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假辭職避新法 投保中心告安泰銀大股東

2012-8-27  TCW




每年六月的股東會旺季甫落幕,就是為投資人權益把關的投保中心忙起來的時候了。日前,投保中心提出今年第一件「撤銷股東會決議」的訴訟,對象就是安泰銀行。

《今周刊》八○九期才獨家揭露安泰銀的股東會怪象,為了迴避《公司法》第一九七之一條的修法,也就是董監事質押比率超過一半的部分不得行使表決權的問題,因此大股東隆力集團的代表董事,緊急在股東會前辭職。

沒想到,這個如意算盤卻被經濟部的一紙解釋函給打壞了。這份解釋函表示,如果有董監事因此在改選前辭職,「可能會被法院認定為規避法律之脫法行為」。

但沒想到,隆力集團將其中一董一監仍按照原來劇本,先辭職、再選回來,以迴避股權不能投票的問題。因此,投保中心一狀告進法院,主張撤銷股東會決議。

投保中心表示,安泰銀的方式如果可以過關,未來所有高質押的董監事都依樣畫葫蘆,那麼何須修法?

無論最後法院判決如何,但一家金融機構用此特殊手段來確保經營權,其實已經顏面盡失,在台灣的公司治理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爭議。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02

盛大果殼生變:郭朝暉辭職 互聯網手機是泡沫?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3/234054.html

騰訊科技昨日獲悉,盛大果殼電子CEO郭朝暉已於上週五遞交辭呈,其或將於下月正式離職。果殼電子主要負責盛大的硬件業務,包括Bambook電子書和今年6月發佈的盛大手機。

騰訊科技隨後在電話中向郭朝暉求證。郭對其離職傳聞未置可否,僅表示目前「盛大還在給我發工資」。

但郭即將離職的消息已在盛大內部流傳。「郭朝暉下個月才正式離職,接任者估計要到下個月才能公佈。」一位盛大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證實。

更進一步未經證實的消息稱,近期果殼電子內部正進行調整。其旗下Bambook電子書及手機業務計劃進行拆分,電子書業務重新劃歸盛大文學,手機業務則仍留在果殼。不過,隨著郭朝暉的離開,盛大手機業務陡生變數,顯得前景不明。

郭朝暉於2011年5月出任果殼電子CEO,加入盛大不滿一年半時間。知情人士稱,郭朝暉的離職理由是「家庭原因」。不過,外界分析認為,由於郭選 擇離開的時間點接近年底,這凸顯出背後並不尋常的意味。據騰訊科技瞭解,為方便在盛大工作,郭此前已將家庭從北京搬遷到上海生活。

郭的辭職正值盛大集團業務頻頻調整、高管變動較多之際。今年8月,盛大創業元老、盛大遊戲董事長兼CEO譚群釗離職。更早前的一年多時間,盛大旗下的各個業務板塊包括盛大遊戲、盛大文學、盛大云、酷6等出現較為頻繁的高管離職現象,引發業內關注。

郭朝暉在業內口碑頗佳,接觸過他的人評價其「坦誠實幹、邏輯清晰」。他擁有消費電子和電子商務雙重職業背景:加入盛大前,其擔任卓越亞馬遜副總裁六年左右,主要負責消費電子部門;更早前的職業生涯則在摩托羅拉度過,曾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北方區營銷總監。

「他(郭朝暉)在手機業務上傾注全部心血,但得到的支持卻遠遠不夠。」接近郭朝暉的人士向騰訊科技指出,「他也並不希望離職的消息影響到盛大手機業務,目前仍在與各供應商在溝通、洽談。」

盛大手機:喧囂中的沉默者

無論是當初的「盒子」、Bambook電子書還是現在的盛大手機,均承載著陳天橋對硬件的夢想。果殼電子亦被認為是盛大集團的希望之星。不過,果殼的硬件終端之路走的並不很順。

果殼的起家產品是Bambook電子書。該產品的銷量至今是迷,但據知情者稱,其銷量增長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和盛大文學云中書城的捆綁銷售,即在云中書城消費滿一定金額送電子書終端。Bambook電子書最早推出時就由盛大文學管理,後來才劃歸果殼電子。

而盛大今年推出的手機業務成為果殼電子最可講的「故事」。在盛大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中,手機無疑是重要的一環,是搭載盛大諸多無線產品的天然平台。郭 朝暉曾表示,果殼電子做手機最終目的是將盛大手機打造一個開放的、實體版的App Store。盛大希望將旗下文學、遊戲、移動應用等內容優勢轉化為盛大手機吸引力。

盛大手機今年6月發佈時,果殼電子宣佈與中郵普泰簽訂包銷合同,中郵普泰在一年內包銷300萬台盛大手機。此外,盛大已與手機連鎖迪信通簽約,利用迪信通營業網點和售後點為盛大手機用戶開放,並將利用京東、亞馬遜中國等電商第三方物流實現對盛大手機配送。

郭朝暉甚至信心滿滿的說,盛大手機項目涉及300多人的團隊及果殼電子和盛大創新院等多個部門,由盛大網絡CEO陳天橋弟弟陳大年親自負責,是公司重大項目,加上集團出售一系列公司,因此盛大手機投入不會受私有化影響。

盛大手機因其性價比高也曾引發消費者熱捧,6月28日開始預購,當天創下5分鐘銷售一萬台記錄。不過,7月20日,是盛大承諾開始發貨的日期,直到 7月24 日,經過近20多天漫長等待的大量消費者開始發現,他們的訂單還處於未發貨的狀態。盛大手機還未到消費者手中,互聯網已遍佈消費者的投訴、質疑,還有消費 者表示要退款。

在隨後3個月的試銷階段,盛大手機銷量並不理想,一位盛大內部員工向騰訊科技透露,盛大手機實際銷量並未達到預期。盛大官方稱銷售狀況非常好,但一直拒絕公佈銷售數字。

無論是當初小米董事長雷軍和360董事長周鴻禕掀起「小3」大戰,還是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浪潮消退,盛大手機很多時候就像一個被遺忘的對象。最新百度指數顯示,盛大手機關注度遠低於小米手機和360特供機。盛大手機在微博上的曬單也並不算多。

夢醒時分——互聯網手機是泡沫?

郭朝暉的辭職背後是否意味著盛大手機遇挫?這尚不能得出結論。目前,手機業務仍是盛大集團的重點支持項目,短期內似乎無法論其成敗。

但是,互聯網企業手機業務的前景卻並不樂觀。

在搶奪「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誘惑下,阿里、百度、盛大等互聯網公司先後發布自己的智能手機計劃,阿里甚至一度想收購天語。不過,時至今日,阿里已很少提及做手機,百度依舊在做手機預裝,盛大在艱難前行,並沒有一家表現出彩。

一度可以成為互聯網手機熱推波助瀾者的網易,也在暗夜飛行半年之後及時剎車。網易內部人士曾透露:網易手機項目自今年初立項後,從網易內部抽調員工 組建專門項目組負責手機業務,但該項目組已於7月份解散,項目組的大部分成員也已重新調派崗位。手機業務投入高、毛利低,及360董事長周鴻禕的勸阻,是 網易CEO丁磊在最後階段決定放棄進軍智能手機業務的關鍵原因。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曾表示,很多互聯網公司覺得小米成功就是靠忽悠,覺得自己忽悠能力比小米更強,沒有理由做不好手機,當他們真正涉足手機行業後,發現裡面的水挺深,這個行業極其殘酷的行業,僅僅半年時間,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覺得做手機不容易。

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對騰訊科技表示,做手機需要有很好的內功,處理好研發、生產線、售後、倉儲配送、營銷、周邊服務,而不是靠炒作,最終互聯網產品還是靠產品說話。很多企業衝動進來後,發覺試錯成本很高,看明白後選擇了放棄。

黎萬強說,互聯網手機除追求高性價比的同時,也需要依靠規模的支持,小米二代敢於把價格定在1999元,是基於100萬台虧損前提下可以出售400萬台,通過規模降低成本獲得收入,如果其他企業看不清形勢,一味效仿僅能出售10萬台,自然會陷入虧損。

