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戲報告:《半世紀的諾言》搶《戇爸》地位

1 : GS(14)@2015-02-04 21:25:16





由黃政民、金允珍主演的感人韓戲《半世紀的諾言》(前譯:國際市場)在開畫以來一直來勢洶洶,即使其後有多套韓國電影先後上映,但仍未令《半》片的地位受到動搖,多個星期企穩韓國票房的冠軍位置。





直到昨日為止,《半》片的累積入場人次更衝破千萬大關,得到近千三萬名觀眾捧場,而《半》片亦成為歷史票房史上第八部突破千二萬的電影。此外,《半》片跟韓國史上人氣電影排行第五位的《戇爸的禮物》更只相距四十九萬入場人次,以《半》片現時的走勢,大家都看好它極有可能會搶走《戇》的地位。撰文:金美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204/190279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28

奧巴馬:以文明精神求同存異美國古巴領導人 半世紀首會談

1 : GS(14)@2015-04-14 02:08:53

從電話對話、宣佈尋求關係正常化到握手寒暄,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與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Raul Castro)屢創破冰里程碑後,前天終首次面對面對話,亦是兩國最高領導人逾半世紀首次會談。兩人強調放下冷戰敵對思維,展開兩國關係新一頁,但亦不掩飾對古巴人權問題有分歧。


兩人的歷史性會談,前天在巴拿馬的美洲國家峯會場外進行,共談了80分鐘,美國官員披露兩人討論了互相重開使館談判進展,指示各自的團隊盡快化解剩下問題。奧巴馬在開場白強調以「尊重和文明精神」求同存異,展開兩國關係新一頁。勞爾說願意跟美國談古巴人權和新聞自由問題,但說「需要耐性」,有些事有共識,有些有分歧。


■馬杜羅在峯會跟奧巴馬首次會晤,在拍大合照時更舉起勝利手勢。美聯社

勞爾讚奧巴馬「誠實的人」


勞爾在會談前的峯會發言,突破每人只能說8分鐘限制,戲稱之前六次峯會被排擠無法參加,這次要一次過講足48分鐘。他在這長篇演講大談美國過去打壓古巴的種種不是,但說這是美國過去十任總統的錯,奧巴馬沒有責任,又說奧巴馬是個「誠實的人」。奧巴馬在峯會講話亦說「冷戰已完了很久。我對自己未出生時已展開的鬥爭沒有興趣」。美古領導人之前最後一次會談是在1956年,三年後勞爾的哥哥卡斯特羅領導共產革命,美古關係急轉直下,在奧巴馬出生的1961年斷交,直至去年底才展開關係正常化。奧巴馬會後形容這次對話「坦誠和富有成效」,但說仍未決定是否將古巴剔出恐怖國家黑名單。外界相信是因為美國在爭取使館人員可自由活動和古巴保障人權方面,仍未取得滿意讓步。奧巴馬在峯會講話也指美國對古巴政策轉變,象徵美國與美洲各國關係的轉捩點。他在這次峯會趁機首次會晤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舒緩早前宣佈制裁委國鎮壓示威官員引起的磨擦。法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13/19110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88

【飲食籽】樓海中的天台 半世紀守護者

1 : GS(14)@2015-04-21 02:01:26

藝術家區華欣曾將街坊妹叔和他的天台畫下來,妹叔也珍而重之的將畫作掛於家中。



【飲食籽:清恬淡食】天台──總是電視劇集、電影橋段中的常客。情侶在那談心、父子在那說教、摯友在那bbq……數十年如是,從未變。然而,現實非如此。在這煩囂城中,還有人正努力地為那平淡的天台換個新面孔,披上新衣裳。有英國名廚,將餐廳天台打造成城市綠洲,以自家種香草入饌;有鬧市商廈,將五千平方呎天台化為都市農圃,以身作則推動環保。更有八旬老伯,願意花半生光陰,無怨無悔守護那個種了白玉蘭的小天台。尋求改變的理由,都只不過是想為這擁擠吵鬧的城市,加多一點綠、加多一點喘息的空間。誰說,天台不能變?

