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官方交流 真的跨入常態化?張志軍訪台幕後的密碼解讀(042-044)


2014-07-07  TWM  
 

 

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面帶笑容來台,進行歷史性之旅,卻因民眾如影隨形的抗議活動而倉卒離台;但他此行仍影響深遠,獲致哪些成果,更具哪些意義?值得探究。

撰文‧郭淑媛

首位來台訪問的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六月二十五日展開四天三夜的歷史性之旅,儘管因民眾如影隨形的抗議活動,讓張志軍取消三項行程而倉卒離台,但在學者專家的解讀中,這趟行程對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仍留下不可忽視的影響。

單就張志軍此行與陸委會獲致的共識來說,包括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納入「人道探視」功能、《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後啟動協商機制、研究解決陸客在台灣中轉問題、研究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適當方式等;凡此種種,的確都算是切中台灣當前所需。

而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張志軍此行幾乎可說是兩岸分治六十五年來,進入政治關係時代的開始。繼去年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會面後,如今在桃園舉行王張會,兩岸官方來往已趨常態化,讓兩岸關係走向制度化,這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進一步建立兩岸之間「常態化」、「制度化」的互動關係,大致而言,就是學者對張志軍這趟行程的意義解讀。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分析,張志軍此行來台,首先傳達出一個訊息:中國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並未因台灣內部近來包括學運在內的種種紛擾而有所改變;更進一步地,確立主管兩岸事務首長定期性對話和聯繫管道,以及常態性的定期互訪機制。

而從張志軍訪台期間的行程安排、身段態度及利多釋出,亦可看出中國在兩岸關係常態化與制度化的佈局,甚至已思考到未來政黨輪替的可能性。

觀察一:接觸「三青一中」擺低姿態,戰略打壓鬆動長期關注兩岸問題的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就表示,張志軍此行姿態擺得很低,不像中國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來訪時,一副「上國巡視」的姿態,「總體氣氛改變不少。」他分析,中國從太陽花學運看到結構性問題,與它原先想像有出入,所以張志軍此行強調接觸對象是「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青年)。

林濁水指出,先前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談判時,中國已注意到「三中」,做了些讓利。但過去中國在兩岸經貿上是「戰術讓利(如農產品)、戰略打壓」,對台灣有競爭力的產業全面封殺,把三通納為國內航線,台灣海空港因中國的人、貨無法在台灣中轉,許多國際大公司都撤走,桃園機場發展也受限。如今張志軍同意陸客中轉納入討論,戰略打壓就鬆動了,再加上過去人道探視都卡在主權問題,終於也突破了。

觀察二:開啟「民共交流」接觸綠營,因應政黨輪替張志軍此行行程安排,除了凸顯北京對台灣「三中一青」的關心,還把與民進黨之間的接觸設定在地方首長層級。張五嶽認為,北京希望藉此形塑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格局,不會因台灣年底七合一選舉、二○一六年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而劇烈改變,這是北京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對於選舉結果,主觀上,北京一定有期待,客觀現實則須做好最壞打算,萬一選舉結果不是北京樂見的,也不至於發生大幅倒退。」事實上,張志軍此行受矚目的重點之一,即是「國共」與「民共」三邊關係變化,張志軍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被視為開啟民共交流的平台。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認為,中共也在觀察一四年和一六年大選,多方押寶是必然現象,並承認一六年可能政黨輪替。若民進黨上台,他們要做好準備,對綠營執政縣市下工夫,未來可透過執政縣市,作為牽制中央執政時的作法。

至於一六年若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是否重現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倒退情況?張五嶽認為,中國把兩岸交流和談判切割得很清楚,兩岸交流不至於大幅度改變;但兩岸協商談判,大陸有既定的堅持和原則,北京一定做好兩套版本,最高目標是希望能跳脫台灣每四年一次大選夢魘的考驗,不管選舉結果如何,都能符合北京所期待的兩岸關係發展。

張五嶽說,若民進黨執政,就算不承認九二共識,若能與北京尋求新的共識,海基和海協兩會可以繼續談判,國台辦與陸委會可以互訪;但若做不到,則談判必然中斷,互訪也不會進行。

後續重點一:

互設辦事機構,持續協商張五嶽強調,北京最高戰略目標是和平統一,現在策略作法是和平發展,希望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北京不可能因民進黨執政而改變對台總體政策。北京也認為它的承受度比台灣大,因台灣對中國出口占台灣出口量的三九%,中國對台灣出口只佔中國的四%,兩岸經貿交流呈現不相稱的情況。

