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快速發展的綠色債券,現有規模與綠色信貸相比還很小。客戶覆蓋範圍還要進一步擴大,目前綠色金融的對象主要還是大企業、大項目,對小微企業、小微項目、個人的關註和支持還不夠。這些都是綠色金融未來的著力點、爆發點。”8月27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中國金融40人論壇“天津綠色金融論壇”上指出。
根據2016年6月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15年末各大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約8.1萬億,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68%。
陶以平建議,應該在我國目前七個地區碳排放權試點的基礎上,盡快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碳排放權市場,並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和做市,提高市場流動性,強化價格發現功能。他認為,在此基礎上,從碳排放權市場向其他排放權市場擴展,最終形成全序列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
4千億綠色信貸不良僅0.4%
以興業銀行為例,2015年該行綠色信貸余額4千億元,占貸款余額的18%。“而且從資產質量來看,這一塊資產的不良率僅為0.47%。” 陶以平說。為何興業銀行綠色信貸投放力度大,資產質量卻很好?
在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高級能源專家王曉東看來,最關鍵的因素是看銀行內部如何組織。她指出,例如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內部就有一個綠色信貸部,這個信貸部從分行到總行,到前中後都是可以控制的。由於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做這個事情,所以能把前中後、上下全部統籌起來。有專門團隊開發綠色,能夠更大力度增加銀行對綠色的投資。
陶以平指出,該行綠色金融起步早, 2009年,在總行設立了綠色金融專營機構,2012年將其升格為一級部門,即現在的環境金融部,這在同業中也是比較少見的。此外,2008年,興業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大陸地區唯一一家“赤道銀行”。
陶以平認為,我國綠色金融的市場我們認為會越來越大。由於中國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這在客觀上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他指出,環境改革的推動,除了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環保標準的提高、環保執法力度的加大,也包括市場化改革中,以排放權為代表的各種環境汙染、環境破壞行為得到更加準確的定價。
綠債未來爆發點在小項目
近幾年,我國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斷健全,目前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金融,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多種衍生產品和服務。
去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同日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綠色金融債項目支持目錄(2015年版)》,標誌著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正式啟動。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發行的綠色債券大概580億左右,下半年一開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增速進一步提高,到7月份發行規模已經達400億左右。截至7月,合計發行規模約980億。
但陶以平認為,最近兩年快速發展的綠色債券,現有規模與綠色信貸相比都很小;客戶覆蓋範圍還要進一步擴大,目前綠色金融的對象主要還是大企業、大項目,對小微企業、小微項目、個人的關註和支持還不夠。我想這些都是綠色金融未來的著力點、爆發點。
陶以平建議,從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角度,建議向商業銀行提供綠色再貸款,鼓勵銀行擴大綠色信貸規模;對綠色金融產品項下的資產,建議能夠實行比較優惠的風險權重和資本監管要求;鼓勵開展綠色資產流轉特別是證券化,擴大綠色金融市場參與面和規模;鼓勵商業銀行直接發起設立綠色產業基金,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推動綠色金融項目落地。
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建議對於發行綠色金融產品的銀行,鼓勵安排專項資金給予部分或全額貸款貼息,或對綠色金融產品對應的綠色項目提供擔保等增信措施;對於綠色金融產品,可以提高其在對應企業受償序列中的地位,在發生違約事件時優先受償。
