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路創業》窩居十坪小套房 年營收上看千萬 六位27歲台大生 靠資訊圖表吸引台積電


2015-06-08  TWM

撰文•許秀惠、吳沛璇

六位平均二十七歲的台大學生、各來自工管、財金等不同領域,卻「不務正業」地擠在台北市中華路的住商混合大樓、一間不到十坪的套房,靠著幾台電腦,牆上一塊記事白板,聯手創立台灣第一家資訊圖表(Infographic,一種將資訊圖像化的技術)公司Re-lab。

這種擁有資訊彙整分析、繪圖、動畫等軟體整合能力,並企圖以議題內容掛帥、傳達影響力的新創公司,正是典型新世代的創業模式。

未成軍以前,校園時代的吳培弘、黃威愷、劉家瑋、葉仁智等人就表現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加上本來就喜歡繪圖、動畫,自學有成後,就常以學生身分接案,只是這些臭皮匠還沒會合共事。

前幾年,國外資訊圖表的概念開始萌芽,吳培弘腦筋一動,揪來其他五人一起創業,打著台灣第一家主打資訊繪圖的設計顧問公司的名號,第一年,Re-lab就 吸引包括台積電、台達電、Yahoo奇摩、flying V等知名客戶上門;短短三年間,營業額就成長了十倍,八個人的公司,今年第一季業績,就達到去年全年標準,預估今年全年可破千萬元。

對Re-lab這群年輕創業者來說,接案子像磨劍,不同案型與業主能讓寶劍越磨越利,他們的資訊解讀分析、繪圖動畫呈現功力因而越練越強,接案的類型也很 快從科技業者到酒商、建商等紛紛上門。業務量雖放大了,但Re-lab不滿足於只是接案子謀利,他們關心台灣未來,更想透過一身功夫,發揮影響力,反映社 會現象,引發群眾一起思考、討論,這才是Re-lab六人攜手創業,真正想做的事。

「市長,政見給窺嗎?」 一戰成名現任Re-lab專案管理的劉又瑄就說:「我想知道怎樣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她打大學時代,就透過實習嘗試許多不同工作,包括在若水實習等等,努 力自我了解,就是不想進企業體制,而想發揮年輕人的力量,做一點有影響力的事;另一位創辦人葉仁智也說,創業凡事必須自己做,有挑戰性,成就感也比較高, 六個人儘管個性殊異,想發揮力量,影響社會的念頭卻很一致。

這群不想走入體制,又有「個性」的創業團隊,接案其實也很性格。如果找上門的客戶提供的資訊內容有偏頗、立場不夠客觀,就算錢給得多也不接;相反地,有些 案子即使預算不夠,但只要認定為發揮空間大、具挑戰性、或者所處理的資訊很有價值、具有公益屬性,也能以「公益價」接案。而所謂公益價格,往往是象徵性地 收個紅包。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前,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推出 〈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的遊戲,就找上Re-lab負責設計。

這個遊戲讓玩家盲選心目中理想的政見,在遊戲結束後,分析出玩家應該投的候選人,由於創新有趣,在選舉期間,創造高達三十九萬的瀏覽次數;連Re-lab 日後對客戶進行簡報時,許多老闆都知道這款遊戲。但這項專案費時一個多月, Re-lab卻未收費,因為對他們而言,傳遞這樣的資訊更有意義。

拒絕創投注資,想發揮影響力改變台灣儘管有「個性」,但在營運上,Re-lab很清楚維繫客戶關係的重要。一旦接進來的案子,能根據客戶「目標客群」(資 訊要傳播的對象)的意見來調整圖像呈現的方式,「大家想法不一樣沒關係,去測試就知道了,我們不會堅持自己的設計最好。」負責專案管理,面對客戶的劉又瑄 點出了Re-lab務實的一面。

隨著名氣打開,不少創投主動表達投資意願,但Re-lab都以「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資金需求」為由而拒絕,反而決定今年要落實Re-lab創業的初衷,以擅長的資訊圖表來發揮影響力改變台灣。

他們打算推出自己的內容產品,手邊正規畫一個「台灣小吃大調查」的內部專案,開立Hello Taiwan的網站,利用網路進行調查,把調查結果轉為資訊圖表,達到「做國民外交」的目的。

Re-lab的第一步就是與義大利米蘭世博台灣館攜手合作,八月將帶著調查結果前進米蘭現場,把台灣小吃文化介紹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不妨期待,屆時他們展現的台灣小吃文化圖像,會在網路世界掀起什麼樣的火花。

Re-lab

創辦人:吳培弘、黃威愷、劉又瑄、

劉家瑋、王成祥、葉仁智

成立時間:2011年

初期資本:10萬元

主要業務:台灣唯一的資訊圖表設計團隊成 績:2014年營業額約35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08 吳培弘提議一起搞個資訊圖表設計公司,感覺很有意思。

2012.08 劉家瑋去當兵,接著葉仁智也得去,大家有點鬆散了。

2012.09 接到台積電打來電話,要我們幫忙做企業社會責任(CSR),大家顯得有點興奮。

2014.11 劉家瑋、葉仁智歸隊,《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順利設計出手,回響超乎想像。

2015.05 要開始做我們自己有興趣的專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5

2015年6月4日晚上看了71暴亂夜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6/20156471.html


2015年6月4日晚上,筆者看了近年少有的英國電影佳作『’71』(71 暴亂夜),又再一次勾起那些年在北愛爾蘭留學的歳月。

1970年代早期東西方冷戰升級,北愛獨立運動令新舊教徒兵戎雙見。面對已經陷內戰邊緣的北愛及獨立危機,大英帝國決定增派英國維穩。『’71』的主旨是一名英軍新兵在行動中失踪後,他在當晚的逃亡故事。
『’71』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政治片,而是典型黑吃黑式動作片。整個故事和香港電影《PTU》中展哥和黑社會在一個晚上的你追我逐竟有甚多雷同之處。
一個士兵的失踪,勾起了英軍內部、IRA(愛爾蘭共和軍)新舊派系、親英的Loyalist之間的勾心鬥角。協助英軍政府部刮出失踪士兵的竟然是 IRA的龍頭,而最終亦因此令英軍特工和IRA新舊派系建立一份心照不宣的攻守同盟的關係。政治鬥爭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如此。死的是街無辜的路 人甲!

