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賣得快好世界伯南克祖屋變銀主盤 李華華


2009-02-16  AppleDaily





 

美 國經濟有幾差,都唔使華華再拋數據嚟闡釋,不過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間祖屋慘變銀主盤,當中劇情簡直係當今美國人嘅真實寫照。話說伯南克祖父母喺1945年, 用750蚊(美金.下同)買咗塊地皮,用4年親手起好間屋;直到96年,伯南克以7.25萬,賣咗間屋畀一對來自德州夫婦之後,就搬咗去北卡羅萊納州嘞。

警衞軍供唔掂破產

對 德州夫婦喺06年9月,將間屋轉手賣畀南卡羅萊納州國民警衞軍湯普森,湯普森造咗份12.3萬,30年期定息10.1厘嘅按揭,月供1088蚊。點知好景 不常,湯普森嗰位離咗婚又一齊住嘅前妻俾鞋廠炒咗,佢自己亦俾鞋廠削減工時(湯普森唔使當值嘅時候就會去鞋廠打工),層樓供唔掂,佢同前妻再度分開之餘, 間屋喺08年6月俾銀行收咗變成銀主盤,可憐嘅湯普森喺上個月仲申請埋破產,真係人又老錢又冇,前妻又走佬。

兩年跌價33%

喺 舊年12月,27歲嘅貸款職員杰克遜用咗8.3萬,即係大約65萬港紙,平近33%買咗伯南克間「銀主祖屋」。杰克遜話,買到伯南克祖屋嗰種感覺離奇荒 誕,能夠同當今其中一位最偉大嘅領袖,行埋同一條樓梯感到非常自豪。華華就覺得,伯南克知道後一定笑唔出,因為佢鄉下南卡羅萊納州狄龍縣(Dillon) 嘅失業率高達14.2%,比美國整體失業率7.6%高近一倍。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2

百年家族祖屋說興衰

2002-11-28  NM




香港的世家望族,原本都喜歡同族 聚居。一間間上萬呎的家族大宅,住了族中五、六房兄弟,上下三、四代人。這些大戶人家的排場可不得了,一室酸枝傢具,滿屋古董陳設,還有二、三十個工人貼 身服侍,氣派不凡。這一幕幕「架勢」場面,今天已成歷史片段。沿着半山羅便臣道、麥當勞道,再依山而上至舊山頂道,尋找家族祖屋足跡,只發現周年、利希慎 及張祝珊等百年家族,其祖居早已拆建成高樓大廈,變為尋常百姓家。即使何東家族依然保留山頂的何東花園,東亞銀行李冠春家族的戰前祖屋仍在,但也人去樓 空,剩得古舊的大宅門,為過往璀璨的歷史作見證。李冠春家族祖屋地址堅尼地台6號及8號買入日期1923年買入價$6萬地皮面積12,075呎舊貌6號及 8號為兩棟毗連的四層高大宅,前園有供孩子玩耍的遊戲室及停車場。1941年日軍炸穿了大宅屋頂,後經修葺回復原貌。現況8號屋長期鎖着,沒人居住;6號 屋仍為李福慶的辦公室。

李冠春家族不再熱鬧矗立在堅尼地台一帶的,全是樓高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唯獨在六號及八號,有兩座相連的四層高古 老大屋。每日黃昏時分,旁邊高樓大廈華燈初上時,這兩座大屋仍黑沉沉,然而在落日餘暉映照下,仍流露出昔日豪門大宅的氣派。這兩幢分別於二七年及三五年落 成的舊宅,是由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李冠春買地興建的祖屋,他四名兒子都在這裡長大,幼子李福兆(前聯交所主席)更在此出世。現時祖屋已無人居住,只有李 冠春三子李福慶,在六號屋的四樓設置私人辦公室,每天回來坐坐。現年七十九歲的李福慶回憶,這靜寂的大屋,亦曾有過非常熱鬧的日子。「全盛時,這間屋共住 着卅人,傭人也有十八、九個。每晚吃飯,單是孩子就已可坐滿一圍。」李冠春元配源佩英,在誕下長子李福樹後難產而死。李冠春續弦後,一家大細於二七年搬進 堅尼地台八號居住。每逢李冠春或繼室譚黛卿生日,都在屋內擺壽宴,李氏各房成員都到齊,每次要筵開十多圍酒席。

