A8音乐持续为业绩做出诸多突破的底牌。A8音乐将其投入到了潜在收购、提升互动平台、进一步开发A8音乐在线系统和3G技术业务整合这四个领域。

随 后,内地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正式宣布加盟A8音乐,担任其音乐艺术战略顾问,亲自为以A8音乐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创作人做指导,也提高了A8在原创音乐 领域的声誉。而在刘晓松的计划中,“原创音乐基地产业园将提供原创音乐平台,任何有音乐才华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一展身手”。

在不可阻挡 的发展趋势之下,A8音乐收益创历史新高,2008年全年达7亿元,较2007年飙升了147%。其中,音乐相关业务收益占总收益的70%达4.95亿 元,原创音乐收益较2007年增长了270%至1.83亿元。2009年净利润为1.02亿元,较08年增长27%。

后转型时期:B2C模式——从运营商背后走出来

目前,A8音乐已经成为我国数字音乐领域的领头羊。然而,A8音乐2010年的中期财报却不容乐观,截止2010年6月30止6个月,收入约3.58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23%;净利润人民币201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55%。

该财报表示,今年初,由于手机用户投诉相关移动增值服务的产品宣传误导及缺乏收费提示,移动增值服务的监管举措增加,拖累盈利下跌。

由此可知,A8音乐的非音乐业务仍然占据总收益的相当大比重。A8音乐表示,为对应盈利下跌,公司一方面已扩大与国际手机厂商的合作,期待营业额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已精简了移动增值服务30%的人手。

2009年,A8音乐将所有音乐及相关业务整合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音乐云”业务,是一种B2C的业务模式。A8音乐将此作为集团的一个长期战略,旨在通过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集中空间来存储自己的音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透过任何设备检索或收听音乐。

刘晓松认为:“A8音乐的长期发展策略是要建立一套B2C的业务模式并直接拥有自己的客户群。通过音乐云及A8 Box综合娱乐平台,集团将向用户提供以音乐和音乐相关产品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

刘晓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A8音乐要以内容为王。内容做得好就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特别想看、特别想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内容赢了,才能使产业发展起来。”

目 前,A8音乐仍处在后转型期,在新业务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年初推出的手机软件“开心听”,现已拥有近2千万手机用户。但A8音乐称,这个手机软件完全是 免费的,公司并未从上面盈利。“以前都是躲在运营商背后做个人收费业务,而目前公司更注重发展音乐云的用户体验及功能,短期目标为吸纳忠实用户,希望未来 与运营商合作的同时,自己也可以直接接触客户。我们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也吃过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借鉴的不多。”

据了解,音乐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不会带来收益。面对移动增值服务行业竞争加剧、政策监管趋严,A8音乐将要如何在后转型期中实现中期财报里所承诺的改善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并使音乐云策略成为中国最出色以及最受欢迎的音乐服务,我们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1

音樂產業的變遷:中國唱片業三十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82.html

在不少人看來,太平洋到現在依舊存活並且經營唱片已經是個奇蹟。這些人裡包括宋柯,內地唱片工業鼎盛時期頂級的操盤手。兩年前他就發出過「唱片已死」的感慨。或許,唱片確實「快死了」,與太平洋同時期並稱為「四大鉅子」的廣州中唱、新時代、白天鵝不是經營艱難就是已經倒閉。

不過,唱片業也曾經歷人生的巔峰—坐落於廣州市人民北路的太平洋大樓是最好的見證。在最輝煌的年代,太平洋唱片的策劃、錄音、製作、壓盤、印刷、包裝都在這幢13層的大樓裡完成。每天,工人們24小時連軸轉生產,數以百萬計的唱片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如今的太平洋大樓已不見當日的喧囂,除了第三層留作太平洋自己的辦公室外,其餘樓層都已對外出租,租金為這家公司提供了近一半的營業收入。

30年,一個產業經歷了崛起、巔峰、式微的全過程。其興也勃,其衰也忽。唏噓之外,重新審視這個行業的浮沉歷程,在理解技術革命浪潮下一個產業所經歷的嬗變之外,或許能對後來者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野蠻生長

「那時的廣東很興奮,也很混亂。」2013年3月,李海鷹坐在廣州星海錄音棚的休息室裡回憶起30年前剛入行時的情景。作為最早進入流行歌曲界的音樂人,廣州是他事業起步的地方。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剛從「文革」的狂熱中醒來,人們開始瘋狂地想要認識與瞭解新生事物。毗鄰港澳台的廣東佔盡地利天時,成了各種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出現的前沿。

