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传媒巨头马氏家族拟私有化东方报业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3/20090603031024853.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广东置地,这家2007年2月才成立的房产投资公司,连办公地点都低调得不知在哪里;在伦敦上市也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消失”的高管近日又跃入大家视野。

        王璟,从去年8月就开始  “消失”的广东置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置地)前任董事会主席,近日又跃入大家的视野。有消息人士称,王璟目前或已被广东警方控制。

        广东置地公司网站公告称,今年3月1日,公司换任新主席,由担任香港高宝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的韩世灏出任,同时公司已于今年3月12日在伦敦证交所下市。

三项目只有一个在营业

        2007年8月,名不见经传的广东置地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另类投资市场(AIM)高调挂牌,以每股0.9美元的价格发行5500万新股,拟 筹集4950万美元资金。然而上市仅一年,2008年10月,广东置地突然宣布停牌,原因是董事会主席王璟已失踪两个月,“无法取得联系”。

        随着王璟的消失,该公司旗下在广州三个相当具有影响力的地产项目,目前仅有位于广州公园前站的动漫星城尚处于营业中。另外两个地产项目,一个在去年底停工,一个至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空地。

        据了解,广东置地的三个商业项目,都是在令人羡慕的地铁边上,其升值潜力是无疑的。昨日,记者来到广东置地的都汇 168(MallofCanton)项目地。这个处于北京路繁华地段的工程,招商处大门紧闭。尽管大厦外边打着招商的字体,但大厦招商处的工作人员说,这 里早已经没有招商了。

        在大厦旁的施工单位介绍中,记者发现这个大楼的开发商有两个:广州金东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东源)和广州金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中,金东源是广东置地旗下的子公司。

        附近中原地产代理物业顾问柴成国说,“这栋大楼早已经是烂尾楼啦,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停工了。”

        广东置地另一项投资是珠江新城B1-1地皮,号称投资了25亿元,如今这块空地仍静静地躺在那里。

        毋庸置疑,广东置地的三大项目均为地铁上盖的好项目。能够取得如此的好地块实属不易,广东置地也曾在上市信息中披露,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与广州地铁总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在广州国土房屋管理局的网站上查询,动漫星城开发商是广州市地下铁道公司与天源投资联合开发(有消息称天源投资也是广东置地的子公司);珠江新城B1-1地皮是广东三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商服用地,2007年就已缴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伦敦金融城前市长也被骗?

        一直对外以KengWong自称的王璟,在业界也是神秘莫测,处事低调,其公司也未发现有中文网站。

        广东置地在伦敦上市的AIM招股文件中显示,王璟43岁,拥有南京大学学士学位,主修英国文学,1987~2001年任职广东省政府部 门,任期内参与广东省地产相关政策的制定;随后在广东恒升(HengSheng)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助理总裁,主导开发广东省内数个高端住宅项目。

        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下属子公司的天源投资与金东源的公司员工均表示,并不知道公司有王璟这位高管。

        2007年2月,王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下称BVI)成立广东置地作为控股总公司。为了促进其在伦敦成功上市,其上市的文件中解释,在广 东除三家实体公司外,还拥有10个壳公司,其中6个为BVI公司,4个为香港公司,以BVI控股香港公司、香港公司控股内地公司的形式搭建资本结构。

        不过,促成广东置地成功上市的关键人物是伦敦金融城前市长DavidBrewer。2005~2006年,DavidBrewer担任金 融城市长。一直以来,DavidBrewer对中国市场兴趣颇浓,并认为广东置地旗下的项目资产非常不错。因此,在广东置地伦敦AIM上市 后,DavidBrewer也出面担任其非执行董事。就在王璟消失2个月后,DavidBrewe也随即宣布辞去其非执行董事一职。

或与25亿关联交易有关

        有知情人士称,王璟原名叫王胜。他的“消失”应该与去年8月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调查广东置地有关。

        去年10月底,广东置地公告称,广东置地在广州的三个项目  (除动漫星城一地下单元外)全部查封登记,这意味着在调查结束前这些地产项目均不能转让、抵押,或做其他物权变更。

        2007年11月,广东置地公告称,王璟与一位叶女士达成协议,将购入广州CBD珠江新城B1-1地块项目45%的股份。该地块上将开发一个金融中心,总面积达24.4万平方米,包含写字楼、商铺、酒店式公寓和一座五星级酒店。

        然而,此次购地是一宗关联方交易,广东置地及其全资子公司Nords-ley以人民币24.9亿元的价格,向两家分别代表王璟和叶女士的 公司For-tuneFoundation和RailCommercial买断其持有的珠江新城B1-1地皮权益,交易由现金和公司新发的股票支付。正是 通过这次“左手倒右手”的关联交易,王璟从中获益约10亿元,之后就“消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

传媒巨头马氏家族拟私有化东方报业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3/20090603030925708.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在香港传媒业极具影响力的报业巨头马氏家族提出,拟以总计8.78亿港元,将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等多家在香港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上市公司东方报业集团(00018,HK)私有化。