建立統一排放權市場
目前我國碳市場試點進入第三個年頭,在7個省市分別開展的試點合計納入企事業單位2000余家,年覆蓋碳排放配額12億噸。隨著試點的深入,我國碳市場總體日趨成熟,交易規模顯著增長。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七個試點市場合計成交3000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245.0%,比2015年下半年環比增長89.8%,增長速度很快。
陶以平認為,相比於歐盟碳交易機制(EU-ETS)等成熟碳市場,市場活躍度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且衍生品交易和碳資產管理服務等碳金融創新不足。
他建議,在目前七個地區碳排放權試點的基礎上,盡快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碳排放權市場,並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和做市,提高市場流動性,強化價格發現功能。在此基礎上,從碳排放權市場向其他排放權市場擴展,形成全序列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涉嫌“通敵”的原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於周三辭職之後,特朗普政府已經將向退役海軍中將羅伯特·哈沃德(Robert Harward)伸出了橄欖枝。
羅伯特·哈沃德
哈沃德表示需要幾天時間考慮,現在尚不清楚他是否接受了這一邀約。
白宮發言人也未對此進行即刻置評。
目前國家安全顧問一職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長凱洛格(Keith Kellogg)暫代。
哈沃德,羅德島人,有過一段在德黑蘭求學的經歷。曾是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後在前總統小布什內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主要參與反恐工作。
哈沃德於2013年退役,目前是美國國防部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高管,負責該公司在阿聯酋的業務。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是世界的輕工業重鎮;港商甚至發展出一套讓勞工承包手作生產的制度。早一代人集體回憶中的「穿膠花」,可謂今天「將閒置資源極大化」的共享經濟的先行者。 在這種高度有彈性的生產模式之下,香港也出現了相應的零售市場環境。廠商將部分產品外銷,也有部分在本地出售。當年還未有大型連鎖店;高級的貨品和進口貨在百貨公司出售,其他的就透過各種小店和小販出售。這種分銷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廠商和各小店小販的關係網。不同產品行業,各自發展出一個由生產到批發到零售的網絡,這就是大多數人所認識香港的生產價值鏈。 八十年代,生產外移,價值鏈的結構也漸漸出現變化。左派一直恨之入骨的全球化,使零售業變得資本密集,愈來愈多的連鎖店,透過資本操作來減低成本,結果卻令到許多低收入家庭本來負擔不起的日用品,像冷氣和微波爐等,價格愈來愈便宜。過去廿年,國際貿易在物流和資訊技術的進步下,令市場變化愈來愈大;像阿里巴巴,就是大陸廠商向世界各地零售商批發的平台,漸漸變成向消費者直銷的平台。 大批量生產賺錢產品,已經是紅海式的割喉競爭;薄利多銷的背後全是資本密集的操作,是連鎖店的世界。但與此同時,微生產革命,卻為小店開拓了新的生存空間;只不過今天小店的銷售渠道,不可能再單純依賴傳統的實體店鋪,賣的產品也不可以是簡單的大批量生產商品。就算是小本經營,在今天要成功,也要走 Online-to-offline(O2O)的策略。更正確一點說,愈是小本經營,就愈要利用新的競爭環境,尋找生存定位。應運而生者,有王維基的網購平台;大陸資金的網購平台,最近也進軍了香港市場;主打有本地貨的,則有「士多」和「土炮」等。 「我不管世界怎樣變。我只是希望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那樣;簡單地買賣消費者要的日常生活所需?為什麼政府不可以回購領展,然後讓我們用低廉的價錢租鋪,讓我們繼續營運下去?」將小店老店消失,全部推說是租金貴,是捉錯用神。真正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何別人有能力負擔更高的租金?」事實上,過去廿年,也有人可以像賣米線的譚仔般,由一間鋪發展成上十億價值的企業。順帶一提,有資料顯示,譚仔和同類食肆,生意收入最高的鋪頭,正是位於領展商場當中。市場的公義,就是讓做對了決定的人,得到回報。另一邊廂,市場也是淘汰的過程;被淘汰的人,最大錯誤就是將對未來的預期,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假設市場不會變,正是個致命的錯誤。說白了,就算政府免租將所謂的老店小店保育下來,最終也只是門面功夫,另類博物館,對幫助基層市民,真正意義委實不大。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會扶持某些行業和企業,結果卻衍生出各種既得利益和「殭屍企業」,要永遠靠吸別人的血來續命。不願意進步的社會,才是對我們的下一代最不公平的社會。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