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資本熊偉銘:創業沒有風口沒有觀眾,你需要與自己赤誠相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7/157246.shtml
華創資本熊偉銘:創業沒有風口沒有觀眾,你需要與自己赤誠相見
投資人說
當下的資本市場,拿錢比較難,創業者要抓住機會趕緊拿錢。不要和資本市場較勁。
編者按:熊偉銘大學畢業便從事金融投資,曾主導對一呼醫生、獵上網、麽麽嗖、微知、探鹿等企業的投資。加入華創資本前,曾為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合夥人、美國中經合集團合夥人。
近日,熊偉銘做客「投資人說」,談到了創業當中的常識與反常識的認識。
1、創業切記不要扯淡
投資人的工作難點,有時候不在於判斷趨勢,而在於判斷這個決策是否正確,一個正確的決策除了來源於理性的思考、科學的分析,還依賴於對常識的認識。
比如賬面上的100塊錢比2塊錢多,但有時候2塊錢背後的價值要高於眼前100塊錢的價值。我想和大家聊聊,投資人是怎麽看待創業當中的常識與反常識的。
什麽是創業的常識?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創業常識就是不要扯淡,要直面自己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創業者在見投資人的時候,不要和投資人扯淡。而避免扯淡的關鍵,就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如果發現某個創業者完全不知道這個行業發生了什麽,只是非常主觀地抒發自己的見解,我們會想立刻結束見面。其次,創業者要加深自己對所在市場的認知,要有足夠強的洞察力,要知道你在這個市場中的位置是什麽。
最後,在與投資人交談的時候,還要先選好一個角度,告訴投資人你要做的事情是已知市場的延伸還是對市場的顛覆。

熊偉銘與朋友組建樂隊多年
2、一切都沒有那麽神奇
這些年做投資,我深深感悟到,其實在這個行業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阻擊手。
不光是創業者,投資人也都是風口上的「豬」。而所謂的風口也僅僅是大家事後總結出來的說辭,很少有人能洞見未來的趨勢。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你只需要跟著這個大趨勢走就行了。
我曾問過淘寶的第一任總經理,當初你們怎麽想到要做淘寶?
他說:“2003年6月,國際巨頭eBay以1.5億美元的追加投資收購了易趣,因為擔心eBay要插手我們的B2B業務,所以我們決定要做C2C的淘寶去攪eBay的局,從而使得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無法進攻我們的B2B業務。”13年後的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淘寶,正是這個偶然的策略性產品,支撐了現在阿里巴巴大部分的價值。
阿里巴巴最初的十八位創始人擠在西湖邊上的一個小公寓里,大家的眼神里充滿了迷茫,可能他們自己都不會想到,最後這家公司能發展成今天這般規模。
再看馬雲,英語老師,做過黃頁,沒有任何大公司的工作經驗,沒有管過超過一個班的學生這麽多的雇員,任何一項你都該打叉。如果你有機會穿越到1999年,變成投資人,你當時很有可能會放棄投資他。
所以很多看似光榮偉大的事情,最開始做的原因或許是很簡單的,或許就是沒辦法死撐下來的結果,完全沒有後來媒體講得那麽神機妙算。
3、常識往往讓我們固步自封
當年雷軍做小米,可能有一半的投資人都去見過雷軍,但回來開投委會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從雷軍的簡歷來看,他非常懂企業運營,擅長營銷與產品開發,但他進入的硬件領域他之前完全不熟悉,而且過去的硬件市場壁壘非常高,供應鏈也非常複雜,他能成功嗎?這讓很多投資人困惑。
如果你依照常識,作為投資人,不能投資這樣的公司,因為這違背了投資的常識。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早期投資人錯過投資小米、京東、阿里等巨頭。我們每天也在複盤,我們又忽視了哪些信息?錯過了哪些應該看到的趨勢?
