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旺旺蔡董收息唔夠買中時 李華華

2008-11-19  AppleDaily

旺 旺(151)噚日宣佈派發特別現金股息0.6美仙,相當於4.68港仙,持股量達51.11%(67.3億股)嘅大股東兼董事長蔡衍明,就有3.16億港 銀袋袋平安。蔡總啱啱買得成台灣中時集團,諗住做「傳媒大亨」,今次雖然有大筆股息落袋,但似乎都唔夠找中時條數喎!兩個禮拜前,蔡總同埋家族成員以私人 名義收購中時集團,當時冇披露收購價,旺旺亦強調上市公司冇份買,不過台灣媒體報道,旺旺母公司旺旺集團係以204億新台幣(大約48億港銀)買入中時集 團。

以旺旺食品起家嘅蔡衍明,根據今年6月福布斯公佈富豪排名榜,佢喺台灣富商中排第9,身家有成26億美金(近203億港銀),睇嚟特別股息只係補幫 吓,蔡總另外要扲荷包找數。旺旺就話,派特別息係為咗感謝股東喺「如此艱難的資本市場環境下」給予支持,董事會仲話有考慮到公司現金水平,以及財務狀況穩 健咁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

「壹傳媒」、「旺旺中時」公器私用 連總統都看不下去 互相攻訐之後 媒體的第四權何在?


2012-04-30  TWM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購併中嘉案最近進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討論,因為該案,意外點燃「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兩大媒體集團戰火,兩媒體隔空交火已漫天延燒開 來。

撰文‧鄭淳予

四月二十日,馬英九公布台灣首份國家人權報告書,其中指出:「財團以雄厚資金及各種方式不斷擴大媒體版圖,將嚴重導致媒體所有權集中化的不良後果。」這份 宣言,看在「旺旺中時」與「壹傳媒」兩家媒體高層眼裡,真是如人飲水。

事實上,就在馬英九公布報告書的前兩天,也就是四月十八日,《蘋果日報》以頭版全版的篇幅登出標題為﹁台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旺旺﹂的報導,大肆抨擊旺中 購併中嘉案。

蘋果嗆旺中恐將成媒體巨獸一般讀者對於這場媒體雙雄的戰火,未必清楚,但是敏感的媒體人,早已嗅到不尋常的味道,尤其這個月以來,雙方隔空交火激烈。

早在四月初,出現一則令人震撼的消息:「黎智英要以五億美元,將所有在台灣的媒體事業全數打包賣出。」中時報系趁機大幅報導,令人不解的是,黎智英並未出 面澄清傳言;這位從香港來台發展,顛覆國內媒體生態的大亨,恐怕有難言之隱。

黎智英投資的壹電視的確連連虧損,首先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執照前後,就被要求補件多達七十餘次,好不容易拿到了執照,與系統平台的上架談 判卻又破局。

《蘋果日報》四月十日A3版的「老總手記」中,以一篇名「老白兔摔跤記」為黎智英叫屈。文中提及:「黎智英以為只要守法,只要做出品質好的節目,就可以順 利拿到電視台執照,就可以順利上架播出,實在太傻太天真。」暗批中嘉系統不讓壹電視上架,讓黎智英慘遭滑鐵盧。

從四月十一日開始,《蘋果日報》一連四天大篇幅報導旺旺中時購併中嘉系統一案,直到十八日,更直接做出頭版報導,除了諷刺旺中恐將成為媒體巨獸外,更將 NCC委員姓名照片刊於頭版,重申此案的爭議性;更直指《中時》總編輯發給員工的一封信會造成寒蟬效應,讓報社言論走向一言堂。

對於《蘋果日報》嗆聲,旺旺中時也不甘示弱。四月十四日,︽中國時報︾電訪人在上海的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的長子白介宇,他表示:「我及我的家人對壹傳媒 恨之入骨。」○八年,︽壹週刊︾封面報導「政商勾結,爆張俊彥受財團供養醜聞」,出刊後不久,白文正就在澎湖自殺身亡。

四月二十日,︽工商時報︾又專訪遠雄建設董事長趙藤雄,趙藤雄表示,○四年︽壹週刊︾以「揭地產大王趙藤雄……十天坑殺內幕」、「揭露趙藤雄成為『賴皮』 天王的內幕」為題,讓他氣到連續三天晚上睡不著,︽工商時報︾還評論:「︽壹週刊︾這種毫無根據、像瘋狗咬人的報導。」︽工商時報︾專翻︽壹週刊︾陳年舊 帳,硝煙味十足。