        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港股市场上,“私有化”这个话题十分热门,先后有多家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建议。尽管电讯盈科 (00008,HK)、鳄鱼恤(00122,HK)等公司私有化建议因诸多原因最终而未能成功,但这并未能阻挡其他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私有化意愿。

        继上周主营保健品的四通控股(00409,HK)宣布,其大股东人称“中关村村长”段永基提出以总计5.53亿港元的代价私有化四通控股 后,时隔数日,又一家公司提出私有化计划。在香港传媒业极具影响力的报业巨头马氏家族提出,拟以总计8.78亿港元,将旗下拥有  《东方日报》、《太阳 报》等多家在香港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上市公司东方报业集团(00018,HK)私有化。

高溢价收购  总涉资8.78亿

        东方报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马氏家族旗下的信托基金Ma蒺sFamilyTrust提出自愿性有条件全面收购,将以每股0.95港元的现金作价私有化东方报业集团。

        据悉,马氏家族信托及其一致行动人目前共持有东方报业集团14.7亿股股份,占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61.45%。如果此次提出私有化建议被获得通过,那么马氏家族将共需为此支付8.78亿港元。

        据了解,此次马氏家族提出的收购代价较东方报业的股价存在较大的溢价。其中,较东方报业集团停牌前收市价0.82港元溢价了15.9%; 较股份截至最后交易日的10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每股0.81港元溢价了17.3%;而较股份截至最后交易日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0.77港元则溢价高 达23.4%。

        某香港证券业分析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目前市场整体气氛转暖,大股东提出的私有化需要一个较大的溢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小股东的反对。

        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东方报业集团的大股东来说,每股0.95港元的收购价,实际上应该算比较便宜的了。截至2009年3月31日为止,该公司每股资产净值为1.16港元,而上述收购价较其每股资产净值折让了约18.1%。

目的是节省管理成本

        尽管提出了私有化建议,但马氏家族明确表示,将继续东方报业集团的现有业务,同时称不会对集团现有运作及管理层以及员工安排等方面做出任何重大改变。

        对于私有化的理由,马氏家族提出,东方报业集团此前6个月的每日平均成交量为2500835股,相当于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的0.1%, 其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偏低。而过去6个月股价最高时为0.83港元,长期低于集团的综合资产净值。马氏家族认为,上述私有化建议可为公司的小股东提供套现的 机会。

        与此同时,东方报业集团表示,在计算维持上市公司地位所涉及的成本及管理资源后,董事会认为公司维持上市地位并不划算,私有化可省却上述成本及管理资源。

        另外,为了促使小股东同意私有化建议,东方报业集团在其公告中还强调,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各行各业纷纷削减开支,东方报业集团的报刊及 网站广告收入将继续受到不利影响,加上须应付收费报刊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来自免费报刊、户外媒体及互联网的其它媒体的威胁亦日益加深。

        虽然鉴于出版行业扩展空间有限,东方已将焦点转移至网上业务,但公告透露由于仍处于发展阶段,即使广告收入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收支平衡。

新闻背景

        东方报业集团为香港最重要的报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以及门户网站on.cc等多家香港主要媒体。其中《东方日 报》于1969年创刊,至1977年开始成为香港销量最大和读者人数最多的报纸。《太阳报》于1999年创刊,以年轻读者为主要对象,其销量和读者人数紧 贴《东方日报》。

        东方报业集团的创始人为马惜如、马惜珍兄弟,据此前媒体报道称,马氏兄弟是香港有名的大毒枭,目前仍在被通缉之中。现在,掌管东方报业集团的仍为马氏家族成员,其家族成员共持有东方报业集团14.7亿股股份,占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61.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

361度香港上市 丁氏家族身家增至40亿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30/20090630024108899.html


每经记者  熊晓辉  发自上海

        香港联交所消息显示,361度股份代码为01361,已于6月15日上市路演,18日开始招股,23日截止认购,招股结束今日挂牌。

散户41倍超额认购

        根据361度的初步招股文件,此次招股总数为5亿新股,其中4.5亿股(90%)国际配售,5000万股(10%)在香港公开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初步的招股价定为3.15~4.35港币,集资规模15.75~21.75亿港币。

        昨日,361度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了配发结果。在招股阶段,361度获得超过4万份认购申请,面向散户投资者发行的部分获得了41倍认购,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部分则获得了10倍认购,两部分合计冻结资金200亿港元。

        361度表示,由于出现大幅超额认购,已将公开发售股份增至1.5亿股,占此次全球发售股份总数的30%。根据确定的3.61港元的招股价,实际筹资约18.1亿港币。

        上述361度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此次公司IPO集资金额中,38.9%用于推广及赞助活动,32.2%用于发展在福建 的厂房,9%用于开发独特的童装品牌。公司未来会增加内地一线城市的销售网点,巩固二至三线城市。他透露,公司计划于2010年将销售网络增加至超过 6900间,并计划开设25间旗舰店。

