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后记:写作的幸福与酸楚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92924862.html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最初萌生出版《他们比你更焦虑:中国富豪们的隐秘忧伤》一书的想法是2009年10月底,我到台北出差。一天晚上突然问自己:你一直以来所坚持做财经人物报道,横向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

简单而言,这里面有热点人物的原因,有《南方周末》风格的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关注的这些民营富豪,大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便是焦虑(Anguish)二字——无论这种焦虑是生性使然,还是遭遇不幸,抑或乐极生悲。

虽然本书近半文章的前身是我在《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但这并非一本单薄的作品集。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按照“焦虑”的主题筛选出来20多个人 物和群像后,将他们分成为4个类型(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每个类型前面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引申、延展及当章的主题。而在每篇文章之后,我附上了 一篇千字左右的“马后炮”,里面多是采访前后的花絮,或与当事人共吃的一顿酒,或其豪华别墅一隅,或是他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的激烈反应。这些细节是 凸现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素材,我逐一写来,并有意无意向读者再“爆点新料”,以使本书更厚实也更有趣。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一点是精益求精。从2008年5月至今的两年间,我在《南方周末》写了几十位财经人物,收获甚大。当然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只是一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思考最重要。

这种认真和坚持不是没有负作用,那便是有时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反而使思维和表达打了折扣。我想这可能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一般而言,先做记者,再做编辑,然后至专栏作者,是一个媒体人比较正常的演进路线。但对我来说,这一路线正好是反过来的。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所学专业 都是财经,研二时有天写了一篇经济评论,向当时刚创刊、号称要“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的《新周报》投稿,没想到被用作了社论。这无异是莫大的鼓舞。我也一 发不可收拾,向更多的媒体投稿撰写经济评论,曾有一段时间每月稿费过万,我被同学们取绰号为“学生首富”;不过激情过后,我仅选择《上海证券报》等两三家 媒体固定写专栏,因为我知道自己会从事媒体这一行当的工作,质比量重要,羽毛比收入重要。

毕业后我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的财经编辑,同时继续做着专栏作者。因为是一家之言,如果逻辑得体,文字又干净,文章整体还是有质感的,最关键的是 下笔也是轻快的。我收获最大的便是在《上海证券报》上的“商业PK堂”专栏,记得《风光尤努斯,寂寞李允成》一文发表后,金融学界的不少朋友与我取得联 系,社科院世经所的何帆博士一度以为我是一位“小老头”;而《徐文荣和吴英:同乡不同命的财富寓言》使得横店集团邀请我到横店一叙,我起初以为是鸿门宴; 最有趣的是《悠哉贝克尔,痛乎吴敬琏》一文,吴敬琏老先生在飞机上看到后,向人打听到我的手机号,有天晚上我正在上班,电话那头传来听起来并不算老道的问 好声,随即称“我是吴敬琏”,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有朋友涮我,差点回一句“我是厉以宁”……

絮叨这些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对逝去的那段轻快写作时光的怀念。那个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思考和写作者。每天都在读书,看一些资料和报告,灵感 来得很多很快,而我几乎悉数做了记录,并写下心得,有的成了日记,有的则发表出去。离开《南方日报》前后,我和胡润合作著写《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 年》一书,延续了写专栏的那种风格,下笔同样轻快、流畅,有时会天马行空,但整体不失严谨。

一切的改变从进入《南方周末》开始。之所以加盟《南方周末》,是有一天怀疑自己是在“闭门造车”——判断力和价值观固然重要,但你毕竟没到过现场,没与自己笔下的企业或人物接触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

进入《南方周末》后,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改变,以前那种规律的写作被打断,要不断出差,不断采访,不断探究事实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专栏也几乎 要停下来了。我不是一个木讷之人,所以浸淫其中,积极出动,每次都是收获颇丰,不亦乐乎。但一个问题随之出现了:财经事件大都是没有现场的,面对你眼前的 人物和事件,你每向前一步,隐约觉得真相反而退后了两步,旧的疑团解开,新的疑团就出现了。这种探索过程对记者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问题是,采访和调 查完毕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却不知从何写起、如何表达,甚至提纲也列好了,逻辑也梳理清楚了,却还是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宿。

整理本书的初稿时,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星期二(《南方周末》最晚交稿时间是星期三早上),自己的困顿和落寞。当然,我极少放编辑的鸽 子,而文章质量还比较稳定且不乏所谓的佳作,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是自己完全是幸运,采访到了 核心的人物,说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

这种对自己的近乎苛求和对写作那种莫名的敬畏有时会被人视为一种造作,我也会嘲笑自己有些神经质。但是我还是很难释然。有人问我是不是《南方周末》 这一平台的无形压力,我说不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写作,只是最后把产品“卖”给了报纸而已,所以要爱惜自己的文字。

当然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糟糕,你去采访,发现所有的门都向你关上了。有时候,你知道里面有官商勾结,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也有时候,你 只想了解当事人的商业模式,而他恰对媒体心存戒备。这些情况都令人沮丧。不过尽管有时报道做不出来,但我仍会写不少心得在日记里。我喜欢写作并非因为我是 记者。我喜欢杜拉斯的一句话“写作就是触知”,更欢斯蒂芬·金在其《论写作》一书结尾处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 面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有些跑题了,回到本书上来。现在呈现出来的每一篇东西我都花了很大的心血。但在读者看来,未必全是上乘的。庆幸我是一名记者,以后可以继续通过《南方周末》与读者交流,以改进和勉励自己。

再一次感谢《南方周末》给我的这一平台。感谢我曾经的同事、前《南方周末》经济新闻中心总监马克(现任《财经》副主编),正是当初与他一家快餐店相 谈甚欢,使得我有机会加盟《南方周末》。也感谢我的两位编辑吴传震和顾策,他们是我在《南方周末》原始报道的第一读者和指正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帮 助和支持。同时感谢我的部门同事肖华等人,一个不断碰撞和互相学习的团队对一位记者和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感谢胡润。正是2008年和他合作出版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进一步催发出我对财经人物报道和写作的激情和兴趣,也使得我在《南方周末》的产品一脉相承。

