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務正業-恆寶利國際(3989)










2008-06-17 HKET
新策略攻內地再生能源






新世界發展(00017)旗下的新世界策略投資(下稱新策略),過去一年活躍於私募基金市場,近日斥資2億元人民幣入股內地專營垃圾發電的百瑪士環保,連同該項目,新策略成立約一年,已在市場投資超過20億港元。

成立一年 市場投資逾20億元

百瑪士環保為一家再生能源企業,其垃圾焚燒技術,改善傳統焚燒時引起的二惡英,再透過壓氧消化處理技術,把有機質分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收集後可用於熱能發電。

2億人民幣 入股垃圾發電商

新策略董事總經理兼新世界發展執行董事鄭志剛表示,在「十一五規劃」中,國家大力支持再生能源,加上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及城市化,生活垃圾已成為一個重要環保課題,針對內地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特點,百瑪士環保的技術可最大程度實現再生能源開發及垃圾環保處理。

百瑪士成立於2003年,於德國、北京、上海及香港設有辦事處,至今已有逾千萬元盈利,主要服務國營機構,未來兩年內將會有7個項目,並預計在1年至3年內上市。

新策略已投資的項目分別有經營地產的人和商業,現正籌備於香港上市,早前市場傳出集資額達到150億元。新策略為人和最大投資者,入股13億元人民幣,人和主要經營地庫商場。

投資多元化 續物色文化項目

另外,新策略也投入約1億元,入股恒寶利(03989)旗下的Well Metro Group,公司主要經營零售及分銷歐洲名牌。

新策略也曾投資新股,去年新疆新鑫礦業(03833)上市,新策略以2.59億元購入接近4,000萬股股份。

新策略現時仍繼續物色項目,除有關能源外,亦對文化事業有一定興趣。他們運作模式是在企業發展前期投入資金,再向企業提供意見,希望於1年至3年內可成功上市。


















2008-06-17 AppleDaily
新世界
投資垃圾發電






【本報訊】新世界發展(017)旗下新世界策 略投資昨公佈,投資2億元人民幣於恒寶利國際(3989)總裁岳欣禹創立的垃圾發電公司百瑪士環保。據悉,百瑪士有意於3年內上市,新策略打算到時換股沽 貨獲利。

消息指,百瑪士於03年成立,在德國、香港及京滬設有辦事處,在內地多個城市設有廠房,以焚燒及發酵技術處理垃圾及產生垃圾發電,處理的垃圾包括 生活垃圾,例如食物殘渣。該公司暫時未正式供電,料於兩年內落實7個發電項目,去年因垃圾處理業務已獲利數千萬元人民幣。新策略之前已經持有恒寶利一間附 屬公司部份股權,該附屬持有個別歐洲品牌的內地分銷及零售權;

今次是第二度合作。新策略董事總經理鄭志剛表示,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大力支持再生能源項 目,故投資百瑪士。


greatsoup:
恆寶利從事衣服採購業務,但老闆又有另一盤垃圾發電生意,兩項截然不同的生意,究竟老闆如何兼顧?

老闆會不會把上市公司的資財用來救他的非上市生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若兩邊都出了問題,老闆會處理哪兒? 還有的是,上市公司日常營運會不會受到影響?

這 個老闆瓣數多多,就算這家公司搞得再好,我也不建議購入,一個好的老闆應該專注自己的生意,而且把自己的財產都放進公司,避免公私不分,好像上述的地產公 司大股東的一樣,都是不務正業,又鍾意搞資本運作,好№無上市公司份,壞東西小股東就要承受,這些公司永遠都不是好公司,這就是管理層質素低的活生生例 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7

為何不救德發(928)? -志高空調(449)、德發(928)、恆寶利(3989)(略有更新)


剛才一篇都是寫老千莊、但是今篇的主角都是寫他的其中被經濟日報發現他原是志高空調(449)主要股東的德發國際(928)及和它相類的恆寶利(3989)。


星期三,我分別分析志高的值博率及黃玲的文章,分別都有講這兩家公司,其資料如下:


德發的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5%BE%B7%E7%99%BC&Submit=%E6%90%9C%E5%B0%8B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E5%BE%B7%E7%99%BC&Submit=%E6%90%9C%E5%B0%8B