春節喜慶廣宴親朋「樓下大廳 擺兩圍,餐廳一圍,書房一圍,二樓大廳四圍,三樓大廳兩圍,間中還有一、兩圍,要在細路仔房間或露台。大哥李福樹結婚,除了在酒樓及返廣州擺酒外,亦在屋 企擺酒,請最親的親人。」李福慶兒時最開心的日子,就是過新年,因為可跟忙碌的爸爸一起吃年夜飯。「我媽媽很喜歡喝砵酒,食團年飯時,連我哋細路哥都可以 一齊飲。」吃過年夜飯後,李福慶與弟妹跟父親返公司巡視,然後再到毗鄰蘇杭街行年宵。回 家後就更精彩,李冠春夫婦會與孩子一起賭擲骰仔。「每次都是爸爸做『庄』,因為只有他才賠得起嘛!」李福慶笑說。每逢年初一,李家拜完神及祖先後,門外掛 起那串十多呎長的大炮仗,便霹靂啪嘞燒得震耳欲聾。小孩子還要排隊跪地向父母叩頭拜年。李福慶小時很調皮,拜年也不正經:「我只是一仆一跌地,趴在地氈就 當跪地算了。」

兒女成群滿屋熱鬧李冠春最細的弟弟李作禮,曾一起聚居在這祖屋內,故此每日都很熱鬧。每天下午四時,孩子們放學後,約八至十 個小朋友,一起擠進五座位的房車中,由司機載着,從堅尼地台大宅出發,先到永樂街八十一號和發成船務(李家生意總部)接李冠春,然後一起去淺水灣游水。李 冠春每天撥出一小時陪小孩游泳。但除去車程,實際游水只十五分鐘。母親會預備兩、三打西餅,給游完水的孩子們吃。「但太匆忙,我們要邊換衫邊食。司機會先 載阿爸返鋪頭,然後送我們返屋企食飯。」李福慶說。李冠春有十一個兒女,食指浩繁,所以祖屋的廚房每日都十分繁忙。除早、午、晚三餐外,每晚九時後,李母 還要預備「薄餅」給孩子消夜。所謂薄餅,其實類似春卷,用餅皮包着芽菜、鮮蝦和肉絲煎熟。李福慶笑說自己食量很驚人:「每次消夜我與哥哥福善,都要吃二、 三十條薄餅才夠飽。」早於二三年,李冠春便和其他東亞銀行創辦人周壽臣、簡東浦一起購入堅尼地台地皮建屋。李冠春一口氣買入六號及八號地皮,但一直只在八 號建了祖屋,直至三十年代才於六號興建與祖屋一模一樣的大宅。

重門深鎖人去樓空李家祖屋,八號那邊現仍保留着李冠春生前用過的傢具,但已長 期丟空,並以鐵鏈鎖上。而旁邊的六號亦冷清清,李福慶把以前住過的四樓,改作寫字樓,每天回來坐坐外,就只得一個前東亞銀行的老員工,來替他打掃一下。 「我應該是最後一個搬走的,福樹和福善在阿爸過身(六六年)前已搬走,跟着是福兆,他原本住在八號的四樓,我住在六號的四樓,至六六年,我才搬進山頂。」 李福慶回憶道。現時李家後人已極少踏進祖屋,李冠春二子福善住在渣甸山,三子福慶住在山頂,么子福兆自九○年因貪污罪而入獄,九三年獲釋後,就一直避世曼 谷,甚少回港。雖然李家今天還很顯赫,但每逢過年過節,亦只有二十多人到李福善家團拜,還不是次次人齊。據李冠春的遺囑,這兩座祖屋須在他死後三十年才可 出售,以便外嫁女兒回港歇腳,亦讓沒有出嫁的二女慧珍長住。李福慶四兄弟遷出後,李慧珍一直獨居於八號的三樓,直至八十年代尾。「那時候隔鄰動工起堅麗 閣,她嫌嘈,所以亦搬走了。我見間屋空着很浪費,九一年退休後,就在以前住的四樓設私人辦公室。其實根據遺囑,間屋喺九六年已經可以賣,我的姪都想賣,但 我唔想,所以佢哋都不敢出聲,可能等我一死就去賣吧!」李福慶望着這間曾經滿佈歡樂的祖屋,一臉緬懷的說。

李冠春家族歷史李家祖籍廣東鶴山。李冠春的父親李石朋自幼在廣州營商,後來得悉香港水果價格比廣州高一大截,於是打算運水果到香港圖巨利,誰料運貨的船在快到香港時沉沒。李石朋撿回性命,流落香港。他眼見香港繁榮,非廣州可比,於是決定留港發展。最初在船務公司工作,老闆劉姓太子爺是名二世祖,在老父死後船公司業務一落千丈,李石朋後來便收購了船公司,並改名為和發成船務公司,為家族累積了可觀的財富。另外,他把兒子李冠春送到東方匯理(銀行)學習。後來,李冠春與馮秉芬及簡東浦創辦了東亞銀行,成為香港其中一間主要華資銀行。

