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劍輝白雪仙的《帝女花》、《紫 釵記》和《再世紅梅記》,堪稱粵劇瑰寶,被戲迷奉為天碟。這些經典戲寶連同《家變》、《小李飛刀》等大量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金曲,卻分分鐘成為「絕唱」。擁 有以上歌曲版權的娛樂唱片,自創辦人劉東夫婦離世,便交由一對子女打理。惜兩姊弟因為賬目、股權問題連番對簿公堂,最終清盤收場。面對公司二千首歌曲版權 隨時流散,劉東之子大嘆可惜。回想昔日黃霑借醉爆粗鬧母親改動歌詞、李小龍為使電影主題曲打鬥的呼喝聲更逼真而親自配音……全靠粒粒巨星做事認真,才造就 一首首經典金曲,希望惜歌之人願意接手,令公司起死回生。 粵劇近年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但香港卻無人重視這些遺產。擁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娛樂唱片,曾經是本港最大規模的華資唱片公司。娛樂最殺食之處,是擁 有二千多首無綫經典劇主題曲和插曲,以及著名粵劇劇作家唐滌生戲寶版權。據知娛樂還有唐滌生約十首從未面世的作品。這些曲目當年只曾在戲棚私下演出,從未 灌錄成唱片,因此相當珍貴。 姊弟相爭公司清盤 但現在娛樂清盤,公司所有歌曲和唱片的版權去向未明,戲迷大嘆可惜之餘,仙姐亦大表緊張,「仙姐好關心娛樂清盤,覺得好惋惜,不過就愛莫能助。如果有人接 手,希望對方唔好搞到亂七八糟,珍惜一班前輩遺留落嚟嘅心血。」任姐契仔陳醫生透露。其實自從娛樂創辦人劉東夫婦先後於○一和○七去世,娛樂便光芒不再。 劉東一對子女○七年接手後,長女劉鳳兒便先後就股權分配、公司賬目不清及欠債等問題,多次入稟控告弟弟劉家富和申請將公司清盤。最後高等法院於今年八月頒 令正式將公司清盤,公司賬目將交清盤人接管及審理。 現年五十二歲的劉家富接受本刊專訪時坦言,公司清盤實在是迫不得已。他透露姐姐一直認為兩姊弟應平分股份,因此設法追討。據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劉家富以 個人及另一公司名義持有娛樂百分之七十五股權,劉鳳兒和她長子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而家搞到清盤其實對佢都無好處,但既然佢(姐姐劉鳳兒)咁樣玩法,咪玉 石俱焚。」「公司就咁執咗一定覺得可惜,希望日後有邊個有心人接手,珍惜呢樣文化。」新娛國際老闆丘亞葵表明願做白武士,「我同劉太好熟,同娛樂一直有合 作,對好多歌都有感情,煇哥霑叔咁多好歌,同埋任白粵曲版權,點會忍心佢哋流落街頭?」丘亞葵估計娛樂持有的歌曲版權價值超過五百萬元,承諾若接手會保留 娛樂的招牌,並會簽新歌星、搞演唱會,令娛樂起死回生。金曲可以流芳百世,姊弟恩情卻一朝了斷。劉家富回想父母苦心經營的心血,被兩姊弟一手摧毀,無不心 痛。 知音伯樂贈送版權 劉家富父母本是歌廳的樂手和歌女,五八年成立娛樂唱片公司,一直與多名當紅的創作人稔熟,其中與唐滌生更是惺惺相惜,「父母好欣賞佢嘅才華,話佢成日度橋 度到困住自己幾日。」而父母與唐相交,亦貴乎豪爽,父母經常義不容辭接濟。唐滌生將所有版權賣給劉東,並游說任白幫劉氏夫婦灌錄唱片,但任白怎也不答應。 翌年唐滌生突然離世,任白為完成恩師遺願,終於首肯為三首代表作《帝女花》、《紫釵記》和《再世紅梅記》灌錄唱片,劉東亦四出籌錢給予任白一筆過酬勞,結 果成為當年最暢銷唱片之一。難怪仙姐提起當年,不時打趣說︰「早知當年收多啲!」劉東亦與當時的無綫音樂總監顧嘉煇非常老友,劉趁七十年代掀起的電視劇狂 熱,推出多張電視劇主題曲大碟,包括《啼笑姻緣》、《小李飛刀》、 《倚天屠龍記》、《楚留香》、《狂潮》及《家變》等,賣個滿堂紅。