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後要懂得保持謙虛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813
從炒賣的角度來看, 每隔一排, 會有一條贏大錢的招式。08年海嘯最暴烈之際, 怒沽金融股是為最上策。匯豐供股後, 股價越低殘, 沽空量越高的股票, 反彈越強。09下旬, 炒新股和內需股成為必殺技。步入10年, 儍炒3、4線股, 越儍越贏得多。縱然恆指在11號創本年新高, 但細價股喪炒潮到21號才步指數急插暫告一段落。之前提過的「蠱惑的槍週期」,就是每段時期的贏錢方程式, 會無聲無息的轉變, 一不察覺, 就會忽然輸到失暈。就像電影<<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 劉德華智破聽骰黨一段: 劉德華提議將骰盅底部的物料, 由玻璃變成透明膠, 開大和開小的聲響會完全相反。聽骰黨沿用舊戰法, 結果鋪鋪買大開細, 買細開大, 最後輸突, 被鬼王聶用錢打發, 敗走梳打埠。蠱惑的槍殺傷力最大之處, 是中招前一定是手風極順, 信心爆棚, 兼大注出擊。以炒海爾電器(1169)為例, 從10月開始, 逢回調買實賺。12月大市回調也紋風不動, 眾散戶的信心大到無綸, 一跌就撈, 一跌就撈, 越買越大, 結果貶下眼唔覺唔覺成倉都係, 依家捱緊幾成價。原來期內的贏錢方程式, 已經變成盡沽細股獲利兼反手沽期指。因為心雄, 加上贏得多, 所以戒心特低, 直至輸到入肉, 才驚覺泥足深陷。新手上路, 更會方寸大亂。情形就像關羽北伐樊城, 水淹七軍生擒龐德後, 被呂蒙偷襲荊州大本營, 初時仍不以為然, 直到大軍潰散後才急走麥城, 可惜為時已晚兵敗被殺。
要全避蠱惑的槍, 近不可能, 破解之法, 月初報紙訪問有提過, 唯有在連勝之時,保持謙虛。有時看財經專欄, 會預感作者輸到嘔血。無他者, 用十日十夜去歌頌自己去年贏個開的戰績, 組合輸兩成仍毫無警覺之心, 不輸大錢, 稀矣!
另一錦囊,在於適時歎世界, 令自己從實戰中抽離。例如過大海幫嘆吓Robuchon a Galera, 睇吓Cirque du Soleil, 自我獎勵。別輕看上述的方法,事實上, 自己教投資, 很強調行為工程, 是提升戰績的有效工具。所謂行為工程,說穿了就是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的威力。當按作戰計劃獲利後,提取部份獎勵自己,一來親嚐勝果,保持繼續衝殺的動力;二來守紀律操作後有賞,為下次依計行事提供誘因;另外,明白到金錢大有妙用,自會小心翼翼地保護所得,減輕胡亂下注的心癮。不幸連環受創,必須緊記「贏谷輸縮」四字真言。手風不順,容易越輸越急,墜入死亡漩渦。上策是先離場,抽離回顧敗因。是中了蠱惑的槍而不知,只是打法暫時出錯? 狀態出現問題? 還是已經理智盡失墮入「暴走」模式? 了解問題後跟進,可輸少很多很多。信心若失, 忌夾硬炒,股市日日開, 停一停, 諗一諗,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暫時作個閒人, 享受一下戰果, 大妙。
中環在線:郭炳湘同阿媽保持通話 李華華
|
|
新鴻基地產 (016)大股東郭氏家族分身家一事,擾攘咗成個星期,暫時都無咩突破性發展,無份分身家的大哥郭炳湘話就話今個星期回港,但到o依家都未有歸期,唔知佢 係咪喺外面搵高人指點,然後先返港搞清楚自己究竟係咪郭氏家族信託基金嘅受益人呢?
雖然成件事嚟得好突然,郭炳湘又唔喺香港,但消息人士透 露,郭炳湘其實一直有同阿媽郭老太聯絡。對於有報道指佢獲分200億元,可以另起爐灶,佢亦終於開腔回應,指佢家陣仍然係新地非執行董事,毋須考慮呢個問 題,語氣仲好似溫和咗,唔通件事有轉機?
李華華
|
不能陶醉於一時的成功 要永遠保持進步 甄子丹 堅持三十年的真情告白
|
|
電影「葉問」不但締造驚人的票房,更在華人世界掀起一股武術風潮。
因飾演葉問一角暴紅的甄子丹,在影壇浮沉二十多年,究竟如何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
他成功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對於成功,他又有著什麼樣的堅持?
撰文‧燕珍宜
對於電影「葉問」裡的甄子丹,那位拳腳勁朗有力的當紅武打明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有人會懷疑過去兩年多來,甄子丹因「葉問」票房告捷而暴紅,然而,「葉問」問世之前的二十幾年,那位還不怎麼紅的甄子丹,沉靜而孤獨的一面,或許更值得去認識。
四月底,描述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史詩大片「關雲長」,一上映就廣受注目,受注目的原因之一,就是這部片由功夫巨星甄子丹擔綱演出。
在影壇浮沉二十多年的甄子丹,因為「葉問」而終於嘗到成功的果實,這遲來的掌聲,讓甄子丹更懂得珍惜,也更戰戰兢兢。「葉問」一、二集不僅締造高達近四億 人民幣的票房,並掀起一股學習中國武術、詠春拳的熱潮,以及甄子丹熱。但這份遲來的成功,背後卻是長達三十年的堅持與努力。
家學淵源,母親麥寶嬋是美國武術名家三十多年前,在美國波士頓的中國城裡,天未亮,一位年紀才十歲的小男孩,當別的小孩美夢正甜時,他卻早早就抖擻精神, 小手小腳,一招一式、嚴肅地比畫著。彷彿是少年方世玉一般,甄子丹武術的啟蒙恩師正是他的母親。「大家都知道甄子丹很能打,但是他們不知道我的母親更能 打。」甄子丹幽默地說。
甄子丹十一歲時,全家由香港移民到美國,母親麥寶嬋女士作為新移民,不但在波士頓創辦了中國武術研究所,並在當地開設武館。後來,麥寶嬋甚至奪得世界太極拳錦標賽冠軍,美國最著名的武術雜誌《黑帶》,還將其評選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武術家之一,她也是唯一入選的女性。
有如此優秀的母親,少年甄子丹也不負她的傳承與教誨,即使每天手掌都有新的血泡、不斷滲著血,年少的他卻不以為苦,樂於沉浸在練武的世界裡。「我很早就知 道自己是『練武之才』,我學得很快,看完電影『醉拳』,回到武館,立刻就可以把整套醉拳打出來。」有趣的是,小時候的甄子丹除了白天練功外,晚上還得跟著 音樂家父親練琴。彈鋼琴手指要放鬆,練拳卻恰恰相反。甄子丹回憶當年一邊習武一邊練琴時的情景,「我不把鋼琴練好,我爸爸會拿著棍子敲我;我不練功,我媽 媽又拿另一根木棍打我的腿。」在美國唐人街長大的甄子丹,少年時代簡直就像小一號的李小龍。「我會用掃把自製雙節棍,然後戴上墨鏡,穿上袖尾翻白的黑色唐 裝上學。」沉浸在李小龍旋風裡的少年甄子丹,除了天生是練武奇才外,愛作夢的他更是對武術充滿熱情與理想,不滿足於一門一派,他常背著母親,四處拜師學 藝。「母親學校裡的課我經常曠課,跑去偷學其他武術學校的課。」不斷學習新的派別,無論跆拳道、拳擊、空手道等,甄子丹都像海綿般迅速吸收,期待有朝一 日,成為功夫之王。
抱著對武術的滿腔熱情,十六歲時,甄子丹單槍匹馬,回到武術的故鄉中國,並進入著名的北京什?海體育運動學校,希望能找到武術的真諦。當時,中國流行體操 化的武術訓練方式,讓甄子丹體悟到,「套路(強調形式的武術)只是表面的東西,武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反璞歸真,走向真實的搏擊、搏鬥。」有了「真功夫」的 體悟後,甄子丹因緣際會遇上正在尋覓硬底子功夫演員的「醉拳」導演袁和平,兩人一拍即合,開啟了甄子丹的功夫電影生涯。「每一部電影,我都要求要有所突 破。」甄子丹對武術的熱愛,展現在功夫電影裡超高標準的武術要求,著名的香港電影影評人魏君子,即形容甄子丹是「武癡」。