在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前,張五嶽建議,兩岸必須盡力完成兩項重點工作。首先,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應落實,屆時政府派到大陸的人員一定是各部會官員,執行的是公權力,兩岸關係有制度性溝通管道與對話協商機制,在此之下,若民進黨執政,才不容易發生大幅度逆轉;畢竟,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間,兩會談判可說是全部中斷。

但他也強調,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是兩岸互動中政治性最強的議題,會受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結果的影響。

後續重點二:

落實合作協議,防邊緣化其次,服貿、貨貿以及爭端解決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能予以落實。張五嶽說,未來三年,台灣面臨幾個大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壓力,如RCEP明年完成,TPP加速進行,中日、中韓FTA最慢明年完成,美國與歐盟也在談,若無意外,這五個FTA三年內將完成,共涉及四十八個國家,佔台灣出口九二%。

「一六至一七年,台灣若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誰來當台灣總統,都救不了被邊緣化的經濟。」張五嶽強調。然而,台灣想洽簽的FTA國家,都是中國的邦交國,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都要考量中國因素,故兩岸經貿與亞太經貿深化應齊頭並進,台灣必須堅決反對北京「先兩岸再亞太」的說法,但也得設法與中國取得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張志軍此行雖未進行政治性談話,但仍充滿政治動作,行程安排迴避中央,僅與地方政府首長接觸,且會面地點都不在市政府,「凡碰觸到具有主權和管轄權意涵的,他都刻意迴避。」張五嶽說。王郁琦在張志軍離台後也透露,張志軍在會談中,有提出政治談判的要求。

翁明賢也認為,張志軍還是用「一個中國政治框架」來進行拜訪,「世界各國都看到了,大陸重要官員來台,馬英九總統並未接見,證明一中框架下的兩岸關係並不是國際關係,而是很特別的國內關係的發展。」「總統和行政院長竟對他國來使沒有見面談話或一些表示,很奇怪。在國際間被矮化而不自覺,這是我的憂心。」至於張志軍在台期間遭到民眾不斷抗議,是否傷害兩岸互動,學者認為影響不大。張五嶽說,問題應在預期之內,北京要的目的都達到了。翁明賢也說,這凸顯台灣內部對中國的共識還有很多變數存在,變數不在藍綠兩黨,而是對藍綠不信任的少數極端,以及兩黨無法掌控的公民運動,未來會成為大陸對台政策思考之處。

「兩岸官方往來常態化,政黨角色應會逐漸退位。」這是林濁水對張志軍此行來台的註解。整體而言,張志軍此行為兩岸關係帶來相當程度的突破;但兩岸既已進入政治關係時代,政治凌駕一切,台灣未來必須妥善因應,尤其在一六年總統大選前,避免兩岸互動出現難以掌控的變數。

張志軍訪台4天,談成什麼?

兩岸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處,確定納入「人道探視」功能。 新突破陸客在台灣中轉問題,雙方同意由相關主管單位研究解決。露曙光針對台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議題首度鬆口,雙方同意「共同啟動」研究工作。露曙光《服貿協議》生效後,啟動協商機制。 待協商雙方將盡速安排《貨貿協議》的後續溝通。 待協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36

張志軍訪台 背後「三禮」解密

2014-07-07  TCW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一路行程伴隨著揮之不去的抗議人潮,讓大家忽略了他帶來的伴手禮。這次他帶來了三件「禮物」,其中兩件是「大菜」,另外一道菜距離吃上口則「還很遠」。

三件禮物是:同意兩岸互設辦事處並納入人道探視、開放陸客中轉,以及同意共同啟動加入區域經濟的研究,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ECP)等區域經濟組織。

禮物一:互設辦事處納入人道探視,是最大突破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郭正亮指出,人道探視、陸客中轉是很重要議題,其中人道探視更被認為是「大菜」。

人道探視,是兩岸互設辦事處,台灣要求一定要列入的功能,意義類似「領事探視權」。是指本國公民遭他國逮捕、羈押時,本國領事可行使探視權及協助向駐國政府進行協調等工作,是人身安全保障的一部分;但由於「領事」將涉及國與國問題,中國一直對此持有戒心,造成互設辦事處卡關。