當年無綫的劇集主題曲幾乎全由娛樂包辦,開拓了粵語流行曲熱潮。 群星雲集晚晚熱鬧 當時《歡樂今宵》的歌曲全部交由娛樂錄音;劉東一家四口住在堅尼地道二千呎豪宅,但三分二面積被劃成錄音室,劉家富的房間小得可憐,還要與雪櫃同房!「晚 晚十一點半開始就有成大班人嚟錄音,個個入嚟我間房攞汽水,我細個好怕醜,咪大被笠過頭扮瞓覺,實際上晚晚無覺好瞓,童年生活都幾唔正常。」劉家富說一眾 巨星都無架子,顧嘉煇常帶他飲茶,仙杜拉就最愛搣他面珠。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李小龍曾為電影《猛龍過江》主題曲內打鬥的呼喝聲親自錄音,其間自誇手臂 有如木頭般堅硬,又着他打肚皮,「真係好實喎!」當時只有十多歲的劉家富十分驚訝。「佢可能見我唔係咁出聲,同其他人唔同,就同我傾偈,問我覺得佢做戲做 成點,好唔好睇。」劉家富感覺李小龍有點寂寞,反而喜歡和小朋友聊天。而劉家富說,娛樂並非只做錄音,也有參與寫曲填詞,「試過半夜三更接到霑叔電話,佢 飲醉咗講晒粗口鬧媽媽改佢啲詞!」正因每首歌來之不易,父母視首首歌曲有如親生仔,因此娛樂一大宗旨,就是從不將歌曲版權出售。 家庭不和母親專權 父母事事親力親為,把娛樂推上高峰,成為七八十年代最具規模的華資唱片公司之一,當年所擁有的歌曲版權值千萬。不過劉家富與姐姐就從未想過承繼父業。他與 姐姐先後到外國留學和工作,後來因為母親過度干涉他們的生活,而與母親鬧翻。母親不准劉家富讀太空工程要他讀建築,就連跟誰拍拖也要管,「我覺得媽咪一直 操控住我嘅人生。」其後母親亦不滿姐姐跟外國人結婚,又懷疑美國比華利山的物業遭人冒簽轉讓,令兩母女勢成水火。 兩姊弟與母親關係一直未有改善,直至九二年父親中風,母親急召劉家富返港接手打理公司。他一心大展拳腳,母親卻全盤反對,「佢講到明搵我返嚟唔係做生意, 係陪爸爸。」無心經營,娛樂自此走下坡,他按母親意思曾拍過三部電影和出碟,劉家富出過的主意,只是把舊曲數碼化,以及復刻製作珍藏黑膠碟。這段時間因為 照顧父親,母子關係好轉。父母先後於○一年和○七年離世,劉家富說按照父親意思,母親名下的股東公司有娛樂一半股份,姊弟則各持四分一股權。後來按母親遺 囑,她所屬的股份歸劉家富所有,也埋下姊弟不和的伏線。 公司混亂姊弟相煎 兩姊弟○七年接手後,公司業務幾乎停頓。據劉家富所講,姐姐不滿股份的分配,○九年開始多次入稟,要求母親名下的股東公司交還股權,又多次興訟要求弟弟交 代賬目,指他曾將一百二十七萬元轉到不同地方。劉家富承認公司賬目一向混亂,但強調有關款項是用在公司,自己從未侵吞公司資產。至今年初,劉鳳兒再申請公 司清盤,指公司分別拖欠她與母親四十多萬和一千四百多萬。劉家富直言公司根本無錢還債,迫不得已達成共識同意清盤。姊弟紛爭,結果斷送公司前程,但劉家富 反而鬆一口氣,「我唔覺得對唔住父母,因為我盡咗自己嘅責任。我亦無怨過家姐,反而覺得佢辛苦。如果依家嘅結果佢覺得開心快樂,公司無咗就算。」只可惜是 那批粵曲典藏,此後不知散落何方。 |
把一個東西的稱呼,定為超越它本身發展階段的誇張的名詞,就是一種 在語義上的通貨膨脹 。
來源|航通社(ID:lifeissohappy)
文丨
全面屏現在已經成為手機廠商避不開的概念,而它的出現也意味著很多事情的改變。
最近一篇專欄文章講述了小米開發 Mix 手機的始末 [1],就談到為了非標準屏幕的適配,谷歌最終主動修改了 Android 設計規範,並提倡開發者修改應用以符合非 16:9 分辨率屏幕。
可以說,全面屏有潛質成為智能手機發布到現在十多年以來,一次比較重大的外觀範式革新 [2] 。它確實配得上小米創造一個新概念,前人沒有過的“全面屏”的講法,以開辟一個新的賽道,從而一鳴驚人。
一
但也許小米並不是非得要新發明一個叫做“全面屏”的概念,才能推出 Mix 這款手機。