志高的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889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5%BF%97%E9%AB%98&Submit=%E6%90%9C%E5%B0%8B


在星期四,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公司的招股書的股東資料有誤,報導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974


  新股浪潮中,志高空調(新上市編號︰00449)亦剛於本周初宣布招股。志高早於數年前,已先後獲多名投資者入股。但本報發現,其中一名於志高上市後持有2.66%股權的投資者,最終持有人身份存疑,招股書刊載內容與公司查冊所得,出現明顯差異。

 


  追查之下,種種迹象更顯示,有關股權可能與已經爆煲的德發集團(00928)有關,令人懷疑德發是否在爆煲前夕,出現資產流失。

 


志高公關指處理中

 


  本報於周一晚上,已開始電郵志高保薦人法國巴黎融資,及聯絡志高的公關,查詢招股書的準確性,公關一直指正在處理中,但至昨晚截稿時仍未有回應。

 


   志高招股書指出,上市前曾引入包括新世界集團在內的5名投資者,其中一名投資者是一家名為智匯動力(Menlo Dynamics)的公司。招股書指智匯動力由獨立第三者Zhang Wen Kai,透過其全資擁有的葆達實業(Potter Industries)持有。智匯動力早於2005年透過借出3,000萬元貸款形式投資志高,其後轉為股權。


-------------------------------------


greatsoup:


志高策略投資者一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30/00449_577768/C120.pdf

智匯動力為一家於香港註冊成立的投資控股公司,為葆達實業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葆達實業有限公司由獨立第三方Zhang Wen Kai先生最終全資擁有。智匯動力的投資目標是透過對中國具優厚發展潛力的公司作投資,以達致長遠的資本增值。



....

於2005年3月30日,本集團分別與智匯動力......向本集團提供一筆總額82.0百萬港元(約人民幣86.1百萬元)的貸款,以港元計值及須於一年內償還。

.....




於2006年11月17日,智匯動力與本公司、志高集團及李興浩先生訂立一份認購協議,據此,智匯動力認購3,110股股份,相當於緊接全球發售及資本化發行前的已發行股本約3.11%,代價為30.0 百萬港元。


---------------------------------------



德發曾擁同名公司


   不過,翻查德發過往年報,發現旗下有兩間全資附屬公司,名字同樣為智匯動力(Menlo Dynamics)和Potter Industries。根據德發6月初公布,因重組出售包括Potter Industries在內的資產,但至5月29日交易執行前,Potter Industries仍為德發的全資附屬。而德發2006年及07年報財務報表附註均指出,德發有投資一家中國合營公司非上市權益,金額也是3,000萬 元。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3/LTN200906031107_C.pdf


德發6月2日公告稱:


於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九日,轉讓人(本公司之直接全資附屬公司)與Key Winner訂立契據,據此,Key Winner同意購買及轉讓人同意轉讓轉讓股份,象徵性代價總額為 1.00港元。轉讓股份指Lantern Services、Potter Industries及Sino Profit之全部已發行股本。
                                                                                                                                                                                          Key Winner由臨時清盤人所控制,乃為債權人之利益而設。轉讓根據重組建議主要促進本集團重組,亦將為本公司精簡其營運締造良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31/LTN20060731157_C.htm


德發2006年年報,財務報表附註14:


Potter Industries Limited    英屬處女群島/香港  2股 每股面值1美元之普通股– 100 投資控股



智匯動力有限公司             英屬處女群島/香港    2股每股面值1元之普通股    – 100 投資控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05/LTN20070805003_C.pdf


德發2007年年報,頁71-72,附註14。


Potter Industries Limited 英屬處女群島╱香港 2股每股面值1美元之普通股  –  100   投資控股 


智匯動力有限公司             英屬處女群島╱香港   2股每股面值 1元之 普通股   –  100  投資控股


---------------------------------------------------------------------------------


  至於Zhang Wen Kai名字亦似曾相識,德發於2007年5月,斥資3.3億元收購一休閒服裝零售業務,賣方同樣名為Zhang Wen Kai。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9/LTN20070529160_C.pdf


於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本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買方與賣方及擔保人訂立該協議,據此,買方已同意收購而賣方已同意出售銷售股份,惟須受限於本公佈所載之條款及條件,代價為330,000,000港元,全以現金支付。


