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ABS)即將重啟的消息終於得到了證監會的官方確認。證監會9月26日發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修訂稿)》(簡稱《修訂稿》),針對即將開閘的新版ABS業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繼證券公司之後,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也被納入可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主體範圍。同時,券商及基金公司子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將不需再經事前審批,而是改為事後備案,並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這意味著新規執行後,ABS業務將不再是從屬券商的專營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業內人士觀點稱,這一安排或給銀行理財等大額資金入場投資ABS留出空間,促進ABS的成交量與活躍度;另一方面,資產支持證券也有望成為銀行理財轉向“標準化”投資的新方向。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此次修訂旨在盤活資產等,同時全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將資產證券化納入業務範圍,取消行政審批,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強化重點監管和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此次發布的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的核心內容,在於將該業務的事前審批改為事後備案。今年2月該業務暫停前申報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若沒有在負面管理清單上,可以直接發行並到基金業協會實施事後備案。”
由於《修訂稿》規定將以《私募辦法》為上位法運行,銀行理財等產品能否成為資產支持證券的潛在買方資金則成為了不少業內人士頗為關心的細節。
據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巖岫,截至2014年4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余額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理財產品品種將近5萬個。
根據《私募辦法》規定,私募基金的投資者最低門檻為100萬元,合格投資者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人,且將針對各類投資計劃背後的投資者人數進行“穿透式”核查。
顯然,投資者人數常常多於200人,投資門檻卻多低於100萬元的銀行理財產品等投資計劃並不符合這一要求。但此次新公布的《修訂稿》中,監管層似乎對金融機構所管理的投資計劃做出了特別安排:
“依法設立並受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監管,並由相關金融機構實施主動管理的投資計劃不再穿透核查最終投資者是否為合格投資者和合並計算投資者人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這意味著,銀行理財投資資產支持證券時,關於其投資者資格與人數的“穿透式核查”或將被豁免執行;另一方面,由於資產支持證券還可在交易所掛牌轉讓,根據銀監會8號文(《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可被定義為標準化資產,這將使ABS成為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一條新路。
去年3月,銀監會下發8號文,要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需“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而該監管要求給部分非標業務比重較大的銀行增添了壓力。
而根據業內人士的設想,ABS的轉標路徑也將從增量和存量兩條路線開展。
一方面,銀行可嘗試利用ABS通道為已授信且具有可證券化資產的企業放款;另一方面還可將銀行表內外的存量非標資產(如信托受益權、資管計劃)作為基礎資產打包證券化,從而騰出非標額度。
除銀行理財外,信托公司的TOT類產品(信托投資信托計劃)也有望成為資產支持證券的潛在買方,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規定亦有望擴大ABS的業務規模,促進市場活躍。
