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的轉換,腦中的想法轉換成言語亦是,長井鞠子公開稱霸日本口譯界五十年的溝通心法,讓你談話更有效率。 我有一個想法, 或許不該直接問今後想學習語言的人這個問題吧,但我覺得大家都該想想看:「學習外文之後,想靠這種語言傳達什麼事情?」「自己內心有沒有想傳達的內容?」英文只是「工具」,要在自己心裡保有想傳達的內容及想傳達的意願,再建立起讓聽者容易理解的結構,才算真正活用了英文這種工具。 步驟一:讓對話容易理解 我初出茅廬時,曾經在某場會議上聽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卻無法立即譯出,腦中一片空白。這時,我身旁的夥伴助我一臂之力:「百尺竿頭就是英文裡 revolutionary change (劃時代的改變)的意思吧。」我對日文中漢語的表現相當不擅長。要理解這些詞彙並且確實譯出,除了語言能力之外,素養更是不可或缺。 如果覺得只要會英文相關工作都能夠輕易上手,我必須說,這種想法似乎太過膚淺。 儘管會說英文,想在華爾街工作當然必須具備金融相關知識,沒有這些相關知識,等於你自己的心裡並沒有「該傳達的內容」。那麼,我們這些把英文視為工具的口譯員,具體來說到底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依照工作流程來一一解釋。 我認為「口譯」流程,可以 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步驟一:聆聽 步驟二:理解 步驟三:分析 步驟四:轉換 步驟五:譯出 經過這五個步驟,講者的訊息藉此跨越語言障礙傳達給聽者,「五步驟」也同樣適用於純日文的溝通中。 先來看看第一項步驟「聆 聽」,沒能聽懂講者的話就無法口譯。我有過多次「聽錯」的經驗。現在還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將shock(震驚)聽成shark (鯊魚)當時是逐步口譯,我耳裡聽到了Shark,不過從上下文看來,翻成鯊魚明顯文不對題,所以,途中我又修正。 另外,日本人以日文發表演說時,會遇到「連珠炮」這個難纏的強敵。即使有許多想傳達的內容,但講話卻像機關槍,顯然這個人忘記溝通時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演講目的在於「讓聽眾容易理解」。 對方的「說」是我們的 「聽」,同一種語言的對話當中,如果聽到不易了解的發言,也該自我反省:「我的發言對方是不是也不好懂呢?」 步驟二:理解發話者背景 語言光聽並不能理解。聽英文演講當然需要英語能力,不過光有語言能力還不夠。 像是之前提到的「百尺竿頭」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素養也是必備的。那麼,具備語言能力和素養就能理解所有內容嗎?答案是否定的。 要理解「在戰爭中失去家人的悲哀」,是不是自己也一定得有同樣經歷?兩個不同的人要有相同體驗根本不可能。可是,即使沒有相同經驗,也能夠盡可能提升理解的程度。 假如能事先了解講者的簡歷及發言概要,就可以將「奪走講者家人生命的戰爭,是什 樣的戰爭?」「他的家人在什麼狀況下喪生?」這些資訊盡量牢記在腦中。 面對想要溝通的對象,在對話之前如果疏於蒐集或學習基礎資訊,終究也只能達到膚淺程度的理解和溝通。 口譯員必須了解而且傳達的,並不是演講當中的單字,而是由這些單字所構成的講者「訊息」,還有結論當中的「重點」。這些內容不見得會化為言語.可是,當我們聽到講者說出「強化管制二氧化碳排放」,其背後一定帶有「擔心暖化」和「注重環境」等訊息。 這在相同語言的溝通當中一樣重要。如果能夠了解他的發言,也能夠對這個人的背景及性格有一定程度掌握。了解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當然是在彼此進行交涉時對自己相當有利的條件。相反的,如果在沒有任何基礎知識,只是側耳傾聽的狀況下,終究是看不見擁有特定背景和性格的人想說的「重要訊息」。 步驟三:分析對話脈絡 步驟二中的「理解」,是將耳朵裡所聽到的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素養和通識,屬於微觀作業,而在步驟三的「分析」或許可說是一種宏觀作業。 「聽錯Shark跟Sh0C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我耳朵裡確實聽到了shark,而我也知道這個字代表的是鯊魚,但是如果後退一步,我就會發現把Shark放在演講整體脈絡的宏觀世界中思考「非常奇怪」。也就是說,由於先理解再「分析」,讓我得以修正自己的誤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步驟也包含「驗證自己所理解的內容」。 在日常對話中,如果對方的堊百裡有「聽不懂的部分」,「從上下文看來,有很奇怪的異物夾在其中,感覺『卡卡的』」,就可以刪除,專注聽其他部分,讓自己能「掌握整體概貌」。實際上,許多人聆聽對話時也都是這樣。 步驟四:講話別刻意矯情 轉換就是換句話說的工作,在平常對話中也同樣在進行。 寫到這裡,我想起珍妮佛·麥金塔這位英國人,是我在高峰會中曾經共事的英文組口譯員,法國總統的演講,便是由她譯為英文之後,再由我譯為日文。 同樣身為口譯員,她所說的英文優雅。不但語彙豐富,片語用法也很恰當。且她不會使用太過艱澀的表現,會將演講的整體結構整理得相當清楚。 除非面對特定人物,否則我們難免希望別人能從自己的發言中認為自己是個具備知性的人。但是溝通是雙向的,如果以溝通也就是彼此之間的理解為目的,那麼,與其運用艱澀字句,讓人覺得自己「很知性」,應該還有比這種個人欲望更重要的事。 「傳達語言」並不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工作。我反覆提到,溝通是雙向,有說話的講者,還要有接收和理解的聽者,溝通才能成立。 步驟五:精確選擇用詞 在解釋「翻譯」過程中我也說過,用字遣詞的選擇很重要。比方說,觀眾大部分是高齡者,就要盡量減少使用流行語或源於外文的外來語。這時候,該考慮的不是自己想怎麼說話,而是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表達,才能夠確實將訴求傳達給聽眾。 我想要告訴各位以專業口譯員的身分思考的「溝通秘訣」。 口譯工作當中「栘情」是相當重要的,讓我們把這種移情作用再稍微推進到設身處地」。很多人認為「設身處地」是利他的態度,與自我表現不同。不過,讓溝通成立,把意見傳達給對方、打動對方的心,也能夠帶來利己的結果。 在討論笑話的部分,我寫到「有時候即使理解也笑不出來」的現實。雄辯者(orator) 也一樣,「理解」跟「想追隨這個人」是截然不同的事。這兩者都不僅是單純說出語言讓對方了解,我最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溝通必須「有其目的」。 這裡所說的「目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說笑話,不僅希望別人能了解,更希望引人發笑。溝通的目的是希望能對別人的心理產生作用,雄辯者也能打動人心。包括這些例子,還有在商務談判席間也一樣,我們最終的「目的」,應該就是打動對方的心。 如果能夠百分之百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對方一定也能夠做出符合你心意的事。因為你就是他,你想要做到的事,同樣也是對方的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