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糧食局:推進國有糧企改革 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企集團

國家糧食局網站今日發布《2017年糧食流通工作要點》,提出紮實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糧食“去庫存”。深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制定實施《關於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跨行業、跨區域兼並重組,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

國家糧食局關於印發《2017年糧食流通工作要點》的通知

國糧發〔2017〕2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糧食局:

根據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總體部署,國家糧食局研究制定了《2017年糧食流通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各地要將貫徹落實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精神和《要點》的情況,於今年年中、年底兩次上報國家糧食局,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以及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報告。

國家糧食局

2017年2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2017年糧食流通工作要點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糧食流通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糧食流通工作的總體要求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提升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糧食行業轉型升級,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一、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紮實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繼續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糧食價格的機制。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市場化收購糧食信貸支持力度,健全玉米運輸協調機制,強化產銷銜接,確保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收購工作順利進行、取得實際成效。稻谷、小麥主產區也要深入研究完善糧食收儲政策,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引導調節作用,更好地保障口糧絕對安全。

2.加快推進糧食“去庫存”。認真落實糧食“去庫存”總體方案,合理確定銷售計劃、銷售價格和銷售方式。深入研究消化糧食特別是玉米庫存、擴大有效消費新途徑,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配合做好擴大燃料乙醇產量和使用區域工作。加快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鼓勵多元主體多收糧、農民多存糧,努力減少政策性庫存增量。協助有關部門在鼓勵加工產品出口的同時把握好進口,堅決打擊糧食走私,沿海沿邊省份要引導企業多用主產區糧食。督促和指導承儲企業、買方企業、批發市場等嚴格執行政策性糧食銷售政策,嚴厲打擊“出庫難”“轉圈糧”等違法違規行為。

3.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把增加綠色優質糧食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糧油消費需求。抓緊制訂優質米、面、油等質量品質分類標準,建立覆蓋範圍廣的測評體系,定期向社會發布糧油質量信息。開展“優質優價”,引導農民調整糧食品種結構,通過市場增加收入,提高糧油有效供給。引導有條件的糧食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設優質糧基地,培育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優質糧油經營模式,增加安全、優質、綠色、健康的中高端糧油的供給。

4.穩步推進儲備糧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深化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改革。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要求,落實地方糧食儲備,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創新管理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承儲地方儲備糧。完善儲備輪換管理辦法和吞吐調節機制,實現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在數量、結構、布局和儲存形態等方面有機銜接,加強中央和地方儲備信息共享,強化國家對中央與地方兩級儲備的統籌調度。

5.深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制定實施《關於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健全國有糧食企業改革聯系點制度,開展試點示範帶動,促進國有糧食企業提質增效。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跨行業、跨區域兼並重組,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

二、保持糧食收儲供應平穩有序運行

6.認真抓好糧食收購。完善並落實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適時啟動執行預案,指導企業入市收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組織抓好市場化收購,引導多元市場主體入市,全年各類糧食企業糧食收購總量穩定在8000億斤左右,堅決防止發生大面積農民“賣糧難”。強化糧食收購監督檢查,維護市場收購秩序,嚴厲打擊“打白條”、壓級壓價等坑農害農行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7.確保儲糧安全和行業生產安全。全面貫徹實施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一規定兩守則”,組織開展全員輪訓。強化糧食庫存安全管理,督促企業落實“兩個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責任追究,切實守住不發生重特大糧油儲存事故和生產安全事故的底線。重點做好南方地區防汛度夏、蟲黴防治和東北地區簡易倉囤儲糧等工作。加強倉儲規範化管理,推廣綠色儲糧技術。貫徹落實《國有糧油倉儲物流設施保護辦法》。

8.加強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落實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增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品種、重要時點、重點對象的監測頻率。健全涵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全系統監測預警體系,建立預測預警數據模型和糧食安全決策支持系統,適時發布糧食統計和市場信息。

9.保證糧食市場供應。加強市場糧源組織和跨區域調運,完善糧食應急預案,健全應急供應機制,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做好節日市場供應、軍糧供應以及突發事件應急供應工作。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欺行霸市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確保糧油市場供應平穩有序。

10.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按照“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要求,將質量檢測功能向市縣延伸,從今年起在全國人口大縣(市)、產糧大縣建立第三方糧食檢驗檢測機構,開展第三方檢驗檢測。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測、質量會檢和品質測報工作,落實國家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年度計劃和省級監測方案。加強糧油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測,切實履行原糧和政策性糧食質量監管責任,適時發布糧食質量安全信息。著力推進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和超標糧食處置長效機制建設。

