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TO、O2O等四位高管離職 蜜芽回應:職級不高不重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0/158475.shtml

CTO、O2O等四位高管離職 蜜芽回應:職級不高不重要
王亞奇 王亞奇

CTO、O2O等四位高管離職 蜜芽回應:職級不高不重要

對於各個崗位的接替人選,蜜芽方面以公司內部架構不便透露為由,並未對外公布。

i黑馬 8月30日消息 今日,有消息稱,跨境母嬰電商蜜芽正在經歷劇烈人事變動,其CTO宗東東、跨境業務總經理桂博文、O2O和媽米負責人趙哲、運營副總裁杜萍四位高管已相繼離職。

“由於這四位在公司的職級不是很高,不是重要的人員更替,因此沒有披露。”針對高管離職一事,蜜芽方面透露,“他們對自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離職跟公司沒有關系,目前各個崗位已經有人接替,公司很穩定。”

但對於各個崗位的接替人選,蜜芽方面以公司內部架構不便透露為由,並未對外公布。

作為萬億風口上的種子選手,過去兩年里蜜芽一直備受關註。而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去年至今,蜜芽在制造大力度促銷與廣告投放上一直揮金如土,其創始人兼CEO劉楠更是頻頻現場各類演講活動,極盡包裝蜜芽母嬰電商、跨境電商“雙料冠軍”的行業地位。然而不幸的是,蜜芽卻一直深陷假貨危機、數據造假和內部動蕩的疑雲之中。

今年年初,網上一篇名為《蜜芽業務不斷被砍 管理層或已喪失控制權》的報道中稱,在蜜芽自身業務支撐方面,繼旅遊、醫療服務等O2O業務被砍之後,下一個被關閉的將是“媽米計劃”。這不免讓人懷疑,此次O2O和媽米負責人趙哲的離職或許與此業務的發展進程有關。

此外,由於離職高管中其CTO赫然在列,因此蜜芽方面稱離職員工在公司職級並不重要的說法並未說服眾人。蜜芽是否面臨危機仍然有待追蹤。

蜜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19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CTO?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2/158694.shtml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CTO? | 黑馬薦文
線性資本 線性資本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CTO? | 黑馬薦文

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問題都應該是 CTO 來回答。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3130字,需用時5分鐘

推薦理由: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CTO?CTO最核心的職責是什麽?CTO需不需要做核心技術的選型?這些都是線性資本從被投公司的歷程中總結出來的,對於現在或者以後當CTO的你或許會有幫助。本文由線性資本(ID :LinearVenture)授權i黑馬發布。

成為一名合格 CTO

我們投過很多技術型的公司,對於什麽是合格的 CTO 有過自己的一些思考。最近關於什麽是一名合格的 CTO 有些爭論,我們以Q&A 的方式分享一些我們的看法。這些看法一方面有時候會影響到我們投不投一家公司,一方面也是從被投公司的歷程中總結出來的。

CTO 的定義是什麽?

根據其定義,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就是技術方面的最高負責人。和Technology方面相關的問題的爭論在 CTO這層就停住了,CTO的回答將是最終回答。No appeal, no further escalation. CTO如果自己無法獨立回答該問題,他或者她應該想盡各種辦法尋找各種幫助最終做出決斷。但回答該技術問題將是他的最終責任。就好像司法上面的最高法院 - 判決將是最終的。即使是錯誤的,也是最終的。所以一個 CTO 的水平將會最終決定一家公司的技術水平。

但這不代表所有的技術問題都應該是 CTO 來回答。用司法系統再次做個類比,各級法院在其職責和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的進行司法實踐。同樣的,盡可能的將技術問題控制在負責相關實踐的技術人員那邊,直到爭論產生或者技術小組無法獨立回答。

上面談的技術是事方面的責任,硬幣的另外一面是人方面的事務。CTO 里面除了Technology之外,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關鍵詞就是 Officer。Officer 是一個 leadership role。一個領導位置。好的領導是一位管理者但多於管理者的角色。他需要打造團隊不然沒有隊伍可以領導,光棍司令要麽過勞死,要麽拖公司發展後腿;他需要發展(grow),激勵(inspire),刺激(motivate),挑戰(challenge)隊伍,不然隊伍無法發展超越自我;他是一個榜樣,他需要說一套就做這套,因為技術團隊里面的人會以他的言行作為自己行為的一個對標。最好的 leadership 是 lead by exmaple. 他需要去挖掘和培養團隊里面的其他有領導潛質的人不然團隊沒法 scale。我記得從工程師轉做 manager 的時候我們 VP 專門找我聊了下,其他都忘了,我記得這一句

『I don't care about your personal success. I care about your team's sucess. As a leader, your job is to make them successful.』

(我不在乎你的個人成功,我在乎的是你的團隊成功。作為領導,你的職責是使他們成功。)

一個 CTO需要在必要的時刻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團隊,因為公司的政治在發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與其像某BAT公司那樣內部宣布不允許政治,但其實比誰的政治鬥爭都多,不如坦然的對待,把一些利益紛爭放在臺面上來討論。

所以純粹的只討論管技術不管人的 CTO 是不合格的。有些公司的選擇是到一定情況下,將 CTO 和 VP of Engineering 的角色分開,前者只管技術,後者更多管人和文化,也是一種選擇。這個時候的 CTO 里面的 T是重點,而非 O。

CTO 最核心的職責是什麽?

保證核心產品能夠保質按期發布。

不管是前面提到的技術,還是技術人員的管理,『最終』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偉大』的技術架構。最終目標是為了能夠發布產品,解決問題,滿足客戶,占領市場 - 這是一家商業公司的核心所在。CTO 的職責是為核心服務。

重點雖在今天,但也要為未來產品快速叠代和持續發布做好準備。

CTO 到底需不需要coding?

不需要。

但是,早期除外。

早期的時候啥都缺,很多事情都需要 CTO(有時候包括 CEO)親力親為。這個時候是不需要講太多規矩的。沒有隊員就自己上,沒人會,組織人學了上,包括自己。但CTO作為 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 應該是暫時的行為。盡可能通過尋找到更加專業的人來做具體業務的編程。不管是前端,後臺,數據,全棧等等,刀應該是越磨越鋒利。CTO 是操刀的人,不應該是刀本身。

CTO需不需要懂編程?

CTO 必須懂編程,很懂編程。

他應該是個很好的工程師。如果他需要,不應該超過3個月可以重操舊業成為很好的程序員。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其他工程師有好的溝通,在必要的時刻介入到技術框架討論中不會雞同鴨講,被自己的手下鄙視。

CTO 要不要參與做核心技術的選型?

只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或者團隊沒法自己做出有效決策的情況下才介入。

這里涉及一個做核心技術決策時候的原則"let the expert decide"。 如果你就是那個最好的 expert,你來。這個時候你不是以 CTO 的角色,而是以一個領域專家的角色參與討論。另外一個原則就是盡可能讓負責實踐的團隊來決策。一個施工團隊是受一個技術選型決定的影響最大的一方,他們最有動力花時間來深入研究,去做一個將來不會讓他們難堪的決定。如果有必要,CTO 可以利用自己在行業里的關系鏈邀請最合適的外面專家給團隊分享案例提供建議,但不要將決定權交給外面的專家。

而當團隊陷入一種爭論而無法獨立做出決斷的時候,假如你相信你的隊員們,這個時候你可以參與做個仲裁;因為如果膠著的雙方都優秀的話,被爭論的技術選項不應該存在一種會比另外一些選項明顯好很多的情況。Just pick one and move on. 作為 CTO,你要明白爭論在什麽時候是足夠了,什麽時候該做個決斷了。

CTO 要不要參與代碼審查(Code Review)?

首先,不積極推動 Code Review 的 CTO 不是合格 CTO。明顯沒有全局化視野和對長期效率的深入思考。

有了 Code Review 的機制後,我建議CTO應該經常看看核心部分的代碼,以保持對於自己團隊代碼的熟悉程度。

讀代碼就像讀書一樣,時間久了不讀書,會失去對文字的感覺。但不一定要全讀。核心系統的核心代碼,和公司碰上的大 bug 時候,都應該經常看看。前者對於自己公司的最核心的技術實現有個第一手的了解,知道強在哪里;後者可以了解自己的團隊通常是磕磕碰碰在什麽地方,知道弱在哪里。

CTO是否應該參加核心系統的架構討論?

應該。

如果一個 CTO 來自己最核心的系統的大體實踐都不了解的話,沒法在必要的時候介入做最終的技術仲裁;也沒法知道需要招什麽樣的技術人員來發展團隊。前者是做事,後者是做人。而事和人都是應該為了系統服務的。系統,當然是為了產品服務。

CTO是否應該參加核心產品的討論?

應該。

產品需要實現,只有清楚核心產品是什麽,才知道需要什麽樣的核心系統,然後才是什麽樣的技術和人才。所以CTO參與核心產品的討論非常重要。

CTO該不該主導工程師文化和制度建設?

CTO 的主要職責之一。

CTO 是一個 leadership role。團隊小的時候,管理相對容易,大家主要就事論事即可。團隊大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會逐漸分層,你需要逐漸的去發展中層幹部,也要逐漸思考文化建設。所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形成共識的過程。這種共識是關於什麽樣做事做人的風格是被鼓勵。文化無關對錯,文化是一種選擇。

很多創始團隊的早期CTO 如果沒法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成長起來,還是天天陷入到某塊具體代碼的局部戰爭中去,動輒就介入具體的執行,一不放心就自己啥都管管,不懂得delegate,要不就是放手就完全不管,不懂得validate。師長做了排長的工作。

如果一家公司的 CTO 只想管事,不想管人。要麽加一個 VP of Engineering分管人,要麽把 CTO 的位置讓出來給到更合適的人選。

CTO應不應該經常走出去和外界交流?

雖然並非必須,但這是區別於一個合格 CTO 到卓越 CTO 的重要的點。

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將自己公司在技術這塊的事和人方面的問題暴露出去。達到高水平的前提是你和高水平之間是聯通的,這樣兩個水面才有機會平起來。除非你很自負的認為自己就是比剩下的世界要牛很多。另外一方面,可以將自己公司取得的一些成就展現出去,自己公司的文化特點展現出去,能夠更好的吸引牛人進來。前面提到CTO 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要打造團隊。團隊的前提是牛人;吸引牛人的前提是別人要知道你。CTO 不走出去和業內多交流,指望獵頭找來牛人多半是不靠譜的。

但要區別有效交流和飯飯之交。前者是需要紮實的去分享,去給社區做貢獻,花錢花精力把牛人請進來做分享,大家做深度的無保留的探討。後者主要是飯局交流,泛泛之交,並沒有討論到具體帶人處事的實例的交流。後者雖有些價值,我們作為投資人幹幹可以,對於CTO 意義不大。

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下這篇文章(註:http://www.svpg.com/what-makes-a-great-cto/)關於 CTO 的Evangelism(布道)上的角色

The CTO will serve as the company spokesperson for the product development/technology organization, demonstrating leadership in the community, with developers, partners and customers. This is often measured by establishing a university relations/recruitment program, and sponsoring or participating in at least two events per year in the developer community.