1979年1月,廣東省廣電局投資30萬資金創辦了太平洋影音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具有現代化音樂錄製設備的公司,也標誌著國內唱片業進入音像時代。

最初,唱片業作為「舶來品」在中國並沒有形成規模,起初的唱片只是在中國錄音,要在國外製作完成。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唱片在國內的普及,才逐漸形成了「百代」、「勝利」、「大中華」三大唱片廠牌以及十幾家小型唱片公司的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軍委接收了「大中華」唱片廠,成為後來中國唱片總公司的前身。「文革」期間,中唱公司幾乎停運。在1979年前後,中唱廣州公司率先於其他分公司開始重新運營。而在全球,1979年,邁克爾·傑克遜的唱片《Off the wall》已在全球市場銷售了2000萬張。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貓王個人也已售出了超過5億張唱片。

長時間的文化匱乏令所有文化產品成為熱銷品。太平洋製作的第一個立體聲卡帶《薔薇處處開》一下子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一盒4到7元的卡帶銷售量十分驚人,動輒就以百萬計。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渴望爆發的年代。太平洋的成功為其他具有出版資質的單位提供了思路,音樂彷彿成了騷動的熱土。1983年到1984年期間,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出版社和公司。

賴秀薇仍記得30年前從惠州歌舞團調入夏裡巴音像出版公司做編輯時的情形。「那是1983年,整個唱片業火得不行。要進入音像公司都要憑一些特殊關係。」進入唱片公司工作,成為當時最時髦最有前途的工作。

改革開放讓人們第一次聽到了港台流行歌曲。「原來還有這麼唱歌的!」賴秀薇和李海鷹都記得當年第一次聽到鄧麗君時的驚訝。「扒」港台歌曲,找內地唱得像的歌手翻唱成了唱片公司最早的盈利方式。傳統音樂行業裡的青年人紛紛投入這個行列。

李海鷹和賴秀薇一樣,也是在1983年入的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為中唱和太平洋「扒歌帶」。就像當時的時代氛圍一樣,面對那麼多新事物,李海鷹也總是處於興奮狀態。「在中唱做四首歌的編曲,可以在錄音棚裡面住一個月,當然是很興奮的!」

在人們還對「流行音樂」這個新名詞一知半解的年代,「扒帶子」成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流行術語。據說,因為容易賺快錢,當時全廣東唱片業與音樂人都參與了這個工作。之後聞名樂壇的創作人陳小奇、馬小南、陳潔明等人,都是當年的「扒帶」高手。老一輩的通俗歌手如陳明、毛寧等,也都無可避免地扮演過「二傳手」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唱片公司從成立開始就沒有版權意識。每一張唱片的製作,公司基本都是以勞務費或工資的形式與編曲、製作、歌手結算,更不會向港澳台,甚至海外的原創者支付版權費用。歌手成方圓在一次採訪中就曾回憶,當時自己的一張翻唱碟銷售百萬張,卻只能拿到700元的勞務費。

這種低成本高收入的模式使唱片業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業之一。「當時太平洋一年的純收入和廣州的南方大廈百貨商店相同!」李海鷹回憶說。到1985年,成立僅僅6年之後,太平洋就不僅為廣電總局建起廣東電視台大樓,還在廣電局的大院裡建起了太平洋自己的大樓以及廣電局的宿舍樓等多幢建築—這些建築在當時的價值也超過了3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30年後回頭看唱片公司最早的發展,李海鷹不無感慨地說。在他看來,中國唱片公司前期的迅速發展與不注重版權保護相關,後期迅速的敗落也與此相關。他說,版權是唱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歐美公司的版權意識非常強,這為日後在技術挑戰下的唱片公司提供了一道屏障。

然而這些都是後話了。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中國,對於包括唱片業在內的許多行業來說,都是個野蠻生長的年代。人們忙著瘋狂地吸收外來一切新鮮事物,無暇他顧—這就為日後唱片公司的迅速衰敗埋下了伏筆。

危機已悄然出現。

告別浪漫

在賴秀薇的唱片業發展年表裡,1986年是一個不能跳過的年份。這一年,賴秀薇開始感到了市場的壓力,而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出什麼,市場就能消化什麼」。