現況李冠春的後人仍活躍於香港政商界。第二代李福善是大法官,他的女兒李志喜是大律師,其餘第三代如李國寶,現為東亞銀行的主席;而他的弟弟李國章現為教育統籌局局長。

利希慎家族散居海外利希慎家族的祖屋,位於堅尼地道七十四號,原是一座三層高的大宅,現已改建為六座逾三十層高的竹林苑,是上市公司希 慎興業旗下的收租物業。利家祖屋地皮面積達八萬二千呎,現已無從稽考昔日祖屋的面積有多大,但從利希慎四子利榮森的口中,可想像這祖屋以前有幾「架勢」。 「先母好鍾意種嘢,所以花園種了好多果樹、花草,還有一個地方養豬、養雞,到過年過節時,才宰來吃。花園還包括一個網球場和泳池。」利榮森表示,祖屋共有 三層高,地下是飯廳、客廳及偏廳;一樓及二樓的格局一樣,每層各有兩個獨立單位,單位內各有一廳一房及浴室,分別給利希慎的元配、二太太及三太太住過。每 層還有兩個小客房。利希慎共有十四名子女,由元配所生的利榮森,便與母親住在一樓,其餘的兄弟則住在樓上。利家人口眾多,故每層樓都設有廚房、儲物室、洗 衫房及工人房,並各有兩個女工長駐,以備太太們隨時呼喚服侍和打掃。

利希慎家族祖屋地址堅尼地道74至86號落成日期1910年買入價不詳地皮面積82,000呎舊貌三層高歐洲式大宅現況81年拆卸改建為六座高逾三十層的竹林苑,現為希慎集團旗下收租物業。

孤 兒寡婦死守遺產賣鴉片起家的利希慎,經常招呼客人到家裡聚會。利家大宅的設計有點玄妙。在大廳後面,看似一道牆,但其實是一道隱蔽的門,後面有條樓梯通往 樓上。利榮森稱是有客人來才會使用,他們一家人平日只用大宅側面,供工人出入的樓梯上落,與其他大戶人家的習慣明顯不同。一九二八年,只得四十九歲的利希 慎,往中環威靈頓街午膳時被槍殺身亡。遺下一大筆資產,及一群年幼的子女,其中剛結婚的長子利銘澤,正在英國牛津讀書,四子利榮森當年只有十二歲,一家人 頓時不知所措。「先父太早過世,實有人吼實我哋啲遺產,猛逼媽媽賣嘢。媽媽一個寡母婆,攬住利家所有物業,死都唔賣,守了八年,等大哥畢業回來繼承。如果 當年家母不是這樣做,就不會有今日的希慎。」利榮森說。

利希慎家族歷史利家祖籍新會。利希慎的父親利良奕曾往舊金山「掘金」,累積了一點財 富後,便回港涉足鴉片生意。利良奕死後,利希慎兄弟積極擴展鴉片煙業務,更取得澳門鴉片煙的專賣權。利希慎把賣鴉片得來的財富,投資在航運及地產業務上。 一九二三年,利希慎以三百八十萬購入銅鑼灣鵝頭山地皮(今利園山)及附近一帶土地,這些土地日後的價格如火箭般上升,令利家後人成為香港巨富。而利家秉承 利希慎遺訓不賣田地,把資產注入希慎興業,於八一年上市

現況利希慎第三代後人大部分都在國外生活,只有希慎主席利定昌、董事利乾,及董事總經理利子厚留港打理家族生意。

家族資產上市套現利希慎生前成立希慎置業,早於二三年以三百八十萬向怡和買下銅鑼灣利園山一帶地皮。其後利家將大部分資產,在八一年以希慎興業名義分拆上市。 利榮森一臉自豪地細數歷史:「我們希慎是從來不賣東西的,這是爸爸的遺言,所以我們叫希慎置業,而不是希慎發展。」利家第二代兄弟中,除利榮森外,其餘均 到外國留學。兄弟各人回港後就沒有再回祖屋住,所以到後來,只剩下利榮森與太太及獨子利乾,居住在偌大的祖屋裡。「大哥(利銘澤)結婚後就搬出去,住喺銅 鑼灣Tower Court頂樓,因為他讀建築,所以還設計咗個太陽能發熱器,慳電嘛,佢係個好慳嘅人!」利榮森笑說。至八五年,利榮森主張拆了祖屋,重建共六幢三百四十 五個單位的竹林苑,他則住在其中一幢的頂樓複式單位。「我鍾意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將近八十九歲的利榮森說。雖然利希慎不准子孫賣田賣地,但希慎興 業上市後,族中各人已變相可賣股套現,事實上,大部分利家成員已移居海外,留在香港的,只得第二代的利榮森、第三代的利漢釗、利乾、利定昌和利子厚。「現在定昌是主席,但他只是一個symbolic head(象徵式領導人),公司實際運作,全由子厚睇晒,所以他是董事總經理。我個仔利乾只是非執行董事,只回去開會,他自己另外有生意做,但我不知道他做什麼。」利榮森說。