七層高天台樂園 五十年不變

妹叔的故事,要由一條通往七層高唐樓天台的樓梯說起……「早前我扭傷腰骨,休息了兩個月,沒時間打理天台,擔心你們拍出來不夠美。」某夜收到妹叔這通電話,心有戚然。要爬上七層樓梯才到天台,日日如是,後生一輩也難做到,何況年屆八十的老伯。但堅毅的妹叔一級一級領我來到他的樂園。氣,從沒喘過。「妹叔,累嗎?」「不累,這條路走了五、六十年,再難也慣。人老了,就慢慢行吧!」他笑說。



妹叔的童年不像這一代小孩般有手機、電腦、公仔玩,只會跟家人下田,因此培養出種植的興趣。

社區組織「油麻地花王」曾派員幫忙打理天台,並成功種出手掌般大的薯仔。

擅長廢物利用的妹叔,閒時會到油麻地活化廳開班授徒,製作環保膠樽花盆。



來到妹叔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天台,抬頭望天是一片高聳入雲的樓海,「這裏可以望到海的,有次我還專程上來影日落!」那遠方的確還有條小隙縫看海,更難得是太陽伯伯仍眷戀這小天台,「一九六○年我便搬來住,當時覺得有個天台仔就別浪費,不如種些東西遮陰,閒時又可來乘涼,怎料一種就五十年。」天台不算大,但種植物卻多不勝數,落地生根、五月艾、吊蘭、虎尾蘭、九層塔、香茅、蘆薈、鐵樹、龍利葉、桂花、菠蘿、哈密瓜、龍珠果、火龍果……植物的苗全是他和「農友」交換得來,真正花錢買的也只有那株種得最久的白玉蘭。要談天台種植秘訣,妹叔卻說是手板眼見工夫,「從前打風,就要將圍牆邊的盆栽拿下,但現有高樓抵擋,只要渠不塞便可。」不過他說,炎夏時不能在正午澆水,因為當冷水遇上炎熱陽光,植物的根便會燒焦而枯萎。



妹叔(最右)總愛隨身攜帶相機,這張是一九八五年和姪兒的合照。

翻開一九九八年的舊照片,當時的天台茂盛得像個森林。



「你看,這南瓜多大!」妹叔將一張張舊照片拿給我看,最舊那張標着一九八五年,當年的天台茂盛得像個森林。原來無論去哪,他總愛隨身攜帶相機,將身邊事拍下來,還會將照片沖曬出來儲起,當然不缺各寶貝的成長過程。他曾經為一株百合每日照張相,可惜它花不再開,但他仍不捨得棄掉,「這裏做過幾次大維修,每次也要由頭再種,是心痛的,但沒法子,惟有靠收成時重拾快樂。正如有錢人為何要花錢買遊艇釣魚?就算釣到的只是魚毛,也比吃一大條貴價龍躉快樂,因為是他自己辛苦付出得來。」珍惜,也是他做人的宗旨。他將用過的膠水樽、飲管、舊報紙儲起,自製澆水器、花盆和泥土,「人棄我取,只要花些少心機便可成就另一有用之物,又環保,何樂而不為?」臨行時,妹叔還着我喜歡的話,隨時也可來天台玩。這句話,一直銘記在心。其實,妹叔只是芸芸天台種植故事中的一隅,香港不少舊樓天台仍種滿植物。在投入逛街購物的同時,不妨抬頭望望,可能你也會在樓海中找到那一點美。