由於全國各地出現不少唱片公司,產品類目增多,經銷商在資金流上無法配合。1986年開始,唱片公司與經銷商的合作模式從原先的購銷變成了代銷,也就是說,經銷商可以賒賬提貨了,而且賣不掉的可以退貨。這對唱片公司的計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賴說:「有些公司的退貨率能控制在10%,有些是在20%,還有些甚至高達40%。」事實上,這一改變增加了唱片公司的風險。日後看來,這也成為許多唱片公司迅速倒閉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或許是因為市場的壓力,或許是因為如李海鷹所說的「『扒』別人的歌沒成就感」,1986年也是中國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爆發的一年。這一年,太平洋推出專輯《為我們驕傲》,實驗性地收錄了包括李海鷹在內的7首本地原創歌曲。此外,為紀念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的《讓世界充滿愛》,以及崔健的《一無所有》都讓中國人沸騰了起來。

在緊接著的1987年,唱片業又遇到了一個產業高峰。到1989年,太平洋成立10週年時,全國已經有300多家音像出版單位、數百家複製生產廠家、10餘萬家銷售商。

雖然競爭對手在不斷地增加,但20世紀90年代前盈利始終不是唱片公司的問題。

1987年,太平洋影音搬入現在所在的大樓。這座大樓擁有產業鏈的全套設備。「一個歌手進門,不用出門,就可以完成盒帶的全部製作。」賴秀薇說,「那時候太平洋單單編輯就有30多人,錄音棚每天24個小時不間斷錄音,一個人平均3天出一張專輯,那時的出版量是非常大的!」20多年後的現在,整個太平洋公司只有50個員工。

進入20世紀90年代,唱片業似乎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國媒體娛樂版面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唱片的銷量。

鋪天蓋地的歌手海報、貼紙、卡帶席捲內地,能數得上名字的歌手如過江之鯽。內地出現了毛寧、楊鈺瑩、黃格選、陳明、林依輪等一批有特點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箱裡迴響的都是他們的歌聲。

環球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華納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也相繼進入內地。香港的天王天后們在內地掀起一陣追星熱潮:張國榮和譚詠麟兩位樂壇老將,張學友、郭富城、劉德華、黎明「四大天王」,還有葉倩文、林憶蓮、任賢齊等風格不同的歌星,成為那個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中國的樂壇在那一時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這些歌手在當時都有一批固定的歌迷,一旦有新專輯發行、演唱會舉行,歌迷們都會給予極高的熱情支持。

與太平洋一牆之隔的東方賓館也見證了那個時期唱片業的輝煌。當時太平洋、新時代、白天鵝和珠海灣仔組成南方音像集團,每年三次在東方賓館舉辦訂貨會。「那是很震撼的場面。每次訂貨一個品種都是1000箱的量。一個品種幾十萬盒不在話下。每一個的追加量都在10萬級。」賴秀薇回憶。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唱片的銷量突然直轉而下。從1996年起,中國內地的唱片銷售量每年都以40%左右的份額下降。

追究原因,翻版和盜版是這一輪大幅下降的「罪魁禍首」。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交界時,唱片公司紛紛從盒帶向CD轉型,卡帶慢慢退出市場。除去音質和存儲能力的提高外,這一次技術的變更從某種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翻版和盜版的門檻。卡帶運用的是模擬技術,CD運用的是數字技術。卡帶的翻錄會造成音質的大幅下降,而CD的翻錄對音質的損傷則低於卡帶。

由於一直以來對版權的不重視,缺少法律屏障的唱片公司在技術革新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到1999年時,整個唱片市場因翻版和盜版的侵蝕已初現衰敗的景象。

這一年,李海鷹把家搬到了北京。雖然走出這一步的直接原因是做了姜文《鬼子來了》這部戲的音樂,但他不否認這也與廣州的音樂氛圍多少有些關係。

20世紀90年代中期,央視已經放開對娛樂與流行文化的限制,各種排行榜、MV、明星層出不窮,人們不再「通過廣州看港台」。而2000年前後,各種大型流行音樂晚會如「同一首歌」、「中華情」,在央視遍地開花,各種題材的電視劇也迅速繁榮昌盛。去北京,上央視,最好還上回春晚,成為歌手走紅的主要渠道。電視取代唱片公司成為了音樂人新的歸宿。

