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你的老闆變成嚴厲的「賈伯斯」,當你的客戶變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你如何讓他甘願從口袋掏錢買單? 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用台廠搞定蘋果的精神,淬煉出你我必學的三堂課,讓人人都能搞定心中的「賈伯斯」。
撰文.賴筱凡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老闆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如果你的客戶是賈伯斯,如果你的保單、產品是要賣給賈伯斯,你有沒有自信搞定他? 千篇一律的黑色上衣、牛仔褲,戴著銀色金屬框眼鏡,這就是賈伯斯,鮮明的個人特色,再簡單不過,就如同他對蘋果產品設計的要求,但賈伯斯對產品內容、細節卻吹毛求疵到極點。然而,在一台iPad成本中占不到二○%的台灣廠商,總能用最好的服務、最尖端的技術、最有系統的管理方式,讓賈伯斯願意買單。 所以,只要你能複製台廠的精神,強化台廠爭取蘋果訂單的每個細節,通過「蘋果的淬煉」,人人都可搞定賈伯斯。 看在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眼中,台廠的精神絕對可以落實到每個人,曾在通訊大廠朗訊工作過的他,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相中,從朗訊挖角到台積電,至今在台灣、大陸大學裡開課,不但熟知跨國企業文化,更了解兩岸人才素質差異。
第一課:隨時待命
讓你的客戶滿意到閉嘴 像蘋果之於台廠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局限在科技產業,凡是競爭激烈的產業,金融、傳產也都會面臨到相同的國際競爭,因為在全球化的框架下,跨地區、跨文化的競爭,當你行經許多國家,感受也就越強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客戶的每個需求,不然,就得把位置讓出來。」看遍各國人才,李瑞華很明白,只有讓客戶滿意才是王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或許你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就為了不漏接客戶的任何一通電話;或許你得從台灣飛到大陸去,就為了解決一個零組件不相容的問題;或許你得放棄所有的休假,就為了客戶只有周末有空開戶、聊保單、看房子。 所以,「蘋果的淬煉」第一課,沒有訣竅,就是讓你的客戶滿意地閉嘴。
第二課:敢於不同 受制上游 反創出特有模式在不到二○%的淬煉裡,能擠進這個贏者圈的供應商,大部分生產的不是獨創零組件,也沒有像三星一家獨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多數隱身在小工業區裡,卻都能搞定他們共同的大客戶賈伯斯,靠的就是差異化。 「除非你往更上游發展,要不然你就得做出差異化。」站在李瑞華的觀點,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拿不出比別人更好的能力,你就得想辦法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位基金理專銷售的幾乎都是相同的產品,你能不能提供更特別的服務?這就是差異化的致勝關鍵。 對於蘋果這些供應商來說,他們做到的正是在各方面的差異化,你可以在研發實力上投資,讓產品良率比對手好,你可以在服務、交期上,做到讓蘋果更滿意,「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沒辦法做出差異性時,才考慮cost down(殺價)。」所以,今天如果你的老闆是賈伯斯,你能不能在十個同事之中,做出你的差異性,即使是最基本的文件格式,甚至是簡報時的風格,凸顯出差異性,如何能擁有更特殊的差異能力,讓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再演進。這就是「蘋果的淬煉」要教的第二課:差異化。