“銀行理財資金的成本要求低,資金量大,適合成為資產證券投資方。”一位匯金系券商固收研究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只有投資主體和市場資金增加後,ABS的市場規模與流動性才可能得到提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監管的聚光燈下,昔日的“同業之王”如何朝面向金融市場的全能銀行轉型◎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 凌華薇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 linghuawei.blog.caixin.com “非標”的盛宴落幕。在監管的聚光燈下,商業銀行以“非標”業務做大影子銀行以獲得超額收益的做法,再難持續增長。“非標”,即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多以商業銀行為主導,表現為多種形式的同業業務,游離于銀行資產負債表外。與“標準化”的資產如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相比,“非標”的最大問題是不透明的暗箱操作、規避監管。這些資產的標的多為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礦產等一些受到當時信貸政策或信貸規模限制的資產,爭議較大但收益率較高。據財新記者獲得的數據,至2014年10月末,銀監會口徑的同業資產總計有23萬億元之多,占200萬億元銀行業總資產約14%。(相關報道詳見本刊2013年第29期封面報道“同業解連環”)2014年5月以來,監管新政接連出台,一行三會聯合外管局發佈規範同業業務的127號文,銀監會發佈配套的140號文,並結合現場檢查加銀行自查,要求同業業務某些科目限時入表、“非標”業務超出比例的,限期轉標。12月4日,銀監會就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出台徵求意見稿,要求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預期收益率型產品投資“非標”的,都應回表,提取風險撥備。興業銀行(601166.SH) 在業內有“同業之王”之稱,通過發展“銀銀平台”做大同業業務,坐享中間收益。2012年底同業資產占該行總資產之比高達近50%,曾被認為是最會賺錢的銀行。現在情勢大變,其業績表現會受到怎樣的衝擊?回歸傳統的信貸業務顯然不是坦途。11月28日,央行不對稱降息政策出台,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吃利差的傳統模式再度受到擠壓。興業銀行的業績增長點在哪裡?2013年7月,財新記者曾專訪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相關報道詳見本刊2013年第29期“同業之王”應變”),當時貨幣市場剛經歷流動性危機,外界也在爭論同業業務是否系銀行業績增長的“鴉片”。如今18個月過去了,監管當局對同業業務已有定論,在此大背景下,興業銀行的戰略布局如何解讀?“‘非標轉標’是大勢所趨。”11月26日晚,李仁傑在北京接受財新記者獨家專訪。他指出,興業銀行未來的新增長點是“金融市場業務”,包括投行、做市交易、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大家擔心銀行是21世紀的恐龍,我不這樣認為。我對中國銀行業仍充滿信心。”李仁傑認為,有必要集中回應同業業務的相關問題。“大家對興業銀行有很多似懂非懂之處,我們也樂意分享我們觀察到的市場趨勢。”至於興業銀行正在布局的新業務模式能否成為新的利潤引擎?李仁傑在專訪中多次回答“慢慢來”。他認為,未來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過去做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勢所趨背景資料:“現在很少有做一單業務就有人來接,並能馬上找到錢,”一位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多位銀行人士指出,根據監管要求,對於同業業務在2014年5月16日之前的存量到期不續作,新增部分則通過理財進入同業投資科目,速度及量均有放緩,呈現逐漸壓縮之勢。10月,國務院推出43號文,將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存量進行甄別,分類納入預算管理。這從資產端也勒緊了“非標”資產的繮繩。“目前銀行已經開始全面收緊融資平台類項目,11月28日前是最後一撥。”一位銀行人士說。一位中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按照監管“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未來實質為信貸類業務的同業業務都將並表,但有政策緩釋期。“監管要求要麼回購、要麼按照標準信貸業務計提撥備。”該人士認為,這對同業資產占比較高的銀行風險資本佔用、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等影響很大。首當其沖的便是興業銀行。據財新記者瞭解,自2013年四季度開始,興業銀行做了主動調整,更多的調整是在監管新政之後。“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都停下來了。