這便是真正的生於亂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05

台灣瘋鐵人 60億商機大解密 從報名到食宿,沒人出賽花費上看10萬

2015-11-02  TCW

三鐵風潮吹進台灣,從富邦蔡明忠到新光吳昕達都在玩,看準白領菁英消費力,業者不僅引進賽事,還賺到觀光財。

十一月一日,台灣一年一度冠上品牌「Ironman」的鐵人三項賽事在恆春開賽。這場吸引近兩千人報名的競賽,所有名額,早在兩個月前就「秒殺」一空。

這是一個包括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達、足球金童貝克漢都正在瘋的運動。在台灣熱起來,短短三年就發展出一年六十億元的商機。

鐵人三項,是指結合游泳、自行車、路跑的專業運動,依賽事距離,共有五十一.五公里的標準鐵人(奧運項目)、一百一十三公里的半程超級鐵人,及二百二十六公里的超級鐵人三大類。其中,美國世界鐵人公司(WTC) 的獨家品牌「Ironman」,目前在半程超鐵、超鐵的全球賽事市占率逾九成,是最大的品牌與賽事經營者。這背後龐大的商機潛力,連中國首富王健林都動了 心,近期斥資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近兩百億元),買下WTC一00%股權,要大賺全球品牌授權和賽事報名財。

最大的小眾!台灣鐵人賽人口年增17%

這股熱潮,也席捲台灣。過去,台灣一年只有一場鐵人比賽,現在,加總不同距離,共有三十三場,光今年前三季,總報名人數達一萬二千人。依據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推估,近三年台灣參與鐵人三項賽事人口,每年約成長一七%。

台灣跟著全球瘋鐵人,和運動與社會大趨勢都有關。

三年前,台灣每週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且每分鐘心跳達一百三十下的固定運動人口,首度突破三成,也就是台灣運動人口至少有七百萬,這提供了鐵人運動趨勢的可能條件。

圓創運動行銷總監李照圓觀察,二00七、0八年台灣瘋單車,後來瘋路跑,隨運動人口增加,「進階到鐵人三項是理所當然。」三年前,台灣能參加高難度超鐵的還不到兩百人,現在人數至少多了一.五倍、達五百人。

能不斷挑戰自己,藉此累積成就感等心理層面,也是支持鐵人三項運動趨勢向上的因素。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觀察,對菁英族群來說,過去是比物質、比工作、比社經地位,買房子才是人生里程碑;隨生活形態變化,這群人在工作成就感之外,更追求體驗、炫耀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生命經驗,「征服三鐵的過程等於一個一個桂冠,可以證明自己。」

隱身台灣的全球最大號碼鎖公司競泰總經理林澤浩,就取得美國世界鐵人公司授權,把冠上「Ironman」的鐵人賽事正式引進台灣。他透過邀請國際鐵人界傳奇、鐵人三項世界冠軍麥科馬克(ChrisMcCormack),及紐西蘭鐵人名將麥克奈斯(Dylan McNeice)等名人行銷,把鐵人賽事炒熱。

「鐵人三項運動是小眾,但是是很大的小眾,更是一群很有實力的小眾。」林澤浩點出了這項運動最迷人的潛力。

台灣瘋鐵人,也催生台灣鐵人三項市場一年上看六十億元的商機。這個數字,三年來,成長了近七五%。

炫體能還不夠……

高價裝備讓三鐵店營收翻倍

先看賽事報名費。

光林澤浩這家以門票、贊助和授權商品為主要收入的台灣鐵人三項公司,創立頭一年營收不到千萬,第四年虧轉盈,五年來業績更已翻五倍。

他透露,含報名費、企業贊助和商品販售,全部加總台灣鐵人三項賽事營業額至少三億元起跳。

接著是裝備商機。「裝備花最兇!」李照圓不諱言,鐵人運動設備相關支出很可觀。

原來,玩三鐵競有三鐵衣、三鐵車、三鐵帽等專用裝備;光游泳一項運動,可隨不同場合再細分防寒衣、快速衣;跑步還有跑步帽、運動眼鏡、跑衣、跑鞋、壓縮襪、號碼帶等眾多商品。

「跑步時大家花最多時間裝飾自己,跑步可以讓大家清楚看到你是誰,是最能秀自己的運動。」林澤浩觀察,鐵人族群主要年齡層是三十五到四十五歲,投入時間多,而且這群人通常有錢也有閒,「這個運動成就感高,一旦進入,會一直想繼續挑戰,離開機率很低。」

這股鐵人設備商機,也延伸到單車店。

原本,單車店受到路跑風潮衝擊,業績逐年下降,三年前,台南的二七七自轉車卻靠著轉型三鐵店,年營收翻倍到四千萬元。

「鐵人是花錢的運動,也是高黏著度運動。」該店負責人陳信仲發現,唯一能串起路跑和自行車的就是鐵人三項運動,通常熱中三鐵的族群收入高、重視健康,也敢 踏出舒適圈挑戰自我,所以他靠鐵人社團集客,光去年就號召逾六百入團報在地鐵人賽事,跨入新藍海同時,也讓自己新增一條成長曲線,「轉型後高價車好賣,單 車單價拉高兩倍。」

賺賽事財還不夠……交通住宿都包,像做觀光業

再看賽事周邊延伸商機。為了把餅做大,林澤浩不把自己定位在運動產業,而是觀光業,所以儘管賽事只有一天,他卻把規模辦到三天兩夜或四天三夜。

冠名Ironman的賽事,外國選手專程來台參賽者約占一半,他從選手一下飛機就接手交通接駁和住宿服務等套裝行程。「繳報名費只能取得參賽資格,交通費、住宿等其他消費一直外加,很可觀。」李照圓觀察。

