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生態戰 | 樂視:生態不僅屬於BAT,重度垂直的下一步必是生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2/148963.html

來源:《創業家》一月刊
口述: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MO彭鋼

整理:記者 余一

 

 

以用戶群需求為核心
 

我認為,重度垂直就是生態模式之一。重度垂直讓企業從產業鏈或價值鏈的上遊一直打通到下遊,讓消費者可以在一個平臺上獲得一系列完整的服務,而生態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的閉環。
 

按照重度垂直的邏輯來說,每一個移動互聯網服務,實際上都在構造一個獨立生態,都處在形成一個相對閉環生態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生態已不僅僅屬於BAT這樣大公司,在移動互聯網如此迅速發展的當下,重度垂直往前一步走向生態是必然趨勢。


現在很多移動應用,做硬件的也好,做上門的服務也好,都已經開始這麽做了,終極目標都定在要把自己做成更強大更完整的服務體系上。其實這對消費者而言是一件好事,只有垂直整合才能提供最極致的用戶體驗。


但生態和閉環並不等於壟斷。壟斷是完全的閉環,是用犧牲用戶利益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而生態是通過最大化用戶利益,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受益的首先是用戶,再是企業。這才是可持續的生態模式。
 

其實,生態布局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趨勢,單打獨鬥已經行不通了,互聯網行業將迎來生態時代。未來的競爭將不僅僅是某個產品或者某個點的競爭,更是企業在生態鏈各環節整合協同能力的競爭。
 

雖然現在計劃做生態的企業很多,但我並不認為所有的生態最後都能留住用戶。真正能滿足用戶服務需求的企業生態才有可能活下來。
 

在未來的生態時代,並非僅有大生態存活。在用戶需要的每一服務里,都可以成就很多獨特的價值生態鏈。而用戶構成的不同,會形成用戶消費的差異化,或將塑造不同的消費生態。


舉個例子,中國的屌絲階層和富有階層是很難用同一種消費形態的,也很少會在同一個地方購物,他們必然有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在過去,這種差異化帶來了超市、商場和奢侈品商店等不同形態的商業模式,而在互聯網時代,差異化仍將延續,並將催生出不同的生態。


此外由於體量和業務的不同,電商、搜索、社交、視頻以及軟硬結合的智能硬件領域等,每一差異化領域都將形成特色鮮明的生態體系。所以,不同的廠家、品牌和不同的商業模式應該以自己的用戶群需求為核心去打造生態。


樂視生態戰法

在打造生態系統上,樂視一直目標明確,就是按照全產業鏈重度垂直的邏輯,打造一個完整的娛樂生態鏈。


從平臺開始,到內容網站、影視公司、電視劇公司,再到終端的硬件盒子、電視和下遊的O2O等,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形成一個重度垂直的閉環,滿足用戶對各類娛樂內容的消費需求。樂視TV智能終端、樂視影業、樂視網的迅猛發展,證明了這種生態模式的生命力。


樂視目前在做的就是,尋找可以複制這種生態體系的領域。在我看來,這個領域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可以打造內容平臺;二、存在內容分發;三、可以軟硬件結合,並可通過硬件打通全產業鏈。


所以我們的思路是,堅持生態戰略,沿著樂視的內容頻道去做延伸。最新推出的樂小寶是親子頻道的延伸,未來體育頻道、健康頻道、娛樂頻道也會有相應延伸。每個頻道都將有基於本頻道的內容,包含內容平臺、分發平臺、內容應用到智能終端在內的服務生態鏈,從而形成有趣生活的大生態。


2015年,樂視主要方向將集中在體育、健康和娛樂上,如果真的要出超級手機的話,會在體驗價值服務變化上下功夫。


之所以選擇這些領域,是我們對智能硬件發展趨勢有一個判斷。我們認為,2015年和2016年是智能硬件發展的關鍵年,迫切需要有一兩款普及型產品的出現,它們將被大多數用戶接受,並將真正對用戶生活產生改變。這種普及型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親子、健康、運動、娛樂等領域。我希望樂視能在這四個領域中開發出突破性產品。