以往我們找到項目,只要材料準備完整,符合總行要求,總行就會配置資產。但監管政策出台後,我們把項目報上去,一直沒批,打電話去問,才知道總行已經叫停。”一位興業銀行江蘇某一級分行副行長說。據興業銀行數據,從今年1月到9月末,“非標”的第三方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比年初減少886億元,占比由年初的41.8% 回落至9月末的32.7%。從風險控制上,興業銀行對同業業務的計提撥備較同行高。截至9月末,同業拆借計提撥備6834萬元,存放同業計提撥備2108萬元,同業投資計提撥備46.7億元。多數“非標”對接的是地方融資平台項目。對此興業銀行內部認為,地方融資平台不具有太高風險,“存量那麼大,基本沒有不良”,但這也取決于銀行挑選的項目較好,且存續期管理到位。財新記者:你一直不太同意外界對同業業務的定義?李仁傑:討論同業業務,首先還是要澄清概念,才能對同業業務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有一個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第一,國內所講的同業業務與國外不同。歐美發達金融市場講的同業業務定義明確,即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拆借,是很狹義的概念。國內講的更多是相對於銀行傳統存貸業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簡單的同業存放、同業拆借,更泛指除傳統存貸業務以外的各種金融市場業務,比如非信貸資產投資業務、各種金融產品交易業務等。第二,同業業務只是約定俗成的叫法,參與主體不一定局限于金融機構。發展到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的非金融機構參與其間。第三,同業業務涉及的資金不僅在銀行之間、或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流動,資金提供方雖然主要是金融機構,但資金的使用者主要是實體企業。因此,我認為將相關業務稱作“金融市場業務”才更準確。財新記者:今年監管就規範同業業務出台了系列文件。這些新政策是否會對興業造成很大壓力?你們是怎麼應對的?李仁傑:我們當時預期,政策什麼時間出台不知道,但趨勢肯定如此。因此在今年年初就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年初就開始壓降買入返售,“非標”到期不續作,貸款該增加就增加。監管政策出台後,我們沒覺得意外。針對具體的監管政策,我們第一是主動調整業務結構,提高同業資產負債標準化水平。在資產端,重點加大標準化資產投資。一方面把握市場利率走勢,在有效時點積極增倉標準化債券,包括國債、金債、信用債等,取得較可觀的收益。同時調整“非標”債權投資結構,“非標”的第三方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業務逐步到期、不再續作,重點發展買入返售票據、債券等標準化業務,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化發展,保持“非標”債權投資規模總體平穩。在負債端,興業銀行在拓展各類同業核心負債時,還積極推動發展同業存單(NCD)等標準化負債工具,優化同業負債結構。第二,嚴格按照127號文規定,規範各類同業投融資業務操作,準確進行會計核算。根據各類業務風險實質,嚴格計提資本和撥備,嚴格執行監管指標,確保達標。第三,在監管部門正式要求之前,興業銀行是國內最早設立同業部,統一協調全行同業業務的機構。在監管部門明確提出同業專營要求後,興業銀行在全行建立起同業業務專營體制,全面梳理各項業務流程,重點強化全行同業業務制度、授權管理、授信審批、系統建設以及會計核算、監督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確保專營體制落地。總體而言,面對今年以來的市場變化,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處在一個自我調整、鞏固提高、整裝再發的階段。目前,相關改革調整已經基本到位,不管是業務結構的優化、內部管理的加強,還是治理體系的改革,在國內同業中均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財新記者:近年來“非標”業務快速發展,基本是和監管賽跑,“非標資產”也從銀行流入信托、券商資管、產權交易所、基金子公司等各類通道。作為業內最瞭解同業業務門道的銀行家,你怎麼看?同業之火未來還會不會複燃?李仁傑:這種現象有其客觀原因。第一,中國的社會融資結構過去以銀行信貸為主,可概括為“三多三少”:資金多、資本少;間接融資多、直接融資少;銀行存貸業務多、其他業務少。這種融資結構肯定需要多元化,直接融資占比會穩步提升。與之相對應,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的發展空間、比重也必然越來越小,非信貸業務特別是金融市場業務比重必將持續上升。第二,這是特定階段宏觀金融政策作用的結果。