林澤浩解釋,若單純局限在賽事,只能賺到報名費,所以他從觀光業統包思維切入,和旅行社買斷飯店模式類似,包下賽事附近旅館,再加價約一0%賣給選手。由於報到、起點、終點都設在該飯店,大幅提供參賽者入住誘因,不怕房間賣不出去。

和超過上百萬人的慢跑運動人口比,鐵人三項屬於小眾運動,少有地方能集結各種不同類型裝備。他因此又效法電腦展模式,在賽事期間找來單車店或運動品牌進駐,在合作飯店大廳設點,專門販售商品給選手,自己則多賺到類似百貨公司的收租財。

瘋鐵人的族群以商務人士居多,消費能力是一般觀光者的三到四倍。據觀光局統計,國外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約七千七百元,約是國內旅遊者的近六倍,且參賽時多習慣攜家帶眷前往,總參與人數至少是參賽人數的一.五倍,連六歲以上可參賽的小鐵人也應運而生。

個人成就還不夠……社群揪團練習,加速熱潮

在台灣,近三年,至少新成立了二、三十個鐵人隊社團,其中還有一群以醫生為核心成員的醫聲論壇鐵人隊(DVTT),目前人數破百人。去年,連一小時收費一千八百元、一對一客製化訓練的「鐵人家教」也出現了。

這代表,台灣瘋鐵人的趨勢不只個人,還有運動社團,甚至社交社群的力量帶動。

「它有很多不同距離,是意志力的挑戰。」DVTT隊長葉斯基說,鐵人需要長時間練習,不是今天跑個幾次就可以參賽。現在該鐵人隊每週有四天請教練來訓練游泳和跑步,週末則外出騎單車,社群參與度非常高,「挑戰完成的成就感,比其他運動多非常多。」

好人好好廣告事業總監馮云,過去從不運動,她三十四歲時在朋友推薦下接觸鐵人三項運動,鐵人資歷至今十一年,是台灣極少數的元老女鐵人玩家,朋友圈中,近八成都在玩鐵人。四年前,逾四十歲卻摘下台灣二二六超級鐵人賽分組冠軍,人稱「鐵魔女」。

「第一次參賽,才玩兩分鐘,覺得心臟跳得不尋常,心臟病快發,我就把帽子脫下喊救命。」馮云回想這一路的刺激和收穫,也包括在心智上的練習。

過去在工作上因為要求完美,會嫌別人為什麼那麼慢,常破口大罵、不在乎別人感受。現在「比較會察覺到自己情緒,等你知道你的情緒,會知道怎麼對待情緒,當肯定自己的情緒,會更有自信、不焦慮,對別人表現也更能接受」。

今年二十五歲的李宙諺,曾替台灣在亞錦賽奪下第一面鐵人三項獎牌,目前在鐵人相關賽事累計共獲十六面金牌,是台灣最有實力的鐵人三項年輕選手。為台灣得獎的那場賽事中,體悟了「不怕輸,才會贏」的道理。

一開始,他一直落後在第十名的位子,他開始對自己喊話,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一圈一圈追過很多選手,「甚至日本選手也被我超越,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最後 一圈,我追到變第三名。」李宙諺說,「其實我知道自己實力最多、最多跑到六、七名,但是竟然拚到銅牌,信心又加分,這場比完真的讓我深深體會,不到終點不 服輸,都是有機會。」

「一直激勵自己,跟自己講說,再撐個一公里、再撐個兩公里,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到最後那一小步加起來就是一大步。」這是林澤浩從鐵人賽事中學到的 事,鐵人三項長距離比賽需六到十七小時不等,「到最後其實是跟意志力在搏鬥,已經是超越體力的問題,是意志力的訓練。」

對於鐵人運動已經是「鐵粉」的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最近才完成個人生涯第五十場鐵人賽事,創台灣企業家紀錄,他還把這項運動帶進公司的管理,在公司內 部提供自行車租用、泳池、淋浴間等硬體設施,甚至設立「運動學分」,把鐵人參賽紀錄列入績效評估、甚至主管升遷指標。而台中銀行和國泰產險等企業,也開始 贊助台灣鐵人三項選手,看上的是這一場場賽事背後,台灣運動風潮的不可限量。隨著越來越多人要挑戰自我、追求成就感,台灣瘋鐵人的熱潮,會越燒越旺。

文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33

2015年6月4日晚上看了71暴亂夜

2015年6月4日晚上,筆者看了近年少有的英國電影佳作『’71』(71 暴亂夜),又再一次勾起那些年在北愛爾蘭留學的歳月。

1970年代早期東西方冷戰升級,北愛獨立運動令新舊教徒兵戎雙見。面對已經陷內戰邊緣的北愛及獨立危機,大英帝國決定增派英國維穩。『’71』的主旨是一名英軍新兵在行動中失踪後,他在當晚的逃亡故事。
『’71』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政治片,而是典型黑吃黑式動作片。整個故事和香港電影《PTU》中展哥和黑社會在一個晚上的你追我逐竟有甚多雷同之處。
一個士兵的失踪,勾起了英軍內部、IRA(愛爾蘭共和軍)新舊派系、親英的Loyalist之間的勾心鬥角。協助英軍政府部刮出失踪士兵的竟然是IRA的龍頭,而最終亦因此令英軍特工和IRA新舊派系建立一份心照不宣的攻守同盟的關係。政治鬥爭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如此。死的是街無辜的路人甲!

