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歌手李玟最近盛大完婚,耗資六億 元新台幣的排場,被視為香港歷年來最豪華的婚禮。儘管李玟夫婿樂裕民這次開銷驚人,但比起他精準投資的所得,他的大手筆似乎綽綽有餘。 樂裕 民目前是香港利豐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這家老牌企業不僅歷史超過一百年,還名列恆生指數成分股,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商。 今年一月初,樂 裕民陸續賣出一千五百萬股利豐,平均售價約四十六.六港元。由於當時利豐剛從五十一.九元的歷史新高下滑,這又是樂裕民近三年來首次賣股,是否意味著高層 看淡後勢,頗受投資人關注。 後來利豐果然隨著港股一路下跌,截至九月底,股價只剩十一港元左右。這代表如果交易延後,他賣股收入可能減少二 十億元新台幣。高點減碼後,樂裕民最近又逢低投資利豐。資料顯示,樂裕民在九月底至十月初,以均價十二.四港元買進四百萬股利豐,在股價重挫七成後進場, 自然立於不敗之地,高賣低買是相當高明的投資手法。 有趣的是,在樂裕民買股前後,利豐董座馮國經、副董馮國綸、接班人馮裕鈞也各自進場,這 訊號代表何種意涵,頗值得投資人玩味。 (周岐原)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4 10:30 編輯 金融 | 中國緣何在此時準備向華爾街金融公司開放市場? 中國對外資證券公司的限制措施已經維持多年,緣何要在此時考慮放松限制? ![]() 中國正在考慮是否向外資投行進一步開放中國證券市場,而它們在中國本土最大的競爭對手——中信證券——對此毫無畏懼。 “到底誰是最終贏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並購咨詢業務負責人張劍在4月份接受采訪時說,“我一點也不擔心。” 中國對外資證券公司的限制措施已經維持多年。張劍的信心滿滿或許能夠解釋中國緣何要在此時考慮放松限制。行業數據顯示,距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作為首家外資投行進入中國成立合資企業以來已經有二十多年,但本地投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仍高達98%左右。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目前認為,外資投行進一步參與中國市場,將有望引進更多的機構資金,從而可能有助於抑制中國股市的榮衰周期。這些知情人士於3月份表示,中國政府官員正在考慮將中國合資證券公司中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提高至50%以上,並允許它們進入股票經紀和財富管理領域。 而如今,這樣的舉措可能會使中國政府和外資銀行利益更趨一致:外資銀行將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獲得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而中國也能夠在不危及本地企業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獲得外資銀行的有力支持,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提升效率。多年來,外資銀行一直在竭力遊說中國政府進一步放開金融市場。 香港凱萬亞洲有限公司(Oppenheimer Investments Asia Ltd)的亞洲投資銀行部負責人Eugene Tan稱:“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機會,中國金融市場將能夠進一步借鑒並受益於更多的國際最佳做法,從而讓中國市場少經歷一些過度波動和散戶投資者推動的泡沫。” 中資券商在承銷市場占支配地位 根據2007年修訂的現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控制)不得超過49%。此外,外資證券公司基本被排除在利潤豐厚的業務領域之外,如債券和股票二級市場交易以及面向富裕客戶的理財服務。 即便中國決定放開市場限制,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外資銀行也將面臨嚴峻挑戰:作為它們的主要客戶,機構投資者在市值為7.3萬億美元的中國股市中持股所占比例不到五分之一。而在合資證券公司可以進入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市場,中資券商仍占主導地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股市牛氣沖天,基準的上證綜合指數已經上漲逾1倍多。按照市值衡量,全球前十大證券公司中,有六家是中資券商。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最大的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UBS Securities Co.)——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7.5億元,而同年中信證券的同類業務實現營收人民幣88億元。 “外資銀行一擁而上、奮力搶奪中資券商市場份額的情況不會發生,”群益證券有限責任公司(Capital Securities Corp)駐上海分析師鄭春明表示,“中國正在向外界發送這樣一個信號:它已經變得更加開放。而開放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投資協定 其中一個問題是,中國進一步放開金融行業到底希望獲得什麽樣的回報。去年11月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同意啟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他可能會利用談判迫使美方讓步,而這可能會延緩寬松政策措施的推出。 “我們仍然預計負面清單最終只會覆蓋少數戰略性產業,”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詹姆斯•齊默爾曼(James Zimmerman)說。他指的是中國將繼續保護的行業。“除此之外,我敢肯定的是,一旦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重啟,至於哪些行業會維持保護、哪些會放開,屆時將會涉及到大量談判。” 滬港通 中國股市已經成立了四分之一世紀之久,但它仍然由個人投資者占主導。散戶投資者追漲殺跌的傾向使得市場波動性加劇。此外,中國股市融資機制也遠遠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市場。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投資集團(BlackRock Inc.)董事長勞倫斯•芬克(Lawrence D. Fink)上個月稱,中國“需要更強有力的資本市場”,以抑制股價波動性。 