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愛康國賓張黎剛:國內上市的話,翻三倍市值沒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2/151803.shtml

黑馬說:去年,愛康國賓的營收超過17億人民幣,凈利潤達11%,但美國資本市場給得估值並不高,只有十億美金。在多個場合,張黎剛曾公開表示,愛康國賓的價值沒能在資本市場得到應有的體現。最近出席經緯投資的一個活動時,張黎剛稱,如果愛康國賓國內上市的話,(市值)翻三倍應該沒問題。

去年,愛康國賓的營收超過17億人民幣,凈利潤達11%,但美國資本市場給得估值不高,只有十億美金。國內(上市)的話,翻三倍應該沒問題。美國資本還是喜歡爆發性的增長公司。

愛康的三次轉型

最早,愛康國賓是一家互聯網公司,2004年成立,叫愛康網,是一家B2C的網站。當時的想法是,酒店、航空業需要藝龍、攜程這樣的平臺公司,那麽醫療行業也需要一個公司,作為消費者與醫療機構間的平臺。當時,我們並沒有商業模式,在探索商業模式時,經過三次轉折。

我們首先是B2C模式。最早賣愛康君安卡,電話銷售,一個月只賣了一張卡。之後我們又出了億童卡,因為中國有一億兒童,這個每周可以賣五六張,但受資源限制,也走不下去,這也不是商業模式。

因此,從第二年開始,愛康轉型到了B2B。愛康出現之前,很多大公司如GE、IBM等上萬名員工分布在各大城市,總部不知道員工的健康狀況,也做不了健康管理。我就跟他們說能不能把所有的業務外包給愛康,由愛康幫你們建網站、呼叫中心,幫你們找醫院和體檢中心。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相信了愛康,之後,更多的客戶相信了我們。

按照現在的流行說法,這就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平臺獲得了流量,那麽愛康網為什麽又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呢?

當時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員工送到三甲醫院去體檢,我們要賠錢,因為醫院不打折;如果把他們送到私營體檢中心去,雖然有利潤,但對方不願意合作,認為我們是二道販子,搶了他們的客戶和利潤。所以盡管我們用互聯網模式獲得了客戶,但是沒辦法落地。

愛康成立前兩年的經歷表明,當我們講互聯網思維時,最大的瓶頸是什麽?互聯網帶來的流量嫁接到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時候,這些產品和服務一定是需求過剩的,否則流量就沒有用。藝龍、攜程為什麽成功?因為酒店的房間和航空機票是過剩的,除了旺季。但是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是稀缺的,因此不需要分銷。所以愛康是被逼無奈才從線上走到了線下。  

當時國內有兩家最大的連鎖體檢中心,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兩家公司,愛康都需要跟他們合作。北京那家,本來約好兩邊老總見面,後來對方沒有露面。他們的一位副總裁接待了我,搬了兩個凳子在走廊里談了半個小時。幾年下來,愛康去年收入超過17億人民幣,那家公司差不多在8億人民幣左右。因此我經常警告我們的員工,千萬不要小看小公司。大公司都是被小公司顛覆的。

上海那家就是國賓,這其中也經歷了很多溝通,張穎及江南春等人都幫了很多忙。當時,愛康收入差不多2000萬人民幣,而國賓有8000萬人民幣。雖然愛康規模還小,但是互聯網公司,成長性好,因此希望占更高比例股份,後來多次討價還價,最終通過一個創造性的方法,完成了合並。

對於創始人,大家都很關註控制權這個問題。如果小公司沒有發展的話,再多股份、再多控股權也都是沒有用的。我自己雖然是在哈佛醫學院讀遺傳學的,但從來沒有當過醫生,也不知道怎麽管理線下的醫療機構。2007年,我接管了整個愛康國賓,從完全不懂怎麽管理醫療機構開始,花了三年時間,學會了怎麽管理連鎖醫療機構。

根據公開數據,從2011年起,愛康國賓的收入在行業里就排名第一了,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投資人給了愛康很多幫助,我們也非常感謝這些投資人。

未來十年看好移動醫療

過去十年,愛康一直在尋找互聯網與醫療相結合的機會,現在,我認為這個結合時間到了。

最近聽說掛號網估值10億美金。其實愛康以前是中國最大的掛號公司。2005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共有8家掛號公司,愛康收購了6家,一夜之間成了最大的掛號公司,但是那個時候掛號沒有商業模式,後來各種原因不做了。愛康通過體檢,做了十幾億人民幣,但市值才10億美金。聽說掛號網的營收只有幾千萬,並且是虧損的,也值10億美金。因此愛康國賓決定投資,重新把預約掛號平臺建立起來。再過一段時間,在愛康投資的導醫通平臺上就能看到有十幾個省市可以掛號了。

導醫通是一個獨立的公司,我個人投資了20%股份,愛康70%,10%將給到管理團隊。剛才有一位投資人列出的美國15家準備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中,其中有一家是愛康投資的,愛康希望通過投資把他們的技術帶到中國來。另外,我們也很榮幸有機會成為好大夫的股東。在各家移動醫療平臺上,醫療專家最多的,是好大夫,我們是他們唯一的一家醫療行業的股東。

除了好大夫之外,我們還投了幾家專門做移動醫療的公司,愛康將打造一個開放平臺。 

版權聲明:本文口述張黎剛,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668

'國旗下的講話' 究竟是甚麽的話呢????




教育局的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自我檢視工具”,看過沒有?
當中有生活事件(舉隅):「國旗下的講話」. 究竟什麽叫舉隅? 國旗下又應講麽的話呢? 快到教育局網站下載吧!



讀國史,羨漢唐盛世,見鴉片甲午戰爭而悲,再聽長輩說文革而憤!暪父母去看李小龍精武門,變了紙上和口頭反日少年。我認是港人,也是中國人。就如有北京居民是昆明來的中國人,也有老家在東北的中國人。有一年六月五號,我信歩走到天安門,誤打誤撞看到下旗禮,也有感動!去小日本,入境紙上我填China Hong Kong SAR, 竟被小日公務員刪去China, 真奇恥大辱!但要我寫出教育局這樣假的樣版文章?對不起!愛國靠一塊紅布?正苦的割民姣辱,不只是洗腦,是把大陸那套假大空慢慢搬過來!一字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5

想对学联说的一句很要紧的话



“唔该你地,快地呼吁买几十个灭火筒,摆在金钟和旺角啦!并且尽快安排火警演习啦!”