這便是真正的生於亂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54

商機上看五兆,花王、雀巢搶上架 中國電商新生意:賣外國貨

2016-04-11  TCW

兩年前中國調整陰稅制後,跨境電商市場大爆發,中國人不只瘋網購,還開始爆買國外直送商品,看準這商機,從食物到家電,全球品牌進場搶市。

Leap-Frog(跳蛙模武)--

形容新興國家越過已開發

國家的技術演進過程,後發先至的意思。最早是用來指非洲等地在市話尚未普及前,手機

就已先普及的現象;現在

中國也出現類似現象,在超市和便利商店普及前,

以電子商務為主的通路已

搶先成型。

住在上海高級住宅區的

四十五歲家庭主婦滕綺

達,每天會收到七到八次宅配,她上網買的商品五花八門,從服飾到生活用

品、家電到生鮮食口叩類

都有。

她有兩個小孩,在繁忙的生活中,會找時間用智慧型手機上阿里巴巴或JD.com 等網站購物。以中國的電商來說,已有超過五成的消費者是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網購物,預計二〇一九年這個數字將高達七成;付款則使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幾乎不會用到現金。

最近滕綺達最常逛的,是可用個人名義買進海外商品的跨境電商服務。她常透過這類網站買日本製的日用品、化妝品或食品等,她說:「食物好吃、東西好用,只要是日本的東西我都喜歡。」光棍節那天,花王尿布大賣二〇一三年起中國政府分階段整頓制度,利用自由貿易區等架構壓低進口關稅,帶動跨境電商市場蓬勃發展,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五年這兩年內,從日本寄到中國的國際快捷郵件(EMS)件數成長約三倍。預估中國跨境電商商機也將從二〇一四年的人民幣一千四百七十億元,膨脹至二〇一八年的一兆元(約合新台幣五兆元)。

為了搶食這塊大餅,從中國企業到海外品牌廠,都競相投入中國跨境電商。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國「光棍節」雙十一購物節檔期,阿里巴巴集團寫下人民幣九百一十億元的營收紀錄;日本最大日用品公司花王,當天也

在阿里巴巴的跨

境電商網站「天

貓國際」開店,

直接銷售陸客赴

日最愛買的商

品,如紙尿布「妙而舒」等,

給想買「日本

製」產品的中國

消費者。

消息人士說,

花王在阿里巴巴

的盛情邀約下,

一年前就開始預

估需求,擬定存貨計畫,選在光棍節這天在天貓國際開張,結果一舉成為當天的兒童用品類(包含紙尿布在內)銷售第二名的品牌。

日本企業的中國事業發展負責人表示,在全球知名品牌齊聚的阿里巴巴電商網站,「即使開店,如果欠缺小二(採購人員)的人脈,商品還是賣不掉。」所以阿里巴巴三顧茅盧的邀約,對在中國扎根不如嬌聯(Unicharm)深的花工面言,可說是大好機會。花王也認為,跨境電商可望成為有效制止妙而舒水貨橫行的對策。

花王社長澤田道隆說:「從拓展通路的觀點來看,跨境電商很重要,強化電商也將成為花王在中國確立品牌地位的契機。」馬雲邀雀巢,打破地產地銷事實上,阿里巴巴的危機感,是該集團發展跨境電商的動力之一。如果只賣中國商品,成長力道會越來越疲軟,為了激起天貓約四億顧客進一步消費的欲望,導入海外知名品牌是必要做法。因此在活動檔期中,阿里巴巴祭出了「品牌建」關鍵字,將充實對開店業者的支援,協助海外企業在中國確立品牌。

流通事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嚴重影響銷售消費品的跨國企業戰略。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香港辦公室合夥人魏杰鴻指出:「去年實體通路的零售業績急速萎縮,因此跨國企業開始一口氣將戰略主軸切換到電商。」全球最大食品公司瑞士雀巢就是一例。

今年一月,雀巢宣布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計晝。去年九月雀巢集團主管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市場業務的副總裁龔萬仁,就任阿里巴巴集團獨立董事。

原本雀巢在中國的營收就有三成以上來自電商,這次合作可望成為雀巢以電商為武器,加速攻占中國市場的踏板。特別的是,本次合作重點在於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針對本次合作表示:「希望雀巢務必在天貓賣全球銷售的雀巢商品。」以往雀巢的基本銷售方針,是在市場所在地生產並於當地銷售,本次合作徹底顛覆了其傳統。

當然在日本流通的雀巢商品也將在天貓上架,日本雀巢公司社長高岡浩三說:「日本限定的抹茶口味餅幹KitKat極受訪日觀光客歡迎,這類商品今年內也將在中國上架。」此外,二十年前就已進軍中國的法國服飾品牌拉科斯特(Lacoste),

也加快腳步

整頓電商通

路。該品牌

傳統營收主

力來自百貨

公司,但因業績下滑,

很多專櫃不

得不收掉。

為了彌補這

塊營收缺口,

二〇一三年

六月正武進

軍電商。

二〇一二年進入中國市

場的英國吸塵器大廠戴森

(Dyson),已經有一半的營收來自天貓和JD.com。中國戴森傳媒經理表示:「中國省略已開發國家走過的技術演進階段,直接跳過實體商店的購物體驗,提前習慣虛擬購物。」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歐美頂尖品牌。去年七月,總部設在英國和荷蘭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聯合利華,宣布將和阿里巴巴合作;二〇一〇年,荷蘭跨國電子公司飛利浦將中國定位為「第二祖國」後,也極重視電商通路,該公司的電動刮鬍刀和空氣清淨機都是在電商市場市占率第一的商品。

扎根中國後,進攻東南亞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有人認為其高度成長期已走到盡頭:不過以消費市場來說,現在才正要步入黃金期,而且電商市場將成為成長的領頭羊。要確立品牌在中國站穩、持續成長,現在進入電商十分重要。

放眼全世界,很多地區電商正要開始普及,東協就是一例。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T.Kearney)主管東南亞地區的合夥人蔡純毅表示,二〇一四年東協的電商市場規模約九十億美元,不過是中國的五十分之一左右;零售業的營收占比中,電商頂多占一%至二%左右,物流和支付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備,電商業務還無法起飛。

然而,像一九九九年馬雲從英文老師變阿里巴巴創辦人,快速打造出收付款到物流全包的經濟圈,讓中國電商市場出現跨時空的跳躍性成長,同樣的現象也可能在東協等新興國家發生。蔡純毅說:「現在這些新興國當地主要企業,深信今後電商將快速發展,已開始投資物流等事業,做好萬全準備。」以中國為首展開的電商全球競賽,已拉開序幕,企業當然不能置身於這股潮流之外。

(Nikkei Business (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譯 李貞慧審稿 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44

