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網訊 陽春三月,一場螺旋藻保健片「涉鉛」風波調查引爆公眾對功能食品安全性爭議的地雷。
魚油、西洋參、蛋白粉、口服營養液、減肥茶、腦黃金……這些標榜著「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衰老」、為亞健康人群服務的昂貴保健食品,高調戴著國家「藍帽」認證光環,它們在同行業中擁有最小產值,卻同時面臨著最為複雜的監管。
行業頑疾浮出水面
沉浮二十載,從低質量競爭的中小作坊的密集型作業,到洋品牌湧入市場內外資同台競爭,中國保健產業坐上了高速發展的過山車,健康產業產值有望在「十二五」末突破萬億大關。
大 浪淘沙,諸如廣東太陽神、瀋陽飛龍、濟南三株等企業名噪一時,卻因盲目多元化和管理失控而逐漸衰落。而以上海交大昂立、健特生物和深圳太太藥業為代表的公 司,則幸運成功轉型,佔領功能食品的細分市場。美國安利、如新、杜邦、全球健康聯盟等直銷外企也對分食中國健康產業「野心勃勃」。
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初期培育階段,2000年後中國保健食品行業進入了產業的深度調整階段。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分析表示,「按照營養與保健食品『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
據世界銀行報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中國頭號殺手,慢性病比例超過80%。在國務院參事秦曉明看來,預防保健、保健食品首次列入「十二五」規劃,已成國民追求健康的剛性需求。
這無疑是一個「風光無限」的朝陽行業,但在高速增長的背後,產品假冒偽劣現象屢懲不斷、違法廣告氾濫,監管失靈乏力等行業頑疾也相繼浮出水面。面對整體的信譽危機,中國企業該如何接招?
保健生意或面臨先天性短板
從神農嚐百草起,中國藥食同源的養生保健文化就開始慢慢萌芽。在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秦小明看來,全國過半的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和調節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複和惡性競爭的加劇,這攤「亞健康生意」仍然存在先天性的發展短板。
在2012年博鰲健康產業論壇上,秦小明認為,「我國多數保健企業仍然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消費者已逐漸進入一個理性消費的階段,新的消費觀念與緩慢發展的產業形態形成了衝突,出現了消費者對於保健產品有些不會買,有些是不敢買的現象。」
21世紀網回顧了中國保健行業年譜,在產業雛形、探索成熟和調整新階段的不同時期,都各自湧現出一批具一定影響力的保健企業,同時,隨著產業形態的推進,低質量競爭的中小作坊開始慢慢消退,行業湧現十多家上市公司,呈現和外資直銷巨頭集中競合發展的態勢。
從1987年起,《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政策出台,鼓舞了保健品投資熱情。數風流人物無數,這一時期營養保健口服液產品太陽神、娃哈哈、紅桃K、振華851等帶領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消費市場火爆異常。
來自中國保健協會的專題報告顯示,在產業發展的雛期,行業較多為中小作坊的低水平競爭,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左右。
從1993年起,受政策技術壁壘較低和高利潤的影響,保健食品行業產業鏈開始達到一定規模,一些行業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如上海昂立一號、深圳太太藥業和史玉柱的「巨人集團」等。
同時期,樂百氏(生命核能口服液)、健康元(腦黃金)、紅桃K和三株口服液等耳熟能詳的保健品牌面世。全國保健品生產廠家也從幾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產品品種達2.8萬種,年產值也由16億多增至300億以上。
1995年到2000年,低價競爭帶來的質量隱憂不斷,保健食品市場進入滑鐵盧時期。衛生部對全國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查,宣佈合格率僅30%。同期,我國保健品行業第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政策文件《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出台,政策監管開始從嚴。
這一時期,深圳巨人集團保健產品「巨不肥」銷量大幅攀升,但史玉柱受地產開發之累,導致巨人集團破產。廣東太陽神集團銷量亦大幅下滑,不過,濟南三株實業旗下的口服液產品在農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年銷售額高達80億元。
從2001年起,美國安利、寶潔、杜邦、雅芳等洋品牌湧入中國保健品行業,2011年,完美(中國)有限公司首期投5億在中山建華南基地,開發蘆薈膠等保健食品。
在政策的利好和外資的夾迫下,內資企業也開始謀求擴張。2001年,深圳太太集團控股「麗珠集團」,向綜合性醫藥企業集團轉型。在上交易所上市,6月,太太藥業成為中國第一個保健品上市企業,7月,交大昂立在上交所上市。
中藥利潤遭壓縮藥企搶跑「新領地」
21世紀網在調查中瞭解到,近年來中藥價格一路走高,傳統中藥企業製造利潤不斷被壓縮。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均勻漲幅為109%,
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2011年至今,中藥材漲價進入第五輪高峰。
面對保健品市場巨大的潛力誘惑,包括同仁堂、華潤醫藥和哈藥集團等老字號藥企開始加大對保健品平台的投資。
在中國,雖然中國取消了保健藥品的批號,不過大多數消費者仍把部分具有保健滋補作用的OTC(非處方藥)中藥產品作為保健品看待,品牌中藥企業開始涉水保健的「亞健康生意」。
2011年10月,同仁堂啟動下屬10家子公司重組工作,謀求在保健產品領域擴張,加大養生產品以及藥膳等產品的開發力度並引入國外品牌。對於華潤醫藥的保健品平台東阿阿膠來說,則斥資2億元擴建養驢原料基地,加大對產業鏈上游的控制。
哈藥集團看中兒童保健品細分市場,擬對OTC中藥產品及保健品進行產業升級,從由低端普藥及保健品向高端大健康產品領域擴展。