「擔保人」指Zhang Wen Kai先生,賣方全部已發行股本之最終實益擁有人,及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定義見上市規則)之第三方;


將予收購之資產:
Best Favour已發行總股本中9股每股面值1.00美元之股份,佔Best Favour已發行總股本之90%。Best Favour為New Profit及Think Tank全部已發行股本之唯一及實益擁有人。New Profit則分別擁有New Profit(深圳)及New Profit(羅定)之全部股權,而Think Tank則為XS Image全部已發行股本之唯一及實益擁有人。Best Favour已發行總股本之餘下10%乃由Noble Group Investment Limited擁有,Noble Group Investment Limited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定義見上市規則)之公司。


Best Favour集團之資料:
Best Favour集團主要從事其XXESS品牌時尚便服之服裝設計及管理,XXESS為中國服飾品牌之翹楚之一。Best Favour集團之目標客戶群為對時裝潮流敏銳之年青消費者。藉著逾200家自營及專利零售服裝店之龐大網絡,Best Favour集團之業務遍佈中國東北地區,覆蓋北京、上海、天津、大連及哈爾濱等城市。


Best Favour集團之管理層專業卓越,經驗豐富,彼等經營XXESS品牌之設計、市場推廣及宣傳事宜以建立客戶商譽及對品牌的忠誠度。Best Favour集團聘用一個經驗豐富之設計團隊,以為其商店及產品均帶來令人耳目一新之形象及設計。


Best Favour集團之營業額主要來自於其於中國之便服零售及分銷。Best Favour集團現正著手將其業務及營運拓展至中國南方。


根據Best Favour集團按香港公認會計原則所編製之未經審核綜合賬目,於截至二零零五年六月三十日止年度,Best Favour集團錄得除稅前之未經審核溢利約24,600,000港元以及除稅後之未經審核溢利約21,700,000港元;於截至二零零六年六月三十日止年度,Best Favour集團則錄得除稅前之未經審核溢利約37,300,000港元以及除稅後之未經審核溢利約31,700,000港元。


--------------------------------------------------------------------------------------------------------


greatsoup:


原來該次購入XXEZZ的交易,據去年明報的新聞稱,稱賣方原本都是大股東郭榮: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789

2008-08-18  明報


質疑交易資料指 主席曾持XXEZZ

德發2007年5月發表的交易通告,指稱阿瑟斯業務賣方為獨立第三者Zhang Wen Kai。但據本報早前收到質疑德發有關交易的資料,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底,德發主席郭榮曾與多家基金簽訂買賣協議,阿瑟斯業務曾經由郭榮持有。經過一系列公司重組安排,最終在德發進行收購時,交易賣方變成「獨立第三者」。

查詢德發外判公關 未獲回應

本報曾經向德發外判公關公司就有關的質疑提出查詢,但獲答覆是「不會有回應」,另外本報亦向基金Lotus Capital查詢,同樣未獲回覆。

該份日期為2006年11月的合約,列出包括Lotus Capital Management等多個基金,曾於2006年3月以2.43億元向郭榮收購阿瑟斯業務,其中一個基金及後更曾注資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予阿瑟斯業務內,但至同年11月,各方又簽訂協議,由郭榮以3.34億元回購阿瑟斯業務。合約指交易會分四期付款,交易完成日期為2007年3月30日,郭榮須在這日期前,支付最後一筆2.47億元款項。根據資料,用作持有阿瑟斯業務的居間公司名稱,於上述合約文件以及德發2007年5月的通告中,並不相同,中期經過一連串的公司重組以及更改英文名稱,但總括來說,整項業務主要由3間公司持有,包括用作持有商標的XS Image Ltd,以及智威服飾(深圳)及智威服飾(羅定)。



查詢德發外判公關 未獲回應

本報曾經向德發外判公關公司就有關的質疑提出查詢,但獲答覆是「不會有回應」,另外本報亦向基金Lotus Capital查詢,同樣未獲回覆。

該份日期為2006年11月的合約,列出包括Lotus Capital Management等多個基金,曾於2006年3月以2.43億元向郭榮收購阿瑟斯業務,其中一個基金及後更曾注資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予阿瑟斯業務內,但至同年11月,各方又簽訂協議,由郭榮以3.34億元回購阿瑟斯業務。合約指交易會分四期付款,交易完成日期為2007年3月30日,郭榮須在這日期前,支付最後一筆2.47億元款項。根據資料,用作持有阿瑟斯業務的居間公司名稱,於上述合約文件以及德發2007年5月的通告中,並不相同,中期經過一連串的公司重組以及更改英文名稱,但總括來說,整項業務主要由3間公司持有,包括用作持有商標的XS Image Ltd,以及智威服飾(深圳)及智威服飾(羅定)。

