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無痛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松鵬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松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松鵬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松鵬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松鵬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57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膠囊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朋松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朋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朋松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朋松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朋松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53

不做胃鏡也能查出胃癌了!今後驗尿液篩查胃癌有望成真

9月7日消息,上海瑞金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尿液中可以檢測到胃癌標誌物,這預示著今後通過尿液就可以篩查胃癌。中國是胃癌的高發區,早期胃癌癥狀並不明顯,而國人對胃鏡檢查心懷恐懼,往往被查出胃癌時已是中晚期,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

據中新網報道,瑞金醫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朱正綱、於穎彥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關註到腫瘤研究領域長期被忽視的生物樣本——尿液,並在研究中發現尿液中確實存在胃癌標誌物。瑞金醫院外科研究團隊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新發現的尿液小分子化合物與血清傳統腫瘤標誌物對比,顯示出更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研究團隊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癌癥研究權威刊物《癌癥靶標(Oncotarget)》上。該成果對於實現胃癌的“無創化”診斷、提高胃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由於尿液中的代謝物是小分子物質,原有的檢測設備無法分析測試小分子化合物。瑞金醫院胃癌轉化醫學研究課題組從頭摸索並建立分析方法。研究人員收集取樣,利用分析化學領域的精密儀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暨GC-MS),對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初篩和第二步的定量分析驗證,最終發現氨基酸類和有機酸類共14種小分子化合物有生物學意義,這些新發現的胃癌尿液小分子化合物作為腫瘤標誌物與血清傳統腫瘤標誌物對比分析,顯示出良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其中有3種小分子在尿中的升高與胃癌不良預後有相關性。

課題組早前已有胃癌血液標誌物研究成果入選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批轉化專利,由張江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買斷並進行試劑盒的制備與報批。醫院方面表示,此次圍繞胃癌患者尿液小分子標誌物的創新性發現亦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據透露,課題組目前正著手進行尿液新型小分子標誌物的臨床實用檢測方法學探索,希望盡快使這項集醫工、醫理多學科交叉性研究成果早日實現臨床轉化,造福患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83

健康Express健康新知:長期便秘 胃癌風險增

1 : GS(14)@2015-10-29 07:37:02

便秘困擾不少上班族,雖然不少便秘個案與攝取纖維不足、壓力等有關,但也不能忽視長期便秘與嚴重腸胃疾病關係。美國一項研究分析12,838名因便秘求診的18至50歲病人,發現他們患上消化系統癌症如結腸癌或胃癌、憩室炎(diverticulitis)或結腸炎的風險,較沒有便秘問題的健康群組高,尤其長期便秘與憩室炎的連繫值得醫護人員關注。不過,有關研究未能提供長期便秘的定義,但參與者普遍曾有長達一星期無法自主大便的紀錄,需長期使用不同的通便方法,故研究人員稍後會進一步分析,嘗試訂下指標,受便秘纏繞多長時間才與嚴重腸胃疾病有關給予公眾參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9/193516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34

王祖賢父親胃癌病逝

1 : GS(14)@2016-12-03 04:42:50

■王祖賢年前由台北返溫哥華,父親王耀煌陪她到機場。



王祖賢自從息影後,便移居加拿大長住,已49歲的她,不時上載在當地的生活照,看到她的生活悠閒寫意。不過,最近有消息有指她低調飛返台灣暫住,全因要照顧和陪伴患病的父親王耀煌,而王祖賢父親曾是一名籃球國手,當年被指是台灣最年輕的籃球國手,效力中華台北籃球隊,有指王祖賢身高達170厘米,是受到籃球國手父親影響,童年時十分喜愛打籃球,中學時加入過籃球隊。近日有消息指王祖賢父親於上月29日,因胃癌在台北病逝,享年78歲。據知,王祖賢於父親治病期間,已返回台北照顧老父,而王耀煌的告別位儀式將於下周五在台北第一殯儀館舉行。撰文:非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203/198532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59

中國胃癌新增病例佔全球一半

1 : GS(14)@2017-04-22 10:49:26

太恐怖了!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胃癌每年新增約68萬個病例,佔全球發病病例的一半左右,大部份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病情已惡化成為胃癌的中晚期!有網民調侃,是否因為食得地溝油多所致。


煙酒過多 愛吃燒肉高危

第12屆國際胃癌大會前日在北京開幕。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專家指,世界各地的胃癌發病率存在巨大差異,最高的地區包括東亞、東歐以及中南美洲部份地區,西歐和北美的發病率則相對較低。目前,中國胃癌每年新增病例約為68萬,佔全球發病病例的一半左右,其中北京市胃癌發病率為十萬分之17.53。而胃癌的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密切相關。中國成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屬於胃癌高發國家。由於胃癌一經發現常為中晚期,患者存活超過5年的機會一般低於30%。而如果篩查出早期胃癌,通過內鏡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存活5年的機會超過90%。胃癌患者中,三、四十歲的患者並不罕見,很多年輕患者都是抽煙成癮、嗜酒如命、喜食油炸熱燙食物(圖)、煙熏燒烤肉食,三餐不定時、蔬菜水果攝入少、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內地學者將40歲以上人士定為胃癌高危人群,包括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曾經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瘜肉、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胃腸道腫瘤患者父母和親兄弟姊妹等,學者建議這幾類人士應被列作為篩查對象,及時作出預防。《北京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2/19997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