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7 HKET 新策略攻內地再生能源 | |
| ||||||
【本報訊】新世界發展(017)旗下新世界策 略投資昨公佈,投資2億元人民幣於恒寶利國際(3989)總裁岳欣禹創立的垃圾發電公司百瑪士環保。據悉,百瑪士有意於3年內上市,新策略打算到時換股沽 貨獲利。 消息指,百瑪士於03年成立,在德國、香港及京滬設有辦事處,在內地多個城市設有廠房,以焚燒及發酵技術處理垃圾及產生垃圾發電,處理的垃圾包括 生活垃圾,例如食物殘渣。該公司暫時未正式供電,料於兩年內落實7個發電項目,去年因垃圾處理業務已獲利數千萬元人民幣。新策略之前已經持有恒寶利一間附 屬公司部份股權,該附屬持有個別歐洲品牌的內地分銷及零售權; 今次是第二度合作。新策略董事總經理鄭志剛表示,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大力支持再生能源項 目,故投資百瑪士。 greatsoup: 恆寶利從事衣服採購業務,但老闆又有另一盤垃圾發電生意,兩項截然不同的生意,究竟老闆如何兼顧? 老闆會不會把上市公司的資財用來救他的非上市生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若兩邊都出了問題,老闆會處理哪兒? 還有的是,上市公司日常營運會不會受到影響? 這 個老闆瓣數多多,就算這家公司搞得再好,我也不建議購入,一個好的老闆應該專注自己的生意,而且把自己的財產都放進公司,避免公私不分,好像上述的地產公 司大股東的一樣,都是不務正業,又鍾意搞資本運作,好№無上市公司份,壞東西小股東就要承受,這些公司永遠都不是好公司,這就是管理層質素低的活生生例 子。 |
每經實習記者 範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繼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成為又一個備受資本追捧的“風口”。據不完全統計,短短40天內就有19筆融資消息被披露,總額近12億元人民幣。
讓人詫異的是,在一個月時間內,淘票票原總監原源加入、原CEO王哲退出、創始團隊核心成員離職……街電這家風口上的公司,命運一波三折引發關註,而作為新三板公司的海翼股份(839473,OC)為何急於將街電“賣身”套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街電項目一波三折
根據海翼官方的說法,街電項目始於2015年初公司開始研發和部署的“AnkerBox”移動電源租借箱,期間資金投入超過2000萬元。項目於2016年底分拆為“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獨立運作。
但街電這個初生兒的“存活”,並非一帆風順。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表示,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的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項目團隊的主要資源已被強制投放到另兩個項目中。前面是想做‘美國版’的美團點評,後面又做了一個車載硬件項目。”
街電原前端開發工程師於海斌說道,海翼在不斷地試錯,每一個項目時間都很倉促,看到不能快速盈利就收。該說法也得到一位街電在職員工的認同。
“AnkerBox”最初的計劃是投放到美國市場,但在西雅圖試驗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產品並不符合美國用戶,把目光轉而投向國內市場。2015年,第一臺“街電”充電寶租賃櫃機在長沙某商場落地,但使用者寥寥無幾。
張希對此深有體會,曾經在長沙兼任地推工作的他,和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吸引用戶,數月時間里街電依然默默無聞。“陳歐進來以後,兩三天就把街電知名度打響了”。他得出的結論是,地推、運營、資本運作能力等等,並不是海翼擅長的,還不如交給合適的人來做。
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透露,在產品投入到長沙的初期階段,“運營數據並不漂亮,當時陽萌(海翼股份CEO)想不幹了,打算1000萬賣出去,還鼓勵員工內部購買,最終還是賣不動”。 張希稱,當時海翼對該項目的期待值也比較高,希望一投入就有特別好的表現,但最終結果離想象當中差得比較遠。
這在街電的財務數據中有跡可循。根據欣旺達(300207,SZ)4月27日公布的《關於全資子公司對外投資街電科技的公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為:資產總額為288.39萬元,負債總額為865.84萬,凈利潤為虧損509.32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300.23%。
幸運的是,“風”來了。街電在職員工林靜(化名)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訂單、營收等數據上揚,呈現出倍數式增長。引來資本。3月21日,街電宣布獲得IDG、欣旺達領投的億元級A輪融資。陳靜稱,在這段時間里,還接受過經緯中國、啟明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
“行不下春風,望不來秋雨”,5月27日,於海斌在朋友圈寫道。作為創始團隊的一員,他跟陳亮、林靜等同事都沒想過會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結束戰鬥——得知聚美投資街電並控股60%的消息,是從網上新聞看到的,此前一無所知;消息宣布的2、3天時間內,陳歐的技術團隊就進駐到街電公司,開始交接一切工作。
海翼退守 陳歐加碼
光速中國副總裁王國棟在一次公開活動上曾表示,創業要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早期談並購會讓投資人敬而遠之,“BAT剛開始都是要幹死對方,除非哪一天走投無路。”回歸到街電的問題上,為何海翼選擇在B輪就早早地放棄了主導權?
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坦白講,我們是以主板為目標,在國內有上市的考慮,利潤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指標。”在海翼看來,最終目標是“這個項目能成功”,如果項目失敗了,手里有再多的股權也沒有意義;如果最終跑出來了,哪怕股權少點,作為創始股東自豪感在,回報也仍然豐厚。
實際上,共享充電寶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普遍缺乏較好的盈利模式。來電CEO袁炳松坦言,共享充電寶目前盈利模式並不清晰,盡管有廣告、數據線、超時收費等收入,但整體還是很難賺錢的,最終很可能會是一場“資本的盛宴”。
在記者接觸到的多位投資人當中,大部分持有相似的觀點——這是一盤生意,但未必足夠大。如果堅守在街電這個項目上,海翼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必然會拖慢上市的腳步。海翼選擇了退守。
張希認為共享充電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現好的商業機會,為用戶提供很好的產品;第二個階段要看地推能力;第三階段則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的比拼。“做產品是海翼擅長的,我們的充電寶產品做得很不錯。但到了第二、第三階段,海翼其實並不是特別有優勢”。
做美妝電商起家的聚美優品,從業務戰略互補性來看,與共享充電寶的關聯性並不太大。張希解釋道,海翼選擇投資方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是運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二是領導者對項目的重視程度,是否“All in”(德州撲克術語,押註全部籌碼)了,“聚美有很充裕的資金,陳歐本人對項目也非常看重”。
陳歐的確選擇All in了。除了砸下3億人民幣並擔任親自董事長,他近日向科技媒體36氪透露,聚美還將向街電追投再投資1億美金,此外還花了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一份專利權。
值得註意的是,聚美優品2016上半年營收僅同比增長1.7%,凈利潤同比下滑29.8%。行業分析人士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聚美優品主營業務面臨天花板,陷入增長乏力的境地,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36氪報道,陳歐也亦坦言,老業務穩定後會遇到天花板,這時可以發展多元化業務,不想把聚美的基因定死。陳歐預計,半年內共享充電寶業務很可能價值超過任何垂直電商(包括聚美)。聚美(賬上有2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會繼續增資支持街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