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先註冊先贏 連蘋果、LV也沒轍 中國馳名商標背後「看不見」的成本



2012-02-20  TWM




蘋果iPad專利官司在中國敗訴引發市場譁然,由於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在兩造經歷商標糾紛,要打官司才能認定,過程中隱含很多看不見的成 本,甚正超過正常規費上千倍。

撰文‧張瀞文

當媒體都聚焦蘋果iPad3何時上市時,在全世界所向披靡的蘋果「iPad」中國商標權官司,卻敗給了深圳唯冠公司。目前深圳唯冠正向蘋果提出訴訟,要求 蘋果停止使用「iPad」中國商標,有媒體推測,蘋果「iPad」可能面臨巨額賠付或在中國禁售的危機。

其實,不只蘋果在中國遇到這樣的問題,就連全球知名法國精品品牌LV(LOUIS VUITTON)也遭到因為部分商標被當地人搶先註冊,之後LV向中國知識產權總局提出侵權官司,最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總局裁定法國LV法律依據不足,判 LV敗訴。不過LV不死心,持續上訴當中,整個案件從二○○四年延續至今,仍未解決。

蘋果iPad與LV所面臨商標遭搶先註冊的情況,在華人圈知名度很高的慈濟基金會,也曾經碰到。

「慈濟」雖然不是商品品牌,在中國卻也曾遭到「山寨」,被不肖人士打著慈濟之名到處違法募款所困擾,當時慈濟委託台灣的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透過大陸官方 及行政程序,終於取得馳名商標認定。

發生糾紛才能請求認定

從蘋果、LV及慈濟的例子來看,在中國所謂的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要歷經侵權、爭議等糾紛發生時,才能在有需求的個案中申請認定。」這與台灣 廠商所認知的「中國馳名商標」是由申請而來的認知並不相同,一位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知名廠商高層主管表示。

事實上,為了維護台商的權利,全國商業總會及旗下海商會都相當積極地協助台商,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已宣布「克緹」與「美利達」獲選為中國馳名商標。商總理事 長張平沼預告「新東陽」今年將提出認定申請,同時他也發下豪語,兩年內將再幫台灣五個品牌通過中國馳名商標的審查。

商總及海商會協助台商爭取中國馳名商標,不過畢竟兩岸民情及相關商標法律並不相同,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透過認定申請方式取得,深耕中國多年的台商 高層就說,海商會用意雖美,但成效可能要存疑。

因為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日前已經明確對外表示,目前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仍須待商標侵權案件,或在商標註冊、商標評審過程中產生爭議時,交由人民法 院、商標局或商標評審委員會做成認定,而且大陸工商總局已不再受理馳名商標採「事前認定」。

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葉日青也指出,大陸目前已沒有商標「事前認定」制度,他強調,現在要取得大陸馳名商標認定,主要可透過三大途徑。

第一,據大陸「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在商標異議及評審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二,認為他人使用其馳名商標時,當事人可在商標管理案件中請求保護,並提出 禁止使用書面請求,而在此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糾紛案件中,可對所涉商標是否馳名做出認定。

過去中國馳名商標認定,確實曾經採取事前申請制度,不過申請制造成大陸行政機關熱中商標知名度評比,各省市甚至以認定件數多寡來作為施政績效,由於違反實 際個案認定保護意義,因此廣受批評。

大牌都和山寨打過官司

當時為遏制馳名商標司法認定制度被濫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於二○○九年公布《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個解釋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法院對馳名商標的認定不予寫入判決主文,也不在調解書中予以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單位認為廠商的商標或 品牌實力夠強、夠硬,而主動選定授予,也不是事先申請認定而來的!而是在兩造發生糾紛時,透過一連串的官司來認定。

換句話說,台灣十四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品牌(包括克緹、美利達、BenQ、金門高粱酒、哥弟、旺旺、統一企業、自然美、捷安特GIANT、正 新、名典、慈濟、宏碁等),幾乎都是蒙受商標被搶註,品牌被侵權等實例,經歷了刀光劍影、脣槍舌劍的重重官司過程後才取得的。「這當然不乏要支付數量不菲 的白花花銀兩。」一位台商高層指出。

另外,業者也強調,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以枱面上官方的規定,僅需花費不到千元人民幣的規費即可取得,不過因這種案件的審批時間長,打官司本身就是利 益所在,這當中各種仲介也會應運而生。

因此,最後往往都花費超過數十倍或千倍於枱面上的規費價格,這些都是「看不見」的隱形成本,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1

審有罪仍上節目解盤 再涉坑殺散戶被查 名嘴炒股亂象不息 金管會沒轍

2015-04-06  TWM  
 

 