網易內部曾調研,如果網易推出手機,產品毛利率或將不到10%。這一數字低於毛利率超過70%的網遊業務,甚至不如毛利率20%的門戶業務。例如,以網易手機1.5G雙核CPU、1G內存、4.3英吋顯示屏的配置要求,不可能將成本壓縮到千元以下。

網易分析後認為,如遵循摩爾定律,當成本能持平時再發佈,將錯失市場時機;如自建硬件部門採用小米手機模式運營,則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利潤有限、商業風險卻極大。這也是阿里、盛大們進軍手機行業遭遇的共同挑戰。

周鴻禕曾表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缺乏線下維修網點資源,360不從手機廠商賺錢,不懂得做硬件,所以手機生產事情交給專業手機廠商去做,360會利用用戶去推廣這些手機產品。

即便如此,360做手機也談不上成功,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曾感嘆,華為手機堅持精品路線,產品成本也因此偏高了些,做不到周鴻禕的更低價要求。華為和 360的合作最終是高調合作,低調收場。360與TCL合作無疾而終,與海爾合作在小米二代推出後也不太順暢,僅僅夏新的大V手機還值得一提。但與小米手機依然不是一個量級。

雷軍的金山前同事,同樣做手機的博沃COO任健表示,互聯網企業不做手機反而會比做手機更好,因為手機廠商擔心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危害自己利益,從而 拒絕與這些企業合作。此外,做手機要有大的投入和熱情,有多少互聯網公司CEO能有雷軍和周鴻禕這樣的影響力,同時又不遺餘力的在各種場合為其手機計劃宣 傳。

雷軍是脫離金山然後做的手機,並找的懂軟件的林斌(小米總裁),懂硬件的周光平(副總裁),然後做小米手機,相反。現在互聯網企業很多做手機的具體負責人為職業經理人,做手機和做互聯網的理唸完全不一樣,這容易導致職業經理人和CEO間產生文化衝突。

互聯網企業做手機並非沒有失敗先例,谷歌Nexus One的嘗試就以失敗告終,這一方面由於谷歌對硬件不熟悉,這款手機出現小瑕疵,另一方面谷歌又無法像運營商那樣通過話費補貼來攤平消費者的手機使用成 本,還遭遇運營商阻撓。雷軍一度擔心小米遭遇谷歌做手機的覆轍,曾多次呼籲給創業者寬容的創業環境,也意在緩解自身心理壓力。

在國內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掀起熱潮的時候,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也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他認為,手機在內部項目評估中,屬於不賺錢不主流的項目,而又要花大錢的項目,很難得到足夠資源,會被主流項目壓擠。

「真正想做手機的人還會繼續留下來做,想投機一把的就會撤了,再過一段時間,這一波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熱潮才會真正停息下來。」雷軍此前曾如此預測互聯網手機熱的結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10

一個華為人辭職創業後的幾個反思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6065.html

轉載自虎嗅網,作者是一個在華為工作6年的華為人,2年前,抱著做大事業的願景,作者與幾個朋友離開華為,希望能闖出一個路子來創業。原文來自通信人家園論壇

  時隔兩年,筆者的創業經歷就像是一出狗血劇,各種電視劇裡的經典橋段都發生在他身上。筆者將兩年來創業過程中的種種反思彙總為以下14點,希望能給有志創業或者正在創業中的朋友們一些啟發。

  1、不要把創業代替就業

我這兩年,感覺到周圍的朋友,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華為朋友們,開始了創業的想法。其實,適合創業的人應該並不多,他們大多數並不是有個好路子或者好前景,才去創業,恰恰相反,是在公司不順,想創業。

這個是大問題。

一年前,在我創業最艱難的時刻,有個朋友,從華為跳出來後在上海一個公司在代表處主任,給我電話說想創業,我問為啥,他說:「太受氣了!」「你是主任還受氣,你有沒有想過創業後受不受氣?」我也瞭解他,我說,等你出次差就花接近一萬元的時候,就知道心疼了。

  2、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

創業的人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打了雞血,大家的情緒高亢,信心百足,彷彿發財在即,覺得1年內收支平衡,以後就是數錢了。都沒想到的是,困難就在眼前出現了:公司現金不夠了。很簡單,大家都沒有自己開過公司,估計都樂觀。創業的團隊要做好在2年內哪怕一分不掙,也不會絲毫影響心情和家庭生活的準備。

我有個技術出身的朋友也出來創業了,把自己在研發的幾年積累都拿出來買了點設備,就沒剩啥了。做個小軟件,沒人買。開始的9個月都樂觀,後來,就著急了。

創業以後,可沒人往卡上打工資啊。

  3、市場調研是成功前提,沒有準確的調研就是失敗

開始創業時,市場很大。創業以後,市場很小。我們對市場大小的估計都是自己的判斷,來自不踏實的調研。市場調研不是用百度和谷歌去搜索,不是IDC報告。做行業調研,是從銷售進展的角度,從簽合同的角度,一步一步推演出來的。

  4、 團隊重要,好團隊賣面條至少能掙錢,差團隊在黃金面前先打起來

之前看余世維的培訓,他第一條說:要學會和合夥人王佐斷臂。我當時想,怎麼首先說這個?現在想,人家真正是自己開了20家公司。創業過程中,合夥人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在利益面前,你曾經所熟悉的人會讓你很吃驚。

 5、對於不熟悉的行業,做好交學費的準備

當大家都決定創業的時候,只想到了成功,甚至有人說將來在深圳科技園旁邊哪個酒店擺幾桌都想到了。就是沒人想:要是輸了呢?華為所熟悉的行業,都是大投入大產出的,我們整不起。選了個偏門生意,但是,我們熟悉嗎?沒有。在這個時候,如果僅僅憑一些網絡文摘去判斷市場大小,在起步時就已經輸了一半以上了。

  6、不要動不動把華為那一套搬出來

小公司是做事的,拿個項目先掙錢生存下來。天天想著的應該是這個幾個人的小團隊怎麼發展,而不是一有機會就給上游公司老闆灌輸華為思想:

7、股東之間要有高度的默契

想創業的時候,碰見哪幾個人,想了哪幾件事,對於後來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人遇對了,事找對了,創業就成功一半了。反之,在起步的時候已經可以預見後面的結果了。

創業,是把幾個人的未來都綁在了一起,大家都在冒風險了。這個時候,可否共舟共濟?可否肝膽相照?如果這個做不到,就有點難度了。如果大家本身就不是很熟知,也沒有處過很多事,這個合夥就危險了。

 8、利益分配模式是否明確

一般創業公司內部的利益分配都不明確,等到有錢進來了,誰話語權大就聽誰的。那麼,大家會去搶話語權,都不去做事了。按照股份分配只是一個方面,除了股份,還有銷售獎勵,那麼拿多少來做銷售獎?拿多少拿來做股份分紅?不做銷售的人想讓分紅的比例大些,做銷售的人想讓銷售比例大些。一開始沒有分配好,後來便會引來爭吵。

其實,錢也沒有多少,大家在虛擬的利益面前都現了形,這是創業必過的一關。

  9、產品

產品是自己研發還是代理別人的?如果自己研發的,和競爭對手比怎麼樣?如果代理別人的,進價如何?我們就吃了虧,進價不是個確定的數字,而是上游公司老闆承諾,大家共分利潤,拋去生產成本,大家對分。生產成本是多少?很低很低。給個例子,物料成本+產品折舊等等,算算大概是幾塊錢,而他們也口頭承認大約是幾塊錢,我們覺得利潤不錯。後來,等上了這船了,再看看船老大的臉色?那就不是幾塊錢,是幾十塊錢了。一個產品單價就是賣100,刨掉30,剩70,對半的利潤是35,再刨掉項目運作成本,已是微利經營了。