第三課:智取而不力敵 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 正達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嘗試學習,任何事都是有可能,放到每個人身上,其實就是要你多用腦袋思考,如何才能靠著不斷學習推進,讓自己工作得更聰明。 「其實台灣人的特點是刻苦耐勞,但世界運轉到二十一世紀,大陸靠著work hard(努力工作)已經追上來,台灣人得work smart(聰明工作)。」李瑞華說,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用勞力來賺取報酬,台灣人已經不能與大陸人匹敵,台灣人必須要像歐美人一樣,學會如何用智慧來工作。 「力拚」的年代已經過去,台灣靠著勞力加工創造一九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現在後有追兵,大陸苦學的精神,絕對不比台灣差,台灣人得學著「智取」。 「別人要來搶我們的飯碗是很正常的事,你必須學會的是搶更高階的飯碗。」從李瑞華的角度看,大陸廉價勞力的競爭性已經大大提高,光是從近幾年來,大陸科技廠急起直追,就可見到端倪。 因此,在這場世界級的競爭開賽下,你必須把每位客戶、每張訂單、每位主管,都當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用台廠「蘋果的淬煉」精神,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暫的百米賽跑。」你必須將心態、體力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像晶技將服務「S」級客戶的思想,深植進每名員工的骨髓裡,確實貫徹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才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
Webb先生今日撰文,標題為「Ex-chaos trading: Zhongtian proves point」(混亂後的交易:中天國際(2379)證明了),內文講述中天國際的供股前的財務情況,供股價3仙和有形每股淨值有達60.6仙有折讓。
供股除權後,股價暴升遠超供股後的每股價值及其交投暴增,但最終供股昨日公佈被否決,其後價格繼續上升至1.70元,並以1.36元收市。
其實這些供股其實司空見慣,Webb舉例稱,泰盛國際(8103,前訊泰控股)公司也出現同樣情況,該股1供2,每股10仙,供股價除權前價格62仙,有84%折讓,在6月30日除權,但在7月7日,股東大會否決供股議案。
從以上事例清楚見到,在未獲股東通過議案時,在交易上會有大量的混亂,無論是供股、合股、拆股、派息、或任何會影響股價的議案。
在Webb的網上曾對2009年的諮詢寫過文章,並在其網上搞個投票應否廢除股東投票前才除權,在超過200票中,發現有超過90%支持,只有10%反對,並以此證明是非常明顯的。
港交所在2010年10月17日提出了諮詢文件,建議在股東通過之後至少一天才除權,Webb非常支持這議案,因為這能排除在除權後,股東通過前的不確定性的風險,從而確保合理的成交價。這對折價供股除權後釐定可換股債券及購股權價值非常重要。
另外,Webb認為還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例如超額供股權應該是協助不供股的小股東在換股後出售,不是由大股東藉額外供股東取去他們的股票,並且供股價的限制在現價10%折讓,詳情請參閱其文章。
另外,希望大家在2011年2月28日前填寫這問卷,然後發給港交所,贊成股東通過之後至少一天才除權,謝謝。
更多資料參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1772
|
||||||
這是一個攸關台灣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它能替台灣養出下一個台積電、下一個半導體產業、給數萬人工作機會。它是一個總統加持、副總統力挺的國家級計畫,但卻在孵育兩年後,在核定的最後一刻出現政策大轉彎! 撰文‧賴筱凡、林明定、林宏文三天的端午連假,一般人忙著休假過節,總統府與行政院也很忙,忙著密集開會,就為了讓難產多時的生技創投案有個結果,因為這 個結果,已經讓生技產業、學術界,甚至主導的政府官員,望穿秋水,足足等了六個月,而結果出來了:生技創投案通過,但投資細節大轉彎! 「政府已經決定不在彰化開發國光石化,生物科技將成為一項替代的重大產業。」頂著豔陽,五月十八日,總統馬英九扯著嗓子這麼宣示,只因台灣生技產業一步一步朝「準備好了」的目標邁進。 