交易未公布 已付2.8億訂金

雖然德發於去年5月始公布交易,但公司2007年報卻顯示,德發早於公布交易兩個月前,即去年3月底止年結日前,支付了一筆2.818億元的可退還訂金。回購合約中指稱的交易完成日期為去年3月底。

本報獲得的資料顯示,德發及後曾經就收購,向銀行申請一筆金額2億元貸款。申請期間銀行曾就收購會否涉及關連交易,表示關注,有人曾就此出示了一份「信託聲明書」(Declaration of Trust),指郭榮當時持有的阿瑟斯業務權益,隻是代Zhang Wen Kai持有。即使郭榮隻是曾經代「獨立第三者」持有阿瑟斯權益,但以往的交易瓜葛又是否應向股東及公眾披露?


--------------------------------------------------------------------------------------------------------


   若細心查看,志高指投資者智匯動力,是一家於2003年10月22日註冊成立的香港公司,而德發的智匯動力則是英屬處女群島註冊公司。本報於是進行公司 查冊,發覺香港公司智匯動力,原來大股東是Potter Industries,但於去年4月,已將所持的2股智匯動力股權,轉讓至另一家公司Ocean Glory Trading Ltd。查冊資料顯示,Potter Industries地址正是德發原來位於葵湧的辦事處。

  查冊資料更指智匯動力於去年5月前一直沒有業務活動,07年至08年期間,智匯動力唯一的董事是郭榮,亦即德發大股東兼主席,傳聞他現身處柬埔寨,一直未有返港(見另文)。

------------------------------------------------------------------------------------





-------------------------------------------------------------------------------------

   至於Ocean Glory公司查冊顯示,其持有1股的股東為一名居於廣東省羅定市的居民張遠州。所有查冊紀錄,均看不到有Zhang Wen Kai的名字出現。為何招股書上,指智匯動力由Zhang Wen Kai,透過其全資擁有的葆達實業(Potter Industries)持有?

  既然志高早於2005年就接受智匯動力3,000萬元投資,並於2006年11月將貸款轉為志高股權,按道理應該清楚知道背後的實質擁有人。

  本報曾向德發方面了解,獲悉因為文件流失,一直都找不到海外註冊的智匯動力的任何文件。另外,記者亦曾分別向證監會及港交所(00388)查詢,前者暫時未有回應,而港交所則表示會考慮有關事件及採取適當的措施,但並不會就個別公司作出評論。


星期六,香港經濟日報稱志高昨日已發出補充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3/LTN20090703554_C.pdf


對智匯動力之澄清
就董事會所深知、全悉及確信,董事會謹此澄清及聲明下列事項︰


(a) 於全球發售及資本化發行(假設超額配股權不獲行使)後持有本公司權益約2.66%的股東智匯動力,為於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


(b) 根據智匯動力於2008年10月22日向香港公司註冊處提交的周年報表,兩股每股面值1.00港元的普通股(相當於智匯動力全部已發行股份)於2008年4月19日自葆達實業有限公司(「葆達實業」)轉讓予海耀貿易有限公司;


(c) 本公司與智匯動力訂立日期為2006年11月17日之認購協議時,智匯動力所發行股份乃由葆達實業持有。根據在香港公司註冊處所存檔日期為2006年11月16日的註冊辦事處座落地點通知書,Zhang Wen Kai先生當時為Active VisionInvestments Limited的授權代表,而Active Vision Investments Limited為智匯動力的唯一董事,因而誤將Zhang Wen Kai先生視為智匯動力及葆達實業的最終擁有人;


(d) 由於智匯動力


(i)為本公司少數股東;