本來是個專業市場,做的人不多,我們想靠著銷售的能力去拿下,因為上游公司也弱,沒有獨立開拓市場的決心和能力,這本來是挺好的事情。花了半年時間,有了突破,拿了單子,去算賬的時候,船老大的算盤珠子一陣啪啦,就只剩一點了。如果有市場,將來也是他的,因為客戶信息他都有。

 10、市場熟不熟悉?不熟悉的市場,先準備好學費。

不熟悉的市場是一定要交學費的。這一點,很多人都心存僥倖。比如我現在就有個朋友剛出來創業,準備做金融方面的生意,自己投入也不小,他也是這麼想的:我已經準備很充分了,我應該不會……

是一定會的。

由於工作歷史原因,我們對於華為運營商市場和客戶都不熟悉,我們本身團隊也沒有技術人員,也就沒有選擇運營商市場,沒有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我們選擇了一個專業市場,我們對這個市場本身就不熟悉。我們想憑藉著標準的公司行為如市場調研、招聘人員、市場銷售等來打開市場。

學費就開始慢慢交了。

市場調研:不熟悉,也沒有內部資料,也沒有內部人瞭解,從網絡瞭解。事後證明,這個環節做得最差。失敗的起點。

招聘人員:對行業不熟悉,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在行,剛開始招了一個人,覺得還算可以。事後證明,隊友很重要。

市場銷售:對於行業不熟悉,對於客戶習慣、採購慣例等都不熟悉。

  11、客戶關係

在創業之初,有沒有客戶關係?有了較為可靠的客戶關係再創業是最理想的。如果沒有客戶關係,在空白的市場上創業很不樂觀,尤其是今天的市場。沒有客戶關係,意味著對於這個行業沒有行內人,也就沒有他的指導意見,也就意味著創業者根本還不懂行就開始了創業。

  12、還是產品

產品質量如何?能不能穩定供應?船老大當年把他的技術吹上了天,我們不懂,只能信,還覺得發現了個聚寶盆。後來,有一大系列的產品他不能做,只能OEM,這樣就沒有利潤了。他說等你們量大了我再做,但是OEM進來的東西,問題很多,給客戶感覺不好,怎麼可能上量?後來我們懂行了也就知道:量大了,他也不掌握這個技術,做不出來。這都是學費。而他所擅長的產品,由於資金問題,原材料問題,不能正常供應,也是個問題。對於陌生市場,他想憑技術,我們想憑銷售能力來進入,事實證明: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條件,成功不是偶然的。

  13、創業要看家庭是否適合

如果是已婚,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家裡是否有個適合創業的愛人。

我有個朋友,在10多年前,小兩口賣普洱茶,他們由於起步早,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們開了幾個茶莊,日子過得很滋潤。弟妹是四川人,原來在銀行當職員,很內向,沒有想到的是,生活把她歷練成了一個稱職的老闆娘。她後來掌管了茶莊生意,妹夫去做IT創業了,這是後話不表。這是適合創業的一對。

反之,就不行。有的女人性格堅強,有的女人性格柔弱。如果另一半不適合創業這種生活的話,那創業確實是個折磨。開始,由於大家對創業前景看好,情緒高亢,正在興頭,她們很難攔住。當進展不順利時,回到家,新生活就開始了。埋怨,抱怨,賭氣,發展到爭吵。當事實越來越證明吵架有理時,吵架只會越來越升級。如果另一半不適合,創業會受影響,這是個因素,可能也不是小因素。她會直接影響決策,例如那個合夥人,他就是受了家裡的影響選擇了繼續觀望而不是辭職加入。他的食言,對於一個新起步的事業,對於一個新組建的小團隊,說一點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

  14、資本介入的力量

本來沒有想到,按說這個小公司開始也沒有人來投資,不過倒經歷了一遭。在資本面前,在金錢面前,很多人和事都會發生巨變,說是地震也不為過。

船大哥需要錢,他沒有現金了,有個合夥人有點江湖關係,好似很有背景,給他介紹一個投資商,該投資商加上中間介紹人來了8個,現場考察了兩次,大有成事的架勢。這下,給我們這個小團隊帶來了地震。

巨款馬上會到上游公司,一些產品會順利出來,投資公司幫我們銷售,前景遠大了。大家攤牌吧,一些矛盾也不忍了,錢還沒有見到,攤牌的事情已經快擺在桌面上了。在利益和金錢面前,什麼朋友、同事、創業夥伴,都是很蒼白的。

後來說好的巨資也沒有了下文,這是個巨大打擊。想想也是黑色幽默,幾個合夥人情緒高昂的爭吵,冠冕堂皇的藉口,費盡心機的計算,這一切都因為有個虛幻的投資承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50

萬福生科管理層集體辭職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796

深交所消息,6月26日,萬福生科連發8份公告,宣佈關於高層管理人員的變更情況。據公告,萬福生科管理人員此次集體大換血,7名高管集體辭職。儘管因「造假門」事件被證監會終身禁入,龔永福仍擔任萬福生科董事長,主持董事會工作。

據公告,在此次變動中,萬福生科副總經理嚴平貴、楊滿華、李玉強、文會清、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肖力等5名高管因個人原因辭去相關職務並提交辭職報告。公司獨立董事鄒麗娟、程云輝於近日向董事會提出辭職申請。

董事會提名王帥、蔣利平為新的獨立董事,代替此次變動中辭職的獨立董事鄒麗娟和程云輝。重組後的萬福生科管理層由楊志榮、王征豪、尹彬為公司副總經理,公司稱聘任尹彬先生為董事會秘書,聘任張傑先生為證券事務代表。

受「造假門」影響,萬福生科高層人事任命已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地震」。

財新網報導,萬福生科5月份已經出現第一波辭職浪潮。該公司董事蔣建初、肖德祥、馬海嘯及張行均遞交書面辭職報告。此外,公司原監事會成員三名,分別為劉炎溪、王湛淅、張蘇江;其中監事會主席劉炎溪即將退休,監事張蘇江、王湛淅也向公司提交了辭職報告。

證監會5月14日發佈了萬福生科涉嫌欺詐發行上市等違規事件的調查結果,2008年~2010年,該公司分別虛增銷售收入約1.2億元、1.5億元、1.9億元,虛增營業利潤約2851萬元、3857萬元、4590萬元。2011年年報和2012年半年報,公司分別虛增銷售收入2.8億元、1.65億元,虛增營業利潤6635萬元、3435萬元。

而對於保薦機構平安證券也受到處罰暫停保薦資格三個月,沒收萬福生科承銷保薦費用2550萬元,並處2倍罰款。證監會還對龔永福以30萬元罰金並終身禁入,並首次處罰了保薦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及保薦協辦人。相關審計機構等則在被處以罰金外,還被吊銷了證券業務資格。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稱,知名律師宋一欣透露,龔永福雖然現在還是公司董事長,繼續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但估計等賠付結束後,相關部門將對其追究刑事責任。龔永福目前還在繼續主持工作,表明其被判緩刑的可能性較大;但其已被罰「終身不得進入證券市場」,不排除他未來將辭去相關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7

一位總經理辭職信的回覆 張永鵬

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rc.html

Mr.**,你好!