周 年家族同一屋簷下由中環驅車往山頂,途經羅便臣道時,總被白色外牆的羅便臣道一號所吸引,這幢前無遮擋的二十八層大廈,原來是周年家族的祖屋。祖屋原為一 座西班牙式的大宅,對正維多利亞港,但因風水關係,大門特意斜開,向着鯉魚門,希望食正財運。周年在四、五十年代曾任定例局(立法會前身)議員及行政局議 員,在政壇上舉足輕重,在商界亦甚有人面,不少達官貴人都曾是周家大宅的賓客。「周年是議員,通常一個月請客一次,所以屋內裝修成public house,即是地下的大廳很大,而且樓底好高,起碼有四米。」曾在周家大宅作客的建築師李景勳說。周年三子,前輔警總監周湛樵憶述,祖屋建築面積達一萬 呎,分兩層半,地下為中式及西式客廳,另有一個可大排筵席的飯廳。樓上有五間房,祖先廳和佛堂,另有半層是工人房。周年只得一位太太,育有四子一女,雖人 丁不多,但共有十五名工人。「我哋屋企每個人都各有一名工人服侍,另外負責拉車、抬轎嘅有三人,其餘則是廚師、園丁及負責其他家務。」周湛樵說。

周年家族祖屋地址羅便臣道1號買入日期1920年代初買入價$8萬地皮面積17,000呎舊貌10,000呎西班牙別墅現況75年重建成28層高住宅大廈,周氏三兄弟保留高層單位自住。

祖 屋地基堅固穩陣周湛樵對昔日祖屋內的祖先廳最深刻,「以前細個唔聽話,就被老頭子罰跪祖先跪到天光。但通常跪到半夜阿媽和姑姐就偷運我哋出去瞓覺。老頭子 通常都隻眼開隻眼閉。」周年家族那西班牙別墅,建於厚厚的地基上,且全屋落重石屎,甚為堅固,在二十年代算是罕見,皆因周家曾遇天災,險些滅門。一九二五 年,香港遭颱風吹襲,半山區山泥傾瀉。當時周家位於普慶坊的大屋亦倒塌。周年父親周少岐,以及周年那即將臨盆的太太,和家中多人遇害,釀成十一屍十二命的 慘劇。「阿爸那時因為躲在枱底才沒事。」由繼室梁彥玲所生的周湛樵指出,父親此後在羅便臣道建屋就更加小心。雖然祖屋根基穩固,但亦逃不了被拆的命運。周 年也萬料不及,悉心栽培承繼祖業的長子湛霖,會英年早逝。「我哋好細個時,阿爸已講明家族生意係留俾長子嫡孫。」周湛樵與二哥及四弟,自小便知要另謀出 路,所以二哥湛燊成為工程師;他選擇當差,湛煌則自行創業。

何東家族「三不賣」解封山頂道七十五號何東花園,是何東家族祖屋。顧名思義,何 東花園內有山有水,門口一個大牌坊,寫着「曉覺園」,穿過牌坊,左邊有座五層高寶塔,前面是一條十多呎長的拱橋,拱橋盡頭,有一座蓋中式瓦頂的主屋。何東 生前主要住在西摩道八號紅屋,他的平妻張覺蓮厭倦了紅屋擠迫的環境,遂設計了古典的何東花園。根據何東遺囑,家族有「三不賣」物業,包括何東花園,紀念何 東夫婦的尖沙咀東英大廈,和象徵繼承祖業的承業大廈。三物業須在第二代全歿後方可出售。第二代繼承這些物業遺產的何世禮將軍,於九八年辭世,這「三不賣」 即時解封。他的兒子何鴻毅,首先在前年以一億四千萬,將承業大廈賣出。餘下的東英大廈現正招標,市場估計成交價可達十六億。至於市值五億的何東花園,亦可 能快將放售。曾顯赫一時的何東家族,在港的足跡正逐漸轉淡。近日有關他們的報導,不外乎是變賣祖業或官司,例如何鴻毅長子猷廣,被追討七百多萬的欠款,其 中有五十七萬元為召妓費用。

