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褚時健“勵誌橙”背後的營銷方法大揭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2/148328.html

i黑馬:同樣是橙子,為什麽褚橙卻成了眾人眼中的“勵誌橙”,它是怎麽做到的?
褚橙在營銷上的成功讓其不再僅僅是銷售食品,而是銷售不同人群的解決方案,這或許是企業所需要借鑒、學習的發展趨勢。
 
\首先,它被人賦予了褚時健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其次,在對產品深入分析理解的同時,定義消費群體,滿足個性化的要求,用“讓用戶參與進來”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營銷方案,通過這些過程褚橙走向成功。
 
很多人意識到農產品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標準化、品牌附加值問題。
 
長久以來,所有農產品都是被當作普通田間地頭的東西,通過層層的中間渠道再進行銷售,並沒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商品。
 
在過去幾年來,走了很多彎路,我提出了像可口可樂一樣賣農產品,既可以做出標準化,同時讓用戶為了一些文化價值和產生本身之外的東西買單。
 
褚橙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農產品標準化方面我的理解,先介紹一下禇橙的背景。2012年網站剛剛上線,我們去雲南見到了禇老,想跟他談一些合作,當時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過去的。
 
網站7月份上線,9月份跟禇老接洽的時候,日均單數是70單,是非常小的新生事物,如果從雲南本地把這些產品運到北京來,一車是5千箱,按照每天70箱的銷量,要賣將近100天,在當時來講是沒有太大把握的一件事情。
 
當年禇老已經85歲,聊了以後,九月份禇橙許多還未成熟,禇老就摘下來給我們吃,他的精神狀態讓我們很感動。當時跟去的兩名記者,沒有采訪報道宣傳的意圖,但回到北京以後,他們第一時間寫了兩篇報道。
 
禇老師是不能接受采訪,也不能在報紙上做一些過多披露。這兩篇報道應該是在11月份經濟觀察報發出去,經濟觀察報微博第一時間做的轉發,微博發出來的10分鐘,王石就轉發了這條微博,他還引用了巴頓將軍的一句法,一個人的高度不在於他走得多高,而是在於他低到谷底以後能反彈到多高。
 
王石周圍的一些商界朋友都迅速做了一個轉發,當時百度的搜索量獲得了迅速的提升。
 
接下來一周不到的時間里,到的第一車20噸貨很快就銷售一空,從日均70單網站,一周之內上升到將近日均500、600單,最高達到將近700、800單。之後,經過迅速調整策略,發現在整個禇橙微博傳播中有一個詞被大家反複提到就是“勵誌”。
 
2012年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傳播或者購買者,發現基本上是以60後的企業家為主,這些人他們對禇老故事比較了解,他們會參與到整個傳播中來,並且有很多人把禇橙買回去當做自己企業的禮品和員工福利。
 
2013年的時候,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跟禇老的合作升級了,銷售上跟禇老之間達成的合約,要將近3000噸,2012年銷量在200噸,翻了10幾倍銷量的壓力。如果2012年是禇橙元年,2013年則是全年營銷能力的展現。
 
社會化營銷源於產品理解
 
當整個團隊2013年需要推廣禇橙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禇橙到底是什麽?
 
在很多做營銷的時候,做農產品營銷,最重要是一定要解讀清楚,售賣的產品到底是什麽東西。最後通過幾輪的討論,首先我們認為禇橙是一個好的商品,其次這個商品具有全世界最好的代言人,第三是一個食物。它是一個好商品,大家比較熟悉了,禇橙無論是口感,還有外觀,還是種植,禇老是全身心投入進去。
 
第三就是食品,食品作為電商有一個好處,特別易於分享,不管是辦公室同事之間,還是親戚在一起,都是一種食物分享,在中國文化環境里面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如果是別的商品,比如服裝,基本上不會有一個女生穿了一件特別好的裙子,然後跟自己的朋友說你也去買一件,這樣就撞衫了。
 
整個社會化傳播要對產品進行一個非常深入的分析,所有的營銷來自於這個營銷團隊對這個產品的理解。
 
我們根據對這個產品的理解,制定的一個策略就是把80後作為一個傳播和消費主體。
 
我們在禮品基礎上推出個人禮品概念,重點突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分享,成為個人之間的一個互相傳遞,在互相送禮過程中,把我們的產品推銷出去。根據這樣的分析,在2013年制定禇橙的主題就叫傳承。
 
我們選擇的媒體途徑,從傳統媒體發布端,通過微博進入自媒體傳播。我們將所有自媒體充分利用來進行傳播,主打人群是80後。制定了一整套廣告文案和整個傳播素材,第一階段告訴大家禇橙是禇時健種的冰糖橙。
 
把禇老他的一些人生做了一個總結,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85年的跌蕩人生,75歲再次創業,耕耘10載,結出2400畝累累橙果,和21∶1黃金甜酸比。
 
很少有人拿一個數字描述一種口感,我們提出了這樣的數字,來描述個性化的口感感受。最後我們做了一個提煉:符合年輕人對理念的認知,逆襲的喜悅,是中國人欣賞的甜。
 
我們對產品的營銷做了一個策略性的分析以後,實際操作上非常重視包裝,現在越來越多產品開始註重包裝,當時還是比較革新化的做這件事情。在為禇橙做的設計上,把禇老頭像做成黑白背景,用他一生為產品做背書,整個畫面橙子是亮色。
 