  我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提筆給你回覆這封辭職信,可能這封信比你洋洋灑灑的辭職信要簡短得多。
   首先非常感謝你階段性加盟我們的公司,我也代表公司的全體職工及家人對你這段時間的貢獻表示感謝。當你堅持要求離開這片不適合你發展的「土壤」時,我很遺憾,也很痛心。我並不否認你信上所說的企業的這些問題,而這也正是我竭力邀請你加盟的原因。
      下面我逐一答覆你提出的問題。
      一、關於你走入企業的決策     
      你我雙方的定位問題,是我們分歧的根源。這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實質上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抗爭。
      你知道,這個企業在風風雨雨中打拚了19個年頭,才終於走到了今天。周圍的企業一個個在我面前倒下了,我們自己也經歷了幾次死而復生,如果沒有這些九死一生的經歷,根本無法體會到個中的滋味。這迫使我不得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同司機開車越久,就越懂得謹慎。有些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負債。
      其實你說的這些問題,不僅僅你我,包括企業的那些高管,大多心裡也清楚。前幾年,企業也曾積極學習某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為此政府部門還把我們樹為典型,但公司為這種激進的措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個企業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折騰?所以我不得不壓著變革的步伐,而你卻把它看成了阻力。
      我內心也希望企業發展得越快越好,但我知道,彎拐太急容易跌倒,螺絲過緊容易擰斷,這才是你我在授權問題上爭議的關鍵所在。經驗告訴我,企業重發展,更要注重安全,平穩的發展比忽上忽下要明智得多。今天我不敢奢望企業的涅槃重生,就企業的現狀看,發展的速度慢一些,至少倒掉的幾率要小很多。
      說心裡話,我不是不信任你,你的人品我也非常讚賞,包括對你背景調查的業績我也認可,從二十多個候選人中選定你,也說明了我對你莫大的信任。但你實施的方法,我總需要權衡,因為成功的經驗必然基於不同的企業環境,否則廣為詬病的家族企業,就不可能有國內外那麼多成功的先例。
      實質上你我分歧的焦點在於「企業安全」與「企業創新」之間的認識不同,立場不同。我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安全性發展,而你注重的是推動企業業績的快速增長,其他一切可以摧枯拉朽。如果推進的「改革與創新」給企業帶來危險和不確定性,那我寧可選擇緩慢的完善。企業畢竟還沒大亂到需要大治的時候。
      你可以認為我思想保守或心理準備不夠,但當一個人由身邊的喧囂變成了突然的空寂,由清晰地瞭解每一點動態演變成只知道企業的大概,這種懸空的感覺,讓我一次次從噩夢中驚醒。讓我完全放得下,談何容易,我畢竟是人,不是神。尤其是當我無法清晰地感受到這種變革結果的時候。
      說得不客氣一點,你可以把企業當成自己某個發展階段的平台,但我不能,這個企業不是你所說的「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我生命的全部!企業一旦經營失敗,你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再繼續找一個下家,而我呢?跳樓的是我,不是你!
      這個社會,老闆永遠不會有那麼多的機會拍拍屁股換個地方當老闆,就是屁股拍腫了都沒用!畢竟中國沒有幾個史玉柱,可以換個地方東山再起。當你什麼時候做老闆,也許就明白了。這無關你是否進入企業。
      你走入企業,是我們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
      二、關於戰略思路的配合上
      問題在於,我要你來幹什麼?
      我承認,我們在戰略思路的配合上,由於溝通的深度遠遠不夠,導致存在了一些誤區。
      我見到一則頗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天,一幫正表演抗日題材的電影演員去廁所,在村頭碰到一個老農,問廁所怎麼走。老農激動地握著他們的手:「太君,你們什麼時候打回來的?先不要去廁所,我帶你們去抓村幹部!」——如果目的不明,必然南轅北轍。
      當一個人擁有10萬元的時候是自己的,100萬的時候還是自己的,當擁有1000萬的時候,就不再是自己的,而是社會的。
我不否認你超前思路的正確性,但當大家都說你對的時候,錯也是對;當大家都說你錯的時候,對也是錯。
      你把業績指標或公司的效益放到了第一位,但我並不這樣認為。我的排序是:首先讓企業儘可能的延續下去,其次才是企業的發展。儘管我對業績指標有所要求,其實是在次要位置。
      也許你會問,既然不是為了業績,為什麼還要高薪聘你進來?因為我心裡很清楚,再讓原來這幫傢伙折騰下去,企業很快就要完蛋,正如你100多頁的診斷報告所分析的,三年業績的徘徊也是佐證。我對他們是愛恨有加,但愛甚於恨。
      下面我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排序。我也時常在反思,一個老闆掙錢的目的究竟為了什麼,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再富裕也無非一日三餐,一衣遮體。雖說百年企業人人嚮往,但一個企業能生存30年、50年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的企業又能走多遠?
      每當我走進企業的每一個角落,看到的點點滴滴無不浸透了老臣們當年的汗水,包括車間、門衛室都是他們在三九嚴寒中一磚一瓦壘起的,上面還印有他們凍裂手臉的血跡……千名員工中近1/4是夫妻關係,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他們的身家性命都已經跟這個企業血肉交融了。企業一旦倒閉,他們將無家可歸。所以我必須將這個飯碗捧好,已經沒有了退路。我沒有什麼高尚的目的,這既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目的。退一步說,即使兒子未來接手這點家業,也需要這些最基本的基石。
      到此,也許我的很多行為你就有些理解了。
      但這些我又怎麼去告訴你?不是為了業績,你會拂袖而去。因為創造效益是你們職業經理能力的證明或者生存的意義,而養活這幫員工則是我樸素的想法,無論你把它叫做小農意識還是狹隘的個人情結。
      三、關於對下工作的推動上
      你認為,我對你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並把你進入企業後我設立的監督機構看成了一種掣肘,可這是我瞭解真實信息的重要窗口。
      你一味的要求老闆去改變,要圍繞新的方向和政策,並希望其他人也圍繞新高管去適應,可這現實嗎?
任何一種管理思路,都能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能把你們外聘人員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我們這些老臣們積累的豐富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拳頭即可,但你們雙方都過分堅持了自我,讓我如同面對自己的左右手,左右為難,無法割捨。
      你說,只換一個包工頭,想領著原來一幫蓋草房的泥瓦匠建起高樓大廈幾無可能。
      其實,出發點不同,自然行為迥異。從職業經理的角度,你會毫不留情的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所有老臣一股腦清理掉,從業績的角度無可厚非,但你我身處的環境不同,在這方面我需要的更多是感性,而非理性。正如面對自己一點點拉扯大的孩子,突然發現得了絕症,怎麼辦?從人類發展和人性關懷的角度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無需辯論,你的措施已經被優勝劣汰的自然界所證明。
      但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當某一天,他們被淘汰了,讓我如何去面對這幫父老鄉親?有些人已經兩鬢斑白,他們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留給了企業。縱使我可以身背罵名,又讓我如何每天都去面對起居一院的眼神?難道僅僅是那點金錢的補償嗎?
      再說把功臣一個個的殺掉,將來還有誰肯信任我?
      也許某一天,當你感覺不爽的時候,你會拍屁股走人,正如你今天的離職。但他們永遠不會拋棄我,他們會與企業生死不離,直至終老。
      因此,在老闆的眼裡,忠誠大於能力。
      下面用你培訓時常給大家講的「自行車的故事」來解釋工作推動上的困惑:
      「據說中國最早引進自行車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留學生,他看到國外自行車盛行,就不惜高價買回一輛,家裡人一致反對這洋玩意: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靠雙腳走過來的,不是很好嗎?想快就快,要慢就慢,而且無需什麼平衡不平衡!
      「留學生一再解釋,連他本人在內,每個人都試了幾圈,東倒西歪確實比不了自己習慣的走路方式,那輛自行車隨後束之高閣。半年後,這家來了一個半大孩子的親戚,他很好奇,就將這佈滿塵土的自行車從角落裡拽出來,在庭院裡折騰了一上午,飯都顧不上吃,家裡人也沒往心裡去。到了下午,突然發現一群小孩子在那個騎自行車的孩子屁股後面追都追不上,眾人大吃一驚,後來自行車就慢慢普及了。」
      這個故事沒有錯,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把自行車放到一個沒有人會騎的敬老院會怎麼樣?推動高速變革的往往是一些「新生力量」,而我們畢竟面對的都是一些「老人」。大而言之,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也一直在走出去,引進來,但我們跟先進外企的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因為這是文化使然,需要一個融合的過程。
      你說我對組織倫理過分隨意,事無鉅細都要插手,其實這正是因為出現了問題。你們職業經理抓大放小的同時,工作容易浮在面上。當然我也承認,磨合需要個過程,用對人才是關鍵,但擺在眼前的浪費,於情於理我無法無動於衷啊。也許我的這種方法有待商榷。
      四、關於對職業經理的評價
      對職業經理與老闆關係的評價,這個話題太大,我不敢妄下斷論,但國人幾千年來觀念的影響、文化的積澱、相互的誠信等等,也許讓這種糾結不得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
      我也像所有的老闆心理一樣,希望這個企業能基業長青,這也是我引進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實際推動中,與我設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裡每天塞滿了不同的聲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見,伴隨著幹部心態的動盪,我不能不產生疑惑。
      這些問題的產生,應該說作為職業經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說明在溝通環節上仍存在某些問題。作為類似規模的企業,不照樣也有很多通過職業經理的推動,成功地進行了二次創業,成為品牌的麼?
      對具體事情的評價上,你習慣於只要結果。但我看重結果的同時,也同樣注重過程。管理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靠「疏」,一個靠「堵」, 也許到最後都能達到同樣的結果,但組織付出的代價卻天壤之別。我不希望你也像如今的地方政府一樣,靠殺雞取卵、寅吃卯糧、掠奪資源來實現所謂的業績。
      你卻說,一個老闆的格局和人性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並認為中國富不過三代會是多數國人的宿命,並由此上升到了國民教育。但我知道,一個人不能一日無炊。
      你為了說服我,曾講過「孫武訓妃」的故事,而且一再重申孫武的英明果斷,正因殺掉了吳王闔閭的兩個愛妃,軍綱得以重振。我不知道這幫妃子們在戰場上表現如何,但我也有一個故事送給你: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苟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大渠,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時候,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將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水位上升,這些農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因而決口事件經常發生,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到後來抓不勝抓,防不勝防。面對這種情形,歷代苟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部隊一面忙著抓人一面去修築堤壩。後來宋代李若谷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告示:「今後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只抽掉沿渠的百姓,自行修堤。」這佈告貼出以後,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這兩種方式對我們管理者的評價是否有啟示意義?
      在你離開後,我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個人的看法是,在職業市場還遠不夠成熟的今天,中小企業如果讓職業經理做總經理,老闆做總經理助理或許更適合企業的發展。老闆從台前退至幕後,執行總經理決策的同時,既瞭解了進度,又能協調某些關係,這對民營企業也許不失為一種可以參考的模式,當然不能因此形成第二個權力中心。(作者:jfsongzy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49