所以有時大家不做某件事情,大部分是因為過往常識讓我們產生了片面認識,而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絕佳機會。有時候你必須跳出自己的小盒子,重新觀察這個善變的世界。
4、六家公司的不同常識
我找來了6家公司(百度、51job、騰訊、金融界、搜狐、當當網),他們分別代表了6種不同的常識。
百度
拋開道德風險和運營瑕疵,百度是6家公司里商業模式最好也最簡單的,基本是躺著賺錢。只需要定一個規矩,所有相關方在里面玩就可以了。但在2001年,李彥宏在百度董事會上提出百度轉型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遭到股東一致反對,逼得李彥宏跟投資人大吵一架。
最終投資人同意李彥宏將百度轉型為面向終端用戶的搜索引擎公司。現在來看李彥宏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符合數據結構化的大趨勢。同時也會看到,投資人有時候也和創業者一樣無助,一樣短期內沒有判斷力,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投資人是萬能的。
51job
51job是6家公司里唯一To B型的公司,創始團隊有咨詢公司的背景。這家公司在過去的十年沒有什麽動靜,公司官網的首頁看上去和2004年上市時沒什麽大區別。
因為To B行業服務的黏性會非常高,就算你在過去十年里沒有做太多創新,你仍然可以贏得客戶的信賴。這里有一個常識就是,行業不同你需要制定的發展策略就不同,像To C的公司就沒辦法這樣。
騰訊
騰訊是一家頂級互聯網公司,目前公司市值超過2千億美金。但當時沒有投資騰訊或早早把騰訊股票賣了的投資人,都不曾想象它將來會變成這樣一個巨無霸。所以大部分人只能看到未來三年的變化,這已經很了不起了,那些能預言未來五到十年變化的人大多是吹牛。
結合當下的資本市場,在拿錢比較難的情況下,創業者要抓住機會趕緊拿錢。不要自認為市場將會怎樣,估值還可以再漲一漲,切記不要和資本市場較勁。
金融界
這是一家在政府高度控制的市場里面存活的企業,所以它將很難再有什麽大發展。這里有一個常識,當你所在的行業被政府牢牢管控住,那你在後期也將同樣面臨增長乏力的窘境。
搜狐
搜狐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企業的標桿,在有些產品上還是不錯的,比如早期的遊戲、視頻平臺等,但由於公司不創新,目前搜狐的市值還沒有自己孵化出來的搜狗市值高。
我們處在一個高速變化的互聯網市場中,你不創新,好日子就不會太長久。所以你需要不斷叠代,當你看到自己團隊不行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另起爐竈,別跟自己或是市場較勁,該止血的時候要及時止血。
當當網
當當網告訴我們一個常識——公司上市後不一定就輝煌。當年的當當網並沒有選擇做大規模後再上市,而是選擇抓緊時間上市,上市之後的當當網發展戰略趨於保守,市值也由原來的25.1億美元下跌至4.85億美元。所以,如果不是特別策略性或重要的原因,公司可以盡量晚一點上市。這對公司很有幫助,首先是省錢,其次你能在信息披露上節省大量精力,最關鍵的是還能隱藏和保護自己。
但有些公司是不得不上市的,比如說你募資的成本低;和投資人有對賭協議,如果不上市你的損失會很大;或是所在市場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狀態,上市之後,可以有很大的話語權。
所以上市絕對是經過非常理性思考後的結果。
5、我們時刻都處在「北朝鮮」的狀態
我們也需要明白,沒有一個常識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創業者該如何跳出常識,避免落入常識陷阱呢?