諷刺的是,大罵《壹週刊》狗仔文化的旺旺中時集團,旗下《時報周刊》竟大舉招兵買馬成立狗仔隊,部分人士認為恐增加社會亂象。根據了解,兩集團高層曾通電 話,甚至有休兵之說,但未達成共識。

旺中翻舊帳大罵狗仔文化

耐人尋味的是,在雙方你來我往的過程中,《蘋果日報》在所有相關報導下,均以「編按」註明:「壹電視正向旺中購併的中嘉系統台申請上架,壹電視與《蘋果日 報》同屬壹傳媒集團。」似是不打算迴避相關報導涉及集團利益。

至此,號稱台灣兩大媒體集團的﹁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完全不顧社會觀感,把媒體公器私用,旺中併中嘉固然攸關公共議題,但當這兩大媒體吵來吵去之際, 讀者不禁要問,他們是為了集團私利,或是公眾利益?在他們互相攻擊對方之際,媒體被賦予的「第四權」何在?

對於兩大媒體口水戰,交大傳播所副教授魏玓表示,不管是旺中或蘋果對於對方的批判,都不是基於社會公共性的立場,「我們也可以發現,旺中購併中嘉案之所以 一拖再拖,就是因為NCC沒有明確的政策根據,樹立台灣整體媒體業者的發展方向,以致爭議不休。」他強調,主管機關應確立我們國家的媒體發展政策,﹁讓所 有的管理都於法有據,這才能創造政府、媒體與大眾三贏的局面。」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也指出,這起事件不能單看目前現狀,旺旺中時集團購併中嘉案的消息, 去年十月就受到許多學者關注,「但是當時關心這件事的媒體卻很少,連現在炮火全開的壹傳媒,當時也只有零星投書。」她表示,在這場大戰中,讀者最終也會認 清「各擁其主」的言論,雙方公信力大減,也是傷害。在壹傳媒與旺中集團互相批判對方的過程中,NCC和所有媒體也都該趁機自省一番。

硝煙味十足!

《蘋果日報》與中時報系4月隔空交火事件簿中時報系(未標示報刊名者皆為《中國時報》) 《蘋果日報》4/6 A2全版「五億美元打包,黎智英出售壹傳媒?」 老總手記「一封罵我的簡訊」4/7 A7「馮光遠:只是文字遊戲」 A6「壹傳媒:市場揣測不予置評」A7「中時馮光遠扮錢衷時」4/10 老總手記「老白兔摔跤記」4/11 A3全版「旺中購併中嘉『NCC搞黑箱』」B2「壹傳媒澄清不賣台灣業務」4/12 A3全版「NCC獨厚蔡衍明買中嘉」4/13 A4全版「壹電視狂燒錢,黎智英陷窘境」 A10半版「蔡衍明與老共超麻吉」4/14 A8全版「白介宇:我對壹傳媒恨之入骨」 A10半版「拒中時 反購併,學者監督到底 」4/18 A1全版「台灣不能只剩一種聲音,旺旺」A2「中時總編發信 員工寒蟬」A3老總手記「讀書人的風骨」A17讀者投書「旺中併購案,全民反抗」4/19 A3全版「壹傳媒施壓NCC,嘴臉現形」《工商時報》總編輯特稿「我所認識的蔡衍明董事長」 A2全版「NCC決議開公聽會,邀蔡衍明說明」A2老總手記「此地有銀三百兩」4/20 A1半版(廣告陳情)「請政府支持我們

收復國土」

A4全版「旺中:蔡衍明願意出席公聽會」A2社論「豈能以適格為由行思想審查」《工商時報》「趙藤雄痛心,媒體道德淪喪」 A4半版「限NCC公聽會後兩周決定購併案」4/21 A3全版「NCC行政怠惰,拖16個月凌遲旺中」 A1全版「媒體集中財團,後果嚴重」A2全版「學者憂媒體聯合沉默很可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9

旺旺中時為何遭抵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32_all.html

 自從《旺報》創辦人、旺旺中時集團(下稱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涉足台灣媒體產業開始,企業老闆如何維持新聞自主、集團擴張如何避免言論壟斷等爭論就從未平息。

  7月25日,台灣的「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以附帶條款方式通過旺中集團併購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後,更將這波反旺中集團的風潮推向高點。