長子早逝家業停滯周年於七一年去世,而長子湛霖亦於三年後因肝病辭世。經幾名姑媽一致決定,家族生意改由湛樵繼 承,任職督察的湛樵唯有辭職,轉做輔警。「我記得我離開警隊時,人工是二千五百五十五元,當時每個差館只得一個督察咋!不過無辦法啦,阿哥是專業人士,唔 做浪費一點;細佬仍在讀書,唯有我接啦!」周湛樵說得一臉無奈。周湛樵接管生意不久,便把祖屋重建為廿八層高大廈,將大部分單位出售。族中各人現只保留高 層自住,湛燊、湛樵兩兄弟,分別住在二十一至二十三樓複式單位,各住一邊;二十四樓留給周年的獨女雲兒,但她已長居外國;二十五樓是周年的妹妹麗霞居所, 周家祖先及佛像,均供奉在這未嫁的姑姐家內。周家上下仍住在同一屋簷下,十分融洽。周家生意主要為家居保險,及發展單幢樓出售,現在有點日落西山的景象。 「百多年前,我們保險公司的註冊資本是四十萬,以前最犀利那宗只須賠五千元,四十萬可以 賠很多單。但今日賠一單都不夠。至於地產,今日邊夠錢同人爭地?一舉手(投地)至少要幾千萬呀!」周湛樵表示,周家現以收租及物業管理為主。周湛樵兄弟近 年轉為低調,相反他叔父周錫年的兒子周啟邦,與太太及兒子三人仍然風騷波場。「我覺得佢哋啲衣著好難頂,我們很少來往。」周湛樵不屑地說。

周 年家族歷史周氏家族先祖早於一八六○年來港營商。周年的父親周少岐承繼了祖先的衣鉢,商業王國涉及航運、火險及銀號。周少歧後來更成為港英定例局(立法局 前身)議員,為周家奠下「望族」的磐石。周少歧死後,周年接管家族生意。周年於政壇的表現亦不遜其父,他先後被委任為定例局議員及行政局議員,是首位華人 獲港府特別頒發「終身議員」銜。

現況周年二子周湛榮曾任屋宇地政署長,現開設規劃顧問公司。而曾任輔警總監的周湛樵,現打理家族生意。至於幼子周湛煌,現為上市公司宜進利的主席,從事手錶業務。

張 祝珊家族共產變爭產靠賣西藥起家的張祝珊,三六年於廣州辭世後,族人因戰亂分散各地。四九年尾,張祝珊大仔張玉階,把成員全部召來香港,展開同居共產的一 頁。張家族人來港聚居於麥當勞道八號。五二年,因電線短路着火,把兩層高的平房燒光。張玉階決定重建一幢五層高大屋,讓世世代代都長居於此。「為了這間屋 可以住得長久,大哥用了一百萬重建,而且每粒螺絲都是用銅製的,避免生銹。」張祝珊二媳婦崔秀英(張玉麒妻子)回憶道。

共產家庭家規繁多張家一直採用共產主義,成員須返公司打 工,按月出糧。二十八歲便守寡的二嫂崔秀英,自四九年起負責管賬目,直至七七年將工作交還四少爺張玉良時,她的月薪仍只得一千五百多元。張家家規甚嚴,一 年雖只有五天假,但年初一須全家去拜山、拜神;初二就全日開家庭會議;初三媳婦可返外家;另外兩天假期是和平紀念日及元旦,都用來開家族會議。張玉階與張 母擬定一百二十多條家規,以紅色鏡屏鑲起掛在大門口處,第一條就是「晨早敬茶,問安請示」。張玉階於五九年病逝,張母將生意交給當時三十三歲的么子張玉 良。「三叔(玉麟)雖然口才好好,但個人好純,好腍善,所以他負責交際;四叔(玉良)夠威,所以生意由他管。」崔秀英解釋。

母親一去爭家奪 產剛接手時,張玉良還沒有異樣,至七七年張母辭世,他才露出真正的面孔。張母死後一年,他下令所有家族成員遷出大宅,每房人可獲得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的賠 償。三哥玉麟被他激得病倒,最後心臟病逝世。當時張家上下只得崔秀英不肯搬走,並入稟高院,與張玉良打官司。「我先生(玉麒)去世時,奶奶及大哥要我發 誓,這一世都唔准離開這間屋,以防我改嫁,所以我要打官司,爭取住回這裡。」結果雙方庭外和解,張玉良答應大宅重建後,給她一個單位。而張家祖屋,於八十 年代已改建為麥當勞大廈,並分拆出售。八一年,崔秀英再就家族財產分配問題入稟高院,她的入稟狀長達九十五頁,但最後被主審法官柏嘉,即同是審理佳寧案的 法官,以入稟狀太長難以理解為由,判崔秀英敗訴。張玉良遂於八五年,將所持的會德豐股票賣給包玉剛,再於八九年出售大批物業,套現共二十億元,然後舉家移 民澳洲。