不是说笑,真的是很严肃和认真的事。我已在金钟睡了几晚,现场易燃物资堆积如山,也没有任何走火通道,一但出事,火烧连营,会造成悲剧。

现在风高物燥,本来就是高危季节。如果占中组织者没有对此有防范,是不可原谅的。

我见到现场在物资站附近有人食烟,老实说,一旦失火,以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任何应对手段的。

旺角已经发生神经汉意图纵火事件,如果有人要搞事,深夜潜入金钟大本营制造类似事件,烧死的恐怕不会少于百人。那真是香港历史罪人了。

以目前情况看,占中起码还可能维持几个月,占中组织者要有责任心,一定要有防火意识。现场很多工作人员,要安排他们火警演练。

我见到物资站有很多对付警方催泪弹工具,但没有见到有灭火筒。其实这个更加重要,而且一定要放在当眼位置。

如果有朋友能和他们对上话,希望尽快把上面的话向他们转达。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03

用戶超越臉書 BAND變身三部曲 「聽粉絲的話」 韓國社群軟體1年改版19次

2016-01-04  TWM

在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南韓用它來通報北韓的最新動態;韓國每三人,就有一人用它和朋友互動。韓國社群軟體BAND來台,不斷傾聽市場聲音,短短一年內就改版了十九次,如今下載量暴增,靠的是它「快速調整」特質。

「不管在哪,總有人跟你一樣」,二○一五年十月開始,這句廣告詞陸續在電視、網路媒體大量曝光;廣告來自韓商動贏公司(Camp Mobile),訴求的「商品」,則是旗下的手機社群軟體BAND。

廣宣發威,BAND在台灣的下載量一個月瞬間暴增三十萬;然而一般人或許並不清楚,Camp Mobile早在一四年初,即在台灣設立辦公室,但為何登台一年半之後,才推出第一輪廣告?

被創業者奉為圭臬的暢銷書《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強調,開發產品時,應先做出「最小化可行產品」,再不斷進行市場測試、蒐集用戶回饋、加以修正,最終才能發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熱賣商品。BAND的成功過程,即是對此的最佳詮釋。

首部曲〉傾聽市場意見

不斷試水溫,直到滿意光是一五年,BAND就針對市場的回饋,改版了十九次。Camp Mobile台灣區總經理邱彥錡強調,BAND進入台灣之初,並沒有大規模推廣,原因就在於,小規模的市場測試結果未達完美。

「我們自己就是用BAND溝通,收到用戶回饋後,團隊會將需求發到全球BAND的群組,確認美國、日本等市場也有同樣需求,多半一天內就會接到回覆。」邱彥錡說,只要市場意見確定可行,就立即著手開發,並放到市場上再測試,不斷重複這個流程。

如今,BAND不僅在台灣快速發展,在韓國,用戶數更有著戲劇性的成長。

上線兩年,月活躍用戶數(編按:有發文或瀏覽內文的使用者)就超越臉書,韓國五千萬人口中,有一千七百萬人透過BAND進行群組聊天,穩居第二大社群軟體的寶座。這些成績單,是來自於BAND一以貫之的「快速調整」特質。

創業之初,BAND創辦人李藍的想法很單純,「只是為了解決『團體溝通』的問題。」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一次家長會中,她發現即使行動裝置如此普及,家長們仍以紙筆記錄聯絡方式及注意事項。於是,一個專為「團體而生」的社群軟體,就此誕生。

李藍發現,迎合團體需求的功能愈完整,才能讓BAND更有價值。她舉例:「在團體聚會中總有個被指派的籌畫者,負責統合意見、安排行程。」於是,BAND 先增加了群組投票和行事曆的功能。接著,又發現了「校友會」的需求,並順勢推出校友搜尋功能,讓失聯的校友重回朋友圈。推出不到三個月,用戶使用時間成長 兩倍,達到二十億分鐘,超過韓國熱門線上論壇Naver Cafe的十七億分鐘。

二部曲〉社群網擴大

成為軍警愛用的溝通平台

從學校擴大到校友會,BAND的變身故事還沒完,隨著用戶數擴大與功能的齊備,連政府機關也開始利用BAND作為重要溝通工具,對象甚至包括警方與軍隊。

根據韓國警政署的統計資料,過去一年,BAND協助警方解決兩千八百多件申訴案、偵破十二件重要案件。在仁川市,一位兒子上傳走失的失智母親照片,四小時內立即有好心人士聯繫,順利尋獲母親,可見BAND在韓國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一四年九月開始,韓國軍方也開始用BAND,總計成立了兩萬五千個以排為單位的士兵群組,並有六十萬名士兵及家長加入;在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南韓還用它來通報北韓的最新動態。

三部曲〉修正定位

增加「公開群組」功能

不過檢視BAND的發展過程,最誇張的變身,來自於台灣用戶的意見回饋。剛進入台灣時,BAND承襲韓國的產品原型,主打「私密群組」聊天,只有熟識的人才能受邀加入群組。但團隊很快發現,台灣私密群組的需求,已被既有的通訊軟體所滿足。

於此同時,BAND也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少用戶反映,希望能加入不同主題的公開群組,或讓志同道合的人也能參與自己創建的群組。」邱彥錡說,這固然是團 隊眼中的新機會,但增加公開群組的功能,等於改變既有產品定位。沒想到,台灣方面僅花費一個月,就爭取到韓國總部的同意,這也反映Camp Mobile一路走來「不斷修正」的營運基因。

增加公開群組半年後,台灣的日活躍用戶數成長兩倍,韓國市場也因此觸及到更多的團體。對於增加公開群組的作法,即時通訊軟體Cubie Messenger創辦人馮彥永認為,「這是社群軟體追求成長的必經之路,如何將PTT或臉書的用戶轉移過來,是業者必須思考的挑戰。」BAND韓國總部 或許並沒有特別意識到「成長之路」,但不斷接受各方回饋並加以調整,卻讓這個社群軟體自然而然地走在成長王道,其過程,值得所有新創企業借鏡。

撰文 / 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8

如果關心未來的話,應該關註哪四個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6.shtml

導讀 : 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時光飛逝,2016年已悄然過去一個多月。在一切都在迅速叠代的技術領域,忘掉過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譬如,2014和2015年被不少科技行業視為元年,如今這些技術邁向了新的一年,它們也許不再令你驚奇(技術的一個經典定義就是:所有你出生後的新發明),卻正遵循著自己的節奏進化。站在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不妨展望一下今年可能會有突破性創新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服務。嗯,正如一位科技專欄作者所說,判斷一項技術的短期發展並非難事,因為就像凱文凱利所言,技術正以“進托邦”方式演進,科技從業者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