CTO 應該和什麽人做經常性的1 on 1?

常規性的1 on 1 應該包括CEO + VP of Product + direct reports + 核心產品的技術負責人 + 架構師。另外對於即將從工程師轉到管理崗位,Manager升到 Director 等的人員,應該在考察期間交流一到兩次。

以上只是我們的一家之言。成功的 CTO 也許和成功的 CEO 一樣,可以出身迥異,風格不同,但最終到底,一定是圍繞 Technology 將 Chief Officer 的角色扮演好。

CTO 技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12

中國碼農拿下全球第一!圍觀國內的CTO們怎麽討論這事兒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9/158809.shtml

中國碼農拿下全球第一!圍觀國內的CTO們怎麽討論這事兒 | 黑馬薦文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中國碼農拿下全球第一!圍觀國內的CTO們怎麽討論這事兒 | 黑馬薦文

“中國工程師技術能力世界第一”,對此創業公司 CEO 如何看待的?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10分鐘

推薦理由:世界著名的編程競賽組織 HackerRank 剛剛發布報告:根據各國程序員在各項比賽中的表現,在總得分榜上,中國程序員獲得了第一名。對此創業公司 CEO 如何看待的?黑馬哥與你分享。本文由峰瑞資本(ID:freesvc)授權i黑馬發布,譯者王挺。

哪個國家能夠在編程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勝?

哪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員?

許多人會認為是美國。畢竟,美國是比爾•蓋茨,肯•湯普森(Ken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 與 Ken Thompson 聯合發明了 C 語言和 Unix 系統) 和唐納德•克努斯(Donald Knuth,現代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人物,創造了算法分析學科)等諸多編程名人的故鄉。但話又說回來,印度擁有許多諸如印度理工學院等著名科技院校,而俄羅斯的黑客一向以 “高效率” 而著稱。

那麽,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來衡量哪個國家擁有最好的程序員呢?

通過分析來自 HackerRank(Priceonomics 的客戶之一)的數據,我們找到了答案。HackerRank 定期為程序員舉辦眾多的編碼挑戰,通過參與挑戰來提高程序員的編碼技能。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員參加了各種編程語言以及知識領域的挑戰,諸如 Python 語言、算法、安全領域以及分布式系統等。HackerRank 根據程序員完成挑戰的準確性和速度,對他們進行評分和分級。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和俄羅斯擁有最具才華的程序員。中國程序員在數學、函數式編程以及數據結構領域的挑戰中擊敗了其他所有國家,而俄羅斯程序員在最受歡迎以及最具競爭的算法領域具有統治地位。盡管美國和印度有眾多程序員參與了 HackerRank 的挑戰,但在排名方面,他們僅獲得了第 28 和第 31 名。

在開始進一步分析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參加比賽的程序員最熱衷參與的挑戰類型。在 HackerRank 比賽中,程序員可以選擇參與 15 個不同領域的挑戰。有一些領域要比另一些更受歡迎。下表顯示了各領域完成挑戰的參與度比例。

1

▲ 這張表格展示了 HackerRank 上最多人完成的項目。前三名分別是算法、Java、數據結構

最受歡迎的是算法領域,有接近 40% 的程序員參與其中。這個領域的挑戰包括數據排序、動態規劃、關鍵詞檢索以及一些其它基於邏輯的任務。而作為算法領域的挑戰者,程序員可以使用任何編程語言,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麽該領域如此受歡迎。(算法也是程序員面試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內容。)

與算法相比,參與度第二的 Java 領域和第三的數據結構領域就相差很遠了,這兩個領域分別有接近 10% 的開發人員參與挑戰。而分布式系統領域和安全領域是參與度最低的挑戰領域。

那麽,基於這些挑戰,哪一個國家的程序員得分最高呢?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分析了每個國家在各領域中的平均分。在取平均分之前,我們首先對每一個領域的得分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將每一個獨立得分減去平均值後再除以標準差,即 z-score)。這樣處理後,我們就能夠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平等的分數對比。接下來,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將得到的 z-score 換算成 1-100 的分值度量。

我們選取了 50 個國家的數據。來自這些國家的程序員在 HackerRank 比賽中參加了數以千計的比賽(最少的也參加了 2000 多個)。下面是我們的發現:

2

▲ 參加 HackerRank 比賽的國家得分。前三名分別為中國、俄羅斯、波蘭

中國得分最高,因此中國程序員獲得了 100 的分值,名列第一。然而和第二名相比,中國只是以十分微小的優勢取勝——俄羅斯的得分是 99.9 分。波蘭和瑞士則得到了接近 98 分的好成績,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在名單中,巴基斯坦以 57.4 分墊底。

印度和美國雖然貢獻了最多數量的程序員,但甚至沒有進入到榜單的前半部分。印度得到了 76 分,名列 31 位;美國得到了 78 分,名列 28 位。

雖然中國在平均分上戰勝了其他所有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在每個領域都能排名第一。那麽,在某一特定的技能領域方面,哪個國家貢獻了最優秀的程序員呢?讓我們再看看在每個領域方面名列前茅的國家。

3

▲ 各領域不同國家的得分情況。中國在數據結構、數學、函數程式語言中拔得頭籌

不出所料,中國在很多領域的表現都相當優秀。來自該國的程序員在數據結構,數學和函數式編程領域擊敗了對手,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最受歡迎的算法領域拔得頭籌。在該領域波蘭和中國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

那麽,如何解釋不同國家在不同領域中的表現差異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俄羅斯的程序員更熱衷於參與算法領域的挑戰,並從中獲得了更多的鍛煉機會。而中國程序員更熱衷於參與數據結構領域的挑戰。

我們還比較了各國程序員,在不同挑戰類型中所花費的時間,並將其與參加該項挑戰的 HackerRank 用戶的平均數據進行對比。經過這樣的分析後,我們發現了在各個領域中,哪些國家的程序員更願意接受挑戰。

4

▲ 在同一領域中,最有可能參與和最不可能參與該項競爭的國家。中國程序員較少選擇的項目包括 Java、SQL、數據庫、Ruby

正如上表所示,中國程序員在數學領域的參與度遠高於該領域的統計平均值。這也許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麽在該領域中國程序員能夠占據榜首。同樣,捷克程序員在 Shell 領域展現出了很高的參與度,而在該領域捷克排名第一。

但除了這兩個例子以外,其他國家的數據並沒有顯示出這樣的相關性。一個國家的程序員更願意參加某項領域的比賽,並不代表他們在該領域的得分排名就能更高。

我們也想知道不同國家是否對編程語言具有特殊偏好。印度程序員是否更鐘情於 C++?墨西哥人會使用 Ruby 編程嗎?

下圖列出了不同國家程序員參與不同編程語言挑戰的比例。

515797834248723121

▲  各國程序員所使用的編程語言情況

總的來說,各國程序員對 Java 挑戰的參與度要高於任何其他編程語言挑戰(也有少數例外,例如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的程序員更喜歡參與 C++ 挑戰,而在臺灣,Python 挑戰最受歡迎)。斯里蘭卡對 Java 挑戰的偏愛度排名第一。而為 HackerRank 貢獻了大量程序員用戶的印度位列第八。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尼日利亞在榜單中墊底,這些國家的程序員可以向瑞士程序員學習他們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當一名程序員在 HackerRank 進行挑戰時,如果在挑戰開始就放棄,那他/她只能得到零分。而在所有國家中,瑞士程序員的零分比例最低,這也使瑞士程序員成為當之無愧的 “全世界最頑強的程序員”。

6

▲  各國程序員參加比賽的放棄率

每一天,世界上的程序員都在相互競爭,希望能夠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或唐納德•克努斯。

如果我們現在舉辦一場編程奧林匹克競賽,數據顯示中國將獲得金牌,俄羅斯將帶著銀牌回家,而波蘭將取得銅牌。盡管美國和印度在科技展示推廣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稱贊,但他們連排名的前25位都進不了。

CTO 們怎麽說?

朱瑞清

百場匯 CTO,前藝龍副總裁,原亞馬遜(美國)技術總監。

強迫技術人員從事管理崗,對個人、公司都是一種傷害

我個人感覺,僅僅通過 HackerRank 的數據,就說明中國工程師已經排名世界第一,缺少說服力。中國的程序員由於成長背景,對於考試制度擁有較強的積累。用測試的方法,來判斷哪個國家的程序員最優秀,這個方法本身是有片面性的。

拋開本文內容不提,從我個人在中美工作十幾年的經驗來看,我也確實認為中國工程師的技術總體還不能說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舉幾個例子。首先,世界上最著名的技術公司,Facebook、Google、微軟、亞馬遜、LinkedIn,它們會有比較高階的職位,比如 Research Fellow,Distinguished Engineer,Senior Staff。而中國人取得這些職位的比例,要排在美國人、印度人,以及南亞出生的工程師後面。而各個團隊的中流砥柱,常常是中國、美國、印度、歐洲背景的工程師進行 “四國大戰” 的局面。

其次,出生在中國的工程師,基本功非常紮實,數學和邏輯的平均水平要高出其他背景的工程師。但對於整個系統的基礎理解,以及系統集成、系統應用的經驗和理念,往往比不上他的同事。

最後,大型公司對於工程師的考驗絕不只有一個人的基礎技術那麽簡單。他的領導、協同、說服他人的能力也很重要。這一點並不是中國工程師的強項。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中國背景的工程師,在數理邏輯的訓練和積累上,比其他國家的工程師要好很多。但與此同時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是大家花費了過多時間在數理邏輯上,缺乏探索性技能的訓練。

除此之外,中國工程師比較註重單兵作戰。一個人或者很小的團隊,都可以完成很難的任務,而且完成地很好。但如果和一個大型的團隊協同,合作順暢程度並不取決於個人技術能力,還包括如何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把大的項目分解成很多子項目,帶領幾十人或者幾百人去完成項目。在這一方面,中國工程師在學生時代、職業早期,就缺乏這樣的鍛煉的機會。另外對於開源軟件項目的貢獻上,算法,也比較少見到中國工程師的貢獻。

第二個問題,作為 CTO 看中哪些技能。這和公司本身所處的行業、工程團隊所面臨的挑戰是強相關的。

百場匯本質上是電子商務與共享經濟交匯的細分市場。所以我在挑選工程師的時候,就會首先看中算法和數據結構,這在根本上決定了工程師發展的潛力。第二是編程語言的熟悉程度,表示他在編程方面的積累是否深厚。

這兩點可以在面試中考察出來,比如回答試題、討論技術細節。讓候選人在白板上做一些問答。對於編程能力,可以通過堆棧、語言上算法的細節,比如集成、指針,準確地衡量出他們的能力。

中美技術圈對技術人員的定義、成長模式、看中的技能其實有比較大的不同。第一是對於技術人員的重視。在 Facebook、Amazon、Microsoft,一個非常大的項目可能完全由技術人員主導。這些巨頭更加看重技術在公司成功、形成壁壘的作用。

中國的公司,相對來說由於時間、商業環境的原因,很多並沒有達到這樣的認識。所以在這樣的中國公司中,他們對於技術的認知,僅僅是把一個產品、市場、銷售的理念實現的工具性人才。對這些工程師的領導能力,就不會那麽看重。

