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移動新總司令 策動台廠打蘋果


2012-4-2  TCW




今年開始大陸4G時代即將啟動, 關鍵人物之一,就是新上任的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這個改變,是牽動台灣通訊產業發展的重要訊號。

他明年升級二十萬基地台

三月二十二日,原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正式宣布屆齡退休,由副董事長奚國華接任。中國移動是全世界最大手機服務業者,到今年二月,中國移動用戶總數是六億 六千萬人,比美國總人口還多出一倍。

去年底,大陸的4G試驗網裡只有八百五十個基地台。今年二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通訊大會上,中國移動正式宣布,到二○一三年,中國移動將把二十萬個 3G基地台,升級為中國自有的4G標準(TD-LTE)基地台。

「這麼重大的宣布,這一次,中國移動有可能要推動4G。」一位電信設備商觀察,中國移動究竟能否成功推動4G商機,將牽動整個電信產業。

台灣大老闆們,早已注意到這關鍵變化,去年中,奚國華來台時,就已傳出奚國華「回去就會有異動」。果然,他離台後沒幾天,中國移動就宣布,奚國華出任中國 移動副董事長。

奚國華在台灣時,台灣大老闆們顯得特別熱情,當天歡迎晚宴的長桌,擺出容納六十人的超大主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廣達董事長林百 里、台灣重要的科技廠老闆們全來了,許多人跟奚國華還約私下見面的行程,為未來的商機鋪路。

他想在台推大陸4G服務

奚國華是何許人?他從上海電信局基層做起,一路做到大陸工信部副部長,擔任副部長時間長達九年,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大陸自有的行動通訊標準。五年前,許勝雄 帶團赴北京洽談兩岸通訊合作時,大陸代表就是奚國華。

許勝雄觀察,奚國華有民間企業的效率思維,不會只談概念,「他談兩岸標準,會要求各負責司處,替具體方案定出KPI(關鍵績效指標),再逐一落實。」每次 論壇結束前,就要求隨行官員主動提出具體執行計畫,像民間企業一樣,相當重視執行力。

「他,是TD-SCDMA標準(3G標準)政策的實際負責人,」一位台灣通訊業者觀察,奚國華過去角色是「推」中國移動發展TD標準,看到發展遇到瓶頸, 奚國華不像其他副部長高升外放省長,而是跳下來,自己督促中國移動發展TD-SCDMA的標準。

這一次,他的企圖是要藉台灣廠商之力,打造橫跨兩岸的4G產業鏈。

二○○九年王建宙來台時,邀請台灣廠商合作研發大陸自有的3G標準技術,這,其實只是第一步。

但當時中國移動就已打好算盤,大陸的3G起步太晚,已無法和歐美競爭,與其如此,不如直接發展4G。一位中國移動主管曾表示,「中國移動將長期處於2G、 3G、4G並存的狀況下,」換句話說,3G只是過渡,大陸希望直奔4G技術,只有在4G領域搶先,大陸才能享受到發展自有通訊標準的好處。

去年奚國華行程裡,就透露玄機。他來台灣第一個重點,就是尋找機會讓大陸的通訊標準在台灣落地生根,建立貫通兩岸的通訊平台。當時,他參加交大和遠傳的中 國4G標準(TD-LTE)實驗網啟用儀式,只要主管機關許可,中國移動也願意投資,遠傳、威寶就能推出大陸規格的4G服務。

他鼓吹「別讓蘋果賺走錢」

奚國華第二個重點,是布局台灣手機應用。他來台時,曾對台灣電信業者鼓吹,「不能讓蘋果賺走所有錢」,與其當幫蘋果抬轎的「笨水管」,不如兩岸合作,建立 新加值服務平台。第三個重點,則是和台灣的手機廠、IC設計公司協商,討論大陸的4G產品藍圖。

不過,台灣廠商也在觀察,究竟要不要跟中國移動的4G計畫起舞。

「中國移動現在被蘋果打得很慘,」一位電信業者觀察,中國移動在傳統的2G市場市占率高達七成,但是在3G時代,3G市占率卻只有四成多,推出 iPhone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與龍頭中國移動市占率只有差十幾個百分點,加上2G市占率已達飽和,中國移動將被迫和iPhone在中國市場決戰。