三、以現代物流和信息化為重點深入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11.加快推進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按照“十三五”全國糧食物流規劃,加快重要物流節點建設,在東北“北糧南運”鐵路聯運通道、東北產區對接京津冀城市群通道、長江經濟帶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等五大通道,重點支持建設40個集倉儲、加工、質檢、信息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級糧食物流園區,對達到標準的,國家糧食局將掛牌,發揮好中轉樞紐和調控載體作用。積極發展散糧汽車等專用運輸工具和散糧集裝箱等運輸裝備,加快建設點對點的散糧裝卸接發設施,提升散糧運輸比例。

12.加強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互聯網+糧食”的作用,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國家糧食管理綜合平臺建設,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外網和互聯網,統一規範數據標準、接口和協議,實現與省級糧食管理平臺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業務協同。加強“智能糧庫”建設,以地方糧食儲備庫為重點推進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使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信息化升級改造覆蓋率達到40%,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實現地方儲備糧在線管理。不斷完善糧食行業信息化標準,推動大數據技術在行業管理及宏觀調控中的應用,推進糧食行業“雙隨機”抽查名錄庫和糧食行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建設。

13.加快構建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將“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系統”由政策性糧食拍賣擴展為全國性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實現31個省級糧食交易中心全覆蓋及平臺聯網,並向市縣延伸。各地要積極引導產區、種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網上賣糧,引導銷區、用糧企業網上買糧。市縣兩級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要發揮把關作用,按規定的條件選準選好進入主體,並對資質、誠信負責。要探索適合糧食流通特點的交易模式,規範標的、合約,引入質量檢測、物流配送等第三方服務。

14.加強軍糧供應體系建設。適應軍隊改革需要,健全軍糧供應網絡體系,抓好危倉老庫軍糧專項維修改造工作。啟動首批國家級國防動員中心(軍民融合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軍糧供應、應急供應、成品糧儲備、放心糧油、主食產業化“五位一體”融合發展。

四、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15.建設糧食產後服務體系。以國有糧食企業為主體,以開展代儲存、代烘幹、代質檢、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業務為重點,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支持農業合作社、有實力的糧食經紀人、工商資本聯合糧食企業共同建設或單獨建設。建設方式以基層現有糧庫為基礎,進行功能改造,配置清理、烘幹等相應的設備,提升糧食保鮮儲存能力,原則上不新建庫容,盤活存量。選擇一批產糧大縣開展試點,根據糧食產量、商品量、布局等情況和需要,建設產後服務中心,並給予必要支持。

16.加快發展糧食加工轉化。全面實施《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適應城鄉居民食品安全、膳食結構及營養健康水平日益上升的需求,增加綠色優質、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糧油產品供給。積極推廣糧油適度加工,提升主食產業化水平,發展全谷物食品,提高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糧食加工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增加化工、醫藥、保健等領域所需糧食精深加工產品的有效供給。

17.積極引導和推動糧食企業“走出去”。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支持企業開展水稻、玉米、大豆和棕櫚油等糧食作物規模化生產、加工、儲運等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提高國際競爭力。

五、強化糧食安全和糧食流通工作保障措施

18.抓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充分發揮考核的督促引導作用,認真履行政府賦予糧食部門的職責,做好部門評審、部門抽查、綜合評價和考核通報等環節工作,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合理確定2017年年度考核目標,突出考核的針對性和導向性,確保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19.加快建設法治糧食。加快推進《糧食法》立法,修訂完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地方糧食法規規章,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局關於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糧食的意見》,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培訓。完善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認定工作機制,推動網上審批。

20.加強糧食市場監管。改革糧食市場監管方式,壓實糧食經營者主體責任,實行信用監督管理,推進糧食行業“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政策性糧食庫存監管,加快實現中央儲備糧庫存的動態監管。加強糧食流通監管隊伍建設,落實監管經費,配備執法裝備。