除了對技術人員的重視程度之外,中美公司另一個不同之處 “技術領導力”。在美國公司中,你會看到五、六十歲的技術人員,他們本身可能編程能力未必比二、三十歲的程序員更強,但是他們對於行業理解、公司系統架構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有數十次產品發布的經驗。

這些在 Research Fellow、Distinguished Engineer 崗位上的技術人員,會給公司的技術方展、框架設計提供經驗上的指導、商業上的輔助。

據我觀察,在中國科技公司中,扮演這樣職務的人是非常少的。在中國公司,往往一個技術人員做到三十歲,會因為薪水上的提升、影響力上的提升,而一定要去做管理崗。對於他本人、公司,其實都是一種傷害。對於非常優秀的技術人員,他可能並不適合擔任管理崗位。而對於公司來說,讓一個技術上非常優秀的人員,脫離第一線編程的工作,可能幾年後他對於技術上敏銳的感知度也會下降很多。

中國技術圈的趨勢,讓我個人比較擔心的是技術創新的氛圍和文化的建立。中國比較少可以看到真正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大多數公司還是停留在商業邏輯、實現上的創新。真正以科技改變一個行業的公司還是比較少。

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五到十年,科技上真正有趨勢性、paradigm shift(模式轉變)的公司在哪里,我個人認為還是在矽谷。因為他們還是在做一些技術上的研究。不管你認為下一次的技術變革,來自 VR、AR、智能學習、機器人,我們看到在矽谷、國外的研究圈,已經很多公司在這里已經深耕了五年到十年。如果這些技術未來真正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時候,肯定是這些公司容易抓住機會。

在中國,相對來說大家還是比較重視眼前的利益。等到風口真正刮起來的時候,留給中國技術圈的機會就不會很多了。

劉靜思

贊賞社交出版聯合創始人、CTO。

行業湧入缺乏鉆研熱情的新人,讓我有些不安

中國程序員排名第一,是因為統計的誤差吧。HackerRank 更加註重算法、邏輯性的考察,在這一方面,中國程序員是比較有優勢的。但是業界對程序員的要求不僅僅是有算法、數據結構的考察。架構的能力、設計的能力、整體設計的能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在 HackerRank 中的比賽中,我會看中算法、數據結構、設計模式這一些考察。具體到設計模式方面。因為算法強弱,並不能很本質地決定當下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數據類的企業對算法要求很高)。但對於更多的互聯網企業來說,設計模式會決定整體結構的設計、和同事的合作情況。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整體的技術水平能力,沒有遵循技術發展階段同步提高。一個值得關註的趨勢是:大學畢業生覺得寫程序比較吃香,以至於這個行業湧入大量缺乏深入鉆研熱情的新人。這讓我有些不安。

許丞

心橙互聯 CEO,工程師出身,擁有谷歌 10 年工作經驗

傳統文化讓人更願意跟從而非領導,容易幹很多臟活累活

中國程序員在世界上的各種競賽上取得好成績已經不是新聞。我之前在谷歌帶的實習生就有 IOI、ACM 金牌,還有 Topcoder 有史以來奪得最多次設計冠軍的中國人。但是要說目前中國程序員已經是世界第一的話,我認為還差很遠。

在谷歌和 Facebook,優秀的程序員還是歐洲、美國以及印度的居多。中國的程序員很勤奮也很聰明,但主要還是在別人的框架下勤勤懇懇的填代碼,缺少開創性的框架、系統。在這一點上,國人還需努力。

對於 HackerRank 這些考察的技能中,我個人最看重的是算法,其次是數據結構。實際上,我一直不把算法和數據結構當作一種技能,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一種科學的思考方法。

算法和數據結構是一種基礎知識,也可以看成是武俠小說里面的內力。而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安全等等更像是不同的招式和招數。內力所到之處,尋常招式也能發揮巨大威力。就像張三豐使出一招武當長拳,那威力就不可跟熟悉各派招式的趙敏所能匹敵的一樣。

我們在評估算法和數據結構的時候,除了看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以外,也要看是否有創造性的思維和靈活應用的能力。通常而言,我們會把一些實操問題,抽象成為一些算法和數據結構的問題,然後跟他一起去解這個問題。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就能看到對方能不能聽懂問題重點,分析問題是否到位,解題思路是否創新,能不能互相激發起靈感等等。有點像武俠里面的高手拆招或者圍棋對弈一樣:最高的境界盡在不言中。比劃武功,豁然開朗。

美國的技術圈更看重的是領導能力(leadership)。孩子從童子軍的時代開始,就一直被灌輸的是:要在最關鍵的時候能挺身而出,解救世界。你看《美國隊長》、《鋼鐵俠》這些大片無一不是在傳遞這樣的思想。我認為這就叫領導力。

領導力就是勇於承擔責任,在關鍵的時候往往能發揮意想不到的能力。而中國的程序員們在教育上普遍接受儒家謙遜的思想熏陶,往往喜歡做 Follower(跟隨者)而不是 Leader(領導者) 。因此,能力很強的人,往往也都不敢或者不願想在某個方面挺身而出。久而久之,就被當作幹臟活累活的不二人選了。

中國互聯網技術圈總體的形勢是非常好的。世界越來越平。中國程序員在掌握世界最新技術方面的時間間隔越來越少。現在中國程序員的普遍水平在越來越高。由於語言水平的提高,走出去的中國程序員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這些都是很好的趨勢。

然而國內互聯網公司,即使是 BAT 為首的互聯網大鱷,都喜歡把技術當作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並不認為公司的核心價值在於技術。這樣使得公司更願意投資容易獲得短期利益的項目,而不願意去在更深更黑更難的技術上做投資。拿我們在做的視頻通信技術舉例,就很難在國內看到願意在這個艱難的技術領域里面深耕的公司,和我們一起默默地啃下這些艱難的技術。

李諾

洋蔥數學 CTO,希望能用技術改變中國教育一點點。

比賽本身不重要,更看重願意參與的勇氣和毅力

排名第一這事最多只能說明中國人擁有紮實的應試能力和多年豐富的臨場考試經驗。針對性訓練的競賽者和每天對加班習以為常的程序猿來說,無論是人群比例,還是對最後產出的評判標準,都是截然不同的,這跟奧運獎牌連續前三但國民體質持續降低是一個道理。大學里計算機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嚴重脫節,軟件、互聯網公司對於程序猿的過度使用以及長期培養計劃的缺乏,才是罪魁禍首。

作為 CTO,在 HackerRank 所舉辦的比賽中,你最看重員工的哪一項技能?其實我最看重的是他參加 HackerRank 這件事情,看重的是他背後可能的潛質:有勇氣,有毅力,願意嘗試,期望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硬要挑一個的話肯定是算法。其他的都會因為程序猿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側重,而算法則是對編碼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抽象。Codereview 依舊是最原始但最有效的衡量方式。另外打個軟廣,算法離不開數學,如果數學基礎不好,歡迎從洋蔥數學學起:)

從 Hackernews 和 TED 上了解,個人認為相對來說美帝會更看重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以及一個人對於整個團隊的技術貢獻。當然,中國在這點上也在改善,但是相差還是很遠。

作為一個技術型人才,你需要理解公司商業模式,借助第三方服務和開源代碼快速驗證產品假設,需要設計穩定的架構保證服務的高可靠性,用數據驅動公司產品服務的改善和升級,學習新技術為公司帶來更多有意思的創意,一個只想寫好程序的程序猿一定不是一個好程序猿。

工程師文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更多在價值觀上的理解,認同和執行。

祁寧

一個熱愛編程的開發者,開發者社區 SegmentFault 創始人 CTO。

更看重算法和數據結構,基礎決定高度

我覺得這個比賽不能完全反應真實水平。HackerRank 也只是眾多編程比賽中的一個。中國程序員在世界範圍內,從他們創造出來的產品、國際影響力來看,排在第一梯隊沒有什麽問題。但是具體排名不是太重要。

針對員工技能這一塊,我覺得最基礎的是算法和數據結構。基礎決定了他的高度。至於考核的方法,主要在日常工作中看他的編程習慣、思想,都能看出他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中美技術圈之間,技術本身的差異不是很大,更多是文化上的差異。這和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美國文化提倡自己的東西要 show 出來,讓別人知道,主動去溝通。中國人受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影響,更喜歡藏拙。很多技術大牛不一定善於演講,把自己的思想布道給別人。

我雖然沒有在美國工作過,但是根據一些朋友的說法,美國程序員更看重和其他同事溝通,中國程序員更看重實幹、寫代碼的能力。但這種情況也在慢慢改善。

程序 技術創新 人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43

聯想大調整:CTO、數據中心、中國區移動業務集體換帥

在PC和手機市場廝殺成一片紅海的當下,老牌IT企業聯想集團近兩年似乎習慣迅速而大膽的人員和架構大調整。

11月3日,聯想集團宣布一場涉及PC、移動、企業級三大業務集團的調整。

具體來看,聯想手機中國區業務的掌門人產生了變更,原聯想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喬健將接替陳旭東出任聯想移動業務集團(MBG)中國區總裁,領導移動中國業務。

聯想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喬健

此前陳旭東負責中國市場的端到端業務管理,包括產品研發、銷售和市場營銷,而Aymar de Lencquesaing負責負責全球除中國市場以外的移動業務運營管理,二人共同作為聯想全球移動業務聯席總裁。

對於這一次移動業務中國區換帥,楊元慶給出的解釋是主要是考慮到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曉巖即將退休。

陳旭東將接替即將退休的王曉巖,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負責全球服務業務,匯報給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Gianfranco Lanci。

“我們認為旭東更適合接替曉巖的職位,而喬健國際運營整合和營銷推廣經驗的能力和特質對聯想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發展更加有效,聯想手機的中國需要大大加強市場營銷的能力。”楊元慶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聯想內部人士透露,聯想內部的高管也有一定的輪崗。

此外,Gerry Smith 將擔任執行副總裁兼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首席運營官,領導聯想全球運營,直接匯報給 Gianfranco。負責全球供應鏈的副總裁關偉和負責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集團(PCSD)業務集團戰略的副總裁 John Pershke 將匯報給Gerry。公司全球供應鏈將不僅支持PCSD,還會支持移動業務集團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供應鏈虛線匯報給 Gerry。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還將對手機品牌進行整合。

“Moto將成為智能手機唯一的品牌,類似於三星galaxy,聯想的智能手機中聯想(Lenovo)是公司品牌,而Moto是手機品牌,此外聯想將會對Moto品牌下面會把手機產品線進行完整的整合。”楊元慶解釋道。

今年3月份,聯想集團宣布重新組建了四大業務集團,分別為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創投集團(LCIG)。

其中,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是由原PC業務集團旗下的企業級服務器業務獨立出來,而聯想創投集團致力於通過戰略投資打造聯想的智能生態體系,以投資推動未來布局,以孵化帶動新技術創新。

而這一次,聯想給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找了新的負責人。

原英特爾數據中心業務負責人Kirk B·Skaugen加盟聯想,出任聯想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Kirk 曾經在英特爾負責數據中心業務,後負責PC和移動業務。