  新聞傳播學者、公民團體出面要求NCC駁回重審;旺中集團旗下報紙、網站的作家們出現出走潮;700多位學生到中時集團總部前抗議。文藝界方 面,台灣導演王小棣發起了「無力者結盟運動」,希望每個人能勸身邊十個親友拒看中視、不買《中國時報》,終止蔡衍明在台灣操控媒體。

  媒體巨獸

  旺中媒體集團到底有多大?在有線電視市場中,旺中控制包含中天新聞台在內的11個頻道,市場佔有率約24%;它還擁有台灣三家無線電視頻道其中 之一——中視及次頻道,佔該市場的19%;報業市場方面,旺中擁有台灣四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以及《工商時報》《旺報》,約佔報業市場7%;網絡市場 中,《中時電子報》則佔該市場的9%;另外還有市佔率3.56%的《時報週刊》雜誌等。

  旺中集團若再併購收視戶佔全台灣27%的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將擁有水平跨媒體資源,以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控制權。

  台灣大學新聞系教授張錦華擔心:「旺中掌握上游的有線系統後,對頻道上下架的權力足以控制言論自由,其他媒體可能迫於壓力而集體噤聲。」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俊吉的研究,NCC已發出的電視節目頻道執照有200多張,而目前每家有線系統平台僅可容納約100家。

  這種供需極度不等的現況,賦予系統商極大的市場力量。

  以往經驗顯示,有線電視系統可以透過頻道上架的費率、頻道所在位置,每年換約與否等複雜微妙方式,影響所有希望爭取上架的電視頻道。

  爭議NCC

  台灣的NCC是倣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而成立,為附屬於「行政院」的獨立機關,七位委員多來自學術界。此次批準有三項條件:須出售旺中旗下24小時播出的中天新聞台、中視新聞台變更為非新聞頻道,以及中視應設立獨立新聞編審制度。

  即使如此,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以德國對媒體併購的審查標準,質疑NCC縱容了旺中媒體集團的擴張。

  德國媒體集中調查委員會將不同媒體市場的市佔率按不同權重予以加總。「在德國,媒體集中度指數若超過30%,則媒體併購案將被駁回;但旺中集團 併購後的集中度指數高達140%。」張錦華則認為,從旺中集團在2008年開始大量收購媒體以來,NCC遲遲沒有修訂跨媒體併購的法規,導致規定不明、審 理程序不公,「NCC長達四年不作為,是失職的表現」,造成今日NCC、業者、受眾三輸的局面。

  當然也有人替旺中集團說話。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認為,企業入主媒體是資本社會的趨勢,報業老闆也能擁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也認為,現行法律無法阻止旺中併購中嘉,因此,NCC許可此案沒有錯,附加條款反而違反財產權自由。

  倒退之憂

  蔡衍明20歲開始食品事業,1987年繼承父業,成為旺旺食品集團主席,2011年以80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台灣富豪榜之首,集團九成營收來自大陸。

  蔡衍明在2008年買下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以及中視等媒體的「中國時報系」。2009年初,他再以私人名義入股香港亞洲衛視,成為第三大股東,儼然成為兩岸三地新興躥起的媒體大亨。

  不過,蔡衍明多次控制新聞言論的行為,讓他受到強烈抨擊。2012年初,蔡衍明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明,他調動記者職務是因為其「冒犯了許多人而傷害到我」,「記者下筆前應考慮其後果」。

  7月25日,審查案通過後,當《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將報導集中在NCC的審查瑕疵、新聞修法、蔡衍明的集團背景時,「中國時報系」卻以斗大標題,質疑反對併購案的學者黃國昌花錢請學生到場抗議,更整版放了黃國昌在街頭抽煙、丟煙蒂畫面。

  在許多學者們眼中,這位媒體老闆的經營理念難以令人苟同,特別是與《中國時報》創始人余紀忠相比,學者們無不懷念起文人辦報的理想時代。

  「余紀忠自視是一個知識分子,蔡先生本身則是商人辦報,主張學位無用,而且是反智的。」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瞿海源說,更重要的對比還有兩人辦媒 體的理念,余老先生認為「要傳遞信息,滿足人民之權利,並捍衛一套文明進步的價值體系」。蔡先生辦報呢?「他說與其被其他媒體罵,不如自己買下媒體,針對 不實報導罵回去。」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同樣對換老闆以後的《中國時報》感到失望。他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國時報》是一個可以讓多元的聲音可以在台灣社會出現的平台,與台灣民主化是有密切互動的」。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亮雅表示:「報業老闆會因為商業利益考慮,而限制言論,把媒體當成私人工具,要求編輯揣摩上意,造成言論自由緊縮的連鎖效應。」