21.深入實施科技興糧和人才興糧工程。大力實施《糧食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聚焦行業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瓶頸,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推進行業急需的關鍵科研項目研究工作,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充分發揮糧食專家咨詢委員會等各類“智庫”和“外腦”作用,加強重大問題前瞻性研究,完善政策儲備。聚焦科技創新,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局關於加快推進糧食行業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意見》,加快培養行業急需的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22.認真開展援疆援藏和行業扶貧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加大援疆援藏、對口支援革命老區和行業扶貧工作力度,統籌推進智力支持、信息服務、結對幫扶、基層黨建等各項工作,推進全行業協調發展,為實現全面脫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23.加強糧食新聞宣傳引導和服務。圍繞中心抓好新聞宣傳,突出重點主動引導輿論,加強敏感糧食輿情監測並妥善應對,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辦好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

六、加強糧食系統黨建和黨風廉潔建設

24.堅定不移推進糧食行業全面從嚴治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和完善黨對糧食流通工作的領導,發揮黨組織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和糧食流通業務工作實現深度融合。認真落實思想從嚴、管黨從嚴、執紀從嚴、治吏從嚴、作風從嚴、反腐從嚴“六個從嚴”要求,切實把嚴的要求貫徹到管黨治黨的全過程和糧食流通的各環節。

25.把落實中央經濟決策部署作為政治責任。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折不扣把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貫徹到糧食流通工作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作風不斷開拓進取,全力做好新形勢下的糧食流通工作。

26.紮實推進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一崗雙責”“一案雙查”制度,真正把黨風廉潔建設主體責任落到實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嚴格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把問題更多解決在萌芽狀態。嚴厲查處各類涉糧違紀違法案件,持續形成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從糧食行業實際出發,建立反腐敗長效機制,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著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

27.建設想幹事能幹事糧食行業幹部職工隊伍。持續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質,增強黨性修養。緊密結合糧食流通市場化、現代化、信息化發展需求,全面系統學習業務知識和專業本領,不斷提高新常態下推動糧食流通改革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11

CEO怎樣才能訓練出戰鬥力極強的鐵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7/164181.shtml

CEO怎樣才能訓練出戰鬥力極強的鐵軍?
老鷹基金 老鷹基金

CEO怎樣才能訓練出戰鬥力極強的鐵軍?

高管們以一個團隊來工作時的生產力比獨自工作時高出五倍之多。

來源 | 老鷹基金(ID:eaglesfund)

作者 | 老鷹基金

鐵軍,是對那些能打硬仗、能打勝仗、執行力強的團隊的稱呼。

同樣絕妙的創業想法、理想的商業模式、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之所以有人能脫穎而出,而大多數人潰於途中,關鍵因素就在於誰擁有更強悍的執行力

一支不折不扣地執行戰略部署、辟開市場縫隙、敗敵於陣前的團隊,是今日之所見的多數創業公司制勝的必然條件。

麥肯錫的兩位高級合夥人斯科特·凱勒(Scott Keller)和瑪麗·辛吉(Mary Meaney)最近特別撰寫此文指出,在今天的信息時代,雖然技術發展已經改變了我們對工作的理解,傳統的公司界限也在逐漸被打破,但績效的重要性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受到重視。

也因此,如何培養出一支高績效團隊,仍然是商業世界永恒追求的主題。老鷹基金推薦此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績效團隊的價值早已得到認可。這就是為什麽90%的投資者在評估一家初創企業是否能走到IPO那一步時,管理團隊的質量是最重要的非財務考量因素。

31.webp

領英聯合創始人里德・霍夫曼(Reed Hoffman)曾說:“不管你的想法或戰略多麽出色,如果你只是一個獨行的玩家,那麽你必定會輸給一個團隊。”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也說過:“天分可以讓你贏得比賽,但依靠團隊精神和智慧才能贏得冠軍。”

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工作場所的觀念以及工作方式,但績效這個話題的重要性不會減少,反而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工作要遠程進行,傳統的公司界限逐漸被打破,自由職業者越來越普遍,合作夥伴關系也越來越重要,對領導力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也因此,訓練出一支高績效團隊會成為企業永恒追求的主題也不足為奇。

1

團隊多大是合適的?

首先得從團隊組成開始。

團隊規模要小但又不能太小,其成員組成並不由組織結構來決定。一個頂尖團隊如果不超過六個人的話,可能會由於缺乏多樣性而導致做出不良決策,可供選擇的人也少,加上內部的競爭,從而阻礙了繼任計劃。同時,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團隊超過十人,團隊的效率將會降低,因為內部會分派系、造成分歧。

32.webp

此外,CEO 還應考慮以下問題:

每個團隊成員在技能和態度上能跟他人互補嗎?