“在數據中心這個領域,聯想之前還是缺乏經驗人才。”楊元慶坦言希望Kirk能給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帶來改變。

此外,聯想還空降了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常務副院長芮勇出任聯想集團CTO,任命了知識產權專家Laura為首席法務官。

公開信息顯示,芮勇在微軟任職18年,領導關鍵的人工智能團隊和研究院的所有工程團隊。他擁有60項美國和國際專利,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專家。

芮勇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加盟聯想之後將籌建很大的人工智能團隊,而聯想也將在人工智能研發上有很大的投入。

對於一口氣招攬三位高管,楊元慶表示是為了聯想向“設備+服務”的方向重要助推力量。“聯想的戰略就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種著田里的’。所謂碗里的業務就是個人電腦業務,要保證這一塊市場的領導者和利潤;鍋里的業務是指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這是我們正在打造的新引擎;設備+雲則是田里的業務,就是打造下一代智能設備和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而聯想集團今天發布的財報顯示,其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的3個月內,聯想集團收入為112.31億美元,同比下跌8%﹔集團除稅前利潤為1.68億美元﹔權益持有人應占凈利為1.5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7.14億美元。

 

以下為楊元慶內部信全文:

各位同事:

今天我們發布了FY16第二季度財報,但我首先要跟大家溝通的不是當下的業績,而是未來。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團結一心、努力拼搏,共同把聯想打造成為了一家業務覆蓋16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國際化公司,同時也成為了全球個人電腦領域的領導者。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源於我們擁有立足當下的超強執行力,更因為我們擁有著眼於未來的戰略布局。

無論是我們拓展業務邊界到移動通信領域,還是發力企業級數據中心業務,都是多年前我們布局未來的戰略決策。最近兩年,我們又看到了“設備+雲”領域的戰略機會,吹響了進軍智能互聯和下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的號角,這是我們定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戰略目標,聯接全球用戶與世界的想象是聯想今天與未來的公司使命。

簡言之,聯想的戰略就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種著田里的。”所謂“碗里的業務”對聯想來說,就是個人電腦業務,我們已經成為市場的領導者;“鍋里的業務”是指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這是我們正在打造的新引擎;“設備+雲”則是“田里的業務”,就是打造下一代智能設備和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我們只有PC業務,我們通過努力,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個人電腦領域最專業、最出色的領導者;而現在,我們的業務更加多元化,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能力和人才,我們需要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加盟,驅動各個新業務成長為新的行業領導者。

因此我很高興地宣布,即日起,我們迎來了三位新同事:

芮勇博士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加入聯想,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領導研發與技術團隊。芮博士在微軟任職18年,成就斐然。加入聯想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常務副院長,領導關鍵的人工智能團隊和研究院的所有工程團隊。他擁有60項美國和國際專利,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專家,作為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學會(IEEE)院士, 2016年獲得IEEE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芮勇博士的加盟,將有助於我們打造在下一代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Kirk Skaugen,擔任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直接向我匯報。Kirk年輕有為,在科技領域享有盛名,他曾在英特爾任職24年,任高級副總裁,曾領導客戶端計算業務,數據中心和互聯系統事業部。Kirk 是英特爾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及高級副總裁。隨著Kirk的加入,他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專長和經驗將幫助我們拓展企業級業務,再創佳績。

Laura Quatela,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Laura 在國際知識產權方面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和領導力,曾經供職柯達公司和阿爾卡特朗訊。在柯達期間,她曾擔任全球總裁。此外,她還擔任過柯達公司歷史上第一位首席知識產權官,並於2011年被任命為公司的總法律顧問。在阿爾卡特朗訊期間,Laura 擔任知識產權執行副總裁一職,專註於實現公司的專利組合變現。

這三位新同事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享有盛譽,並且是對技術和創新充滿熱情的優秀領導人,我相信,他們的加盟將大大加強聯想在各個新業務領域的領導力!

這就是我先要跟大家溝通的“未來”,我們將通過積極的戰略布局、專業的人才引進,有條不紊、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的願景。

今天,聯想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上個季度,盡管市場環境依然挑戰嚴峻,但聯想仍然取得了穩健的業績。雖然我們的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但是較前一季度增長了12%。我們的稅前利潤達到了1.68億美元,如除去一次性措施所帶來的收益和費用,我們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

盡管全球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市場均有下滑,智能手機市場僅有輕微增長,但我們的業績依舊穩健。個人電腦業務保持了冠軍地位和強勁盈利;服務器業務在中國市場和跨國企業市場的營業額持續增長;智能手機業務營業額和利潤都實現了改善。

其中,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移動業務,我們在全球市場實現了強勁增長,特別是 Moto Z 模塊化手機的成功發布,有效推動了移動業務的持續向好。第二季度,我們移動業務整體的經營利潤率比前一季度提升了4個百分點, 平均單價年比年提升了18%。尤其突出的是Moto產品的銷量大幅提升,相比前一季度增長了近40%。得益於此,我們的智能手機整體銷量比前一季度增長了近25%,市場份額較前一季度提升了0.6個百分點。在所有大區,與上季度相比,我們的銷量都超過了市場平均,並且提升了市場份額。

目前,Moto Z 模塊化手機在全球範圍內一周的銷量已經攀升到了6萬臺,作為一個新的品類,Moto Z 發布後前三個月的勢頭可以與iPhone當年上市時相媲美。其中北美和拉丁美洲的銷售業績更加突出,在美國我們一周的銷量已經接近3萬臺,即使在像墨西哥這樣的市場,一周的銷量也接近1萬臺,並在墨西哥AT&T高端手機中迅速超過Apple,成為第一。我們的目標是在發布後的12個月內銷售三百萬臺Moto Z 手機,這對於模塊化手機這個新的品類來說,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開端。

總結起來看,上個季度我們在持續落實“設備+雲”戰略的同時,我們的核心業務保持了穩健的盈利,移動業務的業績穩步改善,數據中心業務也在積極應對挑戰。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加強戰略落地與執行,我們還對其他領導團隊做了調整:

Gerry Smith, 將擔任執行副總裁兼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首席運營官,領導聯想全球運營,直接匯報給 Gianfranco。負責全球供應鏈的副總裁關偉和負責PCSD業務集團戰略的副總裁 John Pershke 將匯報給Gerry。公司全球供應鏈將不僅支持PCSD,還會支持移動業務集團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供應鏈虛線匯報給 Gerry。Gerry 擅長卓越運營、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滿足客戶需要。當前全球市場的供應情況較為緊張,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有力的、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以支持業務的成功。

帶著複雜的心情,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高級副總裁王曉巖即將退休。曉巖經過認真考慮,決定要翻開生活的新篇章。曉巖自1994年加入聯想以來,帶領過很多團隊,包括BT/IT、財務,直至近年領導全球服務業務。她在擔任CIO期間對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並購IBM PCD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她的領導下,並購業務不再依賴IBM原有平臺,這為聯想節省了數億美元的成本。讓我們一起祝願曉巖在今後的生活中,健康幸福!

陳旭東將接替即將退休的王曉巖,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負責全球服務業務,匯報給Gianfranco。旭東在穩定中國區手機業務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前還帶領中國PC業務達到新的高度,他曾經主導中國區的服務模式轉型,創造了客戶滿意度的新高,是帶領服務向互聯網化和客戶中心轉型的合適人選。

喬健將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移動中國業務負責人,移動業務集團聯席總裁,直接匯報給我。喬健不僅成功領導了全球人力資源團隊,而且在擔任首席戰略官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她還擔任過中國的市場營銷負責人。在高速增長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喬健在市場營銷領域的深厚背景和成功經驗,將幫助中國移動業務加速發展。

中國手機市場依然是必須贏的戰場,旭東已經成功讓中國手機業務企穩回升,確定了明星產品戰略;喬健接棒旭東管理中國手機業務,將借助她豐富的國際運營整合和營銷推廣經驗,充分發揮全球協同效應,在中國市場聚焦資源,持續發力,打贏這場手機攻堅戰。

高嵐將擔任負責全球人力資源的副總裁,直接匯報給我。此外,集團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Art Hu之前匯報給高級副總裁王曉巖,現在將直接匯報給我。

這些調整將從即刻起生效。接下來的幾天,每個領導人將與各自的團隊直接溝通,分享與組織架構和管理團隊相關的具體信息。

同時,我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為了全面提升大家的辦公環境,我們在北京新建了36萬平方米的全球總部園區,在深圳也將新建20萬平方米的辦公區。北京的員工將從中關村原有的兩個十年以上的辦公樓陸續入住新園區。

各位同事,上個季度,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苦練內功、迎難而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盡管短期內市場環境依然艱難,但我們相信,聯想已經有了牢固的基礎,清晰的目標,強有力的團隊,讓我們在向各位履新者表示祝賀的同時,齊心協力,紮紮實實,把戰略落到實處,再創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30

阿里巴巴CTO王堅:中國對互聯網的信心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

第一財經年度峰會於12月1日到2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今日下午,阿里巴巴CTO王堅在峰會上演講時表示,中國今天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信心,是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不用說超過歐洲,它也遠遠超過了美國。

王堅還指出,大家今天對互聯網錯誤的或者說不全面的認知,是覺得互聯網是一個像過去技術發展當中某一項技術發明而已,但事實上不是,互聯網給大家帶來的不是一個技術,而是一片新的大陸。

以下為演講全文:

非常感謝,有機會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先把我的觀點分享一下,再說一下我聽剛才李總和方總發言的感想。第一個,主持人講到互聯網、網購。我覺得既欣慰又惆悵。確實,過去幾年阿里巴巴改變了很多的東西,甚至改變了電子商務的說法,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但是惆悵的是什麽?因為阿里巴巴的成功,把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網絡這件事情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其實互聯網可以做的事情,遠遠超過這件事情,也是現在很多大家對互聯網的認知的誤區的來源。所以我想分享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剛才主持人講的,阿里巴巴今天的成功在電子商務上,大家再把它說得簡單一點,它背後意味著什麽?所以我想這是中國的、世界的巨大的發展機會,我覺得非常符合今天的主題,就是關於未知的探索。

大家可能也知道雙十一。曾經在公司內部的一個會議上講,我說雙十一的成功,或者說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的成功,如果總結起來,它到底反映了一次什麽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講的是,我說這個東西的成功,反映了一件世界上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對互聯網的信心和自信,是超過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

我再講一下,就是大家今天看到的阿里巴巴的成功,其實背後反映出中國的老百姓,如果說一句媒體說的話,就是中國對互聯網的信心是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什麽?它的意義相當於在中國還沒有覺得這片蔚藍的大海是我的世界的時候,西班牙、美國人已經把船開出海了。當中國還天天用著現金的時候,信用卡在全世界已經變成一個習慣了,以至於我們這個國家到今天為止,其實還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所以我想這個信心,實際上是我們發展的巨大的機會。

所以我回過頭來講一下,中國今天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信心,是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不用說它超過歐洲,它也遠遠超過美國的。