早在二十多年前,當時香港的功夫電影仍然相當保守的環境下,甄子丹已經嘗試將許多現代、時尚的元素,加入傳統武打電影之中。如一九八五年上映的「情逢敵手」,甄子丹就將在美國流行的霹靂舞與傳統的武術、雜技融合在一起,創作出全新的動作娛樂效果。
「這樣的前衛與創新,或許跑得太前面了,當時的市場還不太能接受。」甄子丹解釋。
自導自演,電影叫好卻不叫座一九九○年由袁和平執導的「洗黑錢」,是甄子丹首度掛名武術指導的動作片,他打破了傳統功夫片的套路模式,融合現代格鬥與中國 武術招式。魏君子表示,加入袁家班的甄子丹,不像成家班(成龍領導的電影班底)、洪家班(洪金寶領導的電影班底)背後有龐大的財力、人力支撐拍攝大場面, 但是他仍嘗試在有限的條件下創新的可能性。
例如一九九二年由徐克執導的「黃飛鴻二之男兒當自強」中,和李連杰對打時,甄子丹設計了非常經典精采的橋段,用布棍(把溼布當成棍子)與竹棍對打,化柔為 剛的布匹,在納蘭元述(由甄子丹所飾演)的手中變成無堅不摧的武器,此布棍設計也被認為是動作武打電影的十大經典場面之一,甄子丹也因此入圍香港金像獎最 佳男配角的提名。
「我從來不會重複自己」,這是甄子丹對自己的要求。為了不斷突破,甄子丹甚至嘗試當起導演,自編自導自演。一九九六年、九八年,他前後拍了兩部前衛、風格 強烈的電影「戰狼傳說」與「殺殺人、跳跳舞」,遺憾的是,電影叫好卻不叫座。拍攝第二部時,由於遇上金融風暴,投資人紛紛收手,沒錢的甄子丹卻不放棄,甚 至借高利貸,堅持讓戲殺青。
談起那段被高利貸追著跑的日子,甄子丹坦言壓力很大,「我抽菸排遣壓力,菸癮越來越大。」後來有一天,甄子丹的母親到片場探班,突然跟甄子丹說:「我跟你 比一比吧!從今天起,我戒掉喝了三十年的茶,你只要戒掉才抽了三年的菸,看誰贏!」果真,麥寶嬋從那天起就不喝茶,甄子丹也從此戒了菸。
從十九歲踏入電影圈,幾乎每年都參與電影或電視演出的甄子丹,有著「實而不華」的硬底子真功夫,卻未得到相應的注視與回應。而未能像成龍、李連杰一樣,一 步登天、少年得志,在兩強的光芒籠罩下,甄子丹的身影雖然顯得黯淡,即使付出與回饋不成正比,但他對功夫電影的熱情與理想卻始終不變。
要求完美,一個鏡頭反覆拍攝一整天甄子丹除了是個「武癡」外,還是個「電影癡」。「他比我還愛電影」,「葉問」導演葉偉信這樣形容甄子丹,「他可以為了一 個鏡頭,反反覆覆拍攝一整天,要求做到完美。」葉偉信說,「這應該和他從小練武有關,練武,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做到正確。」彷彿是老天爺在考 驗甄子丹似的,他的熱情,竟然一堅持就長達二十年,直到○八年底的「葉問」上映,甄子丹才真正得到他應有的掌聲。如此漫長的堅持與等待,一般人早就放棄 了,尤其對武術演員來說,職業壽命更是深受年紀體力所限制。葉偉信觀察,「練武之人或運動員都有一個特質,必須『永不放棄』,才能入這一行。如果因為很辛 苦就放棄,那從一開始就成不了運動員或武者了。」對於如何做到「永不放棄」的精神,甄子丹笑笑回答,「我每次會告訴自己,如果這一部片不成功,那就等下一 部嘍!」甄子丹堅持完美、不斷創新的同時,卻又堅持反璞歸真。尤其當現在的功夫電影,幾乎部部都仰賴電腦特效,但甄子丹卻始終如一地堅持「實拳實打」。
在其主演的「殺破狼」裡,他就堅持完全不套招,不依靠道具、攝影借位、電腦特效,每一拳、每一腳都是真的往對手身上使勁。「所有東西都可以假,情不能假,武功不能假。要真功夫、真感情,才可以打動觀眾。」甄子丹始終如此相信。
因為堅持實戰實打,甄子丹全身上下都是傷。「拍片時,有時會覺得,再這樣下去命都快沒了。」不過俗語云:「好了傷疤忘了疼」,傷勢一復元,甄子丹的衝勁又 回來了。「我真的沒有那麼老,我的速度、動作還不錯,我還可以繼續打下去!」大器晚成,葉問的成功終於證明實力甄子丹的拚勁與不放棄,讓捧紅張國榮、周星 馳的著名香港監製黃百鳴也深感佩服,「子丹很多電影,都打得很精采、夠勁。但是,問起在哪部戲裡他演的角色叫什麼?觀眾卻不記得。他需要的是一部宗師等級 的劇本。」因此,「葉問」一片就是黃百鳴特地為甄子丹量身打造的作品。
與其說是「葉問」給甄子丹帶來了成功,還不如說甄子丹終於通過「葉問」,證明了他堅持與永不放棄的成功精神。也因為大器晚成,讓甄子丹比起少年得志者,更 多了一份成熟與智慧,對於這份遲來的成功,他更懂得珍惜,「我明白作為一個演員,不能陶醉於一時的成功,需要永遠保持進步。」「葉問」一片也讓甄子丹體會 到電影的社會影響力,「我碰到好多移民海外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的小孩看完﹃葉問﹄後,竟然主動要求要學習中國歷史。」甄子丹赫然發現,「功夫電影影響我一 生,自己拍的電影也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影響。」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葉問與甄子丹,超越時空、二位一體,因而讓世人同時認識了功夫巨星甄子丹與一代宗師葉問 的成熟與大器。
甄子丹
出生:1963年
出生地:廣東
學歷: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武術隊中學
最喜歡的武器:雙節棍
個人座右銘:勇者無懼
偶像:李小龍
演戲、導演、武術指導皆表現傑出1982年 贏得美國武術冠軍,曾被《Inside Kung-Fu》雜誌列為最年輕的殿堂級武術家之一1993年 「男兒當自強」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1994年 「洪熙官」提名香港金龍獎「最佳男主角」1998年 「殺殺人、跳跳舞」獲日本「Yubari電影節」最佳年輕導演獎,以及第五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提名獎2003、2004年 「千機變」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6年 「殺破狼」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7、2008年 「導火線」獲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9年 「葉問」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堅持自我,始終如一堅持真功夫,實拳實打完全不套招,不依靠道具、攝影借位、電腦特效,每一拳、每一腳都是真槍實彈 地對打。
堅持創新
為傳統中國武術加入現代元素,將霹靂舞、酷跑與傳統的武術、雜技融合在一起,勇於突破。
堅持超越自我
在電影中融入人文精神,柔中帶剛,由武轉文,不再只強調武勇,而有更多詮釋內心戲細膩的表現。
|
|
成功企業如何保持創新?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34718.html 創新,在當今經濟社會中,被認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僅把創新作為目的是不夠的。
持續創新是一種高效狀態,需要對企業各個方面進行革新,包括管理,部門,運營,客戶,甚至供貨商,還要有無縫式架構管理方式。由此看來,創新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企業不能在完成一個目標後就停止創新,要不斷鼓勵創新,探索,以及再創新。
請仔細思考以下三個例子:
曇花一現:如今智能手機市場十分紅火 。蘋果和三星通過不斷的產品創新維持各自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但讓我們不要忘記曾經企業主和商務人士的不二選擇:黑莓手機。五年前,黑莓公司還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上遙遙領先,但隨著iPhone和安卓設備的崛起使黑莓在創新和再創新的過程中面臨淘汰。
敗中求勝:美國國際集團AIG公司創始人科尼·利厄斯·斯塔爾是第一個向中國人推銷保險業務的西方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AIG撤出在中國的保險業務。1962年,斯塔爾有感在美國的業務不太理想,於是把當地的管理權交給格林伯格,格林伯格把公司在美國的業務焦點從個人保險轉移到高回報的企業保險計劃,獲得成功。
在經歷長期艱苦的成長歷程後,該公司在1969年成功上市並在2005年之前均保持業績增長。由於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美國國際集團的評級在2008年九月被調低到「AA」以下,導致銀行紛紛向AIG討債,引起公司流動資金緊拙,由於美國政府提供的緊急援助,避免了這家美國跨國公司巨頭因為資金周轉問題而倒閉。但AIG公司並不認為這次援助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推出了新的公司標識和一系列的改革,最終,公司獲得了持續的增長和成功。
持續成功:輝瑞公司,世界上收入最多的製藥公司,不斷的開發重要的藥品和疫苗,比如:希舒美,立普妥,還有威爾剛。公司在1849年成立,最初是一家精細化學品製造商。輝瑞公司從發現土黴素獲得成功,之後他們不斷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一家研髮型的製藥公司。該公司不斷的帶領市場研發治療各種疾病的藥物。上個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輝瑞公司的Bosulif,用於治療老年人患有的一種罕見白血病。
持續創新三原則
持續創新需要人們樂於分享彼此想法,觀察比較,和頭腦風暴。專注在持續創新的企業有三條共同的原則,這些原則會將具有創造性協作精神的員工像膠水一樣捆綁在一起,三原則如下:
1、 思想匯聚:每個人的想法通常是孤立的,應該將它們匯聚起來,這樣,整個企業就會像一個整體。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業務和技術管理的集合十分重要,同時要確保企業內每一個部門都有機會從這些新想法中取得收穫。
2、 跨界合作:企業不在真空環境下運作。每一個管理者,僱員,還有簽約人都是潛在的創造全新突破性商業機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供應商,合作夥伴,經銷商,甚至客戶,都有寶貴的信息來源和想法。
3、 創新結構: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像擁有無組織的企業發展文化的Lunatic Fringe公司那樣,儘管這家位於得克薩斯州的公司在科技方面有著突破性的創新,但絕大多數企業需要一個合理的組織架構進行管理以及日常運營。
持續創新的企業專注在這三條原則,並將它們運用在日常工作中,企業的業務/技術/管理的合理集合會提升公司整體成熟度。
持續創新劇本
設計和運行一個能夠持續創新的企業需要一個劇本,和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核心步驟如下:
• 通過各種途徑廣泛聽取想法,聽取客戶想法,聽取企業第一線員工的想法。
• 瞭解企業實際和潛在的客戶群,瞭解他們所要所需,瞭解他們未來的需要以及為什麼那些需要現在企業還沒有提供。
• 組織創新團隊,組織創新項目,組織用於定位問題的資源和投資。
• 建立一個創新環境,給予創新團隊接受失敗的權利,利用槓桿作用級聯創新生命週期。
• 從失敗中嘗試和進步,引導並嘗試多種創新,使用原型法和其他迭代的反饋驅動技術。
• 再次聽取客戶意見,並幫助他們想像。使用原型法徵求建議和反饋。傾聽客戶滿意度/購買標準。尋找在什麼地可能會出錯,切莫採用不合理的主張。
• 通過概念設計來解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如成本,直觀使用,易於改變,以及意識提升。
• 執行最終辦到/辦不到的決定。將概念再次回送,再創新,再測試,再設計。執行創新生命週期的第二階段:表現。
從車庫裡走出來
當然,一些人獨立工作效率更高。但絕大多數人更適合成為團隊中的一份子。世界上一些重要發明都是思想和人才的延伸的結果。車庫創業者不可能做到持續性的突破以及系統性的創新。1971年第一個發明單片機的英特爾,1973年第一個安全氣囊提供商雪佛蘭,1988年發明發明抑鬱症藥物的百憂解,都是由偉大團隊創新發展和完善產生的。即使是奧本海默,也是依靠曼哈頓項目團隊的力量才製造出了原子彈。真正的考驗不是發明本身,而是不斷的持續創新,以及能不斷帶來利益的創新業務。
組織紀律和創新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構建創新文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組織機能。可是,一旦創新點被成功的商業化,就能夠給組織機能帶來新的能量。創造力,組織紀律,以及資源,組成了維持和持久發展的企業創新文化。成功的企業創新管理是從概唸到商業化的,它們不僅能產生一個好的創新想法,並能夠不斷的將創新思維融入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中去。
「印度與中國的共同挑戰,都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87中國與印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不同的道路上同時進行改革,被稱為是本世紀最有懸念的一場賽跑。
印度人如何看待兩國的改革進程和各自的路徑?2013年4月,博鰲論壇上,南方週末記者就此採訪了印度公司事務部部長薩欽·派勒(Sachin PILOT)。
南方週末:印度和中國兩國的經濟發展過程被稱為「龍象之爭」。你們如何看中國經濟改革,如何比較兩國的經濟改革分別取得的成就和教訓?
薩欽·派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很了不起,大家都看到了,數億人擺脫貧窮。印度改革時間較晚些,還沒有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過去25年間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印兩國人口占了人類的三分之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兩國的共同挑戰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貧富差距問題存在於全世界,這是印度的巨大挑戰,如何在窮人和富人之間搭起橋樑。中國也一樣。這是個長期的挑戰。
南方週末:有人認為,中印兩國在擺脫貧困方面走了兩條路:中國「以人為本」地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製造業中心,使幾億人獲得了工作機會;而印度則選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不能帶來大量就業,使大部分人難以脫貧,也就沒有儲蓄和投資,陷入「貧窮的循環」。您怎麼看待?