        361度披露的资料显示,361度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现有16条鞋类生产线,年产能约1360万双鞋类产品。截至2008年6月30 日,361度现有销售网络门店5900间,公司全年毛利为3.48亿人民币,较2007年同期增长3.51倍,毛利率为26.42%,较2007年同期增 长5.78个百分点。

丁氏家族身家增至40亿

        361度上市,股东丁氏家族也随之浮出水面。

        1983年,丁建通出资2000元成立华丰鞋厂,这是361度最早的前身。1986年,华丰鞋厂改名  “万事乐”,开始引进台湾的制鞋 机生产旅游鞋和运动鞋。1994年,万事乐改名为别克公司,生产自有品牌运动鞋。后来因为与别克汽车的商标问题,改名361度。

        2004年以后,丁建通逐渐淡出企业的决策层。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初,丁建通女婿丁伍号已经担任361度总裁,丁建通的儿子接任董事长,成为企业的第二代领导人。随着儿子、女婿的全面掌权,361度上市被提上议事日程。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由于始终没有引入战略投资者,361度的股权一直由丁伍号、丁辉荣和丁辉煌三人控制,其中,丁辉荣与丁辉煌 是兄弟,丁伍号则是二人的姐夫。三人分别持有361度25%、49%、26%的股权。2002年10月,作为股权激励,丁辉荣向王加碧及王加琛兄弟分别转 让12.5%的股权。同年,丁辉煌向父亲丁建通象征性转移2%的股权。两次股权转移之后,361度形成了均衡的股权结构。丁伍号持有上市前361度25% 的股权,出任公司总裁;丁氏兄弟各持有24%的股权,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及副总裁职位。

        根据招股书显示的股本结构,公司上市后,包括总裁丁伍号在内的丁氏家族3人合计持有10.95亿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54.75%。仅以发行价计算,361度上市后,这部分股份的市价就将近40亿港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0

靠借2000元起家 361度丁氏家族身价飙涨百万倍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701/08396423847.shtml


 中新网7月1日电福建晋江361度国际有限公司30日在香港交易所(120.7,-4.50,-3.59%)上市,开盘股价上涨14%,可望筹资18.1亿港元,成为当地第三家上市的运动用品制造厂。361度背后的丁氏家族大量学习台湾制鞋技术,在创业25年后,身价从原先的2,000元人民币(下同),飙涨至40亿元。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361度本次招募5亿股新股,其中5,000万股在港交所上市、4.5亿股进行国际配售,招募金额为3.15至4.35港元,预计筹资18.1亿港元。30日以14%的溢价开盘,盘终以5.57%的涨幅收在3.9港元。

  以目前361度的创办人丁建通、总裁丁伍号、董事长丁辉荣和丁辉煌等人手中持有10亿股计算,业界预估,丁氏家族身价超过40亿元,成为继安踏之后,另一支在晋江崛起的中国体育用品品牌。

  报道说,丁氏家族从无到有的崛起过程,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缩影,也让人特别好奇。

  1981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丁建通仍和当地一般民众一样,靠务农、捕鱼维生,4个小孩虽然都没有念过书,但都送去附近的鞋厂当学徒、做鞋 子。丁建通说,小孩有的会做鞋底、有的会打样、有的会做鞋面,全部加起来不就是一套完整的制鞋流程了吗?他突然有个想法,就是自己来开鞋厂,把孩子们通通 找回来工作。

  向亲朋好友借2000元起家,丁建通自己在家里设了小工厂生产鞋子,员工就是4个子女。刚开始,丁家每天能生产5双皮鞋,丁建通每天骑着脚踏车,把家里生产的鞋子载到泉州、石狮等繁华地区去卖,每双售价2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业外收入了。

  为了增加生产效率,丁建通1986年时特别引进了台湾的制鞋机器来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手工生产、土法炼钢惯了的丁建通,对制鞋机器的功能大为 赞叹,他说:“只要把制鞋原料放进去,出来就是一双双成品鞋,太厉害了。”这几年两岸交流热络后,丁建通还时常来台湾考察取经,学习制鞋技术。

  即使鞋厂快速赚进钞票,丁建通却还保持着原本农民的性格与穿着,但这也让他逃过一次劫难。1985年的一个深夜,有几名歹徒闯进鞋厂,拿枪抵着丁建通的脑袋,并用刀在他手臂上砍了几刀,要丁建通交出30万。

  丁建通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3毛钱1包的廉价香烟和一把零钱,跟歹徒说:“我只是看门的,丁老板早就下班了。”抢匪信以为真,就放过了丁建通。后来抢匪被公安逮捕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丁建通逐渐把经营权交给女婿丁伍号、儿子丁辉荣和丁辉煌掌管,丁伍号在公司上市后表示,本次筹资案中,38.9%的金额将用于进行中国的体育赞助活动,以推广品牌,32.2%的资金要在福建兴建新厂房,并且要投资创立童装品牌。