感谢《上海证券报》《周末画报》《商界评论》等提供给我一亩三分的专栏,使得我敦促自己不断积极思考和写作。感谢这三家媒体的专栏编辑沈飞昊、朱曦、胡浩等老师和朋友。

感谢赵代波、周为筠、唐松风、陆新之、张红霞、洁尘、朱芳文、张桓、李浔阳、程涛、叶檀、廉洁等在写作路上给过我帮助和启发的朋友。一路蹒跚走来,有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我的步子正变得轻快。

更要感谢我的出版人吴晓波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是他们当初对我的厚爱,使我的文字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王留全是我处女作《胡润百富 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的编辑,也是本书的编辑。他的严谨和务实令我钦佩。我做了记者后浮躁了不少,他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好友,鞭策我踏实一些,并畅快表达 自己的观点,写出更好的文字。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湘湘。每一次出差采访,都是她为我打点好行囊;每一次深夜写作,她总忘不了沏上一杯茶放在我书桌旁;有几次因为太投入、我晚上说梦话都是笔下的财经人物,而她被惊醒后从未曾打断我的美梦。她的理解和体贴,鞭策和鼓励是我写作路上最大的财富与慰藉。

                                                                       张华(东方愚)

                                                                2010年5月9日于广州家中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6

短炒#1728後記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8/1728.html

關於買賣#1728,閒人兄實在太過獎了,這種即日鮮即時鮮短炒法真沒啥大不了,也不可能百發百中呢(十發七中已經超級滿意了),不然一年就變全球首富了,呵呵!

箇中情由,怎麼說呢。很難說,姑且嘗試說說(像上次短炒#999一樣)。

首先是股份的「股性」和「基調」。

正 如閒兄所言和今早我的觀察,不少汽車類和相關代理類股份下跌,尤其是過去相對強勢的華晨和正通,而長汽也下跌。我開始時的直覺是有關股份可能在「補跌」, 即許多同類和其他類股份在過去一個星期都大跌了,這三隻股份相對硬朗,在大市略反彈之時,或有投資者換馬至其他低殘股份,或者怕這些股要「補跌」,所以先 減持。但是,我的感覺是,華晨和正通在過去半年或更長時間,幾乎予人「打不死」的感覺,每次較顯著下跌後,很快就反彈,甚至再創新高,這幾乎成為了它們的 一種「象徵」,一種特有的「股性」,背後潛藏的因由是行業基本面強勁,企業本身處於快速擴張和相當順利的運營環境中,而且得到了投資者的確認,市盈率和市 帳率都比同業有(大幅)溢價,然而都被市場的估值系統漠視了,因為市場的主力認為「合理」。而進口豪華車在國內不愁賣,我過去三四年一直如此想,可見未來 也持一樣的看法。這種考量是我在淒風冷雨的大市氛圍中願意拿出膽量短炒正通的最大主因和操作的「基調」。

其次是觀盤。

我觀察到較強力的沽家來自派傑和德意志,但前段時間甚麼都要「沽一餐」的巴克萊卻成為主力買家。我今早留意它時,股價約$9.8元左右,下跌,而且股價輾轉下滑,派傑一點也不手軟,我不敢判定是有人急於要套現還是有人在壓價再掃,但這未必很重要。下滑至約$9.6左 右,我看到買盤的承接開始發揮力量,即,量較多,較密集,而且似乎予人有多少沽盤都可以被掃清的感覺,當時的交投頗活躍,股價在三兩格之間快速「交戰」轉 換,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有些沽盤是被沒預先掛出的買盤承接的,意味着,有人在密切準備着,或者根本「費事」壓價,到價就接;打個比方,好淡攻防,淡方較多 是明刀明槍,實力接近「曬冷」,好方則是時不時在某條防線上有看不見的不知來自何方的超級機關槍在協助。經驗告訴我,這可能接近成為一個非常短期的支持 位,而且我掂量$9.5多一點的價錢我有力買入後守下去,也相信有買家將來願以更高價承接,所以,說時遲那時快,分別在三個網上帳戶都買了一點,以$9.55$9.56的價錢。「奇蹟」出現了,股價在$9.5一碰即拐彎,V形反彈爬升。本來扭頭在$10.08價位下了沽盤,但快收市時,留意到$10上方出現了不少沽盤,既有「即日鮮」的覺悟,那就不用想了,即沽,最後一注以$9.98結清。

就是這麼的一個「故事」。^-^

上次的操作也頗為接近,只是波幅更大,更富戲劇性,賺得也更多一點。

是一種運氣,還是一種「必然」?我也說不清。

李 佛摩最拿手的技藝是其觀盤能力和某種預測趨勢的能力,其中一個主要心得是其「阻力」概念。沽方壓力不濟或消退,買方推力噴湧,股價就會漲,反之則跌。簡單 得不能簡單的概念!李佛摩主張的是先把握到「勢」,然後順「勢」而行。按照他所言,若他也在我身旁玩正通,也許他要等到9.7元左右才買入。

盤看多了,我說過,每個人都可以養成類似的洞察力和直覺,本來不是甚麼秘技。

另外,經常有許多其他因素的滲雜,還要克服那難制的心理干擾(心魔)——要有膽,而且精神高度集中。

所 以我之前又「自大」地說,看李佛摩的書,並沒給我多少「新」的東西。他也僅是個普通人,而且我斷定其綜合思考力完全不是畢菲特的級數,但我等膽小之輩不敢 用槓桿,不敢動輒「曬冷」,他敢,他膽力足,而且時常如此,這裏就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他可以數度成為華爾街的「國王」,被尊為「投機之王」,但是,他數 度破產,乃至最後破產後抑鬱而去。