從2011年開始,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轉向了“中性、穩健”,趨勢是往回收的;監管政策在存貸比、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指標、反洗錢、受托支付等方面,對商業銀行提出很多要求;信貸政策方面,也有了更多關於信貸投向、資金用途的管理。所有這些措施,都抬高了信貸渠道的融資門檻。但近些年中國經濟仍在較快增長,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總體不斷擴大,在銀行信貸供給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客觀上催生了各類非信貸融資特別是“非標”業務的快速發展。第三,這是特定階段的市場條件所致。銀行信貸一直是融資的主渠道,標准化的金融產品市場不夠發達,相關的政策法規也不夠配套。比如,標準的債券市場對融資主體的信用資質要求較高,很多企業達不到發債條件,另外發行審批較嚴格。又如資產證券化,在國外是很成熟、標準化的業務,但國內相關政策法規不配套,過去需要層層審批等。所有這些,都在客觀上導致標準化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與整個社會融資結構的加快轉變不相匹配,由此造成市場空白,最後不得不通過市場驅動的“非標”業務來填補。財新記者:所以“非標轉標”是大趨勢,“非標”屬於特定階段,終將歸於歷史?李仁傑:我始終認為,“非標”業務的發展更多是一種特定階段的特殊現象。我歷來強調“非標要轉標”,監管部門沒有提出政策之前,我們就是這樣要求的。監管部門總的趨勢就是開正門、堵旁門,規範“非標”業務。監管部門也沒有一棒子打死“非標”,而是說要把握好風險,長遠方向是轉向標準化。從長遠看,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相關法律法規和宏觀調控體系的日趨完善,標準化的產品、標準化的金融市場業務肯定是主流。隨著監管部門不斷加大規範力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規範,“非標轉標”的步伐已在不斷加快。布局債市背景資料:公開資料顯示,興業銀行在2013年四季度就開始積極建倉債券市場。“興業銀行的投資結構是啞鈴型的,一端持有很多國債,一端持有信用債,以城投債為主。”一位對興業銀行有過深入觀察的銀行人士指出,興業銀行今年在債券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今年三季度末,興業銀行的貸款比半年報新增1350億元,投資新增1230億元,兩類資產幾乎持平。一位興業銀行高管表示,上半年國債無風險收益率較高,新增投資的1000多億元里,國債占到很大比例。截至2014年9月末,興業銀行標準化債券投資達到4727億元,比年初增加了935億元。在負債端,興業銀行成為發行NCD最積極的商業銀行。截至12月4日,興業銀行共發行了132期NCD,期限涵蓋從一個月到一年期所有期限,主要集中在一到六個月,利率在4%左右。截至2014年9月末,年內NCD發行總量達626.4億元,占全市場發行量比重達15.6%;NCD 餘額376億元,占全市場比重達12%。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興業銀行對流動性、貨幣市場利率的判斷頗為前瞻。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去年6月“錢荒”發生前,興業銀行于4月調了一次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少做資產多做負債業務,提前布局;今年6月,其他股份制銀行為避免類似事件重演,進行了FTP 定價調整,但興業銀行至今基本沒有動作。財新記者:你剛才提到興業銀行在有效時點布局債市。而今年恰逢債市轟轟烈烈紅火了一整年。先見之明何來?李仁傑:第一,我們判斷債券市場遲早有大發展,因此早早建立了宏觀研究隊伍和信用風險研究隊伍。第二,宏觀經濟形勢決定了貨幣政策的趨勢,今年市場利率一定是下行的。所以,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我們就在債券市場建倉了。未來,國內債券市場將持續迎來大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從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角度,政策當局正在著力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同時也更加關注風險的防範。債券市場在這兩方面都有明顯優勢。與貸款和“非標”相比,債券更規範、透明,契約的權利義務關係更清楚,能更透明地顯示融資價格;融資成本更低,通常企業發債成本大約為貸款的七折;債券便於轉讓、估值,市場流動性也更好。最重要的是,與貸款和股票都是順周期的融資方式不同,債券是逆周期的,經濟不好時,大量發放貸款和IPO 不現實,但對於債券市場來說恰是牛市。此外,債券可以有更多的標準化風險管理工具,雖然一些工具目前在中國還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但將來會有更大的空間。其次,利率市場化不僅是形式上的存、貸款利率管制放開,更重要的是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的形成和信用利差的拉開。