就拿付錢的這一件事情來講,中國的老百姓到今天為止都是非常習慣刷卡做支付的時候,其實美國人是非常的有安全感地來刷信用卡就完成付錢了。可是今天的世界倒過來了,當中國的老百姓掏出一個美國人覺得不夠安全的手機,大把付錢的,其實美國人是沒有勇氣把錢付出去的。這是世界的一個巨大的進步,進步到什麽程度?當初歐洲的西班牙人可以開著船出海的,國人是沒有勇氣出海的,而今天它的意義就在這。

所以它的本質是我們第一次有勇氣去做一件事情,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做的。今年的雙十一我聽說了一個事,讓我覺得已經不是在網上買東西的一個事。一個村里的太婆,在網上刷錢買了一輛汽車。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買東西了,是大家對這個基礎設施的信任問題,它的重要性就相當於大家看到的矛盾之爭,第一天見到汽車的時候是多麽害怕,所以我們走出了這件事情,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勇氣是多麽的重要,我們有了這個機會。

而互聯網這個東西,就給我們帶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人的勇氣,這個其實我並不想特別強調是不是中國的,但是就像西班牙第一次開出了那艘船,去發現了新大陸一模一樣。所以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因為這個勇氣,使得我們有機會去探索這個東西。

剛才李董事長講到的一個觀點,提到無人區的事情,正好任總在雙創會時,我也在那個會上,但是我覺得無人區這個描述還是不能遇到我們今天遇到的現狀。為什麽讓大家有無人區的感覺?實際上面臨的是什麽問題?當互聯網到今天的時候,變成這麽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的時候,其實我們迎來了一片新大陸。不是我們到了一個無人區,其實我們到了新大陸,剩下的是你是不是有勇氣出去去擁抱這片新大陸。

所以我想,大家今天對互聯網錯誤的或者說不全面的認知,也是覺得互聯網是一個像過去技術發展當中某一項技術發明而已,但事實上不是,互聯網給大家帶來的不是一個技術,而是一片新的大陸。

這個大陸帶來兩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大家都在講,但是我覺得在學術界和產業界和媒體都沒有理清楚,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帶來兩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像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一個就是大家經常講的數據。第二個,大家講的計算。

剛才方董事長講的一個東西我非常贊成,說了一個紅花的想法。今天互聯網是因為被大家說了“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把互聯網真正意義上的東西抹殺掉了,“制作業+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什麽東西”不改變世界,只有互聯網改變世界,我要表達一下,為什麽?它本身是一個新的世界,任何人想把這個新的世界加上一個東西,減掉一個東西,這個新的世界的價值是發揮不出來的。

數據是什麽?是互聯網這片新大陸的新的自然資源,也就是說制造業在過去的幾百年,它的內涵在發生變化,它所用的資源就不一樣了。比如你可以從拿石頭來做東西到拿鋼材來做東西,到現在碳氫物做東西,這個都是在變的。你會發現,其實數據是制造業的原材料之一的。第二個,像什麽?就像一百年前帶來電。

大家能不能想出一個東西不插電是有價值的。但是一百年前也有制造業,那個時候的東西不插電也是有價值的。所以現在的制造業,如果不消耗數據,就像不消耗電一樣,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互聯網給制造業註入了兩個新的元素,一個是數據變成了制造業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個,計算也變成制作任何一個產品出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我們今天不可想象,你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不通電的。但是如果大家認真想,每個東西都通電,也就是這一百多年的事情,而制造業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這是互聯網真正地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用我自己的話講,互聯網帶來什麽?互聯網這片新大陸,改變了我們所有的世界。如果拿一條分界線來講,在有互聯網以前,所有的世界是生活在一個離線的世界上,大家可以搬動的東西就是物理的東西,我們所有的東西,從交通、鐵路、飛機都是這樣。

當互聯網出來以後,讓我們有可能把數據從世界的任何一角搬到任何一個地方,這個新的世界是一個在線的世界,是由兩面組成,而不是我們以前看到的只有一面,這是我講的第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第二個非常大的變化,我剛剛講了,帶來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大家認真想一下,在有互聯網以前,或者是互聯網早期的時候,其實互聯網不是我們的基礎設施,到今天為止,很多人還是把互聯網當做一個工具來做。但是你們想,人類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基礎設施可以讓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滲透得這麽快?冰箱為什麽出來?不是因為有了冰箱,而是因為先有了電。電出來之後,只有一個電器,就是燈泡。沒有人想過會出來冰箱、電視。但是電這個基礎設施出來了以後,我們看到了所有的跟電有關的技術創新。

所以阿里巴巴只是完成一個事情,就是完成了電發展歷史上的那展燈泡,互聯網今天也只是點亮了那盞燈泡而已。所以今天所有的技術的發展,只是開始的開始,我們可以想象,電出來以後,所有帶電的東西,相對於互聯網,所有的能連上互聯網的99.9%的東西還沒有被發明,沒有被發現,所以我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一個新大陸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無人區,這是非常熱鬧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發現他所能創造的東西。

第二個原因,大家講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關於轉型的事情,其實我的感觸還是蠻深的。我自己覺得,今天因為有了新的基礎設施,使得我們有一次空前的創造的機會,而不是一次簡單的轉型的機會,什麽叫一次空前的創造的機會?剛才講到,江浙這個地方。我有時候看歷史,還是覺得挺傷感的。

我們今天還沒有在講所有的跟互聯網相關的東西,我還沒有看到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出現的、而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獨有的。我相信,一定會出現很多東西,是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但是因為互聯網出來了,才制造出來了。

這話怎麽講?就拿過去一個大家知道的比較失敗的項目,像谷歌眼鏡。大家都覺得谷歌眼鏡很失敗,但是我覺得谷歌眼鏡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眼鏡的偉大。今天所有人的所謂技術的創造和發明,其實是拿技術來改進人類以前的發明,谷歌眼鏡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汽車也是,從馬車到汽車,是人類非常大的一次進步,但是到今天為止,放在一個非常大的時間維度來看,我們今天所有的工作都是改進汽車,而不是在做從人類沒有汽車到汽車這一樣東西出現的發明創造。

如果從另外一個數據來看,全世界到處看得到的連在電腦後面的鼠標,我想99%都是中國制造,特別是江浙制造的。但是第一個鼠標的發明,不是在中國的。所以我們面臨一個挑戰,是說我們什麽時候真正的能創造一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是變成了人類社會發展一部分,它至少是有四百年、五百年留在我們身邊。

電是這樣的,互聯網我們擺脫不了電,但是能不能出現一個東西,插在互聯網上的東西,我們叫它“冰箱”、“電視”,這是對我們創造力的考驗。回到前面講的,這個創造力是源於我們對電的信心,如果沒有對電的信心,是不會有這個創造力的。所以我想中國的百姓,對互聯網的信心,是有助於創造出我們今天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

回到最後,大家今天講的很多的東西是什麽?大家講很多新的名詞,從互聯網角度講的話,大家會談移動互聯網,會談物聯網,剛剛方老師講的,大家會談互聯網+什麽,又會談+互聯網。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東西都用電,就意味著世界上以後所有的一切,都會用上互聯網,我覺得這是它帶來的變化,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附屬品,而是離不開它。

這個東西能不能簡單地改變原來一個所謂的產業?我覺得是完全不能對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是一張椅子插上電,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這樣的,但是電會改變世界,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東西。

所以第二個,也是經常讓大家困惑的,講過去相信互聯網相信太多了,我想起幾年前跟大家講,大家都在談大數據,我說你可以有一個想法,讓下面的人幫你找到數據,其實不是這樣。他們的想法恰恰是把電插到椅子上,椅子就會發生變化,不是這樣的。第二件事情,媒體會告訴大家的,大家吵吵嚷嚷的大數據,其實大數據大不大沒關系,而是數據真正地變成了人類的自然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背後最重要發生的變化是什麽?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候,因為互聯網出來以後,讓人類自身的活動產生新的自然資源,是什麽?就是數據。大家認真地想一下,為什麽早期的互聯網公司會成功?就是因為互聯網的使用過程,它會產生價值,所以大家今天可能都知道,某些人在YY一件事情,想跟谷歌爭一下,谷歌掙到的錢,能不能分一部分給用戶?邏輯是什麽?你到谷歌去搜索,不僅是它幫你免費進行搜索服務,這個過程,是因為你的數據,極大地改善了谷歌的搜索引擎,也就是說用戶使用的過程是產生巨大的價值的,這個價值靠什麽帶來?靠數據。

也就是從傳統的制造業來講,今天你坐在這個會場上,凳子上,今天的凳子,今天坐這個凳子的過程,你對這個凳子的改進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但是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一個萬物互聯網的時代,大家坐在這個會場上,你坐過這個凳子,你留下的數據是可以完善這個凳子的設計,我覺得這個世界一定會到來。

也就是說慢慢的,冰箱的使用者、手機的使用者,包括穿衣服,你穿的過程,是對產業的改進。這就是是不是數據變成了我們真正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自身產生的,我覺得這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從此有了界線。

最後一個變化,前天,有人到我這來看了一個圖。大家都知道,為什麽電這個東西那麽重要,是因為很長時間,過去一百年以來,一個經濟的發展是電來衡量的。但是到今天突然發現,其實到今天,什麽叫轉型?什麽叫發生變化?經濟的轉型發展和電力的消耗越來越不發生關系了,是跟計算的消耗有關系。不是跟計算機的量有關系,慢慢的,所有的東西都要產生,雲計算是不會產生價值的,這是我自己看到的很多的產業里面,我自己看到的這個事情,所以大家沒有想到的一些事情。

前天我和GE的董事長聊天,他跟我講一件事情,對我來講也是新的。飛機的飛行員,應該是最嚴格的訓練,所以飛機的起飛和降落的過程,應該是非常標準的。但是到了互聯網的時候,GE才有可能把飛機起飛降落的時候,可以實時地送過來,這個時候看了一下,才知道,原來50%以上的飛行員,在飛機起飛的時候的操作,會讓油耗大大增加,如果在油耗這個方面來看,50%的飛行員的操作是不標準的。所以我想這個過程,是會發生一次巨大的變化。

所以我最後總結一下,在這個時候,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的時候,其實不是讓我們到一個新的大陸,中國的百姓對這片大陸的信心,是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這片大陸給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財富,就是人類歷史上的新的資源,就是數據、以及人類歷史上新的動力、計算。

我覺得這些加起來,大家一定會知道,不管怎麽樣,一個新的時代將到來,過去的競爭力,不見得是現在的競爭力。我們有一次巨大的機會,能夠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一樣,盡管電和發電機的發明都是歐洲人,但是電真正推動了一次產業變革是在美國發生。

我相信互聯網+數據+計算,最後產生的在線的新大陸,可能起因不是在這,但是真正地把它推動到全世界的產業、社會進步的發展,會發生在這邊,原因是這里的人對這個東西的信心很足,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42

獨家|IEEE前主席加盟優必選 任教育CTO及董事

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前主席Howard Michel將來華進軍人工智能領域,這一消息在昨日得到確認。而被Howard選定的則是深圳人工智能企業優必選。

12月4日,優必選創始人周劍在微信上確認此消息,表示Howard將擔任UBTech 教育CTO以及董事職位。根據其透露,本月稍晚時間將公布更多IEEE Fellow加入。