這已經不是馬英九第一次公開宣示政府要推動生技產業,早在四月底的總統府財經月報,行政院科技政委朱敬一、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報告「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 案」執行進度時,馬英九就表態支持生技產業,副總統蕭萬長話說得更是直接:「把烏紗帽拿在手上拚命去做!」蕭萬長強調,政府過去扶植科技業的態度也是這 樣。 這些話語言猶在耳,但時間又過了一個月,「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進度還是停留在原點,原本以為要「大幹一場」的相關人員,擁有的不是更多信心,而是灰心。 台灣下一個產業是什麼? 五月的最後一天,當許多產業界大老齊聚,緬懷著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逝世十周年,但更讓他們感嘆的是,新一代的李國鼎在哪裡? 時間回到一九八七年,那是台灣半導體業起飛的年代,縱使國際管顧公司麥肯錫給了負面評價,在李國鼎的堅持下,台積電應運而生,才有今日逾兆元產值的半導體 產業;二○一一年,當台灣電子業式微,雙D產業(DRAM與面板)又壟斷在韓廠手上,「保二總隊(指毛利率僅二%)」的代工業面臨嚴重瓶頸,台灣產業剩下 什麼? 「這是台灣推動生技產業最好的時機點。」生技背景出身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端午假期的第一天,接受《今周刊》專訪。 當兩岸市場逐步開放,連生技廠董事長都笑稱大陸是「Home Market」(國內市場),因為這是一塊高達三三二○億元的商機大餅;當台灣生技專利還名列前茅,還能享有技術領先的優勢;當旅美的生技A咖大老都屆臨 退休年限,有名也有利的他們,紛紛回到台灣,希望台灣生技也能站上國際舞台;當政府端出六百億元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種種有利台灣生技業的因 素集於一時,這是台灣生技要起飛的最好機會。 然而,一件五十億元的生技創投申請案進到行政院,宛如一根針掉進深海裡,再也無聲無息。 請出生技大老為台灣扎根 場景拉到另一個咖啡廳裡,戴著眼鏡,他一貫的親切笑容堆滿臉,相較於其他旅美生技大老的大鳴大放,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創投Vertical Group合夥人張有德,向來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低調個性使然,讓他即使悄悄回到台灣,也不多半點聲張,這陣子,他的名字屢屢在報紙上出現,但他還是維 持一貫的低調作風。 張有德,一個被台灣生技業寄予厚望的生技大老,他是目前經建會唯一通過的生技創投TMF(台灣生技創投,Taiwan MedTech Fund),他肩上背負的責任,是手捧五十億元資金,不只替台灣尋找最好的生技投資機會,還要幫台灣生技產業扎根。 「所以,生技創投的管理者角色就很重要,我們設立之初就把規格拉得很高,要有操作過一.五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 枝說,坐在台大社科院的教授研究室裡,資料與書堆得像山高,他緩緩談著兩年前設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用意,「我們想找的人,說白了,就是生技 業裡的張忠謀,我們要他做的就是打造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把生技業壯大成另一個半導體產業。」於是,一連串的配套計畫細節如開枝散葉般地展開,「一般創 投最大目的要獲利,可是國發基金的投資,除了獲利,也必須扮演扶植產業的角色。」劉憶如說。「台灣生技上游有很多研發專利,下游製造也做得不錯,所以,我 們要把中間這段接起來,讓這些研發專利能進入產業、商業化。」翁啟惠說。 包括負責整合、培育新專利的超級育成中心(SIC)、主管審核的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都將與生技創投連成一線,要替台灣生技挖掘出最閃亮的鑽石。 滿腔熱血與雄心壯志,寫滿在這些人臉上,還有更多的生技業大老磨刀霍霍,像泛潤泰集團色彩的合一生技創投、全球第三大製藥廠華生(Watson)創辦人趙 宇天、擁有豐厚生技創投經驗的浩理生技管顧總經理李世仁,都紛紛釋出申請意願,就連知名藥廠Tanox創辦人唐南珊,都送件申請生技創投,只是多半無疾而 終。 四月一日,張有德的生技創投TMF送進行政院核定的第四個月,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組面見行政院長吳敦義,這件案子是目前為止,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 組,唯一無異議通過的案子,但是吳敦義跟國發基金成員開完會後,卻下了指示:「台灣生技創投要搬回國內,不得設於開曼群島。」