El-Erian辭職原因:早上4點多開始工作,與格羅斯有摩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697

據知情人士稱,工作時間過長和與格羅斯之間的摩擦,是El-Erian辭去PIMCO CEO的主要原因。El-Erian經常就戰略性問題與格羅斯發生爭吵。El-Erian並非因某次具體爭吵而觸發辭職。 周二,El-Erian宣布辭職,讓PIMCO內部和外部的許多人頗為震驚,僅PIMCO少數高層清楚此事。幾個月前,El-Erian就做出了要辭職的決定。 格羅斯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他表示,最初知道El-Erian的決定時,他表示希望El-Erian不要離開。但既然El-Erian選擇離開,格羅斯稱對未來做好了準備。 PIMCO位於加州Newport Beach,由於與美東有三小時時差,El-Erian每天早上4:15分就要開始工作。El-Erian告訴同事們,他想寫書,並希望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El-Erian辭職與PIMCO去年糟糕的表現沒有關系。2013年,PIMCO全面回報基金錄得接近2%的負回報率,這是該基金14年以來首次年度業績虧損,也是該基金自1994年以來的最差表現,當年該基金錄得-3.6%的回報率。 El-Erian頻繁出現在媒體視線中。一位業內人士推測,這也可能是他與格羅斯關系緊張的一個原因。不過,知情人士稱,格羅斯批準了這種做法,認為這會讓更多潛在的客戶了解PIMCO理念。 盡管格羅斯稱,他會在PIMCO繼續大幹40年,但由於El-Erian辭職,人們也在猜測格羅斯的接班人會是誰。知情人士稱,PIMCO考慮從公司外面聘請高管,但另一些人認為,格羅斯的接班人可能會來自公司內部。 Douglas Hodge將接替El-Erian的職務,成為首席執行官。PIMCO的常務董事Andrew Balls和Daniel Ivascyn將被任命為副首席投資官,負責投資組合管理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86

El-Erian辭職帶給華爾街的啟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24

1月底,PIMCO的CEO兼聯席首席投資官Mohamed El-Erian突然宣布辭職(見華爾街見聞報道)。工作時間過長和與格羅斯之間的摩擦,是El-Erian辭去PIMCO CEO的主要原因。 PIMCO位於加州Newport Beach,由於與美東有三小時時差,El-Erian每天早上4:15分就要開始工作,這意味著他將每天起床的鬧鈴定在淩晨2:45。他每天下午7點下班回家,吃飯,然後在8:45就寢,周而複始。(見華爾街見聞報道) FT的美國銀行業編輯Tom Braithwaite認為,PIMCO總裁El-Erian辭職對華爾街投行帶來兩大啟示。第一、對“改善工作環境”心懷憧憬的初級員工可能會認清現實。第二、投行永遠能找到尚未充分就業的崗位,他們尤其不擅長對自己的需求做出合理預期,那些動輒面臨被裁或浮動薪資的員工,是時候思考一下了。 華爾街見聞報道的一則美銀年僅21歲實習生死亡,死前曾連續3天通宵加班的新聞令人唏噓不已。華爾街拼命三郎式的加班“明規則”開始出現轉變。繼去年高盛、摩根大通後,美國第二大貸款機構——美國銀行也采取行動,鼓勵初級員工周末適當休假。 但福利實施起來也只是“半心半意”。華爾街高管們咬牙開玩笑稱,高級職員每周末都要加班,而初級職員不用。而周日休息也被調侃成“每月有一個周日休息”。 銀行的工作報酬優厚,卻缺乏精神關懷,大部分去投行工作的人已有心理準備。對休假滿懷向往的初級員工很可能會失望。 El-Erian還給一群悶聲不吭的高級銀行家做出榜樣。在經歷了過去幾年人員精簡後,投行依然能找到尚不充分就業的崗位。浮動薪酬意味著雇傭員工的成本下降。如果你耕種一塊“瘦田”,那麽獎金也會相應調整。但給一名幾乎不創造收益的員工支付“區區”幾十萬美金還是加重了銀行的成本。 投行被證明尤其不擅長做出合理的預期需求,所以沒有理由預期華爾街能有效鑒別出,什麽工作是能用科技替代的,或者現在什麽任務是多余的。也沒有理由預期他們會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更多象征性的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1

幕後黑手發功電視顧問被辭職

2014-02-06  NM
 
 

 

去年十一月,伍珮瑩踢爆政府處理免費電視發牌時扭曲顧問報告原意,獲得公眾激賞,梁振英政府飽受輿論鞭撻,不過,這顆政府眼中釘疑遭秋後算賬。本刊獲悉,去年十二月有人把投訴信郵寄到伍珮瑩所屬的意大利總公司,批評她的公開言論「違反顧問規矩,破壞合約保密精神」,跟梁振英政府口徑一致。據悉公司創辦人Giorgio Rossi Cairo農曆新年前特別飛來香港,飭令伍珮瑩即時離開任職九年的威普諮詢顧問亞洲區總監一職。特首梁振英去年十一月曾表示:「就有關顧問公司這位人士,她出來的講話,政府是會認真跟進及處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接着高調反擊伍珮瑩,「不顧職業操守並捲入政治討論。」一星期後,有人幫政府出手打小報告,最終伍珮瑩「被辭職」。不過,對於替香港人發聲招來報復,伍珮瑩說:「我冇後悔。」