薩欽·派勒: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印度仍是個6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的國家,因此發展經濟的一大挑戰是這些農村人口無法獲得城市的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工作機會,這也是我們最近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原因。
服務業對印度也很重要,我們必須要加強和提高製造業的基礎,在印度我們擁有技術工人,大部分人會說英語,因此我們不缺勞動力,我們沒理由不成為世界一大製造業基地,我們也很重視服務業,我們必須平衡製造業和服務業。
南方週末:中國與印度都是有著龐大人口的國家,這是製造業對於這兩個國家的獨特意義。但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成為了世界製造中心?印度怎麼看待這個事實?將來是否會推出政策來改變?
薩欽·派勒:據我所知中國著力發展勞動力密集的低端製造業這個決策取得了成功,印度則更側重發展高端服務業和製造業。這與中國不同,但不同的國家應該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接下來4-5年裡我們會更強調發展製造業,但是否會選擇低端製造業,還是高端的創新型的製造業,都有可能。
中國過去製造了很多鞋子玩具出口全球,但你們成本也在提高,所以你們也必須平衡。
要和媒體保持距離 史玉柱的9大創業經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58.html1、創業,最好主攻一個方向
不要搞多元化,尤其企業不大的時候。我覺得能少幹一件就少幹一件,不但不要多元化,而且創業的時候最好主攻一個方向,要做就做一個產品。你要做這個產品還不能說平均用力,一定要把你的核心競爭力那一點用足。聚焦聚焦再聚焦。凡是你想幹的事越多,你失敗得越快。
反正我看得太多了,只要違背這個規律的,今天見了這個他想做這個,明天他又想做另外一個,後天一問,他總共在做三個。再過一年問他,他啥都做不成了,因為他已經破產了。但是如果他堅定不移地就是聚焦到一點上面,做一個產品,把這個產品給他做到極致,所有的團隊、人力、財力、物力,全部押到這個上面,這種成功概率比其他的要大很多。要專一。如果違背這個,我覺得失敗的概率相當大。
2、民主決策後要堅定地執行
再一個就是,我覺得在公司內部,民主集中制很重要。早期我在公司的時候,往往我不民主,然後中間也有過不集中的時候,其實都不是很好。公司的決策一定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任何一個人腦袋都會犯錯誤,你是老闆,是個天才,你也會犯錯誤。我剛才說,我過去自以為想成熟的,70%的都是錯的,我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錯誤的東西是很多的,所以我只能和自己的企業內部骨幹多交流,多徵求他們的意見,決策權一定要民主。一旦大家共同努力,某個想法認證完了之後,就要果斷地決策。決策完了之後,只要不是方向性錯誤,就要堅定地執行。不要經常停下來調整調整,再停下來調整調整。有時候登山有很多條路,有可能你選的這條路不是最近的,有可能遠一點,但是如果你堅持走,總比那種你走了一條路,發現不是最近的,說另外一條路近,然後再下山再去登那條路,發現又不是最近的,登了一半再下來,總比那種好。所以公司管理機制上,要儘量地走民主集中這條路。
3、營銷驅動型公司,老闆要親自抓營銷
營銷驅動型公司,我覺得老闆必須自己抓營銷,必須自己抓廣告。只要老闆不自己親自抓的,這個公司一般沒戲。
如果是靠一個副總抓的,那這個公司如果是有戲的話,將來這個老闆肯定要被這個副總開除掉。
因為老闆親自抓營銷,就意味著這個公司的命脈是掌握在你手裡了,其實比你掌握著資本還重要。
對於營銷驅動型的公司,營銷就是個舵,你作為一把手你自己都不去管這個方向,管這個最重要的舵,那這個公司很容易出錯。
老闆重視,並不是說老闆一定要比別人聰明。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老闆比員工還是聰明的。但是即使你不聰明也沒關係,因為只要老闆重視這件事,整個公司上下都會重視這件事。
如果老闆一年都不聽一次廣告的匯報,這個公司搞廣告的人都不用心了,都想換部門了。所以老闆親自抓,其實是必須的。
像網絡遊戲,我就親自抓研發,也就是產品,產品的體驗。這個也很重要。
大家一看我抓,所以整個研發人員,就特別注重這塊,去開發個新功能,特別注重消費者的感受。消費者會不會評價好?好還是不好?這個對公司就有無形的壓力。
廣告也是。我一抓,全國的骨幹、分公司經理、總部的人,就每天自己也在那琢磨廣告的事,消費者的事。
老闆親自抓,更大的作用是:整個公司的資源,人力、財力、物力,會往那個方向去流。
老闆不管,那個地方資源是缺乏的。
4、創業者如何統一個人興趣與市場需求?
創業的時候,究竟是做自己喜歡的,還是做市場特別有需求的?我覺得取決於這個老闆的性格,如果老闆是浪漫型的,那就應該做自己喜歡的,如果老闆是一個任勞任怨的,那就是做需求。這個跟老闆性格有關。
好像每天也得任勞任怨地在那辛勤澆灌,但是我有興趣。我每天玩遊戲我覺得挺浪漫的在裡面。
別人覺得你怎麼天天趴在電腦前面11個小時還覺得很開心,別人覺得我很苦,所以這是興趣,因為我本身就是喜歡玩遊戲。
我以前不管保健品的時候,上班的時間偷偷玩遊戲,因為每天在公司,有時候別人偶爾過來跟我匯報工作,別人一敲門,我就把電腦屏幕「嘭」地給按掉。
要是下屬看見老闆上班時間玩遊戲,多丟臉,不准他們玩,你自己在玩。
後來我一開發遊戲,我就理直氣壯了。這個主要是興趣。
5、我的用人心得
選人標準就是兩個,毛主席說的又紅又專。
紅,指人品好;專,指他的業務好。其實這個是兩方面的,其實任何一個團隊,你在周圍找人,都是能找到合適的人的,又紅又專的人都是能找到的。
紅,我想稍微有一點經驗的人,其實他的人品早期還是能看出來的;專,其實很大部分跟培養有關。
你如果給他放那個位置,卻不授權給他,那他永遠專不了。你要把他放在那個位置上,還要授權給他,然後就培養他。
當然我有一個特點,其實我挺保守的。
一般關鍵崗位用人,我都是用跟我10年以上的人,像劉偉都已經跟我快20年了。幾個關鍵崗位的人,跟隨我差不多都在15年以上。這種人,能力你肯定瞭解了,跟你3年你就已經很清楚了,紅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過去給他這麼多經濟上犯錯誤的機會,他都沒犯經濟錯誤,經過考驗的,所以也沒事。所以我用人上面,我覺得還好,從沒出什麼太大的問題。
6、要允許下面的人犯錯誤
用人,他可能是70分,我可能是90分,我授權的時候,我就要忍受這個20分的差距。必須忍受,我也能忍受。
比如我剛才說的保健酒,我看到就不行。這個做是能做,但是我總覺得,最後這塊的利潤對公司的貢獻,比腦白金會小很多。
雖然我覺得不行,但是決策權在他們。最後他們就做了,當然也不能說是失敗的,但是也不能說是成功,所以他們自己後來也覺得我當時的提示是對的。但交一次學費不就好了嗎?下次就不這麼幹了。
7、如何授權
我授權比一般的老闆會徹底一點。就是下屬非常堅持的,如果我又不是說百分之百的有把握的,我一般不會否決他。
我只是覺得,我也沒有把握百分之百說會失敗,最後它也不能完全說失敗,但是稱不上成功,稱不上大成功,所以我覺得花那麼多精力比起來不太合算。
我還是覺得:選中了人,然後給予授權,給予科學的一些監督,就行。
我的幾個企業,用人都是用的我內部的老幹部,但像創業的人,上來就應該這樣:你先帶他帶一段,送一段,然後充分授權。因為他只有在充分授權之後,成長才能更快一點。
要允許他犯一些錯誤。
當然如果是滅頂之災的錯誤不能讓他犯,但是作為一個一把手來講,你已經去抓了命脈了,其他的地方只要不是財務問題,只要不是安全問題,它一般也不會是滅頂的,一般來講犯個錯誤還都有糾正機會。