他們是否認識到自己有進步的機遇?

是對整個公司負責還是只負責自己的業務領域?

如果形勢變得艱難,是否會堅持到底?

會成為良好的榜樣麽?

大型組織很難將頂尖團隊成員人數限制在十人或以下。一家全球保險公司的CEO 在全球各地共有18個直接下屬,由於議程規模龐大,即使視頻會議超過30分鐘也討論不出任何一個話題的結果。

因此,他組建了三個頂尖團隊:一個專註於公司的策略和長期健康發展,一個處理短期績效和運營問題,另一個處理一些公司管理、政策和人員相關的問題。包括 CEO在內的一些高管參與三個團隊的討論,其他人參與自己所在團隊的討論便可。一些團隊成員甚至不是直接下屬,而是從下一級管理層挑選的。

2

什麽是優秀團隊的基因?

想想1992年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的奧運大名單,囊括了有史以來最頂尖的籃球運動員,但光把這些球員聚在一起並不能保證成功。事實上,在他們集訓的第一個月里,“夢之隊”就在一場練習比賽中輸給了一群業余選手。斯科蒂・皮蓬(Scotty Pippen)賽後說:“我們不知道怎麽和隊員一起打。”後來他們調整了打法,之後的事情就大家都清楚了——該隊不僅贏得了1992年奧運金牌,而且完勝每場比賽,每場得分均超過100分。

33.webp

網羅明星成員的團隊,和全明星團隊的區別究竟是什麽?在過去十年中,麥肯錫讓 5000多名高管回憶他們作為團隊成員的“最佳經歷”,並用一個或多個詞形容一下當時的情景。結果驚人的一致,體現了好的團隊合作的三個重要方面:

方向一致,大家對公司發展方向和團隊扮演的角色有共同信念;

高質量互動,其特點是相互信任、開放溝通和直面沖突;

強烈的創新意識,團隊成員時刻充滿活力、勇於冒險、創新、學習外部思想,並在不利環境下仍能付諸實踐。

那麽下一個問題來了,如何在每一個頂尖團隊中重新創造相同的條件?

3

選擇解決哪些問題很重要

低績效團隊成員提到的不滿普遍都是開會花的時間太多。但據經驗來看,真正的癥結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會議內容。頂尖團隊的會議應該是關於那些需要集體的跨領域專業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公司戰略、企業資源配置以及如何實現團隊協同等。這些會議需要繞開那些僅憑個別業務部門或個人能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由此反思:會議的關註點不應該在於業務問題本身,而是在於如何解決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麽:團隊成員對目標認知趨於一致嗎?他們會為結果感到激動嗎?如果沒有,是什麽原因?他們是否感到相互促進、激發了各自的潛力?

無論答案是什麽,都能加深彼此的信任,這樣的坦誠布公最重要。要讓每個人都明白,不同觀點的碰撞不一定以沖突告終,相反,能帶來更明智的決策。

34.webp

很多團隊會在初次會議上安排一位公正的觀察員來考察和提高團隊動力,最終收效甚好。例如,當話題開始跑偏時,觀察員能夠及時給出提醒。我們見過一些團隊居然花太多時間去討論早餐吃什麽這種事上。有一位CEO,發言時長是其他成員的5 倍,當被提醒他在阻斷討論進程時,他一臉震驚。而一個自稱優先處理公司前三大事務的9人團隊,當被要求把這三項事務寫下來時,列舉出了至少15項五花八門的答案。

4

學會開會

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開會並不是每次都能讓團隊動力變強。團隊成員需要首先在辦公室遵守這些思維方式和習慣,然後規範自己的行為。例如,我們熟悉的一家拉美礦業公司就采用了以下做法:

“黃牌”:每個團隊成員都有一張黃牌,用於喊停其他人無意義的行為,並提供建設性的反饋意見。例如,若有人把部門需求置於公司需求之上,或者雙方無法繼續磋商時,就可以使用“黃牌”。

節奏控制:在討論期間,電子投票系統能有效控制會議室的節奏(或者像某位團隊成員所說的那樣:“讓大家都快速發言”),避免群體思維,並有助於剔除過分詳細的討論,重新回到當前議題中來。