樂視初步計劃在2015年3月、6月、9月,陸續分批推出一些新產品。體育方面將推出智能自行車,但方向不是運動產品的再延伸,比如裝個測量血壓和心跳的傳感器等,因為我們認為,後者僅為基礎功能。樂視智能自行車將接入娛樂屬性,以遊戲的形式,通過點卡收取服務費。


在健康領域,樂視不會推出手表、手環或空氣凈化器。因為,前兩種產品,樂視無存量市場,需要從頭培育和啟發用戶,後一種產品很難和現有服務掛鉤。換句話說,三種產品都與樂視的DNA和產業化特色不大契合。我們更傾向於對一些日常小家電產品進行改造。


在娛樂方面,樂視有可能做一些小眾型產品,例如投影儀這種可以替代電視機,又比電視機輕便的產品。
 

這些都是樂視正在嘗試的新做法。我們希望借此將樂視的娛樂基因轉化成有趣生活基因,因為娛樂品牌,最終傳遞的就是有趣的概念,而這些新的嘗試可能將通通歸到LeMe品牌下面。


和電視不同的是,這些新領域、新產品,樂視更傾向於和現有行業夥伴一起做、合作推出。在樂視成熟的內部生態、對用戶價值服務創新的精準把握以及成熟的硬件生態鏈基礎上,我們正在與合作夥伴達成跨界合作,以形成生態體系。


至於目前已經做得比較成功的智能電視,樂視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不僅是硬件,而將更多關註內容服務,通過生態鏈的搭建、完善,保證內容的專業性、獨特性,讓電視機服務化、個性化。例如,通過智能電視將家中的智能產品和服務串聯起來,開發一些基礎提醒、互動、個性化推薦等功能。


未來的趨勢是,信息的交互、遊戲、娛樂、社交等目前所有在家里用屏幕解決的事情,都可以通過電視這個大屏解決,甚至電視將成為家中所有智能設備的“大腦中樞”。一旦上遊的技術創新解決了交互問題,例如輕松打字等,未來極有可能三屏合一,iPad、電腦將被電視的大屏取代,圍繞電視的生態將進一步擴展。


解讀智能硬件生態


在聊生態時,人們常常會立刻想到互聯品網的生態構建,對於智能硬件的生態系統如何搭建往往比較迷茫。其實在我看來,智能硬件不是一個行業,它不像汽車、家電這種品類,而應將其歸為一個時代,一個互聯網化的工業制造時代。


在傳統工業時代,硬件的革新,都是基於上遊原材料、技術或功能的創新,沒有上遊的創新,下遊的任何創新都只能是波瀾而已,最多是零售業的變化,並非硬件本身的變化。例如,以前自行車只有鋁制車身,後來上遊發現了碳素纖維這種新材料,基於這種新材料,自行車行業產生了一系列創新,這就是典型的傳統工業時代的硬件革新模式。


互聯網化的工業制造時代,也就是智能硬件時代,遊戲規則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時代的創新已經很少由上遊來決定,而是由你面對的用戶和他需要的服務決定,是由用戶價值驅動的創新。


安卓和蘋果讓手機從工具變成了移動互聯網平臺,這更多地是一種服務上的變化。樂視的電視機也一樣,產品本身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只是根據用戶需求,接入了互聯網的內容,將它變成了一個服務平臺。


現在智能硬件的一個誤區就是,把智能硬件當成一個產業或者是一個品類,這樣一來,企業的目光就會局限在對現有產品在上遊端做一些改變上,而非針對下遊端。


其實,很多產業在上遊端已經走到頭了,加個芯片沒有意義。智能硬件不是這麽劃分的,加了芯片、加了網絡模式就是智能硬件,沒有加的就是傳統硬件。如果這樣,智能硬件未來之路會越走越窄,更談不上構建生態系統了。


在我看來,智能家電也許連形態都不用改,而只是接入了一個新的服務,搭建了一種生態系統。比如冰箱。我認為,冰箱的未來可能不是單單一種產品形態,而是智能冰箱加服務的生態模式,例如配套超市送菜上門服務等。冰箱對接一個APP,能夠掃描冰箱里有什麽東西,把這些情況發到你的APP上,也發給超市的服務後臺。超市根據這個,每個禮拜給你送東西,你無非確認一下菜單,或者加一點補充。這就是智能冰箱。沒有必要刻意追求硬件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給予用戶新的服務價值,搭建起和硬件相關聯的服務生態鏈。