江中製藥也是藥企搶跑保健市場的一個代表。江中製藥主打產品「健胃消食片」,原本定位為治療胃病的產品,銷售達1億。2011年,在把產品定位調整為日常助消化用藥,並將銷售渠道從藥店拓展至商超後,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6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7.54%。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在每年約為1030萬死亡人數當中,慢病比例超過8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以國民健康壽命為主要指標的人類發展指數,中國的最新排名在101位,比2010年的排名後退了12位。2010年的排名是89位。」
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秦小明在近期的博鰲健康產業論壇上也表示,「隨著國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不健康行為的增加,亞健康人群在持續增長,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這種市場需求下,保健行業風生水起。」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保健行業總體銷售額達6500億元左右,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生產企業約12000家,銷售企業超過10萬家,保健服務企業超過140萬家,保健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000萬人,每年還在迅速的增長。
「保健產業是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業的產值已達到6600億,食品工業明確了營養與保健食品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發展的佈局和目標,到2015年末產值將達一萬億,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0%。」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稱。
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也分析指出,「保健產業將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1世紀網筱平)
附:中國保健品行業年譜
【1987-1993 口服液產品面世,拉開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
1987年:蜂王漿出現,拉開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
代表企業:杭州保靈。
1988年:廣東太陽神推出生物健口服液、杭州娃哈哈推出兒童營養液。
代表企業:廣東太陽神、杭州娃哈哈。
1989年:振華851在福州、昂立一號在上海問世。
振華851的暢銷掀起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消費熱潮,其龐大的代理商中有不少人成為後來保健品市場的弄潮兒,最著名的就是創建三株的吳柄新。
1990年:瀋陽飛龍以飛燕減肥茶和延生護寶液起家,並在保健品市場上嶄露頭角。
1991年:保健品市場突破100億元。
1992年:深圳太太集團成立。
娃哈哈轉型飲料市場,淡出保健品市場。
以太陽神擔綱領頭的中國保健品走向巔峰。
1993年:「馬家軍」的赫赫戰績使馬俊仁的「中華鱉精」走紅保健品市場。
樂百氏耗資1000萬元從馬俊仁手中購得一紙配方,推出「生命核能」。
史玉柱創建康元保健品公司,腦黃金問世。
飛龍用1億元的廣告投入,換來了2億元的利潤,飛龍開始騰飛。
武漢紅桃K集團成立。
太陽神創造了13個億的銷售紀錄和高達63%的市場份額的行業「神話」,成為中國保健品行業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紅桃K的卟啉鐵工藝,被國家科委列為該年度火炬計劃項目。
三株口服液在濟南問世。
【1993-1995:高速發展,保健品消費市場火爆異常】
從 1993年到1995年初,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保健品消費市場火爆異常。在這一階段,由於保健品的高額利潤和相對較低的政策壁壘和 技術壁壘,全國保健品生產廠家也從幾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產品品種更是多達2.8萬種,年產值也由16億多增至300億以上,短短兩三年間,生產企業 增加30倍,年銷售額增長了10多倍。
【1995-2000:政策監管從嚴,市場下滑,企業轉型,謀求上市】
1995年下半年,衛生部對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查,宣佈合格率僅30%,輿論為之嘩然,保健品市場滑入低谷。
1996年:巨人集團「巨不肥」銷量大幅攀升,但史玉柱受地產開發之累,巨人破產。
同年,太陽神銷量大幅下滑。
三株口服液在農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年銷售額高達80億元。
太太口服液達到2億多元的銷售額。
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實施。
1997年:深圳太太控股「麗珠集團」,成為綜合性醫藥企業集團。
5月1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實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
1998年:3月31日,常德事件暴發,三株口服液一落千丈。
從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低谷期,企業數量和銷售額大面積縮水,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產廠家和總共100多億元的年產值。其中60%左右的是中小型企業。
1999年:常德事件三株勝訴,但已無力回天。
【 2001-洋品牌湧入中國保健品行業,內外資同台競技,信譽危機】
4月,太陽神推出「風景減肥膠囊」,試圖東山再起。
7月,健特生物在上海成立,史玉柱推出「腦白金」,年底,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
2000年:腦白金銷售收入8.01億元,位居全國同行前列。
前10個月,太太集團的太太口服液和靜心口服液的銷售額分別高在2.7億元和1.3億元。
