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反饋的極點在哪里? 作者:陳曉虎 學機械的同學們都知道,一個系統工作時間越長越趨於不穩定,特別是在報廢前的階段,不穩定性導致的波動率會越來越大。金融市場上也是類似的。市場的不穩定狀態往往是持續正反饋後的結果。 反身性的典型表現形式是反饋環。反饋環可以是負面的或正面的。負反饋使參與者的看法與實際情況接近,正反饋使兩者背道而馳。 負反饋的過程是自我糾正的過程。它可以永遠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沒有外部現實的重大變化,它可能最終達到均衡,這時參與者的看法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理論上來說,這應該是金融市場持續存在的現象(負反饋的極端情況也是作為經濟學核心理論存在的“均衡概念”)。 而相反的,正反饋就是市場自我強化的過程(持續上漲或下跌),在正反饋的情形下,市場偏好不僅影響市場價格,甚至影響基本面,而基本面一般被視為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所以價格不僅反映的基本面,它們本身也將融為基本面之一,這種遞歸關系使得價格的演化變得不確定,從而出現均衡價格的嚴重偏離。 正反饋不可能無止境地繼續下去,最終一定會進入不穩定的狀態。因為在市場打破均衡狀態進入正反饋這個非均衡狀態的時候,就已經意味了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與客觀事實之間存在著偏差。 隨著時間的推進,參與者的預期會越來越遠離客觀現實,市場中的投資者也會逐步的認識到這種偏差,慢慢的承認其看法是不現實的。於是清醒的投資者開始對錯誤的偏差預期進行修正,使市場原有的主導因素開始變得脆弱。但與此同時,市場的慣性仍然繼續存在,這種矛盾導致了系統不穩定的開始。而當市場正反饋到了極值後,即預期與事實之間的偏差達到了極端的狀態,市場的非均衡(正反饋)狀態就會被打破。所以正反饋起初是自我強化,但自我強化的時間越長,就會越趨於不穩定,最終成為自我毀滅,泡沫就是這樣反複誕生的,這也是金融市場最基礎的特性之一。 以上的正反饋推演就是市場非均衡狀態下的一種表現形式:遠離均衡狀態。而非均衡狀態的第二種形式是:接近均衡狀態。正反饋的過程不一定能走到極值,因為在任何時刻都可能被負反饋給終止。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波動是沒有規律的,這時是接近均衡的狀態。當然在正反饋和負反饋切換的過程中,存在著某一點,在這一點上基本趨勢和市場偏好將出現統一,從出現扭轉股票價格趨勢的力量。 簡單來說接近均衡狀態的特點是波動的隨機性,是金融市場中大概率的存在,符合一般概率規律;而遠離均衡狀態的特點是泡沫占支配地位,遠離均衡只會在極端情況下發生,其後果不確定性非常高,一旦發生就會打破日常的統計概率,成為歷史性事件(黑天鵝)。 索羅斯正是不斷的利用了市場的這種不穩定狀態來獲利,他有句名言: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意思就是要在市場平衡被打破正反饋開始的時候入場,然後在公眾覺醒前、泡沫破裂前退出。 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市場連續萬億成交量,巨額融資盤,個股和指數大幅波動,系統趨於不穩定是否意味著正反饋到達了極點?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和現實的基本面的情況又是否達到了極端的偏差呢?市場是否即將脫離非均衡狀態?這個問題的答案留給大家自己思考吧,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自易初投資)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1.油價持續探底,或開始回升? 正:回彈至50美元以上 俄羅斯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二○一五年十二月中樂觀預估,二○一六年油價將反彈至五十美元,甚至重回六十美元。而丹麥哥本哈根盛寶銀行(Saxo Bank A/S)更樂觀推估,在國際情勢緊張狀況下,二○一六年油價會有一個大反彈,不排除再次碰觸到一百美元關卡,但最後年均價會落在五十至七十美元之間。 反:肯定下探20美元 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喊出國際原油價格每桶將跌至二十美元,油價離供需平衡點還非常遠,因為美國頁岩油仍供過於求,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每日上限三千萬 桶不減。著名的空頭大師查諾斯(Janes Chanos)也喊空:「我要是OPEC 一定趕快把油抽起來賣,因為到了二O三O年,油更不值錢了!」2.歐元危機已經完全解除?希臘問題不會再干擾全球市場? 正:歐洲正步上復甦 富達全球股市投資長羅西(Dominic Rossi)指出,歐洲投資前景逐漸改善,即使稍嫌溫和,但比過去更扎實,移民潮也將讓歐洲內需力道更強。貝萊德智庫首席策略師華逸文(Ewen Cameron)認為,二O一六年最看好歐股,其次是日股,因為兩國政府仍繼續推行寬鬆貨幣。 