去年天台瓜棚長出的南瓜,比水樽還要大。

用來種植五月艾的黑色大膠盆,也是由妹叔親手製作。

將舊報紙剪成細塊,摺成蝴蝶形狀,則可代替泥土。



妹叔特意將膠樽的頂剪得像朵花,既美觀又可用來支撐較大株的植物。


農圃會免費讓商場租戶試耕,每星期也有豐富的收成。

鬧市商廈天台 OL也耕作

十二時三十分,正值OL蜂擁放午飯之時。可是銅鑼灣有OL們卻選擇來到希慎廣場三十八樓的天台,參與每星期一度的「約會」。「很大棵!」「這些菜夠我們吃幾餐了!」她們拿着泥耙剪刀,將長得高高的農作物拔起剪下,裝滿一個個大膠袋,此起彼落的歡笑聲頓時傳遍整個天台。香港寸土尺金,位於鬧市的希慎選擇於高空發展,在天台開闢約五千平方呎大的都市農圃。有別於一般天台農場,這裏棄用盆耕,改為地耕。在興建大樓時,除將頂樓防水層加厚外,還特意將原應設置在天台的冷氣散熱系統搬往別的樓層。農圃現時有五十八行農地,運作兩年已種出沙律生菜、皇帝菜及車厘茄等,較特別的有彩色莙薘菜(即豬乸菜)、魚翅瓜、洛神花及花生等,更有專門種植香草的田。合作營運農圃的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發展主任劉勵君指,天台農作物吸收的陽光及雨水其實與新界農田的無異,而且位處高樓,蟲害較少,但有利亦有弊,「天台四邊建有圍牆抵擋颱風暴雨,但同時會將風困住。樓宇高度亦令傳播花粉的蜜蜂較難飛來,授粉農作物如南瓜及青瓜,便要靠人工移花授粉。」農圃每年會分三個為期約四個月的工作坊,免費讓商場租戶及非牟利團體試耕,並有導賞團予小朋友體驗耕作。「參加者要做農夫的工作,如除草、翻泥、疏苗等,而農作物成長期不同,每次也有收成和家人分享,令他們覺得種植也非難事。」希慎市場推廣助理總經理盧潔儀又指,過去的報名情況非常踴躍,希望可以做到帶頭的作用,鼓勵更多人在城市的天台種植。





希慎廣場將三十八樓的天台打造成約五千平方呎的都市農圃。

劉勵君說,傳播花粉的昆蟲較難飛上天台,農作物如南瓜青瓜等便要靠人工移花授粉。

盧潔儀指希慎廣場希望可以以身作則,帶頭鼓勵更多人在天台種植。



空中農圃 自家種香草入饌

“Farm to Table“,以最新鮮的食材入饌,是不少外國大廚想做的事。去年新上場擔任The Pawn主廚的Tom Aikens也不例外,熱愛大自然的他,除了將餐廳打造成如城市綠洲外,還不忘將天台化成空中農圃“Farm“。農圃主要種植香草,品種超過二十款,如anise hyssop、bronze fennel、chocolate mint、nasturtium及lemon verbena等。「天台種植好處是夠方便,不用長途跋涉到郊外,只需走幾級樓梯便可以打理,甚至較地耕容易,花費亦較少。」Tom亦指,英國的冬季長達六個月,常有霧又潮濕,相反香港氣候溫和,雨水適量,更適合天台種植。「英國非常流行天台種植,不過最大敵人是雀鳥!幸好香港雀鳥不算多,至少我遇到的不多,哈哈!」多年來,他也提倡選用自家種食材,所以餐廳最新推出的菜式也會以農圃栽種的香草入饌。如頭盤康沃爾郡蟹肉,除配以黑茄子蓉、氈酒啫喱及青檸汁外,還會加入有清香檸檬味的香草lemon verbena,更能突出蟹肉的鮮甜。



英國米芝蓮二星名廚Tom Aikens熱愛大自然,希望能以最新鮮食材入饌。

蟹肉配茄子、青檸及氈酒$185頭盤康沃爾郡蟹肉,加入帶檸檬清香的lemon verbena,令鮮甜味道更突出。

自家醃西瓜、辣椒及雲呢拿雪糕$90甜品的主角雖是西瓜,但配以辣椒及Bronze Fennel,甜中帶微辛,非常有趣。



記者:黃依情攝影:劉永發、伍慶泉插畫:區華欣編輯:黃子卓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20/191161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35

