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關系 作者:浦泓毅 前言: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行情持續上揚,投資者熱情高漲,交易量活躍。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杠桿上的牛市”是否有持續性?如何看待資金“脫實向虛”的說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以下簡稱“上交所資研所”)近日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就上述問題發表見解。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 上海證券報:近期股市出現比較顯著的上漲,而宏觀經濟基本面似乎並不支持這種上漲,請問這種行情是否背離了基本面,從而沒有體現股市的“晴雨表”功能? 上交所資研所: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流動性環境寬松、改革措施密集出臺等多重因素疊加為本輪行情提供了支撐。 首先,股市並不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在宏觀經濟運行偏弱的情況下,A股一路凱歌高奏。雖看似不合常理,但卻很好解釋。事實上,股市並非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1964年至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背離。對此現象,巴菲特的解釋是,股市整體表現長期來說與經濟整體增長性相關,長期來說,過度高估或過度低估的股價肯定會回歸於其內在價值,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因為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我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於A股市場。A股長期低估,藍籌股尤為如此,此輪上漲是對過去過低估值的修複。 說到宏觀經濟基本面,我們認為,宏觀經濟尚無回暖,但下行空間有限。整體來看,經濟數據仍然疲弱,但已有企穩跡象。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仍將是主要增長動力。流動性緩解的趨勢將利好房地產市場的恢複,一線城市房地產銷量將回升,隨後的價格和投資也有望逐步改善,對明年的經濟增長逐步產生積極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發改委去年10月以來批複的基建項目已有萬億,年內批複的鐵路投資已達1.1萬億。消費方面,反腐將繼續沖擊高端消費,但對消費增速的邊際影響將逐漸減弱。貿易方面,美國經濟走強以及某些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應能夠抵消其他地區需求黯淡的影響。這都有利於降低市場對今年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擔心。 同時,貨幣政策偏向寬松,流動性充裕,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總體來看,2014年貨幣政策偏向寬松,貨幣政策重點在結構性和數量性政策方面,三季度開始重點在引導融資成本下行,四季度實行非對稱降息。雖然宏觀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年底因素的沖擊,但總體不算太大,2014年年底資金面相對平穩度過。而2015年初銀行的信貸將加速投放,資金面有望維持寬松。流動性充裕以及明顯的財富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下行,也使得部分投資者轉向股市。 應該看到,改革是本輪行情的催化劑。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和金融改革是此輪改革的重點,其中,國資改革的推進將會顯著地降低國資藍籌股資產定價中的風險溢價因素,提升估值,配合司法、土地、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將激發資本、土地等要素活力,盤活經濟存量,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一帶一路”和亞太區域一體化等構想將有望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輸出高端裝備並輸入外依存度較高的資源。同時,伴隨著上海自貿區、滬港通、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提速。 A股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增量資金入場後行情迅速被炒高,也是一個原因。此次A股市場明顯演繹藍籌行情。截至2014年12月底,滬市總市值為24.4萬億元,其中,流通股市值為22萬億元。較2014年6月底的15萬億元和13.5萬億元大幅上漲63%。我們認為,並不能就此判斷市場此輪上漲為非理性。近幾年,A股IPO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由於市場容量較小,大量增量資金湧入市場以後,導致行情急速升溫,指數不斷創近年新高。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 上海證券報:有一些評論認為此輪上漲是“杠桿上的牛市”,進而對行情的持續性存在懷疑,您怎麽看? 上交所資研所:在這波行情中,券商股博得了眾多關註。