反:債務仍是地雷 國際貨幣基金官員維納爾(Jose Vinals)警告,壞賬仍然是歐洲未爆的地雷,各國政府必須採取決定性行動,處理銀行帳面上的九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兆四千億元)壞帳,特別是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與希臘等國的壞帳比率高,會影響歐洲暫時的經濟復甦。 3.台灣房價會持續下探?二O一六年有沒有落底反彈機會? 正:緩跌,還得盤整三年到四年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表示,新年度市場價格緩跌趨勢不變,約需三到四年才見底。而且見底之後,還會在低檔盤整三至四年,因為價不跌、量出不來,大家都在等,等著雙方可以接受的價格出現。二O一六年的建議是:「耐得住 寒才能望到春風!」 反:連跌五年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在媒體上表示,今年房地合一新制上路、土地公告地價再次調整,是房市利空的重大因素。加上一月總統大選後,面對新的政治及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房市的不景氣才剛剛開始」;何時復甦很難說,但至少「連趺五年起跳」。 4.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 正:不會 全球投資管理龍頭貝萊德認為,中國經濟可望軟著陸,儘管未來五年實質成長可能低於六.五%目標,對一個約十兆美元的經濟體來說,就算只成長五%,也是健康的發展。 「新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指出,中國經濟將依規畫從出口導向轉型為消費一導向,著陸過程可能有些顛簸,但不至於拖累全球衰退。 反:會,可能性30% 法國興業銀行認為,二O一六年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為三O%。因為資本流出惡化、壞帳飆升,加上房市需求乾涸及過剩產能居高不下,若再加上政府推行政策 發生失誤,就會觸發中國經濟硬著陸。若將時間拉長來看,中國硬著陸的機率更提高至四O%,中國或許會與日本一樣,步入「失落十年」。 5.全球科技產業,特別是手機,會成長還是衰退? 正:成長力道強 iPhone需求仍然強勁。高盛證券認為,iphone出貨動能可能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主要原因包括:一,iPhone換機需求、升級需求強勁;二,蘋果推出「iphone升 級方案」將縮短換機週 期;三、iPhone 7有利二O一六下半年換機需求。 高盛認為全球科技產業二O一六年將成長,建議調高,IT產業的持股比重。 反:已達飽和,上升動能減弱各應用產品普及串逐步飽和。摩根士丹利預估,iPhone在二O一五年第四季至二O一六年第三季末銷售量,將達二億一千八百萬 支,比起上一個週期將減少五.七%。研究機構TrendForce 也認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邁入成長高原期,動輒兩位數以上的成長已不復見,二O一六年智慧型手機年成長率預估約七。三%,較二O一五年大減逾三成,總出 貨量約十四億支。 6.美國會繼續升息?美元會續強嗎? 正:會,再升息四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研究部門負責人戴維瑞(.Ric Deverell)指出,美國聯準會將在二O一六年調升利率「四次」,美元會有另一波新漲勢。商品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準會在升息一次至兩次後,將幫原物料市場築出底部;但升息可能導致美元漲得過高,畫下美元多頭句點。 反:不會,應趕快降息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認為,聯準會未來幾年若大幅調高利率,經濟將無法承受,大筆資金可能流入美國,加重美元上升壓力。過去幾年的低利率刺激市場需求提前發 生、導致未來需求下降,若央行想要維持刺激效果,勢必得繼續降息。 7.包括台灣在內的新與經濟,會不會陷入通貨緊縮? 正:台灣不會通縮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否認台灣有通縮之虞;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鈕泰也認為,台灣核心物價沒有下跌,去年以來造成物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國際油價下滑,基本上對消費者來說是正面的好事,台灣沒有通貨緊縮疑慮。 反:通縮威脅很大 前財政部長劉憶如說,歐洲、日本即使祭出量化寬鬆,二O一六年經濟仍無法拉抬,是「非常危險的警訊」,加上油價續跌可能帶動實質通貨緊縮。通縮是很大的威脅,二O一六年的金融震盪加上貨幣競爭,不排除可能引起小型戰爭。 8.未來一年,破壞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風險是誰?為什麼? 