自1996年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保健品行業的制度規定後,從1998年開始保健品行業逐漸走出低谷起,保健品行業又進入了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到2000年,生產廠家恢復到3000多家,年產值超過500億元,企業數量和年產值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從2000年的3000多家保健品企業來看,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只佔1.45%;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下5000萬元以上的中型企業佔 38%;投資在5000萬元以下100萬元以上的企業佔6.66%;投資在10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上的小型企業佔41.39%;投資不足10萬元的作坊 式企業佔12.5%。
2001年: 腦白金僅1月份單品銷量就高達2個多億元,創下了中國保健品行業單品單月的銷售新紀錄,同年前6個月實現產值4.1億元,利潤1.05億元。
史玉柱推出黃金搭擋。
6月,太太藥業在上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保健品上市企業,朱保國坐擁54億。
7月,交大昂立在上交所上市。
2001年底,已有近400個進口保健食品獲准陸續登陸我國保健品市場。安利、寶潔、美國全球健康聯盟、杜邦等一批保健品跨國公司或在中國設廠、或在中國推出產品,吹響了進軍中國保健品市場的號角。
在2000~2002年間,交大昂立精心運作華東市場,年銷售額連年超過5億元,成為保健品行業名符其實的常青樹。
11月,上海健特把"腦白金"商標以1.46億元賣給上市公司健特生物。
總結:近20年來,中國保健品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為15%~3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13%的增長率,1999年全國保健品消費額為400億元,僅佔當年社會總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7%,人均支出僅為31元/年,是美國的1/17,日本的1/12。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審批保健食品11862個,其中國產11197個,進口665個。同時,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業也迅速崛起,產值達3000億元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9月3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80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歲。
該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發布《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9——邁向健康城市之路》。藍皮書稱,200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1.4歲,其中城鎮居民75.21歲,農村居民69.55歲。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1歲,比2000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4.7歲。
藍皮書說,據此推算,中國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應已達到80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1.4歲,與中國200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相當。
總體來看,目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位於前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歲,也高於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水平,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美國的總體預期壽命為79.3歲,澳大利亞、瑞士、新加坡、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均達到或超過了82歲,日本的總體預期壽命為83.7歲,居世界第一。
但藍皮書同時表示,“我國亞健康城市占比較高,安全問題是制約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短板。”
藍皮書稱,總體來看,在當前階段,安全問題是制約我國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短板”。回顧2015年,交通事故、電梯事故、城市火災、危險品爆炸、城市內澇等各類安全事故頻發,經濟社會損失嚴重。
藍皮書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各類安全事故是社會發展難以避免的代價,但如何通過人本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增強安全意識、消除安全隱患,是當下亟需關註的問題。
藍皮書公布的評價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亞健康城市占比依然較高,全國僅有28座城市處於相對健康發展狀態,包括深圳、上海、佛山、蘇州、杭州、寧波、廣州、長沙、紹興、東營、無錫、廈門、鎮江、中山、溫州、揚州、龍巖、嶽陽、福州、濱州、湘潭、大慶、西安、昆明、株洲、濰坊、泰安、銀川。
其中,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全部入圍,顯示出該城市群在兩型社會建設和轉型創新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西部地區的健康城市數量有所上升,占到健康城市總數的25%;東北地區城市健康發展指數持續下滑,需要著重加以關註;北京的環境健康指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應進一步推進結構性調整。
藍皮書表示,我國的健康城市建設,應該說,已經大體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衛生城市的內容,目前正在著力推進安全城市和可持續城市的建設。而生態文明轉型,也將為健康城市的建設提供理論和方法論支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