幻燈片不超過三張:最大限度地擴大討論時間(允許簡要預讀)。

35.webp

建立一個高績效團隊必然需要時間和精力。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高管們以一個團隊來工作時的生產力比獨自工作時高出五倍之多。建立理想團隊的商業案例是強有力的,而且團建的技巧也得到了事實的驗證。

CEO 團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08

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挑戰:如何帶動一群也沒那麽強的兄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213.html

每經記者 付克友 梁宏亮 每經編輯 趙橋 楊軍

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正在進入城市群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個個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子”,布局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繼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後,國家級城市群正式升級為8個。這也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同時,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西安躋身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背後有什麽戰略深意?西安又如何不辱使命,擔負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引領西北發展的重任?日前,城鎮化和城市研究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做客《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城市相對論”第2期,暢談了他們的見解。

城鎮化和城市研究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

戰略深意 西部城市群有了兩個重要“眼位”

NBD:關中平原城市群是獲批的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這背後有什麽樣的國家戰略深意?對於中國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有怎樣的影響?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這個城市群最大的戰略意圖,我認為一是謀求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推動實現“一帶一路”倡議。

西北地區近年來經濟增長較快,但基礎設施仍然較弱、創新發展能力仍然不足,在區域發展中仍然是明顯的短板。十九大報告在論述區域協調發展時,將“強化舉措支持西部大開發”置於東北、中部、東部等問題之前,反映了包括西北在內的西部發展的重要程度。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向西開放是主要方向,西北也成為前沿與核心區,承擔著重大歷史使命。規劃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就能打造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成為支撐西北地區發展的增長極,有利於實現“一帶一路”願景目標。

城市群是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體。中國東部有若幹個城市群,尤其是全國三個最主要的城市群都在東部。現在西部規劃建設了高規格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相當於擁有至少兩個“眼位”,這加重了西部發展的分量,對西部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支撐。這種布局對於大國經濟體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意義深遠。

劉士林:此次關中平原城市群晉升為“國家隊”的意義和影響,除了馮秘書長從政策和戰略講的,我覺得還可以從這個規劃本身進行解讀。

首先,是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個新說法。國務院以往在批複長三角、珠三角規劃時,只有城市群的定位和目標,沒有提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改委在批複成渝、長江中遊和中原城市群規劃時,國家中心城市開始出現,但在成都、武漢和鄭州的前面都加了“支持”二字。關中平原城市群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模式,但首次去掉了“支持”,更加名正言順。

其次,發文單位由一部委變成兩部委,這是第一次。此前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從住建部“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來,或者從國家發改委的“區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來。

NBD:規劃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並不是每一個國家級城市群都有這樣的定位。在二位看來,什麽是“國際影響力”?為什麽關中城市群需要有國際影響力?

劉士林:什麽是“國際影響力”,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定論。學術界盡管有一些研究成果和指標體系,但也沒有取得普遍認同。

關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的內涵,我們不妨從8個國家級城市群的比較中來體會和認識。目前的8個國家級城市群,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一是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國家級城市群,此前已有長江中遊、成渝和中原,它們的地位相差不大,主要是配合國家戰略打造經濟或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促進內陸開放等。三是沒有國家中心城市支撐的哈長城市群,主要是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對外開放。

關中平原城市群本身處在第二梯隊,但首次提出了“國際影響力”的發展目標,這一方面體現出新時代對國家城市群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與西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的重要戰略樞紐地位密切相關。

馮奎:在我看來,城市群的國際影響力,就是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群體系中的地位。地位越高,它在政治話語、經濟要素、科技創新、文化藝術、交通門戶等其中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影響力就越強,就越能為城市群中不同類型的組織特別是企業、個人帶來城市群的平臺價值。

就中國的國情、國力現狀來講,以後除少數承擔特殊使命的城市群,凡稱得上“國家級城市群”的,一般都應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最重要的平臺,因而都應該有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從這里開始。“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關中平原城市群要突出國際影響力,根本是要延續中華文脈,體現中國元素,展示中華文化的自信。國際化與對外開放是這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方向。

圖片來源:CFP

區域協同 與成渝形成1.5億人口大市場

NBD:早期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僅涵蓋陜甘兩省,如今把黃河金三角的運城、臨汾,隴東的慶陽、平涼都納入到關中平原城市群,從兩省增加到三省,為什麽要做這種調整?在城市群框架內,三省如何協同發展?