「我已經辭職了,我不能跟意大利的合夥人合作下去。」農曆新年前,各大商業機構忙於收爐之際,伍珮瑩卻四出跟合作多年的客戶道別。有客戶收到她的手機短訊,表示不相信伍自願辭職。他稱早前才跟她傾談合約,其間對方沒有透露離職意向。這名客戶又引述伍珮瑩稱,自從批評港府處理免費電視發牌事件欠公允後,曾有人發信到意大利總公司,投訴其言論損害公司聲譽,要求公司處理,「佢話有啲人好無聊,寫信去公司投訴佢,但佢唔知係乜嘢人。」本刊取得這封長六頁紙的英文信件,發信人是自稱專業顧問的Alex T Pugh,並特別註明MBA(工商管理碩士)銜頭;信件於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發出,收件人多達十九個,包括威普諮詢的合夥人及高層,《南華早報》也在名單之上,偏偏事主伍珮瑩沒有收信。信件批評伍珮瑩的言論:「她選擇站在公眾一方,接受傳媒訪問,並質疑她的顧客,即是特區政府的決定,這明顯違反顧問生意的規矩,破壞合約保密精神。」

港式英文投訴信

這位告狀者跟政府口徑一致,「我認為免費電視市場最重要的持份者是廣告商……他們的廣告費只會流入最成功的一間公司:有規模、達致經濟效益、有效率、人力資源等,新加入者難以生存,這是市場定律,但伍珮瑩視而不見,漠視政府循序漸進(發牌)的方案。」信件附上本刊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伍珮瑩再發炮三促政府修改報告被拒」的報導,並將內容重點翻譯成英文。雖然發信者的名字看似外國人,使用的卻是港式英語,也犯上不少文法錯誤,例如:「those reports had already been out of dated」,正確應是outdated。信末又說「Hope that you may find it useful to you」,to you是多此一舉。值得注意的是,信件郵寄到意大利、土耳其、北京、泰國等十個地區辦事處,相信發信者刻意讓威普諮詢上下知道伍珮瑩曾炮轟政府的事件。知情人士稱,總公司收信後,向伍大興問罪之師。老闆Giorgio Rossi Cairo農曆新年假期前,特別來香港跟進事件,「他與一眾管理層開會,Jenny冇份參與,佢離開咗辦公室,當晚會議後,高層即時叫Jenny返辦公室,通知佢當日係佢last day,公司同事都覺得好突然。」

伍珮瑩:我冇後悔

記者致電威普灣仔辦公室了解伍珮瑩被辭職事件,一位員工稱:「我聽到佢辭職都好震驚,(你認為同佢批評政府有冇關係?)我都有份寫顧問報告,我本身都好支持佢嘅言論,我諗同佢言論無關,但其他事要問番佢至知。」本刊連日來聯絡伍珮瑩回應事件,她以英文短訊回覆稱:「我呢段時間要休息吓,陪吓屋企人,亦都整理吓安排新嘅計劃。我冇後悔講過之前嘅說話,我覺得喺專業上,同埋作為香港人要講啲嘢。」據悉,意大利總公司已經向員工發出內部電郵,指伍珮瑩已經辭職;總公司又向本港客戶發信,指伍珮瑩在該公司工作九年,需要休息,所以離職。本刊向意大利總公司查詢辭職一事是否涉及政治壓力,截稿前未獲回覆。伍珮瑩由籍籍無名的顧問公司合夥人,變成香港核心價值的捍衞者,再遭秋後算賬,只是短短兩個月的事情。去年十月十五日,政府宣布免費電視牌照結果,香港電視大熱倒灶。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提出四大準則、十一項因素的「一籃子」發牌因素解釋事件,並強調「三選二」是考慮到顧問報告內容,「行會考慮整體市場,考慮對本港整體經濟,亦看到顧問報告中根據現時三個申請者提供的資料,包括業務計劃作出評估,認為現時免費電視市場不能夠支持五個免費電視機構持續營運」。

梁振英十月二十二日也以顧問報告作擋箭牌,「審議過程當中,政府部門和行政會議都參考了專家顧問意見,這些並不是一般的顧問,是專家顧問,他們詳盡的報告……三年半以來專家顧問提交了四份冗長的報告,大概有幾百頁紙,從不同方面去評估這三個申請者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和其他情況。」 不過,十一月十三日,負責撰寫顧問報告的伍珮瑩接受本刊獨家訪問,澄清撰寫報告時沒有「三揀二」的遊戲規則,她又指顧問報告於一○年至一二年完成,「我們做的最後一份報告是一二年二月,而王維基遞交的資料是○九年十二月,用四年前的報告解釋今日的決定,資料已經過時。」她後來向其他媒體稱:「你唔可以喺人哋交咗申請書後,再諗啲評核標準出嚟去揀,咁樣做咪直情係『造馬』。」 作為專業顧問,伍珮瑩至少三次提醒政府須更新資料,她說:「大部分人會覺得,顧問受得人委託,唔應該走出來令人尷尬。但我覺得呢件事上,做一個顧問預咗會被人利用資料達到目的,佢哋可以咁做,我冇challenge(異議),但(今次)資料真係太過時。我建議過佢哋更新報告資料,但唔明點解咁都唔做。」最終政府漠視顧問建議,十月中逕自宣布發牌結果,香港電視名落孫山。

政府連環大反擊

伍珮瑩撕開政府假面具,王維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及梁家傑、前廣播處長張敏儀均撰文讚賞。然而,蘇錦樑十二月四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時口風大轉,矮化顧問報告的角色,「顧問報告只是行會審議三宗申請時所考慮的眾多因素的其中一環。」 他更首度批評伍珮瑩的言論:「對於顧問今次不顧職業操守並捲入政治討論,我們對有關做法表示非常遺憾。顧問近日就發牌一事所發表的言論,政府認為做法並不恰當,亦與顧問的角色有所衝突。」蘇批評伍珮瑩後,六頁紙的投訴信在一星期後發出。是事有湊巧,還是政府應聲蟲適時出動?事實上,免費電視發牌事件激發起社會回響。審議免費電視發牌的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何沛謙早已跟政府劃清界線,伍珮瑩開腔前,他向立法會發出文件稱,該局一直堅持發出三個牌照,申請者符合要求即獲發牌的做法最符合公眾利益,跟政府的決定劃清界線,暴露政府發牌獨斷獨行,毫無邏輯。發牌事件尚未落幕,港視已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政府發牌的決定。

港視復活全速拍劇

梁振英政府封殺王維基進入免費電視市場,香港電視卻透過流動電視服務牌照翻身,部署今年七月一日啟播。最新出現的攔路虎是無綫電視,突然終止向王維基新購入的中移動子公司出租山頂發射站,令「魔童」的電視夢又添波折。不過早前有報導指王維基出席大學招聘會時自爆有「Plan B」,將於全港不同地區三百至四百幢大廈天台安裝發射器,對抗無綫霸權。發言人強調,港視仍繼續與無綫商討租用發射站事宜,即使無綫肯租出,港視亦正籌備在天台安裝發射器,增加地面覆蓋率,「山頂發射站亦會有盲點,公司早有打算喺天台裝發射器,會接收得好啲,所以我哋係兩條腿走路,唔可以話係Plan B」。

七成被裁員工復職

事實上,「魔童」未因阻滯而停止投放製作資源,農曆新年前港視已恢復拍劇,新劇名為《末日+5》,透過五個單元劇,訴說世界末日下人類反思親情、友情和愛情等,由姜皓文、黃芷晴、劉玉翠、張松枝等演出。稍後該台亦計劃再開拍兩套劇集。不少港視藝員及員工仍對開台信心滿滿,但部分人已另覓高就,現時約剩二百多名員工,早前被裁的三百二十人,預期有七成復工。藝員艾威透露,藝員組及後援組是人手短缺重災區,暫只有約三成人「歸位」,「今年冇藝員新春團拜聚餐,人手非常之唔夠!而家個感覺係打到嚟,唔同之前好似打敗仗咁,因為而家面對嘅問題係要快啲將啲節目做起,擔心起唔切貨,聽講遲啲crew(攝製隊)都可能要向外借。」艾威的新年願望是天公造美,不要影響拍劇進度,「我哋啲劇係全實景,落雨唔緊要,夜晚先好落呀!嚟緊我都傾緊拍套新劇,係香港電視劇前所未有嘅拍攝手法,仲有前無綫藝員加盟。」新劇詳情,他大賣關子。王維基說過拍劇成本每集一百萬元,更曾揚言再聘八百至一千名新員工,加上設備及廠商投資費用高昂,位於將軍澳工業邨、面積有五十萬平方呎的新多媒體製作及分銷中心更預計明年第三季竣工,開支一闊三大,一日未開台吸納廣告,一日繼續燒錢,外間對港視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港視去年底公布的去年度財務報告顯示,截至八月底持續經營業務營業額錄得七百八十萬元,按年增長逾一倍;期內虧損逾四千萬元;淨現金連可出售證券共二十六億元(未扣除未償還借貸)。本年度中期業績本月底公布。

