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6 13:45 編輯 國防白皮書全解: 提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 作者:羅錚 中國政府今天發表首部專門闡述軍事戰略的專題型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在對安全形勢作出新判斷的同時,首次系統闡述了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介紹了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公布了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發展戰略,以及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要求。這是中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第9次發表國防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中國發展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外部環境總體有利,但仍然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如美國強化其地區軍事存在和軍事同盟體系,日本大幅調整軍事安全政策,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采取挑釁性舉動,一些域外國家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 白皮書指出,中國軍隊有效履行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白皮書強調,中國軍隊主要擔負以下戰略任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軍事威脅,有效維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和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戰略威懾,組織核反擊行動;參加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加強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擔負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等任務。 在“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一章中,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思想的內涵。根據戰爭形態演變和國家安全形勢,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將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有效控制重大危機,妥善應對連鎖反應,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 論述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的發展戰略方向時,白皮書指出,陸軍的發展戰略要求為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海軍為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空軍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第二炮兵為精幹有效、核常兼備,武警部隊為多能一體、有效維穩。 關於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白皮書強調,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密切跟蹤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要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提高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禦、支援國家網絡空間鬥爭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建設完善核力量體系,懾止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10大看點輕松看懂國防白皮書 ![]() ![]() ![]() ![]() —————————————————————————————————— 這是一次自信和透明的訪談:專家解讀新版《國防白皮書》 5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與以往8部不同,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表專門闡述軍事戰略的專題型國防白皮書。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本報對軍事科學院國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舟進行了獨家專訪。 中國軍隊的透明自信前所未有 記者:新白皮書是在什麽背景下發表的,內容與以往有哪些不同? 陳舟: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將會遇到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戰略問題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性問題,軍事戰略歸根結底是治國之道。科學制定和謀劃軍事戰略,事關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事關中華民族的未來。 在這一大背景下,新白皮書主要突出了三點:一是著眼國家由大向強快速發展的歷史定位和國家安全環境的新變化,深刻揭示新形勢下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和時代內涵。二是依據國家戰略目標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系統闡述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戰略指導思想和原則、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和軍事安全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三是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進一步闡明今後一個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走向、總體布局和發展重點。 新白皮書是首次全面闡釋國家軍事戰略的政府文告,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導性、現實針對性和戰略前瞻性,內容涵蓋軍事戰略指導和軍事力量建設運用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現了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開放、透明和自信。 中國軍隊肩負四大使命承擔八項戰略任務 記者:“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是國防白皮書中的全新章節,請加以介紹。 陳舟: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軍事戰略是籌劃和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總方略,是黨和國家軍事政策的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軍事戰略指導主要關註應對戰爭威脅、維護生存安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指導必須牢牢把握這個根本著眼點,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為此,白皮書從適應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新要求、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的新要求、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新要求、適應國家戰略利益發展的新要求、適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等“五個適應”上出發,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四個維護”的軍隊使命,暨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同時白皮書還闡明了軍隊擔負的八項戰略任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軍事威脅,有效維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和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戰略威懾,組織核反擊行動;參加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加強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擔負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等任務。 