馮奎:我認為這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黃河金三角的山西兩市和甘肅隴東兩市,被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這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資源支撐條件,特別是能源。八百里關中平原,從黃河金三角向西延伸到天水一帶。規劃中將晉、陜部分城市納入城市群,有利於形成多個對外通道,在更多方向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與外部的鏈接、延伸,有利於全面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門戶功能。

城市群突破省際行政邊界,這對於城市群治理來說構成一定挑戰,國際上發達的城市群與國內先進城市群在這方面已積累一定經驗,值得借鑒。關中平原城市群可以更多從歷史文化和經濟合作中找到紐帶。比如平涼古時就是西出長安第一城,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山西晉商匯通天下,是新時代“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三省協同要講過去的感情、當前的利益和未來的合作前景。協同要不斷地機制化。

劉士林:我同意馮秘書長的看法。此次批複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在空間和城市範圍上的調整,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更好地承擔起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使命。

國家級城市群不可能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一個城市群的“落子”,必須照顧到更大的“面”,特別是要把經濟地理聯系密切、但卻被行政區劃割裂的地區重新聯結起來,組團發展。同時,這也符合我國城市群的空間發展規律。

與西方城市群一般是城市地理與經濟自然演化的結果不同,我國的城市群主要是在特定行政框架下形成的,行政壁壘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這個頑疾只能通過更高層的國家戰略來打破。比如最初的中原城市群只局限在河南一省,現在的範圍涉及到四個省。長三角城市群長期以來一直是江浙滬的“富人俱樂部”,但國家正式規劃也把安徽的一部分納進來。

這同時也是促進三省協調發展的關鍵,一是按照城市群的規劃框架,建立合理的城市層級體系和產業分工協作機制,避免無序蔓延和同質化競爭;二是結合地理和經濟聯系,弱化行政割據和幹預,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群發展中的作用。

NBD: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一個西南,一個西北,同處向西開放前沿,兩個城市群定位也有相似之處,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引領西部發展的合力?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擁有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引領區,是向西、向北方向貿易通道的戰略支撐。成渝城市群擁有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是長江經濟帶上遊的門戶樞紐,是向南國際貿易大通道的戰略支撐。

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是西部發展的兩個“棋眼”,從長遠來看,兩個城市群形成合力,將使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深度交匯,最大限度地釋放區域協調發展帶來的紅利,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投資空間。兩大城市群的合作,城市群範圍內的人口就達到1.5億,是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

兩大城市群之間,尤其是核心城市重慶、西安、成都之間,應在交通設施、物流運輸、特色旅遊、優勢產業、現代農業、文化教育、能源利用等方面,建立聯席會議和專題工作機制,從項目合作入手,逐步加深合作,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和企業家參與合作。

對有誌於在西部發展的企業家來說,及早選擇在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布局,應屬具有戰略眼光之舉。

劉士林: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個是國家西南開放通道的戰略鎖鑰,一個是西北開放通道的戰略樞紐,各有廣闊的腹地和開放發展的方向。隨著重慶成為直轄市、成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西部逐漸出現了“南強北弱”的新問題。關中平原國家級城市群和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立,對改變西部的內部分化,在西部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形成戰略犄角之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般來說,由於都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西南和西北需要進行利益協調,形成真正的戰略合作關系,一要改變觀念,避免內耗;二是創新方式,更多地發揮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一起降低建設成本;三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探索形成一整套適合自身的政策、機制和路徑。

圖片來源:CFP 

最大挑戰 傳統的擴張道路已行不通

NBD:西安如願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但在現有的國家中心城市里,不管從經濟實力還是從影響力來說,西安排名都相對靠後。作為關中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西安要帶動引領城市群的發展,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馮奎:西安目前的GDP是7000多億元,城鎮化率是70%多,服務業的貢獻超過70%。但西安的對外貿易、外商投資、創新驅動發展等等,距離國內一線城市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說跟國際一流城市相比。

再放大到城市群層面來看,關中平原城市群跟江蘇大小基本相等,但經濟總量只有江蘇的五分之一。關中平原城市群常住人口與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例分別是2.79%和2.14%,這意味著關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產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安還沒有那麽強,它要帶動一群也沒有那麽強的兄弟們,這是西安現狀。那能不能簡單地通過傳統的高強度投資、擴大建設規模實現西安擴張,然後帶動周邊中小城市?這行不通,因為國家的發展環境與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總之,西安自身距離規劃中所給的定位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最大的挑戰來源於傳統的擴張道路已經行不通,而如何通過空間轉型、產業轉型、發展模式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條路徑還需要探索。