張祝珊家族祖屋地址麥當勞道8號落成日期1949年底買入價$15萬地皮面積不詳舊貌五層高大宅現況於82年重建成麥當奴大廈,並拆散出售。

張 祝珊家族歷史張祝珊原籍廣東新會,靠經營竹蓆、藤籃等起家。張祝珊於三六年病逝,兩年後日軍佔領廣州,張的遺孀郭庚帶同四名兒子走難來港。初期,張家經營 多類貿易生意。而張家能發大達,全因日戰期間買賣西藥。到五十年代,張家眼見香港人口愈來愈多,便開始進軍地產。後來,張家更用地產物業交換上市公司股份,成為聯邦地產及會德豐的大股東,進身香港巨富行列。

現況張祝珊四子張玉良接管家業後,於八十年代,逐漸變賣香港資產,張家成員亦逐漸淡出香港,多移居澳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4

【專題籽】鄧達智堂妹 賣樓修200年祖屋

1 : GS(14)@2016-03-08 16:15:38

逾200年的祖屋,曾荒廢數十年,鄧子怡花了一年多,將它復修居住。



【專題籽:一樓一故】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是屏山鄧氏後人,多年來宣揚屏山傳統文化,十多年前已將具300多年歷史的祖屋復修及居住,是努力保存屏山傳統的原居民。除了鄧達智,那裏還有其他有心的原居民,就是鄧達智堂妹鄧子怡,四年前,她將跑馬地600呎的自住物業賣掉,部份資金用作復修半間祖屋。她已經在復修後的祖屋居住約半年,她與哥哥希望完成老父心願,將整間祖屋復修。


進入鄧子怡的家前,她先帶我去附近的覲廷書室與其堂伯父的祖屋參觀,連同鄧子怡祖屋,這些舊屋均以青磚建造,但外牆有麻石作底,她說:「屏山歷代人才輩出,不少人有功名,有官職可用麻石建屋。我家祖屋200年前已建成,比1870年落成的覲廷書室更具歷史。」覲廷書室是一級歷史建築物,她與堂伯父的祖屋卻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作為屏山鄧族第26代後人的鄧子怡,對於祖屋不在歷史建築之列,沒有感到可惜,「我在村中每條巷走過,全村仍有19間青磚民居,除了堂兄鄧達智保育祖屋,這是第二間,餘下的大多空置了。」根據香港歷史文物維修資助計劃,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業主,可向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申請資助,資助額最多100萬元,「我不會告訴別人花了多少錢去復修,是超過100萬元,接受資助其中一項條件是需對外開放,我不想我的家變成動物園,任人參觀。」她將跑馬地約600呎的屋賣掉,其中100多萬用來入讀全球最大廚藝學院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校,餘下的就花在復修祖屋一事。我以為她是新界原居民,先天條件較城市人優勝,男丁有丁權,即使她是女兒身,成功亦可靠父幹,她卻伸出滿是燙疤的雙手給我看,「我是紅褲仔出身,15歲已在叔叔的酒樓幫忙洗大餅(碗碟),在酒樓炒餸出菜。」鄧爸爸是藥劑師,鄧子怡6歲時,鄧爸爸破產,至12歲小學畢業後,舉家移民澳洲珀斯,她憑標致面孔,中學時,每個暑假便飛往台灣及日本拍廣告賺零用錢,大學到英國修讀設計,畢業後做平面模特兒、時裝及珠寶設計師、時裝品牌行政總經理及空姐等,為生活努力工作。