無人駕駛:技術更新,尚待普及

先說去年頻繁登上科技頭條的無人駕駛。

可以肯定,2016——以及未來幾年,這項綜合性技術將日趨成熟。這個領域的玩家也在頻頻進行技術更新,譬如最大玩家谷歌不久前就發布報告稱,其無人駕駛汽車車頂剛剛配備了最新版的激光雷達傳感器,以提供完善的氣象信息,讓汽車在遭遇狂風暴雨等天氣時能自動停車,同時他們也正在收集各種天氣數據,讓無人駕駛汽車足以應對冰雹和暴雪等極端天氣。

此外,深度學習也許將與無人駕駛產生更多嫁接。去年年底,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就用深度學習研發出兩種能讓汽車“看路”的系統:一個叫SegNet,可實時對道路情況拍照,並將道路上的物體分為12類,如路面,路標,人行道建築,可大大降低如今昂貴感應器的成本;另一個系統則可在GPS失效時識別出使用者的位置和方向。當然,一切技術進步的指向無疑是更加安全——在可預見的未來,更是在“9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人類錯誤操作帶來”的無奈事實下,無人駕駛更安全的結論將逐漸成為共識。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仍非常開放的市場,今年的玩家也許會越來越多——你知道,各大傳統汽車品牌早就宣布幾年內推出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至少用自動駕駛來過渡)。而與之呼應,圍繞產業周邊的軟件方面也會有更多新勢力,像黑莓這樣的玩家將更好地填充這個市場。

不過,歸根結底,人類交通是一個複雜體系,註定摻雜不少與技術無關的問題,所以關於其附帶的倫理爭議仍將持續——但趨勢不可違,不久之前,代表奧巴馬政府的美國交通部部長宣布,未來10年將計劃投入近40億美元用於測試和開發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監管條例,使它能在各州通行。

無人駕駛的普及不在2016,但也只是時間問題。就像雷·庫茲韋爾所說:“考察技術影響時人們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驚奇和敬畏,認識到技術解決人類社會多年痼疾的能力;隨後是恐懼,因這些技術將會帶來全新威脅;此後,我們希望隨之而來的是找到一個唯一可行的,負責任的路線,設定一個審慎的方針,既可以實現技術的潛能,又能使威脅可控。”

虛擬現實:手機將成為布道者?

盡管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那一輪虛擬現實的潮起潮落之後,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認識更為客觀,但你得承認,它離主流設備又近了一步。Oculus Rift,索尼Playstation VR和HTC Vive的紮堆上市,讓VR粉絲對2016年無限向往。

毫無疑問,“VR+其他行業”甚至稱得上是“互聯網+”的技術分支,新的一年,其應用場景將延伸至各個領域:網絡會議,媒體展示,直播,醫學和其他困難專業培訓,健身,新聞,教育,旅行……或許可以說,人類在嫁接VR這件事上只有想象力的邊界。

當然,於大多數普通用戶,“內容為王”永遠是對的。其實VR發展和電影挺像的,最早VR上那些demo和1895年人類最早的現代電影之一《火車進站》(只有50秒)多麽相似。好在就在此刻,一些頂尖人才正在為Oculus Rift等設備開發遊戲,所以有不少樂觀者就認為,2016年VR會有一款殺手級遊戲。就像美國“矽谷虛擬現實”主要發起人Bruce Wooden所言:“男性大型PC遊戲玩家——尤其那些擁有遊戲電腦和三個顯示屏的玩家將會是最初一批購買虛擬現實設備的消費者。”

不過,除了內容,高昂成本帶來的設備短板,也是現階段制約VR發展的瓶頸。英偉達公司不久前曾預測:2016年,大概只有1300萬臺個人電腦具備支持VR設備的強大的圖像處理能力,這還不到全球個人電腦的1%。所以總體而言,若想成為人類下一代大型計算機平臺,虛擬現實可謂任重道遠。

當然,至少在2016年,VR設備倒是有個近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手機。據業內數據統計分析公司SuperData預測,今年人們在VR軟件和硬件上的花費將達到51億美元,不過大多數將花在Google Cardboard這種仰仗智能手機的“簡易設備”上,所以說,更大的可能是,未來幾年,智能手機才是VR從早期接受者走向普及的布道者。

嗯,如果說虛擬現實的終極發展是與參與到人類意識的構建,與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極大豐富人類經歷,那麽站在今天的視角,虛擬現實還處於黎明前夕——看看它總與“科技急先鋒”的色情內容綁定在一起便知。

即將“消失”的可穿戴設備

英國投行GP Bullhound最近發布了對2016年技術發展趨勢的十大預測,其中一條即是:以數字化健身與可穿戴技術為表現的“量化自我”運動,在移動設備,大數據,社會化媒體的催化下,在公眾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背景下,今年將會從小眾進入主流。

你得承認,2015年可穿戴設備還處於非常幼弱的階段,不過是對少量基本生命表征的監測——幾乎可以肯定,在行業縱深度上,伴隨著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相對成熟,2016年將增強整個產業的技術含量,換句話說,開始收集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曬步數這種社交價值的數據。舉例來說,谷歌就在研發測血糖的便攜工具,最新一款三星手表諜照也將表盤設計成可拆下來貼在胸口,如聽診器般單獨使用。除此之外,能監測更多維度的芯片升級也成必然,譬如三星就在不久前宣稱將發布業內第一款生物處理器“Bio-Processor”,可監測身體脂肪,骨骼肌質量,皮膚溫度和皮膚應力狀況。

其實,關於2016年可穿戴設備趨勢,我更想談的是它與其他行業的橫向嫁接。

我個人始終對只為監測數據就將一個別無它用的手環戴在手腕的行為表示懷疑。事實上,也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可穿戴不應是一個單獨品類,所以有種可能是,也許在2016年“可穿戴”這個詞將伴隨著冗余,流露出更大的無力感。《連線》雜誌網絡版也在不久前撰文稱,“可穿戴設備”一詞將逐漸淡出,而集成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飾和用品將會無所不在,“只要低下頭看看你身上正穿著的所有一切,就能知道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嗯,科技不喜歡以擾人的方式出現,盡管過去一年,這個世界的可穿戴設備更好看了,但某種意義上依舊屬於美麗的“突兀”,可預見的未來,數據采集者——那些更為靈巧的傳感器將整合在一切原本就“存在”的事物上:衣服里,襪子里,鞋子里,珠寶里(Swarovski即是典範)……前端數據收集將呈現品類的極大豐富化,至於未來更為重要的標準和格式的統一,以及整合數據後的衍生服務(否則收集來幹嘛),也許才是科技巨頭們該幹的事。