  包含瞿海源、顏厥安、劉亮雅等數十位台灣教授學者,因此聯署發起拒絕中時運動。「今後,我們將拒絕在中時媒體發表文章,直到它重拾媒體資格的那一天。」他們在聯署聲明中,呼籲更多知識界的朋友加入拒絕中時的行列。

  「拒寫運動讓大家開始思考:中時是什麼樣的媒體,中時和這個民主社會的關係。這個信息的釋放,是最重要的意義。」顏厥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1

張果軍網羅《中時》、《壹週刊》大將 創立《風傳媒》 熱血金童辦網路報 掀媒體小革命

2014-01-20  TWM
 
 

 

「如果,你已經厭倦台灣媒體的黨同伐異、公器私用,風傳媒來了!如果,你無法認同台灣媒體的輕薄、內視,風傳媒來了!」百花齊放的網路媒體中,風傳媒網站首頁與臉書粉絲團上的簡介,顯得殺氣騰騰。

這個在今年一月十五日起跑,二月十八日正式開站的網路原生報,組成分子相當搶眼,曾是投資界與金融圈金童的張果軍,網羅了一群出身《中國時報》報系和《壹週刊》的資深媒體人;他們推出的新媒體,要如何在競爭激烈,且獲利不易的網路媒體戰中殺出一條血路?更令人好奇。

儘管擁有美商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和富邦證券董事長的輝煌經歷,行事低調的張果軍,過去對新聞界而言相當神祕,如今首度創業成立媒體,跌破各界眼鏡。

監督政府 帶來進步力量一月九日,張果軍在風格新穎的《風傳媒》會議室接受《今周刊》專訪,背後鋪滿一整面牆的黑板上寫著「新聞.專業.倫理」,這是自我期許;香港網路媒體《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的留言:「你可以去到幾盡?(為了達到目標,你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則是訪客對風傳媒的期待。

一開始,張果軍談到計畫在二月十八日舉行記者會,屆時將不邀請政界和商界人士。「我想要發揮媒體的第四權角色,監督公共政策,他們是要被監督的對象,請他們來,沒意思!請社運團體和弱勢團體來就好!」據了解,張果軍進軍媒體的緣起,是他在退休後擔任富邦金控顧問,曾協助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處理壹傳媒購併案,因此對媒體有了較深入研究,從而產生興趣。

《風傳媒》發行人王健壯透露,刺激張果軍想辦媒體,是看到二○一二年媒體購併,以及反媒體壟斷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

台大社會系畢業的背景,也多少影響了張果軍的決定。張果軍說,他對社會有些熱情與理念,「我們這個世代很幸運,但上一個和下一個世代卻都很辛苦,若不做一些事,下一代的環境會很糟糕。」未來股權將分散 避免干預他說,想做媒體,是因為對台灣媒體環境失望,媒體似乎都有固定的立場和顏色,報導的內容也很瑣碎和八卦,沒有閱讀價值;他希望能做報導有價值、值得思考議題的媒體,監督政府,也給社會帶來進步力量。

《風傳媒》以「國風傳媒有限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五九九七萬元。張果軍強調,他是百分之百獨資,在媒體做出成績後,一、兩年後會考慮對外募資,但每位股東持股不能超過一○%,「不會有人主導,包括我自己。」他說,現階段會先籌足五年的資金,因為未來三年台灣政治將出現重大變化(今年底地方七合一選舉、一六年初總統與立委選舉),希望風傳媒能凸顯特色,做出成績。

對新媒體定位,張果軍說,《風傳媒》希望跨出台灣,把中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華人觀點納入;目前已規畫與《亞洲週刊》、香港《主場新聞》等媒體合作,呈現不同觀點。

張果軍說,《風傳媒》架構包括新聞、調查、論壇和評論,新聞著重政治、國際與兩岸,同時也會與網路社群、獨立記者和其他媒體合作。至於張果軍自己最擅長的財經,他認為,財經需要的是透過專業分析提供決策參考,故先在論壇邀請分析師提供專業評論,與精誠資訊合作提供一般財經訊息,到第二階段才會做財經新聞。