一審被判刑的股市名嘴,繼續上電視節目推薦個股,主管機關卻無法遏止亂象;當證券監理單位還在狀況外,投資人就必須永遠提高警覺,才能自保。

撰文‧歐陽善玲、黃瑋瑜

又見股市名嘴遭控坑殺散戶!三月二十七日,檢調傳喚顧德投顧分析師余世欽、啟發投顧前分析師楊昇忠,及網路名嘴鄭光育、方翔立,針對涉嫌炒作銘異、晉倫股票進行約談。除楊昇忠外,其他三人都有炒股被起訴審判的紀錄。

二○○六年,鄭光育等三人涉嫌與金主炒作吉祥全、佳必琪長達五年,而遭特偵組起訴。一四年八月一審終於宣判,鄭光育、方翔立等人分別被判刑十四年至四年不等刑期,全案尚未定讞。

而在此案審理的三年期間,甚至一審宣判後,余世欽等三人還在第四台的運通財經台《深潛戰略》、網路上持續吹捧銘異、晉倫,使銘異股價在四年間最高飆漲達三倍,因而成為這次檢調單位調查重點。

離譜的是,即使這四人在三月二十七日被交保候傳,顧德投顧仍宣稱,四月七日起,余世欽就會重新回到節目。

金管會證期局回應,涉及操縱股價的刑事案件,全案未定讞前,並無具體事證可為裁罰依據。國家通訊與傳播委員會(NCC)也指出,依《衛星廣播電視法》,乃針對妨害兒少身心健康、違反社會善良風俗的內容處分,「炒股、推薦個股等專業事項,會移請金管會認定。」主管單位等於無計可施。

投保中心處長趙順生指出,自一四年五月起,投保中心即接獲約三、四十件與銘異有關的申訴檢舉案件。「在法律認定上,操縱股價行為須具備很強的事證,一旦檢方正式起訴,就代表相關事證符合一定程度的主客觀要件。此時,投保中心就會留意、釐清受償資格。」換言之,光是檢察官起訴動作,某程度就代表已掌握一定事證,或能證明意圖炒股。站在金融監理角度,主管機關不但沒有及時反應,加強取締,還讓同一批人在財經節目上「重操舊業」;對已判刑的投顧老師,更是搞不清楚是否還在上電視節目,無異監管失靈。

名嘴吹捧標的 對作易受傷資深投資人劉友威建議,不論投顧老師如何吹捧個股,都應回歸基本面,當個股本益比高得離譜,或超出同類股票太多,就應保持距離。

另外,部分投資人會留意被股市名嘴看中的標的,趁股價被哄抬時伺機放空。這次銘異炒股案,也不乏被軋空、受傷慘重的案例。

「像這種相互勾結的炒股集團,籌碼已經吸納乾淨,投資人千萬不要『看不順眼』就輕易對作,這樣絕對會受傷。」劉友威提醒,股本大且籌碼凌亂的標的才適合放空,不論作多或放空,投資人都要有一套進退依據,才不至於血本無歸。

前案未了,後案又來!

——名嘴炒股事件簿

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鄭光育等十餘人先後炒作吉祥全、佳必琪股價。

2011年6月:高檢署特偵組偵結全案,起訴鄭光育等多名被告。

2014年8月:吉祥全、佳必琪案一審判決,鄭光育等分別被判14年至4年不等。

2015年3月:鄭光育等四人涉嫌炒作銘異、晉倫,被檢調約談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84

大發現 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 8成病患常吃保健品 最多一天13種

2015-03-30  TWM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十三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撰文‧楊雅馨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本次受訪者以五十至五十九歲居多,達三六‧五%,其次為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二六‧四%。按教育程度分析,以大學畢業三二‧三%占最多。癌症期別則集中在第二期(三○‧一%)及第三期(二三‧七%)。問到是否吃過保健食品,高達八成二的病友表示曾服用。其中,近半數病友吃了四種以上的保健食品,令人驚訝的是,有四位病友竟服用高達十三種的保健食品。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三二‧一%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三五‧一%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四○‧九%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三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三七.一%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六二.九%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六一.七%。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三一.九%,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二七.七%。「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二五.五%,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為了抗癌,每個月花大錢!

高達8成2癌友吃過保健食品Q 罹癌後是否吃過保健食品? 有‧82.1% 否‧17.9% 有3成7的主治醫師不知情Q 醫師知道你服用保健食品嗎? 知道‧62.9% 不知道‧37.1% 癌症越晚期,吃的保健食品也變多Q 每月購買幾種保健食品?

