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俞敏洪談幸福:每月賺兩三千塊,能吃上蘭州拉面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4/146736.html

i黑馬:幸福究竟是什麽?恐怕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對創業者而言,幸福意味著什麽?是不是功成名就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事業和生活怎樣保持平衡?自己又該保持怎樣的心態?

黑馬導師俞敏洪近日在出席清華論壇時,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創業心得,闡述了對幸福的看法。俞敏洪老師告誡創業者: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多和自己比較,朝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幸福就會慢慢到來。
 


\以下是i黑馬整理的俞敏洪演講內容。

幸福就在你心里

首先,幸福跟你的出身、家庭環境有關系。在任何一種父母有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幸福指數一般非常低,因為他從小到大都沒有在一種積極的、陽光的心態下長大,所以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檢點我們自己。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有錢狀態還是沒錢狀態,不管是工作順利狀態還是不順利狀態,你首先產生的情緒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是否認外部的還是否認內部的。任何把原因歸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歸到自己無能的,這些都是不幸福的來源。

毫無疑問,我比較幸福,雖然生長在一個農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積極應對身邊一切事情。我很少聽到父母去抱怨,他們總是勤勞地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而實際上,在我們整個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錯的。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一般一個人家是養3頭豬,我們家一年養6頭豬。雖然當時豬也賣不了幾個錢,因為當時要還蘇聯的債,都運到蘇聯去了,但是這還是意味著我們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為農村當中,唯一能拿去換現金的東西就是豬。糧食是換不了現金的,糧食是國家定額征收。

這種生活狀態,讓我從小意識到:如果你要變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環境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經常抱怨社會,抱怨中國這兒不好、那兒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國,也天天抱怨美國。我可以斷定,他們跑到丹麥——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照樣會抱怨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所以說,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樣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積極心理,提醒自己要陽光起來。

其次,假如人能活100歲的話,有70年的幸福是和另外一個人相關的,那就是你的配偶,除非你不結婚。我一直認為,一個人一生最主要的幸福來源是找對一個人,找對你想要的那個男人或者那個女人。這和談戀愛還沒有關系,一起生活的特質和談戀愛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比如,你談戀愛的時候可以找一個漂亮的女性,你結婚以後,“漂亮”在婚後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誰都有這樣一種感受,當你看一個漂亮女孩一個禮拜以上的時候,誰都不覺得她漂亮了。美麗來自於距離感,而不是來自於面對面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非常認真地去思考,我們找的那個人到底能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找女人要找賢惠的,賢惠的女人讓男人心情放松;找男人要找胸懷大度的,能給你帶來生活上的安全感。最悲傷的是找到一個男的,除了會抽大煙、天天打罵你,沒有雄心壯誌,沒有寬闊心胸,這樣的人會讓人崩潰掉。男人找女人,天天把你跟其他人比較,覺得你狗屎不如,找到這樣女人的男人也是掉進地獄里了。

幸福需要經營

另外,幸福是需要經營的。我是搞教育的,我發現中國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幸福。從小到大,孩子沒有教育好。其實教育一個孩子的過程是經營一個家庭幸福的過程。當一個父母發現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說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幸福指數立刻就增加了。但是,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氣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給毀掉,因為他都不知道孩子從小到大應該培養。

很少有父母會引導孩子讀書的好奇心,因為他們自己都不讀書。讀書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環。3歲開始到10歲,孩子就應該養成的讀書習慣。而現實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帶到一個世俗的空間,去比較很多不該比較的事情,讓孩子養成一些世俗的比較習慣,成績不如別人自卑,衣服不如別人自卑,長相不如別人自卑。除了社會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結婚生孩子了,你又不會帶孩子,那孩子就會變成你的噩夢,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較渺茫的。

中國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於不信宗教,中國人不幸福也不是因為沒有錢,中國人的平均生活狀態,除了一些邊遠地區的人,還是不錯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你沒法生存下去的時候,財富和幸福是密切相關的。當你到一定程度之後,幸福已經不和財富正相關了。

我個人感知的幸福是這樣:如果給我一個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滿足我下面兩個條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個條件是在房間里有一堵墻的書;第二個條件是必須讓我每個月能賺兩三千塊錢,可以去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吃一吃喜歡的飯,這個飯絕對不是鮑魚魚翅,而是蘭州拉面。

我個人有資格告訴大家:你個人的幸福和財富的疊加是沒有關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來自於和財富無關的東西。否則我的幸福指數應該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數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還要低一些。我有錢了,但是我沒時間;我有錢了,但是我受制於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約。