兩入圍者毫無動靜

港視借新科技開台,本應對一同申請牌照而獲發牌的有線電視旗下奇妙電視,以及電訊盈科旗下香港電視娛樂造成威脅,但兩台獲發牌後一直懶懶閒,具體宣傳欠奉。奇妙電視去年十月曾指確定發牌後三個月可開播,但未有提及拍劇,有線電視外事部發言人岑少華本週二回應稱:「個牌未到手,有咩進展都係同之前講嘅一樣。」揚言首六年斥逾十三億投資節目及製作的香港電視娛樂,亦只聞樓梯響,電訊盈科發言人指預期獲發牌後十二個月內啟播,第一套劇集《大漢賢后——衞子夫》已完成拍攝,製作費逾六千萬元。

威普生意遍大陸

四十五歲的伍珮瑩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畢業後在電訊公司當銷售及市場推廣,後來加入顧問公司Spectrum Strategy Consultants。該公司早年為電訊管理局(現為通訊事務管理局)撰寫「有關香港電訊業市場競爭效益的報告:國際性的比較」、「二○○五年香港電訊市場的競爭成效報告:國際性比較」等顧問報告。 Spectrum Strategy Consultants○七年與另一間跨國顧問公司Value Partners合併,香港區易名為Spectrum Value Partners(威普諮詢顧問)。伍珮瑩升任為亞洲區總監兼合夥人,負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等地區業務,生意額佔總公司營業額達三分之一,聘用逾一百人。香港及中國大陸客戶包括和記電訊、電訊盈科、中國移動通信、中國聯通等。Value Partners一九九三年在意大利米蘭成立,創辦人Giorgio Rossi Cairo曾經在業內著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任director。公司合併後,在英國、巴西、新加坡、北京等均設有辦公室,客戶來自電訊、金融、傳媒、消費等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84

伍珮瑩大反擊追查被辭職黑手

2014-03-13  NM
 
 

 

本刊上月披露威普諮詢前亞洲區總監伍珮瑩「被辭職」,這位免費電視發牌顧問接受記者專訪,首度開腔交代事件,透露公司前後共收到兩封批評她的投訴信,促使她被解僱,公司更扣起其薪酬花紅等一千萬元。伍珮瑩說:「有人有部署有策略去做,令我的lost、suffer(損失、傷痛)好大。」她正進行其反擊大計,本刊直擊她跟其中一位打小報告的男子對質,揭發該男子訛稱與威普有生意關係,投訴伍的動機令人懷疑。威普近年接下中國大陸多宗大生意,客戶包括中移動、阿里巴巴等,為免自斷財路,大膽敢言的老臣子,也要被滅聲了。

伍珮瑩去年十一月狠批政府刻意曲解電視發牌顧問報告,嘗試替踢走香港電視狡辯,行政長官梁振英六日後公開表示:「就有關顧問公司這位人士,她出來的講話,政府是會認真跟進及處理。」翌日,便有人配合政府「跟進」事件,一位署名Kenneth Hung的人士透過網絡平台LinkedIn發信到威普行政總裁Giorgio Rossi Cairo的電郵信箱,Kenneth自稱曾介紹生意給威普,「我曾經介紹客人到威普。伍珮瑩公然反擊政府關於政府的顧問報告,並刊登在報章頭版,有一位客人問我,如果他不同意顧問公司的報告,會否遭受顧問批評?顧問公司代表很少接受傳媒訪問,講述她對客戶的意見,這是否單一事件,還是不尋常?」總公司同事向伍珮瑩查詢如何處理該電郵,她回覆稱:「我感到受恐嚇。」伍珮瑩向本刊大惑不解地說:「我不認識Kenneth Hung,也從沒有接過他轉介的生意。」記者追查發現,Kenneth Hung原名洪國權,他自稱是一間顧問公司HKK Executive Search的董事。本週一,記者隨伍珮瑩到洪的辦公室。HKK Executive Search設在中環名醫林立的中建大廈,不過,公司連水牌也沒有,僅租用九樓其中一個工作室。詢問處稱洪先生不在辦公室,伍珮瑩便致電洪的手機。

篤背脊者講大話

伍:伍珮瑩洪:洪國權伍:我知你send email去我之前嘅公司,佢哋亦將你嘅email俾咗我,咁我想知你嗰時點解send 個咁嘅email去我公司。洪:其實我唔知道你搵我咩原因,我都冇話我識你,不過send個email 去問,如果有啲客問我refer consultant時候,我應該from咩角度去睇,應唔應該refer 咩consultant。伍:我好肯定你冇refer過任何business去我公司。洪:冇冇冇,我冇refer過。我係話如果我有啲客要refer的話,咁我要base on咩regulation去refer。伍:但係你email話你refer過啲客去我公司。洪:冇冇冇,我冇咁講過。伍:我想知道有冇其他人叫你咁做?洪:冇。你send email俾我,我而家唔喺香港。歷時三分鐘的對話,伍珮瑩聲線逐步提高,收線後仍充滿火藥味,「我肯定(洪國權)有部署,佢撻朵話識邊個,話佢有介紹生意俾我哋,令啲人覺得需要睇佢嘅投訴。」她續說:「點解要查詢我公司呢?如果我同佢從來冇關係。」LinkedIn顯示,洪之前在著名的獵頭公司Futurestep, Korn/Ferry任職。去年七月離開後,成立KH & PARTNERS LIMITED,只有他一位董事。八月在HKK(跟洪英文姓名的簡寫一樣)工作,專長在亞洲的科技、媒體獵頭。

連環投訴有部署

洪國權打小報告後,威普沒有向伍珮瑩追究下去。直至十二月十一日出現第二封投訴信。發信者署名Alex T Pugh,自稱MBA(工商管理)、任職顧問,他寫信到意大利總公司,副本郵寄給巴西、中國、新加坡、英國、阿根廷等分公司十六位管理人員;另寄給香港《南華早報》,似乎刻意讓事件公告天下。信件題為「Issue Jeopardizing(危害) Your Consulting Businesses」,批評伍珮瑩違反諮詢界的守則,又漠視政府循序漸進發牌的原則,並附上《壹週刊》十一月二十日伍珮瑩一篇專訪報導,部分惹火內容翻譯成英文,刻意讓外籍管理層看到。據悉,威普財務總監Cosimo Santoro對投訴信反應激烈,發電郵給伍,以嚴厲措詞稱公司形象及聲譽受影響。

非普通市民投訴

由被威普解僱至今一個月,伍珮瑩仍然未明發出兩封投訴信的背後人物和動機。她向本刊分析箇中重重疑點。「第一次有人發電郵俾我公司;第二次行動升級,寫咗封信,用郵寄方式寄俾全世界十幾個合夥人,裡面有中文報導,有highlight,有翻譯,佢哋用啲字眼,係挑釁的手法。絕對唔係普通人表達意見。」「第一封講對你生意有影響;第二封直情話我唔尊重CEO,呢啲係好挑釁性嘅意見。第二個話自己係MBA學生,consultant。如果一個consultant見到另一個consultant做咗啲咁蠢嘅嘢,佢點會咁關心一個競爭對手嘅高層做咗啲蠢事呢。」記者問:「幾大程度相信同政府有關?」伍說:「由佢哋部署方式,到話自己係咩人,我唔覺得係普通市民做,我亦都唔信係政府公務員做,因為我同佢哋合作咗咁耐,我唔覺得佢哋做呢啲嘢,咁中間有咩人要做呢啲嘢打擊我,我都唔知。」