第一期 3.5種

第二期 3.95種

第三期 4.53種

第四期 5種

想靠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

Q 吃保健食品主要目的?

增強免疫力 35%

補充體力 31%

減緩治療副作用 20.4%

避免復發 4.9%

增進療效 2.4%

增加體重 1.2%

治療癌症 1.2%

其他 3.9%

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Q 每月花多少錢買保健食品?

有52.1%每月花5000元以下買保健食品,17.6%花5001~9999元,1萬元~1萬5000元有11%,4萬元以上則有1.7%。

估算下來,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

執行時間:2014年9月5日至10月24日。

收案方式:採立意取樣,以癌症希望基金會之癌友及其家人為主體,收案工具為半結構性自陳式問卷,題目共8題。

樣本描述:發出問卷449份,回收420份,扣除填答不完整者後,有效問卷數375份,問卷有效率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6

多國爭奪新馬高鐵 中國有一優勢日本也沒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807.html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20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上表示,新馬高鐵前期準備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明年將公開招標。他表示,非常歡迎中國來投標,中國高鐵技術在安全、速度、保障方面都非常先進。

他還表示,現在有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歐國家等,都表達了對新馬高鐵的投標意向。

廖中萊在展覽會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高鐵發展非常迅速,具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高鐵善於引進世界頂尖技術,在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創新,技術進步很快,馬來西亞要與中國加強交流和合作。

中國鐵路副總經理盧春房表示,經過多年的鐵路建設和運營實踐,中國鐵路形成了技術先進、安全可靠、舒適快捷、兼容性強、性價比高等綜合優勢,得到了國際鐵路市場的認可。而且中國高鐵擁有在極端自然環境下修建高鐵的技術和本領,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技術體系,形成了全系列裝備制造平臺。

目前全球只有中國有建設熱帶高鐵的經驗。海南高鐵是全世界唯一一條在熱帶地區建成的高鐵線路,而新馬高鐵所處的氣候環境與海南非常相似。

談到新馬高鐵項目,廖中萊表示,高鐵項目是綜合性的考量,不僅要考慮技術和安全這兩個很重要的指標,還要考量招標方對於高鐵沿線經濟發展、帶動沿線經濟所作出的努力。

中日韓等國都表達了對新馬高鐵的投標意向,廖中萊指出,新馬高鐵是新加坡和馬拉西亞兩國合作,今年7月新馬兩國將就這一項目簽署合作協議,項目需要由新加坡和馬拉西亞兩國協商決定。

6月14日,韓國土地、基礎建設及交通部長姜鎬人率領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他表示十分樂意在新馬高鐵項目上與馬拉西亞合作,韓國的生產技術已經普及化和標準化,能找出最佳方案來減少建設和營運成本,並且實現最大化收益。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6月1日與到訪的馬來西亞副總理紮希德會談時提出,希望在連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馬新高鐵計劃中采用日本的新幹線技術。

而在此前的5月23日,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盛光祖為爭取新馬高鐵率領中國鐵路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據馬來西亞媒體報道,中方表示,新馬高鐵將成為向北連接馬泰高鐵和中泰高鐵的泛亞鐵路布局之重要一環,讓中方建設新馬高鐵,有望以相同系統連接該區域鐵路。若采取日本新幹線,則可能因系統不同而未必達到理想願景。

業內專家分析,中方最大的競爭對手仍是日本。日本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與東南亞形成了比較緊密的經濟合作,日本作為制造業的價值鏈頂端,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處於末端,形成了比較獨特的發展模式。馬來西亞成為日本轉移海外投資的重要部分,新加坡和日本在金融等方面也有很多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此前在媒體上表示,我們應對中國高鐵走出去有信心。這一信心建立的基礎就是中國高鐵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施工建設,成體系高鐵技術的國家,能以全系統和全要素形式實現輸出,具有“速度快、質量高、造價低”的明顯優勢。

王夢恕認為,雖然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高鐵研發環節有一定優勢,但再好的技術最終都需要走出實驗室才能體現其價值。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代表,中國高鐵獨一無二的優勢正在於,不僅在整合德國、日本等高鐵先發國家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更有一支經驗豐富、高效協作、精於成本控制的施工團隊。

據悉,新馬高鐵項目在上世紀末由馬來西亞建設業巨頭YTL集團提出,兩年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同意修建。新馬高鐵全長約350公里,預計工程經費將達到100億到150億美元。沿途經過巴生河流域、森美蘭芙蓉、馬六甲以及柔佛等地,最高時速達350公里,可將目前來往新加坡和吉隆坡約6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大約90分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