但是想回過來,我還算是比較幸福的。這倒不是因為娶到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孩子,而是我從小到大養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不去跟別人,尤其是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我們很多人不幸都來自於什麽呢?看見鄰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變成局長,自己還是個處長,你就不幸福;看到邊上的人長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劃兩刀;看到同事成績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這種比較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心理上的傷害。

一個人要不要比較呢?要比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遠和身邊的人比,而且比的永遠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來,比出快樂來,那就可以比較。而中國人永遠是比到最後,比出自己的萬般不是,比到最後崩潰的狀態。所以我下決心,讓我在生活當中不和別人攀比。

我給大家再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好朋友是中國的一個企業家。一次一起去遊泳,他把一塊十幾萬的手表放在遊泳池邊上,遊泳很高興,最後穿衣服的時候也就忘了這塊表了,再回來的時候發現表沒有了。本來後面有幾個特別愉快的活動,他就再也沒心思參加了。

這個表對他來說好像是挺珍貴的。我的感覺是,那不就是十幾萬塊錢麽,丟了就丟了。他說那也是十幾萬塊錢呢。到了第二天的下午,遊泳池的那個賓館給他打電話,說表找回來了,他又高興得不得了。我看了以後,覺得好悲傷。我覺得一個人因為丟掉某個東西,而把一天半的美好時光都給浪費掉,非常不值得。

所以,在我的生活中任何東西丟掉了都不可惜,當然老婆不能丟。現在要是到我家去看的話,超過一萬塊錢的東西沒幾個,加起來就三四萬的書在家里。小偷來了,偷書也是很痛苦的事情,扛起來又重,又賣不了幾個錢。你看我手上戴的這個手表,800人民幣,平均每天快走一分鐘,這樣我覺得挺好,提醒我時間快到了,趕快出發。所以,人盡可能不要被物質的東西困住。

我好朋友也很多,好多人有私人飛機,那我怎麽處理呢?很簡單,他們坐自己的私人飛機,我搭他們的飛機就好了,有時候借了他們的遊艇說,要不要付你錢?

多和自己比較

人什麽時候會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較的時候,不管你在什麽狀態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標去努力,往往能為了目標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會開始覺得這樣的幸福。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遠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遠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狀態下,往前走就好了,說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

再以我剛才提到的馬雲為例。馬雲進入杭州師範的時候,跟我一樣的狀態,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還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師範的專科,但是馬雲進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間。比來比去,從文藝到體育到學校活動到跑步,沒有一個同學我能比得過。到大三的時候,我得了肺結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時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兩年書。大家看《中國合夥人》里的窩囊樣兒,就是我當時在北大教書的樣子。好在後來慢慢教出來了,慢慢學生喜歡我了,後來才有了自己的生活、愛情和事業。

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馬雲比我厲害多了,馬雲到了師範學院第一個禮拜,找了一圈沒找到比他更難看的,郁悶了兩個禮拜。第三個禮拜他就站起來了,他說過一句話:一個男人的成就與他的長相成反比。長得越難看,成就越高。後來,我反複在百度、Google上找這句話是誰說的,結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馬雲說。他自己編出這句話,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在大學的時候給自己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必須從專科變成本科,當時是很難的事情;第二個目標,大學四年,必須能當學生會主席;第三個目標,必須把杭州師範大學最美的姑娘娶回家。

你看,我長成這樣都不敢定這樣的目標。這個例子給大家說明什麽概念呢?這個概念就是你得設定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

我後來做新東方的時候就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斷給自己、給新東方設定目標。別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給自己設定目標、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來了。

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關註自己個人的成長,關註自己興趣的提高,關註自己經驗的積累,關註自己未來的生命目標,一點一點去努力。

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一點:不管你多忙,一定要留一點悠閑的時光給自己的生活。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創始人向阿里巴巴學什麽?

學合夥人制度!

執行力、企業文化、價值觀

根本都在組織制度

但是,怎麽學?看新聞、讀資料?

不如讓阿里的高管現身說法

找問題,狠演練

規劃真正適合你的合夥人體系

 

2014年11月5-7日,黑馬“中國合夥人”特訓營,前阿里巴巴執行董事、集團首席人力管等四位核心高管,3天2夜深度解讀阿里成功的秘訣,合夥人規則背後的秘密!

報名電話:馮女士 13811444279

點擊鏈接查看課程詳情: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I0OTM2NDUwMQ==&mid=201555150&idx=1&sn=65f4e6b865fed786930ed33580c93a75#r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07

俞敏洪談幸福:每月賺兩三千塊,能吃上蘭州拉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8445.html

幸福究竟是什麽?恐怕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對創業者而言,幸福意味著什麽?是不是功成名就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事業和生活怎樣保持平衡?自己又該保持怎樣的心態?

