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報道,10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攻關基地在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收割。該基地的水稻實驗品種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超優1000”,經以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實測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
據了解,“超優1000”作為第五期超級稻重要品種,同時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的創制”的項目品種,由袁隆平團隊經過3年精心研究攻關成功。此次試種水稻於2016年4月3日播種,5月7日至13日移栽,水稻長勢均勻,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沒有主要病害。
測產驗收現場,專家隨機選取3塊攻關田,經機器收割,按標準扣除含水量後得出產量數據。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公布實測結果:百畝片平均畝產1013.8公斤。
半個月之前,在袁隆平及其團隊指導下,設在山東日照的超級稻百畝高產攻關基地剛剛刷新世界紀錄:最高緯度雜交水稻畝產980.43公斤!當時,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超級稻從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花了10年時間;從900公斤到1000公斤,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畝產突破1000公斤基本沒有問題。”
今天,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 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里展開。經過現場收割、稱重和測算,袁隆平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 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晚造實割畝產705.68公斤(幹谷),加上早造的畝產832.1公斤,最終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 斤)。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廣東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區晚造天氣災害明顯,臺風“海馬”帶來的風雨影響很嚴重。該項目華南雙季稻兩季產量相當於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袁隆平及相關專家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圖:南方網)
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華南雙季稻3000斤技術攻關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廣 東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陸國煌說,該項目采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 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馬國輝說,全程機械化操作是該項目技術特點之一,這也符合我國農業發展趨勢,有利於今後大規模推廣。
我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其中華南雙季稻分布於湖南、江西、廣東等地,播種面積約2億畝,年畝產量約900公斤。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即使按照每畝年產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將明顯增加我國糧食產量,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袁隆平又一次破了世界紀錄,這一次他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據南方日報報道,11月19日在廣東省梅州,已經年逾86歲的雜交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及相關技術專家、測產驗收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3000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
據介紹,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幹谷)。同樣該攻關模式,於今年7月20日在梅州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3075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5年,由於“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一事引發廣泛討論,為此袁隆平發表《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一文,他在文中表示,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麽困難,絕不會退縮。
質量可媲美日本越光米
據了解,華南雙季稻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興寧市農業局負責實施,目標是在3年內達到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
資料顯示,2015年雙季超級稻早造平均畝產703.9公斤,晚造測產畝均產量為759.7公斤,兩季總產量為1463.6公斤,距離目標還有36.4公斤的距離。而在今年7月,該項目早造達畝產832.1公斤(幹谷),畝產增長驚人。
目前,雙季超級稻年畝產達1537.78公斤,創下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而且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新的紀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產量的變化,它還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據南方農村報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認為,華南雙季超級稻的成功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高產,目前國內普遍的水稻單產在450公斤左右,兩造也就900多公斤,但這次引進的新品種超優1000,兩造達到1500多公斤,增產600多公斤;
二是在廣東這樣一個高溫多雨,多臺風的地區實現高產不容易,在全國也是第一次,具有借鑒和推廣的意義;
三是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保單產首要的就是良田、良種和良法,這次試驗都具備了。
同時,測產驗收專家組進一步指出,該技術攻關模式是一項良種、良法和良機相結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超高產、超高效模式,能促進水稻大幅度增產增效增收,該技術攻關模式的應用對於提高目前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水平和促進超級稻超高產、高品質和高效益具有顯著的效果,具有推廣應用前景。
更為重要的是,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還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什麽是越光米?它是一種日本大米的商標及同種水稻的品種。越光米在日本廣為栽培、家喻戶曉,是高級大米的代表之一,越光米的口感香糯、柔軟且味道上佳,而價格也相對較高。
至於日本越光米的價格,看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
袁隆平正研究“海水稻”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無論對業內還是業外,袁隆平的一舉一動都是人們關註的焦點。而去年的安徽超級稻減產風波,更是將這位86歲的老人卷入了輿論漩渦。
