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原本畫工程圖的手,改拿起血壓 計,能創造出什麼新價值? 這幾年,廣達、高通等科技公司,都跨足生醫電子領域,希望靠製造醫療器材,打入高毛利市場;市場的需求,讓同時擁有電子和醫學知識者,成為市場上的稀有人 才。 數碼醫療器材總經理陳坤松就是混搭這兩種技能,替自己開出一條新路。 一九九九年,他拿到台大電機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專攻IC設計,二○○三年國防役退伍後,他跨界到生醫電子,設計醫療器材,二○○七年就被挖角出任總經理。 二○○九年,他研發的多功能遠距醫療器材,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證,打入美國市場,陳坤松表示,數碼醫療是第一家通過美國遠距醫療器材認 證的台灣公司。 不賺IC設計財,到醫療產業練功 「剛找工作的時候,我有三個工作選擇,前兩個是去大學教書,一個是去醫療設備公司帶研發團隊,」他說。他當時的盤算是,如果走傳統的路,不管進IC設計公 司,還是進大學,遇到的對手,還是過去一起學電機的學長、學弟,他未必能突出比較優勢,「大家拚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他回憶。 指導教授建議他,「不見得每個人都要走IC設計。」如果加入醫療產業領域,用別人的IC設計,加上掌握終端使用者的需求,就能創造別人沒有的價值。 全靠自學,三天解決拖半年的難題 這句話點醒了他,於是他選擇到醫療業,從帶研發團隊的協理做起。 「要說服電子人才踏入尚未成形的醫電產業,非常不容易,」台大電機系教授呂學士觀察。陳坤松剛踏入產業時,是公司裡唯一的電機博士。 在台灣,生醫電子產業還在初期發展階段,投資時間長,風險高,「誰敢貿然嘗試?」呂學士說,大部分人選擇走原本熟悉的路,陳坤松是極少數的例外。 陳坤松說,要跨界,第一個挑戰是本業是否夠強,生醫電子仍需要電子軟、硬體設計知識,他能開發軟、硬體,因此換得帶領生醫電子設計團隊的機會。 第二個挑戰更難,有了成績後,還要重新歸零,認清自己有一大片空白、完全不會的事實。 他進生醫產業第一個月,就碰上「震撼教育」,公司要他到美國水牛城出差,解決之前花半年時間解決不了的問題。 他對醫學儀器設計卻是一張白紙,上飛機之前,他抓著同事猛問,在飛機猛K和耳溫槍有關的標準和規定,怕買不到修改樣品的材料,他連焊接零件都從台灣帶到美 國。 他發現,一支耳溫槍雖然原理簡單,要通過認證卻有許多跨領域的細節,要在不同耳朵形狀、不同環境溫度下,量到的溫度差異不超過正負○‧二%。他是電子專 家,對熱力學卻沒有基礎,他只好上網查,重新調整耳溫槍的結構設計。 做這個設計,他要考慮法規、熱力學、電子和結構設計,並觀察測試流程,連測試者怎麼使用這支耳溫槍,都列入設計考慮。最後他在三天內解決問題,產品通過測 試。 他在耳溫槍產品的實戰經驗,讓他在二○○七年被挖角成為總經理,他接著自修挑戰更難的血壓計、心電圖等產品。 他讓自己成為「乘法人」的方法,就是投注大量時間自學。他買原文醫學書籍自修和生理訊號有關的理論,拜訪名醫,討論如何設計醫療設備,甚至找有特殊體質的 朋友或部屬,測試自己設計的產品,究竟能不能順利測準血糖。 思維更獨到,薪資超越傳統工程師 從電子跨到醫學,他設計的醫療器材,和只懂電子的工程師相比,有何不同?「一般工程師設計的產品,正常人量起來很正常,病人量起來,就不準了。」他解釋, 量血壓的原理,是在手臂上加壓,直到手臂的另一端量不到脈搏為止,問題是,有些心律不整病人會突然心臟少跳幾下,用工程思維設計的血壓計,就會誤判,他必 須不斷和醫生討論,砸錢做臨床實驗,最後送認證,確定他設計的器材,禁得起種種特殊情況的考驗。 陳坤松估計,生醫電子領域人才價值正逐步在上升,有三年經驗的工程師,到該領域就職比到一般電子業,收入高出兩成。 因為人才求過於供,陳坤松的年薪也水漲船高,超過新台幣三百萬元;更重要的是,當年的勇於跨界,給了自己獨當一面的機會。 【延伸閱讀】乘法功3步驟1.投入異業:不當科技新貴,選擇進生醫公司工作2.歸零自學:上網查資料、翻原文書、拜訪名醫,從問題中找答案3.換位創新: 依醫生需求,設計出可傳資料到醫院的遠距醫療設備
|
||||||