敏洪近日在出席清華論壇時,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創業心得,闡述了對幸福的看法。俞敏洪老師告誡創業者: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多和自己比較,朝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幸福就會慢慢到來。

以下是俞敏洪演講內容:

幸福就在你心里

首先,幸福跟你的出身、家庭環境有關系。在任何一種父母有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幸福指數一般非常低,因為他從小到大都沒有在一種積極的、陽光的心態下長大,所以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檢點我們自己。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有錢狀態還是沒錢狀態,不管是工作順利狀態還是不順利狀態,你首先產生的情緒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是否認外部的還是否認內部的。任何把原因歸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歸到自己無能的,這些都是不幸福的來源。

毫無疑問,我比較幸福,雖然生長在一個農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積極應對身邊一切事情。我很少聽到父母去抱怨,他們總是勤勞地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而實際上,在我們整個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錯的。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一般一個人家是養3頭豬,我們家一年養6頭豬。雖然當時豬也賣不了幾個錢,因為當時要還蘇聯的債,都運到蘇聯去了,但是這還是意味著我們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為農村當中,唯一能拿去換現金的東西就是豬。糧食是換不了現金的,糧食是國家定額征收。

這種生活狀態,讓我從小意識到:如果你要變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環境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經常抱怨社會,抱怨中國這兒不好、那兒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國,也天天抱怨美國。我可以斷定,他們跑到丹麥——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照樣會抱怨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所以說,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樣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積極心理,提醒自己要陽光起來。

其次,假如人能活100歲的話,有70年的幸福是和另外一個人相關的,那就是你的配偶,除非你不結婚。我一直認為,一個人一生最主要的幸福來源是找對一個人,找對你想要的那個男人或者那個女人。這和談戀愛還沒有關系,一起生活的特質和談戀愛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比如,你談戀愛的時候可以找一個漂亮的女性,你結婚以後,“漂亮”在婚後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誰都有這樣一種感受,當你看一個漂亮女孩一個禮拜以上的時候,誰都不覺得她漂亮了。美麗來自於距離感,而不是來自於面對面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非常認真地去思考,我們找的那個人到底能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找女人要找賢惠的,賢惠的女人讓男人心情放松;找男人要找胸懷大度的,能給你帶來生活上的安全感。最悲傷的是找到一個男的,除了會抽大煙、天天打罵你,沒有雄心壯誌,沒有寬闊心胸,這樣的人會讓人崩潰掉。男人找女人,天天把你跟其他人比較,覺得你狗屎不如,找到這樣女人的男人也是掉進地獄里了。

幸福需要經營

另外,幸福是需要經營的。我是搞教育的,我發現中國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幸福。從小到大,孩子沒有教育好。其實教育一個孩子的過程是經營一個家庭幸福的過程。當一個父母發現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說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幸福指數立刻就增加了。但是,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氣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給毀掉,因為他都不知道孩子從小到大應該培養。

很少有父母會引導孩子讀書的好奇心,因為他們自己都不讀書。讀書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環。3歲開始到10歲,孩子就應該養成的讀書習慣。而現實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帶到一個世俗的空間,去比較很多不該比較的事情,讓孩子養成一些世俗的比較習慣,成績不如別人自卑,衣服不如別人自卑,長相不如別人自卑。除了社會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結婚生孩子了,你又不會帶孩子,那孩子就會變成你的噩夢,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較渺茫的。

中國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於不信宗教,中國人不幸福也不是因為沒有錢,中國人的平均生活狀態,除了一些邊遠地區的人,還是不錯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你沒法生存下去的時候,財富和幸福是密切相關的。當你到一定程度之後,幸福已經不和財富正相關了。

我個人感知的幸福是這樣:如果給我一個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滿足我下面兩個條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個條件是在房間里有一堵墻的書;第二個條件是必須讓我每個月能賺兩三千塊錢,可以去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吃一吃喜歡的飯,這個飯絕對不是鮑魚魚翅,而是蘭州拉面。

我個人有資格告訴大家:你個人的幸福和財富的疊加是沒有關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來自於和財富無關的東西。否則我的幸福指數應該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數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還要低一些。我有錢了,但是我沒時間;我有錢了,但是我受制於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約。

但是想回過來,我還算是比較幸福的。這倒不是因為娶到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孩子,而是我從小到大養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不去跟別人,尤其是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我們很多人不幸都來自於什麽呢?看見鄰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變成局長,自己還是個處長,你就不幸福;看到邊上的人長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劃兩刀;看到同事成績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這種比較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心理上的傷害。