強如李佛摩也有時敵不過心魔,有時也會觀盤失敗,趨勢趨勢,要拐就拐;「我的預測一定是正確的」,「看,我百發百中」——這是「神」的語言,不是凡俗常人所能說的。

從來就沒有必殺技。無一招是萬能的,無招不能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57

2012奧馬哈之行後記——淺析伯克希爾的文化 weblucas

http://xueqiu.com/3622329429/21910214

作為一名業餘投資者,成為巴菲特的粉絲已有數年,通過讀他的年報已然獲得好多生意和投資問題的解答,但總想現場聽聽兩位老爺子的教誨。今年跟隨雪球 前去奧馬哈朝聖,抱著不為尋求答案,只為感受現場氛圍的期待而去,不虛此行,滿載而歸,心情至今尚未平靜,同時本著用圖片記錄快樂,用文字表達思考的宗 旨,在這裡留下一點認真生活和求索的痕跡,見笑於大方之家。

奧 馬哈,一個美國中部的農場城市,在最近的熱播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中,當女主角Penny說自己的家鄉是Nebraska的 Omaha時,被人嘲笑為「鄉下人」,原來連美國人都不待見這個地方。但就是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卻像聚寶盆一樣,吸引著全世界最富有的一批人,在每年 的4、5月,自發地彙集在一個簡陋的場館裡,聆聽2位老人的談話和教導,年復一年,樂此不疲。究竟是什麼力量吸引了那麼多人參加這個聚會?

 

是 因為金錢嗎?是的,就連全球最有錢的人比爾蓋茨,在這個聚會上也只能作為配角。可是,參加聚會的很多人早已不用為了金錢而奮鬥了,又何必每年來聽一些「陳 詞濫調」。難道是因為貪婪嗎?是的,聚會的兩位主角最擅長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可是,這兩位主角不僅被稱為全球金融界的Mr. Clean,還被稱為商 業社會的道德楷模,你絕對感受不到哪怕一點點華爾街式的貪婪和浮華。

 

有部巴菲特記錄片說的好,「奧馬哈的聚會是場『資本主義的狂歡節』,是股東們向英雄巴菲特致敬的聚會,聚會的主題是關於愛和崇拜,與金錢無關」。資本主義,和金錢無關?That's where Amazing Happens。

 

資 本主義的狂歡節怎麼可能和金錢無關?而如果和金錢無關,對巴菲特的愛和崇拜的源泉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可以和另一個問題聯繫在一起解答,即 為什麼只有很少的人能按照老爺子的投資方法實踐財富之路?竊以為,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眾多解答中,最被忽視,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層面的原因就是對「伯 克希爾文化」的理解。

 

「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是隱性而巨大的,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其實都明白這個道理。美國的傑克 韋爾奇把重塑通用的企業文化作為第一要務,中國的馬云一直在強調做有價值觀的企業,從而讓阿里活到99;Google堅持「不作惡」,萬科堅持「不行 賄」。優秀的企業文化會起到既寬又深的護城河作用,因為技術和產品上的模仿容易,但企業文化上的模仿卻相當困難,而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會引發良性循環,從而 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在這一點上,伯克希爾的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魅力,這是很少有人能複製老爺子投資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們對老爺子愛和崇拜 的源泉之一。

 

個人認為,伯克希爾文化有三大核心內容:1、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 2、用理性經營生意;3、對信任力量的充分運用。

 

1、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

我 所理解的清教徒式的企業家精神,主要指 「正直、能幹、勤儉、自律」等品質。無論中外,很多企業的發家史都存在「七宗罪」,在中國更是有「無商不奸」 的 歷史偏見,令人驚奇的是,伯克希爾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算是陽光下的利潤,這源於老爺子對自己以及旗下CEO都嚴格以「正直、能幹、勤儉、自律」為要求,尤其 是「正直」和「勤儉」的品質被老爺子反覆稱道,每年的股東大會都要提醒各位股東和旗下經理人,「寧願損失一大筆錢,也不能損失哪怕一點點名譽」。在勤儉方 面,不用提他千年不變的微薄工資,更不用提他那著名的「廉價房」,就說他把公司買的二手小飛機可愛地命名為「不可饒恕」號,而且每年都會因此「奢侈行為」 而「公開懺悔」,就會令很多人汗顏。

 

老爺子不僅對自己要求頗高,更是幸運地找到了一批擁有這些品質的企業和企業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七聖賢(The Sainted Seven)」。 「七聖賢」,更為完整的說法是 「七加一聖賢」(The Sainted Seven Plus One),指伯克希爾收購的 Buffalo News, Fechheimer, Kirby, Nebraska Furniture Mart, Scott Fetzer Manufacturing Group,See's Candies、 World Book以及最後收購的Borsheim(即Plus One)八家公司。很多投資者對這8家公司很少談及,但這幾家公司卻是在伯克希爾歷史 上佔據非常重要地位的公司,甚至可以說,如果不理解「七聖賢」,就不能算理解伯克希爾。

 

這8家公司被稱為「聖 賢」,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經營他們的企業家都是「正直、能幹、勤儉、自律」的典範,其中尤以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B夫人最為傑 出,也最受巴菲特推崇。B夫人最著名的經營理念就是「Sell cheap and Tell the truth」,可謂是清教徒式企業家的最佳註解, 這麼多年過去了,走進Nebraska Furniture中,這個經營理念依然清晰可見。

 

其實,以清教徒式的精 神去創造企業財富,無論在哪段歷史、哪個國家,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在這條生財之路上,沒有一夜暴富,只有長時間地投入和自我犧牲,才能達到緩慢而堅實的 財富積累。比如在B夫人的創業經歷中所看到的,「她克服了你所有想的到的困難,以及你所不能想像的困難」,並且 「需要30年的時間去建立名譽」。