(ii)自2006年11月成為股東以來從未參與本公司業務及營運;及


(iii)並無參與本公司董事會或出任其他代表,


故本公司並不知悉上文(b)項所述智匯動力於2008年4月19日的股東變動,而本公司於招股章程刊發前亦不知悉任何有關變動;


(e) 本公司一名中介人於2004年為智匯動力投資於本公司的利益引薦智匯動力,而本公司直至2009年6月29日晚上前並不知悉


(i)智匯動力與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德發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28)(「德發」)之間有任何關係;


(ii)智匯動力與德發董事兼智匯動力前董事郭榮先生之間有任何關係;及


(f) 一名授權人士代表智匯動力於2006年11月17日就認購本公司的股份簽立協議,而本公司並不知悉該授權人士與德發有任何關係。


--------------------------------------------------------------------------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979



  【本報訊】志高空調(新上市編號:00449)就招股書中投資者資料有誤,發表招股章程附件,更正持有上市後2.66%的投資者智匯動力(下稱智匯),並非原本的Zhang Wen Kai,志高以「inadvertently」(疏忽)為由解釋資料失誤。

周一晚前 不悉智匯與德發關係

  志高並聲稱直至本周一(6月29日)晚上前,並不知悉智匯與已爆煲的德發(00928)及其主席郭榮有任何關係。

   志高招股書原本指智匯由Zhang Wen Kai透過葆達實業(Potter Industries)持有,但本報日前報道,公司查冊顯示,智匯股東已於去年4月,由Potter轉移至海耀貿易,後者由張遠州持有。智匯前董事為德發 郭榮,而Potter地址與德發辦事處相同。

   志高解釋,於2006年11月17日與智匯訂立認購協議時,Zhang Wen Kai為Active Vision Investments,即智匯當時唯一董事的授權代表,故「誤將」Zhang Wen Kai視為智匯及葆達的最終擁有人。此外,自智匯成為志高股東以來,從未參與公司業務及營運,或參與董事會,故並不知悉智匯的股東變動。

獲注3千萬 附件無披露資金來源

   但翻查志高招股書,智匯是於2005年3月與志高重組前的集團公司訂立協議,透過注入3,000萬元貸款投資志高,貸款並於翌年3月續期,再與公司查冊 紀錄比較,這段期間郭榮一直都是智匯的董事,直至智匯與志高簽訂認購協議前一天,即2006年11月16日才辭任董事,郭榮並於2007年1月1日,重新 再成為智匯董事,直至去年4月又再辭任。

   志高又指2006年11月17日,與一名代表智匯的授權人士簽立協議,當時不知悉他與德發有何 關係。但附件並無披露,其集團於2005年3月及06年3月,分別與智匯簽訂貸款協議及續期時,是與何人簽立協議,當時又是否知悉郭榮是董事,以及注入 3,000萬元的資金來源。

-----------------------------------------------------------------------------
極之顯然地,那位Zhang先生肯定為郭老闆的代名人,該批股份有好大機會是由郭主席持有,不過本文對這篇報導的研究純屬業餘性質,我會在下一篇講講其他更深入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3

為何不救德發(928)(2)? -志高空調(449)、德發(928)、恆寶利(3989)(未加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993


其實,今次的主角是恆寶利(3989)個德發(928),上一篇都只是想看看經濟日報的文章,在我看來,恆寶利(3989)和德發總算有幾項相同之處。


(1) 都有和新世界(17)合作投資一些項目。


從上文看到,其實新世界策略投資是和德發都投入志高空調這家公司。而恆寶利個老闆則和新世界策略投資投資垃圾發電項目,資料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07


2009-06-17  生果日報

【本報訊】新世界發展(017)旗下新世界策 略投資昨公佈,投資2億元人民幣於恒寶利國際(3989)總裁嶽欣禹創立的垃圾發電公司百瑪士環保。據悉,百瑪士有意於3年內上市,新策略打算到時換股沽 貨獲利。

消息指,百瑪士於03年成立,在德國、香港及京滬設有辦事處,在內地多個城市設有廠房,以焚燒及發酵技術處理垃圾及產生垃圾發電,處理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例如食物殘渣。該公司暫時未正式供電,料於兩年內落實7個發電項目,去年因垃圾處理業務已獲利數千萬元人民幣。新策略之前已經持有恒寶利一間附屬公司部份股權,該附屬持有個別歐洲品牌的內地分銷及零售權;