總之,2016年“可穿戴”或許將選擇藏匿,並逐漸消失。

機器人服務的排頭兵

先得明確定義,這里的機器人並非指《機器管家》《機器人與弗蘭克》里的人工智能——它們不會出現在2016年,畢竟人類在對大腦認知一片混沌的情況下,談論強人工智能多少有些空泛。而出於同樣原因,也許是電影里那種機器人的最原始版本——以日本軟銀的Pepper為代表的情感機器人,雖然直覺上頗為科幻,但至少現階段仍屬於價格高昂的玩物。

其實“機器人”離人類很近,只是有可能看不到罷了。最近,臺灣知名主持人陳文茜采訪到了《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後者被譽為“破壞式創新大師”,稱得上是世界範圍內談論創新最好的人選。克里斯坦森談到,他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正逐漸興起一種“私人秘書服務”,譬如你可以向它詢問“我想去XX吃飯,有什麽推薦嗎”“我需要四個人的位子”……它便迅速幫你完成,至少在克里斯坦森看來,相比於Uber這種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這反而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克里斯坦森所言非虛。去年,無論是“純人工服務”的初創公司Magic和Operator,還是“AI+人工”的Facebook M,或者是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度秘,都將觸手伸向同一領域:私人秘書。與早先的Siri不同,它們是基於真實世界的“搜索”。

拿Facebook M服務來說,用戶向它發送文字,它能幫你完成購物和訂餐等服務,而當你向它提出需求後,系統的回答會先由Facebook雇傭的人類“培訓師”過目,決定是否還需要做更具體工作。可以想象,雖然用戶數超過7億的Facebook需要一支無比龐大的團隊,但M服務無疑能幫其完成線上到線下服務的閉環,甚至直接讓它成為實物和電商入口。相比M,同樣能幫用戶訂餐,買電影票等服務的度秘則更強調技術。它能聽懂人類自然語言,可通過多模交互(文本,圖片,語音)進行多輪對話,且經過多次服務後它會逐漸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你知道,同樣是訂機票,每位用戶對班次,價格和艙位要求都不同。

克里斯坦森眼中的這項“破壞式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想象空間。誰都知道O2O未來有望成為過萬億級的市場,李彥宏也早已表示要連接3600行,實現服務品類全覆蓋,打造開放生態平臺。據了解,近日百度為滿足用戶春節搶紅包的訴求,特推出了長達一個月的“拍福拍笑臉 搶60億福袋”活動。而度秘更進一步試水O2O,首次貼近用戶,依托強大的智能交互技術,讓普通用戶在搶紅包的同時體驗到貼心的對話互動。在1月27日——2月22日活動期間,用戶通過手機百度的語音搜索喚起度秘或直接下載度秘APP,上傳與親朋好友的合影或者是帶有“福”字的照片後,即可獲得紅包。

至此,度秘已成功整合了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三大百度系入口,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生態閉環。可以想象,度秘也許將會為線下商戶和O2O服務接入提供一整套流量導入和後端支持。未來若它能嵌入更多用戶的生活流程中,那麽至少理論上,百度就能通過一個入口打通各個O2O產品。

克里斯坦森如此重視私人秘書更深層次理由,也許是以它為代表的“後APP時代”已悄然到來。事實上,不少學者都預測,大量高頻或低頻的APP拼命擠入你的手機屏幕並不是未來的樣子。雖然“萬能APP”不會在2016年來臨,但相信你同我一樣,對電影《Her》里的超級虛擬助手心向往之。

嗯,未來的移動終端也許就是一個“統一體”,它的形態?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70

如果關心未來的話,應該關註哪四個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6.shtml

導讀 : 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時光飛逝,2016年已悄然過去一個多月。在一切都在迅速叠代的技術領域,忘掉過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譬如,2014和2015年被不少科技行業視為元年,如今這些技術邁向了新的一年,它們也許不再令你驚奇(技術的一個經典定義就是:所有你出生後的新發明),卻正遵循著自己的節奏進化。站在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不妨展望一下今年可能會有突破性創新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服務。嗯,正如一位科技專欄作者所說,判斷一項技術的短期發展並非難事,因為就像凱文凱利所言,技術正以“進托邦”方式演進,科技從業者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

無人駕駛:技術更新,尚待普及

先說去年頻繁登上科技頭條的無人駕駛。

可以肯定,2016——以及未來幾年,這項綜合性技術將日趨成熟。這個領域的玩家也在頻頻進行技術更新,譬如最大玩家谷歌不久前就發布報告稱,其無人駕駛汽車車頂剛剛配備了最新版的激光雷達傳感器,以提供完善的氣象信息,讓汽車在遭遇狂風暴雨等天氣時能自動停車,同時他們也正在收集各種天氣數據,讓無人駕駛汽車足以應對冰雹和暴雪等極端天氣。

此外,深度學習也許將與無人駕駛產生更多嫁接。去年年底,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就用深度學習研發出兩種能讓汽車“看路”的系統:一個叫SegNet,可實時對道路情況拍照,並將道路上的物體分為12類,如路面,路標,人行道建築,可大大降低如今昂貴感應器的成本;另一個系統則可在GPS失效時識別出使用者的位置和方向。當然,一切技術進步的指向無疑是更加安全——在可預見的未來,更是在“90%的交通事故是由於人類錯誤操作帶來”的無奈事實下,無人駕駛更安全的結論將逐漸成為共識。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仍非常開放的市場,今年的玩家也許會越來越多——你知道,各大傳統汽車品牌早就宣布幾年內推出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至少用自動駕駛來過渡)。而與之呼應,圍繞產業周邊的軟件方面也會有更多新勢力,像黑莓這樣的玩家將更好地填充這個市場。

不過,歸根結底,人類交通是一個複雜體系,註定摻雜不少與技術無關的問題,所以關於其附帶的倫理爭議仍將持續——但趨勢不可違,不久之前,代表奧巴馬政府的美國交通部部長宣布,未來10年將計劃投入近40億美元用於測試和開發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監管條例,使它能在各州通行。

無人駕駛的普及不在2016,但也只是時間問題。就像雷·庫茲韋爾所說:“考察技術影響時人們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驚奇和敬畏,認識到技術解決人類社會多年痼疾的能力;隨後是恐懼,因這些技術將會帶來全新威脅;此後,我們希望隨之而來的是找到一個唯一可行的,負責任的路線,設定一個審慎的方針,既可以實現技術的潛能,又能使威脅可控。”

虛擬現實:手機將成為布道者?