只要有團隊和產品,摔倒也能再起來
大批企業,摔倒了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我摔倒的時候,還是很年輕,三十多歲。因為我還年輕,又不服輸,自己覺得還能起來。最關鍵還是有周圍的人。儘管摔倒了,我的團隊還沒散掉,有些員工走了,但是我的核心幹部團隊還有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還在。他們還給我鼓勵。再加上又碰到一個好產品,就是腦白金這個產品,當時覺得靠這個產品確實能起來,所以也就沒有灰心。
他們為什麼不跑?一是大家在一塊干的時間比較長了,我跟他們私交也挺好,團隊之間私交也不錯。
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公司摔倒的時候,腦白金這個產品已經研發出來,樣品已經出來了。
我讓每個人都吃,吃了之後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起不來,睡覺特別好,大家都覺得這個產品能做起來,所以能看到希望。一個是跟你團隊的感情,第二個就是公司未來還有沒有希望,這兩個少一個都不行。感情再好,未來耗著反正一直是破產了,他也會走,所以這兩個要同時具備才行。
8、跟媒體保持距離
媒體,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能少打交道就儘量少打交道。因為媒體記者對你幹的這一行不一定熟,你的消費者他也不熟,你的行業主管他也不熟,他聽你的話的時候,很容易把你的意思給曲解。
媒體這塊還是保持距離好,現在不是有微博了嗎?有什麼東西在微博裡寫寫就夠了,我覺得不用接受媒體採訪,這個對企業主來說可能是最安全的,能不接受儘量不要接受。
9、如何應對媒體的困擾
媒體會不會給我們製造困擾?
我們的網絡遊戲公司沒有遇到過,因為網絡遊戲這塊本來就不投放傳統媒體的廣告,而且我們在美國上市,在國內也不需要做廣告,所以沒有。
保健品是經常碰到,每個禮拜都有。比如哪個媒體,一般都是報紙,過來說,你要在我這地方投廣告,你要不投我的廣告,我就曝你光。
曝什麼光?
他說我們收到一個「人民來信」,其實他自己寫的,說你的產品有毒,或者你的產品沒有效,或者在你的產品裡發現一個蒼蠅,等等這種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忍氣吞聲,最後我也想開了,你這種方式我一律不登,最後也就出過兩三次事,也沒多少。
現在我不管了我不知道,反正我管的後期,頻次已經少很多了。可能一般來講,就是那幾撥人,一旦敲詐幾次敲詐不成,他就不找你了。
敲詐成功之後,他同一個體系的其他人再敲詐你,換個媒體繼續敲詐你。
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很厲害的。所以很多中小企業,尤其做面向消費者產品的企業,其實經常會被這個困擾。
過去我管的時候,幾乎每個禮拜都有,中央媒體地方媒體都有。我們都不讓他得逞。
他跟你說話的時候,你錄音就行了。我們處理過很多次了,最後每次只要一遇到這個電話就給他錄音。對方真威脅你的時候,就說反正我有錄音。
有錄音的話,一般來講他是忌諱的,他電話裡跟你提條件了嘛。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敲詐是比較厲害的,是一個中央媒體的記者,他登廣告個人還要十萬塊錢,他的手段也是編個「人民來信」。
最後這個事我也沒有管,法務部的人、公司的律師去了,談的時候給他錄了音,交給公安局把這個人抓起來了。
結論:每一份成功都是心血澆灌
對於廣大創業者和想創業的人我想說:每一份成功,其實都是靠心血澆灌出來的,沒有投機取巧。
你看著別人成功好像很容易,但別人一定是靠著心血澆灌出來的,就別指望有太多的捷徑要走。
希望大家在創業的時候,或準備創業的時候,要有這樣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是將來要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澆灌到某一個點上去,把那一個點澆灌得足足的,讓它充分地滋潤,我覺得就有可能成功。
亂局中保持鎮定 艾薩 Isaac Sofaer
|
|
估值過高的資產市場,泡沫爆破剛剛開始,債券、資本市場、貨幣、黃金、商品及交易所買賣基金等,統統無一幸免,但從時間及價格上來看,好戲還在後頭!避走內銀股 當下,切勿貪平追捧劣質板塊,例如銀行、基建、房地產、資源及保險股;此外,過往長時間是投機者天堂的貨幣及商品市場,在谷底反彈之前,大概還會再跌下去,還是避之則吉。另一邊廂,我們距離中國銀行爆發危機的日子不遠。近日,內地銀行間拆息市場極為波動,拆息竟然一下子由兩釐抽升至十一釐,足見銀行間互相猜疑,拒絕借錢給對方!事情的發展大概會是,內地銀行一間接一間排着隊,招認有問題的貸款及投資,然後向市場「抽水」增加資本。我相信,困擾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最終以爆煲收場,而房地產投機者率先要為他們的貪婪負上沉重代價!以上事件曾經在發達的經濟體,如澳洲、香港及美國等上演過,難道中國可以幸免於難? 香港及其他地方的投資者正因為資產價格持續下跌,損失慘重。如果《南華早報》還有地產版,不妨查一查樓價,正如你每日查看股價一樣,許多人定必感到震驚!在大跌市下,本倉投資組合亦無可幸免,但各位無須擔心,只要你能確保把錢投資在既安全又優質的股票上。記緊要剷除你一無所知的「垃圾」資產,例如ETF,這個市值二萬億美元的市場,已步向爆煲邊緣。 艾文斯的指引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一點生活的智慧,出自二十年代,著名的美國作家艾文斯(Max Ehrmann),希望能令你提起精神,保持開朗的心境!日常做事時,要無比小心,皆因這個世界充滿騙局,但不要因此而受到蒙蔽,忘記世上還有美好的事。要對事業感興趣,無論你的工作是何等卑微。財富跟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工作是最實在的東西。不要將自己與別人做比較,這只會徒添你的空虛及苦惱,記住世界總有比你好和比你差的人,何不享受你現有的成就,規劃好你自己的人生?這是最實在的東西,在你財富升跌的時候,如果你將自己與其他人比較,你或者會變得空虛和苦惱,事關總有比你好和比你差的人。享受你的成就和規劃。細心傾聽長輩的叮嚀,培養內心的力量,在逆境中,保護好自己。不要被無謂的想像困擾自己,許多恐怖是源於疲勞及寂寞。無論你多麼努力,有什麼渴望,在嘈雜、紛亂的時刻,都要保持內心的寧靜。縱使世界充滿虛假、奴役及破碎的夢,但還是美麗的!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
保持一顆平常心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m13.html業餘小散朋友G,長期以來,業績不錯,得到朋友讚許。最近,他一位商人朋友交給他幾十萬元,請他幫助打理股票,若有盈利,獎勵他。G竊喜! 最近股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朋友G多次來問:「可否下手?」
「壓力較大,怕出錯!」G今天又說道。看G抖抖豁豁,頗覺有趣。
「你自己的都買了嗎?」我問。
「早就買了啊。」G答。
「那你自己怎麼做,朋友的也怎麼做就是了。」我說。隨後,跟他講了一則小故事:
大愚寺有個小和尚跟方丈去買甜瓜。只見攤主用手掂掂瓜的份量,便能報出準確斤兩。聽攤主說,他賣了十多年瓜,從來沒有估錯過。小和尚不信,用秤驗證,果然精準。小和尚傻了眼。
這時,方丈隨手指著一個甜瓜,對攤主說:「我只買這一個,若你估得準,這錠銀子就給你。」方丈邊說邊掏出足夠買下整攤甜瓜的一錠銀子。攤主竊喜!只見他托起甜瓜,屏住呼吸,反覆掂量,最後一咬牙:「一斤三兩!」方丈讓小和尚用秤稱了稱:一斤五兩,整整少了二兩呢。小和尚又傻了眼!