張果軍強調,這個新媒體會多與讀者互動、對話與分享,不只寫文章,還要了解讀者反應,與讀者討論並感動讀者;若報導最新流行音樂,就要連結讓讀者聽得到。二月推出的手機App,也會有留言、投票、分享等創新的互動功能。

不過,二○○○年創立的第一家綜合性的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即因財務不支而陣亡,《風傳媒》能否存活,外界仍持觀望態度。張果軍認為,社會已轉型,資訊取得管道多元,但讀者的新需求沒有被滿足,且網路廣告成長很多,現在時機剛好。目前雖有許多網路媒體,很多主流媒體也有網站,但內容與平面一樣,並未利用網路特色。

不燒錢搞影音 先累積讀者出身外資圈的張果軍辦媒體,外界好奇獲利模式,他笑說:「若從賺錢角度看,就不會做這個了。」但他坦承,一個好東西需要被使用者認同,否則無法活下去,故要有足夠的流量和影響力;要推出好的內容和社群經營,除了廣告與業外收入,在虛擬與實際之間也會有創新作法,包括是否推出虛擬貨幣讓讀者消費,以產生更大的社群凝聚力,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王健壯分析,張果軍精密計算過,現有資金不夠雄厚,所以「很燒錢」的影音不是發展重點,要先花最多資源與讀者建立互動。隨著內容與社群成長,再來尋求外來資源,這是避免一開始就有出資者的意見介入,也避免引起外界質疑。

《風傳媒》編制相當精簡,張果軍希望不要超過四十人,他認為創業時過早規模化,會是錯誤。張果軍的太太Alice也是出身高盛,他笑說,Alice現在負責投資賺錢;有趣的是,Alice在《風傳媒》的黑板寫下:「不要忘了要賺錢!」

資深媒體人志同道合

《風傳媒》能一開站就受矚目,張果軍網羅一群媒體與網路好手是原因之一。除了王健壯,總主筆夏珍、副總主筆呂紹煒、執行副總編輯吳典蓉和副總編輯閻紀宇,皆出身《中時》報系;總編輯謝忠良以及記者蔡慧貞、朱明等,則出身《壹週刊》。除了資深媒體人,PTT板主「神父」、以戲謔嘲諷風格報導時事的「NONews不新聞」板主林瑋豐,則為論壇生力軍。

如何網羅到這些人?張果軍說:「我沒說服他們,是他們說服我,他們的熱情感動我。」大家都對媒體環境不滿意,想做出改變。他與謝忠良是三十幾年前當兵的好朋友,「他們有媒體專業,我負責有紀律地處理商業上的事,包括控制成本、行銷等,這是很好的結合。」《風傳媒》以美國重要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為標竿,王健壯是靈魂人物,一年前就參與籌辦,但直至開站前才決定加入。

王健壯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他認同張果軍的理念,想要辦一個獨立於政黨、獨立於人云亦云現象的媒體,此刻的台灣需要具有獨立性格的媒體,這是一條長路,張果軍也幾乎辭去所有在金融圈的閒差。

王健壯坦承,風傳媒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全世界網路媒體很難找到獲利模式,可能有兩年時間無法獲利;其次是它雖然是新媒體,但要堅持老價值,也就是批判、進步、多元、包容;再來是因應未來數位匯流,必須找到新的方法,如何讓公民大量參與;最後是如何做出其他媒體沒做到或做不好的,新聞選擇角度避免瑣碎化、極端化、小報化、民粹化的傾向,要凸顯進步價值,如人權等問題,要勇於表態。

去年秋天自《時報周刊》退休的夏珍,選擇風傳媒重新出發,這是她生平第二份工作。她說,媒體的價值正在改變,《風傳媒》作為網路媒體有風險,因為網路新聞講究輕薄短小快,但新聞價值不能因媒體改變而改變,所以未來報導與評論,重點會放在影響大多數人的公眾利益。

「《風傳媒》就是在做媒體的小革命!」王健壯總結說。至於能否像網站上標舉的「捲起千堆雪」,外界拭目以待。

張果軍

出生:1959年

現職:國風傳媒董事長

經歷:富邦金控顧問、富邦證券董事長、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婚姻:已婚,無子女筆陣堅強 準備引領新革命──《風傳媒》編輯部高層名單發行人 《中國時報》前社長 王健壯總編輯 《壹週刊》前副總編輯 謝忠良總主筆 《時報周刊》前社長 夏珍

執行

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執行副總編輯 吳典蓉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閻紀宇

副總主筆 《中國時報》前副總編輯 呂紹煒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