盡管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那一輪虛擬現實的潮起潮落之後,人們對這項技術的認識更為客觀,但你得承認,它離主流設備又近了一步。Oculus Rift,索尼Playstation VR和HTC Vive的紮堆上市,讓VR粉絲對2016年無限向往。

毫無疑問,“VR+其他行業”甚至稱得上是“互聯網+”的技術分支,新的一年,其應用場景將延伸至各個領域:網絡會議,媒體展示,直播,醫學和其他困難專業培訓,健身,新聞,教育,旅行……或許可以說,人類在嫁接VR這件事上只有想象力的邊界。

當然,於大多數普通用戶,“內容為王”永遠是對的。其實VR發展和電影挺像的,最早VR上那些demo和1895年人類最早的現代電影之一《火車進站》(只有50秒)多麽相似。好在就在此刻,一些頂尖人才正在為Oculus Rift等設備開發遊戲,所以有不少樂觀者就認為,2016年VR會有一款殺手級遊戲。就像美國“矽谷虛擬現實”主要發起人Bruce Wooden所言:“男性大型PC遊戲玩家——尤其那些擁有遊戲電腦和三個顯示屏的玩家將會是最初一批購買虛擬現實設備的消費者。”

不過,除了內容,高昂成本帶來的設備短板,也是現階段制約VR發展的瓶頸。英偉達公司不久前曾預測:2016年,大概只有1300萬臺個人電腦具備支持VR設備的強大的圖像處理能力,這還不到全球個人電腦的1%。所以總體而言,若想成為人類下一代大型計算機平臺,虛擬現實可謂任重道遠。

當然,至少在2016年,VR設備倒是有個近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手機。據業內數據統計分析公司SuperData預測,今年人們在VR軟件和硬件上的花費將達到51億美元,不過大多數將花在Google Cardboard這種仰仗智能手機的“簡易設備”上,所以說,更大的可能是,未來幾年,智能手機才是VR從早期接受者走向普及的布道者。

嗯,如果說虛擬現實的終極發展是與參與到人類意識的構建,與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極大豐富人類經歷,那麽站在今天的視角,虛擬現實還處於黎明前夕——看看它總與“科技急先鋒”的色情內容綁定在一起便知。

即將“消失”的可穿戴設備

英國投行GP Bullhound最近發布了對2016年技術發展趨勢的十大預測,其中一條即是:以數字化健身與可穿戴技術為表現的“量化自我”運動,在移動設備,大數據,社會化媒體的催化下,在公眾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背景下,今年將會從小眾進入主流。

你得承認,2015年可穿戴設備還處於非常幼弱的階段,不過是對少量基本生命表征的監測——幾乎可以肯定,在行業縱深度上,伴隨著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相對成熟,2016年將增強整個產業的技術含量,換句話說,開始收集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曬步數這種社交價值的數據。舉例來說,谷歌就在研發測血糖的便攜工具,最新一款三星手表諜照也將表盤設計成可拆下來貼在胸口,如聽診器般單獨使用。除此之外,能監測更多維度的芯片升級也成必然,譬如三星就在不久前宣稱將發布業內第一款生物處理器“Bio-Processor”,可監測身體脂肪,骨骼肌質量,皮膚溫度和皮膚應力狀況。

其實,關於2016年可穿戴設備趨勢,我更想談的是它與其他行業的橫向嫁接。

我個人始終對只為監測數據就將一個別無它用的手環戴在手腕的行為表示懷疑。事實上,也早有業內人士指出,可穿戴不應是一個單獨品類,所以有種可能是,也許在2016年“可穿戴”這個詞將伴隨著冗余,流露出更大的無力感。《連線》雜誌網絡版也在不久前撰文稱,“可穿戴設備”一詞將逐漸淡出,而集成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飾和用品將會無所不在,“只要低下頭看看你身上正穿著的所有一切,就能知道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嗯,科技不喜歡以擾人的方式出現,盡管過去一年,這個世界的可穿戴設備更好看了,但某種意義上依舊屬於美麗的“突兀”,可預見的未來,數據采集者——那些更為靈巧的傳感器將整合在一切原本就“存在”的事物上:衣服里,襪子里,鞋子里,珠寶里(Swarovski即是典範)……前端數據收集將呈現品類的極大豐富化,至於未來更為重要的標準和格式的統一,以及整合數據後的衍生服務(否則收集來幹嘛),也許才是科技巨頭們該幹的事。

總之,2016年“可穿戴”或許將選擇藏匿,並逐漸消失。

機器人服務的排頭兵

先得明確定義,這里的機器人並非指《機器管家》《機器人與弗蘭克》里的人工智能——它們不會出現在2016年,畢竟人類在對大腦認知一片混沌的情況下,談論強人工智能多少有些空泛。而出於同樣原因,也許是電影里那種機器人的最原始版本——以日本軟銀的Pepper為代表的情感機器人,雖然直覺上頗為科幻,但至少現階段仍屬於價格高昂的玩物。

其實“機器人”離人類很近,只是有可能看不到罷了。最近,臺灣知名主持人陳文茜采訪到了《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後者被譽為“破壞式創新大師”,稱得上是世界範圍內談論創新最好的人選。克里斯坦森談到,他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正逐漸興起一種“私人秘書服務”,譬如你可以向它詢問“我想去XX吃飯,有什麽推薦嗎”“我需要四個人的位子”……它便迅速幫你完成,至少在克里斯坦森看來,相比於Uber這種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這反而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克里斯坦森所言非虛。去年,無論是“純人工服務”的初創公司Magic和Operator,還是“AI+人工”的Facebook M,或者是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度秘,都將觸手伸向同一領域:私人秘書。與早先的Siri不同,它們是基於真實世界的“搜索”。

拿Facebook M服務來說,用戶向它發送文字,它能幫你完成購物和訂餐等服務,而當你向它提出需求後,系統的回答會先由Facebook雇傭的人類“培訓師”過目,決定是否還需要做更具體工作。可以想象,雖然用戶數超過7億的Facebook需要一支無比龐大的團隊,但M服務無疑能幫其完成線上到線下服務的閉環,甚至直接讓它成為實物和電商入口。相比M,同樣能幫用戶訂餐,買電影票等服務的度秘則更強調技術。它能聽懂人類自然語言,可通過多模交互(文本,圖片,語音)進行多輪對話,且經過多次服務後它會逐漸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你知道,同樣是訂機票,每位用戶對班次,價格和艙位要求都不同。