在此過程中,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和信用利差曲線發揮著中心作用。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看,一種貨幣要能被國外居民大量持有,就必須能為國外居民帶來比持有本幣或當下其他國際貨幣更高的預期收益,這個預期收益只能來自于投資,標的就是中國經濟的大規模證券化,就是股票或債券。其中,債券市場對海外投資人意義更大,單純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無法有效支撐人民幣的國際化。再次,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離不開發達的債券市場。成熟經濟體一般採取預算赤字、赤字發債的方式舉借政府債務,蓋因發行債券公開、透明,易于監督,債券的利率水平和利差,能幫助市場有效評估政府的財政穩健程度,並對政府過度舉債形成制約,有助于政府規範行政。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已明確提出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目標。今年修訂後的《預算法》進一步明確:未來政府舉債只能是發行債券。總而言之,這些問題與銀行的經營模式如何持續,風險控制能力如何提高都是相互關聯的,而債券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是個必要條件。財新記者:呼籲債市大發展已經很多年了,但目前中國的債券市場仍較單一,至今也沒有形成基礎的國債收益率曲線;資產證券化方面,銀行似乎很難拿出讓市場接受的資產;發展高收益債存在很多障礙;真正打破剛性兌付還需要時間……為什麼你覺得現在時機已到?李仁傑:總趨勢是債市一定會取得較大發展。現在監管簡政放權,債券發行大多採取備案制,實際上已經容易多了。債券市場包括資產證券化市場,都會慢慢起來。正門開了,“非標”就沒了。債券市場應該是分層次的。債券中的高收益債(特別是並購債)能夠為高效率但規模較小的企業“蛇吞象”提供公開透明的杠杆,有利於化解過剩產能,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效率。信貸資產證券化有利於盤活信貸存量,釋放銀行資本,有助于銀行將置換出的資源投向逐步調整至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我們今年做了三四單,有綠色金融的,也有地方融資平台的。今後這一塊也是很大的業務門類,不一定是自己的資產,也可以做別人的。而債券市場該違約就違約,大家就知道什麼是風險。關鍵是要把這個機制建立起來。財新記者:近日央行再次啓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什麼你一直說這才是你們的機會?李仁傑:利率市場化是中國未來債市大發展的原因之一,必將為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與發展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舞台。觀察一個完善的市場化利率體系,其定價機制大致如此:市場根據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指標利率,形成一條貨幣市場利率曲線,其構成一年以內的基準利率曲線;市場根據央行所承諾的中長期通脹水平,由國債招標和交易形成一條一年及以上的中長期基準利率曲線。同時,參照基準利率曲線,由信用債招標形成信用債收益率曲線和信用利差曲線。根據信用利差曲線,市場就可以為不同信用風險主體的融資確定利率。而市場收益率曲線束的形成,需要一個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相當程度的債券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有各種不同信用狀況、各種不同期限、各種不同結構的信用產品的持續滾動發行和連續的交易。否則,利率市場化賴以生存的市場化利率就無從產生,所謂的利率市場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財新記者:興業銀行是NCD 發行市場最積極的參與者,但該市場至今比較冷,甚至有產品流標?李仁傑: 放心,一步步就起來了。現在大多數銀行還習慣于同業存放,今後要考慮到流動性問題,就願意找標準的來做。同樣的,大額定期存單(CD)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定期存款,未來會逐步放開。NCD 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發的票據。這些都有個發展的過程。解構“一體兩翼”背景資料:“非標轉標”的核心是誰承擔風險。“風險的本質變化。”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興業銀行之前做同業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由客戶來承擔實質風險,但轉為標準化投資後,風險就落到自身。“這種轉型會有陣痛,需要極大的決心。”