二O一五年十二月中,彭博蒐集一百一十九名經濟學家意見,列出可能衝擊二O一六年的黑天鵝事件。其中最受矚目的前三項分別為:一、伊斯蘭國(IS)發動襲 擊造成油價楓漲(可能性二五%),因為會刺激目前徘徊在六年多來最低水準的每桶三十八美元飄升;如果伊斯蘭國摧毀伊拉克的油管,全球原油出口將瞬間減少每 日三百五十萬桶,油價最終可能漲破每桶一百美元。 二、英國脫離歐盟(可能性二O%),因為倫敦做為歐洲金融重鎮的地位可能動搖,蘇格蘭等地的獨立聲浪可能再起。 三、駭客發動網攻癱瘓金融體系(可能性一O%),尤其若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與駭客合作,攻擊電子清算或交易平台,將導致金融市場大亂。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也在二O一五年底公布了二O一六年的金融市場「黑天鵝」風險圖(見下圖)。 撰文者王之杰、邱碧玲 |
3月16日淩晨,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這一預期中的利空消息兌現,卻使得大宗商品市場普遍出現止跌企穩走勢,不少品種甚至收出“大陽線”。從板塊來看,這波行情領漲的是國際聯動較大的有色金屬板塊以及貴金屬板塊。
三次加息回顧
回顧這輪加息周期,美聯儲加息與商品價格出現正反饋也並非偶然。這次加息實際上是美聯儲自2008年以來的第三次加息,也是三個月以來的第二次加息。這輪加息開啟於2015年底,當時商品市場正經歷著大熊市,當年年底,市場加息預期持續高漲,這也促成了商品市場的最後一跌,不少大宗商品價格那時跌破了2008年的低點,市場哀鴻遍野,加息落地反倒使得跌無可跌的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出現了企穩跡象。
在美聯儲出現第一次加息之後,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的加息通道就此開啟,2015年底,不少機構認為2016年加息次數至少在3次,然而第二次加息卻姍姍來遲,在2016年年底最後一次議息會議上才趕上末班車,確認了第二次加息。同時耶倫也拋出了2017年加息3次的建議。
可以說2017年1月、2月大多數市場投資者仍認為美聯儲又在走2016年的老路,最後可能仍只加息一兩次。然而這樣預期的投資者進入3月以後慢慢地變少。隨著美國經濟數據逐漸向好,美聯儲各重要官員一次次地暗示3月要加息。這對於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的情緒是不利的,投資趨向保守,股市、大宗商品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現象,原油、銅等重要商品也一度出現暴跌,拖累CRB指數大幅下挫。
可以說在加息前夜,大宗商品市場已經充分地釋放了加息的風險。美聯儲主席耶倫會後申明今年將循序漸進繼續加息2次,而該觀點又和12月陳述事保持一致,並未出現提速預期,這也導致了商品的企穩反彈。
商品市場影響深遠
雖然這幾次加息對於大宗商品的影響整體表現為加息前價格跌,加息後利空出盡開始漲。
但從基本邏輯上看,加息是利空風險性資產的,對於股市、大宗商品應該帶來較大的壓力。然而在這幾次加息後的表現來看,每一次加息之後卻都帶來了一波大漲行情,大多數大宗商品持續地創著新高。
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院長葉燕武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加息政策一般具有滯後性,初期的加息往往被市場認為是對經濟複蘇和通脹擡升的反應和確認,因此可以偏樂觀解讀,而一般加息周期啟動半年後投資者可以開始逐漸偏向謹慎。”
葉燕武認為,第二次加息與第一次加息間隔時間較長,不能認定為加息周期啟動,因此下半年加息對於風險性資產的負面影響會慢慢顯現。
如果說這次加息的看點的話,加息間隔的確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如果美聯儲第一次加息是試探的話,那麽第二次加息的遲疑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美聯儲還在觀望,而這短短三個月里兩次加息則意味著美聯儲加息正式進入快車道,這背後深意值得投資者思考,或許意味著確認了經濟的向好?
東方期貨首席分析師馬金子也告訴記者:“在過去的3個月里讓我們看到了美聯儲兩次加息,並且預計今年還有兩次加息,加息帶來美元指數的強勢,同時也說明美聯儲開始第三次貨幣政策從寬松到收緊,美國經濟也接近充分就業,同時美國通脹數據接近了目標2%的水平了,也說明美國經濟在新總統特朗普的主抓經濟的政策下,經濟也步入正常發展的節奏。”
她提醒投資者,這次加息被市場稱為美國華爾街再次剪全球羊毛的機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很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是因美聯儲連續加息導致泡沫破裂,此外加息將引發全球美元回流美國,這將引發全球經濟不穩定,非美國家央行也需要應對美聯儲加息,來采應對政策策略避免資金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