克里斯坦森眼中的這項“破壞式創新”在中國有著巨大想象空間。誰都知道O2O未來有望成為過萬億級的市場,李彥宏也早已表示要連接3600行,實現服務品類全覆蓋,打造開放生態平臺。據了解,近日百度為滿足用戶春節搶紅包的訴求,特推出了長達一個月的“拍福拍笑臉 搶60億福袋”活動。而度秘更進一步試水O2O,首次貼近用戶,依托強大的智能交互技術,讓普通用戶在搶紅包的同時體驗到貼心的對話互動。在1月27日——2月22日活動期間,用戶通過手機百度的語音搜索喚起度秘或直接下載度秘APP,上傳與親朋好友的合影或者是帶有“福”字的照片後,即可獲得紅包。

至此,度秘已成功整合了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三大百度系入口,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生態閉環。可以想象,度秘也許將會為線下商戶和O2O服務接入提供一整套流量導入和後端支持。未來若它能嵌入更多用戶的生活流程中,那麽至少理論上,百度就能通過一個入口打通各個O2O產品。

克里斯坦森如此重視私人秘書更深層次理由,也許是以它為代表的“後APP時代”已悄然到來。事實上,不少學者都預測,大量高頻或低頻的APP拼命擠入你的手機屏幕並不是未來的樣子。雖然“萬能APP”不會在2016年來臨,但相信你同我一樣,對電影《Her》里的超級虛擬助手心向往之。

嗯,未來的移動終端也許就是一個“統一體”,它的形態?就像《超體》里露西在結尾的那句宣言:我,將無所不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72

傑布•布什宣布退出總統大選 被批“為何當初不聽媽媽的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72.html

傑布•布什宣布退出總統大選 被批“為何當初不聽媽媽的話”

一財網 孫卓 2016-02-21 11:47:00

在南卡來羅納州的初選中以8.6%的得票率位居第四後,傑布布什宣布退出總統競選,布什家族能夠出現第三位總統的夢想就此終結。

在南卡來羅納州的初選中以8.6%的得票率位居第四後,傑布布什宣布退出總統競選,布什家族能夠出現第三位總統的夢想就此終結。

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得初選勝利後,特朗普在南卡州的初選中再次大獲勝利,得票率為33.9%。克魯茲以21.8%排在第二,魯比諾以21.5%排在第三,傑布•布什以8.6%排在第四,俄亥俄州州長卡西奇獲得8.1%,非裔退休外科醫生卡森獲得6.6%。 

傑布•布什​正式宣布退選

傑布•布什當晚通過一篇非常感性的聲明宣布退選:“我對為了團結我們這個國家為目標所進行的競選感到非常自豪,但是,艾奧瓦州,新罕布什爾州和南卡州的人民表達了他們的意願,所以今晚開始我退出競選。”

傑布•布什說,他希望,“美國人民一定要選出那個能去做公僕,而不是要去做主人的總統”。

雖然傑布•布什一直宣布要選總統的是他而不是布什家族的任何一個人,而且布什的家庭成員也為了“避嫌”而很少出現在他的競選活動現場,但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開始,面對他萎靡不振的選情和支持率,母親芭芭拉•布什親自出馬為他的競選造勢。

此前,有媒體在采訪芭芭拉布什時她曾表示,她並不支持傑布•布什競選總統,並不是因為他不夠優秀,而是因為美國大選的候選人中有太多優秀的人,美國不能總是由布什家的人輪著做總統。

“為什麽早不聽媽媽的話?”美國媒體在布什黯然宣布退選後評論說。

在民主黨方面,希拉里克林頓在抱病經過艱苦的競選後終於贏得了西部第一場的內華達州民主黨黨團投票,以52%對48%擊敗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

南卡州成了永久的痛

在美國的大選中有一句話叫做“艾奧瓦人摘玉米,新罕布什爾人挑總統,南卡來羅納人篩總統”。也就是說,在經過了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黨團大會和初選後,到了南卡州的時候往往是對還沒有退出競選的候選人進行一次篩選,篩出選情看好的候選人,參加在下一輪“超級星期二”的多個州舉行的初選。而歷史也多次證明,能夠獲得南卡州初選的候選人最終獲得黨內提名的機會也更大,比如在1996年、2000年和2008年,能夠獲得黨內總統競選提名的候選人都是在南卡州初選中獲勝的候選人。

特別是在如今共和黨內多名候選人展開“拉鋸戰”的情況下,哪位候選人能夠獲勝並拉開與其他對手的差距也被認為是在未來多個南方州獲勝的關鍵考驗。

南卡州的初選采用不註冊和全民投票的方式,能夠贏得超過50%選票的候選人獲得全部50張選舉人票。因此,作為初選中“贏者全拿”的第一個州,南卡州因為同11月的大選投票方式類似而向來是各候選人的必爭之地。

在之前的選情分析中,有分析人士指出,南卡州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在當地選民中有80%左右為福音派教徒,而選民中有50%是非洲裔美國人。作為以福音派教徒為主的地區向來為共和黨的票倉,但非洲裔美國人通常傾向於投票給民主黨。所以,本來打算同在艾奧瓦州一樣打“宗教牌”而能取得的克魯茲在南卡州故伎沒能重演,最終以超過10%的差距輸給特朗普。 

傑布•布什的支持率和選票落後一直都不是新聞。因此,在南卡州這個布什家族被稱為是“金字招牌”的州進行競選時,除了在全州多地進行密集仔細的競選活動之外,傑布•布什還拉來了南卡州保守派最歡迎的共和黨人之一——他的哥哥前總統小布什。陪同參加競選的還有小布什的夫人——勞拉布什。此前,小布什同他的父親——前美國總統老布什都曾在南卡州贏得過初選。所以,就差拉上老父親的傑布布什在南卡州的“背水一戰”不僅讓家人為他捏了一把汗,更讓那些一直不看好他的人“等著看熱鬧”。

 最早“搬著板凳”等著看熱鬧的人就是特朗普。不僅在辯論中多次公開嘲笑布什“之前還是站在中間獲得支持率最多的‘天之驕子’,隨著一場一場辯論的舉行卻離中間的辯論臺越來越遠”。而在布什家族成員逐漸出現在布什的競選現場的時候,特朗普更是不放過任何一次能取笑布什的機會。“能帶著自己媽媽出來拉票的人要多失敗有多失敗。”特朗普評價布什說,“除了你的家人外,你真的一無是處,一無所有。”

面對特朗普多次毫無底線的個人攻擊,布什也總是多次直接回應,“特朗普這種人說什麽都不奇怪,他不能靠著這樣欺負別人一路贏得競選。”

雖然布什的競選和選情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樂觀,但看好布什的金主們卻一直力挺他。到去年年底,布什所籌得的款項達到1億5千萬美元,超過其他任何一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2

它聽股東的話,結果財報數字憂喜參半 77歲惠普分家後 仍有兩大挑戰

2016-03-04  TCW

惠普分拆後,新惠普雖表現不俗,但在股東壓力下,以往靠收購獲得新技術的惠普,是否具備開發新品能力?