一個人要不要比較呢?要比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遠和身邊的人比,而且比的永遠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來,比出快樂來,那就可以比較。而中國人永遠是比到最後,比出自己的萬般不是,比到最後崩潰的狀態。所以我下決心,讓我在生活當中不和別人攀比。

我給大家再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好朋友是中國的一個企業家。一次一起去遊泳,他把一塊十幾萬的手表放在遊泳池邊上,遊泳很高興,最後穿衣服的時候也就忘了這塊表了,再回來的時候發現表沒有了。本來後面有幾個特別愉快的活動,他就再也沒心思參加了。

這個表對他來說好像是挺珍貴的。我的感覺是,那不就是十幾萬塊錢麽,丟了就丟了。他說那也是十幾萬塊錢呢。到了第二天的下午,遊泳池的那個賓館給他打電話,說表找回來了,他又高興得不得了。我看了以後,覺得好悲傷。我覺得一個人因為丟掉某個東西,而把一天半的美好時光都給浪費掉,非常不值得。

所以,在我的生活中任何東西丟掉了都不可惜,當然老婆不能丟。現在要是到我家去看的話,超過一萬塊錢的東西沒幾個,加起來就三四萬的書在家里。小偷來了,偷書也是很痛苦的事情,扛起來又重,又賣不了幾個錢。你看我手上戴的這個手表,800人民幣,平均每天快走一分鐘,這樣我覺得挺好,提醒我時間快到了,趕快出發。所以,人盡可能不要被物質的東西困住。

我好朋友也很多,好多人有私人飛機,那我怎麽處理呢?很簡單,他們坐自己的私人飛機,我搭他們的飛機就好了,有時候借了他們的遊艇說,要不要付你錢?

多和自己比較

人什麽時候會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較的時候,不管你在什麽狀態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標去努力,往往能為了目標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會開始覺得這樣的幸福。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遠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遠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狀態下,往前走就好了,說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

再以我剛才提到的馬雲為例。馬雲進入杭州師範的時候,跟我一樣的狀態,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還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師範的專科,但是馬雲進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間。比來比去,從文藝到體育到學校活動到跑步,沒有一個同學我能比得過。到大三的時候,我得了肺結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時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兩年書。大家看《中國合夥人》里的窩囊樣兒,就是我當時在北大教書的樣子。好在後來慢慢教出來了,慢慢學生喜歡我了,後來才有了自己的生活、愛情和事業。

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馬雲比我厲害多了,馬雲到了師範學院第一個禮拜,找了一圈沒找到比他更難看的,郁悶了兩個禮拜。第三個禮拜他就站起來了,他說過一句話:一個男人的成就與他的長相成反比。長得越難看,成就越高。後來,我反複在百度、Google上找這句話是誰說的,結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馬雲說。他自己編出這句話,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在大學的時候給自己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必須從專科變成本科,當時是很難的事情;第二個目標,大學四年,必須能當學生會主席;第三個目標,必須把杭州師範大學最美的姑娘娶回家。

你看,我長成這樣都不敢定這樣的目標。這個例子給大家說明什麽概念呢?這個概念就是你得設定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

我後來做新東方的時候就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斷給自己、給新東方設定目標。別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給自己設定目標、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來了。

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關註自己個人的成長,關註自己興趣的提高,關註自己經驗的積累,關註自己未來的生命目標,一點一點去努力。

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一點:不管你多忙,一定要留一點悠閑的時光給自己的生活。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編輯:余佳瑩)


低價廝殺仍難保吃上低價藥 藥品定價漏洞如何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032.html

低價廝殺仍難保吃上低價藥 藥品定價漏洞如何補

第一財經日報 陸琨倩 2015-02-06 06:00:00

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隨著藥品招標大年的來臨,關於藥品中標制度的爭議也在持續,因為招標中的砍價仍難保證老百姓吃上低價藥。

[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

隨著藥品招標大年的來臨,關於藥品中標制度的爭議也在持續,因為招標中的砍價仍難保證老百姓吃上低價藥。

全國人大代表陳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已經關註到藥品招標價格的爭議,他稱,今年上交的議案會涉及“雙信封”制度、單獨定價等藥價難題,“在安全性以及同等藥效的前提下,我們希望真正實現藥品能夠大幅降價,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最便宜的藥品。”

