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部分高端養老機構空置,一邊是大量失能、半失能老人得不到合適的養老服務,中國的養老服務業供求錯位的問題在養老需求日益擴大的背景下越發值得關註。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副會長桂世勛在昨日的“應對老齡化與老齡政策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建議,養老服務業的設計和建造中應該避免“貪大求高”,切實針對老年人的需求,充分發揮養老機構在對養老服務的支撐功能。
供求錯位:質優價平的難進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總量已經超過2.2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6.15%。國家老齡委的預測顯示,未來十多年中,中國老年人以每年1000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加速的歷史階段。盡管絕大多數老人會在家庭中養老,但是由於低生育率等原因導致的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的養老功能被弱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建設“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機構的建立、發展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調查,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較大。2015年,自評健康狀況“好”的老年人只有32.8%。全國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量的18.3%,總量約為4063萬。
桂世勛認為,鑒於中國國情和海外開展養老服務的經驗教訓,養老服務中最困難、家庭最需要的是當老年人健康狀況越來越差、部分甚至嚴重失能或失智後如何妥善解決好他們的長期照護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養老服務機構應該竭盡全力提供必要的支撐。
但實際上,養老機構的現狀離這樣的需求還很遠。第一財經在北京市進行調查時發現,確實有部分高檔養老機構存在空置現象。這些機構雖然環境更好,提供的養老服務質量也比較高,但是高達七八千元甚至上萬元每月的收費還是讓很多老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部分質優價平的公立養老院則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北京退休老人朱先生告訴第一財經,他看中了離家不遠的一家公立養老院,已經在那里排上隊,但他覺得自己沒有機會享受到那里的服務了。
“我前面排著幾十號人。工作人員說了,一個蘿蔔一個坑,只有里面的人出去了或者是離世了後面的才有機會進去。我都73了,不知道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了。”朱先生說。
除此之外,養老機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有相當部分不接受較嚴重失能和失智的老人。北京昌平區的李女士給想給半身不遂的母親尋找一個合適的養老院。打了很多電話,對方的回複都是只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
醫養結合 支撐養老
桂世勛在調研中也註意到這種現象。他認為,相當一部分主要由社會資本投資新建或者正在籌建的養老服務機構,對老年人長期照護的特點和實際需求了解不夠,因此在涉及和建造中往往“貪大求高”,未考慮如何更多收住部分甚至嚴重失能和失智的老年人。
“這些機構忽略了一個事實,現在入住的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經過幾年、十幾年也可能逐漸失能或失智,那個時候如何解決他們的長期照護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提前籌劃應對。”桂世勛說。
他建議,一方面社會資本應該在投資決策前做好市場調查,避免為獲取政府對養老服務業特別是公益性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政策而一哄而起的盲目投資行為,另一方面,銀行貸款和土地使用的審核中應將興建的養老機構是否有利於充分發揮養老服務中的支撐作用,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在具體設計上,養老服務機構應盡可能提高收住中度和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床位比例,促進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增設短期全托服務項目,強化機構對家庭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支撐功能。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學者就如何應對老齡化和完善老齡政策做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