在這段時期裡,絕大多數音樂人的成就始終無法超越當年,有人轉行,有人逐漸被人遺忘。李海鷹則順應形勢做起了電視劇及晚會歌曲專業戶。

從唱片公司到電視劇、晚會,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中國音樂創作人與其僱傭者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干一票算一票的形式。這種散漫、一次性的合作關係的形成與版權制度不完善有直接關係。因為日後的版權得不到保障,原創者往往抱著「賺一票就走」的心態。與此同時,這種關係的形成也大大減低了音樂原創者製作精品的積極性。在以後互聯網大行其道之時,它更顯示出消極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這15年,堪稱中國流行音樂輝煌浪漫的15年,無數資金如洪水般湧入樂壇,把唱片業捧成一輪紅日,無數才子佳人紛紛闖蕩樂壇,希望能夠一曲成名。

令人惋惜的是,在唱片業的黃金時期,整個行業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體系。造成這個結果,既有唱片公司自身缺乏版權「基因」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內的版權事業起步比較晚,1990年9月著作權法頒佈,1991年6月開始實施,直到1998年9月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才正式成立,1999年才有首例由法院強制執行的著作權行政處罰案。在音像製品管理上,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文化部、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署三駕馬車同時監管。而多重監管往往導致的便是互相推諉、無人問津。

也是在1999年,賴秀薇從惠州夏裡巴調任廣州太平洋。雖已有心理準備,但她仍未料到,即將面對的是一個迅速衰退的市場。

「音樂還活著」

如果不是有人帶路,很難想像在廣州機場路如此龐大的化妝品市場裡,還隱藏著中國目前唯一的音像品批發市場—廣東音像批發市場。

這家如今門廳冷落的市場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從某種角度看,它的存在與發展也見證了政府與非法音像產品博弈的過程。

1996年,為了杜絕盜版翻版,便於音像出版物的管理,當時監管音像製品的文化部下令所有音像批發單位都要進駐音像城,以便從源頭管理音像品。同時由文化部牽頭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建立四個示範性音像批發、銷售市場。最終北京、上海、廣州三處建成,武漢因客觀條件不成熟而沒有成立。

然而由於職責劃分不清,很快「各地的音像市場成為了走私、盜版音像製品的天堂」。

1999年,因為音像市場裡非法音像製品「猖獗」,文化部又開始取締音像市場。經過兩年左右的清理,全國200多家音像城被清空,只保留了北京和廣州兩家正規批發市場。

那一年,陳俊調任廣東音像市場任副總經理。在陳的感覺裡,2005年是市場興衰的分界點。「互聯網太厲害了。」他說,「以前是看電視,看碟,聽廣播,現在網站一看,下載那麼多,手機鈴聲有音樂,電腦也有,公共場所也有,上個樓梯坐電梯裡面還有大屏幕……」

互聯網的興起,令虛擬盜版代替了實體盜版。甚至,唱片作為音樂的媒介開始被大眾淘汰。

對於唱片公司,互聯網造成的寒流早在2000年就已經到來。賴秀薇有切身的體會。「我1999年來到太平洋之後,整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那幾年,她明顯感到同行在減少。以前唱片業的下游廠商,比如塑料盒製作廠都紛紛轉型做了化妝品包裝。太平洋唱片的產量也在大幅下降—「我們的月產量從上百萬下降到30萬、20萬、10萬、8萬,到現在一年可能就只有20萬到30萬了。」

在星外星唱片董事總經理周小川看來,中國唱片業在互聯網時代裡,經歷過兩次大改變。

一次是2001年的階段。那時互聯網興起,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音樂。網絡音樂改變了生態,音樂從奢侈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一大部分對音樂品質要求不高的唱片客戶被互聯網搶走了。

第二次改變是在2008年。那時的互聯網進入2.0時代。互聯網的主要應用已從瀏覽獲取信息轉變到了交互和社區。但那一年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政府把音像市場管理權從文化部手裡交到了新聞出版署。在交接的過程中,一個沒有權力管,一個還沒有交接好,形成了監管空白。於是,正規唱片公司的發行渠道,比如超市、新華書店等,又被盜版商以低價打壓的方式搶佔了。