R影片,串起電商、娛樂商機 電影把「觀眾變主角」 產值上看千億

2016-06-06  TCW

全球最賣座電影《阿凡達》,開創了全球3D電影的風潮。戴上3D眼鏡,所有的畫面如同在你眼前,這個突破,在全球締造超過二十七億美元的票房紀錄。

未來,戴上VR眼鏡,你可以化身成電影裡《阿凡達》主角傑克,騎著迅雷翼獸翱翔天際,和納美族人為保衛潘朵拉星球,並肩作戰;但下一秒,你又成為海軍陸戰隊上校,指揮部隊剷平潘朵拉星球,爭奪珍貴礦產……。

這,就是VR改變我們未來看電影的方式。它不但擬真、全景,你還可以跳進任何角色,經歷他們的冒險與結局。

中國最大網路影音平台優酷(母公司為合一集團)在五月十一日於上海浦東舉辦VR發布會時,合一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古永鏘就揭示了一個這樣的未來。優酷不是靠一己之力走進VR的新天地,他們攜手的關鍵合作對象,正是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柯麥隆所創辦的好萊塢特效公司數字王國。

數字王國曾拍《變形金剛》三百部電影,成了最佳VR素材「我們是獨立運作特效公司(編按:全球最大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已被迪士尼購併),所以沒有包袱,兩年多前就跨入VR,」數字王國行政總裁謝安指出,成立二十四年、身為全球前三大特效公司,數字王國成立以來共拍了《變形金剛》、《鋼鐵人3》等三百部電影、上千支廣告,「我們片庫裡累積許多素材,也擁有技術能力能將素材轉化成VR。」

高盛年初發布的VR報告

中,估計VR影視娛樂(video entertainment)到二〇二五年產值達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二十億元),使用者達七千九百萬戶,報告指出,「VR根本上就是新的說故事形武,比起傳統電影和電視,需要不同的寫作和生產技術。」

換個方式說故事

未來由觀眾決定觀影視角

「如果架一台三百六十度

全景攝影機拍就稱作VR,我覺這是褻瀆真正的VR內容,」謝安表示,其實VR 直接顛覆影視產業的流程,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不能照傳統的方式拍,「以前是導演、攝影要我看什麼,就看什麼,但現在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視角。」在VR的電影世界裡,觀眾將當起自己的主人,你將不只體驗一種結局,而是N種。因此,當你看《美國隊長3》,你第一次選擇當美國隊長,第二次可以變身鋼鐵人,每一次都可以變成不同英雄,不但增強觀眾的娛樂體驗,還增加重複觀影的次數,提高製作公司收益。

正因VR有顛覆年產值五百億美元的線上串流影首產業的潛力,分別擁有影音平台YouTube的Google,和近年來跨足影音播放的臉書,都競相投入VR軟硬體。中國已經成為超過美國的單一最大電影市場,不可能讓Google和臉書專美於前,中國四大網路影音平台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和騰訊視頻,都宣示加入VR這場革命,爭一席之地。

樂視、愛奇藝都搶先在優酷之前,發布他們的戰略,不過,優酷鴨子划水,把他們的VR戰略,更清楚的聚焦影視內容,如同古永鏘談到VR說的第一句話,「VR要以內容為起點。」

從頭建立內容聚落

三強攜手,首部VR微電影已問世首先,他們跳下來自己製作VR影片,優酷、數字王國和影星黃曉明成立的易星傳媒合作,拍攝中國第一部VR微電影《黑童話》。

「導演不再是傳統的導演,劇本也要寫成沒有死角的劇本,」參與《黑童話》製作的謝安表示。VR電影因為全景拍攝,因此導演和演員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彩排,拍攝時必須一次到位;至於劇本,則因為不同角色、不同視角的變化,撰寫上更為複雜,其他如剪接、美術道具等作業方式,都跟傳統不一樣《詳第一百零五頁表)。

《黑童話》是一個VR內容的新嘗試,要拍VR電影,導演、攝影和編劇等,全都得要換腦袋。因此,優酷、數字王國和易星傳媒啟動「百個VR視頻徵集計畫」及「導演及相關公眾培訓計畫」,計畫培養出中國新一代的VR影視人才與內容,投入優酷的VR平台。「未來優酷預計年產一千支海外自製和合製的影片。」優酷高級運營副總裁魏明表示。

由於VR影片拍攝難度提高,攝製成本也將大幅增加(外界估計約增加三倍以上),為了要在短時間衝出海量VR影片內容,在平台上形成「VR影片內容聚落」,優酷和華岩資本成立人民幣上百億元的「優酷VR基金」,做為製作團隊的資金後盾,要成為全球最大的VR影音平台。

身為中國第一大影音平台,優酷花鉅資投入VR電影的背後,是其可能改變線上影音收不到費用的窘境。

獲利管道變多

用戶付費意願增加,還多了電商導購「VR用戶比十年前傳統網路影音用戶,更有意願付費。」古永鏘指出。因盜版興盛,傳統網路影音用戶大多不願付費,因此不論愛奇藝、樂視和優酷,都難逃虧損命運,但VR來了,觀眾可以享受到主動參與,和沉浸的觀影效果,為了VR體驗,免曹用戶可能轉成付費用戶。

「VR全景式觀影方式,是史無前例的,這可成為殺手級的應用,」資策會分析師黃偉正表示,尤其因低階VR設備太過便宜,若降至趨近零元,幾乎人人都可以擁有一台,廣告主將大舉進駐VR。這個概念,連中國第一大手機品牌華為也埋單,華為旗下的副品牌榮耀就打算與優酷合作,贈送百萬台VR觀看設備,擴大VR內容用戶數的基礎。

優酷是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阿里巴巴已喊出用VR購物的發展方向,透過「邊看邊買」的電商導購模武,水到渠成。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李捷指出,從拍攝、內容、平台、播放,最終到收費用戶、廣告及硬體分成和電商導購等變現的生態圈,是VR未來戰略要走的路。

一八九五年,法國導演盧米埃兄弟第一次公開放映電影《火車進站》,一輛進站火車嚇得第一次看電影的人們驚惶失措;一百二十一年後,VR電影又再度震驚整個世界,重新定義影視產業。

在未來,你不再是「看電影」,而是「在電影中」;你也不只是一位觀眾,你就是主角;你只要點一下頭,你就從地球到火星,你揮一下手,就把電影裡的道具買回家。這般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情節,在不遠的未來,就在我們生活周遭成真!