棄半世紀傳統 周生生停收佣佔金價2% 細舖憂搶生意

1 : GS(14)@2015-12-29 08:23:35

■周生生昨宣佈取消收2%佣金,或引發業內減價潮。朱永倫攝


【競爭法衝擊】【本報訊】競爭條例本月中生效,相繼引發減價潮,新一輪有機會殺到金舖。繼上周兩大金業商會取消每日公佈指定飾金價格後,有連鎖金舖昨宣佈,全面停收佣金,即金價的2%,變相減價。本地金舖收取佣金已有逾半世紀歷史,有細舖憂大舖免佣金會搶走生意,但亦有人稱向來免收熟客佣金認為影響不大。記者:佘錦洪 鄭柏齡在本港購買金飾,除當日金價(按重量計)及視款式而定的手工價外,更要額外加上佣金,據行內慣例,幾乎所有金行都會收取金價的2%。不過,連鎖金舖周生生昨日起宣佈取消佣金傳統,顧客日後購買黃金及鉑金產品時將會免收佣金,只收取金價及手工價。昨日周生生飾金價為每両11,700元,以一條3.4両重的金頸鏈為例子,淨金價為39,780元,手工價索價3,740元,即合共43,520元;但若加上以往以金價計算2%的佣金,舊價為44,316元,即是新價較便宜796元。




每両較其他金行平60元

周生生表示,今次取消佣金意為簡化定價,令顧客計算時更方便,並使服務更具競爭力,又稱決定已經構思多時,競爭條例生效提供改革契機。而取消佣金後,顧客向周生生賣出屬於其他品牌的黃金和鉑金產品,依舊會扣除俗稱「火耗費」的熔金消耗費用。不過,消費者買金前仍需格價,因隨着競爭條例生效後,金舖金價不再劃一,記者昨視察尖沙嘴及佐敦多間大小金行,發現部份飾金價為每両11,530元,其實比周生生的11,700元為低。雖然如此,其他金行仍需加2%佣金,故每両金其實需11,760.6元,仍較周生生貴約60元。另外,每間金舖的手工價都不一樣。




周大福及六福無意效法

佐敦晉福珠寶金行店員表示,一向會收取2%佣金,暫時未收到指示要停收,但認為如大舖免收佣金或會搶走生意。同區萬盛金行店員石先生表示,該舖主要做熟客生意,認為大舖取消佣金對他們影響不大,又指營業額不及大舖故無法效法取消。旁邊和盛老金行店員張先生則指,平日如是熟客光顧或會免收佣金,認為現有店舖取消,會有影響但不會太大。六福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常指,顧客已習慣收取佣金,故暫時無意更改。他相信,同業做法與新競爭法無關。周大福發言人指,現時黃金和鉑金飾金產品,買賣收費及產品定價準則,未有改動或調整。不同金行劃一收取2%佣金,或有違反《競爭條例》中合謀定價的嫌疑。兩大金業商會代表劉克斌接受查詢時,無回應劃一佣金是否為商會要求,僅指法律問題已全權由交由律師處理。競委會回覆查詢時表示,個別個案是否確實為反競爭行為,要視乎相關證據而定,競委會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查,方能作出結論。




市民心聲

彭先生:「講價錢一定係去細品牌金舖買,會易啲講價。因為整體上金價正下跌,加上免收佣金,會特別吸引去大舖買。」





Mary:「而家有競爭法,(消費者)一唔得閒格價就中招買貴咗。大舖為咗平啲唔收(佣金),啲細金舖好易摺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29/194305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46

【專題籽】半世紀手藝 拯救壞鞋子

1 : GS(14)@2016-01-14 13:30:28

輾轉由海邊搬到天橋底的現址,根記補鞋在美孚已開業五十年。



【專題籽:舖仔小店】「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補鞋這行業會變成怎樣?」這問題好像怪怪的,很多更重要的價值,此刻看來都似乎終將逝去,我卻想起這個問題,在經歷了兩代共五十年的小小補鞋店裏,我也確實地問了這個問題,「城市也不會因此而滅亡的。」自稱補鞋佬的蘇先生帶笑回答,答案輕描淡寫也如同白說,沒說補鞋業的消失會令城市翻天覆地,只是當人人鞋子稍舊就換一雙時,惜物的情操,也隨時代煙消雲散。