去年11月至年底,兩個月時間內,券商板塊指數飆升111.6%。我們認為,券商股急速拉升確實有業績支撐,而杠桿作用對市場的推動也不應被放大。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14年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20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2.84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965.54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上漲56.6%和110.2%(為方便比較,將2013年的115家公司數據折算成120家)。股市上漲利好券商業務,業績顯著改善,因此股價大幅上漲並非不合理。以中信證券為例,截至2014年6月底,A/H折價率為16.2%,A股相對低估,而截至2015年1月21日,經過一輪上漲,A/H溢價率為35.6%,A股經歷了一個估值修複的過程,但A/H溢價仍處於相對合理水平。 本輪市場行情急速上漲,部分投資者擔心融資融券余額過高,市場風險過大。其實,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穩定在20%-25%,融資融券的需求沒有想象的那麽大。根據國際經驗,長期來看融資融券余額市值比為3%,按A股當前的市值來看,我國當前兩融余額處於正常水平,當然,不排除大牛市下可能會突破。而根據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兩融業務的利息收入也只占券商總收入的17.1%,比例仍然較低。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 上海證券報:一些評論擔心,因股市上漲,實體經濟體系中的資金可能加速流入股市,造成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上交所資研所:確實存在資金“脫實向虛”情況,但不應被妖魔化。 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央行於去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但降息後無論是國債收益率、銀行間回購利率,還是實體經濟融資利率均不降反升,而股市則走出了大幅上漲行情,吸引大量增量資金入場,出現了一定“脫實向虛”情況,但這一現象不應被妖魔化。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結束黃金十年,價格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而伴隨著投資吸引力下降,投資者必將尋找新的投資渠道,當前的A股市場自然是一個較優選擇。反過來說,類似於2007年-2008年,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中獲利後,可能會將這部分資金用於購房等消費,從而拉動房地產及其他行業。 我們認為,股市本身具備推動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功能。股票市場賦予生產要素流動性和可交易性,市場化定價機制會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有效傾斜和集中,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並能充分滿足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動力。但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可以說,股市暫時只發揮了價格發現的作用,並沒有真正實現其融資的功效。因此,應考慮進一步放開直接融資渠道。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海證券報: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上交所資研所:我們認為,應采取措施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推動股票市場健康良性發展,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 為實現不同類型和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充分的投融資服務和更為合理的價值發現,提升股票市場全面服務不同類型企業的能力,可加快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在充分考慮不同企業的發展規律和收益風險特征的基礎上,完善上市條件,形成差異化的上市機制安排,更好地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探索對上市公司退市機制進行針對性完善,實現對因產能落後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市,在促進市場資源向新興產業流動的同時,也對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形成盡快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在股票市場真正建立起對上市公司落後產能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資源配置機制。 第三,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一是加快推動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管理條例的修訂。