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進一步突出了我軍的地位作用,拓展了軍事力量的戰略功能,為確立新形勢下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奮鬥目標、指導原則、戰略任務和總體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 積極防禦始終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軍事戰略 記者:新白皮書還首次系統闡述了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變化的歷史及其本質特征。你如何理解積極防禦戰略思想? 陳舟: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我們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積極防禦是攻勢防禦,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它的實質,就是在戰略防禦的前提下把進攻與防禦辯證統一起來,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革命戰爭年代,積極防禦戰略既是人民軍隊的戰略方針,又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總的戰略方針,這主要是由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決定的。新中國確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已不僅僅著眼於敵強我弱的形勢,而是與國家性質、根本利益、外交政策和發展道路等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以來,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經歷了多次調整。但無論怎樣調整,它始終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軍事戰略。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不移地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發展潮流,也是對慎戰、備戰、止戰的戰略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是軍事鬥爭準備基點 記者: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包括哪些內容? 陳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基本精神不會改變,但其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將發生新的變化。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要著重把握以下四點: 一是立足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戰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因外部因素引發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可能性現實存在。根據國家面臨的軍事安全威脅和我軍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實際,基於陸海空天電網的多維戰場環境,新的方針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 二是創新基本作戰思想。著眼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發揚我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傳統,堅持靈活機動、自主作戰的原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握體系作戰這個信息化戰爭的本質,始終把制信息權放在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的核心地位,著眼破敵作戰體系進行精確打擊,運用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力量,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合制勝的體系作戰。 三是優化軍事戰略布局。根據我國地緣戰略環境、面臨的安全威脅和軍隊擔負的戰略任務,構建全局統籌、分區負責、相互策應、互為一體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布勢。既要關註陸地、海洋、空中等傳統安全領域,還要關註太空、網絡空間等新型安全領域,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 四是堅持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指導原則是戰略指導思想的具體展開和延伸,是指導戰略全局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戰略態勢;保持維權維穩平衡;努力爭取軍事鬥爭戰略主動;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立足應對最複雜最困難情況;發揮人民軍隊特有的政治優勢;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 明確中國武裝力量發展的戰略方向 記者:新白皮書在“軍事力量建設發展”一章中,介紹了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發展、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等情況,引起外界的極大關註,你對此怎麽看? 陳舟:的確,這一章是新白皮書的一大亮點。陸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構建適應聯合作戰要求的作戰力量體系,提高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能力;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空軍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實現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第二炮兵完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核反擊和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武警部隊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提高以信息化條件下執勤處突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任務能力……這些都是新表述。可以說,新白皮書明確了中國武裝力量發展的戰略方向。 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與應對新型安全威脅和維護國家利益拓展密切相連。新白皮書關於這方面的闡述同樣富有新意。比如海洋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高度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太空是國際戰略競爭制高點,密切跟蹤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保衛太空資產安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維護太空安全;網絡空間是經濟社會發展新支柱和國家安全新領域,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提高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禦、支援國家網絡空間鬥爭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遏控網絡空間重大危機,保障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 從1998年首部國防白皮書在談到七大軍區時連具體名稱都沒有寫,到《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公開改革開放30年來國防費變化的基本數據,再到如今將武裝力量的發展方向公布於眾,可以說白皮書內容的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以開放求信任、以合作求安全、以共贏求發展的積極姿態,這有力地駁斥了“中國威脅論”。 中國軍隊將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記者:新白皮書將“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定義為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需堅持的原則之一,還專設“軍事安全合作”一章。