鄧子怡所住位置是祖屋的後門部份,圖中還未翻新的屋頂是正門,快將進行復修。

屋內門前的對聯,是九十多歲的鄧爸爸親筆所提。

客廳原是天井,所以地下鋪上大麻石,復修時在兩旁加建屋簷,封簷板雕有立體花鳥圖案。



二樓的飯桌由屏風改造而成,屋頂樑瓦中仍保留傳統瓦頂屋的透光窗,並以玻璃封起來。

設計師用鄧子怡堂兄留下的雀籠作大廳的燈飾,傳統與現代並存。

鄧子怡是廚藝導師及食譜作家,常在家中鑽研烹調技巧,西式廚房中設有灶君。



交通意外重傷 學廚走出陰霾

祖屋在他們移民後空置而荒廢,尤其鄧子怡現居部份,老房子在七十多年前被一分為二,「我居住這邊是後門,祖先有養馬,現在我丈夫畫室的位置,原本是馬槽,而現在全屋佔地最多的廚房,以前是穀倉。」十多年前,她回流香港生活,祖屋的木樑已霉爛斷裂,瓦頂長滿野草,部份牆壁倒塌,當時她已計劃為父親實現復修祖屋的願望,這計劃卻一直待至2014年才正式開始。2010年,時為空姐的鄧子怡發生交通意外,盆骨嚴重受傷,雙腳肌肉萎縮,「雖然身體很痛,還患有抑鬱,但如果整天困在家中,往後只會這樣生活下去,所以逼自己走出去,學自己喜歡的廚藝。我從小已經煮中菜,師傅要我幫他教廚,要我考廚師牌,2011年我獲粵港澳專業廚藝大賽冠軍時,整個人都貼滿運動肌肉保護膠布。」如今她已康復,活動自如。2012年賣樓,2013年到法國學藝一年半,2014年中回港,聘請古蹟復修專家協助維修祖屋,「當時這裏佈滿高至腰的野草,我擔心有蛇,朋友不停揮棍,確定沒有蛇才敢進來。」為取代損壞的青磚,她要向儲下倒塌祖屋青磚的鄉親購買,復修專家亦用浸過防蟲藥水的木柱做新木樑,又到內地訂製瓦頂、陶瓷窗花、陶瓷欄杆等,亦經常與任職工程師的哥哥商量,「為了復修祖屋,我看過很多關於傳統建築的書,了解建築結構及圖案寓意。現在的客廳原是天井,加了封簷板裝飾,板上的雕花參考鄧氏宗祠及覲廷書室的封簷板設計。」鄧子怡說。一般民居使用綠色陶瓷窗花及欄杆,但她改用藍色,「我曾修讀設計,認為灰色青磚與藍色陶瓷對比較強,這隻藍色我稱為景泰藍色,在國內工廠訂製,燒了三次才成功燒出我需要的藍色。」這景泰藍色是參考覲廷書室的陶瓷窗花,但鄧媽媽卻認定它是不祥色,裝上藍色陶瓷後,九十多歲的鄧爸爸就因病入醫,至今已在老人院休養逾四個月,仍未親眼見到完成復修的半間祖屋。鄧子怡的童年在這間屋度過,「天井在風水有聚財作用,但我小時候覺得天井很潮濕,希望有舒服的家居環境,曾叫爸爸把屋拆掉,起一間三層高的新村屋。」及後她在澳洲、英國及法國住過,想法有所改變,「這是我出生的地方,從前圍村女渴望往外走,現在反而想回歸。世界不同地方會努力保育他們的文化及建築,我住在一間有200多年歷史的屋,為甚麼不去珍惜它?現在屏山只有屋可以保育,四周環境已經完全改變。」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1993年12月開始,串連新界傳統村落祠堂、書室及廟宇等歷史建築,變成旅遊景點,既有旅遊收入,又可保育歷史建築,構思兩全其美,至今屏山仍常有中西旅客參觀。不過,除了被列為景點的歷史建築,屏山在這廿年經歷巨變,大部份兩層高的青磚屋,早已變成三層高丁屋,四周平原變成馬路、鐵路及高樓大廈。



鄧子怡收藏不少外婆從六十年代起親手縫製給她與哥哥的香囊。

兩歲的鄧子怡坐在門檻前拍照。



九旬老父住院 趕工重建回憶

原本計劃用三個月完成復修工程,結果需時一年零三個月,既花時間又花錢,後悔嗎?「雖然沒有金錢回報,但值得的,因為是爸爸的心血,大部份是按他的回憶作藍本,加上我的設計去做,用600呎的屋換上現在1,600呎的屋,還能去法國學藍帶,不是很划算嗎?」餘下半間祖屋會在數個月內展開復修工程,「現在爸爸住在老人院,這屋是爸爸的,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心願,以免變成遺憾,所以要盡快復修,他稍後可以回家看。」復修祖屋既是鄧子怡的個人感情,也是傳承父親的希望,還能宣揚保育,鼓勵其他擁有舊建築人士珍惜歷史。