上述提到的“雙信封”制度,其實便是目前藥品招標需要參照的經濟技術標與商務標兩個標準,藥企需要通過經濟技術標,即企業生產規模、配送能力、銷售額、行業排名、市場信譽等評審後,才有資格進入商務標書評審,而商務標環節註重價格比較。

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貝慶生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信封制度導致了大企業高價中標,小企業低價中不了標,藥品就應該講質量,按仿制藥管理辦法,仿制藥質量不得低於被仿制藥,所以仿制藥質量和原研制者質量一樣是鐵一般的事實。”

在湖南省醫藥集中采購的藥品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的中標企業,同樣的規格,每顆的價格從0.075元到0.393元不等,價差相距好幾倍。”有報料人黃先生向本報記者反映。對此,湖南省藥品集中采購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由於中標藥品的價格並不是單純以低價作為標準,經濟技術標排名高的企業,自然可以獲得高價。

而更讓黃先生難以接受的是擁有單獨定價的同類產品價格高得更離譜。黃先生對記者稱,“同樣以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為例,同樣的規格,常州四藥制藥的定價甚至高達3元,與最低價的0.075元價差相距40倍。同樣,奧美拉唑腸溶片中,有的企業的中標價格為0.245元,而阿斯利康的中標價格則高達12.077元。”

黃先生表示,“奧美拉唑主要是治療胃酸過多的,而且已經過了專利期,生產沒有什麽難度,成本也很低,你看報價都能報出0.075元就知道了,但為什麽差價還是這麽大?可笑的是,0.075元只相當於12.077元的零頭還不到。”貝慶生也認為,“單獨定價讓同一個中標品種價格相差十多倍,這是過往留下來的問題,應該解決。特別是像奧美拉唑這種,已經屬於仿制藥範疇。”

事實上,上述的“雙信封”制度以及單獨定價早就被業內詬病,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兩種制度合力造成了一個結果,便是非單獨定價藥物低價廝殺,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

不過,一旦取消單獨定價,這便會涉及原研藥品(比如說外企過了專利保護期的進口藥品)與仿制藥品之間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陳勇認為,制定藥品招標方案,首先應該考慮老百姓能吃上藥,而且在相同的藥效下,越便宜越好,“企業總能找到利益平衡點。”

編輯:一財小編

“它延緩了中國人吃上新藥的時間” 遺傳資源臨床實驗新政引爭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704

 

重慶首個腫瘤遺傳資源生物標本庫,保護遺傳資源正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 (東方IC/圖)

自從科技部《人類遺傳資源采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審批行政許可事項服務指南》10月1日實施以來,有關其增加企業負擔、延遲新藥審批時間、程序設置不合理等爭議一直不斷,南方周末最近得知,有關部門已開始布局調研這一問題。

2015年10月12日,科技部關於人類遺傳資源審批指南實施的第12天,科技部負責該項工作的一位處長就此作了政策解讀。這場以創新研發為主題的討論會——DIA中國首屆藥物研究創新會議,臺下坐著數百家企業老總、科研工作者、醫生。

約莫40分的演講結束,該處長總結,新法規將有利於保護國家生物安全和遺傳資源,促進醫藥行業發展。但話音剛落,臺下就一陣騷動,老總們交頭接耳,仿佛個個想沖上去質問她。

自從2015年7月科技部發布《人類遺傳資源采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審批行政許可事項服務指南》(下稱《新指南》)以來,這份自國務院1998年頒布《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後首次出臺的審批細則,就一直陷入爭議之中。

業內矛頭所指,是其將外企在中國做的所有新藥臨床試驗都納入審批範圍的規定。按照《新指南》要求,只要是從中國病人采集的樣本包括但不限於全血、血清、血漿、組織、唾液、尿液、頭發等樣本都屬於遺傳資源。所有外企參與的臨床試驗都必須在遺傳辦審批後才能啟動,無論是否出口出境。

“無法理解這樣的政策!”一家歐洲制藥公司的中國研發總裁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道。在他看來,這一法規將讓剛有起色的新藥審評流程“一夜倒退”。

質疑者批評,它不僅讓現在已經十分漫長的新藥上市時間再度延長“6~8個月”,甚至失去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機會,消退外資對中國投入的熱情。

“它有悖於整個國家高度重視提高新藥上市速度、精簡審批流程的精神,最終再度延緩中國病人吃上新藥的時間。”有論者直接批評說。

一夜回到解放前

質疑從一開始就很強烈。多位外企研發人員估計,“新藥上市時間至少延遲半年甚至更久,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按照該規定,地方和國家科技部審核需要四個月,遇到特殊情況還將推遲。但據臨床研究人員介紹,在實際操作中,不僅提交的材料要求複雜,且大量文件都要各醫院行政領導進行批準和蓋章,還需獲得研究醫院上級主管部門的蓋章批準,手續十分繁瑣。