緊接著,四月下旬,朱敬一、 劉憶如再次簡報,吳敦義的回應很簡單:「這案子很好啊。」但幾次公文簽核,吳敦義還是沒有批准。 在十一位行政院生技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書總統後,五月中旬,蕭萬長召集了國發基金審查小組,要行政院不能再拖,只是吳敦義始終沒有點頭;直到五月十九日,避 開主管的國發基金,一場由吳敦義託民間友人找回張有德的會面,吳敦義有了新的回應,「他要求政府投資比重要由四○%降至二○%,關鍵的人事案要由行政院核 定。」熟知詳情的人,氣到咬牙。 趕在截稿前夕,行政院終於在端午連假中,加班開會通過張有德申請案,只是投資細節全盤大轉彎,國發基金出資比重由四○%減為二○%,在行政院要求生技創投需設立在台的前提下,其餘八成資金,由行政院名義介紹給國內投資人,這當然也包含了公股銀行。 國發基金肩負扶植產業任務如此一來,生技創投也不需遵守五○%資金需投資台灣生技廠的遊戲規則,而改成一定比重投資台灣生技業;若民間單一投資人持股比重 超過國發基金,生技創投負責的對象也從政府轉為民間投資人;更遑論是要求基金管理人全職,或國發基金享有實質否決權等條件。 「這怎麼對?我們當初設計四○%,是有用意的。」陳添枝與朱敬一聽到消息後,有些愕然。生技創投不只以獲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扶植台灣生技業,因為台灣生技公司規模都是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開發一種新藥,所以政府投資四○%有其重要性。 聽到消息也是愣住的翁啟惠,想了三秒後緩緩開口,「鑽石計畫就是因為過去政府投資生技業的方式,較無系統性、無組織性,有好的案子來申請,審核後就投資, 這是被動性的。生技創投要做的是,有規畫、有策略的投資,主動去尋找好的投資標的,裡面是隱含有Taiwan Purpose(台灣目的)。」倘若國發基金投資比重自四○%降至二○%,國發基金可能就非最大股東,「這與先前國發基金在做的投資就沒兩樣了。台灣生技 業之所以需要鑽石計畫,政府出資比重達四○%,就是希望政府能夠扮演國外大藥廠的角色,能夠同時投資幾個案子,有主導性與連貫性,這樣的工作風險性高,所 以才需要政府來做。」在陳添枝口中,整個計畫的細節設計,都有其意義。 坐在南軟一期園區十九樓辦公室,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不時望向窗外,「現在想想,對有德真的滿抱歉。」兩年前「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一提出,他們滿 腔熱血,就想替台灣生技產業做些事,因為對他們而言,長年在美國征戰,早就有了名氣、也有了財富,耳順之年回到台灣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幫台灣生技產業一個 忙,因為這是自己的家鄉。 就在馬英九大聲宣示要生技不要石化的隔天,台大醫院十五樓病房外,堪稱藥界女王的IVAX與OPKO兩藥廠的創辦人許照惠,實在忍不住感嘆,「開會開了兩年,現在想想,還真有點浪費時間……灰心啊!」兩年來台灣、美國兩頭飛,哩程數累積了不少,推動的成果卻還是零。 台灣生技鑽石真能起飛? 很多人都以為,台灣投資生技產業沒有利基點,劉憶如卻不這麼認為,過去國發基金投資生技業,目前直接投資部分的報酬率達一○二%,其中有許多家已上興櫃, 例如國光生技與台灣神隆的報酬率也都相當不錯。另外,過去二十年投資金額也不過一一○億元,距離當初政府圈定的二百億元,再加上前年通過的生技鑽石方案中 框列的二四○億元,才只不過是四分之一,「電子業一個投資案動輒百億元,但生技其實相對來講,投資金額小;因此投資生技的風險不在於金額大小,而是在回收 期較長。」她用挖油井來比喻,投資生技產業就像在挖油井一樣,你不容易知道哪個油井有油,挖了十個只要中了一個,投資成本全回收還有賺,「所以,為什麼要 有生技創投?我們就是需要專業的生技創投團隊來評估,哪些油井值得開發。」然而,事情演變至今,一個國家級計畫可以孵了兩年,依舊沒有大進展,讓越來越多 的生技業者越看越擔心。 「我只是擔心我們慢了。」翁啟惠說得語重心長,因為當大陸、韓國也跑在前頭,台灣的優勢會越來越少,甚至大陸、韓國開始回過頭來挖台灣人才。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聲音,吳敦義解釋,「政府絕對沒有攔阻,而是非常贊成這項計畫,但國發基金是納稅人的錢,所以政府出資當然要謹慎。」