事後,小和尚問方丈何因。方丈說:「攤主當時被眼前利益所幹擾,心態失衡,結果失準。」小和尚頓時大悟,從此靜心修行,終成大愚寺德高望重的一心方丈。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宜隨意改變自己的理念與方法,不然很容易適得其反的。」我說,「理財關鍵是讓朋友長期信任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出色業績』。」
「對呀!」G道。
對話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洗牌階段如何保持不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85.html/
導讀:下文是一篇專訪,推給大家。雖然從一個人的角度看產業動態也許不夠準確、公允,但是博納也算是行業中的巨人之一,站在他的肩膀上我們多少可以對中國電影業的變幻窺探一二。從北影廠發行科的一個實習生,到好萊塢大片商持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行業闖了20年。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從慘淡低谷到飛速變革的20年。
這個圓臉、說話慢,做事有熱情、喜歡聽評書的小夥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第一批畢業生,他熟悉內地電影發行最原始的一套生存法則:包裡背著拷貝,走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跟當地的院線或者電影公司喝大酒。陳凱歌曾經說:「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這個電影推銷員沒死,他抓住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還把自己的影業大廈一步步推向海外。2010年,博納影業成為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發行過近200部電影,票房曾連續6年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過去3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都是出自博納出品,新聞集團也持股博納影業。今年,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福斯也正式確立跟博納影業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太快,遍地是黃金,也是挫折。14歲博納,已經是現在存活下來民營影視公司中的老大哥之一。對於市場變化,於冬的嗅覺很敏銳。他承認,在2013年這股突如起來的行業洗牌變局中,像博納這樣的大影業公司,以及一些大導演,會有很大壓力。他會直接跟下屬檢討:「處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的時代裡,我們還固守那套營銷方法,已經過時了。」「人家都在找新的類型片題材了,我們還在做翻拍老片的事情,這都太保守了!」
在產業大洗牌的當下,博納影業的產業佈局戰略求穩,「只要還在桌上,就有機會胡牌」。於冬認為,博納仍然要快速完善產業鏈,在未來2年裡,博納會用各種方法在全國搶佔商業地產,建立100家博納影院。電影製作上,繼續跟固定、成熟的合作班底合作,每年出品10部以上的影片。
於冬喜歡念叨自己的理想。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是,40歲成為紐交所的座上賓;3年前,他做到了,在美國喜極而泣。
接下來的這10年,他的規劃是每年至少拍10部電影。 他的50-60歲,希望是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度過。他希望,那時候的名片上寫著:「博納電影公司創始人、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於冬」。
「跟福斯合作跨國警匪大片」
記者:博納影業能夠獲得新聞集團的注資,跟福斯電影確立合作,能吸引全球最優質的合作夥伴,這是否得益於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民營電影公司的優勢?
於冬:海外上市的唯一性是給博納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投資者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電影娛樂產業。上市的時候,我記得我做了88場的一對一的投資者的訪談,還有至少12場的午餐會面對更多的投資者的推薦。講的是什麼呢?中國電影的成長,中國電影的未來。
我記得有一個投資者問我,在波士頓的一個很大的基金。他很直接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所有的娛樂產業的公司,你一個中國的來自共產黨國家的一個公司,你怎麼可以成為跟好萊塢競爭的公司,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記者:你怎麼回答他?
於冬:我跟他講了三點。第一點,你所研究的那些市場,人口最多四五千萬人口。中國是什麼人口,13億人口。中國人一年一人看一次電影,30塊錢票價,就是300個億。
第二,中國的文化。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不同。美國電影再強大到中國,尤其是到二三級市場,並不是完全能夠進入的,中國還是要看本土電影的。
第三個,中國政府跟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距是不會允許進口影片,或者是美國電影全面放開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它會支持本土的公司。這三點是博納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基本條件,他聽懂了,我覺得我說服了他。
記者:新聞集團跟博納合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共同需要的前提。我很好奇你們之間第一步會做什麼?
於冬:前不久新聞集團做了一個拆分,分為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默多克本人兼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我們的股票是從新聞集團上市公司,轉到了21世紀福克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跟好萊塢的核心電影公司,是一種拍檔的關係,未來會一起合作拍攝很多電影。我們在策劃一部警匪電影,叫《莫斯科任務》。應該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上半年會投入拍攝。這是一部警匪片,以當年1993年中俄列車大劫案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警匪大戲。
「拍3D華語片並不貴」記者:看今年博納公佈明年10部新片計劃,大製作的港產合拍片是主流,且多部都是3D製作。這樣的佈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於冬:每個電影公司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除了這些電影之外,電影公司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年輕導演,開發系列產品。像《桃姐》的成功,就是說我還不完全算是一個純商人,我還是有點文化素質的商人。所以我就歸納為,我說電影無外乎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既然是商人,不管是什麼商人你要賺錢,你要養活電影公司,你要維持可持續生產。這種商業屬性是必不可少,企業要賺錢,投資人也要賺錢。所以電影首先是商業。
第二,藝術。離不開藝術,電影的魅力。
第三,技術。我跟徐克導演,說服我拍3D,《阿凡達》之後《龍門飛甲》拍3D,他來組織本土的3D創作公司,我就支持他。
記者:徐克導演的確給國內3D電影帶來生機,在跟他合作的時候,你是技術、商業考量多一些,還是個人情懷更多?
於冬:徐克對於香港電影,對於武俠動作片這個類型的開拓,是到現在沒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我拿著第一個片子發行,是1993年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當時我正在北影廠拎著拷貝,做實習生呢。
所以當他拍《龍門飛甲》的時候,我說,來拍一次李連杰吧,你再不拍,你們倆永遠都沒機會合作了。徐克說,我沒問題,你去找李連杰。我就真把李連杰給叫來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我還有這份情懷,就是當年的《獅王爭霸》,是徐克和李連杰的合作。在我手裡,他們能再合作了一次。
記者:徐克的新片《林海雪原》、《三少爺的劍》、《白髮魔女》都是3D大片,在好萊塢,3D已經開始退熱,你還看好中國3D電影的發展?