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陳舟:我國的安全和發展與世界和平繁榮息息相關。我國已進入實力和地位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關口,能否運用正確的對外戰略直接決定著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適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要求,構建和推進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國軍事外交,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利益、政治外交大局和強軍目標建設,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這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軍事外交領域的體現和發展。具體說來,這方面主要包括三點內容:其一,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系。其二,推進務實性軍事合作。其三,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 近年來,從向南蘇丹派出維和步兵營到向西非派出醫療隊抗擊埃博拉、從對馬航失聯客機展開立體大搜救到撤離被困也門的中外人員,中國軍隊承擔越來越多國際責任的事實有目共睹。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軍隊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安全合作,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本報北京5月26日電) 這是一則銳評:全面解析新版白皮書的重大意義 銳評——以“短”見“長” ■羅錚 拿到這部白皮書,最明顯的感覺是輕了、薄了。然而,“輕”不意味著“空”,“薄”不意味著“虛”。相反,這部白皮書內容豐富,意義深長,用精練、精到、精彩形容恰如其分。 精練,就是簡潔明快,言簡意賅。以往8部國防白皮書,最長的31000字,最短的也有15000字,而《中國的軍事戰略》只有不到9000字。在篇幅大量瘦身的情況下,白皮書的分量不見縮水,依然從國家安全形勢、武裝力量發展建設、對外安全合作等不同角度進行了詳實闡述,內容涵蓋中國國防和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 精到,就是言之有物,表達透徹。白皮書用“四個歷史性變化”對當前的國際形勢作出科學判斷,以“四個維護”闡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軍隊的使命,明確指出中國軍隊擔負的“八項戰略任務”,闡明了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九大原則”,不但結構嚴謹、言語精辟,而且易讀易懂、便於記憶。 精彩,就是吸引眼球,出人意料。之前的歷部白皮書是以總結、回顧為主,新白皮書最大的亮點在於以規劃、打算為主。軍事鬥爭準備基點、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的發展戰略方向,以及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方向等都是中國軍隊的“進行時”和“將來時”。尤其是“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空軍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等,均是以往白皮書從未有過的提法,折射出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開放、透明和自信。 正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所說,這部國防白皮書不僅有利於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軍隊,也有利於外界對中國軍隊建設發展走向形成客觀、理性的預期。相信通過這部白皮書,人們不僅能看到中國軍隊為實現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的堅定決心,也能感受到中國軍隊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堅定意誌。(來源:騰訊科技) |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9月12日在廣州宣布:空軍於12日組織轟炸機、殲擊機、預警機、加油機等多型戰機,飛經巴士海峽赴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此舉是中國空軍通過訓練提升能力,以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安全、保障和平發展的需要。
申進科說,這次遠海訓練,是空軍年度訓練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當天,空軍轟-6K、蘇-30和加油機等多型戰機,從部署機場快速完成出動準備,快速飛赴西太平洋開展訓練,實施了偵察預警、海上巡航、空中加油等訓練課題,檢驗空軍部隊遠海實戰能力,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
申進科表示,在改革強軍實踐中,空軍將以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為牽引,飛越島鏈、管控東海、戰巡南海、礪劍高原,同時加快成體系發展高新武器裝備,推進空軍戰略轉型由量變積累向質變跨越。
空軍新聞發言人指出,組織航空兵遠海訓練,是瀕海國家空軍的普遍做法,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正常需要。依照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空軍將常態化組織航空兵飛出第一島鏈遠海訓練。
資料圖:中國空軍多型戰機遠海訓練。(新華社 楊勇/圖)
近期,中國空軍進行了常規的第一島鏈遠海訓練,受到了日本自衛隊的戰機幹擾和質疑。對此,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於12月15日回應表示,中國空軍近日進行的遠海訓練和東海警巡、南海戰巡,都是例行性、常態化的軍事活動,是空軍的使命所在、職責所在,合法合理合情,還要按照既定計劃一如既往。
12月10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發表聲明,稱中國軍機當天經宮古海峽空域赴西太平洋進行例行性遠海訓練時,遭到日本自衛隊戰機近距離幹擾並發射幹擾彈,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並提出嚴正交涉。
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宮古海峽屬於“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外國船舶、飛機等擁有“過境通行權”。中國軍機或艦船通過這里,並不受日本政府管轄和幹涉。而根據《日本自衛隊法》第84條規定,日本航空自衛隊只有在對方飛機入侵領空時,才可以發射無線電信號或視覺信號進行警告。對此,日本防衛省回應稱“緊急攔截的具體行動不能公開,但自衛隊戰機遵守了國際法”。
針對相關報道及國際輿論關切,申進科回應道,中國軍方對於穿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進行遠海訓練一直是公開透明的。從2015年3月轟-6K首次飛經巴士海峽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中國空軍目前已8次飛出第一島鏈練兵,訓練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單機種飛行訓練,機群編隊訓練,到如今的島鏈外多機型常態化訓練。
申進科表示,中國空軍遠海訓練開展兩年來,應對和處置了各種幹擾阻撓,實施了偵察預警、海上巡航、海上突擊、空中加油等訓練課題,提升了遠海機動能力,檢驗了遠海實戰能力。他還強調,中國空軍是戰略性軍種,戰略能力要與國家利益相適應。中國空軍通過實戰化訓練不斷提升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空天安全和發展利益。
去年的4月21日上午,在廣州黃埔南崗,大約有150名市民、學生及其他人員參加了一個題為“走近可燃冰”的科普講座。講座中傳出這樣的一個消息:“我國將在2017年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試驗。”
一年後的5月18日上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姜大明表示,這次試采成功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我國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天然氣水合物是分布於深海沈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天然氣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燒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得多,而且儲量豐富,全球儲量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很強的深海作業能力。因為離大陸越遠,作業難度和成本就越高,相關技術、資源補給等能力要求也很高。”但他表示,隨著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可燃冰的大規模開發定能實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發去賀電。賀電指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後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遠海作業,能源補給問題十分關鍵和難以解決。 “我們做好了為深海可燃冰開發提供相關資源的準備。”在資源補給方面,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一位工程師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具備這個能力。”
