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物流+毛細物流 外賣O2O將沖擊哪些行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5/155044.shtml
導讀 : 在外賣O2O的2.0時代,用戶的需求不僅僅滿足於餐飲配送,而是需要更深遠、更密集的服務,而對於外賣O2O企業而言,也已經不是單純拼數量和規模的套路。
隨著國內O2O的迅猛發展,外賣O2O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除了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為餐飲商家帶來增量以外,外賣代表的即時配送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在外賣企業紛紛自建物流的趨勢下,外賣O2O能從哪些行業分一杯羹,同時成為自身盈利和業務拓展的砝碼之一呢?

用毛細物流掘金社區經濟
因為家庭生活的延展充滿了多元化和多樣性,而且社區的人群有穩定性和較好的消費能力,有人說O2O的希望在社區。廣義的外賣不僅僅是餐飲,凡是提供出外服務和商品的都可以說是外賣,比如商超生鮮、鮮花水果、送水送氣等,而這些服務都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外賣作為O2O項目里最基本也最利於標準化的分支,是社區O2O的極佳切入點。掘金社區商業,是外賣O2O盈利的未來。
而外賣企業布局社區商業的機會就在於宛如一條條“毛細血管”的物流網絡。首先,社區O2O配送對於時效性、區域性和服務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快遞業以及電商物流對此都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是順豐嘿客失敗的原因,同時也是外賣物流的機會所在。
在外賣O2O企業當中,自建物流無疑在社區市場天生就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因為自建物流在產品和服務上有更強的把控能力,這也成為定位品牌商家和中高端用戶的重模式外賣平臺的契機和初衷所在。
以骨幹物流拓展生鮮領域
目前,外賣O2O企業的盈利模式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送餐業務,外賣需要向更多的品類擴展。與餐飲十分接近,並且標準化程度最高,利潤空間較大的水果生鮮領域是最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生鮮電商的難度在於冷鏈物流以及倉儲庫存,在前期投入非常大,即使是阿里騰訊這樣的大玩家也十分謹慎。但是外賣平臺則有很多機會,首先人們已經養成了網絡訂餐的消費習慣,外賣有剛需高頻的入口,配合水果下午茶是很多用戶的用餐習慣,目前不少外賣平臺已經開始布局生鮮配送,在送餐基礎上的毛細物流之外再構建一個骨幹物流,以直營形式,進行產地直采或批發商采購。到家美食會就采用這種形式。
還有一種和直營模式不同,是在平臺型的外賣企業孵化生鮮外賣品牌。比如主打生鮮半成品的青年菜君、果腿兒鮮果切等,都入駐了美團外賣、百度外賣能平臺。這些生鮮品牌有的有配送團隊,有的則由外賣平臺進行配送。
打造數據網絡布局同城物流
與順豐、申通、圓通等快遞公司的業務側重點不同,同城配送提供一個城市內A點B點間(尤其是市區範圍內)的物流配送,同城物流與用戶的日常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講求的是速度和效率。
因為城市生活讓人們對同城配送的速度、體驗和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並且隨著個性化和多樣化等新需求的出現,傳統的廣域物流已經很難滿足,原有的承運人員往往不能提供更標準化或者更充足的服務,這也成了外賣O2O的一個突破口之一。
首先外賣O2O企業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對用戶的消費習慣和需求以及其他特點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其次,在送餐服務的過程中用戶形成的信任感,有利於平臺開展其他同城物流配送服務,比如跑腿業務、代收快遞,甚至同城貨運等等,都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再次,隨著外賣市場發展的逐漸成熟和完善,自建物流成為主流,有著更好用戶體驗和更為標準化、可靠度高的體系作為保障,外賣O2O企業可以從物流延展的配送業務將更為廣闊。
因此,在外賣O2O的2.0時代,用戶的需求不僅僅滿足於餐飲配送,而是需要更深遠、更密集的服務,而對於外賣O2O企業而言,也已經不是單純拼數量和規模的套路了,而是通過加強用戶研究,通過聚焦用戶,深入用戶痛點,從而將之轉化為延展其他業務努力方向和發展動力,以外賣物流為代表的新模式,正成為很多行業的有力競爭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夏海林,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專訪IE商學院院長:退歐將沖擊英二三線大學
退歐不僅影響了英國對外經貿關系,還給英國嚴重依賴外國留學生的高等教育帶來巨大挑戰。
西班牙IE商學院院長聖地亞哥·伊尼格斯(Santiago Iniguez de Ozono)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英國退歐給英國第二和第三梯隊大學的生源帶來較大沖擊。而如果倫敦喪失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降低英國對商科學生的吸引力。
但他強調,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大學教育總是能超越政治與立法,就像經貿往來總是能逾越政治上的限制一樣。
西班牙IE商學院總部位於馬德里,與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工商界聯系緊密,是公認的全球頂尖國際商學院,在各種商學院排名中經常處於全球前十的位置。
英國退歐對歐洲商科教育不會帶來重大影響
第一財經:英國退歐對歐洲商科教育有何影響?
聖地亞哥:長期來看,英國退歐對歐洲商科教育不會帶來重大影響。跨境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等都會漸趨穩定。雖然我們看到英國退歐以及其他一些逆全球化的挑戰,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因為現在許多公司都在積極融入全球市場,在不同的大洲和地區開展業務,並吸引全球最頂尖的人才。
事實上,英國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友善的市場。
短期來看,英國退歐主要影響英國的商學院。雖然有些人認為,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較以往減少了三到四成,將鼓勵更多學生申請英國的大學,但,比如英國簽證持續收緊。一般來說,一個自我封閉的國家對外國合作者來說都不太具有吸引力。
如果倫敦喪失了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將進一步降低英國對商科學生的吸引力。他們將轉而前往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或其他地方。
此外,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有些英國商學院試圖變得更加開放,不向非歐盟學生收取更多的學費,以此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但工作機會等大環境上直觀的友好程度仍然是很大的問題。
英國退歐對英國高等學府的挑戰非常嚴峻。但反過來,這也許將有利於其他英語國家和那些提供英語教學項目的歐洲商學院,事實上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那些提供英語教學項目的歐洲大學已經在吸引更多的留學生。IE商學院非常幸運,因為我們用英語進行教學。
第一財經:英國退歐造成的分離,會不會進一步影響英國與歐洲教育機構的聯合科研與合作辦學?