我經常分享一句話: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時刻都處在「北朝鮮」的狀態。意思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並沒有想象中完美,但我們意識不到。比如目前的醫療行業,雖然現在紛繁複雜,但長期來說一定會朝著一個良性方向發展。
6、「第一性原理」思維
我有一個體會,當你去解決難題的時候,你一定要抓住這個難題里最關鍵的那些點,然後用第一性原理去重新看待它。
何為「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到事物的最本質,用最基本的事實去推演。比如,你想賺錢,那你就要學會用最簡單的辦法去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
現在我遇到一些創業者,為了融資將燒錢的額度定得太高,覺得要把數據做上去,投資人才會覺得如何。但實際上市場上沒有傻子,投資人也是正常人,他知道實際情況。
整個市場永遠都處在不斷細化你的數據的過程中,因此當你跳出自己所臆想出來的常識思維後,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再去看融資這件事,你就會明白,原來,憋大招完全沒有意義。你還是要回到原點,做一家創業公司應該做的——解決商業問題、實現生產效率的極致提升。
7、重新發明輪子
有一句經典的西方諺語:“Don’t Reinvent the Wheel”。翻譯過來就是不要重新發明輪子。這句話在咨詢界非常有名,意思是現實中全新的問題很少,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有現成的,要善於利用別人的成果。
不要陷入他人的邏輯陷阱當中,要回到用戶場景和根本需求,否則創業只是上一代產品的斷點叠代。
柯達曾是經營很成功的老企業,但在2013年宣布破產了,而Instagram是個很年輕的公司,沒折騰幾年就以10億美元賣給了Facebook。按照產品級別的常識來看,柯達總想做一個更好的相機,最後只能是成為上一代產品斷點的叠代。
而你跳出來想一想,用戶到底想要的是什麽?
柯達相機可以照一定數量的相片,但因為成本,用戶只會選擇一部分沖洗出來。所以用戶會想如果相機能夠無限制拍攝,隨意洗出相片,那該多好呀。這一需求的本質就是用戶渴望與更多人產生連接。
Instagram跳出了相機思維,抓住了用戶的本質需求,讓用戶可以用一種快速、簡單、有趣的方式將抓拍下的圖片隨時分享給好友,並借助移動互聯網,很快贏得了數億計的用戶人群。
因此當你只盯著非常細分具體的事物時,很難跳出常識,發現用戶本質性的需求。所以創業者在做產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用戶的基礎需求是什麽,並從中甄別什麽是剛性需求。
8、忘掉美國
我們經常會問創業者,你有沒有對標的美國公司。
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在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中找到一家成熟的公司作為對標,那證明你這個模式可能是靠譜的。
的確,我們也看到一些成功的對標案例,比如百度和谷歌在信息檢索結構化上對標,這類需求似乎是一樣的。在電商中,大家願意在網上購物,亞馬遜和京東可能也是類似的。但中國和美國在很多垂直行業的情況大不一樣,完全無法對標,比如企業服務和醫療健康。
再拿雲服務來舉例,亞馬遜做雲服務,是因為有大量數據,並產生了服務器的冗余,所以才要將這些服務器轉租給其他人。這完全是一筆經濟賬。
反觀國內很多雲服務公司,商業模式都是生憋出來的,沒有現成的資源,指望著拿投資去造資源。如果亞馬遜的雲服務為了搶奪市場份額,先免費再收費,你便沒有了任何競爭力。
我建議創業者在實操中要忘掉美國,從國內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在視野格局上要及時跟進美國的行業動態。
9、向身邊那些實幹家學習
很多人都覺得創業是一件特別高大上的事情,尤其是今天國家鼓勵大家創業。但其實創業路上沒有那麽多聚光燈照耀你,更多的是你要獨自去承受那些黯淡無光的灰敗歲月。
現在大家大力推崇喬布斯、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但他們的成功我們很難複制。其中最難複制的就是他們的運氣。創業成功有70%甚至90%的運氣成分,剩下的30%或者10%的勤奮就體現在有價值的創造路徑上。所以不要老盯著喬布斯和鋼鐵俠的案例,向身邊那些實幹家學習可能會更好。
玩戶外運動的人知道,北坡是山的陰面,積雪非常厚且硬,大部分的死亡事故都發生在北坡。創業就和爬北坡差不多,你和團隊一起攀爬,偶爾太陽照過來或者不下雪的時候,才可以得到一些喘息。你不到山頂是看不到南坡的,或者你到了山頂之後會發現還有一個更高的山峰等著你,這就是我們創業的實際狀態。
在這個攀登的過程中,你由相信、變不相信、再變相信,是一個堅持、不斷總結反芻的過程。所以有時候你一定要尊重創業的常識,有的時候你又要敢於反常識思考,不要落入常識思維的陷阱中。
[本文來自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創業
常識
投資
贊(...)