“準備這些申請文件就需要1-3個月時間。”一位負責準備臨床試驗材料的科研人員說,最近,他正幫一家外企準備提交給科技部的材料,十分頭疼,“一家醫院的材料正反面打印,摞起來還有四十厘米厚”。

但臨床試驗不會在一家進行,病人競爭性入組,很難確定數目,而且每家醫院都需要分別提交,大的項目將涉及五十甚至上百家醫院。“完全是重複浪費行政資源”。

自10月1日之後,已經陸續有不少企業開始遞交材料,兩個多月過去。據接近科技部的人士透露,第一批審核何時開始“連時間表都還沒有”,政府許諾的“三個月完成審批”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在科技部的政策完全是和國家背道而馳,也把國家食藥監總局(以下簡稱CFDA)今年做的努力都抵消了。”一家外企註冊部總監說。

自2015年5月下旬,國務院部署開展了對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大督查;CFDA成為被點名的9個國家部門之一,重點問題在於新藥上市速度太慢,藥品審評審批積壓。2015年,CFDA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審批提速”。

今年7月,CFDA先後發布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和《關於征求加快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問題的若幹政策意見的公告(2015年第140號)》,大力解決審評緩慢的問題,CFDA副局長吳湞明確表示將通過“三年實現動態審評”。

藥品審評部門十分清楚問題的重要性。據CFDA統計,在2012到2013年間,中國進行的1000多個臨床試驗中,有12%是國際多中心的。為了提高中國參與全球同步研發速度,CFDA在今年年初專門頒布了《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指南》,希望能“減少不必要的重複臨床試驗,縮短區域或國家間藥品上市延遲,提高患者獲得新藥的可及性”。

“CFDA今年的所有努力也不過是縮短了三個月,現在仿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這位註冊總監抱怨道。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發委員會(RDPAC)告訴南方周末,他們也在近期對成員公司進行了問卷調研,反饋的結果顯示:所有的臨床試驗(包括上市前臨床研究,上市後臨床研究觀察性研究)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對中國參與藥品的國際同步開發和本土醫藥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也有著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不能為了管而管,科技部應該對監管對象的風險和帶來的損害做全面的評估!”上海一家大型CRO公司負責人說。

正式納入監管

不過,科技部出臺新規定自有其考慮。人類遺傳資源具有重要的研發價值,“人類遺傳資源被竊取和不當利用的事件還時有發生,我們必須保護國家的生物安全。”上述處長在會議上說。

事實上,關於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科技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下稱遺傳辦)在1998年就頒布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初衷是針對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限制外國機構獲取不當利益,針對有價值的遺傳家系和特定封閉人群樣本出口,並未將臨床試驗涉及的樣本納入。直到2012年,遺傳辦希望將條例上升到立法層面,制定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送審稿)》,明確將管理對象從基礎研究擴展到臨床試驗領域,針對外資背景申辦的非遺傳家系和特定封閉人群的藥物臨床研究,但至今未發布定稿。

由於沒有具體實施細則,從2012年到2015年的三年間,條例並未真正實施,多是“走過場”。上述CRO公司負責人說,“遺傳辦根本沒什麽人懂這些,基本材料送過去,他們同意就過了。”

直到2015年7月,科技部發布 《新指南》,要求“所有的外資藥廠和CRO在中國采集或收集樣本,都需要提前獲得審批,無論是否出口出境。”此項規定,將得到國家食藥監總局批件作為申請的前置條件——這直接讓外企和臨床醫院都無法在做其他申請時並行進行。

“科技部出臺政策有它的理由,但無論如何不應該影響整個臨床試驗的審批流程。”在一個擁有37家頂級跨國制藥企業組成的微信群里,大家從知道文件的那一刻就沒有停止討論。焦點集中在科技部是否有權管理臨床試驗的審批,《新指南》是否合法,以及推遲新藥上市和病人參與臨床時間的代價是否太大?

總部在美國的一家制藥公司中國註冊法務部總監質疑,“國家藥品管理法明確規定了臨床試驗經過CFDA審批便可開展,科技部怎麽有權力在之後進行審批?”