 

當 然,老爺子沒有明說的是,一旦你建立起名譽,雖然需要萬分小心地維護,但名譽本身就是巨大的財富和強有力的護城河。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何 長期持有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假如一位企業家花費了30年才建立起良好的名譽,他怎麼會僅僅因為短期業績甚至股價的波動而拋售企業和生意?作為優秀企業家 的巴菲特,更能深入地象企業家一樣思考,從而使他的投資耐心與定力顯得與眾不同。

 

2、用「理性」經營生意

談 到用理性經營生意,雖說伯克希爾自身以及旗下的GEICO保險公司都是典範,但其實用「七加一聖賢」 來討論這個話題是最有趣的。這八家公司大都沒有獨一 無二和震撼人心的產品,沒有很明顯的護城河,所在的行業也都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也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發展前景,在奧馬哈參觀了部分公司後,很多人都會產 生困惑,為什麼巴菲特會收購這些企業,至少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公司都和奧馬哈一樣平淡無奇,沉悶無比,而最有力證明這8家公司無趣的證據是,這8家公司沒 有一家公司成為世界性品牌的企業,See's Candies?那也只是一家區域性的企業而已,甚至在巴菲特的擁護者中,這8家公司的知名度也遠遠不及可 口可樂,但其實這8家公司對伯克希爾的重要性卻比可口可樂要大得多。

 

這8家公司很好地詮釋了從股東角度出發,究竟什麼樣的生意才是一流的生意和一流的投資。而決定了他們成為一流生意的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的理性經營方式,我理解的理性經營,主要包括很重要的2點:

 

1、強調真正的內生增長,不鼓勵通過負債槓桿和資本的再投入來擴大企業規模;

2、高度重視企業內部經營效率提升,強調通過企業內部的成本和費用控制來保持盈利,不依賴企業獨特的產品和提價能力,即使有獨特產品和很強提價能力的企業,亦是如此;

 

以 「七加一聖賢」中的Borsheim為例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或許是最有趣的。這家公司所經營的最具有歷史的珠寶產品,同時又是最不理性的奢侈品,假如 最不理性的奢侈品行業也能用理性經營好,在其它行業中更是值得一試。在珠寶這個行業裡,大多數企業都在強調其品牌、獨一無二的品味,崇尚越貴越好,擁有較 強的行業提價能力,畢竟「沒有人願意在買婚戒的時候被認為小氣」,可以說獨特性的競爭是這個行業中主流。

 

對於 Borsheim,她的旗艦店位於奧馬哈一個不怎麼起眼的角落,不介紹的話很容易錯過,但根據老爺子的估算,就珠寶銷售量而言,除了Tiffany在紐約 第五大道上的店以外,Borsheim旗艦店的銷售量超過全美國任何一家單個珠寶店的銷量。比較一下第五大道的Tiffany和波仙是非常有趣的:

 

一個處在人口大概有1000萬的世界大都市紐約,另一個位於人口也就60萬左右的中西部農場城市奧馬哈,一個按常理最不可能產生優秀奢侈品企業的地方;

一個位於繁華的第五大道,有7層樓的漂亮建築,另一個位於停車場的旁邊,上下也就一層樓的大通鋪;

一個擁有N多全球連鎖店,品牌影響力巨大,另一個好像只有一家店,至於品牌,對不起,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而已…

 

如 此多的反差,但絲毫不能阻止Borsheim獲得出色的業績。他的增長完全依靠自身利潤的累積,不用舉債和股權融資來擴大經營規模,標準的一本萬利!更令 人驚訝的是,公司的費用與銷售收入的比例是行業平均水平的1/3!這種成本控制的程度和運營效率令人驚嘆,NOW THAT 『S WHAT I CALL GOOD BUSINESS!

 

更重要的是,對Borsheim的投資可能要好過對 Tiffany的投資。因為人們是被非理性所支配的,理性經營企業的規模常常受到天然的限制,不容易產生世界性規模和品牌(這常常意味著大額舉債增長和巨 大的資本再投入),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成為一流的生意。更妙的是,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理性經營的企業由於常常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其價值常常被低估,因此讓 這些生意有更大的機會成為一流的投資。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在沒有巴菲特之前,應該祈禱出現更多的七聖賢。

 

此外, 未必是擁有獨特產品的生意才是好生意,試想,固定電話和鐵路這些如今看無比沉悶的產品剛剛問世時,都是最酷的「The New New Thing」 , 對人類歷史也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可是到如今又有幾家企業能夠存活下來呢?平凡的產品同樣能成就不平凡的生意,而且可能因其產品的平凡,企業的生命力會更持 久,對投資者而言,也更加容易預測。

 

3、對「信任」力量的充分運用

從現代商學院教科書的標準出發,伯克希爾的公司的管理機制不能用糟糕形容,簡直就是一個「反面典型」。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到情況有多糟。

 

整個公司似乎沒有預算體系,他的CEO對於沒有預算還公開表示很得意;公司也沒有投資決策委員會,所有重大決策基本靠一個老頭「照鏡子」決定,公然藐視「集體智慧」;至於那些董事,基本對CEO「言聽計從」,不要說什麼監督他的投資行為了;

更 要命的是,公司很多重大的對外投資都不聘請外部審計師和律師,對投資標的常常不要求審計報告,簽訂的收購合同都異常簡單,有時候甚至沒有合同;至於一般投 資人和商業銀行為控制風險出發,高度重視的現場調查,這位老爺子甚至搞不清楚被收購子公司的具體位置,讓他去現場調查,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對於收購進來的 子公司又基本不干預,任由原先的經理人一展拳腳,對於子公司的「監督」,基本就靠每季度的財務報表,更不會費神每年將所有子公司巡視一遍;

 