另一個關鍵是,過去幾年,進入大陸電信市場的台灣廠商,不管是經營內容加值服務,還是硬體廠商,合作獲利都不如原本預期,但沒有量,台灣廠商也不願承諾更 多資源做開發。許勝雄認為,「建立一個讓大家雨露均霑的分享機制,才能成功。」

要不要跳入4G,中國移動內部仍有不同聲音,一位中國移動的主管曾表示,中國移動內部對於推動TD標準其實是「心不甘情不願」,內部也評估,發展4G代價 高昂,「4G要二○一五年才會開始。」

王建宙卸任時,表示「遺憾錯過跟蘋果合作的機會」。現在,蘋果逐步坐大,大陸三大電信服務商的獲利總和,也只占蘋果一年獲利的七成,如何吸引台灣科技業者 和中國移動一起「打蘋果」,就要看奚國華操盤的4G戰略,究竟能不能成功。

【延伸閱讀】中移動整體市占7成,但3G只贏一些——2011年大陸電信3雄市占率比較

整體中國移動68%中國聯通20%中國電信12%

3G中國移動43.3%中國聯通26.6%中國電信30.1%

註:中國移動整體手機市場包含2G和3G,其中大部分為2G手機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2

計價大革命 讓鑄造小廠打進奇異

2012-4-30  TCW



想像一下,當你接手一家負債超過 六千萬元、幾乎瀕臨倒閉的傳產小廠,怎麼做,才能虧轉盈,甚至進階成了奇異(GE)、西門子(Siemens)等國際大廠供應商?

故事主角,正是永冠能源科技。

「台商最大鑄件廠,」金屬工業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芙靜點出永冠市場定位。鑄件,是指用熔化、澆注等金屬加工鑄造所生產的機器設備零組件。

台灣鑄造業客戶以工具機為主、每件鑄造品約十噸上下,年營收破億元的不多見;有能耐承接六十噸鑄件的永冠,成為台商唯一躋身全球最大風機製造商維斯塔斯 (Vestas)、奇異、西門子、加美薩(Gamesa)等十大風電設備廠供應鏈,其中一半廠商都是它客戶,去年營收達五十二億六千萬元。

台灣區鑄造品公會常務理事、精冶科技工業董事長蘇文雄觀察,要媲美永冠的技術能耐和世界級客戶,「台灣(鑄造業)找不到第二家!」

永冠能演出逆轉勝,要從一個鑄件門外漢老闆說起。

念電子科,對鑄件業最基本的鋼鐵五大元素都不懂的張賢銘,三十歲時,被迫接下負債超過六千萬元的家族企業。「有時候,要付利息的錢,比賺的錢還多,」當年 從父親手中接下董事長一職的張賢銘回憶。他接手後把工廠當自己家,從鑄件最簡單的基本功:手工製模、砂處理技術、鐵水成分配方、溫度控制等本領學起。

為求品質,改按日計酬甘願忍受年營業額少三成

從什麼都不懂開始,讓張賢銘也做了一個台灣鑄件業沒想過的事。當時,業界按重量計酬,生產端一味求量、較無品質概念;他則改採保證收入不變的按日計酬, 「先不要衝數量,我要的是品質。」他強調。

「這樣會死定!」同業聽到該做法多不認同,認為產量會因此大幅下降,看長不看短的他,卻甘願忍受第一年營業額至少砍三分之一。

張賢銘弟弟、永冠執行副總經理張文龍指出,一般鑄造同業是採按重量計酬的承攬制,工人會想辦法做多、求快,導致不良率提高,難以管理品質。只有從最源頭收 入來源下手,才有機會轉型升級。熬過陣痛期,同規格的鑄件品因品質區隔,能比同業貴一成。

因為改變傳統計價模式,張賢銘讓永冠能從黑手轉型「高級黑手」,取得日後切進風電等世界級客戶的入場券。

為減成本,往大陸設廠整合下游打造一條龍服務

二○○六年,張賢銘接下歐美風力發電設備鑄件,是台商鑄件業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他能搶進台灣同業無法接的生意,和他的大陸布局與朝下游垂直整合等布局有 關。