  丁伍号指出,预计2010年361度要在中国各地设立6,900家销售点,并增加25间旗舰店。2008至2009年财政年度的营收,也可望超过20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04

世茂系完成“家族分工”世茂股份再次增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OMVGCOTEGU56.html


刚刚结束两年资产注入长跑的世茂股份(600823.SH),动作不断,人事调整、停牌增发接踵而至,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7月7日, 世茂股份停牌,称正在就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宜进行讨论,将在7月14日复牌并宣布相关增发方案。此前,世茂股份刚刚完成高层人士的重大调整, 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之女许薇薇就任世茂股份副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还有多位世茂集团高层进入世茂股份管理层。

正当业内正在猜测该公司此次定向增发的真正目的时,有权威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此次增发既不是涉及新资产注入,也不是向大股东或管理层发行股份,而是向特定机构投资者增发进行融资,目标直指已拥有庞大商业地产资产的世茂股份后续开发资金及进一步扩张所需资金。

完成集团最重要的资产重组后,世茂系的计划才刚刚开始。7月5日是世茂集团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20周年及世茂房地产(0813.HK)香港主板上市3周年,许荣茂表示,面临中国房地产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世茂将不断前进。

世茂股份增发为融资

“应该说,对世茂股份的脱胎换骨改造,用两年时间完成资产注入重组长跑,最多只是完成了许荣茂整个计划的一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从一开始,完成资产注入后紧接着进行增发融资,为注入资产的持续开发和世茂股份的继续扩张筹备资金,就是计划之内的事情。

当完成资产注入流程的时候,恰恰赶上股市尤其是房地产板块正热,房企正掀起新一轮的融资潮。

5 月中旬,世茂股份向世茂BVI商业、北京世茂及世茂企业定向增发获得资产注入的方案已顺利完成,资产交付及过户、股权登记等均已办理完毕,总股本由 4.78亿股变动为11.71亿股,世茂房地产成为实际控制人。通过此次定向增发,世茂股份获得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的优质商业地产和约7.5亿元 现金,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房地产上市企业之一。

许荣茂对世茂股份设定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资产注入的收官阶段,世茂股份看准购地时机,迫不及待得迈出了扩张步伐。4月底,公司与青岛世奥以9.11亿元联合竞得规划建面为24万平方米的青岛商业用地。

但是,此前业内早有认知,世茂股份获得庞大商业地产资产,尚需大量后续开发建设资金,而考虑到商业地产本身会对开发商的资金产生沉淀的影响,实际所需资金会比同规模的住宅资产更大。

加 上该公司已经迈出了向外扩张购地的第一步,这两方面对资金产生的需求可想而知。融资,势在必行。“根据对世茂股份商业旗舰的定位,世茂系旗下适合注入的商 业地产资产已经悉数注入,短期内不会有新的资产注入举动;而大股东目前的股份比例已经相对较高,向大股东或公司管理层增发也不实际。”上述这位知情人士告 诉本报,增发就是为了融资,资金的用处就是上面这两个方向。

目前,市场对世茂股份的未来业绩表现充满期待。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公司本次 公告增发注资完成,时间上超出了之前预期,表明公司对项目的销售前景有良好预期,工程进度有望加快,今明两年的业绩释放或将超出此前预期。“其中,接纳原 BVI项目的成本相当低廉,相当于1698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通过上述运作,公司与世茂房地产(0813.HK)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基本被消除。

未来3年业绩则被普遍看好,按增发后总股本(11.7亿股)摊薄,公司重估净值约22元/股,预计2009-2011年EPS分别为0.30元、0.46元和0.59元。

两地上市公司的“家族分工”

在世茂股份增发融资的背后,更为关键的是,世茂系悄然完成了团队调整和“家族分工”。

7月5日,许荣茂表示,世茂股份成为世茂房地产的控股子公司之后,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充分得益于世茂房地产在企业管理、技术人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年6月底,许薇薇悄然入主世茂股份,掌舵世茂系的地产舰队。据了解,许薇薇今年34岁,现任职务还包括世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私有化)董事局副主席、北京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 薇薇上任的同时,世茂集团的管理团队登陆世茂股份:现任世茂房地产非执行董事邓炳辉上任,原世茂房地产助理总裁兼北京地区负责人宋垚担任世茂股份副总裁, 原世茂房地产建筑设计总监叶子慧和原世茂国际投资主管李俊杰担任助理总裁。此前,许荣茂之子许世坛已辞去世茂集团副董事长一职。

至此,许荣茂打造的地产王国中,子许世坛掌舵世茂房地产,女许薇薇掌舵世茂股份,家族分工基本成型。

“在资产、团队、规模等各个方面,世茂股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之前的世茂股份仅是集团旗下的一个类似投资公司。”世茂集团副总裁卓亚岚告诉本报。