還 有公司的績效機制,很少有股權、期權這類「先進」的獎勵方法,完全就是「三六九,發現鈔」,毫無技術含量可言。哎,真是罄竹難書!根本不能相信,這家全球 最大規模的投資管理公司,不僅沒有什麼「先進」的公司治理和決策機制,就是一些公認的基本的市場盡職調查標準都完全被伯克希爾的CEO所藐視,伯克希爾的 整個運營方式基本就是和教科書中的標準背道而馳。

 

但就是這麼個「反面典型」卻擁有全世界最出色的運營和投資紀錄,保持著全球最低水平的運營費用,避開了大型公司所共有的官僚主義,同時,無論對人和對事,都擁有全球最好及最有效的風險控制紀錄,也是全球最理性的投資公司。

 

讓 伯克希爾如此與眾不同的一個較為明顯的原因是,公司的運營體制建立在 「信任」的基礎,而商業社會中大多數公司的治理結構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因 為「不信任」,所以需要「委員會」進行共同商議,需要外部審計去審查,需要律師對合同條款「摳字眼式」的風險把控,可人們很少意識到,這些「不信任」的方 式只是為愚蠢所支付的成本,這個成本常常高到無法估算。「委員會」的「集體智慧」經常體現的唯一用處是,誰都不用為結果承擔責任;假如對企業自身的做賬方 式都不信任,又如何憑藉外部審計的結果去相信企業的運營。

 

公司的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而這位全球最成功的資 本家管理人的方式更是讓人乍舌,他最重要的管理手段是希望旗下企業家在做每一個決定時,都能通過著名的「記者測試」,既不會讓自己的良心感到過不去。在現 今的商業社會中,聽全球最大的資本家講用良心來管理,怎麼聽都有點像童話故事和虛偽,但若看到這位資本家的所作所為,受震撼的往往是觀者本身的良心。

 

老爺子明白,對於正直能幹的人,最好的激勵手段是信任,而不是金錢。因此充分授權旗下企業家最大的自主權利,而這些企業家工作的重要動力在於「不讓老爺子失望」。

或許當「無形的手」驅動每個人都為個人利益奮鬥時,人們常常忘記 「道德情操」的巨大力量,可值得鼓舞的是,一旦將這個力量運用恰當,卻能創造出驚人的經濟效益。伯克希爾的驚人的管理效率受益與此,股東們對他的愛和崇拜也來源於此,和金錢無關。

 

芒格先生說的好,「伯克希爾的運營方式為全球企業創造了一個榜樣」,可這個榜樣的標準是如此之高,他的文化是如此難以複製,與此相比,價值投資都顯得簡單易學。不過,誰知道呢,畢竟未來猶如深夜中一條看不見的公路,而人類在前進的旅程上不斷創造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6

買相機後記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14.html
我的那部數碼相機雖然用了八年有多,但功能還是很好,所以一直在用而沒有更換。直到最近想買一張容量較大的記憶卡,可是竟然買不到。到腦場問問,原來那款記憶卡已經停產,要買就唯有到拍買網站去找。

以前的菲林相機沒有這些「時效」。當年我學習攝影,就是用家父的那一部,全人手操作,連對焦,測光也是手動。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很早就能掌握運用光圈和快門等的技巧。

畢竟時代已轉變,無莫也要接受,唯有到電器舖購置一部新的相機。在商場逛了一圈,發覺某連鎖店的較便宜一些,在店員介紹下買了一部比較合意。豈料準備付錢時,驚喜一浪接一浪。

首先,店員說因我買這款型號是推廣產品(可能因為剛出了新款,所以將舊型做promotion),所以加送禮物若干,包括原廠鏡頭清潔掃和相機袋。接著店 員跟我說,在他們的店舖買相機會有免費禮品,當中包括容量比原廠大一倍的記憶卡、讀卡器、後備電池、螢幕保護貼、鏡頭清潔套裝和腳架。而且腳架有三款可以 選擇,分別是1.5米的大腳架,1米高的中腳架,和坐檯小腳架。最後,店員還額外加送一盒砌圖遊戲給我。

就在店員為相機做設定,和貼上螢幕保護貼時,另一位店員向我介紹他們的電器保險計劃。其實已並非第一次聽,對顧客來說的確頑吸引的,因為電子產品容易壞, 多花數百元買個三年的保險計落有「So」。不過,暫時未試過索償,所以還不能下定論。但我一直在想,現在的顧客換電子產品那麼頻密,壞了就買過一部款式更 新的,究竟有多少人會真的在三年保養期內去做保修呢,所以應該是一門挺賺錢的生意。

其後店員還為我們即場申請該集團的購物積分卡,並且兜售集團同系電訊公司的電話卡。買一部相機就這樣照顧周全,而且也一併抓住那麼多商機,怪不得該集團年年賺大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0

採訪後記》為什麼環島能解決人生難題?


2014-06-09  TCW  
 

 

環島第五天,在屏東東港晚宴上,我點唱陳昇的〈鼓聲若響〉,標哥主動上前,和我又抱又笑,稱兄道弟,帶頭炒熱氣氛,玩得比誰都High。

但七年前,還沒有「標哥」這綽號,我採訪當時第一次環島的他,也是在南台灣;那時,大家稱他「劉董事長」,是一位話不多、行事嚴謹的企業老闆;我多次要求他掀開車衣,給攝影同仁拍下因坐骨神經痛,須全程緊綁著的束腰帶,卻遭他正色拒絕。

幾乎可當標哥孫子的欽豪也是,從第一天的羞澀、覺得被孤立,環島大半圈後,也因發揮主動精神,成為受歡迎人物,在第十天晚宴上,更被大夥灌醉。

一位陸生朋友說:「台灣人好像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騎自行車環島一週,就統統解決了。」