只是隨著政策大轉彎,鑽石計畫的效應也將跟著打折扣,能不能如預期成為台灣下一個可期待的產業,端看政策執行者的魄力與決心了。 國發基金唯一通過生技創投, TMF申請案多舛 時間 事件 2010.10.22 國發基金組成七人審查小組,通過張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 2010.12.22 TMF申請案第一次送進行政院核定2011.04.01 七人小組面見吳敦義,吳開出TMF須設立於台灣、要在台投資2011.04.20 張有德將TMF改設立於台灣,並補件2011. 4月下旬 朱敬一、劉憶如多次向吳敦義簡報,但仍等不到行政院核定2011.04.28 總統府財經月報,馬英九、蕭萬長表達支持2011.05.10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炮轟行政效率牛步,不利生技產業發展。翁啟惠、許照惠等11位生技諮詢委員上書總統陳情2011. 5月中旬 蕭萬長召集國發基金了解TMF申請案,做出行政院顧慮不合理,應盡快執行的回應2011.05.19 吳敦義透過民間友人找張有德返台會面,開出三大條件:(1)政府出資比率由40%降至20% (2)重要人事案須由行政府核定(3)只要政院對投資標的有任何異議,就須送TMF董事會表決2011.06.05 行政院通過TMF申請案,但執行細節大變更生技創投,國發基金歷年監管標準最嚴格歷年投資案 生技創投(BVC) 影響公司註冊地 沒有限制,多設立於開曼群島 須設立於台灣 不利吸引國際資金出資比例 低於30% 原設計為40%,後拍板敲定減少至20% 僅20%會讓政府失去主導性,也大大降低扶植台灣生技業的本意投資限制 沒有限制 原設計50%資金投資在台,後改為一定比重 扶植生技業的效益大打折扣基金管理者 僅要求專業背景 基金管理人需有實際操作1.5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且需全職經營 符合資格者少,僅5至6位旅美專家符合經營團隊 沒有限制 原設計重要人事需行政院核定,後由創投自行安排 尊重經營團隊之專業重大投資案 依公司法辦理 國發基金擁有實質否決權,隨政府出資比重降低而取消 回歸專業機制 |
http://news.imeigu.com/a/1315904463611.html
美國網絡品牌TOP10 【TechWeb報導】9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日前發布了《2011年Q3社交媒體報告》(Social Media Report: Q3 2011),報告顯示,在1個月(2011年5月)時間裡,美國人在Facebook上花費535億分鐘,約合102年。該社交網絡也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絡品牌。 報告顯示,社交網絡和博客佔了美國網民上網時間的23%,也就是說美國網民23%時間都花費在了社交媒體(包括博客)上,幾乎佔了四分之一,是網絡遊戲(9.8 %)和電子郵件的兩倍。門戶網站排名第四,佔比達4.5%。視頻和電影排名第五,佔比為4.4%。 在所有網絡品牌中,雅虎和谷歌排在Facebook之後,位列第2和第3,分別耗時172億分鐘和125億分鐘。AOL媒體網絡佔114億分鐘,MSN/Windows Live/Bing佔95億分鐘,YouTube佔91億分鐘,eBay佔45億分鐘,藝電佔43億分鐘、蘋果占43億分鐘、微軟佔34億分鐘。 美國網民在Facebook花費時間最多 今年5月份,美國人在Facebook花費了535億分鐘,超過了其它任何網站或網絡品牌。Blogger排名第二,美國人在這一服務上花費了7.238億分鐘。在所有社交網站和博客服務中,Tumblr、Twitter和LinkedIn進入前五。 社交媒體最活躍用戶是女性用戶和18歲至34歲用戶 社交媒體最活躍的用戶是女性用戶,社交媒體用戶平均年齡在18歲至34歲之間。另外,相比其它網站,35歲至49歲美國人更喜歡訪問社交網絡。這部分人佔了美國社交網站和博客用戶的27%。 尼爾森發現,62%的Facebook頁面瀏覽量來自女性用戶。今年5月份,該社交網絡獨立訪問人數達1.403億,幾乎是Blogger的三倍(5010萬)。Twitter排名第三,獨立訪問人數達2360萬。WordPress和Myspace分列第四和第五,獨立訪問人數分別為2240萬和1930萬。 