人道探視也是一直以來朝野立委共同默契,立法委員賴士葆更曾召開記者會指出:「如果要不到人道探視,辦事處就不要設了。」如今,張志軍帶來「同意」的消息,賴士葆說:「人道探視能突破,算是一道大菜。」他指出,全世界沒有像中國、台灣這樣,兩造往來如此密切,卻沒有設辦事處。雙方談互設辦事處已談了很久,也有默契,卻始終卡在「人道探視權」。

「人道探視」為何如此重要?賴士葆說,很多台商莫名其妙被關起來,只能透過海基會和海協會協商,連親人探視都很困難,台灣官方很難插手,跨海援救曠日廢時。據瞭解,目前被關在中國的台灣人,約千人左右。台灣的做法是避開敏感的「領事探視權」,以「人道探視」說服中國。中國同意納入,對辦事處的設立,是一大突破。未來要先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如果修法順利,今年九月立法院會期可望通過,最快年底就可互設辦事處了。

目前陸委會規畫的「辦事處」,包括經貿、交流、聯繫、急難救助等功能。至於辦事處名稱以及會不會掛五星旗、還是用其他旗幟代替,需要進一步協商。未來辦事處若能成立,「我認為,這是政治上的一大突破,」賴士葆說。

禮物二:陸客中轉為航空業帶來二十億商機

「陸客中轉」則是台灣航空業的利多。陸客中轉,是指陸客可在台灣轉機到其他國家,將台灣當成航程的轉運站。交通部長葉匡時形容,陸客中轉,是台灣在世界航空的最後一塊航網圖。六月二十六日葉匡時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這塊航網圖建立完成後,台灣的航網就沒有任何漏失、漏點。航網的布建會很容易,將來也會因此帶來其他旅客。

郭正亮則說,這是總統馬英九和對岸談三通時,失去先機的一塊,即台灣人可到中國中轉。陸客卻不能「對等開放」來台中轉,現在終於補起來了,對航空業有很大幫助。

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二○一三年有一百八十二萬八千人次陸客入境美國,其中約達七成是透過第三地轉機,包括香港、東京、仁川等機場,都是重要轉運點。目前的陸客中轉談判,就是鎖定以桃園機場為核心,結合兩岸直航航線與台灣的北美直飛服務,建構完整的轉機航網。

交通部指出,陸客中轉,台灣的想法是,比照國際慣例,陸客只要持有兩段機票,一段到台灣、一段從台灣轉機到其他國家,中國邊防就不用再要求檢視入台證,但是陸方一直對此持態度保留。

經過多次協商,這次張志軍帶來中國願意繼續解決陸客中轉問題,落實真正對等三通,讓航空業者長榮、華航都相當興奮。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煒曾指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發展陸客中轉業務,將為台灣航空業帶來下一波成長機會。預計可為台灣航空業帶來兩成至三成的客流量成長。民航局則預估,將會帶來新台幣二十億元的經濟效益。

不過,中轉牽涉到兩岸航權談判、陸客所持的證件種類、海峽中線的航線安排,還有諸多細節尚待解決,業者估計,最快明年,陸客中轉才能實現。

禮物三: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放行TPP,還是要問老美

至於加入TPP、RECP 等區域經濟組織,此次張志軍也釋出善意。陸方同意雙方正式啟動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共同研究工作。

不過,郭正亮認為,中國「同意研究」,離台灣加入這些國際組織「還差得遠」,要加入這些國際組織,台灣要先解決的,不是中國同意與否,而是「美豬問題」,因為TPP是台灣優先考慮加入的經濟組織,美國則是TPP的主導國,這一關過不了,很難談下去。

■中國從文攻武嚇轉向柔軟擄心,還懂深耕綠營

張志軍來台訪問,秀台語、跑基層,面對學生和民眾抗議,沒有不耐,柔軟低調身段,和過去國台辦主任的「強勢」,天差地別。

種種做法,目的只有一個:「爭取台灣民心」。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說,依照中共的作風,策略一旦形成,不會輕易改變。此一對台方向,從二○○四年開始,即是如此,已經十年了,「不會走回頭路。」

中國對台政策,從文攻武嚇,走向柔軟、細膩、多樣化,未來任何政黨執政,「都會是如此,」林中斌說,面對中國新做法,「台灣要非常注意,」因為中國已逐漸跨過政府,直接與民眾接觸,更鎖定「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年輕人),而且更深耕綠營;拉攏人心的做法,相當明顯。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接受本刊專訪時,也提醒台灣與中國往來時,要「小心一點,精明一點。」只是忙著尋求歷史定位、忙著選舉的馬政府,究竟有沒有策略來面對中國的「積極爭取民心」,還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