前述人士認為,興業銀行舍不得逾萬億元的同業資產,轉型速度不會太快,過程會相當艱難。從財報上看,6月末,興業銀行買入返售票據資產較年初增長40%,信托類應收款項資產較年初增長7%。截至9月末,全行“非標”債權投資餘額3962億元,比年初增加208億元,仍有上升。“適應監管政策對興業銀行來說是小菜一碟。關鍵是資產端壓力大,好項目難找,這種市場大環境的變化才是真正的考驗。還有什麼資產有‘非標’這麼高的利潤和規模?”有銀行業分析師說。甚至有行業人士認為“非標轉標”根本是“偽命題”,“非標”不可能直接轉標,只能入表,或是隔離後繼續保持出表的狀態。只是在嚴格的監管之下,新增的“非標”業務就沒那麼容易了,只有走發展債市、多層次資本市場之路。財新記者:看來,“非標轉標”後,興業銀行的戰略和新的增長點放在了金融市場,但你們的優勢何在?李仁傑: 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前景廣闊。因為在中國的社會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占比上升是長期、必然的趨勢,直接融資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場外市場發展空間還非常大,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同業業務、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和資管業務將持續迎來大的發展。其中,標準化的場內、場外業務將是發展的主流。興業銀行作為最早在多個金融市場進行業務布局的銀行,有幾方面優勢:一是業務基礎扎實,具備多市場、綜合化運作能力,業務布局完整、客戶基礎廣泛,在多個細分市場占據先發優勢。二是組織架構和隊伍完備。興業是目前國內少數具備金融市場業務各項牌照資源的金融集團,銀行作為控股母公司,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交叉銷售等方面能發揮更強的整合效應。目前興業銀行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儲備上也具備明顯優勢。三是市場化基因根深蒂固,各級隊伍“跑市場”文化濃厚,創新意識、應變能力強,在把握市場機遇和開展業務創新上總能先人一步。綜合看,我們對未來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充滿信心。財新記者:目前資產端需求不旺,負債成本上升,銀行業的資產負債兩頭受壓,興業銀行提出了“一體兩翼”的戰略來應對。“一體”是指傳統銀行業務,客戶主要是中小微和零售客戶,“兩翼”分別是批發銀行業務,類似于國際大銀行的公司與投行業務,以及為財富管理、私人銀行及其帶動的資產管理業務。從目前狀況看,興業在這些領域的傳統優勢並不明顯,如何堅持並做大?李仁傑:這主要是經濟大形勢決定的,經濟不好,資產端也一定不好。我們提出“一體兩翼”,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體”提出傳統業務重心下沉,就是為了保持相對穩定的利差;“兩翼”是為了多做一些不是資產負債表的業務,就是輕資產、輕資本的業務。圍繞這一發展戰略,興業銀行今後還會適時調整架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重心下沉,是指要更多做中小零售。目前確實比較同質化,沒有太大優勢。但這些年我們也有一些積極舉措,如推進社區銀行,使網點更小型化,更貼近終端客戶。目前,我們獲得銀監會審批的社區銀行數量位居市場前列,推進更穩健,與監管保持了良好溝通。在客戶定位上,我們跟其他銀行不完全同質,比如我們比較強調“白髮金融”。也許業內會可能覺得服務老年人,價值不是太高,但是沒關係,走差異化道路,各有各的認識。小微也是這樣,我們沒有一下子鋪得很開。經濟下行期對小微業務的衝擊嚴重。只有客戶基礎很扎實的地區我們才做,比如莆田、泉州這些地方,我們一定占主導地位。因為首先對客戶很了解;其次自己的隊伍很穩定,不會亂跑,不會騙銀行,否則必出問題。在投行、財富管理方面,我們充滿信心。投行既包括一級市場,也包括二級市場,我們都跑在市場前面,雖然業務總量不一定第一,但在一些細分、創新市場,我們一定跑在最前面。財新記者:做綜合金融服務,是不是很難短時間放量發展,無法很快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李仁傑:這個要一步步來,銀行的整個資產負債表仍然是增長的,只是增長速度會逐漸放慢。國外的資產負債表不是那麼大,業務不一定在表內體現。我們中間收入占20%,國外40%-50% 很正常,空間還很大。比如債券承銷、托管資產等都可以做。現在我們的托管資產比自身資產還大,排市場第三。財新記者:做“一體兩翼”,實際是往全能銀行發展,但激勵機制如何跟上?李仁傑: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下一階段要著力解決。銀行大一統的管理體制不能適應業務多樣化的需求。內部今後還要對組織架構進行細分,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業務上建立不同的體制機制。比如做投行業務的人跟做零售業務的人,在激勵機制上本就不該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