劉士林:是的,西安的經濟實力是比較弱,但我們不能說西安的影響力弱,因為評價一個城市,不能只看GDP。

從歷史上看,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漢唐王朝都建都於此,並成為當時東方文明的中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西安也有過短暫的中央直轄市的歷史。由於這些原因,西安在中國城市擁有很高的地位,在世界城市中也很有影響力。對此,西安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不要被GDP牽著鼻子走。

西安面臨的最大挑戰,我覺得是提升城市的現代化功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有非常輝煌的歷史,但與上海、廣州等海洋城市相比,在發展觀念、功能形態、體制機制上相對比較封閉和保守,在城市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上,與一個現代化大都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之後,西安應該瞄準規劃中提出的“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一方面在生態、社會和人文方面發揮好集聚、輻射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迅速補上在交通、經濟、金融等方面的“短板”,盡快建成一個國際化的現代化大都市。

NBD:在規劃中,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有兩大定位凸顯了自己的特色,一個是絲路科創中心,一個是絲路文化高地。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點城市,西安如何利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帶動引領城市群發展?

馮奎:絲路特色是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標記。建設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是從科技與人文兩方面提升西安發展實力、拓展西安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

從絲路科創中心來講,西安要構建高速、移動、安全、信息基礎設施,率先建設智慧西安都市圈,推進中國-中亞跨境陸纜建設,為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動能轉變。

從絲路文化高地來講,西安要積極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平臺,挖掘絲路文化內涵,體現中國風貌元素,促進民間友好往來,提升西安的魅力指數。特別是要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經濟消費;將文化吸引力轉換為文化影響力;將文化轉換為西安國際大都市最深沈的自信。

劉士林:這兩大定位,一個是科技,一個是人文,它們和規劃中提出的“經濟充滿活力”和“生態環境優美”,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戰略框架,同時也實現了和自身區位條件和優勢的良好結合。

在人文方面,西安作為中國歷史上漢唐文化的中心,其絲路文化高地的地位無可置疑。在科技方面,西安不僅有多個高新區和示範區,在上個世紀的三線建設中,也積累了一批非常好的軍工基地,為發展軍民融合打下了深厚基礎。

從對城市群的作用看,中心城市的核心職能有二:一是支配,二是服務。一般說來,一個成熟的中心城市,會平衡好“支配”和“服務”的關系,甚至是把“服務”看得更加重要,因為城市群發展得越好,中心城市的發展也才會更好、更可持續。現在的上海,就在著力探索如何擴大城市的服務功能,建設服務型的中心城市,這一點西安可以借鑒。

未來藍圖 下個國家中心城市看好東北和深圳

NBD:未來可能還會有新的國家中心城市誕生。二位認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會是誰?

劉士林:關於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我個人認為未來不會很多。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形成中心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要支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資源,不是想設立就設立的,如果設立太多,有些因為距離太近也只能是徒有其名。

二是我國的區域和城市群布局已經很滿,沒有多少大的空白可以“填寫”新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只要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

至於下一個是誰,我個人可以給兩個猜測:一個有可能是東北的某個城市,在我國四大區域中,東北的弱勢更明顯,也比西北更需要;二是也有可能是深圳,這有利於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陸部分做成一個雙中心的城市群形態,同時也是對創新城市的一個鼓勵。

馮奎: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大體上有三種產生方式:第一種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類型,即由當時的城鎮體系規劃確立的。第二種是在國務院對城市總規、城市群規劃等規劃的批複中,提出要朝國家中心城市方向發展的。第三種是在有關城市群規劃中明確加以認定的,西安就是這種類型。

從未來看,命名制的國家中心城市可能還會有。但是更多有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那些城市,它們應該是生長出來、拼鬥出來的。少數城市可能沒有國家中心城市之名,但實際上已經具有相當高的國際影響力,並對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著巨大作用,它們可以被看作是事實上的國家中心城市。(實習生黃一粟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65

上半年四大險企保費增速放緩,跌出世界500強的新華保險轉型收官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日前發布。根據榜單顯示,我國共7家險企入榜,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國泰人壽、太平保險、泰康保險。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排名第497的新華保險,今年則跌出榜單。但根據近期新華保險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今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將增加80%左右。