知情人士还透露,许荣茂一直相当看好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将把集团的更多资源投向世茂股份。相对于在同一个公司中增加商业地产比例的其他地产商,世茂能拥有独立的上市公司专业经营商业地产,拥有优势。

壮大集团酒店地产资产,分拆酒店上市,则是许荣茂未来核心工作之一。不过,目前而言,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许荣茂也承认,酒店上市计划已有所后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5

朱孟依家族拿下南方国际控股权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一直就有上市融资计划的广东珠光集团将以借壳的形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主要在广州市从事物业投资的南方国际(01176,HK)控股权易主,而广东珠光集团高管则是南方国际新的控股股东的主要持股人。

        南 方国际日前宣布,公司大股东熊嘉发及张素芊已与融德投资签订协议,据此,融德投资将以相当于每股0.1港元的现金代价向熊嘉发及张素芊收购其所持有的 6.65亿股股份,收购总代价约为6652.8万港元,涉及股份占南方国际总股本的约40.76%。另外,融德投资还将以0.1港元每股的价格,认购总计 6.37亿股的南方国际新股,认购总价约为6368.2万港元。

        昨天,南方国际股价因受到上述股权转让及认购消息的刺激而出现大涨,全天涨幅高达22.55%,报收1.25港元。

        据了解,在上述股权转让及新股认购事项全部完成后,融德投资所持有的股份将占南方国际经扩大后股本的约57.39%,成为南方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南 方国际表示,在上述收购及认购事项完成后,融德投资将对公司提名及委任新的董事,并在未来寻求新的投资或业务机会,其中包括可能考虑放弃或出售公司的资产 等。除此之外,公告还透露,在融德投资入股后,还有意将公司改名。不过,收购方将有意维持南方国际的上市地位。

        值得注意 的是,公告显示,融德投资分别由廖腾佳及朱沐之拥有60%及40%权益,其中,廖腾佳现在为广东珠光集团的副总裁,持有融德投资40%股权的朱沐之又名朱 拉伊。朱拉伊是广东著名的富豪家族朱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其中一个弟弟朱孟依就是香港知名上市公司合生创展(00754,HK)董事长。

        有意思的是,朱拉伊的另一个弟弟朱庆依则正是广东珠光集团的董事长。

        资料显示,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建筑设计与施工、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中介服务、品牌运作、酒店管理、仓储物流、医药为辅的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36

煌上煌“去家族化”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3/HTML_AQRXGT8U3VEK.html


作为当地养鸭合作社的社长,王文广每天都要去村里水塘边转悠两圈,问问这家的鸭有没有防疫,掂掂那家的鸭体重有没有达标。

他手下有近两百户社员,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与煌上煌签订的合同,向每家农户分配煌上煌统一运来的鸭苗,并全程监控这些鸭的喂养过程,直至将规定数目的毛鸭送上收货车。

以卤制品为主打产品的江西煌上煌集团目前已在全国建立起了300多个这样的订单畜禽养殖基地。

16年前,当煌上煌创始人徐桂芬在南昌“绳金塔”附近开设第一家烤卤店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今天能够拥有2500多家连锁店,而为其提供原料的农户已经超过了 6万户。

2009年7月 17日,煌上煌旗下食品股份公司与达晨创投签约,通过出让8%股份获得来自后者3600万元的投资。而以此为节点,煌上煌的上市计划也将正式驶入快车道。

“对于煌上煌来说,从现在开始将进入二次创业的状态。烤卤业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这个领域的百年老店。” 煌上煌集团总裁褚建庚说。

从烤卤小店到2500家连锁店

现在回过头看,煌上煌的诞生其实是“被动”的。

20世纪90年代初,徐桂芬所供职的南昌肉食品公司首先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与许多同事一样,她也成为下岗分流的一员。

按照一般的逻辑,开一家烤卤店不过是一个下岗女工用以谋生的小营生。然而,商业世家出身的徐桂芬却有着更为长远的眼光。随着这个家庭式作坊的生意开始越来越好,徐桂芬开始反复说服在江西一家机关单位驻珠海办事处任工贸公司老总的丈夫褚建庚回南昌一起创业。

1996年,褚建庚的加盟无疑成为煌上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褚建庚的大力主导下,半年内煌上煌就以自营的方式连续新开设了十家分店。

而随着新店的快速铺开,仅靠自有资金显得捉襟见肘。褚建庚开始酝酿,“要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只能借鸡生蛋。”

随着煌上煌在南昌迅速扩展到80多家,1998年,褚建庚开始构建覆盖全省并且辐射省外的销售网络,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实行总代理制。

到2001年,江西煌上煌成立集团公司,徐桂芬出任董事局主席,褚建庚任总裁。煌上煌的产业模型开始初具规模。

现在,除总部南昌之外,煌上煌在北京、上海、东莞 、福州、西安、沈阳建立起了6个分公司及烤卤基地,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东北区域,连锁专卖店超过2500家,其中30%是直营,70%为加盟。