老牌科技大廠惠普(Hewlett Packard)日前公布它分拆後的首次財報,堅守個人電腦與印表機老本行的惠普公司(HP Inc,以下稱老惠普),營收獲利持續下滑;專攻伺服器與企業科技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以下稱新惠普),財報則超越市場預期。

一分為二的惠普首張成績單令股東喜憂參半,它的轉型也正是和股東妥協的結果。

去年十一月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老惠普營收與淨利比去年同期分別衰退一二%與一六%;新惠普排除匯率影響後營收成長四%,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新惠普有此表現堪稱亮眼,「現在看來,當初分拆惠普是正確的。」

甩不掉股東牽制購併難,研發得靠DIY

惠普的分拆,與其說是執行長高瞻遠矚,不如說是因股東壓力。過去惠普旗下有個人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儲存設備、企業軟體產品等部門,這些業務有賺有賠,在股東看來,個人電腦前景不佳將拖累公司整體股價,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惠普將其出售。當年IBM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

二〇一四年十月,惠普傳出要分拆消息時,當時執行長惠特曼並不贊成。在她看來,個人電腦雖前景黯淡,但留在惠普內,它就可提供客戶從伺服器、印表機、個人電腦到軟體支援「一條龍」服務。分拆後各自為政,客戶若需其他產品,可能轉向對手採購,這放棄的收入就是分拆代價。

為應付股東壓力,又想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惠普才分拆成今天的模樣。雖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萎縮,但印表機仍是惠普穩定的獲利來源,將兩者打包成獨立的「老惠普」,用印表機來掩護逐漸下滑的個人電腦,就可安撫股東。另外雖分拆成兩家獨立公司,但它們都掛惠普之名,未來新惠普賣伺服器及軟體,老惠普仍可對同一客戶賣電腦與印表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就是惠普分拆的邏輯。事實上為平息股東壓力,惠普做出不少妥協,去年二月它宣布年底前裁員近六萬人,節省的支出則用來提振股價:去年前三季它花二十六億美元買回自家公司股票,二〇一五年十月,董事會又通過另一個三十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新惠普財務長史通斯(Tim Stonesifer)日前公布財報時宣布,今年將把現金返還股東,新惠普股價隔天大漲超過一三%(見右圖)。

只不過迎合股東,就意味著經營者須放棄部分自主權,有些公司為避免股東壓力影響決策,乾脆選擇下市,惠普的對手戴爾(Dell)就是如此。這家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公司,在二〇一三年二月私有化後下市,近來它花六百七十億美元購併資料儲存廠商EMC,並計畫將其下市,都是要避免股東千擾經營者決策。

身為上市公司的惠普沒有這種自由,在股東壓力下,短期內惠普花大錢購併的空間有限,這就帶來另一問題:當購併手段不可行,惠普的新產品及技術從何而來?

近年來惠普都是透過購併,將別家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納入旗下,包括二〇〇一年購併個人電腦廠康柏(Compaq)、〇八年收購資訊服務廠商EDS、一〇年購併掌上電腦Palm、一一年購併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但這些購併都效果不佳。購併Autonomy一案,惠普甚至被該公司的財報數字所欺,最後認列五十億美元損失。面對股東質疑,惠普還花一億美元和股東和解。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加上股東要求獲利,惠普短期內的購併空間有限。既然不能買別人現成的,就只能自己研發。只是惠普目前的自有產品還未有明顯成果,例如它為了和微軟及亞馬遜競爭,推出的雲端平台Helion,後來也無疾而終。

惠普要DIY新產品,更大挑戰來自它對人才的吸引力。

惠特曼曾說,已故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在惠普當過實習生,言外之意是惠普也是人才天堂。

難擺脫「經銷」形象對新生代人才欠缺吸引力

只不過惠普現在已不復當年勇,如今新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較偏愛在小型新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的理念較容易發揮,股價成長空問也較大。人力雇用公司李維拉夥伴(Riviera Partners)顧問貝南(AliBehnam)對《經濟學人》表示:「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會說:『我想去惠普上班。』 」

資產管理公司班恩資本(BainCapita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戴希潘德(Salil Deshpande)過去曾在惠普當實習生,他認為和製造業者相比,惠普更像是家經銷商。《財星》如此形容惠普:「若一家公司造不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經銷一無是處。」惠普如何證明它仍有開發新口叩的能力,將是這家七十七年老店未來最大挑戰。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9

這些可能誤導95%大學生創業者的話,聽起來都很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8/154756.shtml

導讀 : 身在創業圈,每天都能聽到估值十億的獨角獸神話,與之同時出現的是身價破億的創始人新貴。大學生每天接觸到的也是這些消息!但事實真的如此麽?

中國現在每分鐘就有8家新公司誕生,平均7.5秒一家,而在這些公司里有90.6%會死在創業路上,這個數字在大學生創業群體中是多少呢?答案是:95%,比平均值高出了4.3個百分點。

現在是3月中旬,畢業季又要來了,在今年的765萬大學畢業生中有多少人會選擇創業呢?往年的數據告訴我們,2013年有2.3%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2014年這一數據為3.2%,但到了2015年,這一數據猛增至6.3%——幾乎翻了一倍。

“在創業時代,就業是失敗者才幹的事。”不少大學生都發表了類似的言論,在網上流傳的眾多《大學生為什麽應該創業》的文章中,我們也發現了排名前3位的大學生創業理由:

1、替別人打工不如給自己打工 ;

2、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

3、時代使然——畢竟這是創業的時代。

暫不論這幾條理由是否足夠充分,既然畢業季已到,我們不如趁機聊聊大學生創業這件事。但我們沒有準備什麽雞湯,我們可能要潑點冷水。

但話說回來,雖然從“死亡率”來看,大學生創業者確實比其他身份的創業者面臨更高的失敗風險,但創業路上的艱難險阻對於每個創業者都是一視同仁的,無非還是那樣一個問題:做這件事情的人,憑什麽是你?