公開資料顯示,Howard Michel於2014年當選IEEE主席,任期一年。據了解,Howard1999年於萊特州立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曾發表了15篇關於視覺計算和無線傳感網絡、人工智能網絡相關學術的期刊論文,70篇會議論文、海報或摘要等。

UBTech成立於2012年,是商業化智能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商,曾在2016年春晚舞臺與大疆無人機一同亮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88

格靈深瞳CEO何博飛離職 原百度IDL科學家鄧亞峰擔任CT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6/161017.shtml

格靈深瞳CEO何博飛離職 原百度IDL科學家鄧亞峰擔任CTO
i黑馬 i黑馬

格靈深瞳CEO何博飛離職 原百度IDL科學家鄧亞峰擔任CTO

格靈深瞳董事長趙勇擔任CEO,同時,公司還將引入國內安防圈一位重量級人物擔任總裁。

i黑馬訊 1月26日消息,今日i黑馬獲悉,計算機視覺創業公司格靈深瞳CEO何博飛已於近日離職,格靈深瞳隨後發布了公開聲明證實了這一消息。

格靈深瞳方面表示,何博飛由於個人職業選擇原因離職,但仍將擔任公司的高級顧問。格靈深瞳董事長趙勇擔任CEO,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資深科學家鄧亞峰擔任CTO。同時,公司還將引入國內安防圈一位重量級人物擔任總裁。

趙勇_副本

格靈深瞳CEO、創始人 趙勇

鄧亞峰,畢業於清華大學,具有14年的人工智能(特別是計算機視覺)方向的研發經驗。在過去的工作中,他發表過論文十余篇,申請過專利超過100項,其中已經授權的95項。曾任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高級科學家。2016年9月,鄧亞峰加盟格靈深瞳。

鄧亞峰

格靈深瞳新任CTO 鄧亞峰

2013年,何博飛作為聯合創始人,和趙勇一同創立了格靈深瞳,趙勇擔任CTO。此前,何博飛曾先後擔任美國上市公司Intuit及Blackhawk Network中國區總經理,創建了兩家公司的中國團隊和業務。

格靈深瞳於2013年成立,作為業內較為知名的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公司,在創立當年,即獲得真格基金和聯創策源的天使輪投資,並在2014年,獲得紅杉中國的數千萬美元A輪投資。據i黑馬獲悉,格靈深瞳已於去年下半年獲得了B輪數千萬美元投資,但格靈深瞳方面一直未對外公布。

格靈深瞳目前的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方面的應用,主要聚焦在安防、醫療和汽車領域。格靈深瞳推出了威目視圖大數據系統,包括威目車輛特征識別系統、威目視頻結構化系統、威目視圖大數據分析平臺。格靈深瞳對i黑馬表示,目前,威目車輛識別系統已經在部分地區的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門開始推廣銷售。

此外,格靈深瞳還推出了皓目人體行為分析系統。據悉,截止到去年12月份,該系統已經在30多個銀行做了試點,並且在中國目前最大的銀行之一的總行入圍采購名單。

2016年10月,格靈深瞳正式發布了深瞳人眼攝像機,可實現70度角度下,50米內捕捉清晰可識別人臉,100米內識別清晰人體特征。

2016年2月,趙勇聯合前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國家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前冠軍團隊負責人姜巖等一同創辦了馭勢科技。格靈深瞳的無人駕駛團隊,也加入馭勢科技開展研發。

格靈深瞳在安防領域,以及做了幾年的布局和研發。而聯想到這次從安防行業引入新任總裁,可以看出,安防,仍將是格靈深瞳深耕的市場。而在之前趙勇的專訪中,他也對i黑馬表示,隨著安防行業對數據分析和智能化的需求逐步被挖掘出來,他預計,10年之內,90%以上的安防體系將完成智能化升級。而這應該就是格靈深瞳所下註的賽道。

格靈深瞳 人工智能 計算機視覺 趙勇 何博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69

微軟前CTO 牽手特斯聯 Mylio入華的雙贏玩法

珠海橫琴,室外下著小雨,室內鎂光燈閃成一片。

微軟前CTO David Vaskevitch(大衛·瓦什科維奇)和特斯聯副總裁賈洪坡握了握手,至此,戰略合作達成。

一個是Email郵箱和Office辦公軟件的設計者,見證了微軟1986~2009年輝煌年代的科技大佬,一個是2015年獲得A輪融資的中國初創企業,致力於智慧交通、智慧建築的物聯網應用,兩者緣何會牽手成立合資公司?

圖片化的生活日歷

在一個人人都會拿起手機隨手拍的年代,我們能夠記錄下許多生命里的特別時刻。回望過去,那些遙遠而模糊的畫面重新出現時,總會給人們帶來更多感動。

但是如何在海量圖片中找到你需要的那一張成為一種挑戰,成為了新的商機。身為一名攝影愛好者,David在離開微軟三年後設計了圖片管理軟件Mylio,他說他有一種使命感,“改變世界記憶的方式。”

接受采訪時,David穿著白襯衫、淺色牛仔褲和黑色皮鞋,左右手的無名指上分別戴了一枚造型誇張的戒指,看上去精神抖擻。在介紹離開微軟之後的新公司Mylio的時候,他拿出的不是微軟的Surface,而是蘋果的iPad和iPhone。

“在我十三歲那年,我的爸爸去世了。我對他唯一的記憶就是,我和他曾一起坐在海邊。有一天,當我坐在飛機上玩iPad的時候,我突然淚流滿面,因為我找到了一張照片,那就是我記憶里的畫面。” David向第一財經記者展示了iPad上的一張黑白照片,一個年輕的男子摟著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坐在海邊笑得很開心。“幸好我還曾經把這些照片保存在了硬盤里,如果它們是以紙質照片的形式出現,我也不知能不能從哪個箱子里把它找到。” David說。

他向媒體展示了存儲在Mylio上的5萬多個項目,照片可以根據日期顯示,也可以根據關鍵詞進行檢索,這些關鍵詞既可以是當時上傳照片時所附加的標簽也可以是通過圖像識別後得到的文字信息。他還展示了在飛行模式下可以打開圖片的過程。

“即便沒有網絡,我也可以打開任意一張圖片並進行編輯,等到有網絡的時候,再通過網絡上傳,並同步傳輸到其他的終端設備中。”這與微軟的OneDrive等其他雲存儲服務並不相同。沒網絡時,你無法從雲端下載或打開文件編輯,但是在Mylio上可以。為了加強圖片的編輯管理功能,Mylio還收購了Befunky圖片編輯器。

Mylio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主要是針對C端的用戶。免費用戶可以在三個終端設備上共享管理25000張圖片,付費用戶根據價格不同可以進行10萬張或50萬張的圖片管理,增加了編輯管理功能,還可以用亞馬遜進行雲端備份。

之所以選擇現在進入中國,David表示,這是因為Mylio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產品,他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現在,對於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公司,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進入中國之後,擔心的是規模的問題。我們在美國已經有了1500萬的用戶,這相當於美國1/6的人口,看上去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是這在中國可算不得什麽。另外的一個難點就在於如何尋找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我們選擇與一家中國的公司進行合作。”David說。

另辟蹊徑的技術路線

“模仿一個已經別人有了優勢的項目,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你可能會做得更便宜,還有一個很多人說但是難以做到的,就是我們去試著做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去做人們真正需要的。”David說,去中心化而不是把越來越多的資料放在雲端就是Mylio獨特的價值。

與在雲端備份不同,Mylio采用的是另外一種技術路線——Mesh網絡。Mesh網絡也稱為“多跳網絡”,它是一個動態的可以不斷擴展的網絡架構,並能有效地在無線設備之間傳輸。無線多跳網絡中,源結點到目的結點之間由多跳的無線鏈路組成,任意結點既可充當端結點產生或接收數據分組,又可充當中間結點(路由器)對來自其他結點的數據分組進行轉發。無線多跳網絡是自組織、自生成和自管理的,容許結點發生故障以及結點隨意的加入或離去。這意味著與以雲為中心不同,可以實現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傳輸以節約時間、提升速率。

第一財經記者在百度學術上搜索發現,2016年以來,關於該技術的研究已經上升到算法層面的完善和應用。無線Mesh網絡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資助的分組無線網絡研究,最初的動機就是滿足戰場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一些技術的公開,Mesh網絡成為移動通信領域一個公開的研究熱點。

David表示,雲技術的確讓用戶在分享數據時更加便捷,但是仍存在三個問題:首先,雲並不總是常在的,當你坐在飛機里的時候,就沒有辦法使用雲服務,其次,以雲端為中轉的傳輸速率太慢,最後,這也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

“現在矽谷所有的技術出發點都是以雲為主,但我們不是。”David認為Mesh網絡的去中心化傳輸應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合資公司的雙贏玩法

正是Mylio在技術上的另辟蹊徑吸引了特斯聯。

特斯聯副總裁李楊表示,Mylio的底層技術核心是Mesh網絡,可以與目前公司采用的Lora技術相結合,在改進低帶寬、低功耗、遠距離、大量連接的物聯網應用設計上有更大的發展。“技術這一塊的內核是相通的,之前都是采用放更多的傳感器來監測機運轉。移動物聯網的建設可以讓每一個點變成一個路由器,讓它們相互連接。樓宇的節能開啟之後,可以進行一個動態的反向設計,教育通過機器學習和管理實現節能的優化。”李楊說。

按照負責公司戰略、運營的特斯聯副總裁賈洪坡的說法,“成立合資公司將會實現一個技術上的融合,這是雙方的共同利益起始點。”

不僅宣布與Mylio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特斯聯也參與了Mylio 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本輪其他投資方還有比爾蓋茨,Salesforce創始人Marc Benioff。

而David表示看好特斯聯的一點,就是在美國很多公司做智慧建築的一些設計,也會細分到電梯、空調等某個部分,而特斯聯在嘗試給出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他本人將成為特斯聯的戰略技術顧問。

事實上,資本、技術、運營推廣成為了這次合作的關鍵詞。

“想要形成真正的創新能力,需要的是,有一個偶像級的領導,能夠做出好的產品,同時還有強大的文化,解決問題只是我們的開始。在大公司工作的話,我們即便看到了未來,也需要滿足當時用戶的需求,而現在做這個並非偶然,這會是一個面向消費者和面向企業的融合。”David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14

順豐集團CTO田民:物流公司放棄了計算,就是放棄了生存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1/164748.shtml

順豐集團CTO田民:物流公司放棄了計算,就是放棄了生存權
黑智 黑智

順豐集團CTO田民:物流公司放棄了計算,就是放棄了生存權

物流,不僅是“物的流動”,更要講“計算的科學”。

 快遞物流公司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但引領這次轉型的,卻並不是資本和模式的改變,而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過去那些曾經作為“黑科技”代表的名詞,正在滲透進物流這個傳統的行業,從智能無人機、物流機器人的配送,到客服機器人,再到倉儲自動化、智能調度,我們熟悉的快遞物流業,正在被“智能化”所顛覆。