追討薪酬一千萬

接連兩封投訴信,行政總裁一直拒絕接聽伍的電話,令伍無法跟他商討工作,伍遂提出辭職,公司接納。原本以為好來好去,豈料一月二十七日,行政總裁與一大群總公司管理層來港。本刊獲得的獨家照片顯示,當日下午,多名管理層神色凝重地開會,唯獨不邀請亞洲區「一姐」伍珮瑩。當日傍晚六時,行政總裁要求她即時離開公司,不得折返。翌日公司更裝大方,發內部通告公佈伍辭職,感謝她過去的貢獻。明明已經辭職的伍珮瑩,二月四日收到公司發出的解僱信,指她違反僱員守則,包括接受傳媒訪問,影響公司聲譽。公司一聲解僱,即時閂水喉,她的薪金、花紅等共五百萬元;連同五百萬元公司認股證,合共逾一千萬元全遭扣起,她要花錢請律師追究公司無理解僱及追討欠款。九年賓主關係一拍即散,她驚訝地發現解僱信的內容,部分來自她私人電郵戶口的資料,經追查後,其私人電郵戶口曾被意大利IP非法登入,該IP屬於意大利總公司,伍認為私隱被嚴重侵犯,立即報警。

記:記者伍:伍珮瑩伍珮瑩接受本刊訪問,總結過去四個月的風波。她說,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站出來批評政府曲解顧問報告。記:即使有人投訴你,其實你喺公司都做咗咁耐,點解要炒你?伍:我錯誤理解公司,我公開發表批評,出發點係認為對我公司有利,澄清立場。記:你有冇後悔過發表呢番言論?冇,睇番過去發生的事,我覺得我應該早啲出嚟。無錯我令政府尷尬,但我唔希望當時的香港人,糾纏一份我知道根本唔重要嘅報告,我有幾個身份,一個係香港人,一個係公司亞洲管理層的身份,咁我覺得我當時出來,幫我公司澄清公司的聲譽,我唔想俾人覺得,我係配合政府做嘢嘅顧問。記:呢件事你有咩損失?伍:過去一個月我好唔開心,喊咗好多次,瞓唔到覺,半夜兩點起身,六點都瞓唔番,典型抑鬱症狀。感受好似發現老公有外遇仲生埋仔,好似唔識你咁,背叛嘅感覺好強。去年十月中,公司仲加我一成人工,其他同事都冇,咁表明對我嘅重視。我亦幫公司簽咗啲大project返嚟。兩個月前當我係最重要資產,突然話你而家執嘢走,冇同事聽我電話,你唔再相信自己嘅判斷,唔係因為錢,情感嘅傷害最難接受。記:點解你近期出席咁多遊行集會活動?伍:如果我出嚟講一啲嘢,可以鼓動其他人,或者我希望我做嘢可以幫到人,可以do good to the society,咁我會願意做。記:聽聞有政黨有興趣邀請你加入,你會唔會從政?伍:我唔知道,之前我冇留意政黨啲嘢,我唔清楚佢哋立場,而家最多人關心二○一七選特首辦法,程序係點,用咩方法、立場,我有咩作用呢?我要研究清楚唔同嘅人爭取啲咩。如果我有機會幫任何一個政黨,而佢哋理念同我一致,我係絕對願意幫。

威普頻接大陸客

伍珮瑩○五年加入Spectrum Hong Kong,○七年威普收購Spectrum,她成為亞洲區一姐,將威普的版圖由歐洲擴展到亞洲。據悉,威普近年積極向大陸搵水,除了開設北京分公司外,去年簽下三大客戶中移動、國美電器及阿里巴巴。大陸的收入已佔亞洲區逾五成,也令亞洲區生意位列威普三大龍頭之一。威普向北望,是否容得下一個公開批評政府的烈女?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法治藍皮書》,特別提到香港免費電視牌照事件,法律上特區政府沒有義務向當事人和公眾交代其決定的理據,但若要令有關人士對政府的決定有信心,政府需要解釋清楚。報告強調,保密原則只針對行政會議的具體內容,不阻礙政府作出解釋。報告書的定調,為公眾吐了一口烏氣,也為伍珮瑩帶來一晚安睡,「我睇到嗰篇藍皮書報導後,嗰晚冇失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75

高盛高管嫌外賣又慢又難吃 自己辭職送外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31

ip4VDnkeYzZA
 Rahul Parekh(右)Humberto Ayres Pereira(左)

彭博社,Rahul Parekh之前是高盛集團在倫敦股票衍生品交易部門的執行總監,披星戴月的加班對他來說早已成為習慣。

但讓他實在受不了且決定改行的卻是食物。

“我記得還在高盛的時候,工作到很晚,公司附近已經沒有商家還在營業,”他受訪時表示。”你在網上向一家外賣店訂餐,最後拿到油膩的餐點已經是等了一兩個小時,怎麽看都不健康。”

Parekh下定決心,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他今年稍早辭掉高盛的工作,與人共同創辦了名為EatFirst餐點外賣店,不但所有餐點都是店內現做,而且保證,只要在倫敦金融城內的辦公室,下單後15分鐘一定送達。

另外一家知名在線餐點外賣服務是Just Eat Plc, 其股票今年4月開始上市,EatFirst就是以其為師。Just Eat是2001年在丹麥開始營業,2006年拓展版圖到英國。Just Eat Plc市值為16億英鎊(26億美元)。

Just Eat扮演客戶和可外送餐點的餐廳之間的橋樑。它和EatFirst不同, 它不自制餐點,也不外送。業界其他公司還包括Deliveroo, 提供餐廳的餐點,靠外送服務收費。

Parekh的合夥人包括Humberto Ayres Pereira和Torben Schulz,前者曾任職麥肯錫,並且在母國葡萄牙創辦Skin這個在線化妝品業務;後者是企業家,打算在其所在的柏林開辦EatFirst。

EatFirst受到總部在柏林的Rocket Internet AG支持,這家公司投資與網絡業相關的企業。

兩道料理

該公司目前每天提供兩道料理供客戶選擇,其中之一是素食。菜色每天變 換,廚房就位於倫敦金融城附近的Farringdon。最近的選擇包括西班牙香腸和雞肉什錦、泰國馬沙曼咖哩和法式燉蔬菜配羊奶乳酪。每道料理是7英鎊(11.32美元)。

執行主廚是曾任職Bar Boulud的Jane Tran。未來幾個月會增加第三道料理。客戶可以刷卡付費,也可使用App付費。

28歲的Parekh生於英格蘭的曼徹斯特,其家人來自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他的父母生於肯亞。EatFirst初期只外送到限倫敦金融城的部分地區。這是一個擁擠的市場。

“我還在高盛的時候,每天輪流去不同的餐廳,周一去Itsu,周二是Pret,周三換成Leon,周四吃Pod,幾個星期下來就覺得了無生趣,” 他說。”這是我們想通過EatFirst來改變的,所以大家可以享有不同的料理,不必到別處去找吃的。”

Planet Retail Ltd.全球研究部門負責人Natalie Bergin表示,追求健康且便利的食物的趨勢並不是現在才有,但拜科技之賜,情況也有了變化。

對於放棄高盛光鮮的工作送起外賣,Parekh說道:“高盛的工作讓我擁有一段非凡的體驗,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對未來行業都有著巨大影響的事。在高盛上班你會感覺自己像是巨大機器上的一顆小螺絲釘。”

“這樣的生活讓人感到不一樣的興奮:每天都有新鮮的事做,我在廚房呆過,洗過盤子,和市場部一起在外面貼過廣告,還參加過募資會議。這有很多事情要做,這是一種全面的商業體驗。”(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