過去為降低成本、爭取高階客戶,逼得張賢銘西進中國設廠,並朝下游整合。他發現,朝下游整合有掌握成本、交期等好處,更能爭取客戶青睞,給了他向上提升的 能力與機會。

「找其他加工廠配套,它不一定先做我的,」張賢銘解釋,機器設備組裝前鑄件要經機械加工,中國幅員廣大,客戶鑄造、加工兩道程序等於增加一次運費,一條龍 服務除可解決不良品責任歸屬,有助創造市場進入門檻。

以門外漢之姿,改變鑄造業遊戲規則因而向上提升品質是他第一個成功;嗅出風電商機,抓緊時機積極轉進,且一開始就決心挑最難的切入,鎖定歐洲而非中國客 戶,跳脫日後價格戰,則是他第二個成功策略。

「歐洲人對中國(製造)不放心,不認為中國鑄件可以用,唯有做到歐洲客戶才能打開知名度,」張文龍強調。

為搶客戶,籌資買設備砸上千萬邀奧國顧問駐廠

要爭取不同客戶,而有不同做法的張賢銘和別人想法不同,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讓他敢冒險花大錢,投入約當時集團三成年營收、近八億元買最貴義大利機台建 廠。「最壞打算,做不好可能要倒閉,」張賢銘不諱言當時籌資的壓力。

「如果冶金技術不行,人家一顆鑄件生產二十小時,我要四、五十小時,做出來還是廢的,可能承受不了……,」為縮短學習曲線,他除透過設備廠介紹歐洲加工廠 技術合作,又不惜一年斥資新台幣上千萬元,請來專替歐洲客戶到中國採購零件的奧地利冶金博士駐廠當顧問,爭取高階客戶。

除了買設備、學技術,也懂得靠檢測替品質把關。張文龍透露,歐洲大廠不信任中國當地的認證,只有再以來回頭等艙機票、五星級飯店和一天一千歐元(約合新台 幣三萬九千元)價碼,分三趟,請來德國西門子等工程師技術輔導、認證非破壞檢驗,讓永冠有機會後發先至。

陳芙靜觀察,全球風力發電最大裝置國中國整機系統廠已從技術轉為價格導向,二○一二年,每千瓦價格較二○○八年約新台幣二萬八千元,下跌了四一.六%。但 以外商訂單為主的永冠較不受影響,享有銷售通路的先行者優勢效益也逐漸展現。

正因敢和別人不同,終於讓張賢銘把永冠打造成「台商鑄件王」。但,手工造模、少量多樣的鑄造業重經驗傳承,且原料占銷貨成本五四%,獲利易受生鐵、廢鋼價 格波動影響,鞏固既有需求同時再朝船舶引擎鑄件等新領域發展,確保人才與獲利率,是它下階段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6

拒「吃苦」18人小廠打進iWatch供應鏈

2014-07-14  TCW
 
 

 

沉寂年餘的蘋果(Apple)將捲土重來!先是九月以大尺寸iPhone籠絡「果粉」的心,接著第一款穿戴式裝置——iWatch也正蓄勢待發。

然而,外界所不知道的是,從最夯的iWatch到iPhone、iPad,甚至是宏達電手機、樂金(LG)電視採用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全出自一家台灣資本額僅三千萬元的小公司──冠品材料。

創兩項技術第一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三成

規模雖小,冠品卻有兩項「第一」。一、亞洲首家開發出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目前台灣市佔率高達七成、穩居龍頭。二、亞洲首家開發出感光顯影覆蓋膜(PIC,Photoimageable Coverlay),這項關鍵材料正引領印刷電路板的生產革命,製造工序由十一道減為五道,材料成本大減三分之一。

這樣獨特的材料技術,讓美國《水星日報》(Mercury News)從矽谷追到台灣來一探究竟,然而走進冠品位在桃園的總部,卻看不到「第一名」企業的氣派與豪華,只有藏身在巷弄鐵皮屋裡的工廠。