Mix 發布以後媒體立即“認祖歸宗”,指出全面屏的老祖宗其實是夏普。但夏普剛剛推出最早的全面屏手機的時候,他並沒有生造一個概念,而是簡單的說自己屬於超窄邊框。
問題是,不管是“超窄邊框”還是更進一步的“無邊框”,這個詞都已經被國內廠商糟蹋過好多遍了,根本就不能再用了。
大概在 15 年的這個時候,手機廠商爭相以把自己的黑邊做窄為榮,當時是“無邊框”已經在宣傳語中代替了“窄邊框”,但各廠商的成品都嚴重的名不副實。
那時我們還見證了一個特別讓人服氣的名詞,叫做“ID 無邊框”。提出這個詞的樂視,以及樂視手機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我特別清楚的記得,在樂視信誓旦旦的放出效果圖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似乎這一次邊框真的是沒有了。
然而拍到真機的記者才發現,原來為了體現它看起來邊框比較窄,樂視使用了黑色的壁紙。一旦打開一個白色底的應用,那麽傻大黑粗的黑邊就原形畢露了。
不用舉別的例子,小米為了 Mix 的發布做了那麽多的特殊定制選型,一年不到各大廠商秋季新品全都是一水兒的“全面屏”,這里面到底有多少家是註水的全面,到真機出來的時候一定會水落石出。
與此同時,我也在想,現在這一批“全面屏”手機雖然達到了極高的屏占比,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個黑邊在的。
當真正如信用卡大小,完全沒有一點邊框,全是屏幕的機型出現的時候,後來人是不是會無詞可用?
二
營銷的時候概念先行,並且讓實際的表現縮水,與它所用的高大上的名詞對比起來,簡直顯得可笑——這並非是國內某幾家手機廠商的專利,而是一個蔓延全行業的普遍現象。
我還記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視頻網站在分辨率參數上的演進。
跟 240p 的標清比起來,國內廠商 480p 就敢說自己是高清,同期 YouTube 的高清定義是 720p。
結果當我們的視頻網站終於法外開恩,開始允許上傳 720p 節目的時候,只好發明個詞,叫“超清”。接下來 1080p 又沒法定義了,怎麽辦?說了個“藍光畫質”。
到了 4K 以上的階段,國內視頻網站終於和國際接軌叫“4K”了,反正本來也不支持上傳。
三
在我看來,把一個東西的稱呼,定為超越它本身發展階段的誇張的名詞,就是一種 在語義上的通貨膨脹 。
就是因為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達到如那個詞的真正含義那麽高的標準,所以只能把那個更高大上的詞,安在一個本來“不配”使用它的個體身上,以此來作為一種補償。
對商品而言,一個看起來更先進的名字會讓人們覺得它似乎更加物有所值了一樣,哪怕它還是原來的那個樣子。
對人而言也存在類似的超規格用詞情況,例如我們都熟悉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有“小姐”和“老師”兩個詞的嚴重貶值。
對人的情況下,超規格用詞是基於我們平時對那個群體的付出,實在報以了太少的回報,只能夠用字面上的光榮讓他們看起來感覺好受一點。
不管怎樣,濫用好詞來宣傳一個本不符合好詞定義的東西,本來就是不正常的。
這跟標題黨、震驚體的流行是一回事,都在不同維度削弱了我們的感覺神經,讓我們變得粗糲,難以被輕易的感動和觸動,只有加大劑量,重油重辣的感官刺激才能讓我們從麻木狀態中稍微擡起頭。
而更重要的是,再優美的形容詞和再高端的名詞,也改變不了科技業界創新乏力的根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