移動社交媒體使用量不斷增長 社交網絡應用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三,僅次於遊戲和天氣應用 大約五分之四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社交網絡和博客,37%社交媒體用戶通過手機登陸。按下載量計算,社交網絡應用程序是智能手機用戶第三大喜愛的應用類別,佔比約60%,僅次於遊戲和天氣應用,後兩者佔比分別為67%和65%。Facebook是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應用,Twitter應用在黑莓和Windows Mobile系統排名第五。 55歲以上用戶增長迅速 與此同時,55歲以上社交網絡用戶人數較去年增長了一倍。Facebook是移動設備用戶最常訪問的社交網絡,其次是Twitter、LinkedIn、Myspace和Photobucket。 在社交網絡看視頻的女性用戶更多 在社交網絡看視頻的女性用戶更多,男性用戶觀看的時間更長,數量更多。 Tumblr實現爆炸式增長 尼爾森發現,Tumblr上周博文數量突破100億篇,用戶人數也大幅增長。該服務目前在社交網絡和博客網站中已經排名第8,美國獨立訪問人數從2010年5月份的420萬增長至2011年5月份的1190萬。 社交網絡用戶相比其它互聯網用戶更熱衷於網購。70%活躍成年社交網絡用戶進行網購,比平均水平高出12%。53%活躍成年社交網絡用戶關註一個品牌。 全球社交網絡市場概況(尼爾森主要研究了以下10大市場): 全球10大社交媒體市場概況 1.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用戶在社交網絡和博客網站耗時最長,平均每人7小時17分鐘。 2.巴西:Orkut是巴西最大社交網絡,2011年5月訪問人數達3030萬。比排名第二的Facebook多11%。 3.法國:近四分之一法國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第二大社交網站Overblog,約為960萬。 4.德國:德國互聯網用戶在社交網絡和博客花費的時間多於其他網站,2011年5月期間花費了127億分鐘。 5.意大利:意大利互聯網用戶近三分之一時間花費在社交網絡和博客上(31%)。 6.日本:2011年5月,超過一半日本互聯網活躍用戶訪問了社交網絡FC2 Blog。 7.西班牙:儘管第一大社交網站是Facebook,但是平均個人花費時間最多的是第四大社交網站Tuenti(每人花費4小時42分鐘)。 8.瑞士:60%瑞士互聯網活躍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絡和博客。 9.美國:Blogger目前是第二大社交網絡,獨立訪問人數達5010萬。 10.英國:按瀏覽頁面計算,Tumblr是英國僅次於Facebook的第二大社交網絡(2.296億)。(Amy)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235.html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8月底,在發佈一份業績大幅下滑的中報後,曾經沐浴在巴菲特光環下的比亞迪,把大規模崗位調整提上了日程。 但數百名涉事員工,並不認同企業的這一「戰略」。拉鋸戰由此展開,前後歷時50天。 一度,數百名工人通過建立QQ群的方式組織維權。他們在群裡呼籲去深圳市政府示威,用拉橫幅等方式引起領導和社會關注。倡議得到了上百名員工響應。衝突逐步升級。 工會沉默。對話受阻。最終,在一些社會力量的推動下,勞資雙方終於坐到了談判桌邊。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次衝突收穫了與往常政府強勢「維穩」所不同的結局。 裁員風暴眼 比亞迪是在2011年8月下旬陷入裁員風暴眼的。 8月22日,比亞迪股份發佈的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為22.58萬輛,下滑22%,上半年淨利潤較上年同期驟降88.6%。 一名比亞迪內部員工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消息:「2011年8月29日,比亞迪汽車銷售所有營銷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前全部尋找生路。」 2010年,比亞迪定下80萬輛激進的產銷目標,之後瘋狂擴招人員,擴展經銷商網絡。然而,2010年並沒有實現銷量高歌猛進,大量經銷商開始退網,人員調整也成為必然。 比亞迪計劃為這些「多餘的」營銷人員調崗,安排的崗位主要是第一事業部、第三事業部、綠色公交、電動叉車、職能部等。 