於冬:現在拍3D電影很容易了,也不貴。當年拍《龍門飛甲》是很貴的,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拍,包括器材,包括後期的調光、配合都花很多錢的。拍的時候也慢,一個鏡頭要做很長時間。中間經歷過這些過程後,整個劇組,包括很多技術團隊都得到了培訓。
記者:有研究數據顯示,二三線的觀眾可能對3D電影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線城市。這個會不會對內地3D電影發展有影響?
於冬:不會,二三級市場恰恰是國產電影廣闊的內陸縱深市場。隨著我們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影院的興起,中國電影的票房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現在全國2800個縣城,還有2000個縣城沒有電影院。有300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還有1/3還沒有電影院。那這些地方有一個四個廳的數字影院,都是至少500萬元起步的電影院。所以這一塊增長起來,又是100億市場,又是一個絕大的空間。
「2年內中國電影院市場飽和」
記者:過去大家都是把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博納這幾年也在快速佈局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現在全國已有20多家影院。
於冬:博納的影院絕大多數都在大城市。西安是大城市,鐵嶺都是大城市了。北上廣深是超大型城市,上千萬人口。但是像武漢三鎮,武漢900萬人口,南京700萬人口,光一個城市,成都900萬人口,怎麼是二三線呢?這些都是中心城市。一個河南省,鄭州是小城市嗎,鄭州絕對是大城市,一億人口,河南省,是全國30個省會裡最大的省份。
記者:現在國內電影院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線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多數二線城市都已經近乎飽和。博納接下來在電影院上的佈局,戰略上是否有調整?
於冬:電影院我估計再有兩三年就飽和了,因為商業地產沒了。萬達這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模式,大家都在複製,這些大的地產商已經到了極限了。從政府的批地,拿貸款這些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商業地產沒有了,電影院的動力沒有了,基本上就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了。
博納這幾年在影院發展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併購和重組,能夠達到100家電影院的規模。除了自身建設之外,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張銀幕的市場規模。這就是上市所帶來的,資本的槓桿跟你運營平台的建立之後,能夠快速整合。
記者:影院形成規模之後,博納會考慮自組院線嗎?
於冬:其實現在你不叫院線,就已經是院線了。博納還是一個以發行為主的公司,還需要跟現有的院線保持一個平衡。另外,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你的關聯屬性的問題是要被質疑的。所以你拍的電影,你有自己院線你的結算數據是可能會被質疑的。這樣你通過一個第三方院線結算,這個是我們在美國審計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博納不做院線也使基於這一點。
「中國電影市場變天了!」
記者:今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整個電影產業升級、大洗牌來的特別快,徐崢、郭敬明、趙薇這些新導演出來,營銷方式變了,迅速刷新了票房記錄,帶來的觀眾群也跟過去完全不同。你是否認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已經處在大洗牌的過程中?
於冬:這個其實對於現在的電影公司也好,包括這些大導演也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使得電影現在空前的熱鬧,關注度空前的提高。平時不進電影院的人開始湧進電影院,來體驗現在的電影消費,所以整個電影工業被帶起來了。郭敬明更多的是網絡資源,或者是文學資源,他們進來電影界實際上是玩票來的,但是他帶進來的是其它行業的資源。
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對現在這些大導演來講,是一個考驗。對這些大明星來講,你的片酬還漲,漲就不用了,這些大家都有一個重新的考量。過去那種模式就是一個影帝不夠,八個影帝;八個影帝不夠,再配六個影后……這種所謂的大片模式,被顛覆了。顛覆的是這種理念,而不是拍電影,電影還是要好看,回歸到電影,講故事。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故事好看。
我覺得最好用個詞「變天了」,中國電影變天了。你現在要研究今天的觀眾市場。但是最終產業是要靠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來保持它的關注度,熱鬧歸歸鬧,但是最終還是要好的電影進來。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像郭敬明、徐崢,包括趙薇執導的作品,其實是不太具備工業可複製性?
於冬:你不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似的,這個有點挑逗我評價人家了,我從來不評價這幫人。但是我是希望他們都好,這也是電影的多樣化,我還希望韓寒出來拍電影,我還希望支持這些人來拍電影,挺好的。整個市場現在大家都面臨著這種競爭,其實壓力,我沒那麼大壓力。我覺得今年壓力比較大的應該是馮小剛吧,馮小剛跟葛優組合,這個是常勝不敗,大家再看他們今年年底的表現。《私人定製》已經完成了,所以我沒那麼大壓力吧。
記者:這個熱鬧的局面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它有積極面,也有可能給產業帶來傷害性。現在這種局面,是否真的會影響到博納的決策層,該怎麼去適應現在的觀眾市場?
於冬:每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想,怎麼在今天這個洗牌的階段能夠保持立於不敗。其實,最終還是要把市場放大了,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鏈條,融入到世界電影去。美國電影本土市場100億美元,我們說我們2018年我們可以達到1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後電影市場300個億,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300個億,人家是700個億美金。我們的海外出口呢,我覺得今年海外出口超不過30億人民幣,我可能都多說了。
「紐約人愛看,全世界才愛看」
記者:博納這幾年專門設立了海外發行的團隊,在海外出口這邊有什麼收穫?
於冬:衡量一個電影強國的標誌,第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第二就是你的出口能力。我們現在覆蓋東南亞沒問題了,亞洲市場沒問題了,除了日、韓之外,我們進入亞洲市場,這是我們中國地區的市場。但是我們進入歐美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在人家商業院線裡放不到。我們去年投資了華獅電影公司,我們一年在北美的票房不到1000萬美金。這已經是因為我們做了華獅之後,原來100萬美金都沒有。
記者:華語片海外出口額最近幾年跌倒谷底,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題材不夠國際化?電影不夠好?
於冬:這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是拍電影的做法不同。你要拍全球化的電影,實際上是按照全球化電影的思路來做的,你拍的觀眾卻是不一樣的。我跟福克斯的老大交流,他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說凡是我的電影在紐約票房好的,全世界都可以賣。
因為紐約就是全世界移民的最大的城市,這裡邊有,美國人之外有黑人有白人,有歐洲人,有任何國家的人,有亞洲的日本韓國的都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也有。紐約票房好,我全世界都賣。為什麼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電影票房、人口這些都是。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它說我要拍給紐約人看。在紐約能上的電影,全世界都能賣,韓國肯定能放。
記者:現在本土市場這塊,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哪塊?
於冬:還是要堅持一種類型化生產。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片種是成熟的,就是愛情喜劇。我們這幾部,包括《致青春》、《西雅圖》的成功都偏重輕喜劇的類型。包括《中國合夥人》也很輕喜劇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這是片種是贏了,我們贏在什麼,內容和文化上。
「不存在導演中心制」
記者:陳可辛導演就認為,現在的電影格局下,內地導演中心制已經開始開始受衝擊,開始瓦解。作為老闆你怎麼看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到底哪一個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
於冬:我只要談定了這個項目,從創意上,從題材上,大家認可了這個項目,從劇本開發,到劇本完成,到投入籌備,演員選擇,都是一套班底共同完成。我得保證這個戲的製作,這怎麼叫導演中心制呢?當然是以導演領軍的一套班底。
所以我就很納悶,現在有些公司提出來換導演這種說法,或者是讓演員做導演。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嘗試,都值得鼓勵,也希望他們拍好。但是這個終究還是不成熟,或者是不放心,或者說你並不具備可持續化生產。我這個班底我可以源源不斷的拍戲,它不但自己拍,它可以監製。徐克兩年拍一部,但是他並不是兩年才出作品。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是現在香港電影工作室裡獨立的導演公司裡,產量最高的公司,現在60部電影。30年不到拍了60部電影,一年至少兩部戲出品。這是徐導的公司對整個亞洲電影和華語電影的貢獻。
記者:我很好奇,去年《大上海》讓你虧了錢,為什麼今年,同樣的班底,繼續是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博納又推出了一部《賭城風雲》。你怎麼看待去年的票房教訓?