復修前,屋頂長滿野草,部份瓦片也掉落。

祖屋復修前,逾90歲的鄧爸爸(右)在天井拜神,祈求工程順利。



宋朝扎根新界 建祠堂書室

鄧氏是新界五大宗族之一,新界屏山鄧族歷史悠久,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鄧族粵派一世祖鄧漢黻因官位「承務郎」,由江西遷居廣東岑田(即新界錦田),至十二世紀,粵派七世祖鄧元禎與獨子鄧從光由錦田遷居屏山,鄧元禎被尊稱為屏山派一世祖。鄧族在屏山定居後,先後建立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及洪屋村等「三圍六村」。800多年間,興建不少傳統中式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用作供奉祖先、團聚族群及教育後人,不少仍保存至今,如鄧氏宗祠、聚星樓、覲廷書室等。如今屏山已被高樓大廈及鐵路包圍,屏山鄧族仍保存一些習俗節慶,象徵鄧族的文化,也反映香港新界傳統習俗。



有700多年歷史的鄧氏祠堂。正門不設門檻,以示五世祖身居要職。

鄧子怡復修祖屋時,參考了覲廷書室的藍色陶瓷窗花及封簷板。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8/195200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291

伍氏家族祖屋變豪宅盤 市值50億

1 : GS(14)@2017-01-13 00:17:1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91&issue=20170112


【明報專訊】近年部分老牌家族變身發展商,其中包括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家族,由該家族祖屋重建而成的西半山尚璟,最快農曆年後推出,或有機會以全幢形式發售,估計市值約50億元。該家族成員更指,未來家族或會參與投地發展豪宅項目。

尚璟設有38個單位,當中包括4個特色戶(兩個天台連花園戶及兩個連平台花園戶),全部均為實用超過2000方呎的4房3套間隔,大廈作一梯兩伙設計,另設超過4000方呎會所,車位比例超過一比一。伍宜孫的孫兒、崇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伍尚修表示,項目最快於農曆年後上載樓書及推出。

呎價參考MOUNT NICHOLSON

由於寶珊道傳統為本地銀行世家聚居地,伍表示,過往都有不少友好查詢該項目,包括部分永隆家族成員,更有買家希望全幢購入作收租,惟暫時該家族仍未落實是以全幢形式「賣殼」出售,或是「散賣」,項目亦有機會保留部分單位自用或收租。

伍又指,項目委託第一太平戴維斯作獨家代理,該行住宅及投資資深董事周德輝稱,項目會以太古(0019)東半山OPUS HONG KONG,以及九倉(0004)與南豐合作的山頂MOUNT NICHOLSON作參考,呎價有機會挑戰同類新高,而項目市場估值則約50億元。

不排除參與投地 發展豪宅

伍表示,不排除未來會參與投地,或購入私人物業作重建,初部集中港島區豪宅物業。而對於未來豪宅市況,他認為,加息已是預期中事,實力買家已有預算,而人民幣匯率下跌,相信未來豪宅價將平穩,今年或會有一成升幅。

何猷龍放售珍寶閣車場 市值6億

另仲量聯行香港資本市場區域董事陳柱衡指,香港仔惠福道3號珍寶閣停車場招標放售,截標日期為下月15日,項目共設8層,涉及509個車位。市場估計,物業市值約6億元,平均每個車位約110萬元水平。物業由賭王何鴻燊及新世界集團鄭氏兩大家族等人合組公司持有,目前已屬賭王兒子何猷龍擔任主席的新濠國際(0200)旗下。

明報記者 林尚民
2 : GS(14)@2017-01-13 00:17:48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5&issue=20170112

【明報專訊】今次永隆家族推出之尚璟,位於西半山寶珊道18號,原為一幢3層高戰前舊樓,於1930年代興建,於1960年代初曾為日本領事官邸,其後由伍氏家族以150萬元購入作家族成員自住用途。

據伍宜孫的孫兒、崇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伍尚宗憶述,伍宜孫生前曾居於大宅二樓,不少家族成員都曾居於此,他本人小學時代亦曾居於大屋3樓,不時都見祖父伍宜孫在花園修剪盆景及耍太極。他亦會與祖父行後山,而該祖屋亦是家族成員每逢過節相聚之地方。

保養成本不划算 選擇重建

不過,伍尚宗指,自伍宜孫2006年離世,其家族成員對大宅雖然有提出不同的處理方法,但由於物業樓齡已高,保留成本高昂,故經商議後最終決定把物業重建。不過,由於家族對物業有一定感情,即使重建出售,亦會採用最好的材料,務求把祖屋重建成一幢高質素物業。雖然項目於去年初已取得入伙紙,但至今仍在進行內部裝修;由於大廈設計時尚,故不能把舊有物業之特色保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