在一九六五年,美孚還不是新邨或港鐵站,而是在荔枝角灣上的油庫,蘇永權的父親蘇暖已開始在海邊替人補鞋。店名根記原來跟個人的名字沒有關係,而是沿自鞋匠用來縫合鞋底的粗麻線:「皮鞋筋」(現代用尼龍線)。蘇暖從前跟師傅學做鞋,學滿師後自立門戶幫人補鞋,客人總是好奇他手上縫鞋用的線,常問那是甚麼線,結果蘇暖都被街坊喚作「補鞋根」。後來離開海邊輾轉遷入剛落成的美孚新邨一個天橋底的小舖位,因人的腳像樹根支撐身體,於是「根記」正式開張大吉。根記的位置雖然不起眼,但靠近葵涌道,附近就是一排巴士站,總是人來人往。舖頭面積極小,目測約五十平方呎的面積堆滿了補鞋用的機器、工具和鞋材,還有趕在過年前修補的大堆破鞋,「補鞋都有分淡旺季,天冷較多人來補鞋,或者是因為多節日吧!」根仔蘇永權每朝準時九點半開舖,晚上七時關門,旺季通常要加班,「每天最多可以修補三、四十雙鞋,最多也是如此,鞋多時惟有加班趕在節日前修好給客人。」店內「候診」的鞋一大堆,其中超過一半是皮鞋,還有跑鞋、籃球鞋、布鞋、行山靴,說得出的鞋款都有,症狀以甩底居多,或有些是鞋底質料老化等候「器官移植」,「很多人以為只有皮鞋才可以補,其實不是,亦沒有甚麼鞋是冇得補。」



蘇永權傳承父親補鞋技術,接手經營補鞋舖廿五年。

近乎正方形的舖面空間小,雜物多卻分門別類擺放,蘇永權每天工作時都被破鞋包圍。

店舖門楣還有父親的名字。



繼承父業 「辭工時都有掙扎」

蘇永權自小學四年班便到舖頭幫手,跟爸爸學補鞋,「爸爸總是有傳統人的心態,想子女學一門手藝,即使他朝讀書不成亦有一技傍身。」到中四,為了應付會考而暫停落舖,畢業後亦沒有想過要回鞋舖,從事廣告和印刷工作四、五年,後來蘇爸爸患病,身體不能應付補鞋工作,「當時打算辭工回來幫手,等他舒服一點,後來爸爸正式要退休了,我便先接手再想辦法。」蘇暖育有三子一女,蘇永權是長子,傳承父業的重責自然落在他肩上,「辭工時都有掙扎,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這行業,我也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仔細考慮,回家問媽媽是否接受自己嫁給一個補鞋佬。」結果外母首肯,太太還辭去當時的會計工作,兩口子邊做邊學努力經營,一做就是廿五年。店小但整齊,待補的鞋按先後排好,鞋材分門別類堆叠,補鞋用的工具按次掛在工作間。「以前沒有這些工具的,爸爸比較堅持從前師傅教落的一套,靠手工而不靠工具,是沒有錯的,但我就不停想如何可以更有效更快地補鞋。」接手初時蘇永權經常與爸爸爭吵,「有時爸爸嬲得一走了之,我太太就從中調解,掃掃他的背脊安撫,那段時間都幾難捱。」父親正式退出鞋舖後,沒多久便因病離世,「我覺得老人家是口硬心軟,我回來接手他已很安慰,他應該是認同我的。」



自製工具 「沒有補不好的鞋」

舖頭多了幾台打磨用的機器和電動工具輔助之同時,父親從前用牛骨、遮骨、搭棚竹等手製工具仍然健在,蘇永權亦繼續沿用父親教的方法製作自己所需的補鞋工具,例如一支有勾錐,「以前的老師傅都慣了自己製作工具,有些工具到現在是依然可以買得到,但都是由老師傅所做,數量不多,老師傅不做便會消失,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做。」蘇永權近來還在facebook開了專頁,把自己補好的鞋或改裝好的鞋拍照上載,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傑作,「我覺得補鞋是一門藝術,因為沒有一套方法可以應付每一對鞋,要運用創意想辦法,要找合適的物料將每對鞋修好。」他說沒有鞋是補不好的,再難的或許用上兩個月思考,也總是補得好。有客人試過送來一雙被狗咬爛鞋踭邊緣的鞋,由於修補後太着迹,他於是刻意在完好的鞋上做出類似的補縫,配襯鞋子。