起步晚成績大
勘探顯示,南海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則表示,這次試采成功,將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後,由中國引領可燃冰革命,進而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在上述講“走近可燃冰”講座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副所長、國家水合物專項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負責人梁金強介紹,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由水分子和氣體分子組成的,具有三維籠狀分子結構的似冰狀結晶化合物。外觀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外貌類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
梁金強說,形成可燃冰有三個基本條件:溫度、壓力和充足的氣源。海底的低溫和高壓對於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非常有利,因此世界上的天然氣水合物約有97%分布於海洋中,僅3%分布在陸地凍土帶。
標準狀態下,1體積的天然氣水合物大概可以分解為164體積的甲烷氣體。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氣水合物總資源量大約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的兩倍。
由於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相繼投入巨資並制定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開發的國家計劃來進行本土和國際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研究和評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進展。
中國天然水合物勘查起步相對較晚。
“對於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國是從1995年開始的,並於2007年5月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試采現場指揮部總指揮葉建良介紹說。
1999年-2001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多信息證據,並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經過努力,2002年,中國正式批準設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專項。從此,正式踏上了大規模、多學科、多手段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的艱苦歷程。
2013年6月1日-9月8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盆地實施了中國第二次天然氣水合物鉆探,鉆獲了大量塊狀、脈狀、分散狀等多種類型的水合物樣品,圈定礦藏面積55平方千米,控制資源量超過1200億立方米(折算成天然氣)。該航次首次在中國南海獲取了可視的塊狀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這一新發現,填補了中國海域可視水合物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海域水合物的賦存類型,是繼2007年鉆探航次後發現的新的水合物賦存類型,具有重大勘探實踐意義和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是中國海域水合物資源調查勘探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經過多年努力, 從2017年5月10日起,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終於中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礦藏開采出天然氣。截至5月17日15時,總量試采12萬立方米,最高產量達3.5萬立方米/天,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時至今日,在可燃冰開采中,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佳。日本曾於2013年在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采,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第一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
海上核動力平臺解決遠海作業能源補給
據葉建良介紹, 此次試采實現了中國可燃冰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試采現場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謝文衛則補充說,通過這次試采,中國實現了可燃冰全流程試采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新型試采工藝。
本次開采試驗還為後續研究提出了很多課題。下一步重點是研究如何解決本次試驗當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在之後3—5年內開展第二次試采,進一步為商業化開采做好技術準備。
“技術突破非常重要。”周大地說,盡管此次中國在可燃冰開采中取得了很大的技術性突破,要想實現深海商業化開采,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越往深海走越不容易”。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技術專家向1℃記者表示,南海海域自然環境變化多端,這給開采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尤其給運輸船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海上臺風多,運輸距離長。”
另一個難度就像周大地所說的一樣,在可燃冰開采過程中,如何實現資源補給是非常關鍵的。在這方面,上述接受1℃記者采訪的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工程師表示,他們正在研發的海上核動力平臺可以為包括可燃冰在內的中國油氣開采工作提供幫助。“從行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表個態,(我們為幫助可燃冰的開采)做了大量準備。”
海上核動力平臺,又稱海上浮動核電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於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海上核動力平臺對中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全球能源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2016年年初,國新辦舉行的國內首部涉核領域的《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透露,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正在規劃當中。中國致力於建設海洋強國,而這樣的核電站有利於中國對海洋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對海上資源的開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業,能源補給是個關鍵問題,目前的方法是帶著柴油發電機,不僅費事,對海洋環境也不好。同時,西沙、南沙群島有人居住和生活,他們所需的能源也要依靠柴油發電機。”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此前說。
1℃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目前,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廣核集團已經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船舶企業進行了海上浮動核電站的研發合作。 “進展相對順利。”上述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工程師說。
這些工作為中國“領跑”可燃冰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