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管行業正面臨劣幣驅逐良幣 洪磊提出供給側解決之道

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在出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時,在肯定了公募基金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指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他對當前資產管理行業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感到憂心,針對於此,他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之道。

在洪磊看來,自1997年開始,公募基金行業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完善的信托產品體系和嚴格的內外部規則制度,初步形成了投資者風險自擔的理念和受托人文化,奠定了資產管理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樹立了專業投資管理和現代理財文化的標桿。但隨著社會財富管理需求的高速增長,直接融資金融體系成長壯大,以及養老事業不斷發展,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資產管理行業離成熟的現代財富管理行業仍有很大距離。自2012年以來,公募行業出現結構性失衡,專業能力被邊緣化,遭遇發展困境。

“當前大量金融資產缺少長期安全、有效的投資渠道,資產管理業呼喚一場全面的供給側改革,”洪磊表示,可從法律制度、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建設、人才資本競爭等五個層面“五步走”,實現資管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把脈公募邊緣化之疾

從行業規模看,截至2016年6月末,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達7.95萬億元,產品數量達3114只,是我國A股市場持股比例最高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截至2015年末,公募基金個人有效賬戶數達到1.88億戶,85%的基金賬戶資產規模在5萬元以下,公募基金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從投資業績看,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至2016年6月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7.47%,超出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9.91%;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8.38%,超出現行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5.63%。

洪磊曾在證監會基金部任職11年,期間親歷了基金業的整頓、改革和大發展,其在任內大力推動了基金行業的制度建設,對彼時行業的飛速發展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脈絡也有著專業和清醒的認識。

在此次論壇上,洪磊認為,公募基金經過19年的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自2012年以來卻呈現出被邊緣化的問題,結構失衡現象突出。

這一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公募基金規模在2015年末達到8.2萬億元,僅占各類資產管理總規模的10.1%,與大資管行業自2012年爆發式增長的情形不符;股票型基金份額規模自2013年以來持續下降,產品細分不足,投資工具屬性弱化;公募基金持有A股總市值的比重自2009年以來持續下降,由歷史最高的7.92%下降到歷史最低的3.41%,在資本市場中的買方價值遠未體現;人才流失嚴重,2015年基金經理註銷率達29.6%,離職率達24.4%,創歷史新高。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公募基金作為資產管理行業標桿的基礎性地位已經受到挑戰。在洪磊看來,原因和癥結可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分析。

從微觀看,公募基金沒有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混合型基金大量興起,精選個股、長期投資讓位於趨勢擇時;結構化產品大量興起,投資者長期利益讓位於短期波動收益,公募本質和持有人利益至上原則受到損害。同時也沒有處理好與員工的關系:國有股治理僵化,缺少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和長效激勵約束。

從中觀看,公募基金的投資者機構化程度不足,缺少長期資金來源;養老金、保險資金等真正的長期資金主要通過專戶管理,對公募基金無法起到支持作用。產業鏈發育不足,過多依賴外部銷售渠道,代銷關系削弱了公募基金募集職責。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大資管市場標準混亂,面向非特定對象的公募產品和面向特定對象的私募產品缺少統一標準。在市場低迷時,各類理財產品提供“剛性兌付”,混淆資產管理本質,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繁榮時,大量理財資金充當分級產品“優先級”,助漲助跌,加劇投資者風險。大量理財資金不規範接入資產管理市場,“剛性兌付”產品穿上資產管理外衣,助長了相信無風險高收益的投機文化,沖擊資產管理本質和理財文化根基。

從宏觀來看,法律基礎不統一導致監管碎片化是根本原因。“分業監管同時疊加機構監管註定為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留下大量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空間,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十分突出。”洪磊表示。

供給側改革“五步走”

在對癥結進行把脈分析之後,洪磊也開出了“藥方”:“五步走”實現資產管理行業的供給側改革。

第一,在法律制度方面推動統一立法,建立有助於資本形成和積累的稅收體制。

調整《證券法》和《基金法》立法理念,讓兩者從調整機構活動轉變為調整金融服務活動。建立有助於資本形成和積累的稅收體制,推動慈善捐贈等財產免稅制度,對捐贈於公益基金、天使基金、早期創投基金的財產實行稅收豁免或遞延;依公平、中性、透明原則實現資本市場公私募基金統一稅收體系,應適時開征資本利得稅,允許投資者在財政年度內實行盈虧抵扣;鼓勵長期投資,對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在滾動投資階段豁免征收資本利得稅。

第二,加快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建設。

銀行理財資金、投連險和萬能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居民的養老錢,應當為這部分個人養老需求儲備的資金提供安全、有效的制度通道,使其發展為規範的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根據全球經驗和我國實際,建立個人養老賬戶是理想選擇。在個人養老賬戶制度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商業銀行理財型產品、保險投資型產品均可以成為投資標的,在產品層面實現公平競爭;個人所得稅減免、投資所得稅遞延等稅收優惠政策也可以在個人養老賬戶下實現公平對待,保證稅收政策的市場中性和連續性。

第三,在監管層面鼓勵人才資本競爭,建設從基礎資產到集合投資工具再到公募FOF的資產管理三層架構。

鼓勵專業人士、民營機構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以證券投資基金為投資標的的公募2號牌照,為理財資金公募化提供制度通道;推動理財資金轉化為公募FOF產品,化解非標業務、通道業務潛在風險;研究設置投資顧問牌照,允許符合條件的專業機構和個人從事投資組合管理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私募機構申請公募投顧牌照;支持符合條件的專業人士申請個人投顧牌照,可組建小型團隊為公私募基金提供投資決策咨詢和投資組合管理服務;為小型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獨立開展專項業務提供制度空間。

第四,在行業自律層面夯實行業信用,推動規範發展。

加強誠信檔案管理,建立從業人員、基金管理人“信用+業績”數據庫;推動完善公司治理,鼓勵探索核心人員持股、跟投基金、利潤分享、事業部制等多元化激勵約束機制,使激勵與風險控制相匹配;形成薪酬遞延公約,避免短期激勵、過度激勵造成的不良投資導向。

第五,在基金管理公司層面完善股權治理和激勵約束,建設行業信用文化。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股權結構,提升治理水平;鼓勵引入專業人士、核心人員作為基金公司股東;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實施薪酬延期支付制度;堅持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強調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短期業績和長期業績相結合,產品的業績表現和風險控制相結合;堅持聚焦上市企業內在價值、成長性和估值合理性,促進資本形成;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行業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