周小川感慨:「2008年之前我們覺得還蠻滋潤的。」那時星外星已經找到了唱片公司和互聯網的契合點。他們的在線社交媒體,比如豆瓣、博客,是獨立音樂人傳播最好的平台。通過這些互聯網媒體的影響力,往往能夠聚集起比門戶網站更對的客戶群。

傳統唱片業之前因互聯網而丟失的營銷渠道(以前是廣播、音像店)又在互聯網上找了回來,然而銷售渠道卻又一次丟給了盜版商。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衝擊,唱片紛紛嘗試經營策略—有的轉型做演出公司,有的轉向高端的HiFi市場,還有的轉型做藝人經紀公司。

太平洋也經歷過一次經營方向的蛻變。賴秀薇說,第一,針對高端音樂消費者做精品發燒碟;第二,在內容上創新,推出像《流淌的歌聲》這樣更有創意更經典的作品。她坦白地說,早在2002年,太平洋就嘗試和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在網站銷售歌曲。但由於門戶網站都有免費下載,盈利模式不清晰,實際的收益並不明顯。

李海鷹的互聯網嘗試倒是成功的。2005年,李海鷹為孫儷寫了《愛如空氣》。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這首歌不僅在SP彩鈴上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回報,也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大紅大紫。「肯定不是靠唱片,只出了一張孫儷的EP,EP有誰買?沒有人見過!就是靠電視劇跟互聯網,歌就出來了。」

不過此後李與移動公司、互聯網的合作效果都不明顯。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互聯網時代音樂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而這也正是唱片公司互聯網時代轉型問題的根本所在。

「無論是唱片公司製作一個歌手,精心打造一張唱片,投資多少錢,收不回來;還是作曲者寫一首歌,很流行,在版權方面沒有回報—這對於公司和創作者都是很大的打擊。」

在李海鷹看來,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版權意識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版權組織、唱片公司以及音樂人都在為這個事情呼吁了很多年」,但音樂畢竟是個小產業,「中國移動一年的音樂收益是三百億。中國的唱片正版加上盜版統統加起來也沒有這個數。問題是現在沒有一個機構可以跟中國移動談判,可以跟它抗衡,它一個國有企業,很強勢。人家不給你看數據,你單個的音樂人再牛也不夠力量。法律歸法律,問題還是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對於唱片公司,版權固然是問題,商業模式卻是更大的問題。從2000年到現在,唱片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一路潰敗。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唱片公司能夠說是徹底適應了互聯網生存。

賴秀薇的職業生涯見證了唱片業從時代寵兒走向遲暮的全過程。回首過往的30年,她引用了崔健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

但她也並不想讓自己顯得太過悲情。如今,快到退休年齡的她仍然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太平洋作為中國音像行業的一面旗幟永遠不倒」。

對於唱片業的未來,她顯得有些迷茫,但有一點她很確定:「做音樂的人一定要在,因為人們現在對音樂的需求比以前更大。」

2013年3月中,廣州二沙島的星海錄音棚,李海鷹面對廣東交響樂團指揮。他正在錄製由他創作的中國第一張流行交響樂碟。在互聯網時代,他已然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幾個仍活躍在音樂創作第一線的人。

對於唱片業從輝煌走向落寞的歷程,他顯得更灑脫:「生活就是這樣,不停地變化。」

在他看來,音樂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隨著MP3、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出現,聽音樂的人更多了!」

陳俊在廣東音像市場裡工作了十幾年,見過做唱片批發成為億萬富翁的,也見過隨著唱片業衰落,轉行做音響、簽藝人的。雖然市場裡的租戶數隻是最初開市時的三分之一,但他依舊堅定地認為:「音像市場肯定有,只是載體的區別。」在他看來,實物是虛擬不可替代的,就像電影無法被電視所取代那樣。

現在,在他的帶領下,市場不光配合政府做音像批發的管理工作,還拓展出高端音響銷售,錄音製作等其他服務。他說,溫飽解決了,人們就會要精神上的享受。對好音樂的追求,永遠不會減少。

據說,宋柯的名言「唱片已死」是被人斷章取義,後面還有一句更重要的:「音樂還活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41

唱片業一片蕭條 風潮一口氣開八間專屬店 他把非主流音樂做成億級公司

2015-07-27  TCW


無懼蕭條大環境,無懼國際大廠,他們的專輯銷量與數位音樂產值不減反增,以「做好音樂的信念」堅持二十七年,從負債五百萬元到「億級公司」,風潮音樂是如何找出活路?