撰文者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4

站在歷史縱軸線上看中美貿易紛爭

最近讀了太多有關中美貿易紛爭的文章——盡管中美貿易紛爭遠未達到戰爭級別,但很多人都已經把它定義為“貿易戰”了。眼下關於中美貿易的分析文章多如牛毛,但從歷史縱深角度去分析的似乎不多。本篇文章試圖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去分析中國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它將面臨的挑戰。

中國成為全球貿易大國深層原因——移民替代

有關國際貿易的理論很多,最出名同時也是最古典理論的便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會增加,如此形成了國際分工。

但從古至今的國際貿易事實卻並不像李嘉圖的理論那麽理想化,如中國自明朝開始就出現了國際貿易的大量順差,中國向其他國家出口絲綢、瓷器等,並換取銀子,但從國外進口的商品卻很少,原因是什麽呢?因為中國至少宋朝開始,銀子就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了。

到了明朝嘉靖時期,政府確立“一條鞭法”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征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以作弊。中國持續幾百年的銀本位制應該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確立的。據估計,1550~1800年的大約250年間,中國共獲得了大約12億兩白銀,占了這段時間內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一半左右(Barrett,Ward.1990)。

又如,從全球貿易史看,西方國家最初從東方進口的主要商品是香料,原因在於,大部分香料類植物多是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特有植物,歐洲無法種植;在交通方式極不發達的古代,香料成為了奢侈品。因此,被中國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西方貿易,同時也被稱為“香料之路”。

因此,全球貿易起初並不是因為勞動力比較成本不一導致分工不同而促成的。到了今天,我們同樣沒有發現世界各國都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全球貿易格局下的“生產分工”。

例如,工業化幾乎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所向往的模式,發展高科技也是所有工業國的目標;即便像美國這樣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80%的國家,仍然希望“再工業化”。各國產業發展目標的趨同化,才是導致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國應該是屬於二戰之後由農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但中國並不是一個成功的特例。例如,日本和韓國是二戰後兩個僅有的成為制造業強國的成功案例,這似乎很難從比較優勢說和資源稟賦理論來解釋。

筆者在幾年前曾經發現,全球三大制造業大國——日本、德國和韓國,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如2013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積為3.45畝,其中德國為2.25畝,日本為0.51畝,韓國為0.49畝。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不僅耕地極少,而且國內礦產資源也匱乏。

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也只有1.3畝,由於地少人多,只有發展工業,同時通過出口工業品來提升收入水平。

日本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勤奮而好學,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還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它們都無一例外地成為全球人均國民收入排名前20%的國家或地區。這也印證了儒家文化具有“致富”理念。

讀人類歷史,實際上就是讀一部戰爭史,戰爭目的多半是為了獲得更多資源,勝者為王,可以占有失敗者的土地和財富。如此看來,全球的資源分配永遠都不會是合理的。15世紀的所謂地理大發現,說白了就是為了尋找和掠奪當地財富。歐洲人得益於地理大發現,使得他們的人口遷徙幅度最大,美洲、澳大利亞乃至非洲的南非等地,都被他們占領並成為永久主人。

研究中國的疆域變化歷史,同樣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國土面積變大了,凡是漢族統治的朝代,國土面積變小了(唐朝或為例外)。原因或許容易解釋:入侵的少數民族均為遊牧民族,而漢族屬於農耕民族,前者比後者更富有侵略性。從歷史上看,侵略失敗的案例遠多於成功的案例。

從歷史上看,當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都遇到災荒的時候,前者采取的應對舉措往往是搶掠,這就是秦始皇為何要花巨大代價築長城的原因;後者則多為“逃荒”,例如,清末出現的闖關東現象,實際上就是當華北地區遇到災荒後的持續向東北移民現象。

如今,中國國內的移民仍在持續,如東北、西北和華北的人口都在凈流出。總體看,一二線城市的人口會越來越多,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是根本原因是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太多的人擁有太少的耕地。

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向外移民數量總是相對有限,且解決不了中國的人均資源擁有量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問題。因此,要提高國民收入,只有發展出口貿易。從這個生存發展模式看,出口的本質就是“移民替代”。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國別限制,那麽,中國至少可以有2000萬農民去美國從事農業勞動,發展精耕細作農業,或許能讓美國的農業產量再提高三分之一。因為美國只有200多萬專職農民,而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農民超過兩個億,約為美國的100倍。

正是因為有了國家,就有了移民限制,這使得中國一直存在勞動力總量與其他資源總量不匹配的問題,只有發展外貿才能解決勞動力相對過剩問題。日本和韓國也是如此,盡管中國與日韓的經濟體制不同,但出口導向戰略卻是一致的。2017年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全球分別排第一、第四和第六,均超過它們GDP在全球的排名。

200年來西方對華政策並無本質變化

19世紀是全球霸主是英國,殖民地無數,當年也是打著通商的旗號挑起事端。1840年前後的鴉片戰爭,英國則稱之為通商戰爭,最終清政府簽署了屈辱的南京條約。也就是說,當貿易條件對西方有利的時候,他們竭力要求對等貿易,開放中國市場;當貿易條件對他們不利的時候,則實施貿易保護政策。

二戰之後,美國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但美國又面臨了外貿赤字居高不下的問題,如上世紀80年代初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巨大,是美國貿易赤字的主要來源。因此,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即“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引發了日元持續升值,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這迫使日本政府為了維持國內景氣度而被迫采取低利率政策,進而引發資產泡沫破滅。從此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隨著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擴大,美國對中國也采取了各種對抗措施,如在10年之前,主要是對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設置了反傾銷、反補貼及特保措施等非貿易壁壘,10年後的今天,則主要針對高科技產品采取知識產權保護、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等舉措,甚至準備加征關稅。