不過,在我看來,不管是九○後的欽豪,或自承五十歲才認識自己、六十歲才懂事業經營之道、七十歲才釋放熱情、八十歲不知老的標哥,他們可以從逆風中,激出新自我,關鍵不在環島,而是,他們願意踏上,為自己出征的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43

蘋果發佈會後記!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1418666

余曉光$蘋果(AAPL)$ $InvenSense(INVN)$ $GT Advanced(GTAT)$ $恩智浦(NXPI)$

9月9是蘋果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新品發布會,無數小夥伴拿出了看世界杯總決賽的勁頭,收看淩晨一點的直播。在發布會的過程中,隨著新品的發布,蘋果的股價大幅波動,而產業鏈上的股票,invn因為進入蘋果產業鏈,盤中高走。GTAT因為發布會只有iWatch使用藍寶石,而沒有預期的5.5一路暴跌。因為這次手機的保密之前泄露,iWatch的上市日期要推遲到明年,所以發布會接近尾聲的時候,蘋果股票由漲轉跌,一股寒氣襲來。

這次發布會,蘋果繼續展示企業對產品生態系統的控制力無人可及。蘋果支付的推出首先對現有支付手段比如Square是毀滅性的,包括國內的仿冒者拉卡拉。還有美國EBAY的PAYPAL。對剛剛起步的微信支付和體量很大的支付寶的負面影響極其深遠。5.5寸的光學防抖是日本上市公司6770.tyo(ALPS)供應,NFC芯片是恩智浦半導體(NXP),這是iPhone新增功能的供應商。

還有一個隱形的贏家是InvenSense(INVN),去年INVN就傳聞要進入蘋果產業鏈,所以公司也早早把產能擴張到位,但是在最後試產的時候被排除在外。今年iPhone6和iWatch,iPad,iPad mini在Q3-Q4起碼給INVN增加一億的新增出貨。另外三星新款手機中因使用光學防抖,需要兩個INVN的傳感器,采購加倍。國內中華酷聯也紛紛進入供應商的陣營,相比之前的國內市場小米一家獨大,INVN在幾個市場同時業務突破。

從iWatch的演示上,國內做可穿戴手環設備99%要倒閉。售價在400美金左右或者更高的手表廠商,也會受到毀滅性打擊,GUESS的手表業務算是丟了,可逢高做空。iWatch的出現,證明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代真正來臨,就像iPhone之後的智能電話全都模仿iPhone,iWatch也起到行業標準的作用,而系統化優勢,又給了蘋果2年的領先優勢,Google陣營的小夥伴只能幹瞪眼。iWatch上來就是平臺型設備,集各種功能於一身,唯一擔心的就是電池待機時間。新增的個人24小時身體數據,會成為新應用生長的土壤。看到心跳監控功能,突然想到要是做一個看到心動女生會提醒你的應用,加上社交,個人位置的功能,就是iWatch版陌陌。

新的硬件平臺,新的大數據,是創業者的樂園。蘋果再一次提供了全新的生態圈,引鳳築巢後誰知道會產生什麽天才般的APP呢?尤其是iWatch隨身穿戴,會產生新的移動數據入口,進入中國市場搜當其沖的基礎服務商就是百度(搜索、地圖),iWatch的出現利好百度,YELP,Twitter,大眾點評等一系列基於移動端個人位置的服務提供商。

這次蘋果的發布會,打開了可穿戴設備的大門,其影響不亞於第一代iPhone上市,iPhone的整個生態系統,包括iTunes的出現,都生長於其第一代手機發布後帶來的應用大爆發。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什麽時候可以把iWatch戴上自己的手腕,感受科技進步提升已有的生活體驗。

個人投資微信:giv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37

隱世油王 - 後記

記得曾分享過一篇靠投資中石油身家過億的故事,見《隱世油王 一億身家住美孚》,這也有被編進著作之內。原來有讀者在近期接觸過這位「油王」,亦有點感慨,所以寫了一封電郵與我討論。





活力的電郵:

止凡兄,你好!

小弟有幸於去年無意中發現你的blog,一直有追看(不過很抱歉只限於做CD- ROM)HAHA。此外,亦經由你的blog發現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如Starman,巴黎,鍾記等等,大家儘管背景不同,各有各特色,但投資路上理念仍然一致,實在令小弟大開眼界!

本年初更首次參與你與財叔imoney的講座。希望藉此機會感激你一直以來無私的分享投資理念,亦特別鍾情你的humble,絕對值得學習。

廢話少講,今天鼓起勇氣向你發email原因是碰巧在閱讀你的新書《財富未來》,其中一篇提到隱世油王,一億身家住美孚。小弟因工作關係與油王凌生於近期有所接觸,大膽向你提出email的標題《隱世油王 - 後記》,因為油王近年患病。。。(這部分內容涉及病人私隱,轉載時已略去)

其中想分享一下感受如下:

1. 從未想過原來身家過億的人是如此的接近

他跟太太的生活亦很簡單,為人也非常友善。再富有,也是吃一樣的飯菜,睡一樣的睡床,走一樣的道路。

2. 投資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買入優質股,然後一拳打暈自己,假以時日享受收益。

3. Proper physical exercise increases your chances for health, and proper mental exercise increases your chances for wealth. Quote from Robert Kiyosaki

在欣賞你們的blog時,其實我常常都想問你們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研究股票、家庭生活、工作平衡,etc,但你們有為自己訂立運動計劃嗎?希望可以分享一下!小弟認為擁有健康的身體,財務自由才會有意義啊!

冒昧打擾,實在抱歉。小弟大膽希望止凡兄可以分享一下,你們在投資紙上,或其他資產以外,自己的身體是如何投資的?