兩岸只有十八名員工的冠品,如果不是這幾年為了開發新產品,持續投注三成營收在產品研發上,毛利率高達七成的冠品,其實去年可以賺進近半個資本額。

未來三年在新產品的挹注下,營收年增率至少三成,三年內將突破一億元。

更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人從上到下,天天準時五點下班。董事長葉嗣韜更是一下班就關手機,專心遛狗、游泳。輕鬆無壓力的工作環境,卻能屢屢開發出亞洲第一的產品,讓香港《南華早報》專文介紹。

冠品有這種完全不同於亞洲公司高壓、齊頭式的管理風格,葉嗣韜是關鍵;回台創業之前,他曾經在全球最大膠帶集團3M美國總部服務近七年。3M無痕膠開發改良時,他更是扮演了其中的關鍵人物。

打造低壓工作環境激發員工天馬行空創新

但其實無痕膠的開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初3M希望把它拿來做尿布或冷藏食品的封箱膠條,卻發現只要用力拉扯就沒有黏性,效果很差。後來葉嗣韜與團隊轉念一想,這不正好是黏在牆壁上的掛鉤不用時,可以輕鬆去除殘跡的好材料嗎?

歷史上這種陰錯陽差的例子不少:威而鋼本來是為了治療心臟病;抗生素是在疏忽被細菌污染的培養皿意外發現的青黴素;X光是科學家更換實驗器材時,意外發現自己的手骨被投影在牆上……。

發生在葉嗣韜身上,除了無痕膠的例子外,下一個主力產品──感光顯影覆蓋膜,也是在開發另一種異方性導電膠時,意外把熱壓合技術轉個彎運用而成功開發的。

「要發展一個材料需要好幾萬個實驗,這是科技最前端,沒有方向可以遵循,因此很多都是在錯的實驗裡,無意中找到對的方向,」葉嗣韜說,正因為如此,冠品採用3M開放自由的管理風格,重點是讓員工有靈活、不設限的頭腦,才能在關鍵時刻「轉對彎」,找到材料的最佳應用。

「傳統概念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是我覺得材料創新不是這個概念,創新應該是大家日子過得舒服。因為等你沒有壓力,你才會想東想西、創造出新的,如果你整天都是壓力很大,應付老闆,你就不會想要創新。」葉嗣韜說。

葉嗣韜也不給員工設目標、定計畫,反而留下大量空間讓他們自由揮灑,「台灣研發計畫是老闆定下來的,3M不是,他給你一個研發計畫,但不限制你只做這一個,」他分享,「3M很多新產品是員工做出來的,不是公司定的。」

此外,葉嗣韜還表示,「以製造來說,台灣(管理風格與環境)是對的,但是以研發來說,台灣是錯的。」

取代國際大廠打進醫療、穿戴式裝置

曾是華碩行銷總監的冠品總經理韓德行,就是被葉嗣韜的材料專業與自由的管理風格所吸引。以前在華碩每天工作到十一、二點才下班,很多人全是靠老婆拍下的影片來參與小孩的成長過程,讓老來得子的韓德行決定離開。

葉嗣韜給員工的廣闊空間,果然也獲得很好的回報,二○一○年後靠著智慧型手機的大起飛,冠品光是傳統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就坐享高毛利。今年量產出貨的感光顯影覆蓋膜,是未來穿戴式裝置的關鍵材料,反倒是美、日大廠如杜邦、日立等陸續遭遇量產難關,或是產品特性不如冠品、正逐漸退場。

就在採訪的這一天早上,來自德國某重量級的客戶才剛緊急下單,要將冠品的感光顯影覆蓋膜應用在高端醫療與汽車電子上,另一家正與蘋果秘密開發下一代行動裝置的廠商,也打算使用冠品材料。

現在,蘋果的iPhone、iPad,和即將亮相的iWatch內,都使用冠品的軟板油墨。

穿戴式裝置與可撓式顯示器將會加快冠品取代國際大廠的趨勢,「我們如果最後能夠成功,也希望幫台灣產業建立一種不同的模式,不需要靠加班,讓情緒很緊繃,台灣很多不和諧的問題,就出在這個根源。」葉嗣韜在台灣打造的「小3M」,或許也能給台灣的高壓環境帶入一股清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