撰文•林惟鈴

正當唱片行一家一家從街頭巷尾消失,當唱片公司不斷地縮減規模,往經紀演唱方向轉型,風潮音樂逆勢而為,短短三年內,在全台開出八個專屬賣場,而且近三年營收皆達億元,成為數位音樂橫掃傳統唱片後,難得一見的贏家。

走過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的大草坪,順著一旁木梯往上爬,隨即傳來節奏輕快、鳥鳴啾啾唱和的音樂,為難耐的酷暑澆上一股清涼。走入店裡,映入眼簾的大樹,綠意盎然,這裡是風潮在二○一三年打造的六十五坪旗艦賣場。

「這個賣場花了上千萬元的裝潢,我預計六年才能回收成本。」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說。除了本業穩定賺錢,足以提供他慢慢磨的財力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僅讓風潮音樂六度入圍美國葛萊美獎,更成為戰勝現實的最大本錢。

合作逾四年的華山文創園區營運長李正芳,也被楊錦聰這份決心感動,將協助在一樓設立販售據點,增加曝光率。

不攻主流市場

靠宗教、心靈音樂奠利基

「風潮就是要走進生活,讓音樂成為每個人的朋友。」在這個旗艦賣場裡,楊錦聰打造一個全新的音樂服務體驗環境。

這裡設置獨立座位,座位旁有平板試聽音樂;而展演空間盡頭是三角錐外形的「音樂靜坐金字塔」,供民眾預約體驗,藉由音樂與磁場,只需十分鐘便能感受身體明顯放鬆。工研院量測中心研究顯示,聆聽風潮的紓壓音樂,能降低緊張與專注的腦波,幫助情緒平衡。

文化部統計,實體唱片銷售金額在一九九七年將近一二三億元,到了二○一三年,卻大幅萎縮剩不到十分之一,但風潮年年成長,年營收晉升到「億級公司」。

華山旗艦店預計六年回收,但同一年設立松菸生活館,一年多來,已經開始賺錢,目前已將裝潢費用成本回收。

風潮音樂的前身是音樂中國出版社,一九八八年,楊錦聰從員工變老闆接手經營時,公司負債五百多萬元,他向父母、鄰居借錢,幾乎是「傾家蕩產」地投入。

九○年,風潮推出中國梵樂專輯,時值慈濟、佛光山與法鼓山崛起,在佛教音樂熱賣下逐漸站穩腳步。

跳脫流行音樂的激烈戰場,風潮在宗教、心靈類等非主流音樂扎根,闖出一片天。就拿兒童音樂為例,合作八年的製作人謝欣芷認為,傳統的兒童音樂已不合時宜, 本著自己的專業,主動向風潮提案,「他們當初也是在賭。」○七年正逢國內興起鄉土教育,第一張台語童謠頗受好評,第二張國語童謠《幸福的孩子愛唱歌》也熱 銷,八年來推出四張專輯賣出十萬張,加上今年在北中南舉辦八場兒童音樂會,每場約三五○人,票不到一個月就賣光了,八年前做對的事情,沒想到今年還持續發 酵。

此外,風潮音樂總監吳金黛與荒野專家合作,實地走訪大自然,耗時五年製作《森林狂想曲》,從九八年推出至今熱賣二十萬張以上。

不打價格戰,只求價值鐵粉求上架 蘋果也闢專區○九年至一三年,風潮受到數位音樂衝擊,營收下滑,楊錦聰為了做出自己的價值,堅決不跟進「紅標配綠標」的促銷戰,還因此被玫瑰與大眾唱片行抵制兩個月。「最後是消費者救了我們。」楊錦聰說。

這群多介於二十到五十歲的消費者,紛紛打電話給唱片行,反映買不到風潮唱片,逼得通路只得重新上架。

促銷活動結束,當初加入戰局的專輯乏人問津,反倒是風潮專輯從當時一張三五○元變成三八○元,到今年的四四○元,價格不斷上漲,仍非常受歡迎,蘋果iTunes的數位娛樂媒體資料庫,甚至為風潮成立音樂專區。