大力吸引以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為代表的長期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既發展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促進股票市場穩定,避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又可以讓長期資金充分分享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創造的豐碩成果。同時,也要積極協調完善養老金等長期資金與主板市場投資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機構投資者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放開投資主體和投資範圍。一方面,進一步擴大現有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大力推動基金公司向現代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基金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從事公募基金業務;另一方面,鼓勵社會保險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步擴大股票市場投資範圍和規模,同時積極推動境外養老金、指數基金、慈善基金、主權基金等長期資金進一步投資我國股票市場,擴大QFII和RQFII的規模和額度。 來源:中國證券網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8 13:53 編輯 張憶東:未來2、3年新興行業依然是此輪大牛市的最強音 作者:張憶東 美東時間5月11日,興業全球基金、興業證券、全球人壽資產管理以及騰訊財經在美國紐約共同舉辦了“2015中國A股投資大會”,旨在與投資人分享對A股市場和宏觀經濟的研究和見解。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師張憶東在會議上發表演講,分享了他對中國A股市場及未來投資機會的一些看法。 張憶東指出,本輪A股牛市是中國利用資本市場來推動並最終實現經濟轉型的反映,因此,包含了更多的創新和創業的機會。他認為,這輪牛市的估值泡沫化將長期存在,泡沫化的市場會有更大的波動性,但是,兩大指標顯示中國股市的機會仍然很大,因此,每次行情波動之後都是逢低買入的機會。 他同時表示,未來的2至3年,中國股市表現最強的是仍然是新興行業的成長股,而價值股也受益於改革和持續的降息降準。 華爾街見聞對張憶東的演講全文進行了整理: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對中國A股市場的一些看法。因為從今年年初開始,A股市場是全球漲幅最大的市場。 我的標題“The Go-Go Years”其實描述的是美國股市60年代的歷史。當時,並購和重組是美國股市的顯著特征。今天我們會談及三個內容,一是對本輪牛市邏輯的看法,二是對A股市場節奏的思考,第三,我們一起來展望下未來中國行業方面的投資機會。 如何看待本輪牛市 本輪牛市被我稱為“被利用的牛市”,政府、民眾和社會企業都透過資本市場來實現財富和資源的再配置。這些圖表反映了中國的債務問題,包括地方政府、企業在內,負債率都非常高。所以,以往利用銀行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需要利用資本市場驅動經濟轉型。 ![]()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轉型階段。以往來說,每當經濟下行,就業都會惡化。但這一輪牛市不然,隨著經濟下行,就業市場狀態仍然很好。這與經濟結構調整有關,第三產業已經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力量。同時,2013、2014年開始,隨著政府推廣創新創業,每年新增企業註冊數量以將近50%的速度增長。所以在中國,大家可以感受到火熱的創業場景。 這輪牛市反映了中國正在興起的改革和創業大潮,而牛市的財富效應進而有效地改善了創業和創新環境。創業給民眾帶來了盼望,提高了社會的風險偏好。與此同時,政府在釋放流動性,配合企業創新和大眾創業,我同意王涵博士的看法,即中國的利率很有可能像美國和歐洲過去幾年一樣走向零利率。但是,這輪牛市並非只是流動性泡沫,我們認為,這輪牛市更重要的是創新和創業,因此是長期牛市。 近期在北美路演時,不少投資者問我,中國的經濟並不太好,為何會有牛市,歷史上有無相似場景?我們認為,這次並非第一次,歷史上有1996-2001年的長期牛市,中國經濟也是下行,同時CPI和PPI也在低位徘徊,但滬指從500多點到2245點,上升了4倍多。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往往很相似,雖然無論經濟體量還是市場體量,今時與往日都不可同日而語,但內在邏輯是相似的,都是經濟轉型加上政府放松流動性,進而引發居民財富進行重新配置。前幾年,中國居民資產中,房地產和儲蓄總的比例接近80%,這和美國養老金和股票資產比例較高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從去年開始,在資產配置上中國居民正在增加金融資產。 ![]() 坦率地說,經過一年上漲之後,目前中國股市並不是特別便宜。我們需要思考,目前股市上升空間還有多大?我們用兩個指標衡量現在的牛市空間,第一個指標,A股的總市值比城市住宅的市價(market cap of A-shares as % of total market value of urban properties),歷史上2007年12月該比值最高為45%,今年4月初為30%。