新華保險轉型效果顯現

對於中期業績預增原因,新華保險表示,主要是受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

從2016年起新華保險開啟轉型之路。根據其2017年業績報告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營業收入1441.32億元,同比下降1.4%;保險業務收入1092.94億元,同比下降2.2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為53.83億元,同比增長8.9%;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5.2%降至4.2%,保費收入呈現負增長態勢。

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此前表示,由於公司從2016年開始不下達躉交(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費)任務,躉交保費遠少於預期,2017年保費收入存在負增長缺口。

根據2017年報顯示,公司進一步壓縮躉交業務,全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約200億元,基本甩掉了躉交包袱。大力發展期交業務,全年實現首年期交保費278億元,同比增長17%;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183億元,同比增長30%;續期保費775億元,同比增長19%。在躉交業務大幅壓縮的情況下,總保費基本持平,續期拉動的保費增長模式初步形成。

在保費結構方面,相較於2016年,2017年續期保費占總保費的比例由58%升至71%,首年期交占新單的比例由50%提升至87%;年期結構方面,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由60%提升至66%。

經過兩年轉型,自2018年起新華保險已邁入以續期拉動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期。根據新華保險發布的未經審計的半年保費收入來看,上半年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與去年同期相比,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同時,原保費收入678.7億元,同比增長10.8%。

四大險企保費增速放緩

近期,四大A股上市險企已陸續發布2018年上半年保費收入業績。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大A股上市險企共實現原保費收入10271.8億元,同比增長12.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8.6個百分點。

截至6月30日,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4079.9億元、1911.2億元。從保費收入規模來看,中國平安領跑。

在壽險業務方面,上半年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平安人壽、中國太保壽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2745.25億元、1300.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1%、10.8%、21.2%、17.6%。

萬聯證券認為,預計上市險企整體將在二季度以及下半年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改善。隨著各大保險公司加大市場投入和保障型業務銷售力度,行業規模有望上行,保費增速改善疊加結構優化,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將明顯改善。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信息,已有10余家保險公司增資獲批,保險業迎來增資潮。例如,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5億元、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88億元人民幣、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30億元、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40億元等。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新華保險外,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的原保費增速均有所回落。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險企的新增保費也都出現下滑的現象。

“部分公司的增資與轉型中面臨的壓力有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表示,一些壽險公司在轉型過程中,現金流入減少,但滿期給付、退保等帶來的現金流出壓力大,造成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並帶來償付能力的下降。同時,一些中小財險公司出現承保虧損甚至凈利潤虧損,為了維持業務的發展,也需要補充資本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99

明年富士康將以日產千台的速度製造30萬台機器人,用於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

1 : GS(14)@2011-11-22 22:40:56

http://www.etnet.com.hk/www/tc/n ... ETN211121531&page=8

咁咪成年先取代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65

胡孟青:中國遇強越強的關鍵

1 : GS(14)@2012-07-18 22:29:04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4%E9%97%9C%E9%8D%B5
過去幾星期,歐洲、新興市場及最重要的中國都先後出手,並再三強調要保增長,可能予人雨過天就青,調整過後就會反彈的錯覺。政策憧憬進一步升溫,新興市場減息潮又製造相當流動性,股市豈非又有造好理由?但調整市期間,往往有理由做技術反彈,甚至假反彈,而因為基本因素及前景困擾而造成的低迷市況局面,是可以越拖越耐。
內地經濟數據已經公佈,美國弱勢突圍,卻越戰越勇,令很多人KO。究其原因,選票之外,根本大美國主義從未有過變化。更陰謀論的話,美國聯儲局第一次量寬,是要救本國經濟,第二次量寬就是殺他人經濟,輸出通脹及推高資產價格,製造金融亂象,遊戲贏家從來就是遊戲發起人。兩星期前,市場短線恒指目標為二萬二,兩星期後市場沒有目標了,類似目前的陰乾式跌市,技術分析已經失效,任何水平入市都是博運氣。
最近,連經濟學人雜誌亦讚,花旗經濟幾年來沒有退步反有進步,美國現在鼓勵製造業回流,的而且確美洲近期定單多了,中國隔鄰的越南、柬埔寨、緬甸又有成本優勢,那中國如何是好?如果相信歷史,中國從來是遇強越強,被圍堵只會令內地更團結,目標更一致。中國近年向外宣揚孔教儒家,仁、義、禮、智、信、忠、恕,但現在又有幾多人真正了解,這才是關鍵。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