分享到:
華創售產提價 利誘股東通過 戴孤劃
1 :
GS(14)@2015-06-22 23:02:492015-06-19 HJ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前理事長項懷誠曾經說過:「股市就像啤酒,要有泡沫才好喝,如果沒有泡沫,則味如馬尿,估計便會無人問津。」其說法成為經典的「啤酒馬尿論」。
華創(00291)母公司華潤集團似乎深明啤酒泡沫的好處,建議就之前提出收購華創非啤酒業務及資產的方案加碼,以利誘小股東通過非常重大出售重組議案,好讓華創可以沐浴在啤酒泡沫之中。
盡派所得特息12.3元
根據4月的方案,華創建議向母公司華潤集團出售所有非啤酒業務,包括零售、食品、飲品業務及投資物業,總代價為280億元;其中,約135.82億元擬以現金支付,餘額約144.18億元則擬以承兌票據支付。
因涉及一項非常重大出售事項及關連交易,華創建議的交易須得到獨立股東通過方可作實,當有關買賣協議順利完成後,華創又會把出售所得全數款項,以特別股息方式每股11.5元派發予股東。
完成交易及派發特別股息後,華潤集團擬向獨立股東按每股12.7元提出部分收購(partial offer),收購最多2.42億股華創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約10%,涉及總現金代價約30.7億元。
不足兩個月,華潤集團決定修訂建議交易條款, 加碼提價收購華創非啤酒業務及資產,華創派發特別股息的金額將相應提高,另華潤集團將會提高部分收購華創小股東股份的比例。
按照新方案,華潤集團收購華創非啤酒業務及資產總代價,將由原先280億元增加至300億元,加幅約7.14%;華創派發特別股息金額,亦由原來每股11.5元增加至12.3元,增幅約6.96%;而華潤集團部分收購華創股份比例,將由原來佔已發行股本最多10%增加至20%,收購價維持12.7元不變。
由於派發的特別股息增加,華創小股東獲得的總現金代價將增至每股25元,較4月時宣布交易日前收市價有64.5%溢價。交易完成後,華潤集團在華創的持股量最多增至逾71%。
華潤集團為顯示對華創的支持及承擔,使華創可以把握未來啤酒業務潛在增長機會,在應華創要求之下,將按市場利率提供最多100億元的股東貸款,年期最多3年。
戴Sir之前已向「鐵哥們」【國情特色用語】指出, 華創出售的非啤酒業務及資產,包括本港多個核心地段物業,該批物業賬面值比較高;有部分市場人士估計,出售交易市賬率可能低於1倍,華創小股東比較「蝕底」,華潤集團提高收購作價,可能是想利誘小股東通過方案。
母企決心創造雙贏
華潤集團提高了20億元收購價,即使華創調高特別股息每股0.8元,按其現時持有約12.56億股華創計算,將可以多收約10.05億元,但部分收購股份卻增加1倍,將要增加支出約30.75億元。
據此,華潤集團修訂建議交易條款,實際的額外支出將超過40億元,無疑是反映其對收購的決心;完成後,華潤集團持有華創權益將增加至71.87%,也是反映其對華創的支持。
戴Sir認為,華潤集團提價收購華創非啤酒業務及資產的交易,相信對大股東及小股東都是雙贏方案,可以乾杯,而華創得到股東貸款支持也可以沐浴在啤酒泡沫之中。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國情特色用語】。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華創售產提價 利誘股東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