智能手機的出現讓用戶擁有了一個很方便的移動互動平臺,這個服務平臺可以和硬件產品互動起來,解決了信息流的問題,能把需求定義得更清楚具體,用戶的很多行為因此可被解構和重組。


硬件創新是有極限的,發展到了一定時期會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在平穩階段,你不可能期待硬件一直都有新的技術或者材料出來,也不能基於這個去構建生態。智能硬件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平穩過渡期,應該基於用戶需求去匹配硬件的極限。智能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打造服務生態鏈,而不是為智能而智能。


(全文發表於《創業家》雜誌2015年1月號,如需轉載,請聯系本刊,並標明出處。)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44

真正厲害的女人,必是雌雄同體


比妳有背景、比妳靚、還要比妳努力()

Virginia Woolf是一位英國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說:在我們每一個人當中都有兩種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人的頭腦裡,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裡,女人勝過男人。

霸氣外露,又風情萬種,神韻妖嬈,令男女老少癡迷。像狄娜、周迅、蓋鳴暉、天海佑希,可直,可彎,可男,可女,可柔軟,可剛強。

大女水仙二女夏如分別是Goldman MD,老三女林水晶和四子林東潔,均畢業於波士頓大學,三女現為美國公益團體律師,四子為德意志證券VP

林爸爸到底有什麼樣的訣竅?能夠培養出4具有國際觀,如此優秀的子女?故事發生在二十幾年前的某天。

她們的父親叫林順和。爸爸沒有顯赫家世背景,也算不上有錢人,一個平凡灣家庭出身的父親,當時林家正開著家庭會議,來投票表決,到底要不要移民美國?因為在台灣IBM服務的父親有機會派到美國IBM總公司服務,他詢問家裡的意見,當時除了他與太太是成人外,四個豆釘都還在念書,老大正準備高中聯考,老二就讀國一,老三與老四則還在念小學。

投票的結果出來了,三比三,兩邊各有一名大人、兩位細路投贊成和反對票,爸爸說,既然平手,可不可以讓身為當事人的我,計分權重多一點,就這樣,林順和一家踏上美帝合眾國。家庭會議的抉擇,走出一家人不一樣的人生路途,也深深影響了四個小孩的未來。

小孩懂什麼?是一般父母的想法,移民這麼重大的事那敢要小孩參與決定?

但林爸爸卻把小孩當作大人看待,尊重並聆聽他們的意見,連決定送誰去念台灣的美國學校,也由小孩自己決定。長女林水仙才五、六歲時,家裡經濟並不寬裕,但林順和認為孩子總要有人會講英文,決定送其中一名去念美國學校,他就召開家庭會議跟太太與四名幼子討論,結果爭執不下,只好抽籤決定,中獎的是老二林夏如,林順和也信守承諾送她進入美國學校。

打從幼稚園開始,林家每年都有一、兩次的家庭會議,爸爸開會時很有原則,規定每個人只能發表意見十分鐘,而且只能講建設性的話,因此,在開會之前都要很認真準備。再重要的事情,他都會像對大人一樣地跟我們小孩商量。

林爸爸把在IBM開會的方式帶回家,訓練小孩表達與溝通的能力。IBM的工作成了左右林順和一家六口命運的關鍵因素。身為「IBM黃埔一期」的林順和,在IBM整整待了二十七年。台灣政壇許多名人都是他前學長、學弟,如宋楚瑜、蕭萬長、關中。

林爸爸打小就很會考試的他原本想當個外交官,但政大外交系畢業後,立即考上台大政治研究所,不久又考取公費留學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攻讀政治碩士期間,卻又對剛萌芽的個人電腦產生興趣。


三十歲那年,遇到IBM要來臺灣擴展據點,他順勢加入IBM,從基層員工做起,同時成為升遷最快的主管,1976年赴美接受兩年完整的高層資訊主管儲備訓練課程後,又奉派到美國、香港、中國等地,主管亞太區業務系統及品管業務,曾出任IBM在天津第一個投資案的總經理。在美國前後六年、香港三年,林順和都帶著一家六口一起遷移,他不僅自己增廣見聞,也為子女們提供學習不同語言、長見識的機會。