“其实我们还是保守了,应该早5年就开始大规模扩张。” 褚建庚说,“未来五年,我们计划将分公司增加到20个,产值做到100个亿,连锁店超过5000家。”

而目前最让褚建庚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大城市的扩张问题。

现在煌上煌发展最快的大城市是深圳,有专卖店300多家,而在北京、上海只分别有30多家和20多家。

“北京、上海的数量肯定还是太少,但在大城市加盟推广起来很难,主要原因是店租太贵,卤制品是家常消费,成本很难摊销到消费者手中,所以目前在北京、上海地区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自营店。” 褚建庚说。

为了应对大城市店面难找的问题,煌上煌从今年起积极寻找收购对象,试图采用收购的办法来扩张布点。

“收购上海山林食品公司的案子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褚建庚透露,“这家公司主要是在上海发展,光自营店有100多家,我们考察发现,很多店的地理位置都非常不错。这个项目收购成功后,我们在上海的布点将有 很大的突破。”另外,在北京也有几家食品公司进入煌上煌视野,“还在谈,暂时还不是很成熟。”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

随着卤品店的一再扩张,保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成为一个核心任务。

为了控制住产业链上端,煌上煌的一个原则是,每扩张到一个地区,必然先是搞产业基地,把供应链建设起来,然后才是铺网络。

煌上煌的主打产品是鸭子,这个需要大水塘的养殖条件,靠集中自养并不现实,为此,煌上煌一直在寻求与农民养殖户最佳的紧密合作方式。

2003年,煌上煌集团曾在小范围的几个村尝试与农民直接签养鸭订单,向农户赊鸭苗、赊饲料,但到了按合同收购鸭子的时候,一大半的鸭子却被农民私自卖了。此后,又尝试委托中间商收购,但一些中间商唯利是图,想各种办法压榨养鸭户的收益。

经过摸索,现在煌上煌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合作社也是赢利性组织,在每只鸭里都会抽取一定的费用,但与中间商不同的是,我们是扎根在当地,不是一锤子买卖。” 王文广说,“合作社还有一套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鸭子的生长和防疫情况。”

“我们主要做四定,定养殖品种、定收购数量、定收购时间、定价格,同时向农户提供我们自己养殖的鸭苗、饲料、养殖技术。这样,农户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我们的产品来源和品质都得到了保证。”褚建庚说。

2005年,受“禽流感”的影响,南昌地区禽类产品市场一度非常不景气,1斤毛鸭最低只能卖到1.8元,但通过合作社与“煌上煌”签约的养殖户却仍能享受每斤4.5元的收购价。

这次事件使煌上煌在农民中的号召力大大增加。

王文广算了这样一笔账,“鸭苗、防疫、饲料都是公司提供的,按照协议,70-80天后,煌上煌派人前来收鸭,只要达标的毛鸭,一律按12元一只来收,扣除退还给煌上煌的成本和合作社的费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一户农户养5000只鸭可净得大约1万块钱。”

现在,煌上煌已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加工的农产品包括鸭、猪、牛、鸡、鹅、水产、蔬菜等。

而随着今年9月占地380亩的屠宰基地落成,煌上煌将最终形成“家禽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销售网络”的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去家族化

“ 据我所知,到煌上煌‘提亲’的机构起码有60-80家,当时煌上煌对引进投资态度不是很积极,我对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说,人家拒绝我们不要紧,至少要保持 一个月一次的当面或电话攻势,达晨追了煌上煌三年才追到手,由此可见要娶‘美女’非常不容易。”达晨董事长刘昼在与煌上煌的签约仪式上说。

相对于一些对引资望眼欲穿的企业,为何煌上煌对于资本的垂青却是羞羞答答?

据记者了解,这中间的主要隐情是,家族内部对于将家族企业推向公众公司的犹豫。

事实上,早在13年前,煌上煌就有过一次清理家族管理的风波。

徐桂芬创业之初,褚建庚远在珠海,小店主要由娘家亲戚协助打理。而随着煌上煌的发展一日千里,一些不擅长管理的亲戚占据着重要岗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对此,徐桂芬心知肚明,她先是力劝有管理能力的丈夫褚建庚回赣,接下来便是说服父母姐弟让出重要管理岗位。

然而,改革改到亲人头上却是知易行难。一场轩然大波最后还是不得不爆发。最后的解决方式是,徐桂芬去银行贷款给亲戚们予以经济补偿。

这次风波对成就今天的煌上煌集团至关重要,否则,也许后面褚建庚一系列大胆的扩张计划都无法实现,也就没有煌上煌的今天。

然而,即便如此,随着煌上煌的快速壮大,走到今天,依然还是没有完全跳出家族企业的樊篱。

“目前煌上煌集团许多重要的管理职位都是沾亲带故的人在担任,有些人对于上市并不是很愿意。”一位接近煌上煌的人士说。

“如果早决定上市,也许两年前我们就已经是上市公司了。内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到现在才基本统一意见,下定决心成为公众公司。” 褚建庚说,“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为了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作 为上市的拥护派,在褚建庚看来,烤卤是中国的传统食品,煌上煌的目标是打造这个领域百年老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家族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在管理上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成为公众公司后,可以接受监督,这会‘逼’得我们更加规范。”