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限制,主要原因是美國貿易逆差過大,如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順差要占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的46%。至於指責中國對美貿易存在違反公平貿易的事實,其實只是由頭,如果中國能做出符合特朗普所期望的讓步,則貿易紛爭基本可以平息。

特朗普上臺一年多來,為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主要采取了限制移民和保護貿易這兩大舉措。如前所述,出口貿易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移民替代”,因此,限制移民和貿易保護實際上是一回事,就是要給予美國白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保護美國的制造業。可見,美國從“國際主義”價值觀退回到“民族主義”價值觀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回顧歷史,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法案”後,根據移民局記錄,1884年中國人入境人數大幅減少,到1892年,全年竟沒有一個中國人來美國。1892年,美國國會立法把所有的排華法案都延長了十年,且新增了許多歧視華人的條款;1902年再度立法延長所有排華法案十年;1904年,美國國會議決:排華法案永遠有效。

1943年,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專門針對特定國家移民限制的“排華法案”被廢除,筆者認為被廢除的原因,主要是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之間成為了盟友,因此,本質上看,“廢除”並不是完全是“正義”驅動,更多是“利益”驅動。

據美國人口統計局數據,2015年美籍華裔家庭的平均收入為10.85萬美元,比美國總體家庭平均收入水平高36.8%,而且本科以上學歷者占比也高於全美平均水平。這也是為何特朗普要限制移民的原因,尤其是亞裔在美國所獲得的收入和職位普遍比較高,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白人的發展機會。

因此,東亞國家各民族世世代代處在人多地少的環境里,養成了勤勞和高儲蓄的習慣,註定了他們更有條件成為高收入階層,但這種通過移民或貿易方式來改變自己命運的謀生方式,這種追求財富的“拜財神爺”文化,容易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習俗相沖突。故從19世紀開始,西方就形成看一種極端民族主義理論。

二戰之後,全球總體處於歷史上持續時間較長的和平發展階段,全球殖民地數量大幅減少,經濟競爭成為全球國別競爭的主要方式,這使得中國再度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競爭者,因此,西方國家對中國政策仍然延續近200年的主基調,就是防範和遏制。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勞動生產率提高才是主因

特朗普認為,中國對美貿易之所以能維持高順差,與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有關,但他卻沒有能夠找到“操縱匯率”的依據。縱觀過去30年中美貿易史,不難發現,無論是人民幣處在貶值階段還是升值階段,對美貿易順差都在不斷擴大。因此,“匯率操縱說”並不成立。

以日本為例,1985年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議,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求日元升值,在短短三年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升值近一倍,但這依舊未改變日本的出口強勢,盡管以日元標價的出口增幅明顯回落,但以美元標價的出口增幅卻依然強勢,對美順差水平進一步擡升,1991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額要占到美國貿易逆差近60%,似乎是廣場協議前的兩倍。

可見,匯率高估與否並不是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主因。那麽,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主因是究竟什麽呢?我們研究發現,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才是決定出口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如日本在上世紀60、70年代,雖然名義工資漲幅驚人,但由於勞動生產率平均有高達10%左右的年增幅,故單位工資成本的實際增幅相當有限。

構成勞動生產率的三要素是勞動力素質+資本密度+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勞動生產率提升對制造業的貢獻,則主要來自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如截至2015年,美國有近40%的人受過大專以上教育,而中國只有12%,相當於美國1972年的水平。盡管中美勞動力素質差距巨大,但中國勞動力素質的改善幅度卻非常驚人:2000年中國大專以上學歷者僅占全國人口的3.6%,相當於美國30年代中期水平,到了2010年上升至9.0%,相當於美國1959年的水平,即中國10年走過了美國24年的路。

中、美、日以產出衡量的勞動生產率

若以就業人數及GDP來衡量勞動生產率水平,則美國的中位數水平增速在過去20年是2.0%、日本大致是1.7%,而中國則超過了8%。

過去30多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規模估計超過美國最近100年的投入量,這是中國制造業崛起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他新興經濟體望塵莫及的。中國工人的薪酬水平雖然上升了不少,但目前仍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盡管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用工成本低廉,但產業配套、交通運輸條件和勞動力素質等方面與中國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因此,特朗普認為“不公平貿易”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主因,顯然是有失公允的。中國經濟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因此它應該擁有“發展權”,即過去發達國家通過侵略和暴力來搶占原住民土地和財富,而後發國家只能通過移民來分享部分資源;如今連移民都受限制,那至少給點自由貿易的權利吧?

回看過去40年的歷史,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由於全球出口貿易的最大特點就是此消彼長: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出口競爭優勢黯然失色,日本在經歷了連續六年的外貿逆差後,2016年才稍有順差。

從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恰恰都發生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如中國對美出口份額正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顯著提升的,這正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對美出口份額下降的開始。

筆者並不認為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增長是奇跡,因為最近30年的高增長起因是過去一二百年的低增長,即超跌反彈而已,所以,反彈至今,中國仍屬於中等收入國家,與同屬東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

正是因為如此,中國還將繼續發展,即便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也無法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因為中國不同於日本,前者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對外貿的依賴度會逐步減少。所以,中美貿易沖突也將長期持續下去,沖突的背後,實際上反映了勞動生產率增速的差異。

從中美貿易的商品和服務看,彼此存在很大的互補性,因此,貿易戰的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這也應該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過去40年來,中國的開放度已經大大提高了,故中美之間不大可能出現愈演愈烈的貿易戰,更不會升級為另一場“鴉片戰爭”。

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從長期看,中美貿易紛爭很難化解,因為中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美國競爭力的下降,美國必然會為了維持霸主地位而不斷給中國設置障礙。(李迅雷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lixunlei0722”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81

亚马逊:在Kindle上看电子期刊

1 : GS(14)@2010-12-21 22:49:39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21/175165.html

亚马逊发布的新闻稿对“Kindle第一应用”(first Kindle app)进行了更新。用户可以购买和阅读超过100种Kindle报纸及杂志。

  

1.jpg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就在iPad每日报出炉之际,亚马逊也开始了它的尝试。亚马逊扩大了其电子阅读器Kindle的应用能力,用户可以通过订阅刊物或单一阅读的形式阅读数字报纸及杂志,而这项功能首先应用于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