他認為要成功,不管你們作哪一行,怎麼成功,都沒關係,但就是要成功。

林順和從小就不斷告訴三女一子。林爸爸治家如同治理公司,更把四位子女全當作:「專業經理人」來管理,教育孩子一概採用「目標管理」,家庭會議就是他進行小孩目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林水仙念國中時,林順和在年底的家庭會議中,要求每人要寫出五年計劃,在一陣討價還價之後,四個小孩把計畫寫好放進紅包裡。五年後,他會再拿出來檢討,要求沒有達到計畫的小孩自己好好反省。當我小學時,我的目標寫著要考上北一女,父親卻告訴我說,北一女不是正常目標,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事業,才是你們要計畫的,這就是父親給予林夏如姊弟們不同于一般家庭的視野。

為了撇開親情,達到客觀公正及效率的要求,林爸爸還常常找來開企管顧問公司的友人一塊兒來家中開檢討會,監督子女完成目標。現在,林夏如還學習父親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要兩個女兒跟她一起開會,她才知道,要小孩乖乖坐在椅子上開會,可真不容易。

林順和更是不惜代價要讓小孩們得到最好的教育,絲毫也不輸企業家培養第二代的精英教育作法,他遍訪臺灣及美國的名校,非要找到自己負擔得起的名校不可。

除了名校外,他特別重視語言教育,每個孩子除了中文與台語外,還會英語、廣東話,及母語的客家話,除老大林水仙外,其餘都因為工作及念書而精通日文,曾經在西班牙工作過的老二林夏如,也會拉丁文,林家小孩個個都精通多國語言。

細路的彈性很大,在美國期間,都同時使用中文、客語、台語與英文進行對話,像新加坡、瑞士這種多語文國家就是這樣教育小孩的。林順和認為,不該限制小孩只學習哪一國語言,即使多語文進行,小孩子全部都可以學得很好。

四名子女念的大學也都是名校,林水仙念電機最著名的Cooper Union,林夏如念哈佛大學的政治系與東亞系,林水晶與林東潔則是念波士頓大學法律系與旅館管理系。林順和負責幫小孩找學校,卻不幫小孩選志願,從小數理超強的林水仙念電機,熱情活潑的林夏如念政治及東亞系,正義感十足的林水晶走法律,從小立志三十歲要當總經理的林東潔選擇念旅館管理,林順和一切都由小孩自己決定。後來,林東潔對投資產生興趣,想回到美國念企管碩士時,林順和也支持他,但學費只供應到大學畢業,林東潔只好先向姐姐們借錢入學。


日文,也是林爸爸精英教育的一環,在美國期間,林夏如與林水晶念高中時,林順和雖不強迫,卻不斷以行銷本事說服她們兩人到日本念一年大學。當時讀高二的林夏如跳級考上哈佛大學,他建議林夏如應該趁年輕去日本念一年大學搞好日文,不急著念美國大學,林夏如雖然決定念哈佛,後來還是去日本慶應大學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不過,去日本的學費卻是林夏如在日本花旗銀行打工賺來的。

單以林順和一位薪水階級確實很難負擔起四個小孩取得美國大學學位,但是林家夫婦還是熬過來了。曾經長達七、八年,每年都有三個小孩正在讀大學,平均每人的學費高達三、四萬美元,每年要有十二萬美元,IBM的薪水根本不夠支付小孩,很會理財的林太太則是省吃儉用,及自己一些投資獲利得來協助先生一關過一關。

Shirley說:年輕人不試著冒險或走出去發展,也是因為台灣很舒服。很舒服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大學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先進國家應該做的,像香港、美國大學畢業生都超過3成,在先進國家這是一個必然現象。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這麼多,經常沒得到適合社會需求的培訓,結果讓學生畢業後非常失落。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太保護下一代,擔心孩子沒有得到所有優勢。所以我看到在身邊親戚朋友都是,有能力的父母,會一廂情願地滿足下一代。年輕人不一定要找薪水最高的,但要能建造一個更美麗、更美好的未來;我覺得下一代要有正確的觀念,要做負責任的公民、有企圖心的領導人。

一定要鼓勵年輕人,多往外看,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回來,創造回來的願景。畢竟,像台灣這麼美好的地方是很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