如果能想清楚這個問題,就算你是大學生創業者,也可以找到一萬種解決困難的方法。

本文的作者是洪泰幫成員之一,闖先生的創始人湯明磊。他曾經是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參與發起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闖先生是一個專門為青年創業項目提供創業服務的創新型創業孵化平臺。

“和各位創業前輩相比我不敢說我身經百戰,但是有一點我敢說:在過去兩年多時間,我和大約3000位大學生創業者在一起。”有請“阿湯哥”。

“融資成功就是人生贏家。”

我來告訴你兩個殘酷的現實。

第一,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企業不會出現爆發增長,所以根本到不了融資這一步,只要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就可以了;

第二,融資完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創始人既無法出售股權套現,又會為商業計劃的實現竭盡全力,這才是對創業者的真正考驗。融到資了又能怎樣?

“估值越高代表企業越成功。”

身在創業圈,每天都能聽到估值十億的獨角獸神話,與之同時出現的是身價破億的創始人新貴。大學生每天接觸到的也是這些消息!但事實真的如此麽?

創業浪潮沖擊下,大多估值都帶有泡沫,很多創業公司估值均以與同質化公司對比得出,導致泡沫的擊鼓傳花。假如一個創業公司,有人出一萬,只占0.00000001,那麽估值是多少?創始人身價馬上得多少?好緊張!會不會被人綁架?

這樣的超級肥皂泡,對大多數初創公司,估值絕對不是成功標準。在我看來,創業企業成功的要素是迅速的市場反應能力、簡單粗暴有效的盈利模式、可推廣的想象空間。

“我計劃做成一個平臺。”

平臺型項目為什麽會成為大學生創業者的最愛和首選?絕大部分的理由簡單而無力:因為它成本低,啟動快,且充滿成就感。大錯特錯!

學校有天然的封閉性,大學生一旦面臨問題,就想到平臺。但依靠平臺賺得盆滿缽滿的創業者,卻未曾對平臺的基本邏輯有基本認知。從來都是先有平臺要素,後有平臺。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核心價值,另外這一波剛性需求的基礎設施機會已過,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在基礎設施之上多尋找機會。

“只要給我錢,我就能帶來流量。”

天派模式教會投資人:原來投資只要看流量就可以!

滴滴和快的撕逼教會投資人:原來流量都是要靠補貼砸的!

緊接著大家又意淫,大眾是傻×的,像意淫溫水里的青蛙一樣,慢慢降補貼,直至沒補貼,他們是沒感覺的!於是,別問我利潤,先問我流量。

大數據時代,數據都很大,上個大數據時代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躍進。平臺擁擠不堪,平臺上空空如也。所有人都在鼓吹萬物相連,所有人都在鍛造商業模式的連接能力,商業模式能不能賺錢不重要,都連起來才算牛×。

只可惜,和數據爆炸一樣,數據會越來越不值錢,萬物相連也會導致連接越來越弱。張天一說的好,萬物相連的時代,讓人失聯才算本事。

“為什麽只有你能做這件事!?” 

“因為我們公司的商業模式呀!”

商業模式設計精巧固然是體系設計能力強,但企業做成功要素極多,商業模式絕對不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問一個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如果他說是TMT,就跟你問一個創業者你現在幹啥,他說:O2O,一個感覺,不信你自己感受下。

同樣的感覺還有:「你的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商業模式」太多的大學生創業者妄圖依靠商業模式獲勝,卻忘了給自己挖設深厚的護城河,規模、品牌、垂直才是你的護城河。

“成功創業者都是被培訓出來的。”

二流的創業者可以被培訓,一流的創業者永遠被發現。

有太多特質不能被教育與加速,比如長相體力情商膽識酒量家庭背景從業經歷,特別是經濟周期與運氣,而這些無一不深刻影響一個創業項目的成功率。

“情懷是支撐我一路走來的根本。”

說給別人聽的叫情懷,說給自己聽就叫幼稚!情懷不是良藥,好產品才是。大量的創業者最後靠的不是堅持,而是一款不錯的產品和死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45

聽媽媽的話?

2016-08-08  TCW

有位事業有成的職場女強

人,婚前婚後都對原生家庭盡心盡力,也把狀況連連的弟弟背在身上。有一天,她在我的工作坊說:好累,但如果放下,會不會更累。

她的么弟之前擅自拿媽媽的支票和印章去還賭債,差點犯下偷盜及偽造文書的重罪,媽媽於心不忍找她求援,她勤跑法院,加上花錢拜託律師朋友幫忙,才換來緩刑四年。事後,她的小妹出錢為這個么弟開了一家便利商店,起初弟弟說要痛改前非,沒多久竟捲款潛逃大陸,姊妹倆只得賠錢收場。

我想起大約十年前,我學校一名女老師突然提出辭呈,原因是吸毒及販毒遭通緝的弟弟賭六合彩賠了一堆錢,要被抓去坐牢,焦急的媽媽急Call她回南部救弟弟,女老師把自己的結婚預備基金掏出來,與妹妹湊錢保釋弟弟出來。

家人捅樓子,不忍見媽媽受苦,只好出面收拾爛攤子。這些充斥糊塗善意的家庭故事不斷上演,不但不能幫助當事人成長,自己還反覆受損、受傷。

我正色對女強人說,如果今天我是你,當初若弟弟向我開口說需要多少錢開店,我會要求他提案寫營運計畫書,再決定投資與否。想清楚流程和前置預備作業,他才有責任感。你或你妹妹直接幫他開好店,他就覺得一切都是現成的,何來付出與珍惜?

若是媽媽要求呢?那做兒女的也可以拒絕,因為媽媽不該「上侵下權」。媽媽如果要幫小孩,那媽媽要自己幫,不能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所以我要你幫弟弟,你就非要照做不可。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過了二十歲,都有獨立判斷的責任和權利,不是父母親的財產。媽媽希望女兒幫忙,女兒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若是因拒絕幫忙造成母女間的分裂,女兒自己也要有承擔的勇氣。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也可以被別人影響,這都是自己的選擇。假如沒有這樣的判斷力和勇氣,就容易被重要關係牽絆住而糾纏不清,衍生出糊塗的善意,將把當事人推往地獄之路。

成人會碰到的關係糾纏,孩子未來也會碰到,現在他看到父母能夠真實面對處理,就是在跟著大人預習。想清楚自己的立場,拉好關係界線,就是最好的身教示範。

夏惠汶粉絲團:http://goo.gl/E5xYr8

(奉專欄由小野、夏惠汶執筆)

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 夏惠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