於冬:《大上海》失利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檔期的選擇,是我的失誤。對《泰冏》估計不足,除了我估計不足,我估計全行業都估計不足,所以沒想到,這麼一個奇葩電影。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認真程度和操作的成熟度,班底的完整,是令我信服的。
劉偉強、王晶,我給他們搞互助組,王晶製作上比較粗糙,偉強幫他把製作補上。製作精良這是起碼拿出手的東西,《大上海》成功,我不認為這個戲拍得不好,這個戲是成功的,這個題材只是因為受了審查一部分的限制,沒往黑幫片的走得太多。那麼從製作從演員,所有配搭是完整的,是王晶電影裡拍得最好的一部戲。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今年再來。
「還在桌上,就有和牌的機會」
記者:你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純粹的商人,還算是電影藝術青年。但在公司上市之後,你必須學習金融管理公司的知識之後,是否會影響你對電影藝術的判斷?
於冬:上市之後,一定程度上的確會被金融、資本市場綁架。你為了要完成多少任務,為了要多少業績,或者是為了這個季度的票房,所以你就要把這個片到這個檔期上。所以這個就造成了一些偏差。其實《大上海》如果放任何一個檔期,不在12月上,都可能會比現在成績要好。
但是因為這一年是博納製作的小年,又沒有大片在賀歲檔出,所以只能沖這個檔期,但是又沒想到碰到像《泰囧》這樣一個小片的爆發,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任何一個電影公司它都有潮流潮落,波峰波谷。我覺得江志強說得挺精闢的一句話,就像打麻將一樣,你只要不下桌,你總有胡牌的機會吧。沒錢了,你下桌了,那你就輸了。所以這幾年手風好一點的也不要驕傲,做得差一點的也不要氣餒,堅持不下桌,我覺得總會有好的機會。
記者:其實國內的影視公司上市,背負的壓力挺大,畢竟電影生產有特殊的地方,有高低潮,有大小年,跟其他工業產品還是完全不同。你個人怎麼去化解這種金融壓力?
於冬:電影公司的企業做法跟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資本市場是要你的成長性和你的規模可複製,可用數字來套用的模型。拍電影怎麼可能用模型來套呢,所以這也是博納為什麼從拍電影,從發行開始做影院,做產業鏈。
這幾年博納做得是比較穩健的,除了做好發行,做好影院增長。然後拍電影,我們儘量用更多的其它的項目融資的方式來平衡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好萊塢六大全是上市公司,所以博納是在複製好萊塢的運行模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首先是六大發行公司。50%是自由生產,50%是掛標發行,獨立製片。所以它一年就12部戲最多了,一個月一部,六大電影公司。佔了全美70%。
中國電影產業會形成中國本土的十大公司,十五大公司。慢慢會聚攏在寡頭會形成六大公司,甚至是八大公司。最終,你還能在這八大公司裡頭就沒下桌要保持在這個台上,就有和牌的機會。但是歸根到底要把電影拍好,要做好的電影,這是你的產品。
美國女性服裝電商教你如何保持高銷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67.html如果女性的快時尚電子商務中應用特定商業模式,成功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限時搶購,郵件訂閱,神秘禮盒,這些都是當前或者前幾年風靡的商業模式。但是終究沒有一種模式真正為用戶提供極佳的購物體驗。
對於自信滿滿、經驗十足的時尚達人而言,在網上自行組合搭配服裝並不成問題。但是許多消費者還是喜歡在服裝搭配上獲得一些指導和啟發。這和大多數電子商務網站的運作方式相悖,這些網站提供的參考圖片中,模特身上組合搭配三到五個品類,包括上裝、下裝、鞋子、配飾等,但只出售其中一件商品。此外,為了營造出一種緊迫感和稀缺感,大多數網上零售商的有些商品只售一天,第二天就下架,更讓消費者感到受挫和沮喪。
洛杉磯創業公司DailyLook採用廣受女性推崇的銷售整套服裝的商業模式,這樣就創造了提高消費者忠誠度的類社區的平台。這家2歲的公司去年春天廢除了限時搶購的商業模式,專注於解決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Brian Ree所謂的電子商務核心問題。
該公司出售全套服裝,每天推出四套新的配搭,同時在公司的產品宣傳手冊中,也可以查看並購買之前的款式,宣傳手冊中會根據流行趨勢對產品進行重點標註。這種模式在服裝行業中並不多見,但是和ShoeDazzle,JustFab和其他鞋類電商平台踐行的模式類似。
「女人對時尚有一種情感需求,只是很多女性不知道如何時尚而已,」Ree在轉述DailyLook早期消費者的一些反饋時如是說道。「我們正在解決這個線上線下都存在的問題。你在哪裡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讓自己變得時尚?不是Forever 21,不是H&M,依我看,只可能在網上。」
如今,該公司已有2700種存貨,年底力爭達到5000種。但是這些款式,可以按照風格、品牌和類別進行幾千種不同的配搭。你也可以選擇單獨購買,或全套購買。但是如果全套購買,很有可能走在街上的時候發現和別人撞衫。Ree堅信按照產品的風格進行分類查找,會給消費者最高效的一種購物體驗。
DailyLook擁有40萬個忠誠的電子郵件訂閱用戶,其中12%的用戶每月訪問公司網站次數為100次以上,而對於許多H&M專賣店,他們最好的顧客一年之內到店100次都不太可能,更不用說月到店100次了。
Ree表示,出售整套服裝的模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增加銷量,消費者平均每次購買2.2件商品,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最後,據公司相關人士透露,該公司每月的訂單收入金額高達100萬美元,毛利潤非常可觀。對於一家資源有限還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而言,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DailyLook今年4月獲得25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者包括 GRP Patners、Rachel Zoe 等。
Ree表示,大部分消費者瀏覽DailyLook網站的時候,都沒有通過搜索引擎,而是直接輸入網址進入的。但是,一旦消費者在瀏覽網站,這一類似社區的平台可以保持消費者的高參與度。
消費者拆箱試穿公司產品的時候,會拍照並將照片上傳至Instagram,同時@該公司,公司將消費者照片分享或者將照片導出,將其在對應品類服裝旁邊展示出來,這樣一來,消費者的參與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沿著同樣的思路,該公司已計劃日後推出「Be the Stylist」,Ree希望這一項目可以大大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並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商業模式,但是DailyLook似乎找到了一種可以迎合大眾的模式。Ree是一位能力很強的創業者,很多風險投資者都說過他甚至比身經百戰的行業老手更加深諳電子商務業務性質,也更能讀懂消費者心理。他的下一個挑戰是將這種成功的模式移植到其他市場,但是萬事皆有變數,所以DailyLook是否進軍其他市場仍是未知。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