在整個包裝里面做了說明書,做了一個預售卡,禇橙的銷售期是一個月,2013年在10月份就做了一輪預售卡的銷售,作為個人禮品的傳遞。這是我們設計的一個包裝箱,為了跟年輕人更貼近,做了這個包裝。在去年的時候,這還是一個比較創新的事情。
 
個性化定制延長傳播時效
 
第三部分,分享的是個性化定制概念,當時做禇橙我有兩個案例,第一是故宮博物院。第二個案例借鑒的是可口可樂,今年用的是歌詞,把標準化的產品做了一個分眾化,每個人買這個產品的時候,獲得了自己心中喜愛的標簽。
 
當時我們通過內部的頭腦風暴,在微博上做了前期網友互動,做了將近12款個性化包裝:把一些網絡上流行語印在包裝上,形成一些特別標簽,每個標簽背後都鎖定一個人群,就是12個人群。
 
比如有一句話叫做“謝謝你讓我站著把錢賺了”,這是電影里面的一句臺詞。2012年的時候,老板買了很多禇橙當做福利送給員工,能不能讓員工買禇橙送給老板或者上級,這樣把受眾面做大。做後期統計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老板買了褚橙送給跟他有業務關系或者欠錢供應商,發現回款率非常高。
 
比如“在複雜的世界里有一個就夠了”,當時是主打80、90後文藝小青年,當時給韓寒送了這樣一箱禇橙,他就在微博上做了一個曬單,包括他自己的APP“ones”,包括他周圍的朋友以及他的父親也都參與了分享,這成為當時一條熱門微博。
 
跟雕爺之間的互動是“即便你很有錢,我還是覺得你很帥”,這個時候有人就來揭露真相:你覺得你帥嗎?怎麽心安理得的收了?娛樂化的互動和調侃便產生了。
 
我們除了要打動整個80後喜好之外,也考慮到禇橙非常勵誌,在一個多月的銷售周期里面,讓所有人反複講這樣的故事,會把人講膩,加上調侃類的東西,進行一些高大上的消解,形成亞文化的東西,傳播實效會大大延長。
 
這是我們做另一個包裝,“我很好,你也保重”,這是2013年王菲跟李亞鵬離婚的,王菲送給李亞鵬的一句話。有人也說把這句話做成包裝,會不會有人買?事實證明,在我們公司里就人買了送給他的男朋友,覺得非常解氣。
 
這些反應是在社會化傳播中非常重要的現象,開放式的傳播,在整個營銷過程中已經不是以往的口號式,或者宣講式,在中央電視臺買一個時段不斷講一句話,通過洗腦的方式,讓用戶記住,而是跟讓小米講的一樣讓用戶參與進來,不要給他標準答案,讓他自己進來,參與感和傳播性就會更強。
 
這是我們當時做的另一個視頻案例,“80後向80後致敬”,張波是嘀嘀打車的創始人,當時選擇的人都是找的剛剛在社會上有一些冒頭的人,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沒有錢。
 
這個時代大眾偶像沒有了,有的只是分眾化的偶像。我們每個人拍了一段3分鐘左右的視頻,這些人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處在一個事業轉型期,我想通過他們的經歷映射到禇老的經歷,現在年輕人在城市中確實不容易,但是跟禇老經歷來對比,很多都煙消雲散了,不值一提了。
 
瞄準了主力人群是80後,選擇了對象就是蔣方舟和韓寒,這段時間是韓寒獲得塞車年度冠軍的時候,韓寒本身對禇老非常尊敬,他在采訪中把禇老作為一個植入,基本上所有的采訪他都會提到禇橙。
 
如果給80後講,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如果通過韓寒的嘴向80後轉述,大家都很樂意接受。當時我們考慮到要主打年輕人,所以在禇橙上面標著了拼音。
 
我們把蔣方舟的一句話做在箱子里,限量一千份,買一箱禇橙會送一本蔣方舟的書。蔣方舟把這一千份禇橙送給了他的朋友,這些人受到了蔣方舟送的禇橙以後,他們都在微博上做了互動。
 
羅永浩是蔣方舟的粉絲,他發了一條微博以後,下面跟了一個貼說你是不是做廣告?他直接在下面說,做廣告死全家,然後他連續發了10條,所以有人問我那條是不是我留言。
 
包括像劉濤很多名人在整個下半年的時候,加入到整個狂潮中來了,感覺我不來說兩句,我就OUT了。
 
最後我分享一下我近期的思考,我認為全渠道是品牌建設的一個趨勢。在樂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五屏聯動。
 
通過這樣一個模式,可以完全跟蹤到用戶每一個生活場景,把用戶碎片時間整合下來,下班路上買菜和回家路上收菜的體驗,視頻是最適合表現食材的富媒體形式。
 
現在有一個很好的趨勢,在座各位想做農產品電商,或者做農業方面的,應該朝這個方向關註一下,就是智能廚房。
 
通過智能化廚房設備,可以發現一個趨勢,未來是沒有產品只有服務,如果單純賣產品,其實是很容易被淘汰,用戶真正需要的是服務。未來所有的設備都是網絡客戶端,大家可以想象在廚房里所有設備都會被互聯網聯系上,冰箱、微波爐等等,用戶需要的不再是食材而是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