除了力抗價格戰維持專輯價值外,楊錦聰觀察到數位的產業趨勢,決定做出新嘗試。首先,他與YouTube合作,營運模式就是拆分廣告費與授權收入兩種。如 果有人上傳影片,未附上音樂屬於風潮版權所有,YouTube可偵測辨識出來,幫助風潮管理版權,雙方可拆分廣告收入,風潮也得以擴增財源。

「風潮很願意嘗試新東西。」謝欣芷強調,像是近期推出的「數位音樂卡」,設計初衷是當你收到生日卡片時,上面有朋友送你的三首歌,相當貼心。原理就是卡片 附上QR Code(二維條碼),收到卡片的人可以掃描上網到專屬平台,下載三首完整歌曲,「裡面有我的創作喔!」楊錦聰得意地微笑。

若與餐廳合作,可將卡片送給顧客當成紀念品,音樂下載平台下方橫條可供業者置入訊息或優惠情報,即使顧客離開店家,還能藉此與店家產生連結,增加下一次消費機會。

楊錦聰表示,一四年實體專輯銷量占營收七成、數位音樂達兩成,而授權收入則占一成。今年數位音樂營業額則預計有三○%至四○%的增幅,光是今年五月,串流音樂的YouTube瀏覽數就突破數千萬次,為營收添柴火。

為了抓住時代脈動,突破伴手禮只能送鳳梨酥的迷思,風潮推出音樂伴手禮,精選具有台灣文化內涵的音樂,包裝用本土繪畫家的作品,並附贈新北坪林的有機茶葉,讓禮品同時將台灣文化送出國。

而在台南的十鼓文創園區,結合天空步道做出「天車」,民眾可化身為跳芭蕾舞的娃娃,進行兩分鐘的真人音樂盒體驗。下來後,可購買實體的「手搖音樂盒」,內 附三首樂譜與打洞器,除了享受已付清詞曲使用費的歌曲,也能自己創作曲調 ,推出至今,熱銷五千套,「相當於賣出三萬張專輯。」楊錦聰說。

此外,風潮利用鐵管創造出音樂互動樹「會唱歌的樹」,每片樹葉收錄不一樣生物的鳴叫聲,可讓多人拍打樹葉合奏,每到整點,還有不一樣的生物報時,這是吳金黛花了一年時間收音、編輯的創意成品,讓音樂體驗真正走入生活。

不拘泥音樂體驗形式

藉文創產品行銷台灣文化

「以前聆聽音樂,是人和音樂家接觸,二十世紀則是人和機器接觸,現在隨著演唱會興起,又重回現場體驗!我們也在努力建構出比較好的音樂presentation(展演)。」吳金黛說。

引進日本心靈音樂的金革唱片研展企畫處經理高浩涵,也認同風潮在開發音樂應用的努力,認為此舉能加強音樂在民眾心中的存在感。

談到未來的目標,楊錦聰說,公司不會上市櫃,因為風潮還是會持續做很多「重要但卻不會賣座」的音樂專輯,如原住民音樂、福佬系歌謠、南北管等,他也計畫將目前經營的生活館模式擴張西進。

「楊先生(楊錦聰)很願意根據員工的興趣適材適用,那是一種成全,在這種環境裡互相成全。」跟著風潮一起走過二十年寒暑的吳金黛說。在這種情境下創作,可以將每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極致,自然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風潮對社會人心的關懷,也不落人後。六月底發生八仙塵爆案,風潮免費提供大自然水流聲及心靈音樂,期待透過音樂的療癒力量,陪伴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度過艱難時刻。

不斷提升音樂價值,希望音樂成為每個人的朋友,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音樂陪伴,風潮的初衷,就像楊錦聰大三在日記本寫下的「我這輩子,一定要從事音樂工作」,堅定而不悔。

風潮音樂

成立時間:1988年

負責人:楊錦聰(圖)

資本額:3500萬元

主要業務:產銷身體工房、心靈等類型音樂成績:六度入圍美國葛萊美獎

九次獲美國獨立音樂獎

風潮音樂的創意煉金術

1. 冷門賣得更久

多方嘗試非主流領域,從宗教、原住民到兒童鄉土音樂,不打價格戰,堅持專輯價值。

2. 擁抱數位平台

與iTunes、YouTube平台合作,分授權收入與廣告拆分兩種模式。另結合數位明信片與音樂,推出「數位音樂卡」。

3. 跨足文創禮品

開發音樂伴手禮、手搖音樂盒等文創商品,讓音樂融入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