今次是第二度合作。新策略董事總經理鄭志剛表示,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大力支持再生能源項 目,故投資百瑪士。


(2) 都有收購大股東零售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5/LTN20070525186_C.pdf


之前德發購入Mudd的業務極有機會是郭主席的,而在2007年公司總裁授予公司期權,以2,080萬港元,購入這家被大股東購入的,接近破產的公司。


據公司稱:


在落實收購ST業務的機會之前,岳先生向本公司介紹非常類似的機會,而條款亦非常相似。


可見大股東亦有相當的業務想注入公司。


(3) 公司財務也相當困難


德發財困破產基本上人人都知,但是恆寶利問題也不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27/LTN20071227188_C.pdf


最後中報可見,公司資產雖甚多,但存貨、加上無形資產、廠房、財務資產等不能易於變現的資產已超過淨值。


另外現金只2億,銀行債項及可換股債等也有9億多,但公司資產無甚值錢的東西,可見財政也不太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3/LTN200904031295_C.pdf


據恆寶利2008年報稱,公司現金減少了至約3.08億,但其中竟然有2.18億的定期存款,再扣除抵押現金4,171萬,只剩下約4,800的現金,但卻有6億多的銀行債項及可換回優先股的負債,加上其他應付款大增至1.5億元,可見未來支出應不低,有可見公司財務問題不輕。


但是,為何新世界會出錢買恆寶利的中國零售業務,甚至可以供多次股、又批股挺過,但德發的中國零售業務大得多,但新世界卻不買它的業務,甚至不向他求救,反而在股壇有不好名聲的老千莊幫忙,這反映了甚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4

奢侈品销售疲软 恒宝利转向垃圾发电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1/20090911030455569.html


每经记者  黄清燕

        昨日,高档成衣供应链服务商恒宝利国际控股  (03989,HK)(以下简称恒宝利)发布公告称, 公司将进行重大项目收购,该项收购涉及垃圾发电业务。此前,恒宝利在7日曾宣布,截至今年6月底前的6个月可能产生亏损,主要原因是国内奢侈品销售疲软; 另一方面,公司内部重组导致减值及开支亦将在中期业绩中反映。

        据了解,曾以270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品牌SergioTacchini的恒宝利老板岳欣禹被誉为第一个拥有欧美高档品牌的中国人。但去年12月,恒宝利以售价1亿元剥离了Sisley分销业务,这致使恒宝利亏损5000万元。

        资 料显示,恒宝利主要为Sisley、Moschino等10多个国际知名服饰品牌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在大中华地区进行服饰产品分销和零售业务。而在 零售业务上,恒宝利则在2002年左右分别与Stonefly,Lotto及Sisley成立合营企业,于内地一级及二级城市开设中高档服饰及鞋类零售 店。

        不过昨日,YGM贸易(00375,HK)公布称,以1370万英镑(约1.74亿港元)收购英国高级服装品牌 Aquascutum(雅格狮丹)亚洲知识产权,获授予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生产、批发及推广附有Aquascutum商标的 成衣独家权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1

海翼股份尋求主板上市 共享充電寶利潤太薄遭“嫌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8/1111442.html

每經實習記者 範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繼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成為又一個備受資本追捧的“風口”。據不完全統計,短短40天內就有19筆融資消息被披露,總額近12億元人民幣。

讓人詫異的是,在一個月時間內,淘票票原總監原源加入、原CEO王哲退出、創始團隊核心成員離職……街電這家風口上的公司,命運一波三折引發關註,而作為新三板公司的海翼股份(839473,OC)為何急於將街電“賣身”套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街電項目一波三折

根據海翼官方的說法,街電項目始於2015年初公司開始研發和部署的“AnkerBox”移動電源租借箱,期間資金投入超過2000萬元。項目於2016年底分拆為“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獨立運作。

但街電這個初生兒的“存活”,並非一帆風順。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表示,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的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項目團隊的主要資源已被強制投放到另兩個項目中。前面是想做‘美國版’的美團點評,後面又做了一個車載硬件項目。”