聖地亞哥:目前,英國和歐洲“離婚”了,但我希望這是一個友善的“離婚”。但從目前趨勢來看,這很有可能是一次很不愉快的“離婚”。若果真如此,英國的大學將會受到很大沖擊,因為它們不再能再從歐洲獲得科研經費,而目前英國的大學對歐洲提供的科研經費依賴程度很高。
此外,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交換生項目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除非有一些特殊的項目,但具體條款還需要商議。但我相信,盡管英國將退歐,但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大學交流項目仍將繼續,英國大學會自行開辟交流渠道。
大學教育總是能超越政治與立法,就像經貿往來總是能逾越政治上的限制一樣。
高等教育一直是國際化的,我希望英國的大學可以建立不受退歐影響的教學項目,而事實上很多英國大學的校長也是這麽做的。教育界在內的英國許多業界人士當時都反對英國退歐。很難理解英國為什麽要自己給自己造成損失,英國退歐是一個非理性的決策。希望實用主義(pragmatism)和理性能夠占上風。在大學教育領域,會有一系列超越英國和歐洲大陸關系的合作協議。
英國二三梯隊大學生源會受沖擊
第一財經:牛津大學校長一個多月前到訪北京。她表示,英國退歐是牛津目前面臨的首要挑戰之一。那麽請問你對包括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在內的英國學校有何建議?這些學校路在何方?
聖地亞哥:很有趣的是,牛津大學前校長彭定康曾任香港總督,他還曾在歐盟委員會任職。牛津劍橋所受的沖擊要遠小於其他學校,因為它們有名校的金字招牌。不論學費是否高昂、英國的市場環境是否良好,牛津劍橋都會持續吸引海外留學生。但
第一財經:除英國退歐外,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反全球化的聲音以及聲勢浩大的反全球化運動。而商學院又經常被視為全球化的受益者,商學院的精英也易成為全球化的替罪羊,人們指責他們加重了世界範圍內財富分配的不平等。這對於全球化的商科教育來說意味著什麽?
聖地亞哥:這是極富挑戰性的一點。當前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中,財富分配問題最為基本。回顧歷史會發現經濟問題每二三十年就會出現。經濟存在周期,高速增長之後就要面臨調整,因為高速增長背後總有經濟泡沫存在。
當今社會比以前更國際化,科技更進步,因此面對經濟問題能夠比一個世紀前更快地提出應對策略。商學院在應對這些經濟問題上能夠發揮作用。
但值得慶幸的是,的確,商學院成為了被批判的目標,我們培訓的學員中有些人被視為傲慢而貪婪,因為經理往往工資很高,同時也許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來預判風險。
但實際上,很多經理、CEO和企業家工作非常出色。也許有些商學院畢業生的工作的確不盡如人意,但在其他領域中這種情況也廣泛存在。只不過商業領域的問題會被更多的人感受到而已。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中灌輸批判性思維和共同的責任感,不僅是責任感,更是對社會的貢獻。
現在有社會奉獻意識的商學院畢業生越來越多了,他們能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能意識到發展可持續商業的必要性,他們遵循優秀管理者的原則。因此,盡管社會對商學院畢業生有批判,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兢兢業業,為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
保持與中國學生的良好關系符合英國大學利益
第一財經: 中國是商科教育的大國,中國學生在英國和歐盟的商學院中數量龐大,英國退歐將會如何影響這些中國學生的選擇以及他們的職業規劃?
聖地亞哥:中國與英國的經貿合作廣泛,不僅涉及金融服務,也涉及教育。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海外學生輸出國,保持與中國學生良好且友善的關系符合英國大學的利益。
但不幸的是,英國退歐將會對(赴英的)中國學生造成不利影響,牛津劍橋仍會有大批申請者,但其他大學的申請者數量就會有較大回落。中國學生還有許多其他選擇,比如申請其他地方的提供英語教學項目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教育同樣優質,且在生活成本方面更具競爭力。我希望歐洲的高等學府持續吸引中國學生。
第一財經:如果倫敦喪失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巴黎、法蘭克福和馬德里當中,誰將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
聖地亞哥: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將看到多元的趨勢,即不同的城市發揮不同的作用。金融服務設施將會在這些城市共同發展。目前,互聯互通程度最高的三座歐洲城市當屬巴黎、法蘭克福和馬德里。
法蘭克福是歐洲中央銀行總部所在地,德國經濟在推動歐洲經濟方面十分重要,法蘭克福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巴黎也會發揮重要作用,許多大機構的總部設在巴黎。馬德里是通往拉美和非洲的門戶,因此將發揮聯通不同文化的重要作用。馬德里的聯通作用比歐洲北部和東部的國家要強許多,這些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加嚴重。
在世界經濟仍然受到政治不穩定性威脅的同時,西班牙的經濟形勢還比較樂觀。
幸運的是,西班牙現在的政府治理有方,未來兩年內經濟形勢比較穩定。西班牙經濟正在以接近3%的速度增長,失業率也降到了20%以下。明年法國和德國的選舉將會帶來更多的政治不穩定性,更不要說隨時可能啟動退歐的英國了。
(本報實習記者薛雨彥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