在他看來,這項審批的出臺沒有法律依據,臨床試驗屬於“藥品管理法”規範,但該法中沒有針對研究所需樣本采集規範和法律主體進行規定,而《新指南》缺乏上位法支持;其次,關於中外合作知識產權分享在“專利法”已經有明確約定,已經有法律約束針對中國遺傳資源的不當利益獲得途徑,不需要由另外一個行政部門進行重複審批。

“對此(人類遺傳資源)問題的過度重視,反而影響國際合作和藥物研發的創新。”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張宏冰說。

吃不上新藥的中國人

更多的人則擔心,這將令中國病人無法及時吃上新藥的糟糕處境持續惡化。因為漫長的審批流程,許多進口新藥,都是在國外上市七八年甚至更久後才獲批。

“這完全不合理。如果國際批準上市了,國內推遲幾年,很多患者將無法得救,比如肺癌的中位生存時間是8~10個月。推遲半年就沒有任何機會了。”知名肺癌專家、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主任委員吳一龍教授憂心忡忡。

“我們希望能快一些,現在申請的新藥,一半都和腫瘤有關。治療腸癌的靶向藥安維汀(Avastin)2004年已在美國上市,但中國直到2010年才有。”天津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巴一主任說。

對於重癥病人,尤其是癌癥晚期的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他們當中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痛苦的抉擇,要麽在等待中死去,要麽去黑市購買未批準的進口藥物,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一旦重病,很多患者會在病友群里呼籲集體尋藥,有的費盡周折去國外,卻買到假藥,最終人財兩空。

“任何一個政府,都應該竭盡全力地滿足藥物的可及性,確保供應;減少藥滯的時間;降低藥品價格;而不是相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說。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臨床試驗國。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臨床試驗註冊網2014年6月數據,中國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量有1653個,僅次於美國和歐洲。

由於中國擁有眾多的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系列傳染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的醫生和臨床研究者希望將中國病人加入到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中去,以便可以和歐美同步享受到最新的醫藥創新成果。根據國家藥品審評中心(CDE)2014年的年度報告,我國國際多中心的試驗排名前五的領域是:抗腫瘤、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藥物。這和中國患者最關註的疾病是吻合的。

“參加國際多中心是中國最可能趕上國外新藥速度的辦法了。”某排名前五的跨國藥企的研發總裁說。如果延遲的政策實施,原本中國地區要錄三四百個病人,現在可能只有三四十個,會導致試驗數據不好或無效。而一旦錯過全球同步,只能等歐美上市後,再去申請臨床研究,再做臨床試驗,至少要晚四年時間。

錯失機會還將影響科研進展。“我們更看重的是早期研究,如果能參與進去,就可能出現很好的結果,但現在我們總是跟著外國後面,連尾巴都跟不上。”吳一龍說。他最早提出中國肺癌患者的基因變異特點,從而使中國肺癌病人通過靶向治療受益。

在他看來,臨床診斷並不適應這個指南,新藥試驗目的並不是為了收集遺傳信息,即便是真如科技部所說,有人竊取病人樣本資源,但這樣得出數據將不會有任何論文發表的機會,這一審批是將人類遺傳資源泛化了。

“臨床試驗必須監管,遺傳信息也非常重要,牽涉到重大疾病,家系的調查需要慎重,可以采取事前審批、備案審批等,但不能沒有理由地阻礙。”吳一龍認為,科技部這一政策阻礙新藥的性質和以前CFDA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並沒有如此苛刻的限制。國內一家創新藥企業曾去美國做臨床試驗,試圖進入全球市場,並沒有這樣的許可。

“中國病人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而被排除在外嗎?”

新調研或將開始

程序的透明和評估也是專家們質疑的焦點。吳一龍建議,出臺這麽重大影響的政策,必須事先進行聽證會,讓更多的親歷者、臨床試驗專員、法律學者、患者代表等來參與。“但我並沒有接到這樣的論證會(信息),也沒有聽說有舉辦過。”

外資行業代表承認,他們年初就開始和科技部進行溝通。“他們聽了企業們的很多意見和建議,但最終執行時都沒有采納。”一位參與的行業人士說,他們並不想挑戰科技部的權威,只希望政策能夠合理。

行業提出的建議包括,和CFDA同步審批、減少不必要的審批文件,同一個臨床試驗項目只需要牽頭部門送審。其次,他們建議,對於藥物臨床研究中只涉及與藥物安全性、療效、疾病診斷相關的檢測采取“出口報批,不出口備案”的方式,而對於與研究項目無關或者目的方法不明確的生物標記物以及遺傳基因檢測進行“強制審批”

“在這些被延長的臨床實驗過程,受害的是中國患者,他們不能夠及時收到安全有效的藥物。”曾主導過兩萬人臨床試驗的一位匿名科學家說。

CFDA沒有對此事進行評論。一位接近藥品審評中心的人士透露,因為兩部門同級,他們不便幹涉。

截至發稿日,科技部最終未能就問題安排具體采訪,也未給予書面回複。

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從多渠道獲悉,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註意到政策產生的影響,正開始有計劃地進行調研。業內人士猜測,政策有希望被重新調整。


背後風險》年領高薪也不敵吃上官司 若做不好會被告 要賠巨額、甚至坐牢

2016-06-20  TWM

當外界將獨董視為肥缺的同時,忽略了獨董遭投保中心求償的龐大金額,究竟,擔任獨董有哪些風險與不確定性必須要考量?