經蘇永權改裝的鐵腳,可分拆成三部份。

累積多年的補鞋經驗,蘇永權說沒有甚麼鞋是冇得補。

父親親手製的工具仍然留在舖頭。



一排電動工具都是蘇永權接手後才設置的。

蘇永權從外國訂製不同款式的鞋底,除了補底,亦有改裝行山鞋。

幾十年來舖頭間隔沒有太大改變,只是現時多了一道玻璃門。蘇暖(左)和年幼的蘇永權(手抱嬰兒者)在門外合照。(受訪者提供圖片)



拒開分店 「人生不是只有做工」

從前幫襯的主要都是街坊,自從開了專頁後多了一些特意前來補鞋的年輕人,「他們原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鞋可以補。」蘇永權不但補皮鞋,跑鞋、行山鞋也補,「自己喜歡跑步跑山,以前鞋爛了會自己想辦法補好,結果找出修補各種波鞋的方法。」現代人大多鞋爛了就換一雙,沒有放太多的感情在腳下那雙每天陪伴上下班或馳騁球場,又或旅行踏過萬里的鞋子,「沒有補鞋業城市不會滅亡,但好些鞋因此而縮短壽命就有點可惜。」根記的生意其實不錯,訪問當天是周日,不時都有街坊查問鞋子是否可補,「有街坊叫我開分店,我不願意,不想生活只得補鞋,我也喜歡跑步、跑山、攝影,人生不是只有做工,要與娛樂取得平衡。」蘇永權沒有收徒弟,兩名女兒仍在學,亦不鼓勵她們學補鞋,「始終女仔不太適合補鞋這一行,如果有心人來學,我也不介意教的。」蘇永權今年五十歲,曾經獲機構邀請與新一代分享補鞋事業,旨在培養「鞋爛了可以補」的觀念。未來,當蘇永權退休,補鞋的技藝很可能就此失傳,「我太太也經常叫我退休,自己亦想花多一點時間去跑山去旅行,現在是做得幾耐得幾耐。」



根記補鞋美孚新邨二期吉利徑五至七號地下周一至六早上九時半至晚上七時營業



記者:曾冠輝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14/194502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186

喜伯居港半世紀愛熱鬧人情味濃

1 : GS(14)@2016-03-24 09:53:50

【本報訊】78歲的喜伯來自台灣,今年是他定居香港50周年,今個特別寒冷的冬天,他卻感到濃濃暖意,因為早前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將讀者市民的捐款,替他購買及安裝電熱水爐,方便他在寒冷中洗澡時使用,不需再在廚房煲熱水,然後拿水煲到廁所倒入水盆,擔心途中倒瀉燙傷。記者:陳達浩1966年,28歲的喜伯乘船來港,那年的香港大事接連發生,4月發生天星小輪加價觸發大暴動,6月發生612雨災釀成64死29傷大災難,國內則發生文化大革命,這位來自兩岸第三地的台灣哥兒則到香港求突破,受聘上海街的舊式理髮店,一做50年。港人愛到台灣旅遊,喜伯則喜歡香港的繁忙熱鬧,他說兩地人情味都濃厚,但偏偏不願回台。他稱過去多次回台探親,但之後都會回港,因為早把香港當成家。只有小六學歷,喜伯靠在台灣學得剪髮技巧在港謀生,直至2008年70歲時才退休。喜伯年輕時曾經當兵,體魄不差。10多年前開始,視力衰退,又患糖尿病及血壓高,至2008年終於退休,退休當年他首次中風,右手右腳活動不便,經治療後可用拐杖助行,但兩年後再度中風,病情惡化至右手右腳不能郁動,需靠輪椅代步,右眼更患上白內障,平日需注射胰島素控制糖尿病。去年他家中使用多年的電熱水爐失靈損壞,多次維修不成功,每日洗澡都由家人在廚房煲水,然後拿到廁所倒入膠盆,他亦擔心水溫冷卻易着涼,《蘋果》曾報道其困境助他籌款,獲不少讀者市民捐助。日前,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利用籌措所得善款,替喜伯添置新的電熱水爐,減輕不便,讓他不用擔心水溫冷了會着涼染病。「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曾從其善款援助「喜伯」購買熱水爐。他很感謝「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及善長對他的關懷及襄助,使他在冬日有熱水爐洗澡。近日關顧主任了解「喜伯」的情況後,正協助他籌募善款購買抽油煙機,盼善長繼續施予援手,助他改善生活。「喜伯」暖流編號:C4051網上捐款:http://bit.ly/applecharity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電話:29908688傳真:23076307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網址: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http://bit.ly/facebook_adcf蘋果基金YouTube頻道:http://bit.ly/youtube_adcf蘋果基金接收捐款戶口滙豐銀行:580-198836-001恒生銀行:368-006565-001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如捐款至指定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捐款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日報》亦捐出1%盈利予基金,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24/195429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86