我認為,這一輪牛市該比值的峰值會大於2007年,因為2007年房地產擴張比A股更快,而這一輪A股價值的擴張明顯快於房地產價值的擴張。我判斷這一輪這個比值會達到50%,所以A股市場仍然有很大空間。第二個指標,我們要看資產證券化率,也就是A股加H股的總市值比上GDP。2007年該數值為150%,而目前約為90%,同樣,我認為這一輪可以達到150%甚至有所超越,因為這一輪資本市場對經濟轉型的作用應該更大。 總結來看,中國股市的機會仍然很大,這些機會主要是建立在轉型之上,因為轉型是實實在在的,中國人對於創業的渴望已經被激發出來了,我相信轉型能夠成功。而對於改革,我認為最大的兩項改革是,一是簡政放權,也就是政府不亂指揮而尊重市場的力量;二是反腐,反腐可以讓此前囤積在政府機關的優秀人才走向市場。 長期泡沫化的趨勢和短期波動性的節奏 我認為,這輪轉型牛市中,A股市場的泡沫將長期存在。參考90年代的那輪牛市,1996年500多點起步,雖然1998年經歷了調整和下跌,但是,整體估值一直呈現泡沫化的存在。同樣的,納斯達克從1996年到2000年也呈現泡沫化的存在。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這有利於推動各種並購重組、各種創新,推動企業盈利和經濟發展。 但是,從短期角度來說,泡沫化的市場會有更大的波動性。我們需要關註哪些“紅燈”警示信號呢?第一,我們需要關註政府和官方媒體(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CCTV和三大證券報等)對於輿論導向的引導,他們看多是常態,但是,提示風險的話則要小心。第二,我們要關註IPO和再融資的規模,這關系到股市資金供求關系的改善還是惡化。第三,最需要防範的是針對融資杠桿的監管政策風險。目前A股市場融資余額將近2萬億人民幣,融資買入量約占每天市場交易量的15%,再考慮到通過銀行、信托進行配資以及民間融資,因此,收緊融資杠桿的監管政策將產生連鎖反應,引發“踐踏”風險。 考慮到居民大類資產在股市上配置的依然有限,“杠桿上的牛市”的風險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麽大。上周A股大盤開始出現了調整,二季度中後期行情依然會遭遇波動風險,這恰恰提供了逢低買入的機會。 ![]() A股市場的行業機會 如果要投資中國A股,應采取何種風格,這是巴菲特無法告訴你的。從1994年至今的20多年數據來看,最成功的是小盤價值股,市值不大,同時估值也不那麽高,業績和成長相匹配,這種是表現最佳的、持續跑贏的。其次是小盤股成長股,PE可能是50倍以上,很貴但業績增長也很快,也表現很好。表現最差的是大盤成長股,雖然短期成長性還行,但是市值很高,PE又很貴,比如當年每股48元時的中石油。從過去15年的數據看,表現最好的是小盤價值股,其次是大盤價值股,這可能和中國前些年的經濟繁榮有關,小盤成長股也很不錯,最糟的仍然是大盤成長股。過去5年的數據又完全不同,成長股的表現最好,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轉型。 所以我們認為,未來2至3年,中國股市表現最強的仍然是新興產業的小盤成長股,主要涉及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環保、清潔能源、醫療保健、體育、工業4.0即工業智能化和信息化相關的行業。 現在投資中國的成長股,很多人擔心估值泡沫。我們認為,不是從靜態基本面的角度,而應從PE/VC的角度進行投資。無論是清潔能源、生物醫療還是IT相關行業,都是中國近年來並購最多、成長最快的。從最新的一季報,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的業績顯著好於傳統產業,也受益於並購成長和新興產業的需求爆發。 對於實在是擔心估值泡沫的投資者,我們推薦次新股。我們為何提出次新股的概念?首先,中國新股制度改革之後,發行市盈率較低,使得企業在IPO之前做高利潤、路演推介的積極性不高,新股上市後可能被市場忽視,反而也可以選到超預期的好公司。另外,由於IPO發行市盈率上限大約23倍,新股上市後會大幅上漲,投資者可以申購新股,或者申購新股基金。其次,新上市公司進行並購的動力更強,而且次新股大多數屬於新興產業。大家可以質疑像某些漲幅巨大而且市值和估值都很貴的股票,但不要忽略,中國股市的主旋律仍然是成長股。我們建議,如果大家有興趣參與這輪牛市,可以把目光更多的投入到次新股上面。 很多外國投資者會比較強調傳統估值方法,從這個角度而言,A股的價值股也是有投資吸引力的,原因在於中國的降息降準依然會繼續,以及國企改革。金融股特別是保險股當前就值得海外投資者進行配置。我的闡述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提問:目前新股發行速度有加快的態勢。今年晚些時候註冊制有可能也會推出。您預計屆時新股供給顯著增加後,對創業板是否會有打壓? 張憶東: 首先,新股發行速度目前不是很快,我們認為後面一定還會加快。 第二點,註冊制並不可怕。剛才那張圖表中,新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就是約束了IPO發行市盈率的上限,這就導致很難出現超募現象,每家公司募集的資金並不多。所以,我認為今年超過500家並不是不可能。IPO加再融資,今年可能達到8000億到1萬億,這對於股市來說並不可怕。現有客戶保證金余額大概2萬億左右,融資余額1.8萬億左右,這些都足夠支撐IPO和再融資金額。也就是說,後續IPO的擴張並不會影響現在牛市的行情有大的波動。 第三,是不是會對創業板有影響?大家現在對創業板的高估值都很“看不順眼”,但是,我們應該用PE/VC的角度看待創業板,而不是總盯著PE、PB值。新股會給創業板帶來更多新鮮血液,會有些分化,但創業板指數會繼續上漲。因為創業板指數在每個季度都會變化,最活躍的、最有上漲動能的股票會不斷加進去。一些次新股經過一個季度之後,可能會納入到指數里面。所以,可能對部分大盤成長股有影響,但不會影響整體創業板的行情。 (來自華爾街見聞)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