敬祝  身體健康


止凡回覆:

很感謝你給我發這個電郵,得知隱世油王身體不適,實在傷感,希望他可能康復,或者保持心境快樂繼續生活,衷心祝福他及家人。

身體健康的確極之重要,如果你還記得你有參與的分享會,iM記者希望我拿一張揮春拍照替讀者拜年,我也第一時間選了「身體健康」,(見《大市何時跌完?》)。

另外,曾經分享過一位財務自由人的文章,一個好的人生計劃,的確要對不同範疇作出視乎個人的目標,(見《一篇由財務自由人的分享》)。

有關計劃自身的健康,可能年紀還算年輕吧,我沒有刻意的去特別留意,幸好從小到大,我都是非常好動(小時候更是一名街童),所以留有不少運動的興趣,只要朋友、同事齊人,都會約約打波。近年小兒出世之後,運動次數少了,唯有盡量珍惜機會,亦會與一家人去游水。另外,我會特別留意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如發現經常病,一定會多加小心。

若人生到了另一個階段,我可能會更刻意地做運動,其實我連方法都想好了,要堅持做運動,依我性格,最好是定好目標,是一些我很想達到又有意思的目標。例如要3年內跑到「半馬」,5年內跑到「全馬」,又例如要把肌肉練得比張繼聰更「實」,又或者組隊參加籃球賽等。有目標,有意義,更容易維持。

還有,定期去做身體檢查是十分重要的,幾忙也得要去檢查一下,始終這是你身體的財務報表,要知問題在哪才能對症下藥。投資複利率作長時期起作用,始終要有好的身體「等待」回報,有好回報之後,亦要有好的身體去享受。辛苦經營的財富,可能一場大病就消耗不少,亦會對家人帶來困擾,聰明的投資者不能不好好管理健康。

我分享時會好好照顧病人私隱的。


後記:

題外話,之前接受了無線財經透視記者訪問,前後只用了大概20分鐘,談論對深港通的看法,剛過去的星期日播出時都有約30秒,講完等於無講,不過今次可以用「止凡」落名,算不錯吧。

今次節目播出後,在身邊朋友間,並沒有上一前這麼大回響(見《接受無線電視訪問》),可能近年市況淡靜了,所以朋友們都不多看財經透視吧,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631

赴新昌管理(2340)股東會後記(略有修訂)

近日,筆者把剩餘的少量股票留著,目的就是去新昌管理(2340)前天的股東會。

當日股東會位於國際金融中心一期(One IFC)28樓,即金利豐證券的總部會議室。筆者在會前五分鐘到達樓下,然後進行進入大樓登記,誰不知上去的人不少,搞了幾分鐘才可成行,最後準時三點到達。

進行股東登記後,留意到會議室不少古董,畫作,似是有點價值。進內會議室,開會的人大約20人,包括主席朱俊浩、副主席、董事總經理梁兆昌、董事葉澍堃、簡福貽、黃燦光、余漢度,財務總監許淑敏等,另外當然有數名員工扮和議,以及一名攝影師,股東不多,估計不到20人。

到了股東會,網友Tommy Chan 已把位置留給我,就在幾名員工附近。他說朱俊浩剛走出去不知做甚麼事,到了3點5分才回來,之後就是一輪沉悶的股東決議,但較特別的是朱俊浩以英文說議程,改的新名稱「昇捷控股有限公司」,「昇捷」兩字不懂讀而矣。筆者和Tommy Chan有16,000票,投票結果已顯示我們的投票意向。

筆者之後拿準機會問了2個主要問題,問到朱俊浩有點憤怒,許淑敏有點慌亂,但仍是廢話連篇:

1. 撇帳要小股東陪葬,導致虧損不派息問題。

兩位一直回覆,主要佔比較大的新昌集團(404)撇帳的資金會盡力收回,公司帳面上就是虧損不派息。但我一直強調不計算此影響公司是賺錢,他們根本就繼續強調就是蝕錢。朱俊浩特別強調是會計師「建議」他們撇帳,董事會也通過,但他是大股東,其實沒人不敢不聽他話。如果下年收回款項,公司如果賺錢,就會派息。但據聞新昌集團連債券的利息已延遲,看來都是凍過水,看來朱俊浩都是緩兵之計。

2. 關於低價配股問題

朱俊浩強調此事是董事會通過,同理,筆者認為他是老闆我大晒,即是廢話,另外他說考慮內部報表的營運情況,以及他說已考慮替代融資方案決定。問題是,筆者詢問他們之前能夠借出超過2億多,去年還了9,000萬,現在籌資約6,800萬,完全不符原理,另外,如果是對股東公平,就算不派息,還可以發行紅利輪集資,這樣也作為股東一點補償,筆者問過,他們已沒有回覆。

3. 公司入主之後的怪問題

我指他們上市十多年以來沒有虧錢,也沒有試過不派息,今次入主後破天荒,他們都沒有回覆。

另外又可以由大股東免息貸出款項,暫代此時的融資需要,然後向股東以較佳條款集資。看來他們完全沒有真正考慮過實際融資方案,只是公式上處事,然後對生意失利就由大股東把責任推卸小股東,虧的是小股東,賺是自己的,就由自家的證券行亂搞一通以最賤價集資,讓自己人賺錢,敲自己的小算盤,可見他們只是想公司不要虧太多錢,然後賺的就是在股票市場,可以見朱太所謂的「將協助新昌管理擴大內地、澳門的物業管理及裝修業務,認為相關業務發展空間龐大,因此打算長線投資,並不是做「殼」」目標,只是背後仍是過往一般的榨取小股東方式,忽視證監會及港交所最近嚴加打擊的傷害小股東行為,繼續進行騙錢的把戲,我就是看準這點朱太不會出術,會努力搞好公司,誰不知投訴港交所完全沒有方法處理這些賤公司行為,我感覺自己非常失敗。