撰文•梁任瑋

如果仔細了解擔任獨立董事的權利義務,接任這份工作前,你會有最壞的心理準備。」當外界將獨董視為肥缺的同時,長期代表保護投資人權益的投保中心董事長邱欽庭給了最忠實的見解。

目前,投保中心對公司負責人、經理人、董監事(包括獨董)、簽證會計師正在進行中的團體訴訟有九十幾件,被告包含獨立董事的有八件,比率雖然不到一成,但這八件被起訴案的賠償金額共二十三.四八億元,金額最高的是陞技(現更名欣煜),被起訴金額高達十一.六七億元。

儘管欣煜的被告之中有公司負責人、董事、獨董,可依「比例責任」賠償,但換算下來,獨董要付出的「代價」仍相當可觀。

代價可觀〉

五百萬求和解 還有人纏訟十年最經典的案例當屬發生在櫃買中心前董事長吳壽山身上的案子。曾在二○○四年至○八年擔任過合邦電子監察人的吳壽山,期間公司爆發財報不實事件,投保中心向該公司及董監事求償一.三億元,在訴訟過程中,吳壽山表明自己曾經在董事會提出質疑,已負起盡責管理的責任,但並未提出具體的客觀證據,本案因雙方不斷上訴,至今仍未全案確定;而吳壽山個人則選擇另一條路——與投保中心和解,也間接承認了他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媒體報導,他賠償了五百七十萬元,才脫離了被告身分。

「在我們求償的案件中,也曾遇過董事被告,為了與投保中心和解,不惜賣房還款的情況,而且金額高達好幾千萬元,」邱欽庭透露,外界只看到獨董風光亮麗的一面,往往忽略獨董若不好好的當,就是把自己推向危險的深淵中。

尤其官司過程冗長,在為期數年的官司過程中,每位被告的獨董都經歷許多煎熬與掙扎。

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黃坤鍵說,很多獨董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大學教授或會計師,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是相對單純,經濟狀況也只是中產階級,一旦官司纏身,不只要賠上聲譽,還要忍受長期的訴訟過程,打亂原本規律的生活。根據投保中心資料,目前獨董被告最長的官司已打了十年之久。

「一家公司若有心做假帳,連會計師都會被騙,獨董被蒙蔽也不必太吃驚,」邱欽庭說,不能因為獨董被騙就否定他的功能與作為,最重要的是,「獨董不能沒有努力,又不願意負責。」

自保之道〉

記錄或錄音 為努力留下證據「隨著獨董制度上路後,現在獨董在董事會的權力甚至比董事還大,當然責任也不會小,」邱欽庭說。如果財務報表送到審計委員會被否決了,就不可能送董事會,這也是獨董與過去監察人制度最大差別之處,因為監察人是事後查核,而審計委員會是事前就擋住了。

事實上,為了提升上市櫃公司的公司治理透明度,投保中心人員今年也再次以股東身分親赴大立光、廣隆光電、樂陞科技等十家上市櫃公司股東會發言,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在目前外資持股高達五三%的大立光股東會上,針對大立光未採用電子投票、未逐案表決及董監事改選未採候選人提名制三項建言,讓經營階層備感壓力。

因為近年來獨董被告的訴訟案件持續增加,因此有不少學者、企業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風險」之後,開始拒絕受邀擔任獨董。一位在零售業輩分極高的教父級人士就坦言,儘管每年不乏上市櫃公司提供優渥待遇,請他出任獨董,但他從不為所動,直接婉拒對方好意,因為「若以獨董薪酬與風險相比,這個工作我扛不起,」他表示。

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也說,「在點頭答應擔任獨董之前,先問『你對那家公司了解多少?』」由於目前董事會都有紀錄與錄音,獨董在審計委員會如果對報表有質疑,一定要就你做的努力留下白紙黑字。然而,若以減免責任為目的,在董事會上,對財務報告空泛表示保留或反對意見,而無具體的理由,法院也不會認為其得以減免責任。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