街電原前端開發工程師於海斌說道,海翼在不斷地試錯,每一個項目時間都很倉促,看到不能快速盈利就收。該說法也得到一位街電在職員工的認同。

“AnkerBox”最初的計劃是投放到美國市場,但在西雅圖試驗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產品並不符合美國用戶,把目光轉而投向國內市場。2015年,第一臺“街電”充電寶租賃櫃機在長沙某商場落地,但使用者寥寥無幾。

張希對此深有體會,曾經在長沙兼任地推工作的他,和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吸引用戶,數月時間里街電依然默默無聞。“陳歐進來以後,兩三天就把街電知名度打響了”。他得出的結論是,地推、運營、資本運作能力等等,並不是海翼擅長的,還不如交給合適的人來做。

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透露,在產品投入到長沙的初期階段,“運營數據並不漂亮,當時陽萌(海翼股份CEO)想不幹了,打算1000萬賣出去,還鼓勵員工內部購買,最終還是賣不動”。 張希稱,當時海翼對該項目的期待值也比較高,希望一投入就有特別好的表現,但最終結果離想象當中差得比較遠。

這在街電的財務數據中有跡可循。根據欣旺達(300207,SZ)4月27日公布的《關於全資子公司對外投資街電科技的公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為:資產總額為288.39萬元,負債總額為865.84萬,凈利潤為虧損509.32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300.23%。

幸運的是,“風”來了。街電在職員工林靜(化名)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訂單、營收等數據上揚,呈現出倍數式增長。引來資本。3月21日,街電宣布獲得IDG、欣旺達領投的億元級A輪融資。陳靜稱,在這段時間里,還接受過經緯中國、啟明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

“行不下春風,望不來秋雨”,5月27日,於海斌在朋友圈寫道。作為創始團隊的一員,他跟陳亮、林靜等同事都沒想過會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結束戰鬥——得知聚美投資街電並控股60%的消息,是從網上新聞看到的,此前一無所知;消息宣布的2、3天時間內,陳歐的技術團隊就進駐到街電公司,開始交接一切工作。

海翼退守 陳歐加碼

光速中國副總裁王國棟在一次公開活動上曾表示,創業要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早期談並購會讓投資人敬而遠之,“BAT剛開始都是要幹死對方,除非哪一天走投無路。”回歸到街電的問題上,為何海翼選擇在B輪就早早地放棄了主導權?

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坦白講,我們是以主板為目標,在國內有上市的考慮,利潤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指標。”在海翼看來,最終目標是“這個項目能成功”,如果項目失敗了,手里有再多的股權也沒有意義;如果最終跑出來了,哪怕股權少點,作為創始股東自豪感在,回報也仍然豐厚。

實際上,共享充電寶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普遍缺乏較好的盈利模式。來電CEO袁炳松坦言,共享充電寶目前盈利模式並不清晰,盡管有廣告、數據線、超時收費等收入,但整體還是很難賺錢的,最終很可能會是一場“資本的盛宴”。

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投資人當中,大部分持有相似的觀點——這是一盤生意,但未必足夠大。如果堅守在街電這個項目上,海翼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必然會拖慢上市的腳步。海翼選擇了退守。

張希認為共享充電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現好的商業機會,為用戶提供很好的產品;第二個階段要看地推能力;第三階段則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的比拼。“做產品是海翼擅長的,我們的充電寶產品做得很不錯。但到了第二、第三階段,海翼其實並不是特別有優勢”。

做美妝電商起家的聚美優品,從業務戰略互補性來看,與共享充電寶的關聯性並不太大。張希解釋道,海翼選擇投資方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二是領導者對項目的重視程度,是否“All in”(德州撲克術語,押註全部籌碼)了,“聚美有很充裕的資金,陳歐本人對項目也非常看重”。

陳歐的確選擇All in了。除了砸下3億人民幣並擔任親自董事長,他近日向科技媒體36氪透露,聚美還將向街電追投再投資1億美金,此外還花了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一份專利權。

值得註意的是,聚美優品2016上半年營收僅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下滑29.8%。行業分析人士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聚美優品主營業務面臨天花板,陷入增長乏力的境地,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36氪報道,陳歐也亦坦言,老業務穩定後會遇到天花板,這時可以發展多元化業務,不想把聚美的基因定死。陳歐預計,半年內共享充電寶業務很可能價值超過任何垂直電商(包括聚美)。聚美(賬上有2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會繼續增資支持街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