  亚马逊发布的新闻稿对“Kindle第一应用”(first Kindle app)进行了更新。用户可以购买和阅读超过100种Kindle报纸及杂志,这其中包括了《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和《大西洋月刊》。“现在,Android平台的Kindle App使用者可以购买单独一期或者订阅这些最受欢迎的报刊杂志,”让它们自动交付,然后“享受由Android触摸界面带来的全彩色阅读体验。”亚马逊同时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服务功能,包括文本下载、书签分享和图片放大。

  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在于,亚马逊将报刊杂志的订阅推动到应用程序中,而不仅仅是通过专门的Kindle阅读器。这项设计将直接与苹果公司的iPad进行竞争,苹果公司正在重塑杂志出版行业上花费心思,迈出重要的一步。这被看作是苹果公司面对Android浪潮而做出的举措,并赶在2011年Android产品大量上市之前,利用圣诞消费时段挺进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Kindle app也正对抗Apple的努力和改革。Apple正试图实现在平板电脑上浏览报刊杂志,与此同时,亚马逊推出了订阅功能,而这项功能仍旧是基于苹果平台的出版商们的难以攻克的关键点。但无可否认的是,苹果公司在iPad杂志和新闻应用程序上的丰富经验,是包括Kindle在内的电子出版商们暂时难以超越的。

  也许线索就在这里,为什么亚马逊推出这项服务的传言,最初来自AllThingsD的Peter Kafka。Peter Kafka准备在明年1月17日推出“每日报”(The Daily)。默多克新闻集团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并拥有苹果公司技术团队的支持,而此时正是The Daily大肆宣传造势之时。如果The Daily获得了成功,它会成为新闻行业转型平板电脑领域的模板。此时的亚马逊,或许正试图在整个市场被颠覆之前,捕捉到某些有价值的东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80

十年內大陸門市將增二倍 上看3,000店 天仁轉投資天福擬發TDR

1 : GS(14)@2011-04-16 14:28:01

2011-2-26 THT
身為兩岸最大連鎖茶莊,天仁(1233)、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表示,天福十年內的門店數將增加兩倍、並突破3,000店。天福過去宣布在香港掛牌,僅是計畫中的第一步,接下來一定會回台掛台灣存託憑證(TDR),天仁與天福未來將擴大合作,共創雙贏。
天仁昨(25)日下跌0.9元、以52.2元作收。天仁累計去年前三季稅後純益1.87億元,每股稅後純益2.07元。法人預估,天仁去年全年每股稅後純益可望達到2.5元。
李瑞河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帶動喝茶的風氣盛行,中國茶市場黃金成長期已經來臨。最明顯的跡象,就是茶葉採購價在近五年來,每年都以至少25%至30%的速度成長,這個趨勢在未來五年內都不會改變。
截至去年底,天福茗茶在中國的門市首度突破1,000店,為搶占茶市場的商機,天福將加快展店腳步,預計十年內總門市將再增加兩倍,預計突破3,000店,同時要與國內天仁茗茶一樣發展海外市場。
李瑞河對於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當肯定,但他建議政府要趕緊簽訂台商投資保障協定,此外,這時是台灣茶葉走向國際舞台的歷史契機,針對台灣所欠缺的茶品種,政府應該適當開放從中國進口,讓業者藉此發展調和茶,進一步擴張國際市場的版圖。
針對天福過去已揭露在香港上市的計畫,李瑞河表示,這是因應天福的稅務考量,不過他已經瞭解過相關法規,預計在香港掛牌半年後,天福一定會回台發行TDR 。
針對天福發行TDR的資金用途,他都已經想好了,計畫在日月潭旁斥資50 億元,設立「台灣茶文化博覽園」,同時發展飯店,除了回饋故鄉,也搶占陸客來台觀光的商機。
天仁、天福雖各以台灣、中國市場為發展主軸,但雙方的合作空間很大。天福已引進台灣天仁的茶業到中國銷售,增加天仁的營收與獲利,日前更讓天仁持股天福1.3%,接下來還將引進天仁的喫茶趣餐廳到中國設點,天仁可因此分食中國市場大餅,創造雙贏。
    
  
  
2 : GS(14)@2011-04-16 14:28:26

世界茶王李瑞河三年後交棒

從台灣的天仁(1233)到大陸的天福,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一手創立、打造出兩岸最大的連鎖茶莊與茶葉品牌,也被外界封為「世界茶王」。李瑞河說,現在兩家公司的營運都很好、他很放心,若一切順利,最快三年後、在他滿80歲時,就要正式交棒。

李瑞河共育有三子,長子李國麟、次子李家麟都已經在集團服務多年,前者管理生產體系,後者負責行銷與對外溝通、相輔相成。李瑞河說,未來將由次子李家麟接任總裁職務,李國麟接任集團副總裁,他要退居二線、含飴弄孫,並投注更大的心力,推廣茶文化。

李瑞河的祖籍在福建漳州,從祖先唐山過台灣後世代務茶,到李瑞河已經是第七代。後來他隨父親賣掉茶園、舉家牽往高雄縣岡山創立「銘峰茶行」,年紀不到20歲的他,就憑藉著一輛腳踏車、後頭載著一桶茶,賣遍南台灣,也奠定天仁集團的基礎。

天仁集團曾經因轉投資不當、造成財務困難,李瑞河拿出自己的財產來彌補、孑然一身遠走海外,最後在中國另創天福茗茶、東山再起,如今天福茗茶一年上繳的稅額超過人民幣2億元,是當地最大的繳稅大戶。

在天福營運上軌道之後,李瑞河不僅回台買回台灣天仁的股票,還積極引進台灣天仁的茶業,透過天福的網路銷售中國、也打開天仁的知名度。李瑞河說,「有人說我不愛台灣,我在中國賺錢、回來投資天仁,還把台灣茶推廣到中國去,我不愛台灣、誰愛台灣?」

李瑞河說,他在台灣土生土長,如何能多做點事、回饋故鄉、是他現在最大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