在行業里,順豐的快遞小哥是最先在行業用起電子“巴槍”,快速掃入寄件信息的。現在,順豐的拿到了無人機送貨的合法“牌照”,搭建起從天到地的運輸網絡。在順豐集團CTO、順豐科技CEO田民看來,現在,物流是擺脫“物的流動”的狹隘概念,重回其最初“計算的科學”含義的時候了。在這個產業加速轉型,走向精細化管理的時代,物流業的智能化升級,也不可避免。

“物流最核心的東西不是我們整個基礎建設,或者我們的重型資產,而是計算。”在前段時間順豐科技、杉數科技、鈦媒體共同舉辦的“AI+智慧物流圓桌論壇”上,田民表示。同時,他也梳理了“智慧物流”的未來,以及人工智能是如何在順豐實現商業化場景落地。

QQ圖片20170821122127

以下是田民演講實錄,經黑智編輯整理:

五年前,我回到國內,專心做物流。那麽今天的物流,到底是不是“搬貨”這麽簡單?今天在一開始,我想花一些時間給大家說一下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關於計算的科學

“物流(Logistics)”這個詞源出希臘文Logistikos,意為"計算的科學"。在19世紀30年代,拿破侖的政史官A.H若米尼在總結征俄失敗的經驗教訓中最先使用了Logistics,它當時是一個軍事術語。物流的概念和理論最早在美國形成,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翻譯為“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後,日文“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中文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引進來的外來詞。中文“物流”一詞把物的流動呈現得很形象逼真,但是去失去了原本“計算的科學”的原意,所以我們今天一講物流就認為是搬運貨物。

今天我們要講的物流,就不僅是“物的流動”,更要講“計算的科學”。因此順豐科技跟鈦媒體、杉數科技一起舉辦這場活動,就是要一起探索和研究物流領域計算的科學,只有通過計算的科學才能真正幫助物流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

另外,只有正確地認識物流的起源,才能準確地分析物流的現狀和問題,才能邁向智慧物流的未來。

現在,智慧物流概念興起了。智慧物流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硬件等智慧化技術與手段,提高物流系統思維、感知、學習、分析決策和智能執行的能力,提升整個物流系統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從而推動物流的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做搬貨的搬運工。一家優秀的物流公司一定是通過數據、計算來運行的,如果一家物流公司放棄了計算,就是放棄未來,放棄自己的生存權

未來的智慧物流包括兩大特點,第一是互聯互通、數據驅動,第二是深度協同、高效執行。所謂互聯互通、數據驅動,就是所有物流要素互聯互通並且數字化,以“數據”驅動一切洞察、決策、行動;深度協同、高效執行就是跨集團、跨企業、跨組織之間深度協同,基於全局優化的智能算法,調度整個物流系統中各參與方高效分工協作。

智慧物流的未來一定是高度協調、深度協同的,不可能是單獨一家公司的自我運作。今天的順豐也更加開放,我們的豐巢平臺就是高度開放,高度協同的平臺,它能被快速接受,也是“互聯互通、數據驅動,深度協同、高效執行”這個趨勢的體現。

無人機2

AI推動物流轉型的四大核心要素、五大戰略

人工智能和物流相結合,要推動物流行業轉型,要有四大核心要素、五大戰略。

AI的四大核心要素是數據、場景、技術和算法。首先要有數據,有了數據後,還需要有實際的業務場景。同時也要有技術,能夠快速計算處理複雜數據的硬件、軟件等,因為每個模型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單一的硬件系統可以處理這麽多複雜的問題,未來根據算法模型的特征和數據類型設計的特殊計算機硬件設備,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算法是一個核心。我們要和很多高等院校、優秀的企業進行合作。順豐科技也要集合全球最優秀的人才、最優秀的公司,踏踏實實地幫助中國物流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一帶一路”的實現,也要求物流業要有強大的實施能力和基礎架構能力。

AI轉型的五大戰略,包括成功用例、數據生態、技術工具、無縫接入工作流程和開放的文化和組織

成功用例是首要條件。其次,是要將數據無縫接入到業務流程中,之前我們講,要有數據,而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會用數據,首要是要實現端到端的完整數據生態化。

另外,我們還要有一個開放的文化,與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進行交流,不然就無法實現AI的轉型和智慧物流。同時,有一個成功的評估預算指標也非常重要。

對於順豐科技而言,我們都是抱著開放的心態去接近新技術。物流公司只做今天,是沒有未來的。順豐實施多元化戰略是基於這樣一個願景 ,基於綜合物流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其他服務,包括商業的服務能力、金融的服務能力、未來數據和技術的服務能力等,成為客戶的夥伴,讓順豐成為一個真正的服務型的公司。順豐的數據積累也是多元化的,不僅有物流運營類數據,包括運單數據、各個物流節點數據,還有物聯網類數據、客戶感知數據、商業類數據、金融類數據以及外部合作數據。我們也訓練了智能客服機器人,在理解客戶的語義的基礎上,還可以感知其態度和情緒。

物流需要“智慧”的大腦

AI在順豐的落地場景上,包括了智慧物流、智慧服務、智慧決策、智慧管理、智慧地圖、智慧包裝等。這是我們未來的夢想。

順豐擁有幾十架貨運飛機、幾萬輛運輸車輛、幾千個物流設施、二十幾萬收派人員,這是順豐強大的軀體,這樣的軀體需要非常高的協調能力和智能,“腦子”也要好用。未來幾年, 順豐會把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廣和運用到物流的每一個領域,我曾反反複複去基層,看基點,員工重複性、高頻率而缺少創造性的勞動,我們會致力於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和工具來解決,把人釋放出來去做能夠創造更高價值的工作。

有很多人每天處理的事情本質是非常接近的,只不過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差異而已,這些工作,我們就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方法,思考問題的本質,訓練出更加優秀的智慧大腦來提供輔助決策、統一指揮和管理,讓每一個人的決策和執行都是最優的,給客戶的服務也是最優的。這樣能夠減少人工之間決策的不確定性,提供決策的依據是一致的,才能保證為客戶提供可持續的服務。

做物流最難、最痛苦的,就是怎麽提供標準化、一致性的服務。因此,順豐要讓自己的運營體系、協同、調度,包括管理、決策都在同一個體系中,保持一致。

無人機

AI在順豐落地的實例

我們要匯聚海量數據,做智慧分析決策。為什麽我們期待合作?因為我們有大量數據,而我們渴望計算,作出更多的東西。再說預測,物流是需要被預測的。我們常年準備一些資料,預防需求被某天的某個活動拉高,但這對資源的浪費是巨大的。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預期,針對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層面,也包括每年對整體物流行業的發展和增長能力的預測。這對資源有效利用、客戶感知都是非常利好的。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存儲數據,還要進行探索和數據挖掘。

AI落地的實例之一是路徑規劃。

傳統的路徑規劃已經算法和工具已經很難解決今天更加複雜和動態變化的路徑規劃問題,需要引入新的思維方法、新的算法模型、新的技術手段。我們也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比如,物流路徑規劃需要的地圖和消費級的不同,我們結合了自己的GIS能力,以及強化學習的算法,探索出更加適合的路徑規劃工具,來增強時效、優化成本。

其次是場院管理。物流公司都有很多的操作場地和設備,一般都是通過人的肉眼觀察來進行操作和指揮調度,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機器學習訓練來識別設備和人、車輛等,從而進行人員、車輛、包裹等的智能調度。

還有AI在手寫運單識別上的應用。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實際上在運單上,英文和數字是相對好識別的,但中文識別起來難度非常大,更不要說還有運單缺損、破損的情況,地址很難確認。順豐在過往沈澱了大量的地址庫,而且這些地址還都是每個順豐的快遞小哥敲門拜訪過的真實地址。我們結合卷積神經網絡結合地址庫、圖像識別,把手寫運單機器有效識別率和準確率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減少人工輸單的工作量和差錯。我們也希望未來把這些能力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共享,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

還有就是預測。我們和亞馬遜還不太一樣,我們需要對業務量在不同維度進行預測,包括時間維度、產品維度等。我們提倡時效產品,包裹不僅要送到,對什麽時候送到、怎麽送到都要關註。中國消費者對物流的感知是非常敏銳的,但是我們能不能預測到這些需求,是巨大的挑戰。順豐和電商為主的快遞公司還不太一樣,順豐是B2B平臺,針對商業客戶的需求和複雜度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數據背後意味著什麽?每個包裹、每個運單背後,都是連接,是供應鏈和商業關系。大到未來五年、十年的整體業務量變化預測,小到一個單元區域未來幾天不同產品業務量的預測和時間分布,順豐嘗試用機器學習和時間序列分析等技術和手段去做各種類型的業務量預測,並且研究和分析相關性比較高的因素,例如,天氣、時令節氣、產業結構、政府政策、GDP等。

順豐的承諾是,為每一份托付,攜手共創AI未來。謝謝大家。

黑智簽名檔

順豐 田民 智慧物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72

一名優秀的CTO 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8/165614.shtml

一名優秀的CTO 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InfoQ InfoQ

一名優秀的CTO 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你遲早是會成為 CTO 的,你覺得呢?

來源 |  InfoQ(ID:infoqchina)

作者 | 周明耀

寫在前面

前幾天讀了醫療器械公司 WellVia 的 CTO Peyton Reaves 寫的一篇文章,文中列舉了優秀 CTO 應該具備的幾個品質,包括敏銳的商業頭腦、新趨勢和新技術的持續評估、豐富的技術背景、聚焦企業文化、組織團隊技術建設和擔任導師。他認為具備這幾項品質,對於構建團隊的長期願景和方向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那些懷著遠大理想的初創公司,更應該尋找合適的人出任 CTO。今天我想就他提出的這幾項品質,結合我自己經歷、看見、聽說的故事,和大家分享經驗。

敏銳的商業頭腦

1

CTO 是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術官)的簡稱,在很多初創科技公司,CTO 的崗位目標或許更偏重 CO,即 Chief Officer。CTO 是企業的專業技術領域的領導者和戰略規劃師,並不會僅僅將 CTO 定位為“技術大師”,這一點和對於 CFO 的定位是一樣的,不僅僅是一名大號的會計師。一名優秀的 CTO,他需要能夠深入理解企業的業務,從流程到規劃,他都需要能夠非常清楚地理解。CTO 需要能夠利用手中的技術手段,更好地為企業的業務服務,解決實際的問題,推動企業的技術、產品落地。一位我認識的高管曾經這樣說過:“沒有落地,別談技術夢想”。

Amazon 的 CTO Vogels 博士是一位傑出的 CTO,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訪里介紹了 Amazon 在機器學習領域的技術布局。據他介紹,在過去的 20 年間,已經有多達數千位軟件工程師在 Amazon 參與了機器學習項目。他認為 Amazon 是一家在業務領域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前沿公司,也正是因為不斷地創新,才會讓業務發展不斷突破瓶頸。

多說一句,光有敏銳的商業眼光還不夠,你還需要了解技術前進所需要的外部環境。技術的前進不僅僅取決於它本身,而是和大環境發展、上下遊用戶也密切相關。比如 AI,60 年代其實就已經提出了相應概念,為什麽直到今年才進入發展元年?因為芯片的計算效率、數據樣本規模沒有達到要求。