緬甸半世紀首位文人總統廷覺上任昂山素姬兼四職 垂簾聽政

1 : GS(14)@2016-03-31 14:12:34

■廷覺(左)與昂山素姬(右)一起抵達國會,分別準備宣誓就任總統和部長。路透社



緬甸人望穿秋水半世紀,新時代終於來臨,由「民主女神」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正式自軍人手上接過政權。新政府昨宣誓就職,昂山素姬的心腹廷覺成為緬甸50多年來首位文人總統;事先張揚會「垂簾聽政」的昂山素姬身兼四職,同時主掌外交部等四個部門。


全民盟早在去年11月大選中已取得壓倒性勝利,但新政府要到明日始上台,而宣誓儀式則於昨天早上在內比都的聯邦議會舉行。




掌外交 教育 能源 總統府

儀式首先由昂山素姬的好友兼心腹廷覺,聯同第一副總統敏瑞和第二副總統亨利班提育,在聯邦議會議長曼溫凱丹面前一同宣誓就職。隨後,曼溫凱丹宣佈新政府組成:新政府將設21個部,共18名部長,昂山素姬將出掌外交部、總統府部、教育部、電力和能源部四個部。接下來18名部長、新一屆憲法法院9名法官、聯邦選舉委員會5名委員集體宣誓就職。70歲的廷覺宣誓後發表就職演說,形容這是「緬甸的歷史時刻」,強調新政府將致力實現全國民族和解、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他在演說中亦暗示昂山素姬才是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新議會與新政府是按昂山素姬領導的全民盟之政策來組成。我有責任推動產生一部體現民主且適用於我國的憲法。」現行憲法在2011年由軍政府通過,禁止有外籍配偶或子女的人擔任總統,外界視之為旨在阻止昂山素姬上台而設的條文。昂山素姬亡夫與一對兒子都是英籍。憲法亦為軍方預留議會1/4議席,令軍方有權推舉一名副總統(敏瑞)外,亦意味未得軍方同意的話,修憲絕不可能。軍方還執掌內政、邊境和國防三部門,釋放政治犯的權力亦在軍方。



軍方執掌內政國防部門

宣誓儀式上,有全民盟成員激動含淚。一名28歲議員說:「我昨晚失眠……能夠踏出這重大的一步,全靠大家齊心向前。」另一名議員則表示高興之餘「亦想起為民主而犧牲的同人」。由新政府人事安排可見全民盟着力推動民族和解,除了議會兩院正副議長4人中有3個是少數民族外,還推舉了一位少數民族代表出任副總統。新政府亦增設民族事務部加強民族事務工作。新政府亦展示政治包容與和解意願,除了3職位按憲法由軍人出任,全民盟還把2個職位「讓」給前執政黨,另邀7位獨立人士入閣。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31/195517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40

聖公會支持崇基逾半世紀

1 : GS(14)@2016-05-08 02:23:19

【本報訊】崇基學院神學院歷史悠久,根據神學院網站介紹,在1957年起崇基學院已開設宗教教育及神學科目,1962年獨立組成神學院,1966年崇真會的樂育神學院併入崇基神學院,當時神學院已獲六大教會共同支持,包括中華基督教會、循道公會、聖公會、衛理公會、潮語浸信會及崇真會。聖公會是崇基神學院逾半世紀的支持教會。