沉寂許久的生技股,近期因大選題材又大放異彩。但在這一波行情後,價位普遍已高,趕不及上車的投資人,不妨耐心等待股價略微降溫,並參考個股實際獲利及法人買賣超再做布局。 從二○一四年七月底發生基亞事件之後,生技股沉潛一年多時間,近期在多檔指標股領軍下,重現前幾年的狂飆盛況,尤其是新藥股的兩大指標:浩鼎(四一七四)與中裕(四一四七),更是吸引了市場目光。 探究生技股飆漲的原因,可分為長期與短期因素,從長線來看,生技股在台灣擁有天時(全球老化趨勢)、地利(政策積極推動)與人和(優秀人才匯集)等優勢,是目前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 至於短期因素,首先是基亞事件,讓市場對生技股過於戒慎恐懼,導致許多好股票被拖累,股價跌太深,醞釀這一回強彈的空間。其次,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與生技業頗有淵源,提出的生技政策白皮書,內容也頗受好評,生技股的大漲,顯然也有資金趕在選前表態的意味。 大選利多已反映 回歸基本面 觀察法人動向這些因素加持下,造就生技股大行情;不過,以上幾個因素到現在都已反映,所以不建議再盲目追價,寧可等降溫後再找合適買點,或布局業績成長、法人買超的公司。 從目前生技股分類來看,大致可分為醫藥、醫材與醫美三大類。其中醫藥股,尤其是新藥股的專業門檻最高,且多數公司沒有獲利;加上新藥研發與藥證取得進度,一般投資人不易判斷、也無從查證,風險其實很高。因此,想要投資生技股,不妨從可以估算獲利的醫材、醫美股著手,並參考法人的動向。 根據以上的標準,《今周刊》挑選出十檔生技股,其中東洋(四一○五)是國內龍頭集團,歷年來除了本業之外,還透過轉投資子公司挹注獲利。 其中,已在櫃買市場掛牌的有智擎(四一六二)與東生華(八四三二)。 東洋在擺脫大股東不合的紛擾之後,今年在本業、業外都有不錯表現。本業上,今年七月與嬌生(J&J)合作,代工製造其治療乳癌與卵巢的新一代抗癌針劑。由於新一代針劑副作用低,產能供不應求,代工費用一路調高,因此帶動第三季EPS達○.九七元,累計前三季EPS為二.一一元,稅後純益年增率高達一.七三倍,本業獲利明顯提升。 至於轉投資,東洋持股一九%的智擎,今年正式取得藥證並成功授權,可以挹注東洋獲利。東洋在本業、轉投資皆大幅成長,加上又是生技的重要權值股之一,法人預估,明年東洋獲利可望挑戰七元,是值得投資人長線持有的績優股。 醫材股方面,生產血壓計、體溫計、電毯等器材的大廠百略(四一○三),九、十月營收都突破八億元大關,十一月雖然回落,但第四季仍有機會突破二十億元,挑戰單季新高。 百略〉產品歐美青睞 血壓偵測計 能防治中風 血壓計、體溫計其實都是成熟化的醫療器材,若只有單純測量功能,毛利其實有限。不過,百略去年推出擁有心房顫動偵測與自動量測血壓功能的心房顫動血壓計,病患心跳出現異狀,量測時會即時顯示,有防治中風的效果,推出後受到歐美青睞。去年鋪貨已有四十萬台,今年繼續成長,加上毛利率高達五○%,對提升整體毛利率很有貢獻。 另外,每年秋、冬季都是血壓計與電毯的銷售旺季,百略血壓計全球市占率約一六%,僅次於日商OMRON;電毯則在推出新一代免用電池的產品後,出貨量也增加,都是帶動營收成長的功臣。 百略今年前三季EPS為四.二七元,法人預估全年EPS可挑戰六元。目前本益比不高,季線附近是不錯的買點。 今年國內的保健食品業受到中國需求增溫激勵,相關個股業績成長幅度都相當驚人,其中大江(八四三六)由於保健機能飲料開始量產,業績也有增溫態勢。 大江〉受惠中國需求 保健食品 訂單旺到明年 大江早在兩年前就在上海成立機能食品生產廠,並陸續取得中國與美國相關認證,以TCI品牌深耕中國市場。目前主要產品有酵素、美肌、護關節、提高免疫力等飲品與錠劑,訂單排到明年上半年,公司已著手增購機台,提高產能,以因應未來更大的需求。另外,大江也與中國知名藥廠雲南白藥合作,明年將進軍減重產品。 大江今年營收呈現逐季成長態勢,十一月營收更突破二億元大關,預計第四季營收可望創下單季新高,法人預估全年獲利應在四.五元左右,且明年成長性更值得期待。股價從八月底六十元附近起漲,近期已達一倍,可等百元以下再布局。 撰文 / 唐祖貽 |
![]() |
梁家騮藉拉布等令醫委會改革方案未獲立法會通過。(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