去年10月,煌上煌集团拿出最重要的食品资产成立了江西煌上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但主要股东仍是家族成员,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的达晨则是首次真正引入的外部股东。

“过去煌上煌在公司治理上有一些随意的地方,以后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要严格按照股份公司治理规则来执行。” 江西煌上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褚氏夫妇的长子褚浚说。

这位煌上煌未来的接班人坦承,“如果不上市,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怎么做自己说了算,做好做坏都是自己的。但现在不一样,我们必须对股东负有信托责任。”

此外,吸引人才也是煌上煌决意上市考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卤制品行业门槛并不高,一些新起来的企业扩张也很快,我们感觉要学习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带来新的变革,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希望上市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改善目前的管理层结构。” 褚建庚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62

匹克今起招股 许景南家族身家或超45亿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6/20090916030719421.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体育运动专业装备制造商匹克(01968,HK)今天起公开招股。该公司此次将发售4.1958亿股 份,其中10%为公开发售,90%为国际配售,另有15%超额配售权。定价区间为3.55~4.55港元,每手1000股,集资规模为14.895 亿~19.09亿港元,以每股中间价4.05港元计算,集资净额可达15.61亿港元。该股将在21日结束招股,22日定价,29日挂牌。据消息人士透 露,国际配售部分已获足额认购。

        根据该公司在记者会上发放的招股文件显示,若匹克未使用超额配股权,其IPO后的已发行股本总数将达20.98亿股,其中主席许景南与妻子吴提高将持股35.0666%,两位公子许志达与许志华将各持股12.9158%,家族持股量共为60.8982%。

        按最低发行价3.55港元来计算,许氏家族的身家可能将超过45亿港元。而此前361度(01361,HK)的丁氏家族在IPO后的身家为40亿港元,利郎(01234,HK)的王氏三兄弟据市场预测身家将达30亿港元。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匹克是一个被风投“喂大”的公司。作为第一个财务投资者的昊嘉,2007年以0.1809港元购入匹克股份,IPO后  (未 行使超额配股权)将占1.3178%股权,获利19倍,帐面上将赚9300万港元以上。而红杉资本、建银国际、联想将在其IPO后持股9.03%、 3.28%和4.13%,获利在一倍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0

康师傅寻找“新大陆”:家族企业盯紧世界老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TSEI5DI0FBDN.html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20号,康师傅制面一厂,这个近20年的老厂让来自台湾的魏氏兄弟淘到了在大陆的第一桶金。如今,这个老厂早已不再生产。数月之后,这里将被建成中国第一家方便面博物馆。

距老厂仅5公里之遥的十三大街睦宁路218号,则是一片忙碌的施工景象。这里正在兴建康师傅的新工厂。相比老厂每分钟100包的产能,新工厂每分钟产能500包,全年产能近50亿包。

“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方便面工厂,将在明年正式运营。”康师傅新工厂负责人说。据了解,康师傅新厂全部建成后,方便面产能将提升38%。

不仅仅是方便面。当年在台湾尚名不见经传的魏氏兄弟,在大陆的发展风生水起,不光方便面业务超越台湾食品巨头统一,稳居行业第一,在茶饮料、低浓度果汁、瓶装水领域均位居行业前三。

而康师傅将目光盯上了全球饮料巨擘可口可乐。“未来5-10年,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康师傅控股集团财务长林清棠说。

发迹方便面

在进入大陆市场之前,康师傅的创造者魏氏兄弟一直在台湾经营着家族传承的“鼎新油坊”。直到1988年,大陆市场日益开放,想做大“鼎新油坊”的魏氏兄弟开始考虑到大陆市场寻找机会。

“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魏氏兄弟就带着1000万美金在内蒙古的通辽做蓖麻油、棉籽油生意。”已经在康师傅工作多年的林清棠说。

然而,价格颇高的小包装“清香油”很难打开一直习惯廉价散装油的大陆市场。短短两三年之间,魏氏兄弟带来的1000万美金亏了一大半。心灰意冷的魏氏兄弟一度计划撤出大陆市场。

孰知,返乡火车上的偶遇,让魏氏兄弟对大陆市场重拾信心。“方便面有市场,为何不生产方便面呢?”