靠教會及私人捐獻經營


崇基神學院歷屆畢業生約半數被教會按立為聖職人員,服務於本港及各地教會。聖公會的馮智活牧師在1979至1982年進入神學院受訓,他說當時聖公會作為支持教會,會派有志從事神職工作的人到神學院受訓,而支持教會亦會委派校董進入神學院校董會。崇基神學院開辦學位、非學位及兼讀課程,由於神學院財政上沒有接受公帑資助,依靠教會及私人捐獻維持,故支持教會作用重要。過去半世紀支持教會罕有變動,僅潮語浸信會退出,新增香港五旬節聖潔會。2014至2015年神學院經常開支達1,400萬元,錄得近30萬元赤字。崇基神學院師生傳統上一直關注社會議題,與學院重視自由及批判精神有關,以「更有效地回應時代,服事教會和社會」。去年神學院取錄了逾百名新生,包括內地生,也與各地神學院有交流項目,北京大學及四川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等也是合作院校。■記者潘柏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07/196018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09

首位被打死教師丈夫討公道半世紀

1 : GS(14)@2016-05-21 13:00:45

「我,沒有忘記歷史!」兩年前,作為文革時北京首名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卞仲耘(圖)的丈夫王晶垚稱如果再見到卞會這樣說,這話也代表他為亡妻追求公道付出的努力。文革發動50周年前夕,《蘋果》記者到訪北京的王宅,他的家人卻稱現年95歲的王老已腦袋不清楚了,說起文化大革命,只能說:「媽媽給打死了!」卞仲耘是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現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副校長,她被誣衊參與反革命活動,先後遭多次批鬥,直到1966年8月5日被學生圍毆致死,是文革開始第一名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離世時50歲。卞過身當日,王用了幾個月的工資,買下一部相機拍下妻子的遺體,鮮有地為文革受害者留下存證,亦開展半世紀追求真相之路。2014年,廣東《南方都市報》採訪王晶垚,當時面對中共開國上將宋任窮的女兒、前女附中學生宋彬彬公開道歉,王稱「她沒有參與打人,但她是一夥」。



腦退化前仍毋忘歷史


《蘋果》記者近日再到王老在北京的寓所探訪,可惜的是,王老的續弦妻子稱他已不能再受訪,「已經是老人癡呆那一類,腦子不行!」王晶垚太太指,兩年前《南都》的採訪應是王老所能接受最後的訪問,「兩年前,2014年的春節左右,還有人來採訪。」當時王老這樣評價自己的一生:「我過的不怎麼樣,但這一生沒有白活。為甚麼?因為,我沒有忘記那些本來可以淡忘的歷史!」直到前年的9月,王老住院了,王老太太續稱王老的記憶已經開始糊塗。前師大女附中設於1917年,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之一,由於學校離天安門及中南海只有一公里,不少幹部女兒都在該校就讀,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及鄧小平的女兒。■記者黃兆康北京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8/196159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87

綠帽戴足半世紀 4個仔兩個係人哋

1 : GS(14)@2016-08-17 08:01:18

「綠帽唔怕戴,最緊要除得快!」台灣卻有一名男子戴綠帽,竟然戴了半個世紀!台灣新竹一名78歲陳姓男子與王姓妻子50年前結婚,王女在1963年誕下長子,當時表示孩子是陳男的,陳男不疑有他,之後又陸續生了2個兒子,然而三子出生後,王女獨自前往台北生活,留下3個小孩給陳男照顧,在這期間仍不定期回鄉跟丈夫同住,第四個兒子在1972年出生。直至1975年兩人離婚,王女帶走長子、次子以及四子。去年12月,陳男的姪子跟陳男的次子連絡上,次子告訴他一個天大秘密:「我母親生前曾分別帶大哥、四弟去見過他們的生父」,才知道原來長子與么子是王女分別與2個不同男人所生,事後姪子將這件事告訴陳男,陳男才驚覺自己當了50多年的「便宜老豆」,憤而提起確認親子關係的訴訟。新竹地院審理後,日前判決確認陳男與53歲的老大以及44歲的四子均無親子血緣關係。《自由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7/197398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