在比亞迪官方的表述中,這是「優化」。為此,比亞迪讓員工限期(9月30日)接受調整,或自謀出路,或選擇辭職,但不談任何賠償問題。 「被調整」的員工並不買賬。「打個比方,我們本來是唱歌的,你非要讓我們去唱戲,只有底薪,沒有獎金,這樣我們的收入也無法得到保證。這就是逼 我們自動離職。」一名比亞迪的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反正到最後,員工自動離職了,公司不用給予任何的補償賠付,公司就勝利了。」 他們認為,所謂「調整」,只不過是企業無成本裁員的障眼法。按這名員工的說法,假設被裁員工的平均工資為3000元,1000人被裁,參照現行公司「炒人」的補償慣例:N+1(按工齡補償),比亞迪至少為此要多掏出上千萬元。 對比亞迪來說,這或許確實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調整。 「產銷量不及國內其他一線品牌的二分之一,銷售人員卻比人家還多很多。」王傳福在9月9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說,「比亞迪2009年就犯下錯誤,現在的裁員和調整是為過去的錯誤埋單。」 這些即將被裁掉的員工,顯然不會站在王傳福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對他們來說,拿到一筆法定補償金,是他們的權利。 推動集體協商 山雨欲來。員工群情激昂,在網上的「集體談判論壇」籌劃一場集體維權。 一位員工說,「我們想到了微博,想到了媒體,我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比亞迪真實的另一面。不是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是break your dreams(打碎你的夢想)。」 9月1日,勞維律師事務所主任段毅從「集體談判論壇」注意到衝突跡象,要求勞維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密切關注此事」;並要求「必要時考慮給員工提供相應的談判技術支持,爭取促成此事的和平解決」。 參與維權的年輕工人,也曾試圖求助於勞動部門和司法。但他們得知,「如果訴諸法院,400個人將分別立案。400個案件,一個案件審理一年,就要400年。按每個案子五名司法人員的配置,就需要2000名司法人員。」 「這樣的訴訟,哪個法院能堅持到把這一系列案子全部審完?」段毅說,「更何況單個的案子,力量沒有那麼大。」 律師的建議是進行集體協商。段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我們在受理了近3000個個案後得出結論:個體工人無法使用《勞動合同法》賦予他們的權利,只有通過集體談判制度,工人們才能作為一個主體去行使自己的權利。」 於是,100餘名員工推選出20名員工代表。在律師代為起草的《授權委託書》上,100餘名維權員工悉數簽名。 此後,維權的員工聯名給其上級工會——坪山新區總工會寫了一份書面材料,試圖爭取工會組織出面協調處理此事。 9月16日,這封書面材料被遞交到坪山新區總工會。「總工會當時沒有給出明確的表態。」段毅說。 比亞迪的工會組織,則一直保持沉默。 據比亞迪員工介紹,比亞迪的工會主席由人事經理兼任。一名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工會所做的,是本來應當由人力資源部門進行的工作,即建議、支持公司的裁員計劃,並為裁員計劃的順利實施竭盡所能。」 與此同時,律師事務所也給比亞迪發去一封律師函,建議比亞迪接受員工集體協商。律師函同時指出了比亞迪公司人員在人員「優化」中的不妥之處,並將此事上報至深圳市司法局、 深圳市律師協會。 但律師函同樣沒有得到比亞迪的任何回應。維權員工向公司提出的對話建議,也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異化的工會 對於維權員工的訴求,比亞迪和工會繼續保持沉默。 至9月21日,比亞迪員工代表發出一封《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要求對「調整優化」給出書面解釋,同時要求公司方「尊重員工的合法權利,請求比亞迪的工會組織和地方總工會組織依法履行維護工人權利的職能」。 9月22日晚,比亞迪向所有維權員工發出《關於汽車銷售公司開展 2011年第一期業務精英訓練營的通知》,要求他們23日一早參加培訓,競爭上崗。 在23日的培訓現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侯雁與員工們對話。