“当时天津开发区政府很支持,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林清棠表示,这是康师傅当时选择天津作为大本营的重要原因。

1991年,康师傅在天津成立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方便面行业。康师傅方便面也在第二年8月,正式上市。据悉,当时魏氏兄弟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用于投资生产适合大众口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在密集的广告推广之后,康师傅方便面一炮打响。据知情人士回忆,当时一度出现抢购狂潮,甚至出现批发商在康师傅工厂门前排长队,提着一袋袋现金来订货的场面。

康师傅也看准时机,利用批发商的预付款作为扩张资金,很快购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扩大产能。仅仅一年时间,康师傅就在天津上马了三条方便面生产线,迅速占领了北方市场。

此后,康师傅迅速将北方市场的模式向南方市场复制。继在广州建立第二家方便面生产基地,形成一北一南的战略布局之后,康师傅又在杭州、重庆、武汉投资了三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形成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根据地的战略格局。

争雄饮料

方便面业务的迅速发展似乎并不足以让康师傅满足。“经过3年多的发展,方便面业务已经很红火,获利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们需要寻找下一个成长源。”林清棠表示,饮料的成长性是方便面的3倍。

康师傅在1995年成立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饮品业务。据康师傅一位负责人透露,康师傅每年在饮料领域的投资额都有2亿-3亿美金。

从1992年生产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至今,康师傅已经稳居中国方便面市场头把交椅。根据ACNielsen 2009年6月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量的市占率为41.2%。

同时,在饮料业务领域,康师傅茶饮料与包装水分別以51.0%及23.2%的市占率居行业第一位;低浓度果汁也以14.7%的市占率居行业第三位。

现在,康师傅将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视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饮料太复杂了,市场的品类太多。以中国总体的饮料市场的营业额来讲,我们要超过可口可乐,这是要花时间的。”康师傅上述负责人说。

对此,林清棠分析,与可口可乐相比,康师傅没有碳酸饮料,在二者主要的竞争业务中,可口可乐的优势在于碳酸饮料、低浓度果汁饮料;而康师傅的优势在于茶饮料和瓶装水饮料。

具 体而言,碳酸饮料领域,可口可乐的优势非常明显;低浓度果汁领域,可口可乐以30.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高于排在行业第三的康师傅14.7%的 份额;在茶饮料领域,康师傅以51.0%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相对于可口可乐优势明显;在瓶装水领域,康师傅以23.2%的市场占有率居于行业首位, 优于可口可乐。

另外,林清棠表示,由于奥运因素的推动,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的增幅达到17.7%,高于往年约在8%-9%的增幅;康师傅瓶装水则由于去年的危机增幅下降到5.8%,而往年这个数字约在15%。

“总的算起来,我们的饮料规模约占可口可乐的六成多。”林清棠表示,要拉近康师傅与可口可乐近四成差距的就是瓶装水业务。

而在集中处理包装水业务的之后,康师傅会集中资源和力量扩大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

据了解,在茶饮料、瓶装水业务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康师傅有意分拆稍逊可口可乐一筹的低浓度果汁业务,单独运营和管理,以迅速扩大这项业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8

荣氏归来:一个百年家族的沉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O6S62EKRQ3HH.html


荣智健,已不再是中信泰富董事长,但他,仍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荣智健”3个字,自动关联的词汇包括:荣毅仁、2009、中信泰富、败局、辞职。聊聊数语,将这个百年家族的波折悉数表达。

2009年4月,一向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的荣智健,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挫败。一笔巨额投资亏损,让他不得不从中信泰富引退。

不过,和荣氏家族百多年来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并非最惊险的一次。而对荣智健来说,他的使命是,重建荣氏家族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

15年前,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今天,我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15年后,荣智健宣布辞职的当天,一位目击其离去的记者称,在汽车驶离中信泰富大厦很远以后,他似乎回头凝望了一眼。

而在淡出公众视野5个月后,2009年9月,荣智健终于开口说话:年底之前,他将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且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第四代的挫败

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如今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集团的五号人物,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20年的中信泰富,让镁光灯再度聚焦荣氏家族。

1999年,荣智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叫我赌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会否认自己有冒险欲望。”但这一次,他为自己的“冒险欲望”付出了代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公告称,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同而导致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因此直接亏损146.32亿元港币。

这也是中信泰富19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而荣智健是否被问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重量级的红筹公司,此举事关红筹公司在香港的形象。其次,对中信泰富来说,荣智健本人是重量级的人物,其拥有极深厚的人脉,事关投资者对红筹公司的投资信心。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损失时,荣智健曾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这两人随后被解雇。而荣智健37岁的女儿、中信泰富财务主管荣明方,则进行了职务调整,并降低了薪酬。

中信泰富大股东中信集团也曾出手施救。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力图让其走出困境。中信集团持股中信泰富的比例也由从29%增至57.6%。

当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在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支持后,荣智健一度公开表示,中信集团的支持,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现在,(中信泰富)可摆脱这一不幸事件,继续朝未来迈进。”他称,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并表示没有退休的愿望。

不过,香港警方的介入调查,让事态变得不可控了。几天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下令进入中信泰富公司搜查,逗留一小时后,运走大批文件,公司股票紧急停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终,荣智健作出了“退位让贤”的决定。

在荣智健回望中信泰富大厦的一瞬,他的祖辈、父辈亦在对他凝望。

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 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 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