在遭受質疑的那半年時間里,袁隆平多次強調,超級稻科研工作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袁隆平同時發文稱,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僅從這點就能看出,發展超級稻給中國的農業生產帶來多大優勢。”
袁隆平還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我理解社會對於我們農業科研的高期待,但農業科研和生產從來不能一蹴而就。超級稻的生長和改進周期很長,起碼需要三年五年時間,即便你晚上加個大夜班也無法那麽快就解決問題。”
袁隆平以86歲的高齡,依然在為中國的水稻事業而奮戰,他也一再表明,無論遇到什麽困難,絕不會退縮。
就在最近,袁隆平收獲另外一項重大成果——種出“海水稻”。相比我們已經熟知的超級稻,在概念上,海水稻顯然更神奇。
在11月1號日舉辦的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袁隆平介紹了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據了解,青島市日前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擔任該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該中心計劃在3年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袁隆平說,目前在青島的“海水稻”實驗仍在推進,未來期望能夠用更鹹更堿的水灌溉。“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塗,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很有發展前途。
去年10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內,袁隆平指著豐收的水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自己還有希望,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現在我要在90歲前,拿下17噸(每公頃),越幹越有勁咧。”
一個新的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衡量標準正在長三角推廣開來——以畝產論英雄。
5月23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赴水源地水庫、汙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企業,實地調研上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李強說,要進一步嚴格產業準入,收嚴收緊重點行業產業準入標準、水耗能耗和環保排放標準,真正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
長三角以什麽論英雄
這不是李強第一次提及“以畝產論英雄”。最早是在5月7日,李強在金山區調研時強調,以環境論英雄、畝產論英雄,促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讓精細化工成為“上海制造”的拳頭產品之一。
5月20日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李強又指出,嚴格產業準入,以畝產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收嚴收緊水耗能耗和環保排放標準。
不僅僅是上海。5月29日,浙江召開全省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會議,以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根據“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理念,早在2006年浙江省紹興縣(現柯橋區)就提出“畝產論英雄”理念,並初步建立以節約集約用地、節能降耗減排為重點的企業“畝產效益”導向、約束和評價機制。
2017年,浙江實現了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全覆蓋”,並開展設區市、縣(市、區)、31個制造業行業“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
今年1月,浙江出臺實行《關於深化“畝產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並設立了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省長袁家軍擔任組長。
江蘇則是在2017年7月的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上,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提出,推動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要以“一特三提升”作為工作指向和抓手。“一特”,是著力打造特色創新集群。“三提升”分別是著力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
在提升土地產出率方面,李強表示,要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按投入強度和單位產出水平,對“低產田”和“高產田”進行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
4月23日,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聰也提出,江蘇要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促進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的雙提升。要嚴格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確保全省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22%以下,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同比下降5.8%,建設用地地均GDP同比增長6.2%。
已經成為共識的“畝均/畝產論英雄”,對於蘇浙滬來說,是實現高質量增長、追求高質量GDP的重要路徑。
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誌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質量發展可以理解為投入產出效率比的提高。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也就是扣除勞動和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導致的生產效率的提高。
劉誌彪說,土地是重要的要素資源,強調“畝產”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途徑,所以“畝產”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求。
資源要素緊約束
之所以強調以畝產論英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長三角作為經濟發達區域,率先面臨到了資源要素的緊約束,所以必須讓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高效利用和產出。
比如浙江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0.54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省萬元GDP能耗0.44噸標準煤,“十三五”新增用能空間非常有限。
上海已經提出建設用地負增長,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比重要從目前的27%降低到17%左右。
江蘇則提出,到2020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不再增加;到2030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下降。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產出,也是全國的普遍趨勢。“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925萬畝。而到了“十三五”期間,中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縮減到了3256萬畝。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供應國有建設用地60.31萬公頃,雖然同比2016年有所增加。但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同比依然保持下降趨勢,增長的部分體現在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