外國公司已證明它們能幫助中國發展其金融市場。例如,上海證券交易所聘請瑞銀為滬港通計劃提供咨詢。總部設在蘇黎世的瑞銀還為中國首次公開募股(IPO)註冊制提供了咨詢服務。2012年,上證所全資子公司上海證券通信有限責任公司和瑞銀簽署了集中式算法交易服務的合作協議,向更多的A股機構投資者開放專業的算法交易服務。 海外公司的專長也被用於為中國資本市場大宗交易開發更成熟的管理方式,而這可能會增加流動性,並使企業及其投資者能夠迅速籌集資金。 “代價小”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盛一直致力於通過開發所謂的越墻機制在中國推動合規標準改善。通過在大宗交易完成前限制內部人士交易股票的能力,越墻機制能有效防止他們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 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在過去12個月里,高盛在中國僅經手管理了唯一一樁大宗交易。該行的一位發言人拒絕置評。 瑞銀策略師Steve Yang稱,在中國大陸股市,外國投資者持股僅占4%,而他們的持股在臺灣、韓國和印度占比分別達24%、15%和13%。 “相比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讓出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對中國而言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金融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的首席執行官拉克倫•科洪(Lachlan Colquhoun)說,“這是一項重要改革,從長遠來看將為中國股市帶來亟需的變革。” 瑞銀股票解決方案亞太區負責人Michel Lee稱,全面放開證照以及管理控制權將鼓勵許多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二級市場,並幫助中國發展期貨和衍生工具市場。 放寬限制後,外資投行將會把更多的切身利益投入其中,進一步致力於發展中國業務,這意味著“更多科技投資和進一步的人才開發,”科洪說。“但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會是大爆炸式的巨變。認為成熟的外資經紀行能在短期內賺大錢的觀點都是自欺欺人。” (來自彭博社)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召開發布會,推出了《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會議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主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爭端不斷發酵,導致全球市場出現一定波動,對於剛剛呈現複蘇態勢的全球經濟影響廣受關註。
4月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註意到美方有關聲明。在中美經貿問題上,中方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這次中美經貿沖突,是美方一手挑起,本質上是美單邊主義對全球多邊主義,美保護主義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挑釁。中方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在報告發布會上,中美貿易爭端這一熱點話題也引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大中華區執行合夥人戴璞,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以及第一財經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伍曉鷹教授的熱議。
朱民表示,全球來看,中美會避免打貿易戰,因為對中美經濟不利,對全球產業鏈和全球經濟都不利。其次,美中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國長於制造業,美國長於農業和服務業,如此大的互補性中找到一個妥協的空間是完全可行的,中美應該避免也可以避免貿易戰。
朱民同時提到:“一財研究院的報告很清楚地顯示出,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在下降,全球權重也在下降,從這個意義上,通過貿易的辦法奪回制造力的競爭能力是本末倒置的戰術,這個策略上面不對,也不會起到美國想要達到的結果。”
“所以,貿易戰不會對美國有利,更不用講破壞國際貿易法則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中美貿易爭端)還是可以找到妥協的解決辦法的。”朱民總結道。
賈康也認為:“貿易摩擦明顯在升級,但如果雙方的理性足夠,可以避免貿易戰。”
“中美之間總體來說就是互補的格局,但到了一定階段,比較優勢解釋不了。當碰到天花板時,美國不肯將高端的產品賣給中國,同時指責與中國的貿易造成了美國巨大的逆差,這個要靠時間解決。”他稱。
戴璞堅稱:“我們需要避免貿易戰,因為貿易戰完全是無用的。”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發生貿易戰,會帶來通貨膨脹,會導致大量失業的出現,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現在中美兩國都需要推行改革,希望明天能有更多信息。”他稱。
洪小文亦坦言:“我非常反對貿易戰。”並稱,“我們非常堅信中國要繼續開放而且更加開放,這個時候,中國如果更有決心能夠加快開放的速度,會更堅定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以及全球化的堅定步伐。”
在發布會上,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林純潔也對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做了推演。
他介紹稱,在中美均加征收25%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機械、電器、電子通訊、汽車、交通設備等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食品飲料加工、汽車、化工等行業競爭力也會受到相關影響。
“假設中國對於美國的出口減少10%,對於其他供應鏈國家的GDP影響中,對中國臺灣地區影響最大,接下來是馬來西亞,然後新加坡,這些國家是依附於當前以中國作為核心的一條供應鏈上面的,如果中美貿易爭端演化到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影響不僅僅一個國家,可能導致全球整個供應鏈的重構。”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