最後余俊浩停止我繼續發問,說其後再問,筆者已感不是味兒。然後許淑敏給了卡片給我,如有興趣繼續罵,歡迎找筆者索取。其後,小股東努力吃餅,餅只是美心果撻和西餅,飲品只是佳寶特惠價9.9至12.9/6包紙包的那一種,以他們身家幾百億計,非常寒酸,他們近幾年的對自家公司的配股行為,也顯得他們不大量,完全是想把小股東的資金慢慢貶值,不知所謂,那些小股東也甘於吃幾件餅,我覺得非常心酸,離開了。最後臨走時遇到《港股策略王》記者,筆者也不想說話,說甚麼事都沒有發生好了。

總的來說,他們只是不斷拿誰人准許此事的來做擋箭牌,把責任推給外聘董事和核數師,但試問,一個負責任的管理層,為何對自己做的壞事不願意負責任,然後當股東是屈人了。所以供股此事不用問了。本來筆者去股東想給他們一個機會解釋自己不是老千股,但似乎朱俊浩的言論指他根本想繼續做老千,甚麼都不關自己事,甚麼都是其他人的錯,小股東抵死和仆街,大股東就是要騙錢,公司就是虧錢,我就在其他方方面面為人賺大大把把的錢,小股東就是不能讓他賺錢,所以筆者建議此股現正升為中度老千,其他由金利豐配售的股票也同樣升為中度老千。如果他想老實辯解,我有一個email [email protected] 有一個申述機會,不要就算了。

昨日Mega Expo (1360)繼續以准許的最賤價配售,配售代理是金利豐,筆者建議大家繼續投訴,我也會繼續投論,使他們投鼠忌器,令證監會也重視此等現象,並進行糾正及處理。

垃圾周總裁還是沒有任何回覆,看來他真是一件垃圾,甚麼都做不了,只懂對筆者的言論聽完就當廢話就算,唉,港交所真不知所謂。筆者在會中拿了本年報,看到他在年報中的大頭,想起朱俊浩在會中的說話,然後動筆改改,這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一名活老千了,圖就怕誹謗不敢放出來,這些有錢人都早小氣鬼,但就是不能說他是很小氣,如果不想給人說是老千,就取消配股,好好做公司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24

29 Jun 2017 - [投資筆記] 匯豐(5)及中銀香港(2388)的最新預測估值區間 (Morgan Stanley扇風點火後記)

Morgan Stanley於6月23日出報告推介中銀香港(2388),目標價$46,當天收報$34.65,至今早11:00報$39.3,三個交易日多些已升13.4%。

中銀香港的每年最高市盈率過去數年大約是13倍,按市場平均預測每股盈利$2.66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34.6,即股價未升前的水平。若以Morgan Stanley預期今年每股盈利$2.87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37.3。

中銀香港現價怎看也比正常情況高,要解釋就是今年正式轉型東南亞區域銀行,又或一帶一路銀行,市場會提升其估值水平,即每年最高市盈率不只13倍。又或者市場持續將資金由中小股轉到大股,所以大股可享有比以前更高的佔值水平。

不想以此解釋的話,中銀香港現價其實已在「投機」炒作區,持有者需作好風險管理。

一不離二,或食過翻尋味,Morgan Stanley於昨日出報告推介匯豐(5),目標價$84,昨天收報$68.5,至今早11:00報$71.15,升3.9%。匯豐的每年最高市盈率過去數年大約是14.5倍,按市場平均預測每股盈利0.614美元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69.5,剛好亦是股價未升前的水平。若以Morgan Stanley預期今年每股盈利0.700美元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79.2。 

匯豐現價比正常情況高,要解釋可以包括美國加息週期有利銀行股等,若不想以此解釋的話,匯豐其實已在「投機」炒作區,不過至少用Morgan Stanley較進取的盈利預測計算,現價還是正常。

Morgan Stanley這次先後推介中銀香港及匯豐,似乎套路相同,不過始終股價已高於正常估值,跟進者還好考慮作好風險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59

打釘後記

近日城中給那兩位體態豐腴的「金童肉女」弄得烏煙瘴氣, 一時之間, 香港人又熱烘烘的啓動邏輯思維、偵探頭腦, 一起搜尋真相來。陳校長前些時聲淚俱下, 一臉含寃受屈之相, 戲碼交足, 越演越烈, 當自己是病貓, 一於搬出「病」這招牌來避險, 搞到教育局束手無策。人家拿手好戲嘛, 演完影子學生, 現在就演影子校長, 老校失了踪影, 教育局吹鬚睩眼。不過, 無有怕, 副局長是紅色娘子軍, 對付這婆娘, 綽綽有餘。個名就好應景, 這婆娘個名有個「章」字, 生了病就是個「瘴」字, 一塌糊塗, 睇佢點收科。好簡單, 刑事調查這弄虛作假的影子兵團事件, 到其時根據《教育條例》, 話你unfit to be a teacher, 咁咪可以butcher 咗佢囉。當然, 按程序來幹, 夜長夢亦多, 郁下分分鐘又搞司法覆核, 啲law 友又有生意了。

這邊廂肥仔健的真相越辯越黑, 開始要轉移視綫了, 指責警方怎樣的不公。天「眼」恢恢, 偏偏睇唔到拐「子」佬, 咁可以點講呢? 咁橋, 個名有個「子」字, 運交華蓋, 命途當拐。我在想, 若果我給拐子佬拐了去, 打埋釘, 但執番條命仔, 坐上的士, 我唔報警, 我起碼都打個電話畀老伴, 報過平安, 以免牽掛。不過咁, 可能肥仔健好細心, 嗰個鐘數老婆可能瞓到打晒鼻鼾, 唔忍心叫醒佢, 正如佢體諒啲警察一樣, 唔想叫醒晒佢哋。

這件案怎樣收科? 好簡單啫, 當事人話要閉嘴, 要遠離政治, 要遠走他方, 要盡快完結, 咁咪去同OC Case講, 我唔再追究喇, 個OC Case篤落個file度, 3粒英文字母: NFA, 搞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