所以,在建設用地的增量減少的情況下,強調“畝均論英雄”或者畝產論英雄,也是為了用足存量,提高存量土地的效益。
如何“以畝產論英雄”?與之前較常用的單位GDP的建設用地占用面積、建設用地的地均GDP這兩個指標相比,浙江、江蘇已經構建了更為豐富的指標體系。
今年1月,江蘇省常州市印發了《市政府關於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構建了“6+X”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6”是指畝均稅收、畝均銷售收入、單位能耗(電耗)增加值、單位主要汙染物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費用占銷售比重等6項核心指標。“X”是指研發、品牌、質量、專利、誠信等激勵性要求,以及安全、排汙、環保等約束性要求。其中,畝均稅收是衡量制造業企業經營質效最重要的參數。
常州地稅局數據顯示,2017年該市50231家工業企業占用土地面積33.61萬畝,繳納國地稅454.93億元,畝均稅收13.54萬元。
《常州日報》援引常州地稅局局長錢俊文稱,地稅部門已著手引入稅收貢獻評價機制,進行常態化用地效益分析。去年已在溧陽率先展開試點,試點出經驗後,將在全市推廣。
與江蘇的指標略有不同,浙江對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評價同樣提出了6個指標——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之比。
也就是說,在GDP之外,“以畝產論英雄”的指標體系還同時強調能耗、排放、研發等。這也和上海類似,在以畝產論英雄的同時,還強調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
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些指標體系,正在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一把標尺。
劉誌彪說,衡量投入產出效率主要三個標準,一是以GDP作為分母衡量單位GDP的產出、單位GDP排放;一是以人口為分母,衡量人均稅收、人均經濟總量、人均排放等;一是以單位國土面積為分母,衡量畝均稅收、畝均產值、畝均排放等。
“三個標準對於高質量發展的考核是不一樣的,最嚴厲的就是按照單位國土面積來衡量,比如畝產。”劉誌彪說。
利用這一指標體系,蘇浙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把企業分為A(優先發展)、B(鼓勵提升)、C(監管調控)、D(落後整治)四類,按照“利用效率高、要素供給多”的原則,構建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資源要素分配與“畝產效益”績效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低產田”和“高產田”進行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
比如,不同等級的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汙等資源要素實施差別化價格,加大首檔企業激勵力度,倒逼末檔企業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
浙江就提出,工業畝均稅收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適當減少新增工業用地指標;單位能耗增加值高的市、縣(市、區),在能源消耗總量指標上給予傾斜;單位排放增加值高的市、縣(市、區),在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上給予傾斜。
常州地稅局稱,要“以稅節地”。通過引入稅收貢獻評價機制,進行成本效益核算,將土地使用稅與畝均稅收產出掛鉤,讓畝產稅收貢獻較大或是環保綠色、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以及鼓勵發展類產業的納稅人,享受到較低的稅率或給予比例減免優惠。而對畝產稅收貢獻小和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納稅人,采取較高稅率。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長三角對於畝產指標的量化目標,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上海西虹橋商務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錫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近年來都在強調土地的產出強度,而且要求越來越高。以該商務區為例,根據樓宇招商和土地源頭招商的不同,目前準入門檻為畝均稅收300萬元~500萬元。
浙江提出,到2020年該省“畝均論英雄”改革要走在全國前列,區域“畝均效益”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全員勞動生產率、畝均增加值分別達到27萬元/畝、27萬元/人/年、120萬元/畝,全面實現畝均稅收1萬元以下的低效企業出清。
到2022年,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全員勞動生產率、畝均增加值分別達到30萬元/畝、30萬元/人/年、140萬元/畝,小微企業全部入園,基本實現“園區之外無企業”。
對於長三角而言,劉誌彪表示,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單位國土面積的效率,最根本就是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做一般制造業,而是發揮蘇浙滬皖各自的優勢,把長三角作為總部經濟地區,實現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劉誌彪說。
基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以及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打造,“以畝產論英雄”將會獲得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而且具有產業集聚的優勢。張江高科原總經理葛培健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比如,整車產能占全國比重達到21%,零部件企業數量和產量占全國比重均超過40%,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將近30%;生物醫藥產值接近全國的30%,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達到45%。
不過,長三角雖然在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離世界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需要充分整合長三角的資源稟賦,合力推動產業協同,齊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共同參與全球競爭。
6月1日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指出,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目標,優化重點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
近日在接受滬蘇浙皖黨報聯合采訪時,李強表示,當前要通過摸清家底,編制好長三角產業和創新資源標識圖,把各自產業特色和基礎標識出來,既防止重複投入、資源浪費,又推進產業聯動、資源共享。
比如,把創新資源標識出來,在更大範圍內推動開放共享,共同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比如,把產業集群標識出來,每個地方集聚了哪些產業集群、發展到什麽階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產業發展也就能有所側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的產業集群。
一旦形成布局更加優化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長三角的畝均產出效益也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實習記者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