現場一片混亂,員工與侯雁就各種矛盾和問題引發爭執。當天,這一段培訓視頻在第一時間被放在網絡上,隨即又消失。 9月26日,比亞迪員工代表發出第二封公開信,提出「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培訓,競爭上崗」? 這一天,維權員工開始在辦公大樓前聚集、拉橫幅。他們打出口號「拒絕被優化,拒絕被和諧」「抵制變相裁員,要求合理說法」「比亞迪變相裁員,踐踏《勞動法》」。 一個視頻顯示,有保安與員工發生了肢體衝突,有的還被當場送去醫院。依照此前商議好的應對措施,「只要他們打人,我們就報警。」有人撥打了110,隨後警察出現在現場。 衝突呈現升級之勢。終於,9月27日下午5點,員工代表接到了比亞迪總公司工會主席(人事經理)的電話,「要求談話」。 據「被談話」的員工代表透露,「工會是代表公司跟大家談話的。他們給了我們四個選擇:其一,原崗原薪;其二,接受調整優化;其三,自動離職;其四,賠償。 在律師指導下,員工要求公司出具書面表態,同時仍需對此前兩封公開信做正式回應。 走向談判桌 9月30日,比亞迪公司發出一份《關於<致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的回覆》。 內容只有兩條:一、公司要求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員工按照之前勞動合同的約定,回原崗位工作,工資福利待遇不變;二、如果有員工願意前往其他事業部其他崗位工作的,公司予以支持。 「十一」長假過後,比亞迪人事部門包括維權員工的直接領導甚至老領導,都被發動前來通知員工上班,並提出了原崗原薪的條件。 10月10日夜間,比亞迪再次給維權工人下發郵件,要求工人如約履行勞動合同,按指定時間地點報到。 10月11日,比亞迪維權員工代表聯合發出《三致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公開信》,並於當日遞交給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 在這封公開信裡,員工方再一次強調,如果公司方不對此前的兩封公開信的內容,逐一作出令人滿意的書面回覆,雙方沒有經過正式談判達成對所有維權員工的解決方案,維權員工不會接受公司方任何單方面的安排,不會停止維權行為。 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表示,會把公開信轉給比亞迪工會。 這一態度引發了新的抗議。 10月14日下午5點半,比亞迪維權員工再次在公司總部辦公大樓前拉起橫幅提出抗議。比亞迪數百名員工圍觀,但整個過程中未再與保安衝突。 終於,在工人屢次施壓下,公司方態度發生轉變,走向了談判桌。維權員工代表和律師一起,贏得了對話的機會。 據段毅介紹,他們為此做了充足的準備。「在談判前,我們對員工談判時的說話節奏、語氣均有所培訓,特別強調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妥協。」 談判針鋒相對。「這些做銷售的員工,口才都非常好。」段毅說。 段毅所擔心的衝突也沒有發生。這場談判之後,所有維權的工人均拿到了不低於法定額度的賠償金。 「對他們來說,拿到法定的賠償金後離開公司,是最好的結果。」段毅說。 一名已經離職的員工拿到補償金後,氣順了很多。他表示,裁員可以理解,「起碼讓我們走得有尊嚴,一切都應該按法律來。」 談及談判的成功,段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讓工人在法律框架內維權。 「我們反覆強調,要有足夠的謹慎和智慧,不要觸碰法律的邊界。」段毅說,「比如不要到廠區以外去示威,那樣會影響社會秩序。標語的措辭要非常精準。」 段毅進一步分析,「比亞迪的案例相對特殊,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他們比小企業更注重企業形象,不願意出現任何的負面新聞,公司方也希望盡快在內部把事情解決。」 大環境也開始有利於集體協商對話。 在佛山本田罷工之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視察時對罷工表示理解,認為對於勞資衝突,應該讓勞資雙方談判解決,不應該上升到『維穩』的政治層面。 段毅認為,這就給廣東省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勞資談判的氛圍。「比亞迪的集體談判全過程,政府都沒有介入。」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