想要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首先 CTO 需要具備產品經理的能力和思維。大多數 CTO 都是由技術工程師成長起來的,否則他可能會缺少技術領導力,這一點我們後面會具體闡述觀點。CTO 只有具備了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多地從業務角度思考技術落腳點和時機,聽著很容易,其實很難做到,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了,需要環境、經歷的歷練,更別說敏銳的商業頭腦,這更是需要大量的積累、思考,也許還需要一些失敗,才能逐漸讓技術人員具有這些能力,進而成為優秀的 CTO。

試想,一名優秀的中場指揮官,沒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反應,怎麽能夠起到整支球隊的戰術指揮官和實踐者職責呢。

對新趨勢和新技術的持續評估

Business-Evaluation-Page-Image

如果你想進步、想要所有的成績,人生中就不斷會面臨各種挑戰,需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

個人層面需要不斷地輸入,學習新的知識,保持對行業、領域內新技術的更新。看論文可以被認為是架構修煉的一種方式,因為很多論文寫得比較嚴謹,也比較系統化,了解一個系統實現的細節對於架構方面的成長很有用處。

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找到我,“周工,我看到你出的書了,能不能告訴我怎麽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我對他說:“你每天 7 點起床,11 點睡覺,中間所有空閑時間都拿來學習、思考、總結技術問題,你就可以提高了”。這不是開玩笑,任何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有效、高效、有針對性地付出時間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回到我們的主題。首席技術官的一個重要職責是需要能夠預判未來業務的落腳點,並且根據這些預判去尋找合適的技術,幫助業務平穩落地。科技圈每天都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只有持續地對這些變化追蹤、了解,你才能夠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力、高效的運作、向上發展。我們這里說的技術可不僅僅是操作系統、硬件,或者編程語言,也包括軟件開發流程(讓我們更快地生產出更好的軟件)、測試流程(確保產品質量),以及平臺架構等等,所有有助於科技企業成長的技術手段。

Vogels 博士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關註,也為 Amazon 帶來了現在的業務。他對於人工智能持務實樂觀的態度,認為人工智能幫助企業擺脫工作中對於人類健康有害的工作,轉而讓機器執行這些任務。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使人類獲得了自由,也讓企業找到了新的盈利方向,如果現在哪一家企業放棄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那麽它也在放棄未來的商業機會。正是因為對發展趨勢的明確,協助 Amazon 業務管理層堅定地選擇了人工智能作為下一代技術的發展重心,並取得了成功。

這一個品質實際上是與“敏銳的商業頭腦”相輔相成的,僅有商業頭腦,而沒有前沿領域的科技手段學習、認知、使用能力,我們很難為商業模式構建技術城墻,會很容易讓自身的卓越的商業模式被競爭對手複制。人工智能之所以被稱為下一代技術革命,也正是因為它的門檻比較高,一般公司無法快速複制,或者說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該領域發展。大家可以參照德國提出的工業 4.0 計劃,其特征也是智能化,設備和被加工的零件都有感知功能,能實時監測,實時對工藝、設備和產品進行調整,保證加工質量。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優秀的 CTO,我們需要一邊要督促自己不斷學習新技術,自己能夠上手使用,也要結合實際團隊情況,規劃新技術的預研、落地步驟,讓團隊成員既能享受到穩定技術的紅利,也能不斷地嘗試新事物,讓大家能夠看到未來,不擔心自己逐漸落後於行業的發展,更能提升對於公司的歸屬感。

豐富的技術背景

從很多信息匯總來看,科技圈普遍認為 CTO 最好能夠具有領導不同的軟件技術團隊的背景經驗,具備在軟件開發流程、架構、產品上能夠有較為綜合的領導能力。如果你沒有圍繞產品開發周期的各個角色的輪轉實際工作經驗,擔任 CTO 之後,很多時候確實容易犯錯誤,而且錯誤幾乎不可避免,畢竟人的經驗很多時候都是摸翻滾打積累出來的。

對於這一層的理解,我認為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技術尊重和工作經驗。

第一部分是下屬對你的技術尊重。要帶領工程師,你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流程,以及程序設計的藝術。你理解得越深入,在和下屬工程師進行技術對話時,參與能力就越強,越容易獲得他們的尊重。微軟的一位工程師這樣評價比爾. 蓋茨:“蓋茨最喜歡和他的工程師一起將程序分析到比特、字節層面。在技術戰鬥中他可以非常輕易地守住自己的陣地,他之所以可以獲得工程師的尊重,因為他可以輕易地戰勝他們”。

成功地管理工程師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是得到你管理的下屬的技術尊重。如果沒有技術尊重,那麽你的每一個具體想法,都可能會遇到主動或者被動的阻礙。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那些在職業生涯的某個時期沒有做過工程師的團隊管理者,才會覺得有效地管理工程師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要得到技術尊重,關鍵因素包括:

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

擁有良好的過往履歷;

做出技術貢獻;

追逐技術潮流的最前沿;

成為一個技術或者職業組織的活躍成員;

展現出強大的個人價值。

技術尊重的這些不可分割的組成元素,解釋了為什麽從公司外部招聘過來的 CTO 很難真正落地(短時間內開展有效的管理工作)。你所選擇的這位“空降”的 CTO,你需要充分考慮他是否有良好、可以被證明的履歷,這樣才能讓團隊對他產生尊重感,所以說,一般情況下技術團隊是不會空降高管的。

第二部分是豐富的工作經驗。我認為一名合格的 CTO,他應該具備對於技術團隊的傑出的管理能力,包括豐富的團隊建設經驗、豐富的人員管理經驗、完整的產品開發過程管理經驗、豐富的技術調研 / 預研經驗、豐富的系統架構經驗、較好的英語能力(因為很多文檔、演講都是全英文的)等等,這些能力的積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工作,想要真正做到“豐富的技術背景”這一條品質要求,其實不那麽容易,不是靠時間堆積就行的。

說到這里,我推薦大家看看章文嵩博士的成長過程。章博士是技術專家,也是 LVS(Linux Virtual Server,Linux 虛擬服務器) 開源軟件創始人,曾經是 TelTel 公司的首席科學家,ChinaCluster 的共同創辦人。2009 年加入淘寶,任核心系統負責人,沈澱了 CDN、TFS、Tair、Tengine、MySQL、JVM、Linux 內核、圖像搜索等技術和產品。他在淘寶網的時候,通過低碳技術減少能耗,成功地將能耗降低為原有的 1/4。2013 年投身雲計算事業,歷任阿里雲飛天二部負責人、阿里雲 CTO、阿里雲首席科學家,負責 ECS、RDS、OSS、CDN、SLB 等雲產品。2016 年 5 月,滴滴出行發內部郵件對 CTO 線進行了調整,任命章文嵩為高級副總裁,負責 CTO 線基礎平臺部兼工程技術委員會主席。大家可以看到,章博士的發展過程一直是沿著技術主線布局前進的,經過了雲計算的歷練,現在可以走到一個新的 CTO 平臺。

聚焦企業文化

hiring-e1455083657449

很多技術出身的 CTO 或者技術團隊管理者,容易出現認知上的錯誤,認為團隊的氛圍建設,或者企業文化的落實等,這些都和自己沒有關系,自己只是過來做和技術有關的工作的。這一點認知是完全錯誤的。作為一名優秀的 CTO,你應該理解,其實很多工程師將你作為他們的目標、導師,如果你處理團隊事務的能力很差,導致團隊內部出現各種各樣的奇葩問題,那麽無論你的技術能力多強,最終也會帶領團隊走向沒落。記得小時候看上海申花隊的報道,說請來了原巴西國家隊的一位主教練,結果戰績反而越來越差,最後了解才知道這位主教練每次訓練完就立即會酒店,從來不和球員在場外溝通,更談不上文化建設了。把工作當成賺錢的手段,不和任何人溝通,不輸球才怪。

一家有自身固定文化的企業,員工更容易跟隨企業的發展策略前進並獲得持續成功,這是企業文化所帶動的員工歸屬感,也會進一步吸引合適的人才加入隊伍。

CTO 即使技術人員看待自己未來發展的一面鏡子,也是公司對下沈澱自身文化的一個渠道。很多工程師都渴望自己被關註,也渴望能夠融入公司的整體發展規劃里,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願景(職位、金錢、技術理想),不被重視的感覺沒人喜歡。CTO 唯有認真看待團隊建設、企業文化建設,你才能夠真正收獲人心,聚集大家一起朝著同樣的目標前進。

組織團隊技術建設和擔任導師

作為一名 CTO,你應該會有很多機會向團隊成員展示對於業務和技術上的經驗和知識。輔導員工、培訓員工,構建一支強有力的團隊。

在美國,每個科技公司的技術副總裁、CTO 和高級架構師都很註意影響力,我們經常看到當公司內部有技術分享的時候,很多人主動去講,盡可能展現自己在技術或者管理方面的長項。

如果一個工程師、技術主管、CTO 或者架構師,有了這種技術領導力,當他跟同事一起討論問題或者一起協調問題的時候,大家往往會有一種傾向的感覺,他說的事情一定不會假,往往有這種效果。美國各大公司的 CTO 經常參加業界的分享,做各種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包括出書、參加各種活動都非常活躍。除了對公司有利以外,其實這也是給自己的職業發展鋪一條路,所以影響力不僅僅為了企業,也是在規劃個人職業發展。

國內的技術博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一些大牛紛紛開始轉戰技術平臺(比如 InfoQ), 也有一些開始通過開設個人微信公眾號形式繼續傳播影響力,最主要還是由於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更傾向於手機客戶端,而且技術博主的收入幾乎為 0。歐美人還是有很多喜歡訪問網站,而對於寫技術文章這個工作來說,由於 CTO 常年耕耘於技術前沿,所以很多公司的 CTO 義無反顧地承擔了公司 Blog 的重責,是博客文章的重要貢獻者。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美國 Amazon 公司的 CTO Werner Vogels 博士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 CTO,他有自己的技術博客,我對他最近的帖子進行了截圖:

微信圖片_20171018143538

大家可以看到,博士除了寫一些和所在公司相關的深入技術和方案介紹、產品設計分享以外,他也會針對一些基礎知識進行分享,就有了“Back-to-Basics”系列,我上個月決定開始在 Info 開設自己的技術雜談系列、開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也是源於博士的啟發。

總結

敏銳的商業頭腦、新趨勢和新技術的持續評估、豐富的技術背景、聚焦企業文化、組織團隊技術建設和擔任導師,這些品質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對於技術的狂熱追求,對於技術用於產品的狂熱熱情,以及從工程師做起的紮實基礎,這三點是一名優秀 CTO 的成長基礎,缺一不可。而對於自身的要求,我覺得 CTO 需要追求卓越。為什麽需要追求卓越?因為這個世界是發展的,科技發展更是非常得快速,你可以看看,所有的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是因為跑在了別人前面,而不是慢悠悠的工作態度,這就是科技界的殘酷,也正是為什麽 FaceBook 辦公室里貼著:“要麽做到最好,要麽死亡”。諸位有成為 CTO 夢想的同學們,加油!

CTO 品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